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過程技能的改變情形

在本節整理透過訪談大綱中的開放性問題與封閉性問題中,所獲取的訪談內 容回答研究問題四:「課程前後學生在過程技能的改變情形?」。本節將科學過程 技能分為三個部份探討,第一部份為設計活動對學生測量能力的影響;第二部份 為設計活動對學生控制變因能力的影響;第三部份為設計活動對學生下操作型定 意能力的影響。

ㄧ、「測量」能力前後晤談資料之分析

依據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對十三項科學過程技能(S-APA)的定義中,將測量 為能運用五官、簡單工具等進行觀測,並能瞭解估計值、平均值與誤差值的意義

(甘漢銧、陳文典,1995);本研究欲探討的測量能力,則為學生在操作過程中 有出現「增加測量的準確性」、「增加測量的可行性」與「使用平均值」三種行為。

因此,此處僅以學生有提及相關行為才加以計數,並非所有受訪學生均有在此類 別之中。受訪學生在前後晤談中對三種測量行為的出現次數,結果顯示如圖 4-4-1。

0 1 2 3 4 5

增加測量的準確性 增加測量的可行性 使用平均值

次數

前測 後測

圖4-4-1 受試學生在晤談中提及測量之次數

從圖 4-4-1 可以看出,受訪學生在前晤談中出現測量相關的行為者有三人,

分別為增加準確性2 次、增加可行性 1 次,出現次數共有 3 次,後晤談中則出現 了10 次(增加準確性 4 次、增加可行性 3 次、使用平均值 1 次),且在後晤談中 共有五人有出現此三種行為。整體上來說學生在設計活動結束之後,在操作過程 中考慮測量因素的人數是有增加的。以下列舉訪談片段說明此三種測量行為:

1. 增加測量的準確性

【訪談舉例11:13-post】

13:一樣可以,…(拿起剪刀,準備剪壁報紙)…就這樣剪啊(停住,仔細看著剛剛 報紙的寬度,算個大概準備剪,又覺不妥,最後把壁報紙也放在尺上,仔細對找)…,

要一樣啊。

訪:什麼東西要一樣?

13:我說這邊…(用手比?報紙的寬度)…要跟這裡一樣粗。

訪:為什麼要做得一樣粗?

13:這樣比較準啊,要剪嗎?…(把壁報紙疊在報紙上比劃出它的寬度)

訪:好~,所以就是要把它剪成一樣粗,然後就比較準。

【訪談舉例12:17-post】

訪:對。你可以用剪刀,你可以剪,桌上的東西你都可以用。

17:…這樣對折嘛,對折之後這樣打一個洞(指著對折之後壁報紙的上端),然後打 開之後,…你說是量嗎?你說是怎樣測喔。

訪:對。

17:對啊。這樣平均嘛(指對折後在紙張的上下緣的兩個洞),…我只想到一端是用 掛的(拿起一個 50g 重的砝碼),然後就…(找不到桌上有鉤子)…一端有手這樣拿 著,然後一端就這樣掛著(用砝碼在紙的下緣比畫),然後一樣啊,都一樣啊(指著 其他的紙)。

從上述的訪談片段可以看到,學生13 在測試紙張耐重度的操作過程中,將報 紙與壁報紙剪成相同的尺寸再進行施測,並認為如此測量所得之數據比較準確;

而學生17 在後測時,則是先將紙張對折後穿一個洞,將紙張展開後,兩個洞距 離上下邊界的距離將是一樣的,如此便可增加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2. 增加測量的可行性

【訪談舉例13:06-post】

訪:你的意思是…(拿起砝碼)…怎麼放?

06:就這樣放啊(將砝碼放到指張的中間),不過我看還是不會破,(將紙從兩側抬起)… 就是這樣,然後再放在這邊啊(指著另外兩種紙張)。

訪:那還有其他的東西啊,燕尾夾啊、膠帶…你都不需要用到?

06:不用。

訪:還是說這個就可以,…這樣子做就可以了?

06:(拿起 50 克的掛碼,掂掂重量)重一點會比較好,比較容易破,容易分出來!

【訪談舉例14:04-post】

訪:對啊,我的意思是說…嗯~一次就全部嗎?還是說怎樣做?

04:沒有,先…看會不會斷嘛,先…兩個(指要比較的兩種紙類)先放好,先用一個 啊

訪:一個…,一個什麼?

04:砝碼啊。

訪:我有很多種砝碼耶,這…小、中、大,小的 10 克、20 克、50 克…

04:先放 10 克啊,以防萬一會斷掉,對啊,再不會斷的話就放大的,等它…看能撐

多久,如果撐的最多的…那個壁報紙就耐重程度就比較大。對啊。

訪:怎麼剪?

04:剪出一個洞嘛,大張跟小張各放砝碼…

訪:怎樣大張?怎麼樣小張?

04:就是…大張的嘛,一起兩個都掛在那個牆壁 訪:我的意思是說多大張跟多小張?

04:小張就是這種的啊(指桌上 A4 大小的報紙);大張就像桌子這種大小的 訪:沒有了啊,我就只有五張這種的啊(指桌上A4 大小的報紙)。

04:沒有了喔,那就把它剪一半啊,然後就這樣子嘛,(拿起報紙跟一個砝碼)不用 剪…把它扣再下面(要把砝碼扣在紙上)…,ㄟ~不是有膠帶嗎?用膠帶黏就可以了…

訪:所以就是先剪一半之後,然後也是一樣用膠帶把它黏起來?

