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2 異材質產品案例分析

3.2.11 Crowd

設計師/設計公司: David Taylor

David Taylor 是蘇格蘭出生的斯德哥爾摩設計師,曾在斯德哥爾摩的 Konstfack 研究金屬設計。泰勒喜歡探索不同材料間組合的可能性,特別是金屬材質,他的 作品通常都會保有原始、雕塑和獨特的風格。Crowd 系列包括三個獨特的燭台,

設計師 David Taylor 在其中定形並測試了不同材料的邊界。利用了銅、黃銅、拋 光和編織形成有趣的形狀,而堅固的混凝土則既光滑又粗糙。高高的經典錐形蠟 燭將為燭台帶來優雅的光澤。設計師將個別作品取名為高大的斯圖爾特(Tall Stuart)、粗糙的比利(Rough Billy)和莫伊拉(Moira Mesh)是三個大膽成員,無 論是單獨還是一起,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筆者判斷,此水泥、砂及水應 為1:2:1,設計師主要在玩材質之間的對比及碰撞出的效果。

材料:混凝土、蠟燭、木頭、黃銅及銅

圖3-14 Cowed

(圖片來源:http://www.superdave.se/project-2)

3-3 產品案例分析總結

表3-1 異材質拼接 (本研究整理)

案例一 案例五 案例九

圖 片

案例十 案例十一

圖 片

3-2 異材質混合(本研究整理)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圖 片

案例六 案例七 案例八

圖 片

主要將案例分析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異材質拼接對比(表 3-1),第二類為異 材質混合(表 3-2)。從案例分析看,大多創作其實都是以日常環境生活用品為發想,

第一類的對比主要都在於視覺及顏色上的對比,案例一、案例九及案例十一,很 明顯的色彩上對比,而案例五及案例十在視覺上有明顯的對比,反應出軟和硬的 錯覺。而在第二類異材質混合中,明顯若有加入其他材料,重量上勢必會比較輕,

在案例二、案例四、案例七及案例八中,可以看出明顯的材質上及觸覺上的對比,

較特別為案例七,視覺上為硬的水泥,實際觸感卻是軟的,明顯的加入對比材質 產生對比效果。而在混合案例中大多產品會以水泥混合為主,而在混合材質選擇 會以越細小越好,細小材料較容易混合攪拌,但同時也需注意重量及穩定度。且 從案例分析中發現,許多案例雖不一定與對比拼接,但拼接的成功率高,而這些 成功的產品,對比不一定是混凝土與材料的混合,而是會利用其他材料或元素來 凸顯整個產品的對比性及提升產品價值。

第四章 研究步驟及材料實驗

圖4-1 楊氏模量密度比

(資料來源: www.luoow.com/de_tw/100452244)

圖4-2 強度與斷裂伸長率

(資料來源: www.luoow.com/de_tw/100452244)

依照圖 4-1 及圖 4-2 對比性上的材料圖表,在重量較輕的材料實驗上,選擇了 木製品及海綿,而綜合了網路上蒐集的訊息,故在實驗選材方面會以海綿及木製 品材料為優先,而在木製品材料中,以較輕的松木、報紙及海綿為實驗材料。彈 性上材質的選擇為聚合物,在案例分析中,有一案例提到了水泥與矽膠的混合,

在此想嘗試矽膠是否也可以與混凝土成功混合,因此在聚合物中選擇了矽利康、

矽膠及 PVA。下列圖 4-3 為尚未加入任何材料的混凝土灌出之樣式,模具選擇上 以小燭台形狀為公版,考量兼具平面及弧形均有的形體,且也有厚度薄度之分別,

方便實驗比較及觀察。

圖4-3 混凝土灌製小燭台

(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4.3 材料實驗

研究實驗主要分重量及彈性兩類,而在 Shabibi Sheep Workshop 的訪談中有提 到混凝土與環氧樹脂微結合的產品,故將環氧樹脂列為實驗材質之一,將此材料 併入其他。每項材料及混凝土皆以50g 為 1 單位,混凝土單位不變,並將材料分 為四個比例進行混合實驗,分別為1:0.5、1:1、1:1.5 及 1:2,以照片觀察每個材料 在不同比例下的變化,並在實驗後紀錄觀察。

