•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目的在利用TRIZ 理論探討家庭自動化在技術發展上的解決方案,利用這些

解決方案的分析進一步瞭解未來家庭自動化的發展趨勢。經過一系列TRIZ 理論的操作

與探討,本研究發現參考過去的問題解題方法確實能幫助我們找出解決現有問題的策 略方向,甚至指引出平時不易發掘的思考方向。

綜合4-3 之分析結果,以下各節就家庭自動化的技術解決方法分析本研究在家庭

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的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1-1 「操作環境效率」發展趨勢

面對家庭成員與生活習性的多樣性,推展家庭自動化首先要克服的問題是提昇自 動化環境的操作便利性。技術可接受性是影響消費者接受新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唯 有讓操作家庭自動化系統有如拿起話筒打電話,或指揮人員為其服務一樣簡單而且明 確,否則消費者將難以接受一個需要大量訓練才能使用的居家商品。

從「操作環境效率」解決方案分析中,本研究歸納改善「操作環境效率」的技術 解決方向有:

一、以隨身遙控器作為自動化系統的操作媒介。

隨身遙控器(例如手機)具有統一不同裝置操作介面之優勢,同時能達到身 份辨識的需求,若輔以適當的感測裝置,遙控器甚至能夠提供實用的位置感 測。

二、小型化的隨身遙控器需求。

由於隨身攜帶的需求,遙控裝置必須小型化以方便攜帶,因此如何將更多的

輸入出功能融合於一小巧的隨身裝置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課題。標準解法5.1.4

所提供的折疊式裝置或可解決此問題。

三、多樣性的輸入媒介(例如:觸控、聲音、影像等)。

由於居家環境的成員與應用環境多樣性,不同的使用者可能習慣某種輸入介 面,因此若自動化系統能提供各種不同的輸入介面,則能提供更高效率的操 作環境。加以感測技術快速發展,未來的人機介面勢必朝向更多元化、人性 化與直覺性的發展。

5-1-2 「網路裝設與維護」發展趨勢

「網路裝設與維護」問題主要在解決居家環境中非專業人員的網路使用議題,例 如提供簡單的建構機制、穩定的操作環境、最小的維護工作等。

從相關的解決方案分析,本研究將「網路裝設與維護」發展趨勢歸納如下:

一、多子網環境

為降低網路的複雜性,家庭網路將依功能性或空間區域分割為多個子網路,

各個子網路能自行運作。而各子網路間則以中繼器或協定轉換器互相連接,

如此不但可以提供豐富的網路功能,整體網路系統不會因為個別的子系統故 障而影響整體功能,同時也解決網路建置的空間限制。

二、中繼器或協定轉換器的需求

由於多子網的緣故,家庭網路需要中繼器連接各子網。對於負責不同功能的 子網因使用不同通訊協定,故亦需要協定轉換器提供資訊轉換以達到資訊共 享。中繼器和協定轉換器可能亦需擔負資訊安全管理之責,或提供不同子網 的安全管理機制轉換。

三、多頻道無線通訊需求

由於空間限制,無線通訊是解決裝置互連的最佳媒體,但因大多數的無線通 訊具有訊號輻射特性而易造成干擾,因此多頻道的無線通訊將有利於簡化網 路規劃的困難度。同時較小的發射功率也有助於建立小型子網,改善干擾與 資訊安全問題。

四、自外部取得專業服務

使用者置身家庭網路當中,有如置身科技產品內部,將無法完全排除直接接

觸系統科技問題的可能性。當面對這樣的需求時,一般家庭成員將難以因應 需求,所以對於初期的網路建置與日常的維護工作仍然需要專業的技術服 務,惟隨著家庭自動化科技的進展,此類的專業服務時間與頻率也將降低。

5-1-3 「網路安全與隱私」發展趨勢

消費者不會因為使用科技產品而願意犧牲自身安全與隱私,家庭自動化的應用必 須同時提供消費者必要的資訊安全與隱私保障,讓家庭自動化在提供人們更方便更有 效率的生活同時,也能保障必要的生活安全,甚至提供比以往更強的安全保障。

從「網路安全與隱私」解決方案分析,本研究歸納以下的發展趨勢:

一、輕型安全閘道器

家庭網路需要一個連接外部網路的安全管控閘道器,負責流量分類、認證與 基本轉址功能。此閘道器主要任務是阻隔大部分與家庭網路運作不相關之網 路流量,但其不需要複雜且強大的處理能力,因為家庭網路的整體安全管控 執行將分散至家庭網路內各子網(子系統)。

二、分散式安全管制機制

為了提供高可靠性的安全防禦系統,家庭網路安全管理將從傳統的集中式管 理轉為分散式管理。由於家庭網路由多個執行單一功能性的子網構成,每一 子網的功能性單純,所需求的安全機制也較一致,因此由各子系統負責各自 的安全管理具有管理機制單純、容易設計與功能驗證較簡單等好處。各子系 統的安全管制可以由子網間的中繼器(或協定轉換器)提供,或由子網內的 個別裝置負責。由於整體安全防護是由多子系統形成的複合式系統,整體安 全管控不會因為單一裝置故障或設計瑕疵而瓦解,因而能夠建立高可靠性的 防護系統。

