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中討論顯著的變數對國中生學業成績的影響效果,說明和推論該現象 的可能原因,且進一步說明其政策意涵,以及未來之研究發展。

在國內文獻上, 一致認為較早出生世代之男女有顯著之教育差異, 然 此差異性已逐漸隨教育的普及而消弭(吳慧瑛, 2007;楊瑩, 1994;駱明慶, 2002;薛承泰, 1996; Liu et al., 2000),本研究亦發現1984–1985出生之年 輕世代已不存在性別之教育差異。 健康狀況的變動亦無顯著影響其學期成 績,此與國外文獻有所差異,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之樣本是國中生,大多數 國中生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趨近於 「很好」,差異不大所致。 控制了可觀察 與不可觀察之影響因子後, 有宗教信仰之國中生,其學業成績與無宗教信 仰之同儕無顯著差異,此結果亦與國外文獻有所差異, 在國外文獻中大致 上認同宗教信仰對學業成就之正向影響,本文之不同結果可能來自宗教信 仰變數與其學業成績之內生關係,是宗教信仰影響其學業成績? 或是學業 成績影響其信仰了某種宗教? 此主題需多期宗教信仰資料進一步檢驗。 參 加宗教活動之頻率變數在控制了不可觀察之變數後,仍對其學業成績有顯 著反向之影響,此值得家長及教育當局注意。

文獻中父母親所得或家庭所得對孩子教育成就之影響亦為正,然並無 一致性地顯著水準, 本研究發現平均家庭所得與個人不可觀察之變數(能 力、 企圖心等) 有強烈正向關係, 其平均家庭所得越高者, 個人不可觀察 之變數越正面且其學業成績亦越高。 家庭所得對其子女學業成績之正向影 響,主要透過個人不可觀察之變數來影響。 國內文獻利用橫斷面資料發現 父母教育程度對子女教育程度的影響力顯著為正(吳慧瑛, 2007;周新富, 2008;楊瑩, 1994;駱明慶, 2001, 2002, 2004;薛承泰, 1996; Chang, 1992;

Liu et al., 2000),本研究利用長期追資料發現,控制了所得隨機效果之影

響後, 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對其子女的學業成績影響愈大。 其中, 父親具 大學以上教育程度以及母親具大學以上教育程度對其子女學業成績有較 大之影響。 若比較父親教育與母親教育之影響,父親教育程度對其子女學 業成績之影響大於母親教育程度之影響。 在父親籍貫變數上,相對於本省 閩南籍之父親, 父親籍貫為外省籍對子女學業成績有顯著為負的影響, 此 結果與駱明慶(2001, 2002), Tsay (2006)與吳慧瑛(2007)對省籍教育成 就之研究結果有所差異,其差異性可能來自於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不同所 致,此議題未來研究上應進一步以更多資料來驗證。 父親籍貫為山地對其 子女學業成績之影響顯著為負,且其影響係數遠大於外省籍父母的負向影 響。 家庭結構變數對其子女學業成績之影響結果與國外文獻之發現大致上 一致。 父或母已去逝對其子女學業成績並無顯著影響。 相較之下,在控制 了家庭所得、 父母親教育及不可觀察之變數後,父母離異仍顯著為負。

綜合以上之討論, 本研究發現不同學業成績級距的學生, 其家庭背景 有明顯的差距存在,而此家庭背景之影響在第一個升學過程中已顯著浮現 出來。 本研究之結果有如下之政策意義。 (1)個人不可觀察之因子顯著地 影響學生學業成績,而家庭所得顯著影響此一不可觀察之因子,對家庭背 景較弱之學生,政府可透過公部門之資源強化此類學生之個人不可觀察特 性,進而影響其學業成績。 (2)學校當局對單親家庭學生之輔導方式,應針 對其不同單親來源而有不同,父或母在國中時期去逝之學生, 其負向影響 主要來自於家庭所得減少、 喪失父或母親教育之影響。 相較之下,父母由 已婚轉而離異之學生,其負向影響只有部份來自家庭所得與父母親教育之 相關因子, 父母離異本身所隱含的不安全感、 爭吵、 沒有溫暖對國中時期

之學生有顯著負向影響。 (3) 在控制了可觀察與不可觀察之變數後, 父親

承接上頁

承接上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