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結論

壹、台灣男女學生成就差距消弭,但是影響因素有異

從跨年度的資料分析可以看出,整體長期而言,女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就表 現,似乎有逐年成長並迎頭趕上男生的現象,而男學生在相同科目成就上的表現,

則似乎有停滯進步的現象。

影響女生科學學習成就的主要因素是「上自然科學課(或理化課)時,聽老師 講課的程度」,而影響男生科學學習成就的主要因素是「覺得科學對自己而言比對 別人困難」和「上自然科學課(或理化課)時,聽老師講課的程度」兩者;至於影 響女生數學學習成就的主要因素是「過去在學校的數學成績即表現很不錯」,而影 響男生數學學習成就的主要因素是「沒有真正瞭解某個學習單元」和「過去在學校 的數學成績即表現很不錯」兩者。

綜合上述,由於我國參加 TIMSS 評比的時間還不夠長久,上述現象在未來是 否會呈現為一種長期的發展趨勢,仍有待繼續觀察。

貳、影響職業意圖因素因學科和性別而有異

在數學科目上,兩性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存在,但是「數學學業成就」和「數學 自我效能」必須透過「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有用性」才能對學生未來「選擇數 學職業意圖」產生影響,亦即,當學生感到樂於學習數學或者覺知到學習數學有助 於日常生活時,才可能有「選擇數學職業意圖」的產生;至於在科學科目上,則兩 性的影響因素有所差異,女性的「科學成就」要透過「科學學習興趣」才能對學生

「選擇科學職業意圖」產生影響,但是男生在「科學職業選擇意圖」上,則似乎與 其「科學學習興趣」無關,反而比較著重在掌握「科學成就」的多寡。兩性唯一相 同的因素,是「科學有用性」在兩性心中均有顯著的直接影響效果。

參、學生的學業成就無法內化成學習興趣,而且影響因素有異

台灣學生的學業成就似乎無法內化成學習興趣,亦即,學生雖然容易取得高 分,但是卻沒有到達喜歡的程度,甚至不想或者不在乎相關上課內容。學業成就與 學習興趣之間沒有顯著正相關,但是自我效能與學習興趣之間卻有非常顯著的正向 關係,且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間也有顯著正向關係存在;易言之,學業成就必須 透過自我效能才能對學習興趣產生影響。

至於影響兩性學習興趣的因素因為性別和科目有異。影響女生和男生科學學習 興趣的主要因素,均為「喜歡科學」、「我希望在學校多上一些自然科學(或理化)

課」、及「與理化有關的事我學得很快」三者。至於影響女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主要 因素為「數學令我厭煩」、「過去我數學的成績通常表現很好」、及「我希望在學校 多上一些數學課」三者,而影響男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為「數學令我厭煩」、

「過去我數學的成績通常表現很好」、「我希望在學校多上一些數學課」、和「與數 學有關的事我學得很快」四者。

綜合上述,台灣女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就迎頭趕上,與男學生的差距逐漸消 弭,而影響兩性學生的學業成就和學習興趣的因素,則因性別而有異;至於兩性是

否會以數學或科學作為其未來職業選擇的進路,也會因為學科和性別而有不同差 異。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學業成就似乎要透過自我效能才會對學習興趣產生影響,

而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節 建議

壹、教學歷程必須促進學生擁有正向經驗以維持學習興趣

男女學生過去對學習數學和科學的正向成就經驗(如:在校成績即表現不錯),

是影響其往後繼續學習數學和科學(如:喜歡數學和科學、希望多學一些數學和科 學課程)的動力所在(即維持高昂的學習興趣),並進而持續維持高成就的主要因 素之一。因此,數學與科學的課程設計、數學與科學教學方式的實施、以及數學與 科學教學評量方法該如何促進學生一開始學習時即擁有正向的學習(成就)經驗,

是維持我國學生永續學習數學與科學的基礎,並促進數學與科學學習高成就的主要 因素之一,也是未來教育政策制訂時應該考量的關鍵要素之所在。

貳、教師傳達知識,勿忘告知學習原因

如果學生願意在該科目繼續深造學習,那麼學生必須要能知覺到學習結果所帶 來的助益為何。所以,期待老師在從事教學的時候,在傳達知識是什麼(What)的 同時,也能夠告知為何(Why)學習的重要性,因為這是決定學生未來是否會繼續 學習下去的動力所在。假使學生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但卻不願意繼續深造,這是 社會人力資本的損失。尤其是教導科學時,女學生是否選擇以科學作為未來的進 路,學習興趣更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反而是學科成就因素的影響較小。所以,亦 期待老師能夠採取正向的態度,鼓勵女學生從事科學研究,進而培養其興趣,不要 因為性別而自我設限。

參、鼓勵學習的態度取代以學業成就論高下

台灣是個升學主義導向的國家,教育常常以學業成就論高下,如果學生學習只 是求得成績亮眼,但學習卻陷入一種比較與鬥爭,戰戰兢兢地學習而沒有任何興趣 可言的話,則當學生未來有能力從事選擇時,他們便很可能會選擇逃避這種不愉快 的經驗,這樣一來對國家培養人才而言,是一種危機,因為學生空有本領,但卻選 擇退避。所以,老師應該將學業成就視為教學的過程之一,而不是唯一,儘量鼓勵 與支持學生從事任何學習,增加其成就感而非挫折感,相信因此可以增加學生的學

習興趣,間接促進數理人才的培育。

肆、未來研究建議

一、期待以不同資料庫和研究方法進行交叉驗證

本研究以 TIMSS 1999 和 2003 的評比資料進行兩年度的比較,嚴格來說,並不 能稱為縱貫性研究,所以,未來可以嘗試採用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所建置的「臺 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簡稱TASA)的資料(該資料庫的建置架構,與 TIMSS 的架構雷同,但具有四年級、六年級、八年級、高二、及高職二的各項資料,其中 的成就測驗資料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五科,此外,還有學生問 卷及學校問卷等資料。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擬於今年七月底前,釋出 2005 年到 2007 年的資料,供學術界研究之用),作為進行交叉驗證(cross validation)的依 據,以驗證根據TIMSS 資料分析所得的結果。

此外,回歸研究只是初淺地預測其影響因素而已,而且限於單一變項之預測,

所以,未來亦可嘗試運用潛在成長曲線模式(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s),詳細探討 其初始狀態和改變歷程,使研究更加嚴謹詳盡。

二、詳細探討男女職業意圖潛在結構模型的差異

本研究發現兩性在測量變項和測量誤差均缺乏不變性,顯然男女學生在學業成 就、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科有用性和學科職業選擇意圖等潛在變項的測量題目 上,可能有兩性差異情況存在。此外,由於本研究中所提出的潛在變項,其對應到 TIMSS 中參考使用的測量變項個數也相對偏少,這也可能是因此造成兩性測量模式 不完全相同的緣故。不過,詳細的差異情形,還需要逐一釋放自由參數估計,才能 明確指出哪些題目真的具有兩性差異。本研究只是從整體而言,所以,建議未來可 以進一步比較其回歸方程式,或者,另行自編問卷以收集更詳細的測量變項資料,

以形塑更為良好的測量模式,並藉此探討兩性差異到底是由截距或者是由斜率所造 成的,各深具不同的研究意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