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疑慮與省思

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因肩負教改重責大任,也牽涉全國數十 萬國中畢業生的升學權益,因此政策自實施以來,備受民眾的關心和 矚目,動見觀瞻。多元入學政策的基本理念,在於紓解學生的升學壓 力,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適性發展,並嘗試開啟「多元 選擇、多元特色、多元智慧」之門,讓學生不再只有一條升學管道進 入高中職。茲歸納分析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實施的疑慮及其 實質合理性如下數點:。

壹、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的意識型態

多元入學政策的設計期能符合多元社會的價值觀,也呼應世界的 潮流趨勢。無論民間團體或教育主管機關在推動多元入學的目標,皆 欲紓解國中升學壓力,重視學習歷程,顧及個別差異使其適性發展,

並能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各校特色及社區意識(教育部,2002)。然而 多元入學政策的實施卻出現許多爭議,除了仍有多數人不了解政策內 容外,其中有的質疑甄選入學與申請入學的公平性,基本學力測驗難 以考招分離,多元的入學方式增加教師的與學生負擔… 等,可見高中 職多元入學政策仍有設計不周延,功能不彰之處。政策的實施或修正 都是為了解決某些存在的問題,而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為了解政策的可

欲性(desirability)和可行性(feasibility),則必需釐清或省思所蘊含的意 識型態,進一步了解政策當中所隱含的價值及政策所欲為何。以高中 職多元入學政策為例,該政策所隱含的意識型態有以下幾項(黃新民,

2003):

一、教育鬆綁,廢除聯考

聯考制度實施以來,最為人詬病之處是其所衍生的「升學主義」,

亦即在聯考的篩選「管制」下致使個人罔顧能力、興趣,不計健康、

人格發展及經濟代價只求升學;也造成學校的一切活動皆是為了學生 升學,甚至不惜違背法令與教育原理。因此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主要 欲紓解國中學生的壓力,並在教改主張教育鬆綁理念下,解除聯考的 不當管制-廢除聯考。

二、重視差異、多元發展

多元入學政策欲達到「使學生適性發展,重視學習歷程及顧及學 生性向及興趣」等目標,也具有多元主義(Pluralism)的精神-重視個 別的差異性及對於任何價值採取中立的觀點。其在教育系統中的積極 義涵之一,就是教育人員能尊重不同生活風格的學生,並給予適當的 協助,使得個人能力獲得開展,進而追求個人的自我實現。同時,多 元入學政策強調基本能力的培養並測量學生在各學科的性向或潛 能,特別是甄選入學與申請入學方面,各校自訂標準選才,呈現多元 評量,不再以智育為唯一衡量的標準,學生在校的各種表現與才華得 以受到重視。

三、教育機會均等

一項政策的實施必涉及社會正義的探討,其中包含著資源分配均 不均等的觀點,亦即政策實施以後對誰有利?是對特定的人或者每個 人?根據多元入學政策制定的精神中強調「多元智慧」,主張「國中 學生應朝向多元適性發展」不但呼應世界各國教改重視教育機會均等 的潮流,並與「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裡建議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 聲音相謀合。在教育機會均等理念裡,除了具備形式正義以外,必須

進一步求得實質正義,以羅爾斯在《正義論》(The Theory of Justice) 一書中所提出的兩個正義原則(林火旺,1998;Rawls,1971),其一為

「平等原則」,也就是主張人人有相同的權力去獲得資源;另一為「差 異原則」,也就是肯定社會不平等的存在並給予差別待遇,社會應該 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適宜且足夠的資源。因此,以教育方面而言,就 是每個學生受教的權利相等,對於弱勢族群就必須給予特殊的處遇,

以使其能獲得同等與足夠的適性教育,包括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

蒙藏生僑生等,提供弱勢族群學生獲取較佳的機會和位置,以符合教 育機會均等原則。

四、發展社區意識

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的目標之一,在於鼓勵高中職發展學校特色,以 引導國中畢業生就近升學(高中職社區化),並結合社區資源及特色,

發展學生與家長的社區意識。所謂「高中職社區化」係指規劃一個適 當的社區地理範圍,社區內高中職校透過教育資源的整合,共同建構 成為一個高中職學生能夠適性學習的社區;同時延伸學校教育,回應 社區民眾繼續教育需求,帶動社區學習文化,奠定終身學習社區的基 礎(教育部,2003)。社區意識的發展與近年來新興起的社群主義 (communitarianism)有所呼應之處,即在不同的個體差異中建立統合性 (unity),進而尋求共同的善(common good)。以高中職多元入學而言,

統合性並不意味社會成員之間共享一套完整的價值觀,而是成員在共 享「正義」的原則之下,各自保有自己的特性,實現自己的價值。換 言之,透過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的機制之共享的正義原則下,來實踐 自由主義的公共德行,例如由於學生的來源多元而接納不同的差異,

以及該政策的配套措施中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及各校特色,而使學校不 得不與社區成員交流與對談,使不同的理念能彰顯且並存(林火旺,

