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6 島嶼尾流相關參數

5.6.1 雷諾數

小琉球長約 5500 公尺寬約 2200 公尺狀似狹長型的平板,而流體 經過平板形的障礙物,於不同的 Reynolds number 情況下,實驗室的 實驗結果已經有詳細的記載(Batchelor【1967】, Gerrard【1978】, Van Dyke【1982】)(表 2)

表 2. 各個不同雷諾數下的尾流流場描述。

Reynolds 尾流描述 Number

<0~5 流體附著障礙物上(忽略慣性力)。

2~30 2 個固定的渦流,其旋轉方向相反,在 2 渦流間流體匯集在一 起且流回障礙物。

30~40 產生不穩定的尾流,當 Re = 34 時為非對稱的漩渦。

40~70 週期性振盪的尾流。

< 60~90 停滯的漩渦持續地在物體後方溢流。

其中

U0:為未經過障礙物的原始流速 L :為島嶼長度

KH:是水平渦流黏滯係數

小琉球的島嶼長度約 5500m,最大流速在 C1028 航次約 1.2m/sec、

C1095 航次約 1.3m/s、C1113 航次約 1.0m/s、C1145 航次約 0.5,KH依 據(Pattiaratchi et al., 1986)取 100m2/sec,計算其結果,小 琉球的雷諾數分別為 66、71.5、55、27.5,依據理論應該產生 von Karman vortex street 的現象,然而我們觀測的結果在北邊雷諾數 為 66 的時候產生 eddy shedding 的現象,其流場變化的狀態大致符 合上述的理論。然而在南邊當 free-stream velocity 約為 1.0m/s 的 時候,此時雷諾數為 55,卻產生二個穩定成對且固定的渦流,推測 實際的雷諾數應該較小。其中的原因可能因為小琉球南邊實際的水平 渦流黏滯係數不同,而根據觀測的結果小琉球南邊島嶼出現尾流的臨 界流速約為 0.3m/s,而利用雷諾數=5 開始產生尾流的條件下推算出 水平渦流黏滯係數約為 330m2/sec,在此建議小琉球的水平渦流黏滯 係數為 330m2/sec,如果以此為條件算出來三個航次於小琉球南邊的 雷諾數分別為 21.67、16.67、8.33。

H 0

K

L

Re = U

5.5.2 島嶼尾流參數

由於要直接量測島嶼尾流是困難的,因此使用”島嶼尾流參數”

(Wolanski et al., 1984)及渦流尺度(e.g. Pattriaratchi et al., 1986)做定量的研究,其假設垂直渦流黏滯係數的影響比分子間的黏 滯係數大,大部份的磨擦力分佈在水表面及邊界層,島嶼尾流參數的 計算如下:

L K

D P U

z 2

= 0

其中 U0為流體未經過障礙物的原始流速,D 是水深,KZ為垂直渦 流黏滯係數,L 是島嶼的長度,過去的研究指出(Pattiaratchi et al., 1987;Ingram and Chu, 1987;Wolanski, 1994)P<1,摩擦力為主 且產生潛流沒有 eddy 產生,P<8 呈現穩定的尾流,P>8 可忽略邊界層 的摩擦力且造成不穩定的尾流。由地形航海圖獲得小琉球的平均深度 約為 60 m,KZ依據(e.g. Pattriaratchi et al., 1986)取 0.1m2/sec,

