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五十六卷第二期 2011 年,

56 (2)' 107-135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以 TEPS 資料分析為例

李敦義

新北市立三峽圈中 教師

摘要

我國自 1996 年開始試辦綜合高中,該政策的目的在於促使我國後期中等教育能在高中、 高職之外,提供另一條不同的選擇進路,俾使學生得以適性發展,學得多方面知識,達到適 性教育的目標。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立意甚佳,然而就歷年來綜合高中學生數變化來看,顯然 綜合高中在我國後期中等教育仍不是主流,何以綜合高中沒有成為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主 流?是否與國內相關研究發現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在執行上遭遇瓶頸有關,且進一步影響到國 中畢業生在選擇就讀綜合高中的考量?此外,過去國內關於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研究,大都 集中在探討綜合高中的辦學績效和實施困難,而非該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之探討。有 鑑於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原始資料取

自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公共使用版中的第一波到第四波

國中追蹤樣本資料,並使用傾向分數配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進行資料分析。研究

結果發現:在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上,就整體平均效果來看,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並不比就讀 普通高中或高職的學生來得好。最後,說明本研究結果對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意涵,及提出 研究建議供相關人員與後續研究之用。 關鍵字:傾向分數配對法、綜合高中、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課程分化 通訊作者 李敦義,

E-mail: duenji@yahoo.com.tw

收稿日期 2010/09/30 : 修正日期 20 11/04/12 ; 接受日期 2011105104 。

(2)

• 108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笠、 DU 盲

李敦義

我國綜合高中(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政策之理念,源自於 1994 年第七次全國教育 會議中與會人士的共識(教育部. 1994) 。冀望面對二十一世紀高科技時代來臨時,在現有的 普通高中、高職及五專等學制之外,再發展出區域型之「綜合高中」。並藉由此一新學制,來 延緩課程分化,以滿足性向、興趣較遲定向學生的需求,俾使學生得以適性發展,學得多方 面的知識,達到適性教育的目標;而在較寬廣的基礎上,藉由選修普通或職業課程,以符合 民主社會追求社會均等之理想。據此,教育部自 1996 年開始試辦綜合高中,並在 1999 年修 正的《高級中學法》中,明定綜合高中為我國高級中學的學校類型之一,與普通高中、完全 中學、單類科高中和實驗高中併立。 然而,綜合高中政策從 1996 年開始實施迄今已逾十餘年,就綜合高中學生數成長情形來 看. 1998 年綜合高中學生數有 34, 851 人,占該年度後期中等教育總學生數的4 .3 3% (不合五 專前 3 年學生) .到 2010 年綜合高中有紗,008 人,占該年度後期中等教育總學生數的1 1.66%

.

十餘年當中,綜合高中規模成長了 2.55 倍(教育部.

2011a)

.相較於普通高中和技職學校兩 條傳統升學進路,顯示綜合高中在後期中等教育仍然不是「主流J .尚未受到學生和家長所青 睞,況且綜合高中的發展還是政府政策工具介入的結果,高中、職設立綜合高中學程受到教 育部專款補助外(教育部.2011b)· 教育部還會定期針對綜合高中進行評鑑(李隆盛、張良德、 賴志禮、林坤誼.

2006

;張嘉育、周愚文、張炳煌.

2009)

.凸顯出教育部辦理綜合高中的決 心,但是「綜合高中迄今為何仍然不是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J' 此一議題的探討攸關我 國綜合高中的發展與國中學生選擇就讀綜合高中的意願'構成本研究主要研究動機。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文進一步使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

TEPS) 公共使用版資料,使用傾向分數配對方法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

PSM)

(Guo & Fraser

,

2010)

.探討就讀綜合高中是否比就讀高中或高職好,以評估綜合高中分流政 策對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由於受到綜合高中課程延緩分化的影響,綜合高中學生

在高二時,因課程選修差異而分化出學術導向組與非學術導向組兩組學生,有鑑於此,本研

究將同為普通教育體系的普通高中和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進行比較,以評估就讀綜合高中學 術導向組的學生學習成就是否優於高中生;以及將同為技職教育體系的高職和綜合高中非學

(3)

貳、文獻探討

一、綜合高中的內涵與理念

「綜合高中」更確切地說是指綜合高中學程,其課程設計兼具普通高中與高職課程雙重 性質,學生在進入綜合高中 1 年後,再依據自己的學習成就、能力、興趣選擇高中升學目標 (一般大學院校)、高職升學目標(科技大學、四技二專)、跨學程(綜合學程)或就業目標, 透過課程選修,實現自己的理想。它不像目前的高中、高職之間界線明確、課程固定,入學 後若發現志趣不合、適應困難,必須休學、轉學、重新來過,不但浪費時間,同時也加深學 生學習挫敗廠(教育部, 20 1l c) 。 就課程設計來看,綜合高中課程明顯與純粹的普通高中和技職學校有別,學制設計目的 在將分流時間點延緩 1 年,讓學生在課程分化上有多元試探及自由選擇的機會,但就升學管 道來看,到了高二時,區分為學術導向和技職導向兩種組別,形成普通/技職課程分化,這 與原先普通高中/技職學校分流的概念相一致。若就課程實施機構來看,我國綜合高中屬於 機構內分流,將不同升學進路的課程融入在同一實施機構來執行,同一所學校既有開設學術 導向學程,也有開設非學術導向課程(技職課程) ,學生可以自由選修此兩種課程,便於學生 轉換升學進路。這與過去普通教育和技職教育體系互不交流、溼滑分明的情形截然不同。 傳統制度性分流調整為綜合高中延緩分流方式,是否有助於增加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學

習成就? Ayalon 與 Gamoran (2000) 、 Gamoran

(

1992) 和 Kilgore (1991) 等人針對美國綜合 高中課程分化的研究發現:愈能自由選擇分流軌道、愈能增加學習成就,因為學生在選擇學

習組別時愈能出自於個人自由意志,愈能對學習結果做自我負責,形成不論自我選擇在哪一 個學習組別,都有想要去追求更好學習表現的內在動機,相對地,學習效果也會愈來愈好。

然而,此效果也會隨著各校分流政策上的不同,其分流效果也隨之不同,一些組織運作及歷程

上的中介因素,會影響到分流效果的變異性 (Gamoran,

1992; Heyns

,

1974; Rosenbaum

,

1984) 。

在分流抉擇上,我國綜合高中雖強調以選課代替分流,但現今我國升學體制仍維持以升 學考試成績作為分流與選校的重要依據,故選擇綜合高中升學進路者仍會受到升學考試成績 (國中基測)所影響,綜合高中分流方式仍受限於制度性分流的基本架構,只是學生在高二 時才以選課替代制度性分流,此點與美國綜合高中明顯有別,也與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 會(1 996 )所倡導的綜合高中有所不同。美國綜合高中在課程分化上是依學生自由選課所造 成,分流層級在個別學校而非全國性的入學制度,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稱的綜合高 中概念較接近美國綜合高中。雖然現令我國綜合高中分流方式並非學生自由選擇的結果,仍 受到升學考試制度所局限,但相較於過去傳統制度性分流,選擇綜合高中升學進路者能減少 強迫分流、過早分流所帶來的弊害,比起過往只單靠升學考試成績高低來決定未來升學進路

(4)

• 110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李敦義

者,其學生在分流抉擇上有較大的自主權。是故,筆者可以推論我國綜合高中的延緩分流方 式應有助於提升綜合高中學生的學習成就。基於反事論(

counterfactua1

)推論分析的假定下

( Morgan

&

Winship

,

2007)

.本研究提出下列兩項研究假設以供檢定:

