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hantom Omni 六軸力回饋搖桿

3.3 硬體實現

3.3.1 Phantom Omni 六軸力回饋搖桿

在 Master 端的力回饋搖桿,其系統主要結構如圖 3-10 所示,藉由搖桿中的 感測元件可以得知搖桿當前的位置,經由座標轉換和縮放即可對應至虛擬場景,

另外動力原件可以將電腦運算後的提供力回饋資訊回饋給使用者。我們採用美國 SensAble 公司出產的 Phantom Omni 力回饋搖桿[28],如圖 3-11 所示,其結構和

我們欲操作的機器手臂相仿,同樣為六個自由度,因此在操作機器手臂時使用者 能夠輕易掌握操控器與被操控對象的關係。搖桿的握柄上配置兩個按鈕,程式設 計者可自行設定其功能,例如夾爪開合或力輔助策略切換等。此搖桿的力回饋為 X、Y、Z 三方向,搖桿解析度為 0.055mm,精確度足以應付本論文中所執行的 任務。另外我們也採用 SensAble 公司所提供的 Haptic Library API(HLAPI)[28]做 為 Phantom Omni 力回饋搖桿的驅動函式庫,此函式庫能和 OpenGL 整合,程式 設計者可以輕易的將視覺和觸覺回饋做配合。

圖 3-10 力回饋搖桿裝置示意圖

圖 3-11 Phantom Omni 六軸力回饋搖桿

表 3-2 Phantom Omni 六軸力回饋搖桿規格表 Forcefeedback workspace 160 W x 120 H x 70 D mm.

Weight (device only) 15 oz.

Range of motion Hand movement pivoting at wrist Nominal position resolution 0.055 mm.

Maximum exertable force at position 3.3 N Continuous exertable force 0.88 N

Stiffness X axis 1.26 N / mm.

Y axis 2.31 N / mm.

Z axis 1.02 N / mm.

Inertia (apparent mass at tip) 45 g Force feedback x, y, z

Interface IEEE-1394 FireWire port: 6-pin to 6-pin Supported platforms Intel or AMD-based PCs

3.3.2 Mitsubishi RV-2A 六軸機械手臂

本實驗室所使用的機械手臂為日本 MITSUBISHI 公司製造的 RV-2A 六軸機 械手臂,所使用的控制器為該公司的 CR1-571,圖 3-12 為控制器 CR1-571 外觀,

圖 3-13 為機械手臂 RV-2A 外觀,而表 3-1 及表 3-2 則分別為機械手臂 RV-2A 以 及控制器 CR1-571 的基本規格。我們採用 VC++語言,由近端電腦下達控制命令 後,手臂六個角度的資料封包傳送到 CR1-571 中,CR1-571 再對 RV-2A 下控制,

同時 CR1-571 回傳機械手臂的當前角度資料封包至近端電腦,CR1-571 控制器指 令週期約為七毫秒。

圖 3-12 CR1-571 控制器外觀

圖 3-13 Mitsubishi RV-2A 六軸機械手臂外觀

表 3-3 Mitsubishi RV-2A 六軸機械手臂規格

表 3-4 Mitsubishi RV-2A 六軸機械手臂控制器規格

3.3.3 JR3 力感測器:

為了獲得機器手臂夾爪與環境中物體碰撞時的力資訊,我們使用 JR3 力感測 器。此一感測器可以測量 X、Y、Z 三個方向的力量大小以及對三個軸的旋轉力,

而我們在任務的執行中使用了 X、Y、Z 三方向的力資訊量測,其外觀如圖 3-14 所示;表 3-5 為其基本規格。

圖 3-14 JR3 力感測器外觀

表 3-5 JR3 力感測器規格表

第四章

的長度約 45mm,鋁製平台的長 230mm、寬 130mm、高 90mm。另外機器手臂 的工作空間我們設定為 Phantom 力回饋搖桿工作空間的兩倍大,且因為實驗平台

設定在機器手臂的前方接近桌面處,所以搖桿的原點並不是直接對應至機器手臂 的原點,而是對應至手臂原點往 X 方向位移 300mm、Z 方向位移 120mm 的位置,

