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個研究是否有價值,除了研究目的是否有意義之外,就是要看 研究過程的品質。以量化研究而言,重視的是信效度和客觀性;而質 性研究的品質以 Guba 和 Lincoln 而言,是可信性、遷移性、可靠性 及可驗證性(鈕文英,2007)。當研究的目的不同時,用來評估及提 升研究品質的效度概念亦會不同,因此行動研究不應取決於正統科學 所謂的效度觀念,要有符合其特質的效度要求,(張芬芬,2001;潘 世尊,2005)。

這幾年雖然在教育當局的鼓勵之下,行動研究數量頗豐,不過行 動研究的品質卻一直遭人詬病,不管是有行動沒研究、有研究沒行 動、缺乏反省修正與再實踐、缺乏文獻分析和行動效度驗證,或是被 形容成缺乏對照組的準實驗研究(陳惠邦,2003;蕭昭君,2003),

這些赤裸裸地批評都不斷在我腦海中盤旋。既然決定要行動,我就必 須掌握行動研究的原則與精髓,期許這份行動研究不要成為不良作品 之一,淹沒在學術研究的汪洋裡。

以下整理幾位學者所提出的行動研究效度內涵(鈕文英,2007;

甄曉蘭,2003;潘世尊,2005),作為此研究中,確保品質的方式:

一、嚴謹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1.資料蒐集部分

行動研究重視的是過程,因此過程間的轉換都需要有足夠的證據 支持行動改變的原因。從資料的蒐集、引用、處理、詮釋都要檢驗資 料的確實性,舉凡三角檢證、同儕評閱、負面證據分析,都是確保資

料可信的方法。

研究過程中多方蒐集各種文件資料,包括錄影、作文、作業單、

逐字稿、評分單、反省札記、協同研究者回應等,都應詳實紀錄與分 析。也就是說,要能有足夠證據說明為何而做?如何執行行動?行動 中遇到哪些困難?成員如何因應困難?成員合作與協同關係如何?

成員是否有確實反省與對話?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行動的成效?為 何調整行動策略?如何開啟下一個行動循環?這些都要能清楚說 明。採用行動與省思的循環再循環,著重程序效度(validity of procedure,張芬芬,2001),才能符合所有研究都應具備的「邏輯性」

與「嚴謹度」。

在資料的真實性部分,我會盡量將訪談或電訪紀錄,回覆給訪談 者,並請檢核者勾選和實際情形相符的程度。訪談者主要包括家長、

教師及學生,五十七份訪談稿中,有三十五份訪談稿完成檢核,而且 完成檢核的訪談紀錄符合度全部都在 90~100%之間(舉例請見附錄 七)。

而觀察紀錄我也盡量請家長或學生協助檢核,並勾選和實際上課 情形符合的程度。因為觀察紀錄頁數過多,檢核十分耗時,故僅能商 請家長和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協助檢核,在此要感謝曾經協助檢核資料 的家長或同學。尤其是長期在觀察室的纖智母親、總統母親非常辛 苦,一週要檢核長達五六十頁的觀察逐字稿,纖智母親總共評閱七次 課程逐字稿,總統母親則是五次,另外有幾次因為家長有事未能觀 察,所以請總統或日照在課餘之時各協助檢核一次,總共有十四份逐 字稿完成檢核,而且每份符合度都在 90%~100%之間(舉例請見附錄 八)。兩位媽媽甚至告訴我寫的太細,想要自創「完全符合」的項目

來勾選。

另外由於每週觀察紀錄在下次上課前就會完成逐字稿,我在一邊 轉錄觀察紀錄之時,就會同時紀錄必須追問或是深入探討的問題,並 且思考可能的困難以及解決方式,作為下次上課的內容。因此每次上 課都和上週的討論和學生表現息息相關(課程簡報舉例如附錄九),使 得行動歷程的脈絡更能清晰浮現。

2.資料分析與編碼

為了確保資料分析編碼的品質,我邀請了研究同儕協助檢核編 碼。研究同儕為師大特教系碩士班羅同學,與研究者同樣修過質性研 究、高等質性研究與資料分析等課程,而且正在進行個案研究,因此 對於質性編碼的原則十分了解。

資料編碼的部分,分成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針對文本呈現出 亞症寫作的困難特徵進行開放編碼,例如立場不明的問題、或是代名 詞使用的問題(文本編碼舉例如附錄十)。這部分的編碼歷程中,會漸 漸發現有些特徵有上下因果關係(例如讀者覺察問題和主題狹隘的問 題)或是屬於同一類別的平行關係(例如格式問題和標點符號問題),

如果編碼過程中有發現這些關聯就立即註記,最後再整理這些關聯。

因此在編碼過程中,漸漸發現有些困難屬於同一類的問題,例如詞彙 應用、描寫能力、文法問題等,都是屬於「行文」的部分;組織、主 題狹隘、主旨不明等都是屬於計畫材料的問題,將類似工作範圍的編 碼統整在一起,就會出現第二層次的編碼。

