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1.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 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藍文君. 摘. 要. 西班牙三大著名畫家:畢卡索、達利和米羅,各自具備個人特色畫風, 其作品也呈現豐富多元的西國社會文化,以及獨特的思想價值觀。因此,我 們希望能在本研究中,探討三位畫家的風格,並且藉此了解西班牙當時的歷 史背景。從藝術文化的角度,發掘西國極具特色的思維模式。 西班牙國民熱情活潑,樂觀自信,藝術家們由於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成長 環境不同,所以在畫作上所展現的風采階段,皆能反映出當下社會狀況,以 及畫家們的情感想法。本文宗旨主要研討上述西班牙三位畫家之個性與特 色,進而討論該國所處之文化風氣,引領讀者更深入了解西班牙文化的價值 觀。 本文介紹西國畫家畢卡索、達利和米羅,依序照下述項目分別說明:畫 家成長背景、畫風階段與社會狀況、思想價值觀等面向;透過文字敘述描繪, 讓讀者雖然沒有畫作在眼前賞析,但仍能心領神會每個畫家的價值觀與思考 方向。 最後,總結三者的同異性,分析出西班牙當時社會文化對於畫家們的思 想,有何衝擊與影響。希望能藉由以上跨文化的研究和探討,使讀者更能明 白西班牙國情和人們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態度。. 關鍵字:西班牙社會文化、西班牙思想價值觀、畢卡索、達利、米羅. . 本文 2012 年 8 月 31 日收件;2012 年 10 月 16 日審查通過。 藍文君,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歐洲語文學系副教授。.

(2) 2.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Investigation of Spanish Society, Cultures and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icasso, Dalí and Miró Wen-Chun Lan Abstrac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Picasso, Dalí and Miró are famous Spanish artists of the world. All of them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s and also represent the unique Spanish cultures in their distinctive masterpieces. Therefore, through their works of art, we not only try to study the Spanish society at that period, but also discover their way of thoughts and values from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Generally, Spanish people are passionate, energetic and optimistic. Since every artist has his particular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he also develops differential artistic styles. From those three mentioned artists, we can observe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Spanish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panish culture and values from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This essay, on the one hand, introduces Picasso, Dalí and Miró in the following parts: their backgrounds, different genres of style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values, etc. On the other hand, the essay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Spanish society and cultures on three artists individually, such as their life styles and points of view. Thereby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mmon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m and try to present a special and distinguished culture, value and attitude of Spain. Furthermore, we hope that this investigation can be helpful to those who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beauty of the Spanish cultures. Keywords: Spanish society and culture, Spanish values, Picasso, Dalí, Miró . Received: August 31, 2012; Accepted: October 16, 2012. Wen-Chun L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urope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3)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3. 一、前言 西班牙三大著名畫家:畢卡索、達利和米羅,各自具備個人特色畫 風,其作品也呈現豐富多元的西國社會文化,以及獨特的思想價值觀。 因此,我們希望能在本研究中,探討三位畫家的風格,並且藉此了解西 班牙當時的歷史背景。從藝術文化的角度,發掘西國極具特色的思維模 式。 西班牙國民熱情活潑,樂觀自信,藝術家們由於所處的時代背景和 成長環境不同,所以在畫作上所展現的風采階段,皆能反應出當下社會 狀況,以及畫家們的情感想法。本文宗旨主要研討上述西班牙三位畫家 之個性與特色,進而討論該國所處之文化風氣,引領讀者更深入了解西 班牙文化的價值觀。本文介紹西國畫家畢卡索、達利和米羅,依序照下 述項目分別說明: 畫家成長背景、畫風階段與社會狀況、思想價值觀等 面向;透過文字敘述描繪,讓讀者雖然沒有畫作在眼前賞析,或未能實 際參與當下該國環境背景,但仍能心領神會每個畫家的價值觀與思考方 向1。 最後,總結三者的同異性,分析出西班牙當時社會文化對於畫家們 的思想,有何衝擊與影響。希望能藉由以上跨文化的研究和探討,使讀 者更能明白西班牙國情和人們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態度。 近代西洋繪畫2 從十九世紀,已將過往對於大自然事物純粹精準地 描繪模式發揮到極致3,誠如何恭上所述: 1. 近代繪畫風格最主要的特徵,便是遠離理性,擺脫過往僅注重的大自 然,結合個人本質的感性,創造出注重內在價值觀的態度。 2. 本文依據何恭上之研究,將近代西洋繪畫定義為:「原則上是指凡企圖解 脫古典繪畫的束縛,以追求新觀念新價值,即 1865 年『印象派』以後,以 新型是表現之作品,皆屬近代西洋繪畫的範圍」(13)。 3. 參見《近代西洋繪畫》,何恭上:「西洋繪畫從太古時代演變到十九世紀,.