04:對啊,用膠帶把它黏起來扣啊。

從上述的訪談片段中可以發現,一樣是為了可以增加測量的可行性學生 06 與04 在砝碼克數的選擇上就有很大的差異。學生 06 認為紙張很厚,可能不是很 輕易就會破,為了可以看到其破掉以測試出其準確的耐重度,所以認為應該從重 一點的50 公克砝碼開始放;而學生 04 則是認為避免紙張會斷掉而影響測量的結 果,所以應該從最小的砝碼開始放。此外,學生04 在後晤談的操作題中出現此 種增加測量的可行性之行為共有三次;而前晤談中學生04 的回答中則完全沒有 提及任何相關的敘述。

3. 使用平均值

【訪談舉例15:11-post】

訪:嗯~那你要怎樣去做到不同尺寸呢?不同尺寸要怎麼做?

11:把它裁大、中、小三個,然後(比?寬度)大就三嘛、中就兩啊、二公分嘛,小 就一公分啊,三條啊就一起測。

訪:公分,三公分、兩公分、一公分,是什麼?

11:大小啊,它的大小,尺寸啊。

訪:那小青想要知道不同張數的報紙的耐重程度。

11:不同張,…

訪:對啊,不同張,報紙她有五張這麼大的(指著A4 大小的報紙),

11:大小都一樣,就一樣啊。

訪:可是…,喔,那怎麼做?我不是要問你答案,我是要問你會怎麼做?

11:就兩個一樣就好了啊,就全部都一樣了啊,沒有啊就量五次嘛,然後加起來除以 五啊。

訪:不同張數捏,為什麼要量五次?

11:就五張不同,不同張啊。

雖然,學生11 在此回答不同張數報紙的耐重程度時,是認定為「不同張」報 紙的時候,所進行耐重程度的試驗;但從其對話中明確地表達出其對實驗結果所 得之數據,應以平均值表示的概念。

從訪談對話中可以發現,訪談者並沒有特別要求學生對增進測量的效果進行 回答,因此學生在說明操作方法時,所提及的增加測量的準確性、可行性與使用 平均數等方法,則完全是學生本身認為如此的作法將有助於透過測試的結果來瞭 解事物、現象之間的關係。且從上述的圖4-4-1 與訪談舉例中可以發現,設計活 動結束之後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時,會主動地考慮如何減少誤差與增加測量所得 結果之準確性。

二、「控制變因」能力前後晤談之分析

依據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對十三項科學過程技能(S-APA)中的定義,其中將 控制變因定義為一方面突顯觀察的現象,另一方面減少或排除干擾的因素,使所 觀察所得之結果能如預期(甘漢銧、陳文典,1995)。因此,當在進行實驗操作 時,學生必須在「操作」單一變因的同時「控制」其他變因固定值,才能觀察到 變因之間的影響關係。

在本研究中所探討之「控制變因」係指受訪學生在開放性與封閉性的訪談問 題中,依循題目中給予的線索,以操作變因與控制變因的原則,來獲得的觀察結 果得以回答訪談問題。其中四~六題為給予特定的器材,要求學生依據這些器材 進行開放性的操作實驗,以回答題目要求的不同紙張材質、不同尺寸、不同張數 的紙張耐重度。七~九題為則是給予實驗的裝置圖,讓學生依據題意選擇符合之 實驗裝置,包括比較不同輪胎、不同載重量、不同傾斜度。

以下分別由受訪學生在訪談大綱中關於控制變因的作答類型,區分為正確操 作變因、操作錯誤變因與沒有操作變因三類進行討論。

(一) 正確操作變因

由受訪學生在訪談大綱中的開放性問題與封閉式問題之回答情形,了解設計 活動對學生正確操作變因與操作變因的能力之改變情形。

(1) 開放性問題

透過受訪學生在訪談大綱「小青認為壁報紙的耐重程度會最大。在只能使用 桌上物品的情形下,請問小青應該如何證明壁報紙的耐重程度會最大?」、「小青 想知道不同尺寸的報紙之耐重程度。在只能使用桌上物品的情形下,請問他要如 何知道?」、「小青想知道不同張數的報紙之耐重程度。在只能使用桌上物品的情 形下,請問他要如何知道?」等開放性問題的回答,了解學生在設計活動之後控 制變因的能力之表現情形。六位受訪學生於前後晤談中,對操作紙張材質、操作 紙張尺寸與操作紙張張數等三個開放性問題的表現情形,如圖4-4-2 所示。

0 1 2 3 4 5 6 7

操作紙張材質 操作紙張尺寸 操作紙張張數

次數

前測 後測

圖4-4-2 開放性訪談問題前、後測作答情形 1.操作紙張材質

圖 4-4-2 顯示,受訪學生在操作紙張材質一題的前、後晤談的作答表現是有 前後一致的情形,推測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本題的題目中,原本就是要求學生對 不同材質的紙張進行試驗,因此所有的學生在有回答的情形下都會被編入此碼。

0 1 2 3 4 5 6 7

粗略的做法 詳細的做法

次數

前晤談 後晤談

圖4-4-3 操作紙張材質變因之作法細分圖

然而,儘管所有學生的回答都有提及操作紙張材質做為變因,但受訪學生提 及操作紙張材質的做法上詳細度的差異,從圖4-4-3 顯示前、後晤談中學生在做

然而,儘管所有學生的回答都有提及操作紙張材質做為變因,但受訪學生提 及操作紙張材質的做法上詳細度的差異,從圖4-4-3 顯示前、後晤談中學生在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