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旨在說明評估在中國語文課程之學與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及評估的主導原則,並闡述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的重要性。此外,

本章亦會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的校內評估與公開評核部分的詳細說明,並 闡述如何製訂和維持等級水平,以及如何根據等級水平匯報學生的成 績。有關評估的一般指引可參閱《高中課程指引》(課程發展議會,2009)。 5 .1 評 估 的 角 色

評估是學與教的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蒐集學生學習表現的顯證,

具有診斷、回饋、促進學習、甄別和選拔等功用,為不同持份者提供資 料。就評估的功用而言,評估可分為「促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對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

評估可讓教師蒐集學生學習表現的顯證,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確 認學生學習的成果,檢討教學成效,以提高教學質素;亦可讓學生了解 自己的學習表現,知所改進;同時也可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表現,作 出適時的跟進和輔導。適當的評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興趣、學習 動機和態度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在高中階段,學生在公開評核的成績可以作甄別和選拔之用,所以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是屬於一項高風險的評估。香港中學文憑是學生完成 中學階段的認可資歷,以便他們繼續升學、就業和接受培訓。該文憑匯 集學生在四個核心科目、選修科目(包括應用學習課程)的表現,輔以

「學生學習概覽」中所記錄的資料,可以全面反映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 的學習表現,讓不同的持份者,包括大專院校、政府、僱主了解學生的 教育水平。

5 .2 進 展 性 和 總 結 性 評 估

評估是蒐集學生學習成果顯證的有效工具,既可判斷學生的學習表 現,又可改善學與教。評估可分為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這兩種評 估在學、教、評的循環中,不可或缺,學校應求取兩者之平衡。

進展性評估是學與教過程中恆常進行的,着重給予學生適時、優質 的回饋。教師可以根據所蒐集的學生學習表現顯證,了解他們的學習需 要,以及強弱之處,並給予回饋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學習效能。進行 評估時,教師須讓學生了解預期的學習成果,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顯證,

給予他們具體、有針對性的文字或口頭改善建議。本課程的評估應涵蓋 九個範疇的學習,對於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和策略,以及思維,文學、

文化素養,品德情意和自學能力等,都需要運用多元化的評估活動作進 展性評估,透過持續的觀察、師生對話和討論、不同情境的評估活動等 進行評估。

總結性評估在一個學習時段結束,如在學習單元終結、學期或學年 終結時進行,主要目的是要讓學校了解學生整體的學習表現,以助重新 檢視教學計畫,調整學與教策略等。進行評估時,教師須讓學生了解預 期的學習成果和完成學習後所達到的水平要求。例如在完成某個學習單 元後,教師可利用評估課業,檢視學生是否已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有 助教師調整下一個教學目標和學與教策略,布置增潤或延伸單元。又如 在中四級學年終結時,教師利用評估課業、測驗、考試等評估學生整年 的學習表現,可以有助調整必修部分的學習內容和規畫選修單元的開 設,以至安排拔尖保底的教學;家長亦可藉此了解子女的學習表現,以 便協助他們選讀合適的選修單元。

本 課 程 的 評 估 分 校 內 評 估(Internal Assessment)及 公 開 評 核(Public Assessment)兩部分。相對而言,校內評估較着重進展性評估,而公開評核 則 較 側 重 總 結 性 評 估 。 在 公 開 評 核 中 引 入 校 本 評 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SBA))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公開評核加入進展性評估的成分,既 助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讓他們在風險較低的環境中進行評估,減少 考試的壓力,並確認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63

學 校 實 施 評 估 的 理 念 架 構 總 體 評 估

進展性評估

(回饋學與教) 求取進步 (量度成績) 總結性評估

學 與 教 過 程 校 內 評 估 公 開 評 核

 讓學生理解學習的目標

 有效的提問(提供時間,讓 學生思考及回答問題;不同 類型的問題──開放式問題 和有固定答案的問題、由內 容主導轉為學生主導)

 觀察(例如:身體語言、面 部表情)

 同儕學習(例如:學生在班 上留意及反思同學的答問)

 有效的回饋(例如:提供明 確的建議,讓學生能有所改 善或鞏固所學)

 學生主動投入學習

 提高學生的自我形象

 多元化

- 不同模式的評估(例如:筆試、專題研習、學習歷程檔案等)配合 學習目標、學習成果和過程

- 多方參與(例如:學生自評、同儕互評、教師作評估、家長作評估)

- 以不同策略評估學習的質素(例如:除了賞罰之外,提供適合學生 能力並富挑戰性的評估)

 利用測驗結果作為診斷及改善學與教(例如:閱讀理解、語文運用、

綜合題等)

 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和改善,而不是要他們互相比較分數

 以測驗成績評定等級或級別(例如:期考、年終試)