(4) 4.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近代美術家想透過自己的雙手,表現出一種獨立,脫卻以往 一切羈絆,趨向純藝術的製作,達到完全自我主觀靈性及情 感表現的目的。在整個產生過程中,全有它的必然性和時代 因素。(16). 也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家的作品創作,必受其環境與當下社會 歷史狀況影響甚鉅。透過時代因素與文化背景,我們將個別陳述描繪西 班牙三大畫家的特色與該國文化之結合,使讀者能更貼近西班牙藝術風 情與思想價值。 本文藉由西班牙近代三大畫家,可以檢視近代繪畫藝術因受環境社 會演變,將過往的直接繪畫,轉型為單純質樸的原始線條,或兒童天真 的趣味,以及超乎現實的潛意識表達。近代法國畫家杜菲4 也曾說: 「我 們必須創作人們無法目睹的事物,以及它所構成的世界」。這種信手捻 來,單純率真的表現手法,初衷只是想讓人們懂得藝術與生活文化是息 息相關,也是最簡單的意念初衷。 十九世紀末的藝術家,在繪畫史上掀起個人風格創新的方向,也因 此建立起個性推崇的現代繪畫風格基礎。由本文的論述與研究舉證,我 們將可以發現,畫家們首先接受大環境與歷史事件的影響,分別消化和 吸收過後,將其訴諸於創作,蛻變成一種自我價值觀與思考模式的共鳴。 如藝術評論家 John Berger 所言: 「繪畫所提供可觸知、瞬間的、不岔離 的、連續的、肉體的呈現。它是最當下感覺的藝術。身體對身體,其中. 可以說已盡了對自然物象精準描寫之能事。在文藝復興以前,美術的主題 都是人物與動物,幾乎找不到風景或靜物,從十七世紀起,這兩者才獨立 地被採用為主題。到十九世紀印象派出現以後,他們抓住了自然界一瞬間 的微妙『形』 『色』 」(16)。 4. Raoul Dufy.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1954。.

(5)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5. 之一是觀者的身體。這並不是說所有繪畫的目標都是訴諸感覺的;許多 繪畫的目的是禁慾的。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來自感覺世界的意趣在世 紀的推移中改變。…… 在所有的例子中,無論結論是什麼,開始(如果 畫作靈活有力)就是一種感覺的衝擊」(1998: 219)。 總言之,藉由每位畫家的成長背景,所塑造出的迥異個性,發揮出 新領域的作品,並展現思想藝術與文化社會美妙的結合。藉由感覺、綜 合、抽象、自我、想像、潛意識等元素,強調當時的國家歷史性,融合 個別本質思想,尋找新的想法和表現手法,讓畫作不僅僅只是眼見的物 品,也是呈現作者本身文化價值觀與心裡最深層體會的意境。. 二、畢卡索 (Pablo Ruiz Picasso) 1. 畢卡索的成長背景 畢卡索為少數能在生前享有盛名的畫家,西元 1881 年出生於西班牙 南部,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市。他的父親 (Don José Ruiz Blasco) 擔任當地美術館館長,也是學校的藝術教授。傳聞畢卡索牙牙學語時, 第一個會講的西語單字便是「鉛筆」(lápiz) 的尾音,甚至在幼年時期, 便展現出他對於藝術繪畫的才能與熱情。由於父親專長的關係,他很早 就得到傳統基礎的藝術畫家訓練。 他十歲時,一家人搬到西班牙北部的拉科魯尼亞省,也就是那時候, 父親更發現畢卡索對於繪畫的天份。青少年時,他的妹妹死於白喉病, 這造成了畢卡索人生中的黑暗面,家人也因此遷居到巴塞隆納,父親也 租一個小工作室讓畢卡索創作,但也許因為干涉太多,導致父子關係緊 張不和諧。之後,家人希望他到馬德里的藝術學院5 學習,然而當時十 5. 當時西班牙高級藝術學校位於馬德里市中心的阿卡臘街,是聖費爾南多 畫家藝術學院 (Real Academia de Bellas Artes de San Fernando),創校於西元.

(6) 6.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六歲的他,較難以接受校方嚴謹規矩的教法,在停止上課後,他便自己 到該城市的普拉多美術館欣賞喜愛的畫家作品,其中尤其崇拜格雷考 (El Greco)6 的畫作。 藝術家所身處的環境,和其作品息息相關,我們總是能夠在他們的 畫作當中,探索出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文化,也是本文研究的項目之 一7。當時的畢卡索,因為脫離傳統學校教育,自學創作,深深受到格雷 考的作品吸引。格雷考本身是中世紀後偉大的神祕主義畫家,因為個性 和環境因素,十六世紀後半葉的歐洲社會狀況,讓格雷考有種意識上的 疏離隔絕感,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的畫作也讓當時獨居孤單的畢卡索 著迷的原因之一。 1900 年,畢卡索他前往當時歐洲藝術重鎮巴黎旅行,回到馬德里以 後,和友人在青年雜誌工作,負責插圖8。四年後,他往返於西班牙巴塞 隆納和法國的巴黎之間工作,因為認識模特兒費爾南德,而創立出自己 的畫作玫瑰時期。後來這段戀情並不順遂,加上父親過世,畢卡索曾一 1744 年,在此學院就讀的皆是許多西班牙聞名的藝術家,如畢卡索和達利 等人。 6. 格雷考(1541~1641 年),具有希臘血統,也因此享有格雷考 (El Greco) 之西文封號,意為希臘人之意。他的專長領域廣泛,有繪畫、建築和雕 塑,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人物之一。小時候在希臘接受傳統藝術 教育,後來旅居義大利威尼斯,改變畫風,又在三十歲時,轉居羅馬。往 後遷居到西班牙的托雷多城鎮,擁有許多著名作品。格雷考的畫作兼具拜 占庭和西方繪畫風格,人物身材特色修長,在神秘主義的影響之下,他的 畫作色彩偏冷色系,但特別注重光線明暗,也顯現出他個人喜歡離群獨居 的個性,主要畫作主題為宗教,氛圍極為神秘。 7. 本文將不細論西班牙歷史發展詳細狀況,僅就大略概括描述,綜合畫家 與該國社會狀況之結合。 8. 畢卡索所負責的刊物插圖多為同情低階層人們的處境,或是恐怖的漫 畫。當時的第一份刊物於 1901 年 3 月出版,他開始用 Picasso 取代原先較長 的簽名(Pablo Ruiz y Picasso,或 P Picasso)。.

