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資料篩選

利用第三章說明的 Sp 轉換波形資料分析,於 TSMIP 測站在高屏地區所接收 到的地震資料做進行篩選。

4.1.1 Sp 轉換波篩選

本研究主要為利用 S 波轉換 P 波之波形到時與 S 波到時的時間差估算轉換點 的深度,S 波轉換 P 波傳至測站為 P 波的運動模式到達,因此以壓縮傳遞的 Sp 轉 換波形會在垂直地震紀錄儀器所紀錄下來,但只依據垂直紀錄儀的紀錄無法準確 的選取 Sp 波形,因此以三軸分量的紀錄下,垂直紀錄儀器紀錄於 S 波到時以前出 現之明顯波形做為 Sp 波選取。

在估算 Sp 轉換波的深度時,假設地下構造為單一反射層面,分別為速度較慢 的層面覆蓋於速度較快層面之上,且震波傳遞為垂直入射測站之形式。而選擇 Sp 轉換波的條件為震源深度必須大於 6 公里,是為了確定震波穿透特定之地層界面 形成轉型波,且震波的離源角(Takeoff angle)必須要大於 150°(Chang et al., 2010)。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地震資料來源多為 2006 年屏東地震及 2010 年甲仙地震之主餘 震序列。由於高屏地區地震活動度相對於嘉南平原較低,多數測站可使用的 Sp 轉 換波波形資料僅有一筆,因此本研究所使用之 Sp 轉換波波形紀錄於同測站至少要 有兩筆資料,所取得的 S-Sp 時間差也為兩筆或以上的資料平均值。

38

圖4.1 Sp轉換波的選取。KAU061測站接收到的地震波形,此為1999年5月3日於 上午4點47分發生芮氏規模4.7的地震,地震深度50公里,震央距離測站位 置北偏東70公里處。在地震波形中,藍色線分別為S波與P波,紅色線則代 表Sp波並且在垂直向有明顯的起伏。

圖4.2 Sp轉換波的選取。KAU003測站接收到的地震波形,此為2010年1月8日於 下午11點40分發生芮氏規模4.4的地震,地震深度34公里,震央距離測站位 置北偏西32公里處。在地震波形中,藍色線分別為S波與P波,紅色線則代 表Sp波並且在垂直向有明顯的起伏。

39

4.1.2 轉換波深度計算

轉換波深度的估算,速度及時間差值為已知條件下,轉換點的深度數值是能 夠被推估出來。轉換深度為定值條件時,震波自震源到測站接收到所需時間與速 度值相關,當速度越快到達時間越早,反之則較晚到達測站;利用這樣的條件能 夠估算出轉換波深度的變化。在 S 波與 P 波速度值差異下,震波接近垂直入社的 條件下,利用 S-Sp 時間差回推深度變化數值(圖 4.3),公式如下:

(3)

H 為估計出來的轉換波深度,Vp 為轉換後 P 波行走的速度,Vp/Vs 為轉換波形成 之後 P 波與 S 波的速度比值, 為 S 波與 Sp 轉換波到達的時間差。

圖4.3 轉換波深度與速度關係,震波傳遞於速度變化界面產生轉換波,對於Sp轉 換波於低速層傳遞時速度值仍高於S波,測站紀錄Sp波與S波到達有時間差 存在。假定深度(H)為已知條件下,配合速度差值推得理論S-Sp時間差。

4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