Hla: 在控制其他共變數的情況下,選擇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者比若不就讀綜合高中 學術導向組時,其學生學習成就會比較好; Hlb: 在控制其他共變數的情況下,選擇就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者比若不就讀綜合高 中非學術導向組時,其學生學習成就會比較好。 二、我國綜合高中的發展現況與困境 (一)我國綜合高中的發展現況 教育部從 1996 年開始試辦綜合高中,辦理型態分為全部辦理和部分辦理兩種,就綜合高 中概念型定義來看,採全部辦理的綜合高中接近於美國綜合高中和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 會所倡議的綜合高中,而採部分辦理的綜合高中僅能稱為綜合高中部,屬於承辦綜合高中業 務學校的部門之一。就教育部網站已公布關於綜合高中辦理現況的資料顯示(教育部·2011d)· 2009 年辦理綜合高中的學校有 139 所,占後期中等教育高中和高職總學校數330 所的 42.12% 。以公/私立學校做區分,公立和私立綜合高中校數分別為74 所(占 53.24%) 和的 所(占 46.76%) ;以學校類型做區分,高中辦理綜合高中學校數有31 所(占 22.3 0% )、完全 中學有 11 所(占 7.91%) 、高中附設職業類科有31 所(占 22.3 0%) 、高職有 61 所(占 43.88%) 和高職附設普通科有5 所(占 3.60%) ;以辦理型態做區分,一年級全年級辦理,其他年級部 分辦理有 O 所、一、二年級全年級辦理,三年級部分辦理有l 所(占 0.72%) 、各年級皆為全 年級辦理有 36 所(占 25.90%) 及各年級皆為部分辦理有102 所(占 73 .38%) .顯示部分辦理 學校數明顯大於全部辦理學校。而36 所全年級辦理的學校有28 所是公立學校(占77.78%)

103 所部分辦理學校有 58 所是私立學校(占 56 .3 1%) .顯示全年級辦理的學校大多為公立學 校,部分辦理的學校超過半數為私立學校。 再從歷年高中職學校變化來看(如圖 l 所示) .從 1991 年到 2009 年間,高中學校數從 177 所增加到 330 所,成長了1. 86 倍。同時期的高職學校數由 212 所減少到 156 所,只有原來學 校數的 0.74 倍。 18 年間高中增加了 153 所,有些是新增設高中,有些是完全中學,有些則是 原本高職改名為高中。而減少的 56 所高職,除了有少數因經營不善而停招,另有極少數醫療 類高職改制為專科學校外,多為改校名為高中所造成(林本炫. 2006) 。而綜合高中從 1996 年開辦以來,到 2009 年的 139 所學校辦理,其中 2004 年和 2005 年時,綜合高中學校數達到 歷史高點 162 所,但同時從 2004 年起,就陸續有學校停辦,截至 2009 年為止,已有 53 所學 校選擇退場機制,而這些停辦綜合高中的學校絕大多數為私立學校,計有 50 所私立學校,占 全部停辦學校總數的 94.34% (教育部. 2011d) 。

(5)

500

400

300

學 校

數 200

100

O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學年度

,一普通高中 一-...一高職 一+一綜合高中 一﹒一總數 圖 1 萬中、高職及綜合高中學校數變化:鉤 -99學年度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

ila)

由於大部分辦理綜合高中的學校屬於部分辦理狀態,只有少數學校採取全面辦理,因此 綜合高中學校數的增加,和以「高中」為校名的學校增加並沒有成正比關係。因此,我們必 須從學生數來觀察近十餘年來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變化,才能真正瞭解歷年來綜合高中的辦 學規模。 從圖 2 普通高中、高職及綜合高中學生數變化來看,高職學生數從1994 年達到歷史高點, 此後即快速下降,到2003 年時達到歷史低點,之後叉開始緩慢成長。而普通高中學生數幾乎 不受少子化影響,從 1991 年開始就逐年穩健成長到2005 年,之後呈現平原現象。而綜合高 中從 1996 年開辨己來,學生數逐年穩健成長,2006 年時達到歷史高點,之後開始逐年下滑。 就普通高中、綜合高中和高職學生數占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總學生數來看,歷年來高職學生數 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普通高中,最後為綜合高中,且綜合高中的學生數與普通高中和高職 有明顯差距,顯示綜合高中在歷年來後期中等教育並非主流。再就整體普通高中、綜合高中 和高職歷年學生數變化情形來看,綜合高中截至目前為止也不是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 普通高中和高職兩條傳統升學進路仍為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特別是普通高中一直是學 生、家長的第一選擇,其學生數成長趨勢幾乎不受少子化影響。此外,令人竄到訝異的是, 從 2003 年起高職學生數止跌回升、逐年成長,何以會是如此的可能原因有二:一為與此時期

(6)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學年度 ,一普通高中 一

...

一高職 --.戶一綜合高中 ----II戶-總數 圖2 普通高中、高職及綜合高中學生數變化: 80-99 學年度 註:綜合高中學生數不色含在普通高中學生數之中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11a)

李敦義

200

,

000

800

,

000

O

600

,

000

基州00

• 112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技職體系課程呈現出統整化與普通化兩股趨勢有關;另一為技職高等教育的窄門已大開,技 職體系學生升學不再受到結構性限制。影響所及,從 2004 年起,陸續有部分辦理綜合高中的 學校已開始停止招生,從 2006 年起,在後期中等教育學生總數並沒有減少的情況下,綜合高 中學生數逐年減少,呈現不增反減趨勢,顯見綜合高中漸不受學生、家長所青睞,可能與綜 合高中政策執行上遇到重大瓶頸,造成綜合高中辦學成效不佳、學校招生不易。 (二)我國綜合高中的發展困境 綜合高中從 1996 到 2006 年間的穩健成長,除了受到教育部政策支持與積極推動外,其 辦學理念亦漸受學校、家長及學生所肯定。然而,綜合高中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難免也 發生許多負面效果與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綜合高中在招生上的困難,以及各高中、職 辦理綜合高中業務的意願。茲整理國內相關學者的論述(李隆盛.

1998

;林本炫.

2006

;教 育部 ·2002 ;張嘉育等 ·2009 ;陳清溪 ·2007 ;莊耿蔥.

2001

;蔡銘津. 2006; 羅文基 ·2002)

.

說明如下:

(7)

1.辦理學校良弄不齊 在少子化趨勢、 1990 年代廣設高中大學的教改訴求,以及《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 建議以建立綜合高中為主要後期中等教育學制等影響,高職面臨到嚴重的招生問題。而綜合 高中政策的適時提出,正好提供高職(特別是私立高職)轉型的契機,由於辦理綜合高中的 學校大都採部分辦理,且部分辦理的學校又大多數是私立或聲望較低的學校,這也造成辦理 綜合高中的學校,許多是聲望較低的學校,希望藉由綜合高中起死回生,然而無法確切掌握 綜合高中的精神。 2. 綜合高中定位不明確 雖然於 1999 年修正的《高級中學法》中,將綜合高中納入我國後期中等教育類型之一, 惟綜合高中其他相關規範,如辦學模式、教材、課程、師資、組織員額等因應措施闕如,學 校執行上產生許多疑惑,外界亦很難瞭解其定位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如何(教育部技職司,

2003

)。教育部及國民中學雖致力於對各國中學生及家長宣導綜合高中理念,但學生家長仍以 學生國中基測成績及學校排名作為選校的主要考量,而非認同綜合高中的辦學理念,仍有家 長誤認為綜合高中等同於傳統普通高中,進入綜合高中後仍以選擇學術導向學程組優先就 讀,造成綜合高中被視為普通高中的代替品。 3. 相關配套措施來不及建歪,增加組織運作負擔 綜合高中兼具高中與高職雙重性質,有別於過去將普通和技職課程按機構的不同分別實 施,由於綜合高中必須同時開設普通和技職課程,加上綜合高中的辦理型態大多為部分辦理, 造成這些兼辦綜合高中業務的學校,造成校內行政連作的負搶、師資專長調配未能配合學校 轉型、課程彈性及選修幅度不足、綜合高中並未有針對綜合高中設計的專屬教材、校內組織 成員的心態調整困難、學籍管理與排課問題、學校軟硬體設備的問題等,這些林林總總的問 題,讓綜合高中政策在學校執行面上遭遇不少困境,不利於辦理綜合高中的高中或高職朝向 組織專門化的發展。