(7)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7. 度沮喪,後來在立體派時期對另一個傾心女子表達當時的愛意。1918 年,畢卡索娶了芭蕾舞者歐嘉,育有一子。他一共有兩次婚姻,但一生 對於異性的傾戀不斷,總有創作靈感,共有兩兒兩女。1936 年西班牙發 生內戰,他也用知名畫作格爾尼卡,展現自己對於當時的獨裁者佛朗哥 不平的憤怒心情。1949 年,為國際和平會議創作白鴿系列。去世時享年 92 歲,創作生涯很長,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天才。 我們亦可節錄 Berger 的描述,發現畢卡索的驚人創作,不僅僅是因 為個人才華洋溢,更是因為受到該時代社會變遷,與個人經歷,所塑造 成的璀璨成果:. 我感受到他(畢卡索)的天才特質,…… 繪畫是提醒我們時 間與可見的形式是作為配對、一起產生的藝術。它們產生的 地點在人的心靈,它將是件統合成時間順序,將種種表象統 合成見到的世界。因為這種時間與可見的形式產生,一種可 見與不可見之間的對話於焉開始。我們見這種對話。(1998: 2). 2. 畢卡索的畫風與社會文化 本文依據陳錦芳《神哉!畢卡索》(1996) 之研究,摘錄畢卡索的畫 作風格,並探討其主要畫風三時期:藍色時期(1901~1904 年)、玫瑰 時期(1905~1907 年)和立體派時期(1908~1919 年) 。他的畫風多變, 呈現許多風貌,且繪畫風格大多和當時自己的人生感情有關。交往的女 性,對於畢卡索來說,是主要的靈感謬思泉源。此畫家的創作多元,熱 愛追求變化,如何恭上說: 「藝術家在創作上喜歡變化,他們絕不願意停 留在一個階段,他們已越過了精確描寫的一課,企求能夠依照作者的主 觀,從心所欲地作各種變形變色的嘗試,甚至要擺脫對物象的傳統,和 世俗的觀念之拘束,注重物象內在精神的表現」(16)。.

(8) 8.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第一階段的藍色時期,為畢卡索孤獨在西班牙和法國居住的時期, 當時他才二十歲。這段時間受其朋友因失戀自殺影響甚鉅,所以畫作僅 用藍色或藍綠色,用色灰暗,主題也以妓女、乞丐或幼童為主。畫作中 的人物身材總是纖細消瘦,此外,他也常用盲人作為題材。不難發現這 些作品都擁有一股悲傷和憂鬱的感覺,用濃郁的藍色色調,傳達人生的 貧、老和孤獨的痛苦。 第二階段為玫瑰時期,也被稱為粉紅色時期。當時畢卡索和模特兒 費爾南德相戀,受到愛情的滋潤,也顯示在創作上;大量使用鮮明飽和 的樂觀色彩,其中又以橘色和粉紅色居多。本時期的畫作主題較為活潑 開朗,如馬戲團的工作人員、雜技丑角等。雖然題材也是沿用低階層人 物的描述,但已轉為繪畫他們快樂工作的一面。這段期間認識到野獸派 大師馬諦斯 (Henri Matisse),印象深刻。 之後為畢卡索的立體派時期,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主要住在法國, 後來加入該國的共產黨。此時期最為著名的畫作是《亞維儂的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很明顯的是接受非洲藝術的影響,並靈活運用多 變的分解,組成幾何學的結構圖;另外也有融入其他非傳統畫作的材料, 創造拼貼作品。我們可以發現畢卡索試著在平面空間裡,創作出縱橫且 寬廣的立體感。其後,他更嘗試將人物的正面、側面做結合,一系列的 分解作品,也有人稱為變形時期。 往後在 1917~1924 年,因為幫俄羅斯芭蕾舞團做舞台設計,進而結 識舞者歐嘉,此時期也有人將他的作品稱為古典時期,亦因另一半而影 響到作品風格。1925~1936 年為畢卡索的蛻變時期,用作品影射與歐嘉 之間的不合關係,另外也多用集合物手法創作。尤其當他婚姻危機出現 時,更用鐵線和雕塑表現出攻擊性的作品。西班牙內戰時期,畢卡索也 將自己的不平和憤怒情緒展現其中,創作出《格爾尼卡》(Guernica),這 是一個主題表現社會狀況的繪畫。誠如前述,藝術家常將個人情緒或社.

