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佳瑩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 1974–200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毛人傑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六 月.

(2) 致謝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十一章 1 節 每一位碩士生的碩班「生命歷程」應該就是最期待這個階段:撰寫致謝感言, 尤其對我這個早該進入職場多年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回想起在政大社會學研究 所的兩年,彷彿一轉眼,記得才剛放榜、等待入學,接著被統計「霸凌」,如今 又到可以聽那首畢業主題曲-驪歌的時候了。這也代表我將無期限的告別學生生 涯,正式去接受社會大學的洗禮。會有今天,正是在過去日子裡,獲得許多人的 幫助與支持,不管您們是雪中送炭或是舉手之勞都讓我很感恩。 從大學開始的我被自己「脫序」演出搞得很漫長,甚至在碩二時,多了丈夫與 父親兩個新角色,但這也是我奮鬥的開始。正如前人,幸運的我,在研究所也碰 到了三位重要他人:林佳瑩老師、陳信木老師、邱泯科老師三位恩師。很感謝泯 科老師這位大學長在新竹教書之餘抽空幫助我口試,甚至給我許多寶貴的建議。 泯科老師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一個未來奮鬥的目標與楷模。阿木老師,一開始很 害怕他,但到今天的我卻想一直黏在他身邊。想對阿木老師說:真的感謝老師您 給我的一切(授業、鼓勵與另類的關懷)。希望阿木老師可以減少可樂與菸量, 永遠健康。佳瑩老師,與其說她是我的指導教授,不如說她更像是我校園的媽媽。 佳瑩老師的溫暖與幫助是我人生的一大恩典,不僅是學業的指導,您還給我包含 就業、家庭、理財到人生的建議。佳瑩老師,我愛您!我會記取教訓,更勇敢、 不放棄的努力向前,也期許自己成為您們驕傲的學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Un. v. 另外,很感謝衛生署統計室豐富資料的提供;亦很感謝系上強大的老師們授課 與知識傳承,與系辦兩位學姊的幫助。還有兩位素未謀面的學長:蔡毓智學長、 戴伯偉學長,您們對我無私的論文協助與建議,到您們認真的態度,讓學弟充滿 謝意與敬意,希望能像您們一樣優秀。當然,班上共甘共苦、協助我的好同學們, 認識你們真好,希望大家一輩子都是好朋友,未來都很順利。我也對我的父母說 聲對不起,常辜負您們;也謝謝您們對山姆的呵護與容忍,辛苦了!也希望我的 妹妹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永遠快樂。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對大家的感謝,也無法 周延說出,但大家給予我的幫助,我一輩子會感激在心,祝福大家。. engchi. 這篇論文獻給我寶貝太太、小天使毛小光、吉娃娃嘟嘟狗,很感謝妳們帶給我 內心的幸福與愛。我一定也會帶給妳們更多的幸福。感謝主,阿門!. Silent Night 2010  .

(3) 論文摘要.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 Durkheim 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在 之現象。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約在 10 人左右,到 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 20 人,這種趨近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 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 灣過去三十五年來,不同年齡別的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亡率變遷模式,並透過社 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提供 一種新的人口分析方法來對年齡別自殺率變化情形進行探討。. 政 治 大 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自殺率結構的年代,並透過集群(cluster)分析方法可以 立 區分出不同年齡別自殺率相似與相異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可以找 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先. ‧ 國. 學. 出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是如何變化的,並透過 MDS 多元尺度分析的空間結構圖 形呈現變化情形。. ‧. y. Nat. 透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男性自殺率雖約高於女性自殺率的兩倍,但兩性年齡別. sit. 自殺率變遷模式卻相當類似。從年代的角度來看,歷年總體自殺率呈現「先升後. al. er. io. 降再升」的走勢;然而從年齡的角度觀察,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年齡越大,. iv n C 代的影響。因此,根據年與年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可以區分出過去三十五年來, hengchi U 兩性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的五種階段類型。因此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中每一年 MDS n. 自殺率也越高的趨勢。雖然年齡別自殺率趨勢相似,但變化幅度卻又受到不同年. 空間結構圖,來觀察不同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代上的「相似性」變化,及歷年 各年齡別自殺率在空間上的移動情形。 因此透過結構相似性的分析概念與 MDS 空間結構圖的距離呈現,可以證明自殺 率是同時受到「年代效應」與「年齡效應」的影響。透過不同年代的階段分類, 代表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組成模式;同一年齡別自殺率又會在不同年代上產生 不同程度的距離與移動變化,特別是中壯年人口的年齡別自殺率。所以社會網絡 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分析概念,的確是可以用在如年齡別自殺率等人口 議題上的探討與應用。 關鍵字:年齡別自殺率、結構位置均等性、MDS 空間結構、年代效應、年齡效應  .