4. 升學競爭下的相對弱勢

綜合高中具有適性發展、多元選擇、延緩分化、升學與就業兼顧的功能,課程設計上能 培養比一般高中生較具職業涵養,比一般高職生更具基本能力(教育部, 2011e)' 但臺灣升學 體制與正式入學考試成績始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大多數仍以通過大學學力測驗(針對高 中課程命題)及四技二專學力測驗(針對高職課程命題)等兩個主要升學管道進入大學院校 就讀,綜合高中的課程規劃上,原本不利於短期升學或就業目標的準備,變成了學生反而沒 有普通高中學生紮實的基本能力,也沒有高職學生厚植的職業認知,在兩條主要升學管道競

爭下,難免成了相對弱勢。

這些負面的效果與問題使得綜合高中在實際推動工作上,遭受到質疑與批評,影響後續

(8)

.

114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李敦義 發展,並可能進一步影響到綜合高中的辦學成效及不利於綜合高中學生的學習表現,造成學 生或家長寧願選擇普通高中或高職就讀,而不選擇就讀綜合高中。這些負面的效果與問題, 可能與綜合高中迄今何以未能成為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以及從 2004 年起,就陸續有學 校停辦綜合高中及綜合高中學生數逐年下降的現象有所關聯。

參、研究設計

我國綜合高中政策歷經十餘年的實施過程中,何以綜合高中仍然不是我國後期中等教育 的主流?為探討此議題,本研究使用 TEPS 公共使用版資料,進行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綜合高 中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評估,用以解釋歷經十餘年發展的綜合高中,何以仍未成為我國後期 中等教育主流之部分原因。有鑑於此,茲將相關研究設計說明如下:

一、資料來源與變項處理

TEPS 是一項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全國性長期

調查計畫,採多階段分層抽樣設計(

multistage

s甘atified

sampling

method) 進行抽樣,在 2001

年下半年對七年級學生進行第一梯次的資料蒐集,共抽取333 所學校 20,004 個樣本;到 2003

年下半年再對屆時已升上九年級的同一批學生進行第二次的資料蒐集;2005 年時有部分園中 樣本在高中/高職及五專的二年級再被追蹤,這些樣本稱為追蹤樣本(

core panel

,

CP)

,而追

蹤樣本人數約有4,000 多人,公共版釋放出70%的追蹤樣本人數,計有3 ,022 人(張荳雲,

2008

)。 本研究對象為就讀高中職(含綜合高中)的學生,資料來源分別取自 TEPS 公開釋出之 2001 年、 2003 年、 2005 年及 2007 年的學生問卷及家長問卷合計四波共計六種資料,每一種 資料來源的樣本數均不相同。 TEPS 公開使用版各波釋放出來的樣本數如下: 2001 年學生問卷的國中樣本數有 13 ,978 筆、 2001 年家長問卷的園中樣本數有的,825 筆、 2003 年學生問卷的國中樣本數有 13 ,247 筆、 2003 年國中家長問卷的國中樣本數有 13 , 188 筆、 2005 年學生問卷的追蹤樣本數有 3 ,022 筆, 以及 2007 年學生問卷的追蹤樣本數有 2,939 筆。 在選取有效樣本上,首先,將第一、第二和第四波中綜合分析能力測驗分數有缺失值者, 一律採整列剔除法將缺失值剔除,其中第一波剔除 25 筆資料、第二波剔除 161 筆資料和第四 波剔除 71 筆資料,第四波公開使用版學生資料可分析樣本數只剩 2, 868 筆。接著,以第四波 學生問卷資料可分析樣本數 2, 868 筆為基礎,依序與其他三波的學生問卷或家長問卷資料,共 計六種資料來源進行資料合併,其中有效樣本選取上,僅選取六個合併資料檔中都有效的樣 本,並刪除 102 筆五專樣本資料,最後獲得 2,726 筆有效樣本,占第四波公開使用版釋放出的 高中職(不合五專)可分析樣本數 2,766 筆的 98 .56% '樣本流失率為1.44% 。其中普通高中有

(9)

效樣本數為 1 ,648 筆;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及非學術導向組有效樣本數分別為 142 筆和 276 筆;及高職有效樣本數為 660 筆。 在選取有效樣本之後,接著進行各個變項的處理與編碼,為了讓缺失值或不合理值降到 最低程度,本文先進行各個變項內的插補,若仍有缺失值者,屬於類別變項者則將缺失值獨 立成一類,若屬於連續變項者則採取以眾數進行插補,並再定義出一個是否含有缺失值或不 合邏輯的變項,各個變項的定義與測量方式如下所示:

二、變頂的定義與測量

研究變項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本研究關注的實驗處理變項,亦即為就讀綜合高中(包 含學術導向組和非學術導向組)及非就讀綜合高中(普通高中和高職)的區別;第二類為本 研究關注的結果變項,亦即為十二年級時的學生學習成就;第三類則是作為配對用的變項, 選取這一類的變項時必須符合 PSM 假定,亦即配對變項必須發生在實驗處理(後期中等教育 階段分流)之前,且在學理或過去實徵研究上,發現會影響實驗處理的分派和實驗結果

( Caliendo & Kopeinig

,

2008

)。本研究關於配對用變項的選取,均具有實證研究基礎(林大森,

1999 ' 2001 ' 2002

;孫清山、黃毅志,

1996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

1996

;蔡淑鈴, 2004

;

薛承泰,

1996

;蘇建勳、江沛潔,

2000 ; Gamoran & Mare

,

1989; Hallinan

,

1991; Oakes

,

1985 )

,

但基於降低選擇偏誤 (selection bias) 之考量,本研究增加不用心做答機率、配對變項中有缺 失值而無法插補者或不合邏輯者,以及樣本權重等三個變項作為配對用變項;使用樣本權重 作為配對用變項的目的,在於確保某些特殊個案不會集中在實驗組或對照組 (Hardi嗯, 2003 )。

(一)實驗處理變項

本研究關注的實驗處理變項為就讀綜合高中(包含學術導向組和非學術導向組)學生及 非就讀綜合高中(普通高中和高職)學生的區別。在建構實驗處理變項時,以 TEPS 第四波課 程類別( w4clspgm) 作為分類依據,其中將課程類別為普通學程自然組、普通學程非自然組、 普通學程自然組與社會組混合及高職學程普通科合併稱為普通高中;將課程類別為高職學程 工業類、商業類、海事水產類、家事類、農業類及藝術類合併稱為高職;而綜合高中則分為 學術導向組和非學術導向組兩組。由於綜合高中延緩分流的結果,在課程分化上又分為學術 導向組與非學術導向組,基於課程內容及未來升學進路的考量,在配對上,將綜合高中學術 導向組視為實驗組並與普通高中進行配對,以及將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視為實驗組並與高 職進行配對。

(二)結果變項

本研究使用 TEPS 小組所研發的第四波綜合分析能力測驗分數 (w4a1l3p) ,作為普通高中、 綜合高中和高職學生的學習成就,此變項也是研究者關注的結果變項。而綜合分析能力所使

(10)

.

