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鹿港地方文化的形成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地方文化之意象 (頁 23-27)

鹿港地方文化之形成,必須先探究該地方之自然環境、空間關係、街 鎮發展與歷史發展…等,由於彼此相互影響,才會發展出多樣之地方特色。

「鹿港」或「鹿仔港」地名來源,根據鹿港鎮公所的資料,說法約有 四說24

1. 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故名「鹿仔港」,後 來簡稱「鹿港」。此說頗有道理,因為臺灣西部平原,從荷蘭據臺時期 到清初,鹿群遍佈,為一不爭之實;那時有不少從事鹿皮、鹿脯的買賣 者。當漢人從鹿港上岸之後,很可能看到海港附近有鹿群,於是稱之為

「鹿仔港」。而「仔」字又是漢人慣用字眼,至今仍有地名曰「崙仔頂」、

「橋仔頭」等。

2. 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番巴布薩族 (Babuza) 盤據之地,平埔族 Rokau-an 一語的轉譯。此語原意已經不明,但譯音近似閩音,可能是漢人根據番 音直譯。

3. 地形似鹿,故名「鹿仔港」。

4. 據說昔日這個地方是米穀集散地,因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

而得名。此說是根據鹿港鎮公所編印的「地名釋義」所稱:「雍正 6 年 彰化縣設立倉庠於鹿仔港米市街西畔,門首有匾曰:天庾正供(彰化縣誌 道光版載有此事,計得倉庠一十六間),因廩之方者曰鹿,竊以此命名曰 鹿仔港。」此說在年代上顯然與高拱乾所修的臺灣府志有所出入。但清 朝福建一帶,確實有「鹿港米」的專有名詞流傳,鹿港也有一條街叫做

「米市街」,今名「美市街」,可知鹿港為米穀集散地之事不假。

24 尤增輝,1981,鹿港三百年,台北:戶外生活雜誌社。

而由上所述,當以第一說,較具情理,也較受一般史家認同。第二 說也頗多人採,但鹿港是個早期開發區,漢人自己命名的可能頗重,且 平埔語的原意已不明,此是否真的為平埔語轉譯,仍值得懷疑。而第三 說以地形命名,更不可能,俯視鹿港,頂多從八卦山上,但這樣年代順 序便有點錯亂了!(還沒登陸就已上山了)第四說更是年代上明顯有誤,

雍正以前台灣已有鹿港之名25

一、自然環境

今天的鹿港雖已失去當年顯赫的經濟、軍事、交通的樞紐地位,但因 過去人文蒼萃、文風鼎盛,因而鹿港曾是台灣中部的門戶,全台僅次於台 南府城的第 2 優越的自然條件,造成早年光耀璀璨的歷史。

鹿港位於彰化平原上的西北部,在鹿港溪及洋子厝溪之間。由於水運 方便,配合其他地理優勢,早年的鹿港因而迅速竄起。地勢隔台灣海峽與 福建相望,與泉州(今晉江)相距兩百公里以內,以當時航海船舶而言,

綽綽有餘,因此具有河港兼具海港之機能,水路往來十分方便。其實在明 末時,已有大陸漁船、商船活躍於台灣沿海各港,且有墾民由內地渡海來 此散居。這也是鹿港之傳統藝術與民俗活動頻繁的原因之一26

但因為彰化平原是由大肚溪及濁水溪沖積而成,河流的沖積作用一直 持級造行,而台灣島受地殼變動影響,西部地區每年都略為增高,加上鹿 港溪上游濁水溪改道,這些因素導致鹿港的外海及鹿港溪嚴重淤沙,因此 街鎮中心距海岸越來越遠27。當年商船雲集的鹿港溪,現今已淤淺成細水