(9)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9. 會問題訴諸於作品當中;1937 年支持西班牙獨裁佛朗哥的德國空軍突然 襲擊該都,造成數百人民的死亡,當時畢卡索雖人在巴黎居住,但是卻 深感悲痛與不滿,將內心所受的創傷,用黑白灰色調,以及痛苦表情的 人類和動物,恐懼和震驚情緒逼真,扭曲呈現在作品上。. 3. 畢卡索的思想價值觀 綜觀上述畢卡索多元多變的畫風時期,我們可以藉此探索他的作品 一向以人為主。誠如 Berger 所說,畢卡索的作品,是他內在新狀態的反 射 (1998: 14)。9 這樣的新狀態,可以是受周遭生活或國家歷史等因素影 響;對畢卡索而言,它的本質和價值觀是什麼,遠比他實際行動做了什 麼,還要重要許多。藝術性的創作,也屢次印證上述結論。 青少年的畢卡索,在遭遇妹妹病死,與父親爭執,經歷朋友為情自 殺後,一度也讓自己身陷低落憂鬱。作品的初期,即是象徵沮喪的藍色, 用色彩和主題哀悼內心所在意的人。然而,也正是佳人的因素,使得畢 卡索得以經歷玫瑰時期,創造出色彩飽和的瑰麗世界,讓大家在欣賞畫 作之餘,也能深深感受到他那沉浸於愛戀中的甜蜜。往後的立體派,受 到異國情趣的影響,創作出不同的空間感。這時期的繪畫技巧已不是重 點,而是那能讓人身歷其境的結構和筆觸,例如戰爭作品《格爾尼卡》, 畫中有燃燒的房子,仰天哭泣的母親,士兵的屍體,死亡的嬰兒,受折 磨的馬和公牛,甚至人類的四肢都比例不協調,變形的組合卻反應出殘 酷戰爭與人民悲痛的現實社會狀況。 晚年他所做的白鴿和平系列,也是. 9. 詳見 John Berger 所著之《畢卡索的成敗》 (連德誠譯):「畢卡索現身於 他自己的創造性,也為之著迷。他所創作的――完成作品――幾乎是附帶 的。…… 他拒斥繪畫創作中有如進步這一類的情事:每一改變,每一步 驟,每一變形――畢卡索的說詞――不過是他內在新狀態的一種反射。對 畢卡索而言,他是什麼遠比他做什麼重要得多。畢卡索認為這種優先性適 用於所有藝術……」(13-14)。.

(10) 10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期盼為世界人類帶來希望。 Berger 也曾表示,在畢卡索的畫作中,必須要考慮到作者主觀經驗 的性質和傾向。畢卡索強烈將自我經驗思想反映在作品上,藉以這樣的 肯定精神,彰顯自己的存在;讓我們也在他專注的眼神中,發現創作裡 燃燒的想法與感受 (1998: 20)。此外,在陳錦芳的論著中,我們也能捕 捉到畢卡索他的人生哲學是樂觀進取,享受生命,積極勇敢,追求所愛 (14-15)。不論當下的社會環境如何折磨人心、動盪不安,畢卡索總是能 在創作中尋找到抒發的方式,結合西班牙和旅外所接受的洗禮,將自我 存在感性表現的淋漓盡致。10 我們可以發現畢卡索一生的作品,都真實地展現出他的生活態度和 經歷,他曾說過: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由此可見, 畢卡索將自己的人生揮灑於畫布上,無論是用憂鬱的藍色、甜美的粉紅 色、分解的立體作法,都是想要將自己內心深處的人物和情緒刻畫入神。 藍色時期的青澀憂鬱,輔以西班牙人天性的樂觀而轉變為玫瑰色的正面 態度,懂得在低潮時,藉由愛情的滋潤,用另一種角度面對人生,重新 振作。他的人生起伏,都讓我們從藝術作品中一目了然。社會文化所給 予他的衝擊,無論是年少時期對於傳統教育的反抗與不適應,或是喪失 親人、朋友的痛苦,戰爭的無奈和重創,對於世界和平的期許,都能在 其不同階段的作品中,體會當下作者在乎「人」的感受。. 10. 參見陳錦芳:「 (畢卡索)喜愛生命,勇於生活。樂於生活,勇於創作的 畢卡索的創作生活已由個人的,擴大為時代的,人類的。他那複雜多變, 極富表現的作品,象徵了這動盪多姿、可怕又復偉大的世紀。他一生貫穿 了這時代的主要藝術,剛到巴黎不久,他消化了後期印象派。…… 畢卡索 熱愛現世生活,他很少到別的世界尋求靈感。平凡而真實的日常生活是他 取之不盡的創造題材。…… 畢卡索比別的藝術家更生活在這個時代裏。而 畢卡索也由個人變成了全人類」(14-17)。.

(11)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11. 三、達利 (Salvador Dalí) 1. 達利的成長背景 達利(1904~1989 年)生於西班牙東北部加泰隆尼亞地區,享年 84 歲,也是在生時,便享有盛名的大藝術家。Meredith Etherington-Smith 就曾在著作《達利》中提到: 「達利出生的世界,也就是位於西班牙東北 部的加泰隆尼亞,佔據了他的繪畫背景,充盈了他的視野,更彩繪了他 的潛意識和心靈」(21)。 由上可以得知,達利所居住的城市,政治活動非常頻繁,在西班牙 歷史上也是民族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溫床。至於家族成員,達利的哥哥七 歲時患腦膜炎去世,後來達利的出生,感覺讓雙親更加溺愛,卻也造就 達利壓抑疑慮11 和妄想霸道的個性。自幼便學習繪畫明暗對比技巧,深 諳印象派、寫實派、立體派和未來派的技法。1921 年,達利進入馬德里 藝術名校,聖費爾南多學院讀書,結識了許多西班牙名人,如:布紐爾 (Luis Buñuel)、羅卡 (Federico García Lorca) 等人。然而卻因被指控從事 無政府主義被開除,後來雖重返校園,但也因行為舉止過分脫序而被開 除。當時的達利可說是個被寵壞的富家子弟,生活糜爛,且也和布紐爾 寫了個超現實主義的劇本12。他的朋友很多,其中包含前述的畢卡索, 另外還有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等人。 達利在 1927 年和他的妻子加拉 (Gala Dalí, 達利妻子的真名為 Elena Ivanovna Diakonova) 相遇,後來兩人墜入愛河,並一同遠離西班 牙內戰以及世界大戰。他傾向無政府主義的思想,當時在美國相當活耀, 西班牙國內紛爭時,他的摯友羅卡被法西斯份子殺害,甚至在法國被納. 11. 此處指達利想擺脫過世的哥哥在身上的影子,想要強調個人自我存在 感。. 12. 此指《安達魯西亞之犬》,是超現實電影的先驅。.

