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實施要點

在文檔中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頁 58-62)

一、課程發展

(一)學校課程發展應配合《總綱》中自發、互動、共好的課程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 習導向的學習模式。

(二)自然科學領域之學校課程發展應重視科目間的統整,配合三至十二年級領域課程 綱要之安排,達到各教育階段間之縱向連貫(參考表一各學習階段學生的自然科 學學習特性、表二學習表現架構表及表三學習內容架構表)。

(三)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涉及自然科學領域之跨領域彈性學習時間應由具專業素養(例 如:科學背景、專業認證/研習等)之教師研訂,並由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通 過。透過運用學校、社區或校外自然環境,提供學生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

(四)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中,學校應參考相關的 教學示例,擬定課程計畫,架構整個學年、階段性的短期或主題之教學活動。為 配合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與評量,學校應安排足夠師資,視師生比例需求增加自 然科學領域專長教師授課,依課程需要得由不同科目教師擔任。悉依「高級中等 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等相關規定辦理。

(五)自然科學領域各教育階段課程發展,在國民小學教育階段應選擇合適之議題、大 概念或跨科概念做統整發展課程。國民中學教育階段課程規劃,除實施領域教學 外,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後,亦得實施分科教學,並鼓勵跨科教學,跨科 內容約佔該科教學總時數六分之一,並宜以實驗、實作或探究方式進行跨科主題 之教學。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則以分科為主。

二、教材編選

(ㄧ)教材編選應依據領域課程綱要之學習重點,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

(二)編輯自然科學領域教科用書時,須列出三至十二年級學習重點發展進程之課程計 畫,依課程計畫協助教師了解銜接各年級的核心概念、探究能力及科學的態度與 本質的發展。

(三)教材編選時,應注意各種媒體之性別及族群意涵的圖像、語言與文字,並使用性別與 族群平等的語言與文字進行書寫,避免傳遞特定的刻板印象。鼓勵原住民族重點學 校之教材選編,適度與當地原住民族文化結合,進行文化回應教學。

(四)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之實施有三項指導原則:

1.課程設計與發展;2.以問題(議題)導向引導探究;3.教材應有確實的參考資 料。其教材編選應可協同不同科目教師共同安排教學內容,指導學生以主題、議 題、跨科概念等進行探究活動,進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五)教材編選宜融入科學發現過程的史實資料、科學家簡介,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減少知識性理解的難度;教材之選編應兼顧本土、少數族群與不同性別科學家之 史實資料,使學生得以藉助科學發現過程之了解,培養科學的態度和探究能力,

促進科學本質的認識。

(六)教材編選時應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精神與內容,鼓勵學 生動手實作體驗,合適安排各年段的實作課程,以達到規定的時數,其中國民中 學教育階段應有三分之一節數為實作體驗課。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學習效 果,得適時設計示範實驗、戶外教學等活動。

(七)實作教材的設計應強調操作的學習,除了強化實驗、操作與探索體驗過程中獲得 過程技能外,並能培養其歸納推理,發現、解決問題,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

(八)實驗教材應包含實驗活動、藥品特性、處理方法和器材安全等的詳盡說明。

(九)教材中的專有名詞和人名翻譯,應以教育部公布之自然科學領域/科目名詞為準,

遇有未規定者,則參照目前國內科學刊物及習慣用語,妥為譯註,惟各冊必須一 致,且與其他相關科目相配合。

三、教學實施

(ㄧ)教學設計應依據學生特性與身心發展狀況,依循自然科學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審酌教育專業,提供資源、機會及環境,引導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二)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避 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並應鼓勵學生修習非傳統性別之學科領域。

(三)教學實施應以培養學生擁有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規劃學習活動應以解決問題策 略為中心,並依循確認問題、蒐集有關資訊、擬訂解決方案、選定及執行解決方 案,以及進行方案評鑑與改進等程序實施教學。

(四)教學實施應以培養探究能力、分工合作的學習、獲得思考智能、習得操作技能、

達成課程目標為原則。因此,教學形式應不拘於一種,視教學目標及實際情況而 定,可採取講述、實驗、實作、專題探究、戶外參觀或科學觀察、植栽及飼養之 長期實驗等多元方式。

(五)教學設計無論為學生個人學習或團體學習,應於教學進行中培養學生欣賞、包容 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權利的價值觀。