116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李敦義

用的測驗包括:一般分析能力分項測驗的 urriculum-free

analytical ability

subtest) 、數學分項測 驗、語文分項測驗及科學分項測驗,共計四個部分,而各波段所測量到的分數經過試題反應 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

IRT) 轉換後,可進行跨波段、跨學程的比較,再藉由樣本加權

方式可推論至第一渡所有樣本所代表的母群體,或者推論到有升高中、高職和五專的母群體 (張荳雲, 2008) 。 本研究為了解釋上的方便,再將未加權的第四波綜合分析能力測驗分數減掉未加權的第 一渡綜合分析能力測驗分數 (wla1l3p) 的平均數,再除以未加權的第一波綜合分析能力測驗 分數的標準差,乘以 8 '再加上平均數鉤,線性轉換後的第一波到第四波綜合分析能力測驗 分數約落在 17 ""98 分之間,接近於國內以百分制作為學生學科成績計算方式,易為常人所理 解。 (三)控制變項 影響分流抉擇的因素大致可以歸納為個人和結構兩種因素,但受限於 TEPS 資料庫中可取 得的資料,本研究共選取二十一個變項作為配對變項使用,而變項內容及編碼方式說明如下: 影響分流抉擇的個人因素包括: 1.過去學習成就 使用第一波和第二波的綜合分析能力分數( wla1l3p 、 w2a1l3p) 作為學生過去的學習成就, 以連續變項處理。如同結果變項,分別將未加權的第一波和第二波綜合分析能力測驗分數減 掉未加權的第一波綜合分析能力測驗分數 (wla1l3p) 的平均數,再除以第一渡綜合分析能力 測驗分數的標準差,乘以 8 '再加上平均數為 50 '得到轉換後的七年級和九年級學生過去學 習成就分數。 2. 小生別 以第一波學生問卷中有關性別資料 (wls502) ,區分 l 為男生、 O 為女生,以二分名義變 項處理,並以女生作為參考類別。 3. 關於家庭社經背景 (1) 族群別 以 TEPS 第一波中父親族群別( wlfaethn) 為主,若父親族群別有其他類或缺失值者,以 母親族群別 (wlmoethn )做插補,若以母親族群別插補後還有其他類或缺失值者,再以 wlp lO l 、 wlp102 、 wlp105 、 wlp122 等四個變項,分別建構出填答者身分為祖父母或外祖父 母及兄姐,再以填答者身分的族群別做插補,建構出閩南人、客家人、大陸各省、原住民、 其他類及缺失值等六個類別變項,最後區分出族群別為非原住民身分者為 0 、原住民身分者為

1

'以二分名義變項處理,並以非原住民身分者為參考類別。

(11)

(2) 父母親教育程度

主要以 TEPS 第一波中父母親教育程度兩個變項( wlfaedu 、 wlmoedu) 作為建構父母親 最高教育程度。父母親教育程度建構原則如下:首先,以第一波為父親教育程度為主,若父 親教育程度有其他、不合理值或未填答者,則以母親教育程度做插補(不包括其他或未填答 者) ;第二,選取父親或母親教育程度最高者代表父母親教育程度;最後,再將父母教育程度 區分為高中職以下、技術學院(含專科)或科技大學和一般大學、研究所及其他類(舍不合 理值或未填答)等四個類別,以高中職以下者作為參考類別。 (3) 父母親職掌

主要以 TEPS 第一波中父母職業類別的兩個變項( wlfaocc 、 wlmoocc) 作為建構出父母 親職業。父母親職業建構原則如下:首先,以第一波父親職業類別為主;第二,若第一波父 親職業類別中有從來沒有工作過、不合理值或未填答者,則由第一波母親職業類別(不合從 來沒有工作過、不合理值或未填答者)做插補;最後,取父親或母親職業類別最高者代表父 母親職業,並將從來沒工作過併入不合理值或未填答,共建構出專業、主管人員(包括學校 教師、公務員、律師、法官、醫生、工程師、會計師)、半專業人員(包括需學位或證照等的 其他專業與技術人員)、事務性工作人員(包括需學位或證照等的一般事務或業務人員)、技 術、半技術工與服務人員(包括買賣或服務工作人員)、農民與非技術土(包括生產、設備操 作及體力工,如工廠作業員工等)、其他職業、不合理值或未填答者共計七個類別,以農民與 非技術工作為參考類別。 (4) 家庭每月總收入 以第二渡家長問卷中有關「您全家每個月的總收入是多少? J 此一變項 (w2p508 )資料, 將家庭每月總收入不到 2 萬元重新編碼為 l 萬元、 2 萬元 '"'-'5 萬元(不含 5 萬元)重新編碼為 3.5 萬元、 5 萬元 '"'-'10 萬元(不合 10 萬元)重新編碼為 7.5 萬元、 10 萬元 '"'-'20 萬元(不含 20 萬元)重新編碼為 15 萬元,以及 20 萬元以上者重新編碼為 30 萬元,有不合理值或未填答者, 則以眾數取代,重新編碼後的家庭每月總收入視為連續變項處理。另外,因為家庭每月總收 入有缺失值而以眾數取代者,再建構出一個家庭每月總收入是否有進行缺失值處理的變項.

1

表示有 ·0 表示沒有。

4. 手足數目

根據 TEPS 第一波學生問卷中關於你有幾位哥哥 (wls203 )、幾位弟弟 (wls204 )、幾位 姐姐 (wls205 )、幾位妹妹 (wls206 )等四個變項建構出手足數目數,但利用上述四個變項建 構出來的手足數目數最大值有 14 位,再利用是否與兄弟姊妹同住 (wls2025 )、有幾位 18 歲 或以下的兄弟姊妹數 (wls207 )、爸媽是否偏心 (wls244) .以及兄弟姊妹間相處情況(

wls245

'"'-'wls250) 等九個變項的答案建構出一個邏輯變項,以檢證此一變項中是否有不合邏輯者,

(12)

.

118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李敦義 若有不合邏輯者及缺失值者則以眾數取代,其中該邏輯變項有不合邏輯者編碼為 1 .合邏輯者 編碼為 0 。重新處理後的手足數目變項,視為連續變項處理。 5. 家庭結構 根據 TEPS 第一波學生問卷中,詢問家中與同住的人為誰的變項 (wls2021

'-""'wls2024)

及第三波學生問卷中,詢問國中時期與誰同住的變項 (w3s4761'-""'w3s4764) .建構出原生雙親 家庭、以父親為主的單親家庭、以母親為主的單親家庭及其他類別,並以原生雙親家庭為參 考類別。 6. 是否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 根據 TEPS 第一波學生問巷中詢問是否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 (wls2024) .以及第三波 學生問卷中詢問國中階段是否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 (w3s4764 )等兩個變項,建構出是否 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以沒有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為參考類別。 \ 7. 就讀高中職的決定 以 TEPS 第三波學生問卷中關於選擇就讀高中職/專科主要是誰決定的 (w3s428) ?將我 和爸爸、媽媽或長輩一起決定和自己決定的合併稱為非他人決定,其他類別稱為他人決定, 以他人決定作為參考類別。 8. 國中時有無念過好班 以 TEPS 第二波學生問卷詢問國中時期是否念過好班(

w2s444a4)

?建構出國中時有念過 好班為卜無念過好班為 O· 以國中時無念過好班為參考類別。 9. 國中時是否念過學科資優班 根據 TEPS 第一波學生問卷詢問園中時期是否就讀資優班 (wls50 7) ?建構出國中時有念 過學科資優班為卜其他類別則沒有念過學科資優班為 O' 以國中時無念過學科資優班為參考 類別。 10. 九年級時參加校外補習科目數 以 TEPS 第二波學生問卷中,詢問關於九年級上學期各學科參加校外補習或家教的狀況

(w2s1102'-""'w2s1105)

.合併出九年級時參加校外補習科目數,將九年級時參加校外補習科目 數視為連續變項處理,其中未填答者以補習科目數的平均數取代,並且再建構出一個九年級 時參加校外補習科目數是否含有未填答者的變項. 1 表示有、 O 表示沒有。 影響分流抉擇的結構因素包括:

