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室內環境品質改善前後比較與討論

第四章 室內環境品質進階診斷與檢測

第二節 室內環境品質改善前後比較與討論

一、 北區案例N3 改善前後比較與討論

(一)環境噪音

 圖5-2.1 顯示北區案例各空間之外氣引入與廢氣排出的裝設,

並未影響室內的音環境,辦公期間室內噪音值相當接近基準值 56 dB(A)。

5-2.1 北區案例改善後環境噪音歷時變化

(二)光環境

改善前,案例室內照度分佈不均且有眩光問題,經由燈具照明 改善工程以燈具區劃配置及點滅裝置平行開窗面之手法後,室內均 齊度已達基準值1/3 以上(如事務組已提升至 0.47)。並藉由更新防 眩光設計之燈具(如圖 5-2.2 及圖 5-2.3)與半遮光捲簾裝設之手法

(如圖5-2.4 及圖 5-2.5),在防眩光及利用間接引入日光的方式上,

達成在節能的考量下增加晝光率。

案例N3

噪音歷時變化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4:48 06:00 07:12 08:24 09:36 10:48 12:00 13:12 14:24

時間 噪

音 dB (A)

保管組 事務組

56 健康

室內環境品質診斷及改善補助計畫

106

增加

0.74ACH

2.76ACH

保管組 改善前

3.5ACH

改善後

2.7ACH

改善後

1.27ACH

增加

1.43ACH

事務組 改善前

換氣率 改善成效

關窗+空調開啟

增加

0.74ACH

2.76ACH

保管組 改善前

3.5ACH

改善後

2.7ACH

改善後

1.27ACH

增加

1.43ACH

事務組 改善前

換氣率 改善成效

關窗+空調開啟

5-2.2 北區案例改善前裸露燈管Ā Ā 圖 5-2.3 北區案例改善後防眩光格柵

5-2.4 北區案例改善前晝光利用不利Ā 圖 5-2.5 北區案例改善後半遮光捲簾

(三)空氣環境

本案例改善前辦公期間,因空調系統換氣不足,以事務組為例 室內換氣率僅 1.27ACH,無法將日間人員產生之污染物作有效移 除,於空調關閉後夜間累積於空間中之二氧化碳,與隔日人員辦公 時排放之二氧化碳一同累加,導至室內濃度居高不下。在改善設計 中,採取依空間使用人員數,適當增加外氣引入系統與廢氣排出系 統,改善後,事務組之室內換氣率增加至 2.7 ACH,確實有效提高 室內換氣率。改善前後換氣率情形如下表5-2.1 所示。

5-2.1 北區案例換氣率改善情形

第五章 室內環境品質改善設計規劃

107

為避免室內污染物(二氧化碳、甲醛及揮發性有機物TVOC 濃 度)過度累積以致影響健康,此案例搭配提升室內換氣率,在通風 換氣改善工程中,以氣流通透型式門片,增加夜間通氣性(圖 5-2.6);由改善後實測值知,室內二氧化碳之濃度累積值降低約 500ppm(圖 5-2.8);甲醛方面,改善後較改善前低,其日間八小時 濃度平均值已能達到0.1ppm 之基準要求(圖 5-2.9);同時在揮發性 有機物 TVOC 日間八小時濃度平均值,明顯減低 13.7ppm(圖 5-2.10),遠低於健康基準(3 ppm),此一改善成果已能有效減低室 內污染物之濃度累積,建議使用者可藉由操作使用方式確保室內空 氣品質,如圖 5-2.7 所示,以自動調控裝置適時增減外氣引入與廢 棄排出量。

5-2.6 北區案例改善後採氣流通透型式門片

5-2.7 北區案例改善後採外氣引入系統與自動調控裝置

室內環境品質診斷及改善補助計畫

17:02 20:38 00:14 03:50 07:26 11:02 14:38

時間 濃

(ppm)