(4) 目錄 第一章 ................................................................................................................................... 前言 ......................................................... 1   第一節 .............................................................................................................................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 台灣地區自殺死亡率現況.................................... 3  . 政 治 大. 第三節 ............................................................................................................................. 小結 ..................................................... 8. 立. ‧ 國. ‧.  . 學. 第二章 ................................................................................................................................... 文獻探討 ..................................................... 9. y. sit.  . Nat. 第一節 ............................................................................................................................. 自殺的定義................................................ 9. n. al. er. io. 第二節 ............................................................................................................................. 台灣地區性別、年齡別與自殺率的關係....................... 11  . Ch. engchi. i Un. v. 第三節 ............................................................................................................................. 其他因素對自殺率的影響................................... 17 第四節 ............................................................................................................................. 小結..................................................... 22   第三章 ................................................................................................................................... 研究方法 .................................................... 23   第一節 ............................................................................................................................. 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方法................................... 23.  .

(5) 第二節 ............................................................................................................................. 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 25 第四章 ...................................................................................................................................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的變遷過程 .................................. 31 第一節 .............................................................................................................................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之初步描述............................... 31 第二節 ............................................................................................................................. 單一年齡別自殺率之初部描述............................ ...39 第三節 .............................................................................................................................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 4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四節 ............................................................................................................................. 小結..................................................... 55. ‧. 第五章 ................................................................................................................................... 結論......................................................... 56.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 研究總結................................................. 56. v. n. 第二節 ............................................................................................................................. 研究限制與建議........................................... 59. Ch. engchi. i Un. 參考文獻 .......................................................... 60 政府資料....................................................... 60 中文部分....................................................... 60 英文部分....................................................... 62 附錄一 台灣地區男性歷年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 64 附錄二 台灣地區女性歷年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 65.  .

(6) 附錄三 台灣地區男性歷年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之自然對數值.............. 66 附錄四 台灣地區女性歷年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之自然對數值.............. 67 附錄五 台灣地區男性年齡別自殺率之 MDS 空間結構圖:1974-2008......... 68 附錄六 台灣地區女性年齡別自殺率之 MDS 空間結構圖:1974-2008......... 7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 Un. v.

(7) 圖表目錄 圖次 圖一、2000 年與 2008 年之死因潛在生命年數損失比較 ................... 4 圖二、歷年年中人口增加趨勢圖....................................... 5 圖三、歷年自殺死亡人口數趨勢圖..................................... 5 圖四、1974 年至 2008 年之性別粗自殺率 ............................... 7 圖五、1974 年至 2008 年之性別標準化自殺率 ........................... 7. 治 政 圖六、2006 年台灣、香港、日本與新加坡男性年齡別自殺率 ............. 14 大 立 ‧ 國. 學. 圖七、2006 年台灣、香港、日本與新加坡女性年齡別自殺率 ............. 14 圖八、1976、1986、1996 與 2006 年台灣地區男性年齡別自殺率 .......... 15. ‧. 圖九、1976、1986、1996 與 2006 年台灣地區女性年齡別自殺率 .......... 16. y. Nat. al. er. io. sit. 圖十、男性各年度之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1974-2008................... 32. n. 圖十一、女性各年度之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1974-2008................. 32. Ch. engchi. i Un. v. 圖十二、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四種年齡別自殺率類型................. 33 圖十三、1975、1976 年台灣地區男性之年齡別自殺率 ................... 36 圖十四、1989-1991 年台灣地區女性之年齡別自殺率 ................... 36 圖十五、男性歷年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按五歲組分..................... 40 圖十六、女性歷年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按五歲組分..................... 40 圖十七、男性年齡別自殺率相似性年代區分:1974-2008................. 43 圖十八、女性年齡別自殺率相似性年代區分:1974-2008................. 45.  .