(12) 12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粹侵入後,達利都前往美國,其作品在該地也相當受到矚目。 加拉是達利的妻子、精神愛人、摯友、謬思女神,所以當加拉死後, 達利便不再作畫,將自己封閉起來。. 2. 達利的畫風與社會文化 達利最主要的畫風是眾所皆知的超現實主義13,此主義興起於法國 的藝術潮流,緣起於達達主義之後,盛行於 1920~1930 年間,這段期間, 歐洲各地的文學和藝術都深受影響。最著名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和潛意 識學說,主要強調直覺和潛意識14,顛覆傳統藝術的看法。超現實主義 是藝術家和文人們對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苦痛悲慘後 果,以及對於工業理性科學社會的現實無情,所展該的反撲與抗衡。超 現實主義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反對戰爭的殘酷無情,輕視侷限知識, 不遵守傳統教條,且擁有強烈批判和重新架構的觀點。 關於超現實主義,何恭上研究曾述:. 超現實注意的雛形是形而上的繪畫。…… 形而上的繪畫,喜 歡用人體模型、器具、幾何學形狀的物體等來組合一個畫面, 以其追求對象的特質。他們的創作雖然也講究透視學,可是 在技法上或取材上卻是返自然主義的,他們喜歡在畫面上強 調陰影、每個物體都畫得很明確。他們往往讓不同時代的建 13. 根據何恭上說明:「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是達達派詩人安德烈.布爾 頓 (André Breton)。超現實派保留了達達派所有的特色,而且更進一步地 建立了『章法』,形成了較嚴肅的『學者的風度』。他們傾向於心理學上的 實驗主義,著力於分析人類的下意識活動。而且,大膽地下了斷語,美學 的主要來源便是『下意識』 」(165)。. 14. 此處本文僅簡述,佛洛伊德學派認為,要了解一個人,就必須先了解他 的夢境,因為人真正的思想會隱藏在其中,唯有潛意識或夢境,才能真正 毫無保留的顯現初衷。.

(13)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13. 築不可思議地同存於畫面上、使觀眾產生一種神祕而寂寥的 情緒。…… 超現實注意是注重脫離了現實的潛意識世界,要 畫出具有可能性的幻象。(165-66). 在達利所身處的超現實主義文化下,我們可以觀察到三大特性:重 建觀看方式、重建語言、非理性批判。首先,重建觀看方式,主要在超 現實主義中,並非辨識現實物品中的能見外貌,而是希望能思考其象徵 意義,並重新觀看該物品的功能面向。其次,重建語言,也是超現實主 義的特色,將不相關的物品或意象連結在一起,讓人們用新的語言,做 內在感情與思想的橋樑。這樣的模式,不僅在繪畫藝術上,甚至文學或 電影都可重新組合現實中不同的表象,並產生新的語言。最後,非理性 批判,亦可被稱作妄想症批判,主要是運用想像力和直覺的能力,解放 自我的潛意識,利用這樣無拘束、無教條的自由,達到批評和批判的功 能。達利認為,這種非理性的批判,可以使人們用主控姿態,有系統處 理當下的社會混亂。主要批判中產階級的宗教觀、慣性思維、道德觀、 認知理性、及好戰的特點等。 達利將超現實主義運用在畫作上,而我們觀察出他所顯現的特色有 夏墅幾點:夢靨般的神秘氛圍、違反基本物理原則的荒誕幽默感、荒原 遼闊景觀、扭曲的人形、非理性的拼貼等。達利曾說過,人類最富哲理 的器官就是嘴巴,而他認為最真實的東西就是最好吃的食物,所以他小 時候常把意識中所有的實物都看成是糖果,用這樣的思考模式進行生 活。此外,我們也發現達利的畫作中充滿著與食物相關的主題,也呼應 著上述的無理性的拼貼,其中將很多不相關的東西拼湊在一起,引發觀 賞者的思考。 在食物當中,達利作品中最重要的兩樣便是煎蛋和麵包。對於達利 而言,煎蛋是宇宙起源的象徵,且擁有著讓人聯想到孕育的思維,兼具.

