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場通訊(NFC)

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又稱近距離無線通訊,其建立 在 RFID 的技術基礎上,由 Philips、Sony、Samsung 和 Nokia 等知名大廠共同 研製開發並組成 NFC 國際聯盟,制定 NFC 標準,以確保 NFC 裝置監能夠相互交換 資料,並推動使用手機結合 NFC 技術作為近距離交易通訊平台的多種應用[7]。

NFC 無線通訊技術是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演變而來,增加了檔案傳輸此一重要功能的新技術,提高安全性與便利性,

是在無線時代下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新星。RFID 是由感應器(Reader)和 RFID 標 籤(Tag)所組成的系統,其運作的原理如圖 2. 4 表示,利用感應器發射無線電波,

觸動感應範圍約為內的 RFID 標籤,藉由電磁感應產生電流,供應 RFID 標籤上

的晶片運作並發出電磁波回應感應器。若以驅動能量來源區別,RFID 標籤可分 為主動式及被動式兩種:被動式的標籤本身沒有電池的裝置,所需電流全靠感應 器的無線電波電磁感應產生,所以只有在接收到感應器發出的訊號才會被動的回 應感應器;而主動式的標籤內置有電池,可以主動傳送訊號供感應器讀取,訊號 傳送範圍也相對的比被動式還要廣。

圖 2. 4 RFID 運作圖,左為 Reader,右為 Tag

2.2.1 NFC 技術簡介

NFC 是一種極短距離的無線射頻識別通訊協定技術標準,結合類似 RFID 的 辨識技術與無線網路協定來傳輸資料[8]。它在單一芯片上集成了非接觸式讀卡 器、非接觸式智能卡和點對點的功能,運行在 13.56MHz 的頻率範圍內,能在大 約 10cm 範圍內建立設備之間的連接,傳輸速率可達 424 kbps,未來可提高到 848kbps 以上。

使用者只要將兩個具 NFC 之電子裝置貼近,就可以交換兩裝置中各自的資 料內容,雙向功能涵蓋讀取、被讀取及溝通的能力與辨識,針對單一特定目標,

在近距離的接觸完成極為安全的辨識、資料傳輸等功能,目前被廣泛應用於商業 扣款機制,使用者在交易動作完成後,交易資料輸入至後端軟體服務系統,形成 一系列完整的商業交易模式。除了讓電子裝置於短距離進行通訊之外,NFC 還 具有驅動者(Enabler) 的角色,意即兩裝置可以藉由 NFC 快速建立彼此溝通的

橋樑,再透過其他傳輸率較高的無線通訊技術來傳輸檔案較大的資料,NFC 與 其他通訊技術比較如表 2. 1。

表 2. 1 NFC 技術規格

2.2.2 技術架構

NFC 相互溝通之運作有三種模式,分別為:RFID 讀寫模式(RFID

Reader/Writer)、非接觸式卡片模式(Tag/Card Emission)、點對點無線連接模式 (Peer-to-Peer),其架構如圖 2. 5[7]。

NFC 裝置使用 RFID 讀寫模式能夠使一個被動 RFID 標籤進行讀取及寫入資料 的動作,最常見的例子即智能海報(Smart Poster),使用者透由行動裝置感應具 有 NFC 標籤的海報即可獲取海報上欲提供的訊息。而非接觸式卡片模式是將 NFC 裝置模擬成現有的非接觸式智能卡,使之作為一個標記或是現有的接觸式智能卡,

可應用於雙方通信、支付與刷卡付款之功能。另外,點對點無線連接模式符合 ISO/IEC 18092 標準,兩 NFC 設備間可以互相交換數據,如交換虛擬名片、傳送 照片等,也能夠共享藍芽或 Wi-Fi 之連接設置參數以啟動一藍芽或 Wi-Fi 的連

接。

圖 2. 5NFC 技術架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