三、PKI 或安全辨識碼

準確的使用者與裝置身份辨證是資訊安全的基礎,PKI 的應用有利於使用者 的身份辨證,加上快速發展的處理器運算能力,PKI 的使用可以說是既快速

而有效的身份辨識方法。對於裝置與裝置間的辨證則可以為家庭網路設定一 個特定的辨識碼(特徵碼),讓網路內各裝置能夠快速的以此特徵碼辨識目 前所對談的裝置是否為家庭網路內的成員,達到類似免疫系統的「非自身資 料流」辨識能力。

四、自動網路使用模式學習與調整

網路環境變化快速,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也一直在改變,為了讓家庭網路的安 全防護更有效率且容易維護,家庭網路防禦系統必須具備網路流量的分析能 力,透過自我學習與調整以最小的管理成本達到最大的防護成效。

5-2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利用TRIZ 方法分析家庭自動化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為我們提供許多

問題解答的方向。然而TRIZ 理論的發展目的並非單線式地直接給予每個工程問題最終

的解答,對於TRIZ 所提供的各方案仍然需要許多的工程分析與實驗才能得到最終的工

程解答。

以上所完成的趨勢分析亦是基於這樣的宗旨所成,因此對於本研究所作之各項結 論仍然只是各領域的發展需求方向(例如:影像輸入辨識、網路流量分析與自動調整、

網路免疫辨識技術等),對各領域我們仍然需要深入分析其細部技術需求與市場趨勢。

在發展各項技術領域同時,我們必須瞭解該科技在其演進歷程所在階段,S 曲線分析 將可以協助我們進一步分析個科技之發展歷程,進而提供制定技術發展策略的參考。

「標準化」的形成趨勢與策略將直接影響家庭自動化的商業發展動向,因此未來 的研究亦可從技術與市場發展策略進一步探討「標準化」的發展趨勢或策略。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Altshuller, G., 2006,蕭詠今譯,創意快閃 TRIZ 大思維,台北,台海文化傳播。

2. 劉益華,2005,2030 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顯示器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3. 周天行,1998,家庭自動化控制技術與市場專題,工業技術研究院。

4. 哈嘉琪,2005,2030 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數位家庭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5. 張朝勛,2006,我國數位家庭產業競爭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 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

6. 方仁祥,2005,2030 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探討數位家庭網路之人機介面發展,

碩士 thesis,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7. 林慶鴻、曾珮宸、黃文祥,2003,以 X-10 實現家庭自動化網路,Workshop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8. 葉俊賢,2005,以情境分析法探討 2030 年數位生活之行動通訊產品功能發展,

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9. 陳烱欽,2005,2030 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 — 數位家庭娛樂中心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10. 黃志鴻,2003,以技術預測方法探討家庭自動化系統需求與發展之趨勢,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11. 龔益鳴、丁明芳,2004,應用 TRIZ 進行技術預測,研究與發展管理,vol. 16, no.

5。

西文文獻

1. Edwards, K. and R. Grinter, 2001, At Home with Ubiquitous Computing: Seven Challenge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 vol. 2201, p.

256-272.

2. Gann, D., J. Barlow, and T. Venables, 1999, Digital Futures: Making Home Smarter, Chartered Institute of Housing.

3. Petersen, T., P. Williams, and A. Mills, 2001,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Home Automation Systems, Facilities, vol. 19, no. 13-14, p. 522-532.

4. Terninko, J., A. Zusman, and B. Zlotin, 1998,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RIZ, Boca Raton, Florida, Saint Lucie Press.

5. Barlow, J. and D. Gann, 1998, A changing sense of place: are integrated IT systems reshaping the home?, Technological Futures, Urban Futures Conference.

6. Greichen, J. J., 1992, Value Based Home Automation for Today's Market,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vol. 38, no. 3.

7. Haddon, L., 1995, Home Automation: Research Issues, The European Telecom User.

8. Harper, R., 2003, Inside the Smart Home, Springer.

9. Hindus, D., 1999, The Importance of Homes in Technology Research, Cooperative Buildings, vol. 1670.

10. Ryan, J. L., 1989, Home automation, Electronics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Journal, vol. 1, no. 4, p. 185-192.

11. Savransky, S. D., 2000, Engineering of Creativity : Introduction to TRIZ Methodolog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Boca Raton, Florida, CRC Press.

12. Spain, E., 2003, TRIZ: Uncovering Hidden Treasures, HKIV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3. Venkatesh, A., 2008, Digital Home Technologi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Households,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vol. 10, no. 4.

14. Weiser, M., 1991, 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Scientific American.

參考網址

1. Altshuller Institute for TRIZ Studies, Altshuller Institute for TRIZ Studies,

<http://www.aitriz.org/ai/index.php> Accessed April, 2008.

2. Domb, E., J. Terninko, J. Miller, and E. MacGran, 1995, The Seventy-Six Standard Solutions: How They Relate to the 40 Principles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http://www.triz-journal.com/archives/1999/05/e/index.htm> Accessed October, 2008.

3. Mao, X., X. Zhang, and S. AbouRizk, Generalized Solutions for Su-Field Analysis,

<http://www.triz-journal.com/archives/2007/08/03/> Accessed October, 2008.

4. Terninko, J., E. Domb, and J. Miller, February 2000, The Seventy-six Standard Solutions, with Examples, <http://www.triz-journal.com/archives/2000/02/g/article7_02-2000.PDF>

Accessed October, 2008.

5. CREAX, CREAX Innovation Suite 3.1, <http://www.creaxinnovationsuite.com/> Accessed

5. CREAX, CREAX Innovation Suite 3.1, <http://www.creaxinnovationsuite.com/> Accesse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