1.園中學校所在地

根據 TEPS 第二波學生問卷中關於學校所在地(

w2urban3 )

.建構出鄉村、城鎮和都市三 個類別,以鄉村為參考類別。

(13)

2. 國中公私立學校別

使用第二波學生問卷資料 (w2priv)

0 為公立、 l 為私立,以二分名義變項處理。 基於降低選擇偏誤而使用的變項包括: 1.變項中是否含有缺失值或不合邏輯者 將家庭每月總收入、手足數目及補習科目數等三個變項中,含有缺失值(不合理值、未 填答者)及不合邏輯者,分別根據上述三個變項各自再建構出一個表示是否含有缺失值或不 合邏輯的變項. 1 表示有、 O 表示沒有。 2. 不用心作答的機率 以使用第二波學生問卷資料中可能不用心作答的機率 (w2illp) .作為該生不用心作答的 機率,該變項視為連續變項處理。

3. 樣本權重

將第一波學生樣本權數 (w1stwt1 )作為配對用的變項,該變項視為連續變項處理。

三、資料分析方法與步驟

如何評估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呢?若從實驗設計的角度來看,綜合 高中分流政策可視為一種實驗處理(忱的ment) .受試者為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對照組則為 非綜合高中的學生,實驗處理的場所為學校,而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稱為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實驗處理效果(

treatment

effect) 。由於國中畢業生是否選擇綜合高中 就讀,並非是隨機分派的結果,學生或家長的選校偏好、基測成績、性向、離家遠近等因素

\

都會影響分流或選校的決定,故估算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之前,必須先 處理選擇偏誤的問題,以減少選擇偏誤對本研究實驗處理效果的影響(譚克平. 2010) 。本研

究屬於觀察性研究 (observational

study)

.使用 TEPS 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無法以實驗方

式進行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評估,因此,本研究方法論擬從一個想像的

實驗設計,使用 PSM 中的 Kernel 配對法來降低選擇偏誤 (Guo

&

Fraser

,

2010)

.並使用該方

法評估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茲將資料分析方法與步聽說明如下:首先,分別將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普通高中和綜 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高職視為依變項,二十一個控制變項作為配對用變項,以二元邏輯迴 歸分析法 (logistic regression) 進行資料分析,各樣本所估算出的預測值,即為傾向分數

(propensity scores)

;接著,再拿估算出來的傾向分數,分別以Kernel 配對法進行綜合高中學 術導向組樣本與普通高中樣本,以及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樣本與高職樣本進行配對;第三, 使用 t 考驗和標準偏誤 (standardized bias) 進行傾向分數法配對後的品質驗證;最後,將完成 配對的樣本,使用第四波學習成就分數(分流後)減掉第二波學習成就分數(分流前).算出 差異分數;第四,將此差異分數作為結果變項使用,再使用Kernel 配對法中的局部線性迴歸

(14)

• 120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李敦義 分析法(

locallinear regression

matchjng) 進行 Aπ( average 仕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 估 算,此處的 Aπ 是指接受實驗處理的組別若不給予接受實驗處理時的整體平均差異,而 ATT

是最常被用來評估方案或政策實施成效的效果值;最後,使用區間( bandwidth) 和整飾

(

trimming) 兩種策略進行敏嵐度分析(

sensitivity analysis)

.而進行敏嵐度分析的目的在確認 本研究所獲得的A甘估算值是否夠強韌?受到選擇偏誤所干擾的程度為何? 四、樣本配對前後的品質 (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普通高中樣本配對前後的品質差異 首先,配對前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在傾向分數的分布為:有效樣本數為142 筆,平均數 為 .20 ;配對前普通高中在傾向分數的分布為:因家庭每月總收入含有十三個缺失值的個案被 刪除,有效樣本數只剩1 ,635 筆、平均數為 .07 。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普通高中配對前的標 準偏誤為 96.9% ;再進一步使用 t 考驗進行兩者在傾向分數的平均數差異檢定,兩者在傾向分 數的平均數相差 .13 .達到 .001 顯著性差異,顯示配對前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普通高中的 配對品質並不佳。 接著,配對後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普通高中樣本的配對品質,配對後綜合高中學術導 向組在傾向分數的分布為:有效樣本數為142 筆,平均數為 .20 ;配對後普通高中在傾向分數 的分布羊毛:有效樣本數為1 ,635 筆、平均數為 .20 。配對成功比例為99.27% .綜合高中學術導 向組和普通高中樣本配對後的標準偏誤為-.3% .與配對前的標準偏誤相比,降低99.7% 。再進 一步使用 t 考驗進行兩者在傾向分數的平均數差異檢定,兩者在傾向分數的平均數相差.00· 未達 .05 顯著性差異,顯示配對後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普通高中樣本在傾向分數的分布上 取得平衡,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樣本配對後配對品質良好。而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普通高 中樣本配對後的配對品質如圖3 所示。 此外,從闡 3 也可以看出,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普通高中樣本在共同重疊區傾向分數 上的分布明顯不同,這也是說明為何本研究在資料分析方法上,不使用最小平方法迴歸分析

( ordinary least squares approach

,

OLS) 而改採 PSM

(Morgan & Winship

,

2007)

.用以估算綜

合高中延緩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之原因。 (二)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職配對前後的品質差異 首先,配對前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職樣本的配對晶質,配對前綜合高中非學術導 向組在傾向分數的分布情形為:有效樣本數為276 筆,平均數為 .34 ;配對前高職在傾向分數 的分布情形為:有效樣本數為660 筆、平均數為 .28 。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職樣本配對 前的標準偏誤為56% ;再進一步使用t 考驗進行兩者在傾向分數的平均數差異檢定,兩者在傾 向分數的平均數相差 .09 .達到 .001 顯著性差異,顯示配對前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職 樣本的配對品質並不佳。

(15)

普通高中 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

15

密 10 度

(hHZ

口UQ)

5

O

.2

.4

.6

.-LL__ •

.8

0

.2

.4

.6

.8

傾向分數 圖3 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普通高中樣本在共同重疊區傾向分數上的分布 接著,配對後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高職樣本的配對品質,配對後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 組在傾向分數的分布情形為:因設有共同重疊區的原因,有效樣本數為 274 筆,平均數 為 .34 ;配對後高職在傾向分數的分布情形為:有效樣本數為 660 筆、平均數為 .34 。配對成 功比例為 99.78% .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職樣本配對後的標準偏誤為 o .與配對前的標 準偏誤相比,降低 99.9% ;再進一步使用 t 考驗進行兩者在傾向分數的平均數差異檢定,兩者 在傾向分數的平均數相差別,未達 .05 顯著性差異,顯示配對後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 職樣本在傾向分數的分布上取得平衡,顯示兩者在配對後配對品質良好。而綜合高中非學術 導向組和高職樣本配對後的配對品質如圖 4 所示。 從圖 4 可以看出,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職樣本在共同重疊區傾向分數上的分布較 為接近,也就是說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職樣本在配對變項上的分布較為相似。

肆、結果與討論

一、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為檢視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學生的學習成就是否大於普通高中學生,本研究使用 Kernel 配對法進行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與若不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時,其學生學習

(16)

.