1994)。

貳、有關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的疑慮

就理念層面而言,對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持正面意見者,多是贊

成多元入學對紓解國中生升學壓力、下放教育選擇權、兼顧公平與正 義的正面功能,並肯定高中職入學的多元管道及多元化的評量方式對 於學生適性發展的正面意義;然而就技術層面而言,相對地,從多元 入學政策制定實施中所產生的問題,包括基本學力測驗的問題、多元 入學政策的定位、管道的區隔性不足、手續繁雜不易懂、配套措施、

明星學校觀念根深蒂固等,造成許多的爭議與批評(林全義,2002;陳 國偉,2003;湯志民,2003;楊思偉,2000;楊朝祥,2001):。

一、多元入學理念搖擺模糊

多元入學的主要精神是升學管道多元選擇、發展學校多元特色,

及啟發學生多元智慧,並以國中在校成績和各項能力表現,如社團、

服務、領導才能、特別才能等,作為推薦甄選和申請入學的參考依據,

以突破聯考統一考試和分發的限制,以多元解一元之套,讓國中教育 能正常化。然而受到大環境「升學主義」的影響,高中職並未努力發 展自己特色,讓學生有更多的選判價值,卻很認真的設定條件,希望 在多元入學的過程中,找回原來的學生。致推甄程序簡化至僅以學科 筆記為主,國中和教師仍以模擬考的方式學生練習基本學力測驗,班 級幹部輪流做或增加校內競賽,讓學生徒有多樣化能力的表現(湯志 民,2003;楊朝祥,2001)。家長和學生的選擇,還是依據原來聯考排 名的學校。尤其在多元入學政策,雖有三種入學管道,但三種入學管 道皆以基本學力測驗做為入學的主要依據,可說是「一種考試,多管 道入學」,與多元入學得精神相互違背,遑論啟發學生多元智慧,發 展學校多元特色。

二、基本學力測驗定位不明

基本學力測驗是高中職多元入學的主要依據和關鍵,其設計原意 是為了解國中畢業同學是否達到應有的學力水準,它應屬於「效標參 照評量」,只是一種門檻功能,另外還需參考學生在校成績等。但因 教育部為了減輕學生考試壓力,將採計在校成績改以「基本學力測驗 成績」取代,造成資格考驗功能的「效標參照評量」卻被當作具有篩

選功能的「常模參照評量」使用(湯志民,2003;楊朝祥,2001)。

所謂「效標參照評量」其目的是鑑別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標,

並不強調學生在成就上的相對位置;而所謂「常模參照評量」其目的 在篩選學生,特別強調鑑別學生成就的高低。三種入管道都以基本學 力測驗作為分發或參考的主要依據,甚或是唯一依據,這種採單一指 標的入學依據明顯陷在傳統聯招的窠臼,只是用一個新的名詞包裝而 已。換言之,基本學力測驗作為「門檻」的功能更該高於「鑑別」的 功能,直接用基本學力測驗分數分發,明顯違背政策的本意,也造成 社會大眾難以分辨「基本學力測驗」和「聯考」有何差別,似乎只是 考試次數和考題簡單一點而已。

三、升學壓力不減反增的現象

升學壓力太過沉重將影響教學正常的進行,亦戕害學生的身心健 康,因此多元入學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即是紓解國中學生升學壓力,

多元評量學生學習成就,使學生適性發展,以培育五育均衡之國民,

並重視學生學習歷程,顧及學生之性向及興趣,以激勵學生之向學動 機。然而多元入學實施以來,申請入學與甄選入學需參酌特殊才能的 成就與表現,以致學生不僅學科需要補習,專長的領域也須出人頭 地,徒增壓力(楊朝祥,2001)。又學者楊思偉(2000)在「亞洲儒家文化 圈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的研究指出,亞洲地區包括香港、

新加坡、日本、韓國及我國等,受到儒家傳統思想「萬般皆下品,唯 有讀書高」的影響,升學壓力是一種難以紓解的棘手問題,一味擴充 學校數目並不能徹底解決升學競爭,多元化入學考試方式未能有效紓 解升學壓力,可能與此深層文化因素有關。再者,前教育部長吳京(2000) 認為,要紓解國中學生升學壓力,必須整合高中學校的資源,當學生 願意回到住家附近高中就讀,不再為某些明星學校擠破頭,升學壓力 才會解除,可見「明星學校」的迷思亦是重要影響因素。

新加坡、日本、韓國及我國等,受到儒家傳統思想「萬般皆下品,唯 有讀書高」的影響,升學壓力是一種難以紓解的棘手問題,一味擴充 學校數目並不能徹底解決升學競爭,多元化入學考試方式未能有效紓 解升學壓力,可能與此深層文化因素有關。再者,前教育部長吳京(2000) 認為,要紓解國中學生升學壓力,必須整合高中學校的資源,當學生 願意回到住家附近高中就讀,不再為某些明星學校擠破頭,升學壓力 才會解除,可見「明星學校」的迷思亦是重要影響因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