算出來四個航次的島嶼尾流參數分別為 P=7.8、8.45、6.5、3.25。

六、結論

由 Sb-ADCP 的流速資料,CTD 水文資料及衛星雷達影像,結果 顯示小琉球島嶼北邊在大潮且流速最大,雷諾數為 66,島嶼尾流參 數 7.8 時,島嶼東北端產生渦度 0.01s-1的逆時針的渦漩,其大小約為 3km。在西南端產生渦度-0.01s-1的順時針的渦漩,大小約為 6km。此 二個旋轉方向相反的尾流並隨著時間產生 eddy shedding 的現象。而 由於受到高屏峽谷向西南流的影響,東北端的 eddy 無法越過高屏峽 谷,也因為這個原因靠近峽谷頭的地方剪應力很大 mixing 的現象明 顯。在小琉球東南方的尾流當 free-stream velocity 增加到約 1.3m/s 時,產生二個固定成對且方向相反的穩定渦漩,島嶼東北端產生順時 針渦漩,西南端產生逆時針渦漩,二個渦漩的中央海流流向島嶼。

從衛星影像圖可以發現在大潮時小琉球東南方的尾流範圍到達 30 公里,其寬度/波長=0.3,推測此時形成 von Karman vortex street,

由福衛二號的空照圖也發現在小琉球北邊東北端形成尺度 3 公里的 逆時針渦漩,同時島嶼尾流也造成 trapping 的現象,滯留住小琉球 附近的懸浮沉積物。

潮流方面小琉球東北方靠近海岸的地方主要以半日潮為主,半日 潮流橢圓主軸方向平行於小琉球東北方的海岸地形(東北-西南向),

其振幅約為全日潮二倍。測站各層所觀測的 M2 潮流之半主軸長約

18cm/s,軸向為東北東與西南西做往復運動,潮流橢圓型態甚為狹 長,半日潮流橢圓大小隨空間垂直變化。海流在漲潮時段海流流向東 北並且垂直方向向下流,而在退潮時段海流流向西南並且垂直方向向 上流。對於垂直方向流來說會造成這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受到尾流影 響,當整體的流往西北方由於此地位於渦漩邊緣(Eddy Edge)受到 渦漩離心力的影響渦漩邊緣為沉降流。相反地其它時段由於不受到尾 流影響整體海流往東南時整個海水由深流向淺使得海水往上湧昇因 此大部分的時段為湧昇流 。 綜合四個航次、 衛星影像及長時間 bm-ADCP 資料得知海流較大的時段集中在大潮或小潮前後,此時島 嶼尾流出現的機率較大。

在探討受到島嶼尾流影響的湧昇現象時,渦漩中心受到離心力的 影響不論順時針或反時針皆為湧昇流,渦漩中心為輻散狀態,此時湧 昇流將深層海水帶上來,使得海水溫度較低、鹽度高且溶氧量高及葉 綠素濃度低的特性。而渦漩邊緣為輻合地帶產生沉降流,使得此地區 海水溫度高、鹽度低、溶氧量低及葉綠素濃度高。而尾流邊界層(水 深 60 公尺)受到的剪應力相當大造成了斜溫層(thermocline),此地 區混合作用(mixing)旺盛。不受到尾流影響的地方,分層效應明顯,

溫度、鹽度及溶氧量於水平方向的變化不大,此時沒有沉降與湧昇的 現象,而在受到阻擋效應(blocking)與 free-stream 交界的地區,剪

應力增加而有些混合的作用。

七、參考文獻

1.張育嘉(2001)"高屏峽谷及附近海域之流場觀測",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 所碩士論文。

2.黃煌輝等人(1993):高雄海域海氣象調查研究: 台南水工試驗所,研究試驗報 告第 140 號。

3.陳筱華(2000). “屏東小琉球箱網養殖區及周邊海域環境監測及水質模擬作 業”,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06-3-89-W005,民國 89 年 2 月,

25pp。

4.台灣省政府港灣技術研究所,高雄海域海氣象調查研究(海潮流、風、漂砂 活動調查部份),內政部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3 年。

5.成大水工試驗所,中洲、大林蒲及左營海洋放流評估之調查研究,行政院環 保署,七十八年九月。

6.Alldredge A. L. and W. H. Hamner(1980) Recurring aggregation of zooplankton by a tidal current. Estuarine, Coastal & Shelf Science, 10, 31-37.

