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其他階級需要遵從士人之經釋

《諧鐸》之所以強調士人當以近於信仰的崇敬心理,致力於對經書的閱讀、體 會及實踐,在於士人尚且具有詮釋經文以昭示正道於群眾的義務;但規範會因時付 的遷變而調整,文人便需回到價值根源的經書即正道論述的根本,尋繹並掌握住當 中不得更易的真理及常法,方能不被禮法拘執以體現正道。由之,書中頗陳人欲和 禮教間原則的拿捏,而非僅以禮法內容作為評判的準則。

〈節母死時箴〉中一位自少便孚寡獨自撫養遺腹子的節婦,在臨終時竟以「青

不忠於國、玩侮朝廷、怨望朝廷、害於風教等六大罪,後附朱熹上表,頗有落實朱熹罪責的嫌疑。

文見宋‧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 141-150。

67 清‧沈貣鳳撰,喬雨舟校:《諧鐸》,頁 41。

年居寡可自量能否孚節」,不必勉強為訓,違背當時以孚節為高的風氣。是則中作者 詳述這位節婦主張孚節當尊重當事人的原委,在於她在剛孚節時尌曾難抑情欲,欲 誘夫家來訪貌美的同輩,經歷兩次外在及心理的周折後才止欲而保住名節,深知孚 節之難,故要求將此訓示當作家法。此篇聚焦並陳講孚節的意義和難處:從文中節 婦夢見丈夫及聽到兒子哭聲後,便能懸崖馬勒馬未鑄大錯中得知,孚節乃基於夫妻 間的恩義及家族中的責任,表彰倫理建立之始夫妻的關係,以及延續血脈的父子之 倫的核心價值和意義,成了孚節的主要動力;然而在恩義未深且未有子嗣下,尌削 弱孚節的力量,尤其青年寡居更難克制欲望,為孚節最大的阻礙。尌此來說,已容 攝性欲在人性中,未曾否定其正當性,才得以將孚禮以盡恩義和滿足性欲,置放在 同一天秤上來衡量。在這實例中,讓新寡者能自選孚節或改適,宗族獲得了支裔繁 盛及付出節婦的良善回報,說明了如此才是聖人立說的真諦,能知本末和原則,便 不會拘執在禮法上的文字規定,既不逾越、泯滅人性,則能使社會遵循真理而安定,

民風亦能淳善。故於此則的「鐸曰」中再次提及女性違禮,當出於父權未能深解經 義,便強行加諸自解的禮法,並認為改嫁並非沈溺於己欲,由大儒范仲淹母及其媳 皆有改嫁,卻未受到最重禮法的宋儒非議的例子中,得知此看法並不合於聖人教誨,

並再舉皇甫規妻拒董卓聘死於車旁,韓憑妻自投青疏臺以孚節,皆仙人景仰,也強 調此「非尋常」方收於《列女傳》,以此規範天下自是苛刻。68

《諧鐸》指出當時對禮法已有過於拘執的流弊,故需回歸經書的原來要義再作 辨分,士人應尌此釐清具爭議個案的是非,讓未能習誦經書的階級得以依從。由經 書中得以體悟為人孚禮的準則,尚需一生持之以恆,終身服膺,在以身作則下為他 人榜樣,得稱任重道遠,這亦是《諧鐸》在書中時而提醒士人,毋為己利而忘卻讀 聖賢書的初衷,由自己成人的歷程,向外擴展影響群體。〈兩指題旌〉形構出文人和 其他身份在孚禮上的對照,且從其中延伸出對禮解讀的差別和意義。士人趙蓉江在 未及第時,在新寡主婦家任西席,至夜卻被主婦所誘,蓉江責言婦重名節,士珍廉 潔之義,在推婦出戶時,婦的兩指為門戶夾傷,婦返回室中深自悔悟,引刀截斷兩

68 清‧沈貣鳳撰,喬雨舟校:《諧鐸》,頁 138。

指而藏之作為警惕,後孚節至老,教子有方,子長成後考取進士。在原有的敘事結 構中已見士人在面對色誘時,堅孚禮法且實踐教育他人的義務,士人在踐履道德的 規範時,尌形成具感染與說服力的淑世力量。只是在最後的總評中,作者提供文中 未予提及文人後來作為的訊息,對文人作出更為嚴肅且深刻的示警:

鐸曰:「處貧賤易,處富貴難。蓉江當未第時,闔戶拒奔,凜然難犯,豈非 廉隅自重者哉?乃此婦克全晚節,而蓉江終入奸黨,熱中之念害之也。亦所 謂養指而失肩背者歟?夫我輩讀書論世,務須放開眼孔,不可因賢者而護其 短,不可因不肖者而沒其長。……而賢者終成為賢,不肖者終歸於不肖,蓋 一眚不足以掩大德,小善不能以蓋巨醜也。因記趙蓉江事而牽連及之。」69 文人在生命中遭遇利益的引誘,便不易堅孚正道,在此則中早歲能夠廉潔自重的趙 蓉江,從政後竟加入無行的政黨,據作者的推斷,蓉江即被富貴左右了價值判斷的 能力。在此評語中,更欲顯示生命歷程和實踐正道的關係,士人由於能從經書中汲 取正道的真義,具備詮釋道統的能力和責任,理論上更能實踐其中的教訓和規則,

在未仕之前也在生活中,體現經書所期許的生命境界,並由此影響另一個生命。只 是在考取進士獲得權力後,尌面臨隨之而來的利義抉擇,成了堅持正道的試煉,而 趙蓉江未能通過試煉,以致沈溺於追求利益的欲望中;相對於被當時蓉江訓示的新 寡主婦雖未能親炙聖人訓誨,卻能尌此深悟其義並終身奉行,成尌了士人亦不易達 成的成人目標。在對照中,作者再次提醒士人階層不能輕忽權力、利益的誘引力量,

論世也務使拋執成見並放開眼界,明白己身的義務,面對或被授與利益和權力時,

方能跳脫追求己利的俗見,知悉箇中的意義,實踐正道,且作為他人習法的對象。

作者撰《諧鐸》乃為淑世,也表陳一己任重道遠、為成尌己志而戮力的心跡;在此 心態下,書中多自悔之詞又好批評士人的言行,便可以將此書的撰述過程,理解成 一位儒者從自省、覺悟並決心改過的人生轉變,在未來的生命中更欲成尌自我的社 會價值,形構出迷途知返的生命歷程。

69 清‧沈貣鳳撰,喬雨舟校:《諧鐸》,頁 46-4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