(六)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對於理論或原理原則的演繹推理,宜多舉實例,以引起學 生仿作動機,進而自行推理分析,習得演繹法的實驗程序及方法。

(七)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宜以學生日常生活體驗,以既有知識或經驗為基礎,引導 學生發現問題。實際教學時,可彈性調整教科用書單元與活動順序,以適應各地 區環境與特性。

(八)教學設計需要以實驗歸納證據者,教師宜讓學生親手操作,以熟練實驗技巧,提

感受發現的喜悅,並讓學生藉由分析實驗統計數據的結果,習得歸納法之實驗程 序及方法。

(九)教師宜就教材特性,使用教學媒體、實驗活動、田野踏察或戶外教學等,除知識 傳授外,更加注重科學方法運用、科學態度的培養及科學本質的認識。

(十)教師在教學前宜參考課程計畫、教學計畫,訂定學習評量計畫,評估學生學習成 果以達成教學目標;且應依據學生學習成效,修訂教學計畫,藉以提升教學效能 與品質,達成教師自我的專業成長。

(十一)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之教學主題,由各校教師依據自然科學探究與實 作學習內容、學校特性自行設計。為強化跨科目之間的整合,課程可由領域內不 同學科教師協同教學。

(十二)教學時,要因應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與特殊需求,含辨色障礙、感官障礙等,

提供支持性和差異化的教學,並且提供適性的輔導措施。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學生,

教育主管機關應協助學校提供合適的教學資源。

四、教學資源

(ㄧ)學校應依教育部頒布之〈各級學校設備標準〉,設置自然科學領域實驗室、藥品儲 藏室、器材準備室(含備妥急救沖洗及防火器材),並應依據各教育階段學校班級 規模編配實驗室專長管理人員,並由各科專任教師減授課鐘點後協助,相關管理 人員、協助教師等編配,由各該教育主管機關訂定。實驗活動所需設備、器具及 耗材應獲得充分之供應,因此,中央及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妥為規劃並編列 預算,以供應各校所需之實驗器材,並處理各校因實驗教學而產生之有毒廢棄物。

(二)自然科學領域之實驗室與實驗活動場所,應注意通風、安全措施及環境汙染防制;

並訂定實驗室設備正確使用與操作、實驗耗材補充,以及實驗設備維護等之規範。

(三)學校可善用社區或大眾運輸工具可達地區之「生態池」、「溼地」、「生態環境園區」

等戶外生態環境,未具前述條件之學校,則在校內環境許可範圍內,可設置「小 型生態池」、「溼地」或「生態環境園區」,以利自然科學領域所需之教學活動。

(四)學校相關人員於學期開始前,根據設備標準、學校課程計畫、教師教學計畫等,

準備所需之實驗教室與戶外探索調查所需之器材/器具。

(五)學校應依據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內容,妥適充實教學必需之相關設備、器材、

藥品及標本,並需購置教學所需之模型、掛圖、書籍、報章雜誌及光碟等教學媒 體,亦應提供相關設備和材料,鼓勵教師自製教學媒體,並善用數位教學平臺資 源。

五、學習評量

(ㄧ)實施學習評量應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並配合核心素養具體內涵,遵循測驗評 量之教育專業。從多元評量過程中,讓學生能獲得探究的樂趣與養成求真求實的 工作精神,培養出注重科學的態度,以促進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二)教師教學時應先以適當方法評估學生之「先備知識」,並以學生之「先備知識」及 生活經驗為基礎,應用適當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及意義內化之學習。

(三)為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和成就,教師應適時進行「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 評估學生學習成就與教學成效,並加以補救及調整,俾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即 使進行紙筆評量也應兼顧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

(四)教師應進行自我評量及學生學習成就評量,逐步修訂教學計畫,使之更趨完善,

教學得以相長。

(五)學習評量應秉持真實性評量的理念,採用多元方式實施,除由教師進行考評之外,

亦得輔以學生自我評量等方式,以確認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俾做為改進教學、

提升教學成效之參考。

(六)評量應依據教材編選設定之規準、課程目標及學習目標,提供相關圖表資料供學

(六)評量應依據教材編選設定之規準、課程目標及學習目標,提供相關圖表資料供學

在文檔中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頁 58-6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