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Leung, Helen Hok-sze. “Queerscapes in Contemporary Hong Kong Cinema.” Positions 9.2 (Fall 2001): 423-47.

Lu, Sheldon Hsiao-peng. “Filming Diaspora and Identity: Hong Kong and 1997.” 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 Ed. Poshek Fu and David Desser. New York:

Cambridge UP, 2000. 273-88.

Martin, Fran. Situating Sexualities: Queer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ese Fiction, Film and Public Culture. Hong Kong: Hong

Kong UP, 2003.

Sang, Tze-lan D. 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Worlds of Desire: The Chicago Series on

Sexuality, Gender, and Culture. Chicago: U of Chicago P, 2003.

Stokes, Lisa Odham, and Michael Hoover. City on Fire: Hong Kong

Cinema. London: Verso, 1999.

Tambling, Jeremy. Wong Kar-wai’s Happy Together. The New Hong Kong Cinema Se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UP, 2003.

Wang, David Der-wei.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2004.

183-223.

Yue, Audrey. “What’s So Queer about Happy Together? a.k.a. Queer (N)Asian: Interface, Community, Belonging.”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2 (August 2000): 251-64.

也斯。《香港文化》。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5。

于中蓮。〈王家衛:香港「後新電影」代表人物〉。《華語電影 十導演》。編:楊遠嬰。當代世界電影導演。杭州:浙江攝 影出版社,2000。332-77。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遠景叢刊 240。台北:遠景,1984。

──。《美人圖》。1981-82。洪範文學叢書 78。台北:洪範,

1982。

王德威。〈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如何現代,怎 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麥田人文 25。台 北:麥田,1998。141-58。

──。〈小說‧清黨‧大革命:茅盾、姜貴、安德烈‧馬婁與一 九二七夏季風暴〉。1992。《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 小說》。麥田人文 1。台北:麥田,1993。31-58。

──。〈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 成與張愛玲〉。朱天文,《花憶前身》7-23(序論)。

──。〈歷史與怪獸〉。譯:葉美瑤。《歷史與野獸:暴力,歷 史,敘事》。麥田人文 85。台北:麥田,2004。97-153。

白先勇。《孽子》。1977-81。遠景文學叢書 2。台北:遠景,1983。

朱天心。〈古都〉。《古都》。1997。珍藏紀念版。台北:麥田,

2000。151-233。

朱天文。《花憶前身》。當代小說家 1。台北:麥田,1996。

──。《荒人手記》。1994。新人間 5。台北:時報,1997。

朱偉誠。〈(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 史的連接〉。《中外文學》26.12/312(1998 年 5 月):47-66。

──。〈另類經典:臺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臺灣同志 小說選》。編:朱偉誠。人文工程 E25。台北:二魚,2005。

9-35。

──。〈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

《中外文學》24.3/279(1995 年 8 月):141-52。

──。〈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2000 年 12 月):103-52。

呂正惠。〈《迷園》的兩性關係與臺灣企業主的真貌〉。《聯合 文學》7.11/83(1991 年 9 月):161-65。

李小良。〈邊緣寫入中心:李碧華的「故事新編」〉。王宏志、

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麥田 人文 17。台北:麥田,1997。209-40。

李昂。〈走過情色時光〉。李昂,《禁色的暗夜》4-6(自序)。

──。〈彩妝血祭〉。《北港香爐人人插》。當代小說家 9。台 北:麥田,1997。163-220。

──。〈禁色的愛〉。1989。李昂,《禁色的暗夜》7-51。

──。《禁色的暗夜:李昂情色小說集》。皇冠叢書 2964;ENJOY 1。台北:皇冠,1999。

──。《迷園》。1990/1991。麥田小說 34。台北:麥田,1998。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名家專題精講。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未完成的現代性》。北大學術演講叢書 20。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5。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

麥田人文 27。台北:麥田,2000。

周蕾。〈懷舊新潮:王家衛《春光乍洩》中的結構〉。譯:蔡青 松。《中外文學》35.2/356(2006 年 7 月):41-59。

林文淇。〈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 國族認同〉。《中外文學》23.1/265(1994 年 6 月):139-56。

林怡翠。〈陳燁《泥河》之女性/文本/政治〉。《文學前瞻:

南華大學文學所研究生學刊》1(2000):28-57。

林芳玫。〈《迷園》解析: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弔詭〉。1997。

《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編:梅家玲。麥田人文 42。台北:

麥田,2000。145-72。

邱彥彬。〈「記憶失控錯置的擬相」: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 記憶與救贖〉。《中外文學》30.8/356(2002 年 1 月):

183-216。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

風格館/風格人文。台北:元尊,1998。

──。《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人觀點的台灣閱讀》。風格 館/晨間書。台北:元尊,1997。

──。《後殖民及其外》。文史台灣 1。台北:麥田,2003。

──。〈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1992。邱貴芬,《仲 介台灣‧女人》153-77。

──。〈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1998。邱貴芬,《後 殖民及其外》83-207。