減低 500ppm

案例N3 改善前後TVOC歷時變化

17:02 20:38 00:14 03:50 07:26 11:02 14:38

時間 13.7ppm

案例N3 改善前後甲醛歷時變化

17:02 20:38 00:14 03:50 07:26 11:02 14:38

時間

第五章 室內環境品質改善設計規劃

109

(四)生物性環境

在北區案例之生物性危害上,改善手法採用更換水漬天花板、

風管與濾網並全面清理出回風口,同時在空調出風處加裝殺菌系統

(圖 5-2.11、圖 5-2.12)。經過改善之後,改善案例空間之平均真菌 濃度降至建議值之下,顯示改善後室內空氣品質具提升效果;且改 善案例空間之平均細菌濃度可達到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及香港 所規範之1000 CFU/m3 之建議標準值。

5-2.11 改善前天花板水漬  Ā圖 5-2.12 更換天花板加設光觸媒殺菌裝置

綜觀北區案例,可歸納「都會辦公型」空間其室內環境問題普遍存 在的一些共通性,在改善成效與改善後未來使用操作應注意事項。

音環境:可利用隔音手法,達到兼顧空間私密性與改善成效。

光環境:藉由燈具防眩光設計與點滅平行窗面區劃,在普遍眩光、

均齊度問題上皆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並可視案例條件適度 增加晝光利用的設計。

溫熱環境:利用台灣亞熱帶氣候季節特性,在辦公空調系統可適時 運用外氣引入系統以達到健康省能之成效。

空氣環境:需給予足夠的換氣。以都會辦公型空調系統,應考量空 間使用人員數,給予適當的外氣引入與廢氣排出,並可 搭配空間內氣流通透型式,如氣窗、通透性隔間窗及隔 間門,增加空間內之通氣性,以有效減低室內污染物之 濃度累積。

室內環境品質診斷及改善補助計畫

110

電磁環境:普遍正常,但仍需注意操作電腦時與螢幕保持適當距 離,及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

生物性環境:應特別注意檢查在牆壁、天花板、各類建築裝潢及傢 俱上是否有霉斑或積水、漏水的痕跡,同時空調之出風 口及風管應定期進行清潔或更換空調機組濾網,以避免 污染源的產生。

第五章 室內環境品質改善設計規劃

111

二、 中區案例C2-2 改善前後比較與討論

(一)光環境

室內光環境方面,將老舊待修之燈具重新裝設,適當選用高效 率防眩光之燈具,並因應不同使用空間,規劃適當色溫之照明設 計,在避免眩光之不適感、同時能提升宿舍之整體光環境舒適度。

如圖5-2.13、5-2.14 所示。

5-2.13 交誼廳裝設防眩光燈具 圖 5-2.14 適當色溫之照明設計

(二)溫熱環境

溫熱環境方面,改善後之室內溫度量測值皆於 23-28℃間屬舒 適範圍內,然由於改善前後實測之外氣條件不同,無法皆由數值比 較其改善程度,但可知藉由主入口與茶水間開口型式之變換,增加 有效通風面積,確保室內通風路徑之流暢,已可有效排除室內熱 量。浴廁濕氣與臭氣部分,因導正通風路徑降低迴流產生,由濕度 與風速之改善後實測值可明顯看出,藉由風速提高室內通風路徑之 暢通,有效將室內熱源與濕氣帶出,達到舒適健康之溫熱環境。改 善前後風速變換情形如下表5-2.2 所示

5-2.2 中區案例改善前後風速變換情形(自然通風型態)

空間 外氣值 量測值 補充說明

改善前 走廊 0.38 m/s 0.12 m/s 室內通風狀況不佳 茶水間 0.29m/s 0.23m/s

走廊 0.51m/s 0.35 m/s 改善後 寢室 0.28 m/s 0.23 m/s

改善後室內風速之狀態鄰 近室外風速,可確實有效將熱 與濕氣移至室外。。

室內環境品質診斷及改善補助計畫

112

(三)空氣環境

在空氣環境方面,藉由寢室加設之抽風扇(圖5-2.15)、主入口 與茶水間通氣性隔間(圖5-2.16、5-2.17)及自然導風片之設置(圖 5-2.18),在空氣環境達到明顯之改善效果;以換氣率之變化為例,

本案例於自然通風輔以吊扇運轉之狀態下,寢室之換氣率由改善前 之2.3 ACH 提升至 10.23 ACH(表 5-2.3);此一改善成果將能有助於 降低室內二氧化碳之濃度累積值。同時在揮發性有機物質(TVOC)

