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零件的工艺分析

在文檔中 课程设计(论文) (頁 8-0)

零件材料是 45 钢,该材料有较高强度、耐磨性、耐热性和减震性,该零件 的主要加工Φ27 孔两端面、Φ27 孔、M10 的螺纹孔以及 R12.5 的圆弧面,它们 相互间有一定的位置要求。现分析如下:

(1)以Φ27 孔为基准加工孔两端面保证垂直度 0.025mm。

(2)加工圆弧面保证平行度 0.02mm。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 M10 的螺纹孔以及 R12.5 的圆弧面而言,可以借助于 专用夹具加工表面,并且保证它们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

3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3.1 确定生产类型

由设计任务书知道该零件的设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

技术要求:

1. 拔模斜度 10°,未注锻造圆角为 R2-R3。

2. 锻件应该喷丸处理,不许有裂纹,折痕,夹渣等缺陷和表面氧化皮,喷 丸后涂防锈磁漆。

3. 调质处理,硬度为 HRC25-32,头部 R12.5 淬硬为 HRC48-55。

4. 去除锐边毛刺。

3.2 确定毛坯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是 45 钢,毛坯为锻件。考虑到零件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交变载

荷及冲击性载荷,因此应该选用锻件,以使金属纤维尽量不被切断,保证零件工 作可靠。此外,考虑到残余应力,锻造后安排退火处理。由技术要求知拔模斜度 为 10°。

3.3 选择定位基准

(1) 粗基准的选择:选取小平台外圆面为定位基准,利用 V 型块定位。

(2) 精基准的选择:精基准的选择主要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当设计基准与 工序基准不重合时,应进行尺寸换算。对本零件来说,一端面和Φ27 孔是装配 基准,又是设计基准,用它作精基准,使加工遵循“基准重合”原则,另外摇臂 属于不规则体,还需要一定位基准,根据加工实际要求,加工端面Φ27 孔时,

采用小平台配合定位。

1) 保证各加工面均有加工余量的前提下,使重要孔加工余量尽量均匀。

2) 保证零件与轴装配的精度。

3) 保证定位准确加紧可靠,零件以 V 型块和挡销为定位元件,加工表面及 孔。

3.4 选择加工方法

由于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故采用专用工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 生产率。

根据各表面加工方法可以达到的经济精度,确定各表面加工方法如下:

Φ27 孔:钻——扩——绞 Φ27 孔两端面:铣

小平台:铣 油孔:钻

圆弧面:铣——精磨

螺纹孔:钻——攻丝——倒角

3.5 制定工艺路线

工艺路线一安排如下:

序号 工序内容 简要说明

1 锻造

2 退火 消除内应力

3 铣Φ27 孔后端面 4 铣Φ27 孔前端面

5 钻Φ27 孔

6 扩Φ27 孔

7 绞Φ27 孔,倒角

8 去毛刺

9 铣小平台

10 钻 M10 螺纹孔底孔 11 攻螺纹 M10×1-2,倒角 12 铣 R12.5 圆弧面 13 精磨 R12.5 圆弧面

14 钻油孔

15 调质淬火

16 去锐边毛刺,清洗 17 喷丸处理,涂漆

18 检验入库

工艺路线二安排如下:

序号 工序内容 简要说明

1 锻造

2 退火 消除内应力

3 钻Φ27 孔,倒角 4 铣Φ27 孔后端面 5 铣Φ27 孔前端面

6 铣小平台

7 钻 M10 螺纹孔底孔 8 攻螺纹 M10×1-2,倒角 9 铣 R12.5 圆弧面 10 精磨 R12.5 圆弧面

11 钻油孔

12 调质处理

13 去锐边毛刺,清洗

14 检验入库

工艺方案分析

工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区别在于方案一中有钻,扩,铰Φ27 孔的工序,而 方案二只有钻Φ27 孔的工序,不能很好的达到粗糙度 1.6 的精度。而方案二将 钻Φ27 孔工序提前到铣Φ27 孔端面之前,有利于保证以Φ27 孔为基准铣Φ27 孔端面的垂直度(0.025mm)要求。各工序之间应该穿插一些去毛刺和清洗等工 序,这样可以修正由于基准不重合造成的加工误差。对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两 者优点结合起来,最后的加工路线确定如下:

序号 工序内容 简要说明

1 锻造

2 退火 消除内应力

3 钻孔至Φ25mm 4 扩孔至Φ26mm 5 绞Φ27mm 孔,倒角

6 去毛刺

7 铣Φ27 孔后端面 8 铣Φ27 孔前端面 9 铣小平台(M10 两端面)

10 钻 M10 螺纹孔底孔 11 攻螺纹 M10×1-2,倒角 12 铣 R12.5 圆弧面 13 精磨 R12.5 圆弧面

14 钻油孔

15 调质淬火

16 去锐边毛刺,清洗 17 喷丸处理,涂漆

18 检验入库

3.6 确定加工余量及毛坯尺寸

3.6.1 确定加工余量

该零件材料为 45-GB699-65,锻造,大批生产。由《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 明手册》查得锻件尺寸公差为 CT12-CT14。根据估算锻件质量,,加工精度及 锻件形状复杂系数,由《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可查得除孔以外表面的 加工余量表中余量值均为单边余量。