(8) 圖十九、男性年齡別自殺率之 MDS 空間結構圖: 1980、1986、1994、2000、2008..... 48 圖二十、女性年齡別自殺率之 MDS 空間結構圖: 1980、1986、1996、2002、2008..... 49. 表次 表一、台灣地區 1997~2008 年自殺死因排名............................. 3. 治 政 表二、EMILE DURKHEIM 之四種自殺類型 ............................... 10 大 立 ‧ 國. 學. 表三、男性 75 歲以上年齡別自殺人口統計:1975-1976.................. 35 表四、台灣地區 2003-2006 年各年齡別自殺人口數比較.................. 37. ‧. 表五、台灣地區 2003-2006 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比較...................... 38.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 Un. v.

(9)  . 第一章. 前言.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灣地區1年齡別自殺率的轉變模式。在首章中,研究者首先 將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對於台灣地區自殺率現況進行初步描述與小結。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2(suicide mortality rate)約在 10 人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 20 人,這種趨近. 政 治 大 勢。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 Durkheim 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 立 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 ‧ 國. 學. 在之現象(涂爾幹,1897;黃邱隆譯,民 79;馮韻文譯,民 97)。而德國哲學 家 Martin Heidegger 曾說:「人是向死的存在」。這句名言顯示了人打從出生開. ‧. 始就邁向死亡的事實,也就是說人類的死亡是無可避免之事,這是人類生命自. sit. y. Nat. 然的生理過程。照理來說生命是無價可貴的,又何以有些人要選擇自殺?哪種. n. al. er. io. 人比較容易選擇自殺?事實上,自殺行為一直是人類行為中最複雜與不被了解. i Un. v. 的問題之一(林佳瑩、蔡毓智,民 93、民 94a、民 94b)。台灣地區近年來自殺. Ch. engchi. (suicide)問題與自殺率已經成為社會學者與公衛學者所欲探討與解決之主要 問題。因此,在台灣不同社會時空背景下,不同年齡別之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 亡率變遷模式有其重要性與意義。 .                                                         1. 台灣地區為台閩地區扣除金門、連江兩縣,故歷年自殺率之計算均未包含金門、連江兩縣。 本研究將 1974-2008 年台閩地區總自殺人數扣除金門、連江兩縣後,為歷年台灣地區總自殺人數,共計:77935 人。. 2. 自殺死亡率之原始計算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計算方式為: 一年內總死亡數 粗死亡率=──────── × 100,000,本研究自殺死亡率皆為每十萬人計。 年中人口數. 1   .  .

(10)  . 近年來台灣地區因為經濟發展停滯與政治風氣之轉變,個人身心狀況皆受到 不同層次之衝突與調適,而在這轉變與適應社會狀態的過程中,自殺行為成為 一種顯示個人調適不良與衝突而產生的嚴重後果。根據中國時報(民 96)報導 指出民國九十五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自殺死亡率雖然年增率減少,但為 所有死因中,唯一仍呈「成長」的項目。同時,七成自殺死亡者集中在廿五歲 到六十四歲的青中壯年男性,另外一波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而鄭泰安(民 97) 指出自殺人數在接受到媒體報導關於自殺案例之新聞後會明顯增加,尤其在名 人自殺後所帶來如美國社會學家 David Phillips(1974)所提出的「自殺的維 特效應」(The Werther effect)現象。例如:日本女歌手岡田有希子、港星張. 治 政 國榮與藝人倪敏然的自殺導致當年度各地自殺率呈現增加趨勢。 大 立 ‧ 國. 學. 但單從上述各方描述並無法讓我們正確得知是否出現「台灣自殺潮」之現象,. ‧. 也無法得知自殺死亡率長期變動的模式。是故本研究將回歸統計數字基本面,. sit. y. Nat. 利用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s analysis)方法中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 io. er. (structural equivalence analysis)的概念來呈現台灣地區一九七四年至二零 零八年共計三十五年來總體自殺死亡率之趨勢與變化,再從中進一步了解每一. al. n. iv n C 年之年齡別自殺死亡率 (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隨著時代 h e n g csuicide hi U 3. 變遷而改變的情形,並探討性別、年齡別與年代變項在「率」變動過程中扮演 之角色。.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討至兩零零八年過去三十五年來,台灣地區人民 的總體自殺率模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以及經過分組後的兩性年齡別自殺率 的變遷過程。重點先放在台灣地區這三十五年以來由各年齡別構成之總體自殺                                                         3 年齡別自殺率之計算公式: 該年齡別自殺總人數 該年齡別自殺率=──────────── × 100,000 ,各年年齡別以五歲為分組單位。 該年齡別年中人口數  . 2   .  .

