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數主張「戰略模糊」政策的人士,指出「雙重明確」政策實有

「雙重嚇阻」的效果。經由「雙重嚇阻」,美國警告一旦臺灣走向法 律上獨立,美國不一定會協助臺灣防衛,一旦中國以武力挑釁臺灣,

北京不要以為美國不會介入。其中的奧妙之處是,美國不能讓臺北認

勢評估,2001/2002》,頁 30-32。

Alan D. Romberg, 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 (Washington, DC: Henry L. Stimson Center, 2003), p. 215;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 編輯,〈對當前中美關係和國際局勢的幾點看法〉,《江澤民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526。

為在政治上被美國所拋棄,也不能讓北京在軍事上認為美國正進行對 它的圍堵。59「雙重嚇阻」也是「雙重明確」想要達成的效果,而美國 必須明確告知北京、臺北兩方有關美國的想法與做法。「雙重明確」

與「戰略明確」的最大不同是,華盛頓明確告知臺北,不是臺灣作的 任何事,美國均將加以支持並且一定協助臺灣防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系教授柯慶生在 2000 年臺灣總統大選結束 後二天,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撰文批評「戰略模糊」

未能阻止臺海螺旋狀緊張一再出現,且無法避免美國國內一再的批 評。柯慶生認為對臺灣採取「一種明確卻有條件的承諾」(a clear, but conditional, commitment to Taiwan),是追求美國戰略、經濟利益及 拓展民主的最妥善途徑。他特別提到,美國應清楚告知臺北,不會為 宣布自中國分離獨立的臺灣而戰,同時也要警告中國攻擊法律上仍是 中國人的臺灣,勢將面對美國的軍事因應。60柯慶生的看法被解讀是

「雙重明確」的政策取向。

「雙重明確」的主張並不是在民進黨當政或「一邊一國」言論之 後才出現。「蘭德公司」在 2000 年出版的建議報告,提及清楚向北京 及臺北表達,美國堅決反對臺灣片面尋求獨立,但在沒有挑釁之下遭 受中國攻擊,美國一定會協助臺灣(請見表 4)。61在此一建議之後,

「亞太安全研究中心」(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研

Phillip Yang, “Doubly Dualistic Dilemma: U.S. Strategies towards China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Vol. 6, No. 2, August 2006, pp. 209-225; Richard C. Bush, 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p. 264.

Thomas J. Christensen , “Clarity on Taiwan: Correcting Mispercep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Washington Post, March 20, 2000, p. A17.

Frank Carlucci, Robert Hunter & Zalmay Khalilzad, Taking Charge: A Bipartisan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Elect o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p. 23-24.

究員饒義(Denny Roy)與「太平洋論壇」總裁柯薩(Ralph A. Cossa)也 主張美國政府在因應臺海危機時,應採取「雙重明確」的政策。柯薩 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2001 年布希的談話給予陳水扁總統過度的信心,

才會有 2002 年「一邊一國」的談話,因此美國應以「雙重明確」來預 防臺海危機,即臺灣獨立不能依靠美國協助,中國對臺動武不能排除 美國的干預。62

表 4 蘭德公司報告「雙重明確」主張的人士

Gordon M. Adams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 Kenneth L. Adelman 前軍備管制暨裁軍署長 J. Brian Atwood 前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署長 Harold Brown 前國防部長

Frank C. Carlucci 前國防部長 Ashton Carter 哈佛大學教授

David S.C. Chu RAND 公司研究員、國防人事暨戰備次長

Lynn E. Davis RAND 公司研究員、前國務主管軍備管制暨國際安全 事務次卿

Zalmay M. Khalilzad RAND 公司研究員 Robert Hunter 前美國駐北約大使

資料來源:Frank Carlucci, Robert Hunter & Zalmay Khalilzad, Taking Charge:

A Bipartisan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Elect o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p. 23-24. 該報告主張的原文為:“On Taiwan, the panelists recommended stating clearly to both parties…that the U.S.

firmly opposes unilateral moves toward independence by Taiwan but will support Taiwan in the event of an unprovoked Chinese attack.”