此設定有助於實驗的進行。在力回饋方面,夾爪與搖桿末端的彈簧耦合力中,彈 力係數 k 設定為 0.08 (N/mm),此值適宜模擬機器人的重量,並且達到提示的功 能;而方向性力導引的 k 為 0.8 (N/mm),足以穩定手部控制,避免偏移至不必要 的方向,彈力系數的決定方式為經過多次實驗後得到的經驗數值。

圖 4-1 實驗用詴管

圖 4-2 實驗用詴管和放置平台

實驗中判定成功與失敗的準則為液體溢出來的量,原本詴管中的液體量為 11c.c.,溢出超過 1c.c.即算任務失敗,該次實驗則重新執行。實驗組合總共有四

1. 無力輔助;

的 Z 方向,即垂直向上的路徑,受測者唯一能行徑的方向即垂直向上;在詴管 完全取出後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受測者必頇水平的將詴管往左邊移動,這時 系統所提供的輔助即產生一個水平的力牆,幫助受測者穩定手部不上下偏移;到 了鋁製的平台中間即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因為必頇瞄準另一支詴管,所以這 個階段不提供力回饋,以便給受測者較多空間做微調的動作;一旦確定瞄準另一 支詴管口就進入第四階段,此時系統提供的輔助是將所有方向鎖住,受測者在這 時只能旋轉夾爪而無法平移,此策略有助於受測者做傾倒液體的動作;傾倒完液 體以後進入第五階段,第五階段為第三階段的相反方向,不過增加了力牆輔助,

這道力牆為機器人座標 Y、Z 平面,目的是避免受測者偏移 X 方向;第六階段和 第二階段相同,提供一道水平力牆;第七階段將倒完的詴管放回原來的孔洞中,

其與第一階段的差別僅在於此時的方向輔助為動態,也就是夾爪的 n 方向會動態 產生導引路徑,如此可以讓受測者瞄準詴管孔並做微調的動作,若仿照第一階段 採取垂直固定的力輔助,反倒無法供受測者微調,導致在放置詴管時造成更多不 便。圖 4-4 為七個階段所提供的力輔助策略示意圖。

圖 4-3 實驗各階段示意圖

圖 4-4 各階段所對應的力輔助示意圖

在實驗的過程中,受測者按照實驗的七個階段自行按壓鍵盤上的空白鍵切換 至下一階段,按壓第一次時夾爪夾取詴管並進入第一階段;隨後在不同的階段中 系統即產生相對應的力輔助策略,每個階段的力輔助我們在系統中已事先設定好,

受測者不用親自決定該選取哪一方向作為輔助;按壓第八次鍵盤,也就是結束第 七階段時夾爪即放開並結束實驗。其中為了每次實驗的公平性,若該次實驗是在 不提供力輔助的情況下,則受測者也同樣必頇按壓鍵盤上的另一個按鍵(„x‟鍵) 切換實驗的七個階段。在系統中,方向性的輔助可以隨操作者的需求進行切換,