(11)  . 死亡率如何起伏轉變,然後再針對每一年的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進行個別的探 討。藉由總體與各年齡別自殺率的觀察後,再區分出每一年總體自殺率變遷模 式以進行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區分概念,最終進一步分析每一年內各年齡別自殺 率的結構相似性,並觀察其變遷模式。藉由「溫故知新」的方式來了解過去自 殺死亡率轉變情形,以期能成為自殺死亡率法則之基石。. 第二節 台灣地區自殺死亡率現況. 自殺問題不應該只是個人心理或是疾病問題,自殺更具有其重要的社會意義。. 政 治 大. 這也是 Durkheim(1951)之所以使用「自殺率」來描述社會的性質與影響力。. 立. 根據表一,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八年之歷年死因統計公告. ‧ 國. 學. 可以發現自殺死亡已經連續十二年成為國人十大死因前十名。並從中得知自殺死 亡佔全體死因之比例與自殺死亡人數有逐漸上升之趨勢。同時圖一所顯示是在進. ‧. 入二十一世紀後,前九大死因中兩性因「自殺」所產生的潛在生命年數損失(PYLL). sit. y. Nat. er. io. 表一 台灣地區 1997~2008 年自殺死因排名. al. n. iv n C 自殺死亡人數 h總死亡人數 i 自殺百分比 engch U 2,170 120,232 1.80%. 年度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173 2,279 2,471 2,774 3,047 3,188 3,461 4,274 4,401 3,924 4,121. 122,737 125,822 125,250 127,140 127,525 130,467 133,919 138,835 135,882 139,919 143,147. 1.77% 1.81% 1.97% 2.18% 2.39% 2.44% 2.58% 3.08% 3.24% 2.80% 2.88%. 死因排名 10 10 9 9 9 9 9 9 9 9 9 9.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3   .  .

(12)  . 已經穩定處於前五名,且兩性損失年數都呈現上升趨勢;男性的損失更重於女 性。所以從表一與圖一可以發現「自殺」死亡原因即使“只"佔了總體死亡百分 比的 1%至 4%內,但從自殺死亡者所產生的生命損失年數(PYLL)卻是高居前五 位。換句話說,一個社會的自殺死亡者越多的話,對於生命損失年數就會越高, 而且損失的重度也高於其他種類之死因。這個原因即暗示著自殺死亡者可能有許 多本是較低死亡風險者「提早且自願」增加了死亡風險。故從自殺行為產生的後 果不只是個人的死亡,更是家庭與社會巨大的損失(林佳瑩、蔡毓智,民 93、 民 94a、民 94b)。. 治 政 此外經過粗自殺率公式可以得知,自殺率高低起伏首要條件是人口組成之總 大 立 數,與自殺死亡者總數間的關係。圖二與圖三為台灣地區過去三十五年來年間 ‧. ‧ 國. 學. 年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一 2000 年與 2008 年之死因潛在生命年數損失比較4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4 本圖為衛生署之台閩地區死因之 PYLL 比較,且由於衛生署統計僅選當年度十大死因,而 2000 年之高血壓性疾病與 2008 年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並不相同。 為了方便比對一樣之死因狀況,刪除這兩項死因,故剩下 9 組死因作為對比。. 4   .  .

(13)   人數. 立. 政 治 大. 圖二 歷年年中人口增加趨勢圖. ‧ 國. 學. ‧. n. al. 2004-2005.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人數. 資料來源:【歷年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i Un. v. 圖三 歷年自殺死亡人口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5   .  .