Denny Roy, “Taiwan’s 2001 Elections: Chen Up, KMT Down, PRC Disappointed,” 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 Vol. 1, No. 2, March 2002, pp. 1-2; Thomas J. Christensen, “The Contemporary Security Dilemma:

Deterring A Taiwan Conflict,”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 4, Autumn 2002, pp. 7-21; Ralph A. Cossa, “No Surprises?” PacNet Newsletter,

美國的「雙重明確」政策是要使民進黨政府無法確定美國一定會 介入臺海危機,這與「戰略模糊」政策的目的是一致的。「雙重明 確」與「戰略模糊」不同的是,若民進黨政府沒有宣布臺灣獨立,一 旦出現臺海危機時,美國一定會介入協防臺灣,不是可能會介入而 已。若「戰略明確」著重嚇阻北京,「雙重明確」則是將嚇阻的對象 轉向臺北。布希政府對北京一再表明不支持臺灣獨立,也明確告知臺 北追求臺灣獨立可能的後果。這種由過去強調對北京「明確」的軍事 嚇阻,轉向對臺北「明確」的政治嚇阻,形成對臺海兩岸同時課以責 任的政策。在「雙重明確」政策之下,美國的臺海安全政策可歸納 為:支持臺灣民主但有其限度;不支持臺灣獨立;反對任何一方片面 改變臺海的現狀;必要時美國將使用武力協助臺灣防衛。

「911 事件」改變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威脅的優先順序,由於美國攻 擊阿富汗塔里班(Taliban)、伊拉克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受困 於伊朗、北韓核武發展危機,使中國崛起及其可能的威脅,變成次要 的安全議題。美國在全球反恐戰爭及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 上,需要中國的合作與配合,兩國原先的「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關係,調整為「誠摯、建設、合作的關係」(Candid, Con-structive,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2002 年,美國外交與國 防以全球反恐及伊拉克為核心,中共則積極布署十六大的權力接班,

陳水扁總統在 8 月 2 日提出「一邊一國」及「公民投票法」的論述,引 起布希政府的疑慮。2003 年,隨著臺灣提出三項諮詢性公投議題(參 與「世界衛生組織 WHO」、立委席次減半、停止興建核四廠)、制訂 新憲、陳水扁總統依《公民投票法》第 17 條進行「防衛性公投」,更 使美臺關係出現一連串的緊張。

No. 31, August 6, 2002, p. 1, <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pac023 [1].pdf>.

臺海若沒有戰爭威脅、兩岸從事和平競爭發展經濟、美國不需被 迫捲入危機,應是美國臺海政策的優先目標。美國對北京的期待是,

不能對臺灣動武或威脅對臺使用武力;對臺北的期望則是,處理所有 兩岸關係問題時必須謹言慎行。其中,臺海現狀的核心是,臺北與北 京均不得發表聲明或採取行動片面改變臺灣地位。美國所面臨的最大 挑戰卻是,北京與臺北均強調己方有至高且合理的訴求。中國主張臺 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因此保有對臺灣使用武力的權利。臺灣宣示民 主是普世價值,人民是決定臺灣未來的主人,任何人均無權剝奪臺灣 民主的適用。若說美國擔心中國對臺使用武力,它也憂慮臺灣運用民 主自決的權利。

美國在臺北先後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

「防衛性公投」,逐漸認定臺灣可能是製造美中臺關係潛在不安的一 方。布希總統雖不願意重複柯林頓的「三不支持」政策,但後來轉為 強調不支持臺灣獨立,也反對美國所定義的臺海現狀片面受到改變。