 公 開 考 試 ( 水 平 參 照)

- 紙筆考試以評核學 生的閱讀、寫作、

聆聽、綜合能力;

- 朗讀、小組討論以 評核學生的說話能 力。

 記錄: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

 報告:優質回饋,減少依賴等級和分數

回饋流程

(取材自Shirley Clarke)

 校本評核由學校教師負責,能較全面地評核學生的 學習成果。透過不同的評核活動,提供:

- 學生學習成果的資料 - 學生學習進程的資料

5 .3 評 估 目 標

本課程的評估目標是衡量學生:

(1) 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2) 語文學習的興趣、態度和習慣;

(3) 文學、文化素養和品德情意;

(4) 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意識。

5 .4 校 內 評 估

校內評估是學校恆常採用的評估措施,是中國語文課程高中三年學 與教的組成部分。校內評估應着重進展性方面的評估,以促進學生學習 為主要目的。學校宜因應本身不同的發展條件,重視學生學習多元化,

設計三年制高中中國語文課程的校內評估。

校本評核是校內評估的一部分,並非外加的評估活動,學校在規畫 校內評估時,應與校本評核的要求一併考慮,不宜分開處理。

學校可根據下列原則設計校內評估的活動,其中部分原則亦適用於 公開評核。

5.4.1 主 導 原 則

學校規畫校內評估時,須考慮配合課程目標和內容,實際的學習進 度,學生的能力、性向、興趣、態度和習慣,並運用多元化的策略和評 估模式,多方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 的潛能,給予學生適當的回饋,提高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同時,教師 亦可根據評估的資料,訂定下一個教學目標和調整教學策略。

(1) 配 合 學 習 目 標

教師在規畫教學計畫時,宜同時擬訂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的整體評估 計畫。在擬訂計畫時,教師可根據中國語文課程各範疇的學習目標、

學習重點和預期的學習成果,並配合公開評核的校本評核要求,決定 評估的內容、次數、時間、方式、各學習範疇或評估活動的佔分比重 及記錄方式等,使學、教及評估能緊密配合。此外,評估時應讓學生 清晰了解評估的目標及評估準則,並掌握學習的水平要求。

(2) 重 視 學 生 學 習 多 元 化

教師應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模式和設計難度不同的評估活動,以照顧不 同能力和性向的學生,讓能力較高的學生盡展潛能,而能力稍遜的學

生體驗成功,促進他們追求卓越和養成持續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規畫 全年教學時,預留課時,配合從進展性評估所蒐集的學習表現顯證,

安排增潤或延伸單元,以拔尖保底。在開設選修單元時,可根據學生 在必修部分的學習表現和他們不同的性向、興趣和學習需要的發展,

設計合適的選修單元或自擬單元,並利用學生可選修三至四個單元的 彈性,充分運用課程的空間,設計延伸學習活動、安排不同的上課方 式,以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3) 跟 進 學 習 進 程

學習是持續改變的歷程,評估不是一次性的運作。評估既重視學生的 學習結果,亦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了解他們發展的需要。

教師應充分利用進展性評估,跟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如利用學習歷程 檔案,讓學生自行訂定各階段的學習目標,按照個人的學習步伐,循 序漸進地達到本課程高中階段的學習成果。教師須定期檢視學生的閱 讀質量,給予適時的指導和鼓勵,以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培養良好 的閱讀態度和習慣,以及提升自我監控、自我管理和自學能力。

(4) 適 時 回 饋 與 激 勵

教師可利用評估所得的資料,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優點和不足,適時 給予具體、有針對性的文字或口頭改善建議;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

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作出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 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正面激勵的作用。例如教師 可透過與學生面談,引導他們積極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效,主動提出改 進的方向和目標。教師亦可針對不同評估活動設計合適的量表,以簡 單扼要的文字描述不同程度的表現,讓學生知道分數所代表的具體意 義,而教師可針對某些重點給予較詳細的回饋。

(5) 配 合 學 校 情 況

教師將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聯繫學生熟悉的情境,可以令學習更有意 義。教師設計評估活動時,宜配合學校的情況,如學校使命、地理環 境、與社區的關係等。例如學校以宏揚中華文化和培養學生對國家民 族的感情為辦學宗旨,每年均會舉辦全校的文化考察活動,而這些學 習活動亦可作為評估活動。教師在文化考察活動中,可安排學生撰寫 活動的建議書,寫作考察古蹟報告,報道當地人民生活,運用多種媒 體撰寫旅遊日誌、詩歌、遊記等,使學習和評估融為一體。

(6) 配 合 學 生 的 學 習 進 度

評估的設計,應配合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免在學習上形成日積月累的 障礙。教師應利用評估促進學生的學習,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