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分析處理 (一) 量性資料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研究設計 (頁 23-27)

量性資料所收集之資料進行譯碼及鍵入電腦之後,並進行資料核對之 後,以 SPSS for Windows12.0 版進行資料分析,並以 α=.05 為進行統計考 驗的顯著考驗,資料分析方法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以頻率分佈(次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描述個人基本資料及 各變項的分佈情形。

(二)、推論性統計 1.同質性檢定:

以 Chi-square 檢驗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類別變項資料之同質性是否一致。

2.卡方檢定(Chi-Squire test):

檢驗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類別變項資料之同質性是否一致 3.配對 t 值檢定

檢驗同一組之研究對象在前後測是否有差異。

3.共變數分析(ANCOVA):

若變項為等距變項,則以其前測成績為共變項,組別為自變項,進行單 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後測上的差異。

表 3-6.1 對應研究假設之描述性統計表

表 3-6.2 對應研究假設之推論性統計表

研究假設 自變項 依變項 統計分析

1. 充能教育介入後,實驗組 在組織充能、心理充能、

工作滿意度、工作生產 力、創新行為之前後測有 顯著差異。

前後測 組織充能 心理充能 工作滿意度 工作生產力 創新行為

Paired t test

2. 充能教育介入後,實驗組 在組織充能、心理充能、

工作滿意度、工作生產 力、創新行為之後測得分 校對照組高。

組別 組織充能

心理充能 工作滿意度 工作生產力 創新行為

ANCOVA

(二) 質性資料

針對研究過程所有觀察與訪談情境,均先徵求參與者同意願意於會談 中採錄音方式完整紀錄訪談內容,過程中並隨時紀錄訪談重點,由於資料 過於龐大,研究者盡量在活動結束 1 個月內完成逐字稿繕打,並以持續性 比較法進行內容分析(Weber, 1990),資料之收集與資料分析同時進行,

直到資料飽和為止。資料分析過程包括:(1)資料形成單元化(unitization)- 將 研究對象訪談經驗打成逐字稿,逐句找出有意義之經驗單元。(2)編碼 (coding)-依照個案與訪談經驗給與編號,將行為歸納形成一編碼表。(3)將 編碼之相似經驗進行歸納成為類目(category)。

本研究質性資料共分為二大部分:行動計畫與工作坊逐字稿,除依據 上述步驟進行質化資料之分析,於各類目後引出學員文本,敘述如下 1. 行動計畫

行動計畫為充能課程中所設計之教學活動,目的是讓學員能思考課後行 動計畫,以便於運用於實務之中。資料依照學員編號、行動計畫編號來加以 紀錄與呈現。例如「對社區營造與長期照顧的業務,將有實質上的幫助,更 瞭解做事的方向與方法,對業務運作幫助多多,要更投入下去」(2081-1.2),

為編號 2081 學員第二次行動計畫中提及之內容。

(2081- 1. 2)

學員編號 行動計畫代號 行動計畫次數

2.工作坊文本

所有工作坊內容經錄音繕打成逐字稿。類目引用註記依序為「編號—日 期—組別—文本頁數—該頁之行數」。例如「你叫我說要篩檢出一個愛滋個 案,我跟他說我們根本沒有八大場所,又沒有娛樂場所,對! (團員:像這個,

對,他們 XX 衛生所,那種民俗淳樸…)。沒有,什麼都沒有啦!只要一個目 標,說你做死也沒有!(笑)」(2271-0816B-14-37),為編號 2081 學員在 8 月 16 日參與 B 組工作坊之活動中提及,繕打於文本第 14 頁,在第 37 行。

(2271-0816B-14-37)

學員編號 日期/組別 文本頁數 行數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研究設計 (頁 23-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