122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高職

4

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 李敦義

3

密 度

2

O

O

.2

.4

.6

.8

0

.2

.4

.6

.8

傾向分數 圖4 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和高職樣本在共同重疊區傾向分數上的分布 成就的平均差異為何?此差異值即為選擇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的 ATT· ATT 的值愈大且 正數者,表示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學生比若不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時,其學習成就 會比較好,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的學生愈有利。 首先,就表 l 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普通高中分流的 A甘平均處理效果來看,綜合高中 學術導向組與普通高中的學生學習成就平均數分別為 64 .3 9 分和 69.96 分,基準線差異為 -5.58 分,達到 .001 顯著性差異,顯示兩者未控制選擇偏誤的情況下,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的學生 學習成就明顯低於普通高中學生。接著,使用 Kernel 配對法估計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的 A甘, 其值為 -.10 分,未達 .05 顯著性差異,若以滿分 100 分來看,顯示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學生若 不選擇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就讀時,其學習成就會減少 .10 分。第三,就降低選擇偏誤而言, 使用 Kernel 配對法,降低了 98.21% (=(5.58-0.10)/5.58) 的選擇偏誤。最後,使用區間和整 飾進行敏感度分析,依區間大小分為 0.01 、 0.05 和 0.8 三個區間,其 A叮分別為 -.32 分、 -.10 分和-.1 5 分;依整飾比例為 2% 、 5%和 10% .進行 A叮估算,其 A甘值為 -.17 分、-.1 2 分和 -.3 2 分,使用區間和整飾進行敏戚度分析的結果.1\.甘值均未達 .05 顯著性差異,與 Kernel 配對法所獲得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的 A甘值差異不大,均未達 .05 顯著性差異,若以滿分 100 分來看 ·ATT 效果值範圍約介於 -.10"'-'- .32 分之間,顯示 Kernel 配對法所估算出的綜合高中學 術導向組的 ATT· 其統計分析結果相當具有強韌性。

(17)

表 1 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普通高中分流的 A叮平均處理效果 普通高中 組別和比較差異 十二年級學生 標準誤 學習成就 共同重疊區據本數 綜合高中 學術導向組 學習成就平均數及基準線差異 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 (N=

142)

64.39

普通高中 (N=

1

,

648)

69.96

未校正平均數差異

-5

.5

8***

.97

1

,

648

142

校正後的平均數差異 局部線性迴歸校正後平均數差異

( bandwidth = 0.06 )

-.10

.80

1

,

635

142

敏戚度分析 不同的區間(

bandwidth)

小區間 (bandwidth=O.Ol

)

-.32

.78

1

,

635

142

小區間(

bandwidth = 0.05 )

-.10

.79

1

,

635

142

大區間(

bandwidth = 0.8 )

-.15

77

1

,

635

142

不同的整飾 (Trimming)

2%

(2個個案被剔除)

-.1

7

.80

1

,

635

140

5%

(7個個案被剔除)

-.12

.80

1

,

635

135

10%

(1 4個個案被剔除)

-.32

.84

1

,

635

128

註:1.綜合高中學街導向組為實驗組,普通高中為對照組 2. 配對成功比例為 (1 ,635

+

142)/

(1,

648

+

142)=99.2受%

***p

<

.00

1.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知,本研究中的 RIa 研究假設未獲支持,顯示在控制其他共變數的情 況下,選擇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者,比若不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時,兩者的學生學 習成就差臣並未達顯著性差異。此結果顯示:在整體學習成就表現上,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 向組者未必比就讀普通高中好。 二、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首先,就表 2 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高職分流的 A甘平均處理效果來看,綜合高中非 學術導向組與高職的學生學習成就平均數分別為 54.20 分和 56.17 分,基準線差異站 -1.98 分, 達到 .001 顯著性差異,顯示兩者未控制選擇偏誤的情況下,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的學生學 習成就明顯低於高職學生。接著,使用 Kernel 配對法估計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的 A叮,其 值為 -.53 '未達 .05 顯著性差異,若以滿分 100 分來看,顯示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學生

(18)

.

124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李敦義 表 2 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高職分流的 ATT 平均處理效果 +二年級學生 共同重壘區樣本數 組別和比較差異 學習成就 標準誤 綜合寓中 非學術導向組 高職 學習成就平均數及基準線差異 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 (N=276

)

54.20

高職 (N=660)

56.17

未校正平均數差異

-1.98***

.75

660

276

校正後的平均數差異 局部線性迴歸校正後平均數差異

-.53

.4

9

660

274

( bandwidth = 0.06 )

敏凰度分析 不同的區間(

bandwidth)

小區間 (bandwidth=O.Ol

)

-.73

.67

660

274

小區間(

bandwidth = 0.05 )

-.53

.50

660

274

大區間 (bandwidth

= 0.8 )

-.67

.4

9

660

274

不同的整飾 (Trimming)

2%

(5個個案被剔除)

-.37

.4

8

660

271

5%

(13 個個案被剔除)

-.34

.4

5

660

263

10%

(27個個案被剔除)

-.2

9

.50

660

249

說:1.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為實驗組,高職為對照、組 2. 配對成功比例為 (660+274)1(660+276)=99.78%

***p

<

.00

1.

若不就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時,其學習成就會減少 .53 分。第三,就降低選擇偏誤而言, 使用 Kernel 配對法後,降低了 73.23%

( =

(1.

98 -

0.53)/ 1. 98) 的選擇偏誤。最後,使用區間和 整飾進行敏戚度分析,依區間大小分為 0.01 、 0.05 和 0.8 等三個區間,其 ATT 分別為-.73 分、 -.53 分和-.67 分;依整飾比例為 2% 、 5%和 10% .進行 ATT 估算,其 A甘值為-.3 7 分、-.34 分和 -.29 分,使用區間和整飾進行敏戚度分析的結果. ATT 值均未達 .05 顯著性差異,與 Kernel 配對法所獲得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的 A甘值差異不大,若以滿分 100 分來看.

ATT

效果值範圍約介於 -.29'"'-"-.73 分之間,顯示 Kernel 配對法所估算出的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的 Aπ ,其統計分析結果相當具有強韌性。 從上述研究結果得知,本研究中的 H2b 研究假設也未獲支持,顯示在控制其他共變數的 情況下,選擇就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者,比若不就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時,兩者的 學生學習成就差距並未達顯著性差異。此結果顯示:在整體學習成就表現上,就讀綜合高中 非學術導向組者未必比就讀高職好。

(19)

三、討論 就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非學術導向組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來看, 在整體 A甘平均實驗處理效果上,本研究發現,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和非學術導向組的 ATT 值均為負數但未達顯著水準'顯示選擇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者,比若不就讀綜合高中學 術導向組時,兩者學習成就差距未達顯著性差異;選擇就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者,比若 不就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時,兩者學習成就差距也未達顯著性差異。在研究假設 H1a 和 H1b 均未獲支持的情況下,顯示相較於高中和高職學生,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在學習表現上不 盡理想。 就政策的影響評估來看,就讀綜合高中未必比就讀普通高中或高職好的情況下,對於日 後園中畢業生在選讀綜合高中時可能會更加謹慎評估,而辦理綜合高中型態屬於部分辦理居 多的情況下,辦理綜合高中業務的學校在評估是否續辦綜合高中時,態度上可能漸趨保守。 至於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 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提出鼓勵將高職 改制為綜合高中之建議和發展綜合高中為主要學制之建議,本研究結果尚不足以成為支持或 不支持之證據,因為本研究對綜合高中操作型定義與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倡導的綜合高中 概念型定義並不完全符合,現階段國內綜合高中辦理型態,全校辦理的學校約占三分之一左 右,連帶地此類型的綜合高中學生數也隨之減少,在此情況下 TEPS 抽樣到為全校全年級皆為 綜合高中的樣本將會更加稀少,因此,本研究結果無法用來支持或不支持《教育改革總諮議 報告書》中提出鼓勵將高職改制為綜合高中之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就讀綜合高中未必比就讀普通高中或高職好,其原因可能與現階段臺 灣綜合高中發展上遇到的兩大瓶頸有所關聯:第一~高中職轉型不易、轉型為綜合高中的學 校本身素質良旁不齊,增加組織轉型困難度,同時成為綜合高中之後,既要開設普通高中課 程,也要開設高職課程,不利於組織朝向專門化的發展;其次,綜合高中學生升學競爭上成 為相對弱勢,既沒有普通高中學生紮實的基本能力,也沒有高職學生厚植的職業認知。不論 從組織專門化或是學生學科知識專業化角度來看,均不利於提高綜合高中學生的學習成就, 造成就讀綜合高中未必比就讀普通高中或高職來得好,影響所及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學生或家 長選擇就讀綜合高中的意願,在同樣可以選擇綜合高中和非綜合高中就讀的情況下,學生或 家長可能會優先選擇普通高中或高職就讀,而不選擇綜合高中就讀,無形中造成綜合高中學 校規模的縮減,對於綜合高中從 2006 年起,為何學生數有逐年下降、不增反滅的趨勢,而高 職卻從 2003 年起,學生數反而止跌回升、逐年成長的現象,以及何以綜合高中迄今未能成為 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之原因,均能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

