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師大學術社團 開放性得好壞

b 1 1. 34抖 -.18 48.60'

式 1 (戶) (.40 ) ( -.01 ) (70)

期 刊

-趾總乙/斗

J

2 (

戶b

b ) 4.17(.15 ) ( .11 )2.31 (.01 )。1 (.71 )6.91 抖 48.50'(61 )

3.47 1.35 。3 5.79抖 2.06' 46.11'

式 3 (戶)

(.12 ) (.06 ) (.07 ) ( .60) (.23 ) (61 )

17

58

62

當t 明 l. *p<.10 **p<.05

2 發行單位做虛擬變項,以「其他單位」為對照組。

在分析影響「期刊評比總分」的因素之後,接著分析影響「期刊進步分數」

的因素。從表 6 迦師分析模式 1 與 2 可看到各州門變項對期刊進步分數的影響(戶) 都很小而不顯著;但是,組師分析模式 3 加入「期刊辦得好壞 J' 影響期刊進步分 數最重要的因素是「期刊辦得好壞 J (戶 3

7)

,影響力顯得特別大而達到顯茗,

研究假設 4 也得到強而有力的支持。學者開放式向卷常提到辦得好的期刊,如投 稿與編祥高度 e 化而加速祥查過程,祥查意見'I'行、詳實、具體、直達核心,而 有建設性;幫]干干旱壤之期刊,包折祥查很會拖,短短數話就當人,刊上者往往與發 行單位內部人員關係深厚。「期刊辦得好壞」能清楚解釋在這次期刊評比結果'I' ,

一些期刊評比總分較上次進步或是退步(參見黃毅志等, 2008 : 76-78) 。

綜合本小節!Yj5全析,四{情研究假設得到有力的支持,本研究所建構的教育期 刊評比總分也就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2008 年國內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研究 29 分析,依此總分將70 filii期刊分為四個等級。而所做的信效度分析,都顯示評比分 數都有良好的測量品質,評比總分與分級的測量品質也就得到有力之支持。至於

水準未必特別高;辦得很好的期刊水準卻會進步很多。

不過,以上信效度良好的分析結果,是對於 70 個期刊整體做研市的結果,是 否有{卅日。期刊的效度卻仍很有問題。例如, (教育研究月刊》評比總分不低,位居 第二級最後段(見表 2) ,有些讀者質疑該刊沒有送祥,而且刊登許多非學術論文,

不應該被分到第二級。不過,根據該刊編帽填寫的問卷,該刊仍有論文送祥(黃

毅志等,

2008 : 82)

,而本研究在考慮是?需要將該刊列入評比峙,也確定該引J符合

平均每期刊登兩篇以上教育學術論文叫樣件。而該刊引用T 分數 (53.70) 不低,

這可歸因於本研究只針對各期刊所刊登的學術論文計算調整年份平均每篇被引用 次數(見研究方法),而提高該刊被引用次數。筆者認為,有些期刊的功能具有多 樣性,除了刊登學術論文外,也可刊登報導、介紹、推廣性文章,如舉世聞名的

Science 、 Nature' 做期刊評比峙,不應針對刊登報導、介紹、推廣性文章就給低

分,而應針對各期刊的學術論文計算引用次數,{教育研究月刊》引用 T 分數不 低應是可以被接受的計算結果。至於該刊評價T 分數 (50.05 )也不低,或許有些 讀者質疑該刊由於刊登許多學者的論文,被刊登之學者自於要提高門己的身價而 將該刊之學術水準打高,造成偏誤所致;然而,偏誤分析顯示,該刊的確刊登許 多學者的論文,不過,學者卻不會因為被刊登就將該刊的學術水準打高,如此的 偏誤可說全無(黃毅志等,

2008 : 6 7)

,而且如此的評價是眾多學者(N-285

'

見表 2) 打卅來的。綜合以上討論, {教育研究月刊》評比總分不低,應是可以被 接受的結果。

相關令其他學門的期刊評比研究,本研究將開放題納入分析,對於形式評量 與實質評量的區分,學者評價期刊的問卷設計、引用次數之計算,以及整個問卷 調查之進行、評比總分與分級之建立,可說都做得相當紮寶、車青準,因此所建立 的「期刊評比總分與分級」也就能得到信效度分析的有力支持。本研究所採用的 期刊評比方法,也可做為國科會其他學門期刊評比研究之重要參考。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對於今後教育學術期刊與學界之發展,提!中!以下建議,

1 各期刊若要提高學術水準與評比總分,要從「提高編祥制度的開放性」著 手,如提高編帽為外部人員之比率、外祥人數,也讓多方的人刊登論文。而投稿 與編祥可朝 e 化發展以加速祥查過程,祥查意見力求 'I'r守、詳賢、具體、直達核

黃毅志 2008 年國內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研究 31

心,用具體建設性修改意見取代世短數話就退稿。

2 由於這期教育學門期刊評比總分與分級,有良好的信效度,也就可做為前 言所提各項祥查與評鑑,圖書館訂購與學者閱讀、投稿期刊,以及各期刊改進水 準之重要參考。

致謝 本文為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 (NSC96-2410-H13-001) 成果之一。能完成本 文,必須感謝兩位匿名評審所提供的修改意見,國科會教育學門召集人陸 偉明、柯華裁教授,承辦人楊李榮先生的支持與指正,計畫顧問王麗雲、

吳武典、馬 f言行、郭實渝、黃秀霜、甄曉蘭教授所提供的寶貴意見,以及 莊勝義、章英華、劉正、 l束淑麗等教授的指正,還要特別感謝鄭燿男教授、

專任研究助理李承 f萃的協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