7.Batchelor, G.K.,(1967)”An Introduction to Fluid Dyna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615.

8.Boden B. P.(1952) Natural conservation of insular plankton. Nature, 169, 697-699.

9.Boehlert, G.W., Watson, W., Sun, L.C., 1992.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larval fished around an isolated oceanic island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Deep-Sea Research 39, 439-446.

10.Chapman, D., Haidvogel, D., 1992. Formation of Taylor caps over a tall isolated seamount in a stratified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and 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64, 31-65.

11.Cowen, R.K., Castro, L.R., 1994. Relation of coral reef fish larval distributions to island scale circulation around Barbados, West Indies.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45(1), 228-244.

12.Cowen, R.K., Lwiza, K.M.M., Sponaugle, S., Paris, C.B., Olson, D.B., 2000.

Connectivity of marine populations: open or closed? Science 287, 857-859.

13.Falconer,R.A.,Mardapitta-Hadjipandeli,L.,(1987)”Bathymetric and shear stress effects on an island wake”: a computational model study. Coastal Engineering 11 (1),pp. 57-86.

14.Franks P. J. S.(1992) Phytoplankton blooms at front: patterns, scales, and physical forcing mechanisms. Reviews in Aquatic Sciences, 6(2), 121-137.

15.Gerrard, T. H.,(1978) “The wake of cylindrical bluff bodies at low Renolds number,” Philos. Trans. R. Soc. London, pp.351-382.

16.Hamner W. M. and I. Hauri(1981) Effects of island mass: water flow and plankton pattern around a reef i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lagoon, Australia. Limnology &

Oceanography, 26, 1084-1102.

17.Ingram, R.G., Chu, V.H., 1987. Flow around islands in Rupert Ba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ottom friction effec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92, 14521-14533.

18.Jones, G.p., Milicich, M.J., Emslie, M.J., Lunow, C., 1999. Self recruitment in a coral-reef fish population. Nature 402, 802-804.

19.Kingsford M. J., E. Wolanski and J. H. Choat (1991) Influence of tidally induced fronts and Langmuir circulations on distribution and movements of presettlement fishes around a coral reef. Marine Biology, 109, 167-180.

20.Massey, B. S.,(1984)”Mechanics of Fluids,”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pp.625.

21.Neill*. S.P.,A.J. Elliott(2004)“In situ measurements of spring-neap variations to unsteady island wake development in the Firth of Forth, Scotland,”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Vol. 60(2004) ,pp.229-239.

22.Pattiaratchi Charitha, Alec James, and Mic hael Collins(1986)“Island wakes and headland eddies:A comparison between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J. Geophys. Res., VOL. 92, NO. C1,pp. 783-794.

23.Swearer, S.E., Caselle, J.E., Lea, D.W., Warner, R.R., 1999. Larval retention and recruitment in an island population of a coral-reef fish. Nature 402, 799-802.

24.St. John M. A. and S. Pond (1992) Tidal plume generation around a promontory:

effects o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12, 339-354.

25.Tseng. R.-S. (2001)“On the Dispersion and Diffusion Near Estuaries and Around Island,”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Vol. 54(2002) ,pp.89-100.

26.Uda M. and M. Ishino(1958) Enrichment pattern resulting from eddy systems in relation to fishing grounds. Journal of Tokyo University of Fisheries, 44, 105-129.

27.Wolanski E. (1994) Physical oceanographic process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194pp.

28.Wolanski E. and W. M. Hamner(1988) Topographically controlled fronts in the ocean and their biological influence. Science, 241, 177-181.

29.Wolanski, E. J. Imberger, and M. L. Heron(1984) “Island Wakes in Shallow Coastal Waters,” J. Geophys. Res., VOL. 89, NO. C6,pp. 10,553-10,569.

30.Wolanski, E., Imberger, J., Heron, M.L.,(1984).”Island wakes in shallow coastal waters,” J. Geophys. Res., 89,pp. 10553-10569.