4.3.1 重量

1.紙漿+混凝土

實驗中將以報紙為主進行手撕狀態及紙漿糊狀態。手撕紙步驟-使用報紙來做 紙漿,將報紙泡水。等到報紙軟化後,撕成小片狀。由於報紙已將大多數水擠乾,

直接與拌好的混凝土進行攪拌。紙漿湖步驟-將報紙事先泡水。加入水,以 1:2 放 入機器將泡水報紙打成至漿狀。將水份盡可能的排掉。

圖4-4、4-5 紙漿撕碎(左)及紙漿(右)

(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表4-1 紙漿+混凝土實驗過程(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 0.5 手撕報紙 1 混凝土: 1 手撕報紙

1 混凝土:1.5 手撕報紙 1 混凝土:2 手撕報紙

1 混凝土:0.5 紙漿 1 混凝土:1 紙漿

1 混凝土:1.5 紙漿 1 混凝土:2 紙漿

表4-2 紙漿+混凝土實驗結果 (本研究製作)

表4-3 棉花+混凝土實驗過程(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0.05 棉花 1 混凝土:0.1 棉花

1 混凝土:0.15 棉花 1 混凝土:0.2 棉花

表4-4 棉花+混凝土實驗過程結果(本研究製作) 0.05 0.1 0.15 0.2

棉花 ○ ○ ○ ○

棉花與混凝土結合的成品幾乎是百分之百成功。棉花 0.05 比例及 0.1 較容易 攪拌,到了0.15 及 0.2 比例時,混凝土非常難均勻附著於棉花上,所以可以在成 品中明顯發現白色棉花,而在0.05 與 0.1 比例中不容易發現棉花,重量上與原混 凝土差異不大,但棉花較多的比例中重量也明顯較輕,棉花在較多容易外漏的情 形下,也讓成品在觸碰上可以會有軟軟的觸感,由於棉花的纖維穩固,讓成品後

3.松木、+混凝土

以松木為主進行松木片實驗及松木屑實驗。由於松木屑重量十分輕,再以同 樣比例與混凝土攪拌時,完全無法將所以松木屑及混凝土融合,呈現非常乾燥的 狀態,因此將松木屑比例調整為 0.05,將其在試。松木片步驟為利用刨刀將松木 刨成片,再將過大的松木片撕成小片狀。而松木屑準備步驟為利用機器打磨松木,

再將松木屑收集。

圖4-7、4-8 松木片、松木屑

(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表4-5 松木+混凝土實驗過程(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0.5 松木片 1 混凝土:1 松木片

1 混凝土:1.5 松木片 1 混凝土:2 松木片

1 混凝土:0.05 松木屑 1 混凝土:0.1 松木屑

1 混凝土:0.15 松木屑 1 混凝土:0.2 松木屑

表4-6 松木+混凝土實驗結果(本研究製作)

表4-7 矽膠+混凝土實驗過程 1(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0.5 矽膠 1 混凝土:1 矽膠 1 混凝土:1.5 矽膠 1 混凝土:2 矽膠

比例較少如 0.5 的時候,在乾燥後明顯表面較乾燥,充滿砂石的顆粒感且觸 碰起來有黏膩感,而後的比例中,顆粒感較無第一個明顯,但由於矽膠比例較多,

觸感更為黏膩。此四種比例均無法塑形,均為失敗。由於上述比例均無法成功塑 形,呈現黏膩狀態,並嘗試將硬化劑劑量增加,將硬化劑比例調整為矽膠加上混 凝土後之整體重量進行調配。

表4-8 矽膠+混凝土實驗過程 2(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0.5 矽膠 1 混凝土:1 矽膠 1 混凝土:1.5 矽膠 1 混凝土:2 矽膠

表4-9 矽膠+混凝土實驗過程 3(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0.5 矽膠 1 混凝土:1 矽膠

1 混凝土:1.5 矽膠 1 混凝土:2 矽膠

表 4-10 矽膠+混凝土實驗結果(本研究製作)

0.5 1 1.5 2

矽膠 ○ ○ ○ ○

再攪拌矽膠及混凝土過程中,需均勻攪拌,且在加入硬化劑後,由於硬化速 度很快,將硬化劑依照整個比例去做配比後,四種比例皆成功成型,矽膠與混凝 土完美融合,且十分有彈性,外表保有混凝土原貌,但實質摸起來像矽膠一樣,

