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7.5 模擬與量測結果

7.5.5 PCS 接收模式

圖 7-20 PCS 接收模式相關訊號流程.

PCS 接收模式的規格包含了插入損失、折返損失、和隔離度。由圖 7-20 得知系統在 PCS 接收模式時,訊號插入損失是從天線端經由 分頻器、一 SP3T PIN 二極體射頻切換器通過介於 1930 MHz 和 1990 MHz 之間的頻段訊號、至 PCS 接收端 (Rx)得到。折返損失是 記錄自 PCS 接收端。隔離度僅考慮訊號從 DCS/PCS 發射端到至天線 端的迴路部份。此訊號迴路是檢查當 PCS 接收端接收自天線端訊號

1.9 1.92 1.94 1.96 1.98 2 Frequency (GHz)

PCS Rx - mode

-60 -40 -20 0

1.9797 GHz -49.967 dB 1.974 GHz -25.153 dB

1.99 GHz -23.624 dB 1.9583 GHz

-23.628 dB 1.9302 GHz

-18.517 dB

1.9902 GHz -1.9292 dB 1.93 GHz

-2.0712 dB

1.9902 GHz -42.006 dB 1.93 GHz

-31.119 dB

1.99 GHz -1.4546 dB 1.93 GHz

-1.3526 dB

PCS Rx-Ant I.L. sim.

PCS Rx R.L. sim.

PCS Rx-Ant I.L. mean.

PCS Rx R.L. means

圖 7-21 PCS 接收模式插入損失與折返損失圖

1.9 1.92 1.94 1.96 1.98 2

Frequency (GHz) Isolation of PCS Rx - mode

-25 -20 -15 0

1.9302 GHz 1.9302 GHz

-21.86 dB 1.9902 GHz

1.9901 GHz -27.945 dB -27.392 dB

PCS Tx - Ant sim.

表 7-6 PCS 接收模式模擬與量測結果的紀錄 量測迴路或端 模擬結果 量測結果 PCS Ant to Rx I.L. 1.35 ~ 1.45 1.93 ~ 2.07 PCS Rx R.L. 31 ~ 42 18.52 ~ 25.15 Isolation DCS/PCS.Tx - Ant 21.86 ~ 22.21 27.39 ~ 27.95

由 PCS 接收模式模擬與量測結果,我們從圖 7-21 及表 7-1 得知:

1、插入損失在低頻點 1.93 GHz 實際量測與模擬值的差距加上較 正補償值為;

2.0712 – 1.3526 – 0.1833 = 0.5353 (dB).

2、插入損失在高頻點 1.99 GHz 實際量測與模擬值的差距加上較 正補償值為;

1.9292 – 1.4546 – 0.1736 = 0.3010 (dB).

其低頻段比高頻段差距大;其可能的原因在系統整體元件手工組 裝上的偏移、或實際集總元件上的誤差造成高低頻有不同的結果。

不過折返損失 10 dB 的最低要求及最低 20 dB 隔離度的規格已達 成。

八、結 論

即在共同介面上的高阻抗及其 送訊號迴路插入損失 大小。此現象皆成立於 SPDT 或 SP3T 型式的 PIN 二極體射頻切換器。

統的規格與應用是首先要知道的部份。而且若 工作頻寬會增減傳

經由這些研究,我們得知天線開關模組的設計要點;包含要了解被動 元件的特性、濾波器電路型式的選擇、分頻器的設計方法、和射頻切 換器的特性。當然,系

要使用電磁模擬軟體去取得 3D 結構的高頻參數 (尤其結構中有同時要 工作於高頻與低頻的元件或電路);一計算功能強大的電腦系統是必要 的。

九、參 考 文 獻

[1] ‘ETSI standards: GSM phase 2+ Release 1999’, ETSI 2000.

[2] David K. Cheng, ’Field and Wave Electromagnetics, 2

nd

Edition ’,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9.

[3] Murata Chip S-parameter & Impedance Library ver. 3.5.0,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Japan, Copyright 1998-2004.

[4] Peter Vizmuller, ‘RF Design Guide; Systems, Circuits, and Equations’, Artech House, Inc., 1995.

[5] Ishii, T.Koryu, ‘Handbook of microwave technology: v.1: components and devices’, Academic press, Inc. 1995.

[6] Herman J. Blinchikoff and Anatol l. Zverev, ‘Filtering in the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Wiley, 1976.

[7] Peter A. Rizzi, ‘Microwave Engineering, Passive Circuits’,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8.

[8] Robert G. Veltrop, Robert B. Wilds, ‘Modified Tables for the Design of

Optimum Diplexers’, Microwave Journal, June 1964.

[9] ‘An SPDT PIN Diode T/R Switch for PCN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Note 1067, Hewlett-Packard Co. 1997.

十、簡 歷

作者於民國八十六年自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已改名為國立台灣

A 混波器等)設

國 股)公司 (現已被光寶科

民 現在。

科技大學)電子工程技術系取得學士學位。

同年加入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漢威光電(股)公司,從事應用於MMDS ddressable MMDS的射頻電路(如放大器、濾波器、

計工作。同時間,量測了一些元件或電路的參數(如P1dB、Gain等)。

在公司後期,參與了一有關Wireless Local Loop通訊產品的代工計劃。

八十八年作者加入位於新竹市的致福(

技(股)公司所合併),從事應用於GSM手機的射頻通訊系統電路設計 工作。

國九十二年起,作者專注於此研究到 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