男外,本研究結果和 Ayalon 與 Gamoran (2000) 、 Gamoran (1992) 等人研究結果不同, 本研究發現:基於選課差異所形成的綜合高中分流方式,與過去制度性的強迫分流方式,兩 者在學習成就表現上幾乎沒有差異。何以本研究結果與美國研究結果不同呢?有兩種可能可

(20)

以解釋:首先是學制及分流上的差異,學制屬於單軌制的美國,分流的產生來自於學生選課

的差異,分流發生的層級是在學校而非在中央政府 (Ayalon

&

Gamoran

,

2000)

;學制屬於雙軌

制的臺灣,分流的產生來自於國家層級的學制分軌,分流政策的執行以國家層級為中心,學 生必須透過層層的考試及篩選,才有資格進入普通高中、綜合高中、高職或五專,而進入綜 合高中之後才因為選課差異才進行自然分流,所以國內綜合高中的分流方式與美國綜合高中 並不相同。其次是組織運作和中介歷程因素的不同,會影響到分流效果的不同(Gamoran,

1992;

Hey肘,

1974; Rosenbaum

,

1984)

,由於我國綜合高中辦理型態可區分為全部辨理和部分辦理, 若再考量辦理綜合高中的學校類型(可區分高中辦理、高職辦理、高中附設職業類科、高職 附設普通科)及公/私立的差異,顯然地,辦理綜合高中的學校,學校開設綜合高中學程時 會受到原來高中或高職既有組織特性所影響到,造成各校在分流效果上並不相同。 綜上所述,從分流方式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來看,延不延緩分流的時間點,或改變分 流產生的方式,與學生學習成就間並無可聯,顯見現今國內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無助於就讀綜 合高中學生的學習成就,此結果會進一步會影響到學生或家長選擇就讀綜合高中的意願'連 帶影響的是綜合高中學生人數可能會縮減,及對「為何綜合高中迄今仍然不是我國後期中等 教育的主流呢? J 的疑問,能提供一個具有實徵研究證據的合理解釋。

.

126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李敦義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就 ATT 整體平均效果而言,選擇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者,比若不就讀綜合高中學術 導向組時,其整體學生學習成就未必比較好;選擇就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者,比若不就 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時,其整體學習成就也未必比較好,顯示就讀綜合高中確實較不理 想,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無助於提高綜合高中學生的學習成就。本研究結果能解釋綜合高中分 流政策在執行上所遭遇到的困境,何以不利於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學習表現?及「為何綜合 高中迄今仍然不是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呢? J 的疑問,能提供一個具有實徵研究證據的 合理解釋。 另外,由於綜合高中政策所涉及的層面甚廣,影響層面包括個人、學校、政府人才培育 是否滿足勞動市場所需等三層面,相關議題包含延緩分流的利弊得失、綜合高中是否比普通 高中或高職更能符合未來就業市場所需人才、綜合高中的連作成效與困難、成立綜合高中的 學校是否有助於該校的辦學績效、哪種類型的學校辦理綜合高中的效果會比較好等,但是本 研究主要從教育階層化角度,探討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是故,本研究 結論用來完整評價綜合高中分流政策仍有局限性。

(21)

二、建議

(一)針對家長與政策上的建議

1.對於性向遲定的國中畢業生,在升學進路上可以考慮選擇綜合高中就讀 本研究發現:就整體而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的學生,若不就讀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 時,其學習成就會未必比較好;綜合高中非學術導向組的學生,若不就讀綜合高中非學術導 向組時,其學習成就也未必比較好。就此點研究發現而言,對於性向遲定的國中畢業生而言, 選擇就讀綜合高中是值得考慮的。理由是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與就讀普通高中或高職的學生 在學習成就表現的差距並不大,在此情況下,對於性向遲定的國中畢業生在選擇升學進路時, 可依據自己學習成就、能力、興趣選擇高中升學目標(一般大學院校)、高職升學目標(科技 大學、四技二專)或就業目標,透過課程選修,實現自己理想,比起第一次強迫、過早分流 的方式,綜合高中學生在抉擇未來的升學進路上,擁有更多可選擇的空間與自主性,藉此也 能培養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升學進路負責。 2. 定期辦理綜合高中評鑑'有助於學生或家長暸解各綜合高中的辦學情形 雖然本研究發現,就讀綜合高中未必比就讀普通高中或高職來得好,顯示綜合高中的辦 學成效未如預期,綜合高中的辦學成效還有努力改進的空間。若家長願意讓子女選擇就讀綜 合高中時,可參酌教育部定期辦理綜合高中評鑑的結果,家長和學生可更清楚瞭解到各個綜 合高中的辦學情形,有助於於性向遲定或未定的學生在選擇綜合高中時的參考。 男外,綜合高中評鑑的男一個好處,在於藉由評鑑的實施而提高綜合高中辦學成效,讓 一些辦理綜合高中成效不佳的學校,藉由評鑑機制而達到獎優汰劣的效果,如此更能增加綜 合高中辦學的成效,改善本研究發現綜合高中政策未達預期目標的窘境。 3. 關於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分流模式,以多元進路模式最可行 形式上,綜合高中具有延遲分化、適性發展、多元選擇、升學與就業兼顧等功能,且綜 合高中的學生數已古現令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學生數的 1 1.66% '雖不是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 但也占有一席之地,加上本研究發現「綜合高中學生與普通高中、高職學生在學習成就上的 差距未達顯著性差異」的情況下,綜合高中能與傳統普通高中和高職兩條升學進路併立。有 鑑於此,就未來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分流模式來看,以維持目前學制多元化模式最可行,與第 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主張多元學制進路並存之建議相吻合,至於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提出鼓勵將高職改制為綜合高中之建議,未來還需要夠大且 具代表性的樣本進行探討。

(22)

.

128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李敦義 (二)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1.進一步結合多層次迴歸分析探討哪些學校層級因素會影響綜合高中的辦學

成效

綜合高中在我國學制變革上具要重要意涵,雖然綜合高中在我國後期中等教育仍不是主 流,但學生數已成長到占 2010 年後期中等教育學生數的 1 1.66% .顯見綜合高中政策在未來幾 年內仍可望持續推行,如何提升綜合高中辦學成效,吸引學生、家長的青睞,將是未來辦理 綜合高中業務的學校需要努力的方向。 然而本研究卻發現,就讀綜合高中在整體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上,未必比就讀普通高中或 高職來得好,此結果可能與辦理綜合高中時遭遇到的瓶頸有所關聯。而綜合高中的辦學成效 是否會隨著綜合高中的辦理型態、辦理綜合高中的學校類型及公/私立學校別、學校位階等 不同而有所變異呢?因此,未來研究方法上,除了考量如何選擇偏誤外,需進一步結合多層 次迴歸分析 (multilevel

linear modeling)

