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等地區的熱浪頻 率有增加的可能(IPCC 2013)。近期研究也顯示,自 2003 年歐洲熱浪以來,夏 季發生高溫的頻率增加與全球暖化下異常高溫事件增加的預期一致,進而衝擊到 死亡率,區域經濟和生態系統的影響(Meehl et al.2000;Meehl and Tebaldi 2004)。近期發生在國外的熱浪事件,伴隨高溫、野火等對人體健康和區域生態 也是歐洲以及俄羅斯發生熱浪時會伴隨的重要現象之一(Kunkel et al.1996;

2

Bouchama 2004;Black and Sutton 2007;García-Herrera et al.2010 Matsueda 2011;Schubert et al.2014)。

近年來臺灣對於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受到關注,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

此熱浪指標在 Gerald and Claudia(2004)、Lau and Nath(2012,2014)、Luo and Lau(2016) Kueh et al.(2017)皆運用此定義進行熱浪分析。本篇也引用此相對 指標做熱浪分析,然而在引用此熱浪定義前會先比較此相對指標定義與絕對指標 定義的差異,並說明為何使用相對指標定義選取熱浪。

回顧近年亞洲地區對於熱浪的研究,如:Luo and Lau(2016)針對中國華南 熱浪的環境場分析和 Wang et al. (2016),Wang et al.(2016)分別討論中國區 域性熱浪與個案研究,以及李庭慧、許晃雄(2017),Kueh et al.(2017)討論臺 灣熱浪環境場等等,對於東亞的熱浪研究皆表明區域異常增溫現象與太平洋副熱 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西伸有關,高壓壟罩伴隨環境場呈下沉運動,使得大氣柱 呈異常乾燥且地表異常高溫的現象。然而臺灣地理環境特殊在夏季除了太平洋高 壓還會受到西南季風、颱風等的影響。在 Chen et al.(2010)颱風的研究中,針 對過去經過或登陸臺灣的颱風路徑進行分類,發現颱風路徑會受到臺灣地形影響,

形成臺灣在不同區域的增溫,其增溫特徵大多來自於背風沉降所影響,針對這個 部分我們認為颱風除了背風沉降以外,颱風外圍下沉氣流也會形成較穩定的天氣

3

形態,所以我們好奇颱風環境場在熱浪時段會對臺灣產生多大的影響。另一方面,

簡芳菁、洪玉秀(2008)分析梅雨鋒面與西南氣流,在臺灣發生空梅時,在無降水 的情況下,會形成乾燥穩定的天氣形態,若西南風環境場與臺灣熱浪結合時,會 形成什麼樣狀態的大氣環境?

歸納本研究所希望討論的重點可大致分成 3 種:

一、 對於相對指標與絕對指標的差異討論。

二、 影響臺灣發生熱浪的環境場,是否存在副高影響以外的天氣系統?

三、 如果有其他天氣系統影響,會如何影響?

本研究中針對 1979-2014 年 5-9 月進行熱浪分析,藉由測試熱浪相對指標定 義,理解指標挑選熱浪的機制,最後選擇出適合臺灣地區討論熱浪環境場的指標 定義。第二章介紹研究資料,以及針對相對指標在熱浪的定義上做介紹;第三章 則會針對指標進行討論分析;第四章分類熱浪的環境場,並討論每個環境場成因;

而在第五章為結論與未來展望。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