(14) 14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柔軟和結實的元素,他覺得煎蛋炫彩奪目,這樣簡單的食物,卻讓人印 象深刻,簡單雋永。至於麵包,則是另一個令達利著迷的食物,他坦承 那是他作品中最早崇拜的主題之一。這讓我們觀察到,達利對於吃的執 著和熱情,其中又以對於簡單食材更為嚮往。然而,超現實主義的藝術 家,常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作題材,例如過去和未來、生與死等主題; 在表現手法上,也常運用特殊的技巧進行創作奇想。不過,也會故意用 寫實又精密的技法表達現實世界,進而達到我們之前所提的幽默荒誕效 果。這也符合我們上述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與無意識心理學之論點,研 究潛意識夢境的可能性,不接受理性的束縛,而是倚靠本能感官與內心 想像的結合,創造出超現實的作品。 達利之所以後來邁向超現實之路,除了早期個性之養成外,也如上 所提,受到了當時西班牙歐洲風氣流行影響。他的誇張特異,堅持做自 己,不與常態妥協,且擁有著單純追求初衷的想法,讓達利成為後世評 價不一的畫家。他善用破壞常規卻又結合內心感受的方式,加上象徵符 號,佐以潛意識主義,展現給世人一種自我分析檢視心態,既真實又夢 幻的結合。. 3. 達利的思想價值觀 從達利的作品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一方面有許多繪畫主題環繞著女 性身體和性,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中, 「性」本來就是他所強調潛意 識裡所壓抑的一環,也是他對於女性的推崇與崇拜。青少年時的達利是 任性霸道的,但在遇到心中所仰慕的加拉之後,用盡一切的心思讓對方 注意到他,雖然個人行為常常荒誕脫序,但對於愛人加拉卻是始終如一 的感情15。 15. 儘管達利的初期性向眾說紛云,但本文此處僅只強調達利對於妻子加拉 的精神情感。誠如 Meredith Etherington-Smith 所述:「卡拉(作者在此將.

(15)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15. 儘管達利的作品是超現實主義的表徵,每張畫作卻彷彿能穿越內心 思維,帶領觀賞者進入他所要主控的詭譎夢境。這也能影射出達利小時 候被養成的個性特質,專一獨我,特立獨行。此外,對於簡單食物的喜 好,也是他的特點之一;簡言之,在達利那捲翹鬍子的顯眼搞怪外貌下, 不難發現他純真執著的內心。 另一方面,據曾長生的研究,他強調: 「達利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靜 態的圖畫空間界限中,傳達緊張與痛苦,而這些緊張與痛苦卻是在夢境 中,藉由不停的造形匯集與轉變,才得以誘導出來的。他一九三一年所 繪的知名畫作記憶的永恆,即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表現出來的,從這幅作 品中,觀者可見到鐘錶柔軟無力地懸掛在牆與樹枝上」(124)。 達利所處的西班牙社會環境,是對理性科學的反撲,也繼承前期的 反戰爭理念,諷刺階級與既定教條,在他所看到的現實社會,是荒謬可 笑的;他超現實主義的奇特創作,也許才是真正能引導人心進入情感與 思維的純粹。在超現實的世界中,達利想表達的是解放了的美學觀念, 將無拘無束、不可捉摸的想像,加以誇大並植入夢境。正因為擁有著形 而上的繪畫風格前身,因此超現實主義的風格雖是超乎理性,但卻是同 時運用變形的實物技巧,所表達出的藝術,並藉此詮釋畫家內心的想法。 換言之,達利因為當代社會影響,他的想法是渴望超越現實,表達出比 現實更加真實的畫作,闡述比現實世界更具意義的涵養,而將這樣的思 維和價值觀,表達於自己的作品當中。. 達利妻子:加拉,音譯為卡拉)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成熟和絕望,使她能夠 感受我(本引文中的「我」,作者皆指達利)的悲劇事實,使她能夠立刻和我 最私密的自我溝通,給我她幾近巫術、散放的精力。透過她,我可以和生 命的呼喊結合」(453)。.

(16) 16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四、米羅 (Joan Miró) 1. 米羅的成長背景 米羅於 1893 年出生於西班牙東北方的巴塞隆納,不僅是著名的畫 家,也是陶藝家、版畫家和雕塑家,可說是多方位的藝術家。同為超現 實主義繪畫家之一的米羅,父親為珠寶商兼手工藝人,但興趣為天文, 也因此影響米羅的畫作主題。他從小習畫,並體會了許多前衛派的藝術 家,甚至也融合野獸派、立體派和達達派的技法,最後終於展現出屬於 自己獨特的畫風。自幼他便對於大自然傾心,雖然出生於大城市,但幼 年曾居住於小鎮和農村,個性堅毅恬靜,十四歲就讀於該地的藝術學院, 有著對於藝術和大自然敏銳觀察的心胸。雖然曾被迫就讀會計商科,但 後來因為不適應還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繪畫,也喜歡接觸鄉村和大自 然。重返藝術懷抱的米羅,在藝術學校的帶領之下,拋開傳統理念,教 導學生如何將感官放開,細細品味大自然所要傳達的訊息,並且將藝術 融合在每人獨一的特質,吸收以後,再用自己的風格呈現。. 2. 米羅的畫風與社會文化 青年時期的米羅,多少受到野獸派和達達主義的影響,但後來他決 定前往藝術之都巴黎去尋找不同的藝術靈感。雖然初期仍舊以現實主義 手法作畫,但慢慢演變成去除單純像照相機一樣畫下景物,而是將現實 中的景色,和自己內心感受到的情緒一同結合在畫作當中。在米羅的畫 作世界當中,可以觀察到他所注重的是吸引他的小細節上,不一定都是 大家所矚目的焦點,由此也顯現出他對於大自然的感官體會較常人細膩。 後來的西班牙社會興盛起超現實主義,我們發現米羅那段時期的作 品也充斥著該主義的一切特點,有些畫作更將文字置於畫中,改變文字 原本的既定型態,讓文字融合於畫裡,成為它的一部分。.