31.Wolanski, E., Asaeda, T., Tanaka, A., Deleersnijder, E., 1996. Three-dimensional island wakes in the fiel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models.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16(11), 1437-1452.

32.van Dyke, M.,(1982) “An Album of Fluid Motion”, Parabolic, Stanford, Calif., pp.175.

圖 2.1 本論文的研究區域示意圖,中間白色部分為小琉球,色階為水深。

圖 3.1 2006 年 4 月 17 日實驗由王玉懷老師所提供的拖曳式 ADCP。

圖 3.2 2004 年 12 月航次,Sb-ADCP 測線示意圖,其中藍色線 AB 為 海研三號 Sb-ADCP 所跑的測線。

圖 3.3 2005 年 9 月航次,Sb-ADCP 測線示意圖,其中藍色線為海研 三號 Sb-ADCP 所跑的測線。

圖 3.4 2005 年 11 月航次,Sb-ADCP 測線示意圖,其中藍色線 AB 為 海研三號 Sb-ADCP 所跑的測線。

圖 3.5 2006 年 4 月航次,Sb-ADCP 測線示意圖,其中藍色線為海研 三號 Sb-ADCP 所跑的測線。

圖 3.6 2005 年 9 月航次,CTD 測站示意圖。

圖 3.7 2005 年 11 月航次,CTD 測站示意圖。

圖 3.8 2006 年 4 月航次,CTD 測站示意圖。

圖 4.1 2004 年 12 月航次時間在 HW-5hr 在小琉球西北方水深 12.27 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左下為高雄港潮位資料。

圖 4.2 2004 年 12 月航次時間在 HW-3hr 在小琉球西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左下為高雄港潮位資料。

圖 4.3 2004 年 12 月航次時間滿潮時在小琉球西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左下為高雄港潮位資料。

圖 4.4 2004年 12月航次時間在HW+2hr時在小琉球西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左下為高雄港潮位資料。

圖 4.5 2004年 12月航次時間在LW-2hr時在小琉球西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左下為高雄港潮位資料。

圖 4.6 2004年 12月航次時間在LW+2hr時在小琉球西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左下為高雄港潮位資料。

圖 4.7 2004 年 12 月航次時間在 LW+5hr 時在小琉球西北方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左下為高雄港潮位資料。

圖 4.8 2005 年 9 月航次時間在 HW+2hr 時在小琉球東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

圖 4.9 2005 年 9 月航次時間在 HW+6hr 時在小琉球東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

圖 4.10 2005年 9月航次時間在HW-4hr時在小琉球東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

4.11 2005 年 11 月航次時間在 HW-5hr 時在小琉球東南方水深 12.27m 的 Sb-ADCP 流場向量圖。

圖 4.12 2004 年 12 月航次在小琉球西北方島嶼尾流最明顯時的三維流場,此圖 為最接近小琉球的第一條測線,其中色階為南北向流速,箭矢左邊代表西邊,右 邊代表東邊,上代表湧升,下代表沉降。黑色線為地形。

圖 4.13 2004 年 12 月航次在小琉球西北方島嶼尾流最明顯時的三維流場,此圖 為第二條測線,其中色階為南北向流速,箭矢左邊代表西邊,右邊代表東邊,上 代表湧升,下代表沉降。黑色線為地形。

圖 4.14 2004 年 12 月航次在小琉球西北方島嶼尾流最明顯時的三維流場,此圖 為第三條測線,其中色階為南北向流速,箭矢左邊代表西邊,右邊代表東邊,上 代表湧升,下代表沉降。黑色線為地形。

圖 4.15 2004 年 12 月航次在小琉球西北方島嶼尾流最明顯時的三維流場,此圖 為第四條測線,其中色階為南北向流速,箭矢左邊代表西邊,右邊代表東邊,上 代表湧升,下代表沉降。黑色線為地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