編碼情形曾經因為和研究同儕討論而有所調整(如附錄十一、十 二)。最後我試圖找出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發現第二層次可以 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跟誰說」,也就是與溝通對象有關的問

題(寫給誰看);第二部分是「說什麼」,也就是溝通(寫作)內容的問 題;第三部分是「怎麼說」,也就是陳述內容(行文)方式的問題(請見 圖 4-11)。

最後我再試圖找出這三大困難的核心問題,發現「讀者覺察」的 困難聯繫了這三方面的問題,而這個結果也和第一階段開放編碼時,

註記編碼之間關聯的狀況不謀而合,因為絕大多數的編碼都會和讀者 覺察有著因果關係。

第二部分是針對行動歷程的編碼,分別著重在日照與纖智的教學 行動歷程,將學生的問題、彼此的行動、改變的過程、最後的情形等 進一步編碼。此部分利用 Excel 的軟體進行整理(請見附錄十三日照 行動歷程編碼舉例),將學生從頭到尾的表現分別進行編碼,從資料 分析過程中,也可以很快的找出學生在某些階段會頻繁出現某幾項問 題,而這些問題也代表是當時正在處理的困難,因此從編碼的改變狀 況,可以觀察出各階段的起訖時間、期間行動的改變歷程。

另外我在寒假左右就將前半段教學歷程的資料文本及編碼交給 研究同儕檢閱,課程結束之後也將寒假之後的資料交給同儕檢核。期 間我們曾經數次共同討論編碼的適切性(舉例請見附錄十二),我也曾 在討論後多次調整編碼(舉例請見附錄十一),也正因為有同儕的協 助,提醒我有不少行動的改變未能察覺,經討論調整之後,研究同儕 與研究者對於編碼的一致性皆可達 90%(舉例請見附錄十二)。

二、深刻的省思與批判

行動研究難免被質疑經驗求知中帶有研究者主觀的成分,但是主

觀未必是件壞事,重要的是研究者批判性的看透自己的主觀;同時參 與研究者也都能從不具省思的主觀,走向批判性的主觀(張芬芬,

2001)。

Hammersley 指出「效度即反省的事務」,批判反省式行動研究的 特色之一(甄曉蘭,2003)。研究者要能以適當的方式,對自己與其他 協同研究者的教學、信念與行動進行批判與反省。行動研究的價值不 在於絕對完美的成果,而是在於是否有透過批判與反省,真實揭露研 究問題的困難所在,因此我無需害怕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反而應 該為發現缺失與問題而高興。

反省向度不一定要侷限在教學本身,可以擴大到反省我與協同研 究者的關係、研究倫理的關注、研究結果對於教育的價值、研究過程 對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以及學生能力提升與解放困境等。我會在 研究中,與協同研究者共同培養自省與自覺的能力,讓行動的價值更 為彰顯。

三、成員的相互理解

行動研究的成員,除了在心理意識上要能掌握行動研究基本要 求,也要能夠相互理解、對話與辯證,參與研究的人員之間真誠的對 話與合作,才是行動研究意義之所在。尤其當研究中,對於研究進行 的方式意見相左時,或是反省到成員身分不對等時,應該要妥善處理 這些衝突。

研究時可能會因為我的教學者角色,使得協同研究的亞症學生無 法勇敢表達意見;或是學生可能因為長期以來的寫作困難引發負面態

度,不願主動改善寫作問題,此時我就必須隨時觀察與反省,盡力營 造出平等對話與快樂學習的教學環境。另外為避免亞症學生互相評閱 時,無法接受批評而產生對立情緒或不良競爭,我在活動進行之初就 詳細說明評閱的功能與意義,減低可能的負面影響。最重要的是,要 營造使亞症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的情境,不用畏懼表達他對寫作的真實 感受,同時也要培養尊重他人的評閱態度。

四、研究結果的應用

行動研究的目的是在解決問題,因此實用價值為不可或缺的效度 標準(鈕文英,2007;甄曉蘭,2003)。為了使研究結果增加實用性,

在研究中除了清晰且詳實的描述研究歷程與結果之外,也要不斷反省 研究與教育現場的關聯,還有避免使用專有名詞或艱澀詞彙,設法增 加研究報告的可讀性,使得讀者在閱讀研究報告之後,能觸發其對自 身教學的反思與行動。

另外,透過對研究的歷程與結果加以批判,並進一步提出整個研 究的優點與限制,還有未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那麼引導和啟發 的功效可以更為明顯(潘世尊,2005)。總而言之,當研究報告能引 起讀者的共鳴越大,就越具實用的價值(甄曉蘭,2003),因此我接 下來的探索與行動,將會謹記上述的原則,謹慎且踏實的展開我行動 的腳步,期盼能真正改善亞症學生的寫作問題,以及解決自己作文教 學的困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