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2: 71-116。

王嘉鈴、李宛芝、李婉綺、徐姮琇(2004 年 11 月 05 日)。〈電視選 舉廣告費用高 少有優惠方案〉,《銘報》,三版。

江祥綾(2006 年 7 月 29 日)。〈收視率退出新聞台 業者共識〉,

《聯合報》,D1 版。

朱全斌(1999 年 1 月)。〈由三合一選舉看台灣傳媒表現〉,《傳媒 透視》,1999 年 1 月號,上網日期:2008 年 1 月 3 日,取自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901/jan_02.html

汪仁玠(1998)。《媒體大亨:邱復生與他的 TVBS 王國》。台北:

商智文化。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 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金銓(1993)。〈台灣的廣播電視新藍圖〉,收在鄭瑞城等(合 著),《解構廣電媒體》,頁 521-553。台北:澄社。

李明軒(2005)。〈媒介與經濟〉,收在周典芳、陳國明(合編),

《媒介素養概論》,頁 337-366。台北:五南。

吳海民(2006 年 6 月 6 日)。〈《中央日報》的停刊值得關注〉,

《中國報業網》。上網日期:2007 年 12 月 6 日,取自:

http://www.baoye.net/bencandy. php?fid=376&id=9314 林元輝(2006)。《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台灣:巨流。

林照真(2004 年 10 月 20 日)。〈解讀市場機制 誰在扼殺電視品 質?〉,《天下雜誌》,309: 100-104。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體制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

1949-1999〉,收錄在張苙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 分析》,頁 89-148,台北:遠流。

邱家宜(2005 年 3 月)。〈五億元電視廣告大作戰 廿六天全廣告讓選 民看不完〉,《新新聞》,680a: 76-79。

南方快報(2006 年 8 月 20 日)。〈黨國體制不容本省人染指媒體〉。

上網日期:2007 年 12 月 21 日,取自 http://w1.southnews.com.

tw/snews/newspaper/00/0322.htm

施曉光、曾德峰(2005 年 11 月 26 日)。〈廣告費爭議 藍綠又槓 上〉,《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07 年 12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nov/26/today-p4. htm 紀淑芳(2006)。〈自由時報林榮三進軍新聞台 要為本土觀眾找到

「心靈歸宿」〉。《財訊》,295: 66-67。

徐維中(2005 年 3 月)。〈解決台灣媒體亂象之我見〉,《國政評 論》。上網日期:2007 年 12 月 15 日,取自:http://www.npf.

org.tw/PUBLICATION/EC/094/EC-C-094-020.htm

陳世敏(2005a)。〈媒介的近用及其可能性之探討〉,周典芳、陳國 明編,《媒介素養概論》,頁 421-436,台北:五南。

陳世敏(2005b)。〈媒介的監督與改造〉,周典芳、陳國明編,《媒 介素養概論》,頁 437-482,台北:玉山社。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

台灣:五南。

陳韜文(2004)。〈社會互信與專業主義的貧乏:對台灣大選的觀 察〉,《中華傳播學刊》,5: 11-14。

許湘欣(2006 年 10 月 24 日)。〈媒體受信賴程度 台灣在亞太地區排 名殿後〉,中央社。上網日期:2007 年 12 月 21 日,取自 http://news.yam.com/cna/fn/200610/ 20061024474958.html

張銘坤(2005 年 8 月 1 日)。〈民進黨團列電視新聞九大亂象 籲媒體 自省〉。中央社,上網日期:2007 年 11 月 12 日,取自:

http://xianqiao.net:8080/gb/5/8/1/n1004227.htm

翁秀琪(1992)。〈工作權與新聞記者的自主性〉,收在翁秀琪、蔡明 誠(編),《大眾傳播法手冊》,頁 297-327。台北:國立政治 大學新聞研究所。

彭家發(2000)。《新聞學勾沈》。台北:亞太。

馮建三(1997)。〈新聞與經濟體系〉。收在彭家發、馮建三、蘇蘅、

金溥聰(編著)《新聞學》,頁 583-623,台北:空中大學。

馮建三(2005a)。〈他們的新聞自由,我們的傳播權利:從媒體侵權

到相互培力〉,鄭楠榕基金會編,《自由十講》,頁 151-82,

台北:玉山社。

馮建三(2005b 年 9 月)。〈政府若失靈,廣電市場註定失靈:評衛星 換照事件〉,《本土法學雜誌》,74: 38-40。

馮建三(2006)。〈國家與傳媒社會責任:從《報業四種理論》出版 50 年談起〉,《中華傳播學刊》,9: 17-36。

媒體改造學社成立宣言(2003 年 5 月 4 日)。〈為台灣帶來真正的民 主:從改造媒體開始〉,上網日期:2007 年 12 月 30 日,取 自:http://www.twmedia.org/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3 葉邦宗(2004)。《報皇王惕吾》。台北:四方書城。

黃俊銘(2006 年 2 月)。〈林懷民:多元質報 闢言論租界〉,《聯 合報系刊》,2006 年 2 月號: 36-46。

郭怡君(2006 年 10 月 24 日)。〈報紙烏龍新聞 8、9 月高達 20 則〉。《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07 年 12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24/today-p6.htm 楊軍良(1997)。《出賣李濤:2100 全民開講幕後秘辛》。台北:商

智文化。

楊汝椿(1996)。〈另類記者的媒體改造經驗:兼論內部新聞自由和新 聞倫理重建〉,《新聞學研究》,52: 83-94。

監察院(2005)。《「我國影音媒體政策及其執行績效總體檢」調查報 告》。

劉昌德、羅世宏(2005)。〈電視置入性行銷之規範:政治經濟學觀點 的初考察〉,《中華傳播學刊》,8: 41-61。

鄭瑞城、王振寰、林子儀、劉靜怡、蘇蘅、瞿海源、馮建三、鍾蔚文、

翁秀琪、李金銓合著(1993)。《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

社。

羅世宏(2006 年 11 月 30 日)。〈讓報紙有尊嚴的存活〉,《中國時 報》,A15 版。

羅世宏(2005)。〈共和的新聞想像:評介甘斯的《民主與新聞》〉。

《新聞學研究》,82: 219-225。

羅世宏(2003 年 6 月 27 日)。〈傳統報業 另類出路〉,《蘋果日 報》,人間事版。

羅世宏、魏玓、馮建三等七人譯(2005)。《問題媒體》。台北:巨 流。(原書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Baker, C. E. (1994). Advertising and a democratic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ker, C. E. (2002). 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hesney, R. W. & Scott, B. (2004) (Eds). Our unfree press: 100 years of radical media criticism.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icard, R. G. (2005). Money,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In G. Overholser

& K. H. Jamieson (Eds.), The press (pp. 337-35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en, J. (1997). “We’ll have that conversation”: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the thought of James W. Carey. In E. S. Munson & C. A. Warren (Eds.), James Carey: A critical reader (pp. 191-206).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oley, L. (2002). Censorship, Inc.: The corporate threat to free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Who pays for free press? Reconsidering media an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