(14)  . ,人口總數與自殺死亡者總數的趨勢變化。圖二的總體人口增加趨勢是趨緩(近 年來少子化的影響),而圖三自殺死亡人數卻不一定是受到總體人數增加而增 加,反而更容易受到不同社會條件轉變而影響,因而出現了先微升,爾後下降, 再一直上升這種類似「J」或「U」形的走向。而且從九零年代谷底以來自殺死 亡人數上升速度比同時期總人口增加速度快約三倍。正是這種非等速的變化產 生了圖一中兩性生命損失年數增加的原因。. 經過考量歷年總體年中人口數與歷年自殺死者後,再利用標準化死亡率(SMR) 公式,以兩千年之人口數作為標準計算出標準化自殺率,可以發現過去的三十. 政 治 大. 五年,台灣地區歷年總體自殺死亡率所呈現之趨勢非常符合圖三之歷年自殺死. 立. 亡人口增加趨勢。也就是說,當總人口增加的趨緩,而自殺死亡人口增加速度. ‧ 國. 學. 較大時,就會產生如粗自殺率與標準化自殺率(見圖四、圖五)這種「先升後 降,再升」的趨勢。男性整體自殺率不管哪個時間點皆較女性自殺率來得高,. ‧. 而且隨著時間的演變兩性間的差距有拉大的現象。 . sit. y. Nat.  . n. al. er. io. 標準化死亡率=[Σ(年齡別死亡率 * 標準組年齡別人口數)] 標準組總人口數 …公式一. Ch. engchi. i Un. v. 圖四之兩性粗自殺率,經過公式一轉換成圖五之標準化自殺率後,可以發現男 性之自殺率更貼近總體自殺率,女性較無太大變化。此外,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 六年兩性粗自殺率皆有低估之現象;而兩千年後,兩性粗自殺率則出現稍微高 估。同時,在這為期三十五年的自殺率變遷中,最特別的是在二零零四到二零零 五年,有段明顯的上升趨勢出現在總體自殺率與男性自殺率的變化上,女性較不 明顯,這兩年間的快速上升的原因也是值得探討。. 總體來說,粗自殺率與標準化自殺率其趨式相符合,並不像粗死亡率與標準化 死亡率有明顯不同之趨勢(戴伯偉,95)。因為歷年自殺死因僅佔總死因的 5%. 6   .  .

(15)   每十萬人之自殺率. 2004-2005. 立. 政 治 大.  . 圖四 1974 年至 2008 年之性別粗自殺率. ‧ 國. 學.  . ‧. n. al. er. io. sit. y. Nat. 每十萬人之自殺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Ch. i Un. 2004-2005. engchi. v. 圖五 1974 年至 2008 年之性別標準化自殺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7   .  .

(16)  . 以內,且 14 歲以下之人口雖是高死亡率群體,但該人口群較不具自主能力採取 自殺,和其它死因相較下,其更可能受到諸如:疾病、意外等死因較容易發生。 同時,自殺作為自願提早減少其「活力」的行為來說,不同年齡層群體身處不同 的時空環境,擁有不同的社會條件與規範。因此對於不同年代下,各年齡之自殺 死亡者會有不同的影響。是故,對於不同年齡別之組成人口,進行歷年年齡別自 殺率的探討有其意義與重要性。 第三節 小結 透過了對於台灣地區總體自殺死亡率之現況後,可以發現兩性之自殺死亡率. 治 政 之趨勢相似,同時男性自殺率始終高於女性,且有拉大趨勢。另外,亦可以得 大 立 知自殺死亡率深受自殺死亡人口數與總體人口數的影響。在這兩者間的成長與 ‧ 國. 學. 變化速度並非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導致粗自殺率並不能端看出何以出現「J」或. er. io. sit. y. Nat. 法展現一地區各「年齡層」自殺死亡類型的意義與內涵。. ‧. 「U」形的變化,特別是忽略了歷年微觀的人口組成。換句話說,粗自殺率沒辦. 因此,在一個地區或是社會,努力追求自殺死亡率是否有如同一般「死亡率」. al. n. iv n C 法則或是模型時,對於了解其微觀人口結構的組成與變化,即:年齡別自殺率與 hengchi U 其轉變,有其必要性。因此當我們尋求自殺率法則外,本研究利用「結構位置均. 等性」 (林佳瑩、蔡毓智,民 95;戴伯偉,民 95)的概念作為先了解與檢視過去 三十五年來隨時代變遷之總體自殺率的轉變情形。接著,再透過結構相似性之概 念,進一步觀察每一年中各年齡別自殺率如何進行變遷。所以,本研究希望解釋 台灣地區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之年齡別自殺死亡率的轉變情形,並找出年齡別自 殺率在年代上分類的依據,以期成為解釋不同年代的社會條件如何成為年齡別自 殺率變化的基礎。. 8   .  .

