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隔音符號 隔音符號 隔音符號 隔音符號

在文檔中 普通話科課程指引 (頁 34-39)

ɑ,o,e 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候,如果音節的界限發生混 淆,用隔音符號( ’ )隔開,例如:pi’ɑo (皮襖)。

31

參 考 文 獻 參 考 文 獻 參 考 文 獻 參 考 文 獻

文 件文 件 文 件文 件

1. 國家教育部(2004)。《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

2. 國家教育部(201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教育統籌委員會(1994)。《語文能力工作小組報告書》。香港:教育統籌委 員會。

4. 教育統籌委員會(1996)。《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六號報告書:提高語文能力》。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

5. 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

6.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

台北:教育部。

7.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00)。《關於當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意 見》。北京:國家教育部。

8. 教育部課程規劃署(2002)。《小學華文課程標準》。 新加坡:教育部。

9. 教育部課程規劃署(2002)。《中學華文課程標準》。新加坡:教育部。

10. 教育署(1989)。《檢討提高語文能力措施工作小組報告書》。香港:教育署。

11. 教育署課程發展處(1998)。《課程檢視報告:學校課程內的中國元素》。香 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12.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2003)。《語文教育檢討總結報告:提升香港語 文水平行動方案》。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13. 課程發展議會(1997)。《小學課程綱要:普通話科(小一至小六)》。香港:

教育署。

14. 課程發展議會(1997)。《中學課程綱要:普通話科(中一至中五)》。香港:

教育署。

15. 課程發展議會(2000)。《學會學習——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諮詢文件。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6. 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7. 課程發展議會(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 至中三)》。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18. 課程發展議會(2007(2015 年更新))。《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 中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19. 課程發展議會(2007)。《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本)》。香港:

課程發展議會。

32

20. 課程發展議會(2008)。《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香港:課 程發展議會。

21. 課程發展議會(2014)。《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 小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22.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23. Board of Education. (1999). Language arts content standards. California: Board of Education.

24. Board of Studies. (2000). Curriculum and standards framework II. Victoria: Board of Studies.

其 他其 他 其 他其 他

2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1997)。《面向 21 世紀,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載於《課程、教材、教法》1997 年第 6-7 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6.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活動課課題組(編)(2001)。《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探 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7. 中國語文報刊協會(編)(2000)。《21 世紀語文對話:21 世紀中小學語文教 育座談會論文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8. 中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14)。《2013 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載於《中 國語言生活綠皮書——2013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頁 1-7)。北京︰商務印 書館。

29. 王德春、陳瑞端 (2000)。《語體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30. 朱川(1999)。《一百個口語技巧》。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1. 朱作仁(主編)(1992)。《語文測驗原理與實施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

32. 佐滕學(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鐘啟泉譯)》。上海:華 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吳桐禎(1997)。《語文自學能力培養法》。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4. 李宇明(2010)。《中國語言規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35. 李宇明(2010)。《中國語言規劃續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36. 李學銘(主編)(2002)。《教學與測試︰語文學習成效的評量》。香港︰商 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37. 沈錫倫(1995)。《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林崇德(1999)。《學習與發展——中小學生心理能力發展與培養》。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9. 施仲謀(1996)。《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語文能力測試與比較》。北 京:語文出版社。

33

40. 柯華葳(主編)(2004)。《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研究與實務》。台北:遠 流出版業股份有限公司。

41. 香港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教育署課程發展處(2002)。《普通話教育的發展 和推廣國際研討會(2002)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署課程 發展處。

42. 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盧興翹(編)(2006)。《普通話教學法——新世 紀的思考和實踐》。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43. 徐四海(2008)。《小學拼音教材與〈漢語拼音方案〉的理論闡釋》。載於《繼 續教育研究》2008 年 10 月(頁 168-170)。哈爾濱:哈爾演師範大學。

44. 張一清、林建平(2011)。《香港地區漢語拼音教學與普通話音節頻率統計》。

載於《語言文字應用》2011 年 5 月第二期(頁 84-91)。北京:語言文字應用 編輯部。

45. 張華(2014)。《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6. 張鴻苓(1998)。《中國當代聽說理論與聽說教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47. 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1997)。 《集思廣益: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普通話科 課程》。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48. 教育署中文組(2000)。《集思廣益(二輯):開展新世紀的普通話教學》。

香港:教育署。

49. 荷克絲‧黛安(Heacox Diane)(著),楊希潔(譯)(2004)。《差異教學——

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50. 許嘉璐(1995)。《中國語言文字的現狀和對策——兼論 1997 後的香港語文》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等「1997 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 國語文學會、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51. 陳瑞端(主編)(2012)。《中學普通話水平考試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 港)有限公司。

52. 陳瑞端、祝新華等(主編)(2010)。《小學普通話水平考試研究》。香港︰

商務印書館。

53. 黃顯華、霍秉坤(2002)。《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54. 黃顯華、霍秉坤、徐慧璇(2014)。《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5. 楊德峰(編)(1999)。《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6. 趙俐(2007)。《普通話教學新路》。北京︰中國廣播電話出版社。

57. 衛燦金(1994)。《語文思維培育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58. 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2003)。《集思廣益(三輯):普通話學與教的 實踐與探討》。香港: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

59. 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2013)。《集思廣益(四輯):普通話學與教經 驗分享》。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34

60. Costa, A. L. & Kallick, B.(編)、李弘善(譯)(2001)。《評量和記錄心智習 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61. Bailey, K. M. (1998).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assessment: Dilemmas, decisions, and directions.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62. Black, P. et al. (2003).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63. Bransford, J. et al.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64. Chan, C. K. K. (2010). Understanding and fostering student thinking and learning for 21st century education. In Zhang, L. F., Watkins, D. A. & Biggs, J. B. (Eds.).

Understanding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sian students: What the 21st century teacher needs to think about. Singapore: Pearson Education.

65. Chan, C. K. K. (2013).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Towards a knowledge creation perspective. In Hmelo-Silver, C. E., Chinn, C., Chan, C. K. K., & O' Donnell, A. (Ed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New York, NY: Routledge.

66. Chomsky, N. (1993). Language and thought. Berkeley: Moyer Bell.

67. Dirksen, D. J. (2013). Student assessment: Fast, frequent, and formative. Plymouth:

Row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68. Jin, H., Xu, D. & Berninghausen, J. (1995). Chinese breakthrough: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through TV and newspapers. Boston: Cheng & Tsui.

69.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70. Wood, D. (1998). How children think and learn. Oxford: Blackwell.

71. Woolfolk, A. (201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3th ed.) Boston, MA: Pearson.

附 附 附

附 :::: 參 考 網 址參 考 網 址參 考 網 址參 考 網 址

1. 中國文化研究院 http://www.chiculture.net

2. 中國語言文字網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3. 中國教育學會 http://cse.moe.edu.cn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

5. 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 http://so.eduyun.cn/national/index 6. 網上中華五千年 http://rthk.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 7. 課程發展:中國語文教育 http://www.edb.gov.hk/cd/chi 8. 教育部(台灣) http://www.edu.tw

9. 普通話語音規範網 http://www.pthyygf.org 10. 新加坡教育部 https://www.moe.gov.sg

在文檔中 普通話科課程指引 (頁 34-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