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山西晚報(2007 年 6 月 3 日)。〈崔永元離開《實話實說》緣起“不實 話 實 說” 〉 , 《 山 西 晚 報 》 , A 版 ∕ 07 版 。 取 自 http://www.daynews.com.cn/sxwb/aban/07/221041.html

方健文(1997)。〈學者介入電視的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第1 期。

王小峰(2005 年 12 月 28 日)。〈打造學術演講明星〉,《三聯生活 週刊》,第 44 期。上網日期:2005 年 12 月 30 日,取自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51230/101132.shtml

王立群(2005)。〈超越舊成說 開拓新領域——關於《文選》研究的 斷想〉,《文學遺產》,第2 期)。

王立群(2004)。〈《文選》次文類作家編序研究〉,《文學評論》,

第3 期。

王立群(2003)。〈《文選》成書考辨〉,《文學遺產》,第 3 期。

王立群(2001)。〈周貞亮《文選學》與駱鴻凱《文選學》〉,《文學 遺產》,第3 期。

王朔(2003)。《王朔文集‧隨筆集》。雲南人民出版社。

李明偉、陳力丹(2004)。〈教授走進電視直播間的學理追問〉,《當 代傳播》,第2 期。

李松濤(2007 年 3 月 26 日)。〈45.0% 的公眾喜歡明星學者上電視普 及國學〉,《中國青年報》。

孟憲實(2007)。《孟憲實講唐史·後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

青年探索(2004)。〈向「知道份子」致敬〉,《青年探索》,第 2 期。

周穗明等譯(1987)。《思想家》。北京:三聯書店。(原書 Magee, B. [1978]. Men of Ideas: Some Creator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易中天(2004)。〈論審美的發生〉,《廈門大學學報》,第 4 期。

易中天(2002)。〈走向「後實踐美學」還是「新實踐美學」〉,《學

術月刊》,第1 期。

易中天(1991)。〈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與展望〉,《武漢大學學 報》,第5 期。

易中天(1987)。〈重新尋找文藝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江漢論 壇》,第3 期。

易中天(1982)。〈劉勰論美的原則〉,《武漢大學學報》,第 1 期。

柳鳴九編(1981)。《薩特研究·編選者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

施康強譯(2005)。《薩特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原書 Sarter, J. P. [1947]. Essais et Critiques Littéraires. Paris:

Gallimard.)

徐梅(2006)。〈王魯湘 導演最怕一根筋〉,《南方人物週刊》,第 19 期。

財經時報(2007 年 05 月 20 日)。〈讓一部分學者先明星起來〉,

《 財 經 時 報 》 。 上 網 日 期 :2007 年 05 月 20 日 , 取 自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sxyxx/20070520/17263610579.s html

孫玉勝(2003)。《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北京:三聯書 店。

許鈞譯(2000)。《關於電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原書 Bourdieu, P. [1996]. Sur la télévision. Paris: Liber-Raisons d’Agir.)

張力成(1999 年 2 月 8 日)。〈余秋雨呼籲學者親近電視〉,《南方 都市報》。上網日期:1999 年 02 月 08 日,取自 http://web.

peopledaily.com.cn/zdxw/15/19990208/990208157.html

張承志(2004)。《文明的入門·寺裡的講義》。北京:十月文藝出版

社。

張英(2005 年 12 月 08 日)。〈易中天:我不是余秋雨〉,《南方周 末》。

單德興譯(2002)。《知識份子論》。北京:三聯書店。

淩燕、李正國(2001)。〈學者+電視=?〉,《青年記者》,第 3 期。

黃忠晶譯(1996)。《薩特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原書 de Beauvoir, S. [1974]. La Cérémonie des adieux. Paris:

Gallimard.)

趙勇(2007)。〈文學介入與知識份子的角色扮演——薩特《什麼是文 學?》的一種解讀〉,《外國文學》,第4 期。

趙海萍(2006)。〈從「知識份子」到「知道份子」〉,《咬文嚼 字》,第6 期。

劉江華(2005 年 4 月 5 日)。〈學者使電視走向深刻 電視不在使學 者淺薄〉,《北京青年報》。

陳丹青(2006)。〈也談學者上電視〉,《南方人物週刊》,第 19 期。

陳平原(2006)。《大學何為·學者與傳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

陳偉譯(2001)。《20 世紀的兩位知識份子:薩特與阿隆》。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原書Sirinelli, J. F. [1995]. Deux Intellectuels Dans Le Siecle, Sartre Et Aron. Paris: Fayard.)

閻崇年(2001)。〈于謙後裔的文化軼事〉,《紫禁城》,第 1 期。

閻崇年(1991)。〈戚繼光籍貫考〉,《文史哲》,第 3 期。

閻崇年(1984)。〈清入關前滿洲的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科學輯

刊》,第4 期。

閻崇年(1984)。〈清代滿族詞人納蘭性德〉,《前線》,第 6 期。

戴從容譯(2005)。《知識份子都到哪裡去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 社。(原書 Furedi, F. [2005]. 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 London: Continuum.)

Scriven , M. (1993). Sartre and the Med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1.

Scholars on Television V.S. Absence of the

Intellectuals—Using the TV show “The Lectur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