──。〈落後的時間與台灣歷史敘述:試探現代主義時期女作家 創作裡另類時間的救贖可能〉。2001。邱貴芬,《後殖民及 其外》83-110。

──。〈歷史記憶的重組與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

《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1996。邱貴芬,

《仲介台灣‧女人》201-36。

金恆杰。〈黃金新貴族:包裝與商品之間──再評《迷園》〉。

《當代》71(1992 年 3 月):130-47。

南方朔。〈走出「遷移文學」的第一步〉。施叔青 5-10。

姜貴。《重陽》。1961。皇冠叢書 396。台北:皇冠雜誌社,1982。

施叔青。《行過洛津》。新人間 79。台北:時報,2003。

紀大偉。〈台灣小說中男同性戀的性與流放〉。《蕾絲與鞭子的 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編:林水福、林燿德。人間 叢書 241。台北:時報,1997。129-64。

英培安。《騷動》。爾雅叢書 376。台北:爾雅,2002。

夏志清。〈姜貴的《重陽》:兼論中國近代小說之傳統〉。1973。

《文學的前途》。純文學叢書 58。台北:純文學,1974。123-42。

──。〈姜貴的兩篇小說〉。1961/1973。《中國現代小說史》。

1961。譯:劉紹銘等。香港:友聯,1979。附錄三。479-98。

袁則難。〈城春草木深: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書月刊》

5(1984 年 2 月):52-57。

──。〈痴兒了卻公家事:淺談白先勇的近作《孽子》〉。《現 代文學》復刊 20(1983 年 5 月):7-18。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1998。《怪胎 家庭羅曼史》。新人間 41。台北:時報,2000。27-73。

張雪媃。〈李昂小說的政治性:從〈人間世〉到《自傳の小說》〉。

《當代》202/復刊 84(2004 年 6 月):90-107。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鐘文音近期文 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2005 年 6 月):1-29。

張鳳麟。〈從「後九七」情意結看九八電影〉。《當代中國電影:

一九九八》。編:黃寤蘭。時報書系 681。台北:時報,1999。

88-97。

梁秉鈞。〈民族電影與香港文化身分:從《霸王別姬》、《棋王》、

《阮玲玉》看文化定位〉。《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編:

鄭樹森。麥田人文 9。台北:麥田,1995。155-73。

陳岸峰。〈李碧華小說中的情欲與政治〉。陳國球 209-24。

陳芳明。〈情慾優伶與歷史幽靈:寫在施叔青《行過洛津》書前〉。

施叔青 11-16。

陳建忠。〈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 文學》32.4/376(2003 年 9 月):113-43。

陳映真。〈趙南棟〉。1987。《鈴鐺花[小說卷:1983~1987〕》。

陳映真作品集 5。台北:人間,1988。67-149。

陳國球,編。《文學香港與李碧華》。麥田人文 45。台北:麥田,

2000。

陳清僑。〈後現代的常態與異狀:窮想九七香港如常〉。《當代》

121/復刊 3(1997 年 9 月):20-35。

陳嘉銘。〈《春光乍洩》:攬著自己,獨跳探戈〉。《王家衛的 映畫世界》。編:潘國靈、李照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叢書 18。香港:三聯,2004。156-65。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中國文哲專刊 20。台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爾雅叢 書 386。台北:爾雅,2003。

黃毓秀。〈《迷園》中的性與政治〉。《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

編:鄭明娳。台北:時報,1993。71-105。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1996。

朱天文,《花憶前身》265-312。

楊千鶴。〈花開時節〉。1942。譯:林智美。1999。《日據以來 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編:邱貴芬。兩冊。女書系列 fembooks 19。台北:女書,2001。上冊。65-99。

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 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30.2/350(2001 年 7 月):124-54。

廖咸浩。〈「只可」哥哥,「害得」弟弟:《迷園》與〈第凡內 早餐〉對身分「國族(主義)化」的商榷〉。周英雄、劉紀 蕙 317-40。

廖炳惠。〈時空與性別的扮演:重看《霸王別姬》〉。《霸王別 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編:陳雅湞。社心叢書 1。

嘉義:南華大學,2004。15-36。

──。〈時空與性別的錯亂:論《霸王別姬》〉。1993。《回顧 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麥田人文 3。台北:麥田,

1994。193-210。

廖朝陽。〈歷史、交換、對向聲:閱讀李昂的《迷園》與《北港 香爐人人插》〉。周英雄、劉紀蕙 287-315。

趙彥寧。〈流放的政權與流亡的身體:論五零年代公領域中的主 體、物、與性/別〉。《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編:何 春蕤。麥田人文 36。台北:麥田,2000。79-97。

──。〈痛之華:五零年代國共之間的變態政治/性想像〉。《性

/別研究》3-4 (1998 年 9 月):235-59。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 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2002。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163-95。

──。〈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

邱妙津、成英姝為例〉。1999。《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

文化、美學》。九歌文庫 617。台北:九歌,2001。13-47。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 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2003。劉亮雅,《後現 代與後殖民》271-96。

──。《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文史台灣 4。台北:麥田,2006。

──。〈跨族群翻譯與歷史書寫:以李昂〈彩妝血祭〉與賴香吟

〈翻譯者〉為例〉。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231-67。

──。〈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

世代、性別、情慾問題〉。1995。《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 的政治與美學》。風格館/風格人文。台北:元尊,1998。

17-41。

鄭恆雄。〈論王禎和《美人圖》的意圖和文學效果〉。《中外文 學》19.9/225(1991 年 2 月):10-31。

藤井省三。〈李碧華小說中的個人意識問題〉。譯:劉桂芳。陳 國球 99-11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