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MTF(%)100%

在文檔中 中 文 摘 要 (頁 35-43)

B) b)/(A

(a − − × =

(二) 調整位移精度設定

本實驗採用之光學鏡頭,其焦深基準定位可允許之範圍為 0.10 mm。本實驗將調整範圍設定為 0 ~ 0.10 mm,並將調整位移精度設定 為 0.02 mm,亦即使用 5 個調整位移量,以調整光學鏡頭焦深進入 特定範圍內。

(三) 光學鏡頭焦距之調整

設定 R, G, B 3 個 channels 同時通過如圖 22 所示之 5 組基 準線對圖形位置,並於圖 24 所示的設定位置擷取影像訊號。在取得 Va, Vb, Ha, Hb, A 以及 B 等六個位置的影像訊號參數後,即藉由下 列計算式求得該視場位置之調變傳遞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簡稱 MTF) [4~7]。

下列即表示 R, G, B 各個 channel 在各組基準線對圖形的 X 軸向與 Y 軸向的 MTF 值。

VR MTF– 1 VR MTF- 2 VR MTF- 3 VR MTF- 4 VR MTF- 5 VG MTF- 1 VG MTF- 2 VG MTF- 3 VG MTF- 4 VG MTF- 5 VB MTF- 1 VB MTF- 2 VB MTF- 3 VB MTF- 4 VB MTF- 5

V_MTF(%) 100%

B) Vb)/(A

(Va− − × =

MTF(%) _

H 100%

B) Hb)/(A

(Ha− − × =

HR MTF- 1 HR MTF- 2 HR MTF- 3 HR MTF- 4 HR MTF- 5 HG MTF– 1 HG MTF- 2 HG MTF- 3 HG MTF- 4 HG MTF- 5 HB MTF- 1 HB MTF- 2 HB MTF- 3 HB MTF- 4 HB MTF- 5 上列各值亦顯示於圖 25。圖 A7 至 A12 顯示光學鏡頭焦距調整之機構,

其機構動作為前頂氣缸作動,將夾具模組往前推至定位夾持住光學鏡 頭,氣缸前頂裝置啟動,夾頭前進夾爪作動夾持住光學鏡頭,水平方 向微動平台開始作動,微動光學鏡頭調整 MTF 至最佳值及範圍。

第六章 放大倍率誤差

本研究以下圖所示之流程圖檢測放大率誤差之調整。

程式開始

影像訊號擷取

判讀影像訊號 提供放大倍率誤差值之顯示

驅動馬達 進行 CCD 組件位移

程式結束

放大倍率誤差調整,將影響到文件稿或圖片掃描後的影像資料 與原來的文稿件大小是否相同,圖 26 即為光學鏡頭聚焦位置及可視 範圍說明。圖 27A 與 28A 所示為 1 : 1 之放大率調整後,掃描出來 的正常尺寸影像。如果 FOCUS 調整位置不正確,所擷取到的影像畫 面,將會產生影像放大或縮小的現象,如圖 27B 與 28B 以及 27C 與 28C 所示。

本研究以 test chart 上的第一與第五個 pattern 之間距離 為基準,利用 CCD 及光學掃描模組掃描 test chart 後,計算 pattern 1 與 5 之黑色邊緣位置距離,並與原始參數的設定範圍作計算比較。

若經計算後之百分比值尚未落入原設定值範圍時,則提供訊號驅動步 進馬達,藉由螺桿傳遞,給予前進及後退的的位移量,使影像之放大 倍率誤差獲得較小的範圍控制。

6-1 放大倍率誤差調整實驗

(一) 參數設定

本實驗以 test chart 的左及右邊之第一與第五個位置的粗黑 線之圖案,作為放大倍率計算時之基準位置。放大倍率誤差值[7]可 由下式計算之 :

上式,L 為第一與第五個 pattern 的距離,其值為 188.4 mm,如圖

value

I 100%

L)/L

(L' − × =

29 與 30 所示,而 L'則為掃描後的 pattern 相對距離。

(二) 調整位移精度設定

本實驗之調整位移精度設定與 5-1 節同。

(三) 影像訊號擷取之範圍設定及作動方式 設定 G channel 通過如圖 29 所示之第一與第五組基準線圖形位置,

圖 30 為 pattern 放大示意圖並擷取影像訊號,取得其相對位置參數 L',即可計算放大率誤差值,圖 31 所示為測試程式畫面。

如 L' 為 188.0 mm ,則放大率誤差值為

如 L' 為 188.9 mm ,則放大率誤差值為

本實驗之調整作動方式與 5-1 節同。

% 2123 . 0 100%

.4 188.4)/188

(188.0− × =−

% 3185 . 0 100%

.4 188.4)/188

(189.0− × =

第七章 結果與討論

附錄B 中圖 B1 至 B4 顯示本文發展的光學模組自動調整測試裝 置的主要架構圖,本架構已應用於實際的投線試產。本文以投線生產 所獲得的數據,計算製程精密度 Cp( Capability of Precision ) 及 製程能力指數 Cpk ( Capability of Process),以作為判斷人工作 業與自動化調整測試作業的差異性[8]。如表 1 所示為 Cp 與 Cpk 值 等級判定,表 2 為實際投線生產的Cp 與 Cpk 測試數據統計值,而圖 32 至圖 51 則為人工作業以及自動調測裝置作業,各測試項目之數據 分佈圖示比較,以實際測試統計的數據可得知本實驗之自動化調整測 試裝置作業成效優於一般人工作業。Cp 與Cpk 值之計算,請參照附 錄C。

表 1 Cp / Cpk 值等級判定 等級 Cp / Cpk 改進措施

A 1.67 ≦ Cp 繼續保持 B 1.33 ≦ Cp < 1.67 改進至 A 級 C 1 ≦ Cp < 1.33 立即改進

D 0.67 ≦ Cp < 1 必要時停止生產

E 0 ≦ Cp < 0.67 必要時停止生產

表 2 測試數據Cp / Cpk 統計值

Cp Cpk

人工作業 自動化作業 人工作業 自動化作業 X 軸向調整 0.951 1.26 0.937 1.213 Y 軸向調整 R: 2.152 2.249 2.075 2.194 L: 2.179 2.403 2.076 2.285 MTF 1.508 2.381 1.306 1.916 I value 0.704 1.22 0.472 1.061

在文檔中 中 文 摘 要 (頁 35-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