25 鹿港鎮公所 http://www.lukang.gov.tw/title-2/index.html

26 何金鑄,1975,鹿港興衰的地理研究(一),文藝復興月刊 64 期,8-19 頁。

27 漢堡德,1980,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鹿港文物促進會,p3。

道,最窄處甚至跨步可過,而當年的港口成為菜圃荒地。所謂「滄海桑田」,

可說是鹿港自然變遷的最佳註腳。

鹿港四季氣候溫暖宜人,但在每年農曆 9 月下旬至隔年 3 月下旬的乾 旱時節,會有強勁的東北季風,當地人稱之為「九降風」。每當季風一起,

全鎮便耗罩在砂塵之中。這種特殊氣候,自古以來便對居民生活與市街形 態影習極大,像是九曲巷的曲折正好抵擋了鹿港九降風,也成為現在重要 的地方特色之一。

二、空間關係

(取自 http://video.ee.ntu.edu.tw/~han/know4.htm)

圖 2-19 鹿港空間關係圖

上圖是由當年的碼頭到大街的剖面示意圖,配合簡示指示的街道關 係,可以追尋鹿港全盛時期的樣貌。在極盛期的鹿港,貨物以戎克船運來,

中碼頭上岸,搬入舊街的船頭行內貯存和大盤交易,然後再分批轉運到大 街,進行中大盤批發或零售28

(1)碼頭:分布在沿溪一帶,進出貨物。現已淤成土地。

(2)舊街:大都是船頭行,以大盤交易為主。建築物和河道垂直,戶戶 緊接,內部非常狹長,由後門進貨,中間貯藏,而在前門販 售。包含今天的埔頭街、瑤林街和大有街。

(3)大街:主要是中盤買賣和零售。由於街道上有遮棚,又稱為「不見 天」,是當時全台最大的商店街。

28 參照註 4,p8。

三、街鎮發展

鹿港的古街鎮,由於它位於河口,沿河形成幾條平行的線形衡道,街 道的分布即呈現帶狀,仔細來看具有一些有越的特質。主要的大街則在碼 頭的後面,且分段形成了五個街廓,俗稱五福街 29。鹿港自古並未築城來 防禦,也沒有經過仔細規劃,而是自然形成,因此在空間上充滿變化,建 築物必須配合交易買賣的功能,大都是店鋪住宅,整個街區呈現傳統商業 形態的長條形聚落。另外,受到移民宗親、姓氏或同鄉的影響,鹿港很明 顯的形成各個不同的「生活圈」。所以,因同行業、同姓氏或同利害關係 等形成聚落,因而自設的隘門,極為特殊。下圖 2-19 鹿港街鎮發展由零星 綠色、黃色到大面積紅色色塊的分佈情況,是陸續興起。

(取自 http://video.ee.ntu.edu.tw/~han/know3.htm)

圖 2-20 鹿港街鎮發展

29 五福街是鹿港最具代表的街道。北段為順興街、福興街,中段為和興街和南段的泰興街、長 興街。

四、民間信仰

台灣早期移民,生活要與瘟疫、天候、土著與其他移民抗爭,在這種 惶恐驚怕之情況下,他們的精神上必須藉助神明的庇佑,祈求未來生活的 安定,因此,寺廟在鹿港這個早期移民的聚落,必然相當興盛與稠密。面 對外來的挑戰、姓氏抗爭等,居民鄉土意識相當濃厚,鹿港居民自然產生 一種鄉情濃烈且又固執的傳統信仰心態。

鹿港宗教信仰,當然也因地理位置之關係,大多從廣東、福建等附近 幾省傳過來,當然從古代中國的自然崇拜、庶物崇拜到道教、佛教、儒教 等多神都包括在內,而且民間的食、衣、住、行等,皆與宗教信仰息息相 關,宗教的祭祀行為,會影響人民思想及生活的活動空間,例如建築、家 具、手工藝…等,而這些相關的民俗文物則是成為傳統社會生活的一部 分,從生活的文化觀點來看,其價值與意義應該由其社會文化脈絡中來探 索。

鹿港早期的信仰心態,因為都是由大陸渡海來台,捕魚業或是經商 等,對於宗教的信仰依賴相當高,尤其是對於海神的信仰如媽祖,都是香 火鼎盛。在鹿港方圓不到十里大小,擁有大小寺廟就有四十餘座,可見當 地人對信仰之熱衷。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地方文化之意象 (頁 23-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