而實驗中我們為了評估力輔助在各階段的效果,所以預先設定好力輔助模式,方 便受測者進行切換,圖 4-5 顯示整個實驗的流程圖。

圖 4-5 實驗流程圖

在實驗的過程中,受測者坐在機器手臂正前方進行操控,有兩個螢幕提供不

4-10(a)-(b)為執行傾倒詴管液體的動作,這個階段受測者只能執行旋轉的動作,

不可往任何方向平移,且必頇控制詴管中液體的流速,避免詴管中的液體灑出。

(a) 真實場景 (b) 虛擬場景 圖 4-7 抽取、放置詴管操作實景:(a)真實場景和(b)虛擬場景

(a) 真實場景 (b) 虛擬場景

(a) 真實場景 (b) 虛擬場景 圖 4-9 瞄準目標操作實景:(a)真實場景和(b)虛擬場景

(a) 真實場景 (b) 虛擬場景 圖 4-10 傾倒液體操作實景:(a)真實場景和(b)虛擬場景

4.2 實驗結果與討論

每位受測者執行兩次四種實驗組合,總共有八筆數據。在接下來的實驗結果 圖中,由左到右順序第一筆資料為無提供力輔助的情形,第二種為搭配彈簧耦合,

也就是在夾爪和虛擬游標之間設定一彈簧單元,第三種為即時方向性力輔助,在 適當的位置提供點、線、面形式的力導引,第四種為彈簧耦合加上方向性力輔助。

我們將針對任務中機器人行走路徑總長、執行時間、游標和夾爪的誤差以及機器 人軌跡等資訊進行分析,圖 4-11 為四種力輔助模式下機器人行走路徑總長的分 析圖,圖中圓圈代表該組合的平均值,中間紅色橫線為中位數,我們可以發現無 力輔助的資料分布較鬆散,並且平均路徑也最長;加入彈簧耦合後機器人的行走 路徑會縮短;在方向性力輔助的組合中,資料分布較集中、穩定;而兩種力輔助 組合同時存在時,平均路徑會更小;由此我們推測力輔助能有效穩定受測者的手,

避免機器人往不必要的方向移動。

圖 4-11 四種力輔助策略下總路徑長分析

在游標和夾爪之間誤差的部分,由圖 4-12 所示,我們可以發現四種組合的 平均差異不大,均不到 1mm,並且前三種力輔助策略中,資料分部的情形也大 致相同,無明顯差異。在彈簧耦合加上方向性力輔助的情形下,平均誤差增加少 許,資料分部也較鬆散,推測是在某些階段因為兩種力回饋互相影響的結果,在 稍後我們會詳細說明原因。

圖 4-12 四種力輔助策略下游標和夾爪之間的誤差

圖 4-13 為四種組合的完成時間比較圖,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發現前三種力輔 助策略的平均時間差異不大;第二種彈簧耦合的組合中,雖然所提供的力輔助有 助於受測者操作的穩定性,但是因為有阻力的關係,完成時間略為提高,資料分 部也較不集中,此種輔助對於每位受測者的效果不同;而有方向性力輔助的兩種 組合中,可以發現完成時間有改善,尤其在彈簧耦合加上方向性力輔助組合中,

完成時間有較明顯的下降,原因在於瞄準空詴管的階段,有彈簧耦合可以增加穩 定性,瞄準詴管孔時不易晃動。最後要將詴管擺放回原處時,也因為彈簧耦合以 及方向性力輔助,詴管在詴管架裡較不易晃動,且放置詴管時能垂直向下,避免 碰撞詴管架。

圖 4-13 四種力輔助策略所花費的時間

接下來我們探討四種組合中機器人在三維空間中行走的軌跡圖,在圖 4-14 和圖 4-15 中,軌跡包含整個實驗過程七個階段,藍色的三角形代表每個階段機 器人行走的方向,紅色線條為虛擬游標的軌跡,黑色線條為機器人夾爪的軌跡。

由圖 4-14(a),我們可以看出在無力輔助的狀態下機器人行走的路徑較為凌亂,

例如在右半部拿取或放置詴管時容易與詴管平台碰撞,左半部在瞄準與傾倒液體 的階段有更明顯的晃動,整個實驗過程缺乏穩定性。圖 4-14(b)為加入彈簧耦合 力後的機器人路徑圖,可以看出因為增加了搖桿的重量,故行走的路徑比無力輔 助的路徑平穩一些,在拿取和放置詴管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出軌跡依舊有些微的 晃動,而在瞄準空詴管的過程中比起無力輔助的組合有較平順的路徑,然而在傾 倒液體的階段依舊有些微的晃動。

(a) 無力輔助 (b) 具彈簧耦合 圖 4-14 機器人軌跡圖:(a)無力輔助和(b)具彈簧耦合

圖 4-15(a)、(b)分別為方向性力輔助以及彈簧耦合加上方向性力輔助的機器

圖 4-15(a)、(b)分別為方向性力輔助以及彈簧耦合加上方向性力輔助的機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