(17)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17. 當米羅在 1929 年結婚以後,畫風和思維都改變了,認為必須要破壞 原本傳統畫作的風格,想要回歸到遠古時期,隨心所欲的繪圖著大自然 原始的景致,無憂無慮的畫著藍天、大海、鳥兒、花朵、太陽、星辰等 塗鴉主題。然而,隨著西班牙內戰的爆發,我們也觀察到個性內斂如米 羅,也在畫作中發洩不滿情緒。1939 年開始,米羅開創一系列星座的繪 畫,將許多點和線,串聯起星星的模樣;另外, 「米」字,也常在他的畫 作裡出現,成為其特色。1952 年以後,米羅更多方位嘗試創作,著手雕 刻和陶藝等藝術。往後幾年更是多產的時刻,雖然僅僅只是用簡單的線 條和圖形,來表現他的意境。簡潔和符號性,可謂是米羅的最大特色。 米羅晚期的畫風越劇個人獨特色彩,其中尤以藍色系列的作品,觀 察出他僅用簡單純粹的兩三種色調,搭配基本線條,便創作出專屬於他 的個人作品。這些充滿想像的畫作,顯現出米羅對於當下生活環境的關 心,以及珍惜地球的感恩。. 3. 米羅的思想價值觀 米羅因為本身個性寡言,且喜好大自然,崇尚儉樸,總是希望能夠 將內心深處的關懷之意,表達於作品當中。由米羅愛將大自然景物融入 畫作中,便可得知他所重視的事物為何。米羅一向關心地球環境主題, 不僅寄情山水,更希望能發揮一己之力,將自己的這份熱忱,藉由畫作 帶給觀賞者同樣的熱情與感受。此外,由於米羅中晚期較常使用簡單筆 觸,勾勒自然景致,也常將童趣之心暗藏畫作之中,例如他的米字標記, 有時總是需要讓人費心注意才能找到。欣賞米羅的作品,總是能夠重新 回到童年的簡單思維,讓人覺得生活一切簡單就好,平凡簡約便是米羅 的思想價值觀。 提及米羅,曾長生闡敘:.

(18) 18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米羅)他總是堅持,造形對他來說絕不是抽象的,它總有 一些訊息符號,正如同人物、鳥兒或其他東西,並稱他的圖 案構想具有說明性,甚至於還有文學性,他認為畫與詩是分 不開的。當然米羅並不是一位圖解畫家,或世代文學性的寫 實主義者,事實上,他也不是對現實經驗的可見世界進行說 明,他並不描述一般超現實主義的幻想真實意象,而是描繪 以情緒張力來促發造形視覺表現的潛意識世界。(126). 此外,米羅在創作上也做了特別的幾何連結,他的作品既有具象的 東西,也會出現抽象的符號,直到後期才漸趨成熟。其中甚至也受當時 西班牙和歐洲普遍文化影響,超現實主義的革命讓米羅確認了他在藝術 上的風格,讓他了解到繪畫不一定要侷限在技巧上,也曾將詩歌融合其 中。米羅相當欣賞西班牙背部的岩洞繪畫,也著迷於原始簡單的創作, 這樣的喜好,顯示出米羅追求簡單純真的性情。正如同曾長生所給予米 羅的評價: 「在他一生漫長的藝術生涯中,無論是他所探索的大自然造形 或是他自己發明的造形,他均能超越純粹形式的含意,以及真實的圖畫 內容,這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是經由人類感覺出來的素材」(137)。由 此可見,米羅相當重視人們內心樸質感受,用簡潔有力、清楚明白的方 式,展現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 五、結語 由本文可發現西班牙二十世紀的三大畫家:畢卡索、達利和米羅, 各有特色與畫風,但從其中的探討,我們可以獲得當時西班牙甚至歐洲 的藝術潮流影響,以及思維主導方向。這些藝術家不僅將作品完美呈現 給世人,也同時傳達西班牙社會文化與該地人民的思想價值觀。 首先我們就畢卡索而論,他總是以人為本,創作裡不可或缺的便是.

(19)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19. 「人」這個元素,無論是自我、友人還是愛人,都主導了畢卡索各時期 的創作風格。藝術、情感、生活三者密不可分,緊密串聯起他的生涯與 情緒起伏。藍色時期的憂鬱,是因為摯友的自殺而產生的;但在西班牙 人樂觀正面的態度思考下,慢慢走出陰霾,能夠和情人揮灑出玫瑰時期 的溫暖畫作;立體派的創作更是他堅持用自己的角度,所營造的空間, 期盼能有更不同的視野。畢卡索對於創作的熱情,追求自我存在的表現, 有著無庸置疑的執著。他對於人生的探索,並不侷限於過往慣性的藝術 經驗,而是採用表達內心情感激情和痛苦意象的手法。一般表象存在實 體,並非畢卡索想表達的;他試著用畫家的創作精神,發揮西班牙人, 甚至可以說結合當下所受法國及全歐洲影響的風氣,將任何他所見到事 物可能表達型態,用自己的語言和價值觀,揮灑出眼睛可見的實體背後, 所呈現的萬種可能性。在本文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畢卡索擁有西班 牙人獨特的執著與勇敢,他的作品說明了該國人性的各種面向思考:擁 抱當下,敢於追求,嚮往自由,面對挑戰。他是真實地活在世界中,把 自己的經歷、靈魂和想法,皆注入畫品創作。16 至於達利,一生欣賞妻子加拉,雖然自幼善用特立獨行的風格引人 注意,但這也許只是他所謂的妄想自我與超現實主義的放大。超現實主 16. 同樣地,陳錦芳也強調:「畢卡索幾乎是全人類的總和。他的作品表露 了人類性格的各方面:對古典的嚮往,對自由的追求、深厚的同情、勇敢 的憤怒;或風流、遊樂、輕佻、瀟洒;或剛毅、嚴肅、信任、痛苦;或冥 思幻想、詠物感懷;或冷靜觀察、邏輯處理;或悲觀、憂鬱、頹廢、神 秘;或明朗、鋪張、熱狂、激進……。他作品隨他生活的波浪而變調:由 藍而玫瑰、由立體而平面、由創新而復古,而變形而表現而抒情,千變萬 化,對照強烈。或怪誕詭譎,或古拙質樸,或任意鋪張,或工整細密;有 時縱橫明快,有時曲迴轉折;或仔單色調的密度,或取多色交響的華麗; 綜合與分析互成手段,破壞與建設互為表裏;或重知性,或重感性,或官 能的,或技巧的;靈魂的方式千變萬化,作品的面目隨時各異,但每件作 品則是完整一致的。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乃在內容得到形式,而且形式得 到精神。看了畢卡索的作品,覺得裏面有靈魂,不只是純粹的技巧所可獲 致的」(17)。.