(17)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自殺」的探討一直是人類行為中最神秘的問題之一,包括:文學、哲學、心 理學、社會學等皆曾探討過這個主題,累積的文獻相當可觀。因此本章將分三個 部分來探討進行相關文獻回顧。第一節將對自殺進行定義;第二節為台灣地區性 別、年齡別與自殺率的關係;第三節為各種其他因素對自殺率的影響。 第一節. 自殺的定義. 自殺神祕之處在於自殺者當下的決定是受到何種因素之影響難以判斷,因此成. 治 政 為文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公共衛生等學科探討的主題。自殺是一個人以 大 立 自己的意願與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它是一種人類生理、心理、家庭、社會關係 ‧ 國. 學. 及精神等各種因素混雜而產生的偏差社會行為,它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有人藉由. ‧. 它來傳達情緒、控制人、換取某種利益(精神上或實質上的),更有可能是為了. er. io. sit. y. Nat. 逃避內心深處的罪惡感及無價值感(林佳瑩、蔡毓智,民 93、民 94a、民 94b)。. 自殺(suicide)一詞,根據牛津當代大辭典的解釋,乃是源自拉丁語. al. n. iv n C 「Suicidium」,是sui(本身的)與cidium(殺)的結合(黃文儀主編,民78; hengchi U. 楊嘉芬,民96) 。而Webster' New World Dictionary 的解釋則是:自殺(suicide) 一詞源自拉丁字sui(自己的)和cidide(殺掉),即為殺掉自己的意思;是一 種自我傷害、自動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至於社會學對於自殺的定義最有名的為 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1897)的定義:『由受害者本身完成的主動或被動的行 為所導致的直接或間接的結果,且受害者知道此一行為的後果為死亡』 (黃邱隆譯,民79;馮韻文譯,民97)。其次,Durkheim認為自殺者在個體行為 上,屬於心理學範疇,但如果以一整體現象觀察之,也就是不把自殺個體孤立分 離來研究,而是把一個社會的一段時間內所發生之自殺事件統整起來,即:自殺. 9   .  .

(18)  . 率,其所觀察到的就並非像心理學式的獨立個案及其總和,而是一時一地受到社 會事件影響所產生的整體(自殺率)波動、他稱之為「被考察的社會所特有的自 殺死亡率」(馮韻文譯,民97)。最後,Durkheim認為自殺率普遍存在於每個社 會,縱使人們認為自殺是不道德的,但並不代表自殺率為病態。尤其普遍性來看, 自殺率是一個社會結構正常的組成因子。Durkheim認為一個社會如果整合 (integration)或規制(regulation)太強或是太弱,皆會導致社會自殺率的 提升,其產生的後果通常如表二所示的四種自殺類型,但他不否認這些類型有重 複或是混合(孫中興,2009)。總言之Durkheim是探討社會力與自殺率這兩種社 會事實之間關係的先驅。. 立. 政 治 大. 表二 Emile Durkheim 之四種自殺類型. 利他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 低. 利己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 高. 宿命型自殺(Fatalistic Suicide). ‧. ‧ 國. 學. 高. sit. io. al. er. Nat 社會規制程度. y. 社會整合程度. v. 脫序型自殺(Anomic Suicide). n. 低. Ch. engchi. i Un. 10   .  .