濃度方面,改善後實測值較改善前降低 8.09ppm(圖 5-2.19),且其 濃度平均值已遠低於 3ppm 之基準要求;甲醛方面,改善後實測值 亦較改善前低,故所增加之換氣率,已能有效減低室內污染物濃度 之濃度累積。改善前後甲醛與TVOC 變換情形如下表 5-2.4 所示。

5-2.15 中區案例寢室加設之抽風扇 圖 5-2.16 主入口通氣性百頁隔間

5-2.17 茶水間通透性隔間 Ā ĀĀ Ā 圖 5-2.18 自然導風百頁設置

第五章 室內環境品質改善設計規劃 室外比值(I/O ratio)也自改善前之 1-8.17 降為 0.29-1,判斷改善後 活性細菌濃度有明顯的降低,改善成效相當顯著。

減低0.35ppm 0.55

0.9 0.1ppm(8HR平均)

甲醛

TVOC 10.07 減低8.09ppm

改善前

空 氣

環境因子

3ppm(8HR平均)

基準值

1.98

改善後 改善成效

減低0.35ppm 0.55

0.9 0.1ppm(8HR平均)

甲醛

TVOC 10.07 減低8.09ppm

改善前

空 氣

環境因子

3ppm(8HR平均)

基準值

09:57 10:40 11:24 12:07 12:50 13:33 14:16 15:00 15:43 16:26

時間

09:57 10:40 11:24 12:07 12:50 13:33 14:16 15:00 15:43 16:26

時間

室內環境品質診斷及改善補助計畫

114

5-2.20 浴廁改善前發霉天花板 圖 5-2.21 改善後更換天花板加裝排氣設備

(五)其他

改善後,徹底改善宿舍內管線零亂,空間雜物堆放問題(圖 5-2.22);並藉由交誼廳與戶外空間設計手法,活化交誼廳及戶外空 間(圖5-2.23),確實在學生之使用交流空間與舒適健康環境營造上 有明顯之成效。

5-2.22 改善前公共空間使用率不佳,會客區堆放雜物

5-2.23 改善後活化交誼廳及戶外空間,成為休憩交流場所

第五章 室內環境品質改善設計規劃

115

綜觀中區案例,可歸納「自然通風型」空間其室內環境問題普遍存 在的一些共通性,在改善成效與改善後未來使用操作應注意事項。

音環境:可依空間使用特性,適當配置反射材與吸音材,提供室內 舒適均勻音場,並可利用環境特性,適時引入自然音景,

營造健康音環境。

光環境:因應不同使用空間,規劃適當色溫之照明設計,同時適當 選用高效率防眩光之燈具以解決眩光、均齊度問題。在交 誼空間可利用間接照明,並利用環境條件,適度增加晝光 利用的設計,以達到室內之舒適健康照明環境。

溫熱環境:藉由開口型式之變換、有效通風面積增加,引入自然外 氣,,確保室內通風路徑之流暢,提高室內風速並有效 排除室內熱量與濕氣。在開口部設計,應兼顧私密性與 使用便利性,且考量台灣亞熱帶氣候季節特性,在遮 陽、採光、防雨與防盜功能上應同時確保。

空氣環境:在自然通風手法上,可設置自然導風片、通透性隔間與 規劃有效通風路徑,提供舒適健康的空氣環境。改善原 則,應以確保室內足夠換氣量為前提,以自然通風手法 為主適時搭配機械換氣方式。

電磁環境:普遍正常,但仍需注意操作電腦時與螢幕保持適當距 離,及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

生物性環境:應注意室內濕度之控制,可藉由通風與採光手法,達 到降低濕度與細菌滋生之問題。定期檢查在牆壁、天花 板、各類建築裝潢及傢俱上是否有霉斑或積水、漏水的 痕跡,並進行清除改善。

其他:以自然通風型為例,應積極利用案例特性,融合外環境優勢,

創造半戶外之轉換場所,提升室內環境品質,符合使用者生

創造半戶外之轉換場所,提升室內環境品質,符合使用者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