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土壤樣體的分類如表15 所示。

TP1 樣體所在之地形位置相當平坦,剖面的質地變化也表現出 強烈的淋洗現象,黏粒含量在A 化育層之下有明顯的增加與聚積,

符合前述黏聚層(argillic horizon, Bt)分類上的定義,在剖面中生成 深厚的黏聚層(厚度達 64 公分),因此分類為極育土綱(Ultisols),土 壤亞類(Soil Subgroup)名稱為典型簡育濕潤極育土(Typic

Hapludults)。TP2 與 TP3 兩個樣體在剖面中 E 化育層下方土層聚積 有明顯的淋澱化物質,土壤剖面形態之土壤顏色(7.5YR 4/6)符合前 述分類的定義(7.5YR 5/6 或更紅),但 TP2 樣體之無定形物質 (Alo+1/2Feo)的含量不符合分類上的定義,與 TP3 樣體可能受到擾 動與堆積,因此皆不適宜分類為淋澱土綱(Spodosols),與 TP4 及 TP5 兩樣體相似,僅具有構造 B 層或變遷層(Bw),因此分類為弱 育土綱(Inceptisols),兩者之土壤亞類(Soil Subgroup)名稱分類為典 型低鹽基濕潤弱育土(Typic Dystrudepts)。

表15 五個代表性土壤樣體之土壤分類#

Pedon Soil Order Soil Suborder Soil Great Group Soil Subgroup

TP1 Ultisols Udults Hapludults Typic Hapludults TP2 Spodosols Orthods Haplorthods Typic Dystrudepts TP3 Spodosols Orthods Haplorthods Typic Dystrudepts TP4 Inceptisols Udepts Dystrudepts Typic Dystrudepts TP5 Inceptisols Udepts Dystrudepts Typic Dystrudepts

#:Based on Keys to Soil Taxonomy (Soil Survey Staff, 2003)

另外,依據吳森博(2005)於翠峰林道(太平山莊-翠峰湖)一帶進 行土壤樣體的調查結果:10 個土壤樣體的海拔分布範圍在 1900 -2110 m 之間,樣體所在位置的地形坡度平均為 11°(<5°-25°);10

個土壤樣體可分類為三大類—弱育土、極育土與具薄膠層(placic horizon)的土壤(弱育土或極育土),而地形為研究區中重要的化育 因子。本研究結果與吳森博(2005)有較大不同的地方為:本研究之 五個代表性土壤樣體之土壤剖面中並沒有薄膠層的出現與化育。造 成兩個研究結果不盡相同的原因,我們推測地形因子之坡度因子可 能是主因。吳森博(2005)之 10 個樣體所在位置的地形坡度平均為 11°(<5°-25°),地形較平坦,土壤的淋洗作用可能較劇烈且會影響 至較深的土層,生成深厚極育土的機會相對較大,也容易有薄膠層 的生成化育;而本研究之5 個樣體所在位置的地形坡度平均為 26°(8°-34°),地形較陡,土壤容易受到地形不穩定的擾動,土壤較 淺薄與土壤的淋洗作用相對較緩,因此多生成為弱育土。

二、不同疏伐度下土壤基本性質之變化

(一)土壤 pH(H

2

O)值的變化

由2005/04 至 2006/04 共四次的採樣分析結果(表 16、圖 9)皆指出:

隨土壤深度的增加,三種處理之pH 值皆有增加的趨勢,但三種土壤深 度中,對照組與疏伐處理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土壤pH 值在採樣 時間的變化上:在三個土壤層次中,2006/02 表現出顯著較高的 pH 值,