(20) 20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義的主要根源是突破既有觀念,打破特定形式的藩籬,也因此衝突性在 這主義下是必然的顯現。雖然外表乍看之下,達利的超現實主義是唐突 不和諧的畫作,但卻也反映一種尚未解決的概念,意味著驅策行動的力 量。超現實主義需要持續的保持在更新、創造、矛盾的特質裡,也是達 利個性的表徵。17 另外,達利的創作當中,有許多理念結合佛洛伊德的 潛意識理論,讓人在賞析畫作之時,有如置身夢境當中。他的畫作主要 藉由顛覆傳統、毀壞教條、創造新觀點,來傳遞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 作品之中充滿大膽與勇氣,創新與衝突,真實與夢幻,顛覆與征服。 富饒童趣純真的米羅,對於大自然的關懷總是顯現在畫作表現上, 他著重於自然景觀的描繪,且充分運用個人特色,簡單呈現出來。就像 Doménec Corballe 所提: 「他把整體的表現物用清楚、乾淨和透明的影像 來呈現。他和其他缺乏客觀性又不易了解,甚至蒙昧主義的風格相反, 米羅一點也不這樣。他能以透明式的方法,且超脫自然的規律創造出自 己的風格,以理解的經驗和思維來發展他的創作理念,因為他知道視覺 的範圍裡沒有絕對清楚的印象比例」(108)。 綜合歸納本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畢卡索和達利注重人群,米羅較 關心大自然,但三位畫家都對於當時的西班牙歷史社會狀況做省思,也 反對戰爭殘殺。個性樂觀的西班牙人,也會憂慮戰爭無情所帶給人們的 苦難;但同時也能夠將正面思考的態度運用在生活中,重視人文和環境 關懷。 如前所述,西班牙人的價值觀最重視人本,以「人」為出發點,才 是在這生活中首當重要之事。無論是畢卡索的豐富情史所造就的多面向 畫作,達利藉夢境的超現實手法所營造的潛意識思維,抑或是米羅純樸. 17. 參見曾長生:「此種待決的衝突,為超現實主義以及後來的許多藝術趨 向帶來了主要的推動力量,並使著藝術不再是一種可以讓人滿足,而卻是 充滿了刺激的東西;不再是和諧,而卻是充滿質疑與挑釁的東西了」(44)。.

(21) 從畢卡索、達利和米羅的作品探討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觀 21. 簡約的線條色彩所引領的純真自然初衷,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價值觀: 樂觀、執著、勇敢、自信、簡單,直接。 希望本文可讓讀者從藝術的角度,對於西班牙社會文化與思想價值 觀有更多的了解。首先,藉由所描述之西班牙著名畫家不同的成長背景 與社會環境,讓讀者明瞭該國的文化潮流和歷史。其次,在解析畫家作 品時,也希望讀者能更貼近他們的內心思維與思考模式,重新探索人生 中應該要具備的正面生活態度與能量。.

(22) 22 文化越界‧第八期‧2012 年 9 月. 引用書目 外文書籍 Berger, John.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9.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 Raoul Dufy. San Francisco: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1954. 中文書籍 Berger, John。《畢卡索的成敗》。連德誠譯。台北:遠流,1998。 Corballe, Doménec。 《瞭解米羅:分析米羅在「巴塞隆納系列作品 1939-44」 的藝術語言》。徐芬蘭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 Etherington-Smith, Meredith。《達利》。林淑琴譯。台北:城邦,2000。 何恭上。《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6。 陳錦芳。《神哉!畢卡索》。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6。 許麗雲。《西洋近現代名家畫集》。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1994。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藝術家雜誌社,2000。.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 Given a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there are two k values that are intersections of propagation direction and normal surface.. – k values ⇒ different phase velocities ( ω /k)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A way of ensuring that charge confinement does occurs is if there is a global symmetry which under which quarks (heavy charges) are charged and the gluons and other light fields

Humanistic Buddhism is, no doubt,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deeds, particularly

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of historical accounts regarding the exact time of his arrival, Bodhidharma was no doubt a historical figure, who, arriving in

www.edb.gov.hk>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 Notes to School Finance> References on Acceptance of Advantages and Donations by Schools

• Tactics: the art of organizing an army, and using weapons or military units in combination against the enemy in military encounters.. • Operational art: a component of 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