布希原使臺灣領導人安心的「戰略明確」政策,也逐漸出現變化。美 國軍事干預臺海危機不再是毫無前提,也不再是毫無條件支持臺灣的 民主發展。針對陳水扁總統定義「一邊一國」為「臺海現狀」,助理 國務卿凱利表示,美國在不支持臺灣獨立的基礎上,不支持美國所定 義的「現狀」片面受到改變;期待臺灣修憲的方式或手段能夠更加透 明化,而美國對臺灣憲改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凱利亦提到:「在臺灣 深化民主之際,如果我們覺得這些努力可能對美國的安全利益有不利 影響,或可能傷及臺灣本身的安全時,我們不得不明說」。63布希政府 也希望掌有「現狀」的詮釋權,卻不願說明何謂臺海「現狀」或「紅 線」,以免兩岸有趁勢而為的機會。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The Next Twenty-Five Years,” pp. 15-16.

布希被視為現代美國歷史中對臺灣最友善的一位美國總統,但他 對臺灣的善意卻逐漸下降。2003 年 12 月 9 日,布希在中國總理溫家寶 及媒體面前,表明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建立在美中三個公報及

《臺灣關係法》之上。美國反對中國或臺灣片面改變現狀,臺灣領導 人最近的談話與行動,顯示他可能片面決定改變現狀,而這是美國反 對的。64白宮官員在隨後的背景簡報會強調,「總統確實毫不含糊地 (in no uncertain terms)向中國方面表示,如果中國試圖片面採取行 動,使用強制手段或以武力改變臺灣的狀態,美國將必須介入(would have to get involved)」。65簡報的官員亦表示美國絕不會放棄支持 臺灣民主或傳播自由,但由於臺灣經常有聲明及行動出現,美國政府 必須愈來愈明確地表示,不歡迎臺灣採取任何行動片面改變現狀;布 希總統的談話非常明確,不再沿襲以往美國有關政策具有的一些「模 糊性」。66

2004 年 10 月 25 日,曾經說臺灣是成功的故事,是資產而不是包 袱的國務卿鮑爾,在北京對 CNN 及鳳凰電視臺記者,表明美國不支持 臺灣獨立,臺灣不像一個國家享有主權(enjoy sovereignty as a nation),

並兩度在敦促兩岸恢復會談時,提及和平統一的選項。67在 2004 年 12 月臺灣立法委員選舉之前,美國針對陳水扁總統有意「正名」海外代

“President Bush and Premier Wen Jiabao Remarks to the Press,” White House, December 9, 2003,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3/12/20031209-2.html>.

“Background Briefing on President’s Meeting with Chinese Premier Wen,” White House, December 9, 2003, <http://www.whitehouse.gov/

news/releases/2003/12/20031209-13.html>.

“Background Briefing on President’s Meeting with Chinese Premier Wen.”

Edward Cody, “Powell’s Comments in China Rile Taiwan,”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28, 2004, p. A18. 鮑爾隨後澄清他有關兩岸「統一」的談 話。

表處及國營事業為「臺灣」的主張,國務院副發言人厄立(Adam Ereli) 表示此舉是片面改變現狀,美國不支持臺灣「正名」主張。6812 月上 旬,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在接受美國公共電視(PBS)訪問時,表示臺灣問 題可能是美中關係中的最大地雷(lane mine),美國雖有《臺灣關係法》

需要在太平洋維持足夠的軍力以嚇阻攻擊,但無必須防衛臺灣(are not required to defend)的義務,這問題需要由國會決定,國會負責宣布戰 爭行為。69雖然鮑爾、阿米塔吉兩位國務院領導官員的談話有值得斟酌 之處,但也反映出美國對臺灣政治倡議不斷、國防採購遲遲未決的不 滿。阿米塔吉的談話,與布希總統就任之初的「戰略明確」政策相比 較,明顯有所不同,對臺北「政治明確」的勸阻,遠甚於對北京「軍 事明確」的嚇阻。

臺灣在民主鞏固過程中無論是公民投票或憲政改造,均引起美國

臺灣在民主鞏固過程中無論是公民投票或憲政改造,均引起美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