\,探討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是否

會隨著學校層級的因素而有所不同?此議題的研究將更有助於釐清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綜合高 中的辦學成效,研究結果對未來綜合高中政策執行面的調整將更有助益,也可以用來檢視行 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提出鼓勵將高職改制為綜合高中 之建議是否能獲實徵研究證據所支持。 2. 辦理綜合高中的學校是否因為綜合高中政策而提升辦學成效 過去國內在探討分流教育時,大都從社會階層化的角度探討此兩大教育體系的差異對個 人職業生涯的影響,其分析單位為個人層級,但是分流或綜合高中都涉及到國家政策的議題, 其影響層面不單純只有對個人有所影響,尚包括對各學校組織及國家人力政策的影響。對學 校組織層面的影響而言,過去因為課程分流所形成的學校機構間的分流,使得普通和技職教 育體系很難有交流的機會,然而,1996 年綜合高中(學程)的出現,使得某些高中或高職會 設有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學程,形成了機構內分流,有利於學生在兩大教育體系間的轉銜,那 麼設有綜合學程的學校,其辦學成效是否會比沒有辦理綜合學程的學校來得好?如果從組織 設計中的專業化分工的觀點來看綜合高中,這會增加學校組織特性的變異量,也就是不利於 增進學校組織專精化及會增加學校開課的負擔,但實然是否如此呢?這是一個從組織面而來 分析分流的議題,對教育政策人員而言,對於評估綜合高中政策的利弊得失有其價值及需要 性。 3. 綜合高中是否比普通高中或高職更能符合勞動市場所需的人才 雖然本研究發現,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學習成就,與若選擇就讀普通高中或高職時並沒 有顯著差異,但本研究僅以十二年級學習成效作為結果變項,可說是綜合高中分流政策對學 生學習成就的短期效果,就政策長期效果來看,未來的結果變項可進一步延伸到生涯發展(如

(23)

大學學習成果)、進入勞動市場後的結果(如初職、現職、薪資、工作轉換)等,亦是將來可

以考慮的研究方向,此研究結果更能彰顯就讀綜合高中與就讀普通高中或高職的最終差異, 對於完整評價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優劣得失將更為重要。

(24)

• 130

.綜合高中分流政策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李敦義

[Education Reform Commission

,

Executive Yuan.

(1996).

Advisory report on education reform. Taipei

,

Taiwan:

Author. ]

李隆盛 (1998 )。忠實與創制一綜合高中的課程規劃與設計。國立編譯館通訊,

11

(3) ,

8-13 。

[Lee

,

L.

-S.

(1

998).

The plan and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curriculum.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News Bulletin

,

11(3)

,

8-13.

>

李隆盛、張良德、賴志權、林坤誼 (2006 )。發展綜合高中續效指標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

9

(1)

,

98-115 。

<

Lee

, L.

-S.

,

Chang

, L.-T.,

Lai

,

C.-

c.,

&

Lin

,

K.-

Y.

(2006).

Develop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

l.

Educational Policy Forum

,

9(

I

),

'98-115

>

林大森( 1999) 。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 r 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 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

8 '

35-77 。

[ Lin

,

D.-S.

(1

999).

The effe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tracking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aiwan: A study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cademic/vocational" and

public/private" tracking. Socchow Journal of Sociology

,

8

,

35-

77. ]

林大森 (2001 )。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政大社會學報,鈍, 45-75 。

<

Lin

,

D.-S.

(2001).

The effect of family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tracking and educational status attainmen

t.

The

NCCU Journal

ofSociology, 刃, 45-75.

]

林大森 (2002 )。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詣, 35-62 。

<

Lin

,

D.-S.

(2002).

The effect of academic/vocational public/private tracking in status attainmen

t.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

25

,

35-62.]

林本炫 (2006 )。我國高級中等教育結構轉型的社會學分析。載於周平、蔡宏政(主編) ,薑 ;嘩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pp. 303-322) 。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Lin

,

P.-H.

(2006).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In P.

Chou

&

H.-J. Tsai

(Eds扎 Critique

and

,.,電flection

ofeducational issues in Taiwan

(p

p.

303-322).

Chiayi

Cou吻,

Taiwan: Graduate Institution ofEducation Sociology

,

Na

nH

ua University.

>

高級中學法( 1999) 。

<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c

t. (

1999).

>

孫清山、黃毅志( 1996) 。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薑灣社會學刊,

19 '

95-139 。

<

Sun

,

C.-S.

,

&

Hwang

,

Y.

-J.

(1

996).

Shadow education

,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

t.

Taiwanese

JournalofSociology

,

19

,

95-139

>

教育部( 1994) 。第七;欠全國教育會議實錄。臺北市:作者。

<

Ministry ofEducation.

(1994).

The 7th national education

co月(erence

o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wa

n.

Taip缸,

Taiwan: Author.

>

(25)

【 Minis旬 of

Education. (2002).

The record of2001 Education Reform

Co收renee.

Taipei

,

Taiwan: Author.

>

教育部 (2011a)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 (-00學年度版)。臺北市:作者。

[Ministry ofEducation. (201Ia).

Education

s的tistics:

The Republic ofChina (2011 ed.). Taipei

,

Taiwan: Author.

>

教育部 (2011b) 。教育部補助辦理綜合高中課程作業規定。 2011 年 3 月 2 日,取自 http://page.

phsh.tye.edu.tw/eoml1aw/1aw_ 08.htm

【 Minis叮 of

Education. (2011 b).

The regulations on grants for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rogram.

Re甘ieved

March 2

,2011 ,台om http://page.phsh句c.edu.tw/com凡aw/law_08.htm

]

教育部 (2011e) 。認識綜高。 2011 年 3 月 2 日,取自 http://page抖Ish句e.edu.tw/eom/index

l.

htm

<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 II c).

Understanding of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日iwan.

Retrieved March 2

,

2011

,

合omh句://page.phsh.tyc.edu.tw/corn/index_l.htm]

教育部 (2011d) 。綜高班級數與學生數。 2011 年 3 月 2 日,取自 http://page.phsh.tye.edu.tw/eom/

index 1.htm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Id).

The number of classes and students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Retrieved

March 2

,

2011

,

from http://page.phsh.tyc.edu.tw/co

rn/

index_

l.

htm ]

教育部技職司 (2003 )。綜合高中之機討改進與未來發展。臺北市:教育部。

[Department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

Minis甘y

of Education. (2003).

A discussion on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and

its戶的re

development. Taipei

,

Taiwan: Ministry ofEducation.]

張主雲 (2008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 )、第二波 (2003 )、第三波 (2005 )、 第四波 (2007 )資料使用手冊【公共使用版電子檔】。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 中心【管理、釋出單位】。

[Chang

,

L.-

Y.

(2008).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Users' guide (Base year 2001

,

2003

,

2005

,

and 2007).

Taipei

,

Taiwan: Center for Survey Research

,

Academia Sinica

[p

roducer

,

distributor].

>

張嘉育、周愚文、張炳煌 (2009 )。綜合高中政策之評鑑與改進:方案理論評鑑的觀點。教育

學刊,

33 '

35-74 。

<

Chang

,

c.-

Y.,

Chou

, Y.-w.,

&

Chang

,

P.-H. (2009). Th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olicy in Taiwan: An approach ofthe program.

Educational Review

,

33

,

35-74.]

陳清溪 (2007 )。綜合高中實施成效與展望。研習資訊,24

(3)'

103-112 。

[

Ch凹,

C.-H. (2007).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rogram and its prospects.

Inservice

Education Bulletin

,

24(3)

,

103-112.]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 。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黨意 涵。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

Chang,在'.-H.,

Hsueh

,

C.-

T.,

&

Hwang

, Y.

-J. (1996).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lso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φrm

policy implications.

Tai闕,

Taiwan: Education Reform Commission

,

Executive

Yuan. ]

莊耿惠 (2001) 。綜合高中實施現況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

Chuang

,

K.

-H. (2001).

Analy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in 必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Taipei

,

Taiwan.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For the data sets used in this thesis we find that F-score performs well when the number of features is large, and for small data the two methods using the gradient of th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