(1)锻件质量:根据成品质量 0.3kg 估算为 0.6kg。

(2)加工精度:零件除控以外的各表面为一般加工精度F1。 (3)锻件形状复杂系数 s:

外廓包容体 锻件

m sm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可定形状复杂系数 0.3/0.6=0.5,属于 一般级别。参考文献《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用查表法确定各表面的总余量

加工表面 基本尺寸 加工余量等级 加工余量数值

端面 25 H 3

小平面 17 G 2

圆弧面 14 G 1.5

拔模斜度 10°。

3.6.2 绘制毛坯简图

3.7 工序设计

3.7.1 选择加工设备与工艺设备

由于气门摇臂的生产类型为大批大量生产,故加工设备宜以通用机床为主,

辅以少量专用机床。其生产方式为以通用机床加专用夹具为主,辅以少量专用机

mm

:6.7mm/s×60=402mm/min。 :根据参考文献《机械加工工艺手册》表 2.4-81,

。被切削层长度:由毛坯尺寸可知

0.14 min。T1=0.97min,则 T=T1+T2 =1.19min

1000 1000 7.5

298( / min)

1.孔内壁粗糙度要求Ra1.6m。 2.φ27 孔尺寸公差等级要求 IT7 级。

3.孔相对于两端面的垂直度要求为 0.025。

4.零件材料为 45-GB699-65。

5.钻孔在整个工艺规程中为最先加工的,加工前退火处理,消除残余应力。

4.2 确定定位方案,选择定位元件

由零件图样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分析,选择小平台外圆面为主定位基准,用 固定 V 型块定位限制 4 个自由度(X、Z 轴方向的移动和转动)。然后在摇臂端面 采用辅助支撑,限制 Y 方向的转动。Y 方向的移动则由夹紧螺钉限制。

4.3 确定夹紧方案,设计夹紧机构

根据工件的形状特点和定位方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夹紧方案,一是手动 螺旋压板夹紧机构,另一种是气动夹紧夹紧机构。但是若采用气动夹紧方案,虽 说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操作效率,但需要为它设计专门的夹紧气缸,最 终导致夹紧方案复杂,成本高。所以这里选用手动夹紧机构。

4.4 确定导向方案和选择导向元件

在钻模中,钻套作为导向元件,主要用于保证加工孔的位置精度,同时可以 起到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作用。由于可换钻套磨损后,可以迅速更换,适用于 成批大量生产,故本夹具使用可换钻套。可换钻套的具体规格按照《机械制造工 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附表 5-66 选取。钻套中导向孔的孔径及其偏差根据所选 取的刀具尺寸来确定。通常取刀具的最大极限尺寸为引导孔的基本尺寸。由前面 可知本工序选用的是 d=25mm 的高速钢麻花钻,由表 5-67 知高速钢麻花钻上偏差 为 0,下偏差为-0.033mm,故引导孔的基本尺寸为φ25mm。由表 5-66 知,引导 孔的偏差应取 F7,钻套中与衬套配合的的部分公差取 m6 或 k6。钻套与工件之间 应留有排屑间隙,若间隙过大,将影响导向作用;间隙过小,碎屑不能及时排出。

由表 5-68 可知,钻套与工件间的距离 h=(0.7-1.5)d=17.5-37.5mm。衬套的具 体结构和规格尺寸见表 5-69。由该表知与钻套配合的部分公差取 F7,与夹具体 配合的部分公差取 n6。钻套螺钉的具体规格见表 5-70。

4.5 夹具体的设计

由于铸造夹具体的工艺性好,可铸造出各种复杂形状,且具有良好的抗压强 度,刚度和抗振性能,在生产中应用广泛,故选用铸造夹具体,材料选用 HT200。

为使夹具体尺寸稳定,需要进行时效处理,以消除内应力。为了便于夹具体的制 造,装配和检验,铸造夹具体上安装各种元件的表面应铸出凸台,以减少加工面 积。夹具体设计一般不做复杂计算,通常都是参照类似的夹具结构,按经验类比 法确定。夹具体的结构尺寸数据可参考表 5-71,由该表知夹具体壁厚取 8-25mm。

4.6 夹具精度分析

1)φ25mm 孔径尺寸精度 本工序的尺寸精度由钻头外径尺寸来保证,属于 定尺寸刀具保证法,因此不存在定位误差。

2)孔深尺寸精度 加工成通孔,不必进行定位误差的计算。

3)φ25mm 孔的轴线对孔端面的垂直度不大于 0.025 的定位误差 由于孔与 大端面是在一次装夹中完成,且机床的运动精度较高,所以不存在定位误差的校 核问题。

4.7 绘制夹具装配图,标注有关尺寸及技术要求

详见夹具装配图:

5 参考文献

[1]王栋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王宝玺 贾庆祥主编 《汽车制造工艺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洛阳农业机械学院 长春汽车厂工人大学主编 《机床 夹具设计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4]徐浩 童兆丹主编 《机床夹具设计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杨叔子主编 《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6]孙本绪 熊万武主编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7]李益民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4 [8]裘文言 张祖寄 瞿元赏主编 《机械制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王伯平主编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10]艾兴 王诗纲主编 《切削用量简明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4

致 谢

本次课程设计得到了刘玉梅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某些设计方法上借鉴了网络 上一些热心网友提供的设计方案,并且得到了网友的一些建议,在此向老师和各 位网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文檔中 课程设计(论文) (頁 8-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