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雷射共振腔 雷射共振腔 雷射共振腔 雷射共振腔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9-65)

最後我們將要探討的是 ADE-FDTD 對雷射共振腔的模擬。其基本架構如參 考文獻 [11] 中所提到的其共振腔必須要以兩個平行的反射鏡按照一定的規格 來建構。共振腔的長度必須滿足(3.4)式來設計

2

d q

n

= λ

. (4.4)

其中 d 是共振腔的長度,

λ

是所要發射的波長, n 是增益介質的折射率, q 是一 個正整數倍的參數。有了設計共振腔的條件後,另一個重要的條件即是增益介質 的條件。根據文獻 [11] 所敘述的,介質放射的形式有三種:

(1) 自發性輻射(spontaneous emission)。如同字面的解釋一般,介質中的原子在無 吸收能量的狀況下由高能階自發性的轉換至低能階,這樣的過程中將過剩的 能量將轉換成放射的光子。

(2) 吸收(absorption)。吸收的過程是介質中的原子吸收了外來的能量,使得原子 由低能階轉換至更高的能階,其吸收的比例決定於能吸收能量的原子濃度。

(3) 誘發輻射(stimulated emission)。此類型的放射過程是介質中的原子吸收了外 加的能量,在轉換的過程中將過剩的能量再釋放回外加的能量,增加了外加 能量的強度。這樣由介質釋放的光子其頻率、相位、極化和傳遞方向都和入 射的外加能量一致。而這樣刺激性放射的比例取決於介質中原子的數量。

圖 4.8 描述了放射的不同型態,其中 (b) 就像是 ( c) 的反向操作一般。我們將 運用這樣特性的介質來增加我們所要的能量。

(a) 自發性輻射 和 (b) 吸收,

(c) 誘發輻射。

圖 4.10 原子放射的型態。

2

1

2

1 After

Befor 2

1

After 2 1 Before

2 1

After 2 1

Before

而本論文所要模擬的是雷射共振腔如參考文獻 [11]。我們將決定其增益介質的 特性,其參數部份與上一段的模擬相同,

T

2 =0.07 ps,

n

=3.59,

λ

0=0.89 µm , 而不同處之ㄧ是我們將入射的信號改為強度較大的信號,所以必須設定

65.2 kW/cm2

I

s

=

,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必須要設定共振腔的大小

l =

12.4 µm,並 且

σ = −

0 7000 S/m。而這一切最重要的是如何決定共振腔邊界的反射係數,我們 將依據增益的門檻

α

th與反射係數的關係式

(

1 / 2 ln

)

th

l R

α =

. (4.5)

其中 R 為共振腔邊界的反射係數,而其

α

th將要由下式求得

( ) ( )

2 0 R

c n

eff

σ ω

α ω ≅ ε

. (4.6)

其中

n

eff =

ε

r eff, , c 光速,

ε

0為真空中的介電常數

( ) ( )

, / 0

r eff r I

ε ω = ε − σ ω ωε

. (4.7)

( ) ( )

( )

2 2 2

0 2 0 2

2 2 2 2 2 2

0 2 2

1

1 4

I

T T

T T

σ ω ω ω

σ ω

ω ω ω

− + −

 

=

+ −

+

. (4.8)

0 1760

σ = −

S/m. (4.9)

運用(4.5)式來推算反射係數的最低門檻,而其計算的結果為最低的反射率必須大

於 30 %。

而我們所要模擬的雷射共振腔其增億介質是 GaAs,而此共振腔的邊界將由 GaAs/Air 的交界面所構成,而這樣的交界面所造成的反射率為 50 %,所以符合 前面所計算的門檻,接著我們將運用此種結構的 ADE-FDTD 來計算每微米所獲 得的增益,如圖 3.9 所示越靠近中心頻率的波段增益越大,尤其鄰近的波長都能 大過反射損耗。

圖 4. 11 顯示了共振腔每微米所獲得的增益。

圖 4.11 的

ω =

c 2× ×

π

3.3708 10× 14(rad/s),

∆ ω

c= 2× ×

π

3.37 10× 12(rad/s),

δω

c= 2× ×

π

4.3013 10× 12(rad/s),根據(2.1)式 Q-factor = ( 2× ×

π

3.3708 10× 14) /( 2× ×

π

4.3013 10× 12)= 78.3670;根據(2.2)式 FINESSE =( 2× ×

π

3.37 10× 12) / ( 2× ×

π

4.3013 10× 12)=0.7835。

第 第 第

第五 五 五 五章 章 章 章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與未來展望 與未來展望 與未來展望 與未來展望

由於奈米製程進步的結果,使得光共振器的尺寸與光波長的數量級相當。這 樣的結果增加了對微共振腔特性的討論。藉由現今電腦的高運算速度,我們將可 以由模擬的方式來分析微共振腔。

運用 ADE-FDTD 的模擬獲得了每微米增益的頻譜圖,這樣的圖讓我們了解 到微共振腔所對應的頻寬,和增益的效果。往後將可藉由光柵搭配這樣模擬的基 礎作為改善濾波效果的設計,並分析介質在結構改變後對頻寬所造成的的影響。

雖然本論文所模擬的只是單一的光學元件,但以一個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 樣的模擬不但分析了微小元件的物理效應,更值得探討的是其模擬增益介質的成 果,在現今的科學領域中材料技術的突破已成為重要的關鍵,運用這樣方式來優 化參數是非常有效率的,假設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再一次的突破運算速度和精確 度的話,或許數值模擬將會帶來更多樣化的模擬成果。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Paras N. Prasad, Nanophotonics, Chapter 1, John Wiley & Sons,2004.

[2] Kane S. Yee,“Numerical solution of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involving Maxwell equations in isotropic media,” IEEE Trans.Antennas Propagat., vol.

AP-14,pp.302-307, May 1966.

[3] A. Taflove and S. C. Hagness, Computational Electrodynamics:The Finite-Time

Domain-Method, Chapter 9, 3rd ed. Norwood,MA:Artech House,2005.

[4] Kelley, D. F., and R. J. Luebbers,“Piecewise linear recursive convolution for dispersive media usingFDTD,”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Vol. 44, 1996, pp.792-797.

[5] Luebbers, R. J., and F. Hunsberger,“FDTD for Nth-ordeer dispersive media,”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Vol. 40, 1992, pp.1297-1301.

[6] Luebbers, R. J., D. Steich, and K. Kunz,“FDTD calculation of scattering from frequency-dependent materials,”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Vol. 41, 1993, pp.1249-1257.

[7] Jethro H. Greene and Allen Taflove,“General vector auxili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for nonlinear optics,”OPTICS

EXPRESS., vol.14, no.18, 4 September 2006.

[8] Okoniewski, M., M. Mrozowski, and M. A. Stuchly,“Simple treatment of multi-term dispersion in FDTD,”IEEE Microwave Guided Wave Lett., Vol.

7,1997, pp. 121-123.

[9] A. E. Siegman, Lasers: Chapter 1, Univ Science Books, 1986.

[10] Kavokin, Alexey V., Baumbery, Jeremy J., Malpuech, Guillaume, Laussy, Fabrice P., Microcavi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8.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9-6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