而添加越多矽膠比例的摸起來越軟,顏色也會越白。

2、PVA+混凝土

PVA 主要為膠水的原料,須經過熱煮再加入與混凝土一起攪拌。在初期混合 攪拌過程順暢,但停止攪拌倒入模具後,由於比重問題會發現開產生分層,混凝 土本身較重會下沉,而PVA 會往上浮,PVA 比例越高往上浮的越多,即便等待硬 化後,不僅造型會變形PVA 比例較多的也較脆弱。

表4-11 PVA+混凝土實驗過程(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0.5 PVA 1 混凝土:1 PVA 1 混凝土:1.5 PVA 1 混凝土:2 PVA

表4-12 PVA+混凝土實驗結果(本研究製作)

0.5 1 1.5 2

PVA X X X X

PVA 在等待硬化的過程中,時間需要花很長時間,且容易變形,雖用矽膠模 作為模具,但膠水一樣無法在幾天內凝固,與空氣接觸面也變形收縮,拆膜後的 下方皆未凝固,所以若要用在製作產品上會有困難。

3.矽立康+混凝土

矽立康為熱穩定性(在–100 to 250°C 間能保持穩定性質)實驗選擇中性作為 材料。矽利康本身黏膩,不像矽膠流動性較強,因此在攪拌及灌模過程中都較為 困難,也較容易硬化,所以過程時間無法過長。同樣先使用牛奶版作為模具測試 穩定度。

圖4-9、4-10 矽利康、矽利康+混凝土

(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表4-13 矽利康+混凝土實驗過程 1(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0.5 矽膠 1 混凝土:1 矽膠 1 混凝土:1.5 矽膠 1 混凝土:2 矽膠

表4-14 矽利康+混凝土實驗過程 2(本研究拍攝) 1 混凝土:0.5 矽利康 1 混凝土:1 矽利康

1 混凝土:1.5 矽利康 1 混凝土:2 矽利康

表4-15 矽利康+混凝土實驗結果(本研究製作)

0.5 1 1.5 2

矽利康 X X ○ ○

摸起來不會粘膩,但是拆膜後,明顯感覺較為脆弱,雖為軟質但無法像矽膠 一樣進行捏壓的動作,前兩個比例在形狀上可以成功塑形,但取出後容易碎裂,

後兩個比例也成功塑形,但拿取均需非常小心。

對比材料結合實驗-彈性結論

這三種材料實驗,成果及穩定度最高為矽膠,在失敗調整比例後,每個比例 都成功,矽膠越多摸起來越軟,PVA 完全無法塑形,而且材料等待硬化過程中材 料會進行收縮,無法控制產品成品時模樣。矽利康雖可塑形,但由於較脆弱無法 進行大搬動或是加工,至多只能利用於產品小區塊。

4.3.3 其他

1.環氧樹脂+混凝土

環氧樹脂為一種熱固性環氧化物聚合物,在加入硬化劑攪之後,會逐漸發熱,

在灌出來後的樣子會呈現全透明,類似塑膠,只需加入色料即可染成各種顏色,

且堅固不易摔壞。

表4-16 環氧樹脂+混凝土實驗過程(本研究拍攝) 1: 0.5 環氧樹脂 1: 1 環氧樹脂

1: 1.5 環氧樹脂 1: 2 環氧樹脂

表4-17 環氧樹脂+混凝土實驗結果(本研究製作)

第五章 產品設計創作

5.1 創作發想與動機

混凝土在早前多半用於建築工業上,在現代漸漸被製作成日常生活用品,

將以此為主要創作方向,而在日常生活最常接觸到的東西莫過於桌上的辦公用品 了,無論是在 IKEA 或是無印良品,辦公用品銘瑯滿目,不僅顏色上千變萬化,

在造型上也時常在創新與變動。以混凝土本身來說,最原始且純粹的樣貌便是灰 色系及粗曠充滿沙粒的外表,創作希望可以利用異材質結合使產品呈現新的樣貌

在造型上也時常在創新與變動。以混凝土本身來說,最原始且純粹的樣貌便是灰 色系及粗曠充滿沙粒的外表,創作希望可以利用異材質結合使產品呈現新的樣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