其次為2006/04 與 2005/04,2005/06 的 pH 值顯著較低。我們推測可能 的原因為2006/02 的氣溫緩慢回升與降雨量適當的雙重影響下,地表 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促進有機質的分解而釋放出較多鹽基,明顯的提 高了土壤的pH 值,但 2006/04 的降雨量較高而造成鹽基的淋洗,也些 微降低了pH 值;2005/06 的降雨量(370 mm)明顯較高其它採樣時間的 雨量,造成淋洗作用較大與土壤些微的酸化。由2006/04 與 2005/04 兩 次採樣的pH 值相近來看,土壤 pH 值的變化隨季節降雨與/或氣溫的變 化,而發生季節性的變動,但在一年後土壤pH 值又回覆到相近的數 值,也顯示森林土壤對環境變動的緩衝能力。

由四次監測的平均值來看:雖然都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但對照 組之pH 值相對最低,且四次採樣分析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而 25%與 40%疏伐處理區之 pH 值相近,四次採樣分析之間有顯著差異。推測對 照組pH 值為最低的原因,應是林分鬱閉度較高造成林間濕度較大,裏 層有機物的淋洗作用也因此較大與土壤酸化程度較高;而沒有受到疏 伐的干擾,土壤環境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因此季節性的變動較小。25%

與40%疏伐處理區的土壤環境因受到疏伐的干擾,包括光照、溫度、

濕度等的變化,以及疏伐後遺留的殘材不規則的覆蓋在地表,造成地 表的微氣候產生改變,而間接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土壤pH 值的季節性 變動較大;而兩者的鬱閉度相當,因此pH 值的變化也相近。

pH(KCl)值的變化(附表 1 與附圖 1)與 pH(H2O)類似,對照組(0%) 在三種處理中皆為最低。由pH(H2O)與 pH(KCl)兩者數值的差異變化,

我們發現:對照組在三種土壤深度中皆略高於其它兩種處理,此表示 在對照組的土壤中有較高的可交換酸度存在,但三種處理之間沒有顯 著差異存在。

表16 不同疏伐度處理下土壤 pH(H2O)隨時間之變化*

2005/04 2005/06 2006/02 2006/04 Mean#

0-10 cm

0% 3.65±0.4(11) aA 3.39±0.2(7) aA 3.80±0.2(6) aA 3.65±0.2(5) bA 3.62 a 25% 3.76±0.2(5) aAB 3.67±0.2(7) aB 4.01±0.2(4) aA 3.89±0.1(2) aAB 3.83 a 40% 3.80±0.2(6) aAB 3.69±0.2(6) aB 4.13±0.3(6) aA 3.83±0.1(3) abAB 3.86 a

10-20 cm

0% 3.85±0.3(9) aA 3.83±0.2(6) aA 4.09±0.3(7) aA 3.97±0.3(6) aA 3.94 a 25% 4.12±0.3(8) aAB 3.79±0.3(7) aB 4.28±0.1(2) aA 4.16±0.1(2) aA 4.11 a 40% 4.05±0.2(5) aAB 4.02±0.2(6) aB 4.34±0.1(3) aA 4.15±0.2(4) aAB 4.14 a

20-30 cm

0% 4.09±0.2(4) aA 4.14±0.1(3) aA 4.16±0.7(16) aA 4.33±0.1(3) aA 4.18 a 25% 4.26±0.2(6) aBC 4.04±0.3(8) aC 4.63±0.1(2) aA 4.50±0.2(4) aAB 4.36 a 40% 4.18±0.1(2) aB 4.19±0.2(5) aB 4.59±0.1(1) aA 4.44±0.2(4) aA 4.35 a

*: Mean±SD;括號內的數字表示變異係數百分比(CV%);小寫的英文字母代表相同採樣 時間與相同土壤層次中不同疏伐度處理之間的顯著差異變化(p<0.05);大寫的英文字 母代表相同土壤層次與相同疏伐處理下不同採樣時間之間的顯著差異變化(p<0.05)。

#:四次採樣的平均值。

2005-04 2005-06 2006-02 2006-04

2005-04 2005-06 2006-02 2006-04

2.0

2005-04 2005-06 2006-02 2006-04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