(19)  . 第二節 台灣地區性別、年齡別與自殺率的關係 本小節第一部分將探討過往在性別自殺率研究上,兩性自殺率在不同社會間的 差異;第二部分則是首先呈現年齡別的社會意義,接著比較台灣與日本等三國的 年齡別自殺率差異,最後探討台灣地區不同年代的年齡別自殺率。 一、性別自殺率 從本研究第一章圖三至圖五可以清楚看出男性與女性之自殺率出現了走勢相 似,但程度相異的趨勢。男性不管在哪一年代皆高於女性,例如以本研究兩性. 政 治 大 殺率相較於女性自殺率,超過 1.5 倍 。也就是說,男性較女性容易成為自殺死 立. 三十五年之總體粗自殺率檢驗,男性自殺率顯著地高於女性,平均男性總體粗自 5. ‧. ‧ 國. 學. 亡者。. 與其他國家相比下,兩性的自殺率也是男大於女,例如日本男比女之自殺率類. sit. y. Nat. 似台灣的 1.5 倍;歐美國家為 3~4:1,而回教國家也是男性自殺率大於女性(高. n. al. er. io. 橋祥友,民 88;鄭泰安,民 97)。但根據這些跨國比較後,只是說明亞洲的性. i Un. v. 別自殺率比的倍數小於歐美國家,並非代表亞洲國家自殺率低於歐美國家。同. Ch. engchi. 時,男性自殺率雖高於女性甚多,但 Hall 與 Platt ( 1999 ) 則指出女性企圖 自殺者或是自殺未遂者高於男性,自殺身亡的比例很低。這個原因是男性較容易 使用「暴力型」、「致命型」之自殺方式;女性卻是使用殺傷力較低的「非暴力 型」自殺方式。男性使用致命型自殺方式與非致命型方式相比為 1.4:1;女性 則是 0.97:1。這也是為何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之原因。台灣的研究也發現同樣 的情況,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 1~2 倍,但女性企圖自殺者是男性 2.9 倍(張平吾, 民 76)。其他如歐美國家、日本亦是如此情況,即男性自殺率是女性 1.5 倍~4 倍不等,而女性企圖自殺者卻高於男性(鄭泰安,民 97;陳秀育,民 89;高橋                                                         5. 兩性總體粗自殺率使用 T 檢定考驗後,其統計值 t=6.20,P 值 <0.0001。 男性每十萬人之平均粗自殺率=13.69 人;女性=7.99 人。 . 11   .  .

(20)  . 祥友,民 88;T. Joiner,朱侃如譯,民 97)。另外,如果以自殺企圖者來說, 邱震寰和李明濱(2006)發現我國自殺企圖男女比例約為 1:1.5。而自殺未遂者 再次進行自殺行為,研究發現男性自殺企圖者的再自殺率是女性自殺企圖者的 6 倍(Kuo、Gallo,2005)。綜合上述,世界大部分國家的男性自殺率皆於女性 1.5~4 倍不等;而女性企圖自殺者高於男性(非本研究重點)。 二、年齡別自殺率 以總體死亡率來看,死亡風險本身即是年齡函數。隨著年齡的不同,每個人面 對死亡風險也不一樣(戴伯偉,民 95)。而如果以生命歷程的角度(life course). 治 政 觀之,可以知道每一組年齡別的群體會有不同的年齡模式,而且同一組年齡別在 大 立 不同的年代也會因為社會環境的轉變而有著不同的社會期待(郭雅婷,民 98)。 ‧ 國. 學.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即以類似角度而將各國之年齡別自殺率歸類為四種不同的年. ‧. 齡別自殺率變化類型:第一種為隨年齡越高,自殺率也逐漸或加速增加的「捷克. sit. y. Nat. 型」;第二種為自殺率高峰在 50 歲前後,呈現倒 U 型的「芬蘭型」;第三種是自. io. er. 殺率隨年齡增加,上升至約 50 歲下降,60 歲左右又急速上升的「柏林型」;第 四種類型為「日本型」,其年齡別自殺率的第一次高峰在 25-30 歲,爾後下降至. n. al. i Ch 45 歲,再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張明永,民 94)。 U n engchi. v. 是故,自殺作為一種重要的死因,即會受到不同的年齡死亡風險,與不同的年 齡模式,而有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表現。例如青少年自殺率較勞動力年齡人口 來得低,而且通常自殺的原因也較不相同。青少年可能是因為學業、感情;中壯 年齡人口可能是為了工作壓力、養家糊口(高橋祥平,民 88)等因素。但如果 以年齡層作為自殺率討論的分組,研究普遍認為年齡越高,自殺率越高。同時, 兩性呈現類似趨勢(吳若寧等,民 97;林佳瑩等,民 93、民 94a、民 94b;Juan J et al,1996)。. 12   .  .

(21)  . 圖六與圖七為世界衛生組織(WHO)二零零六6年全球國民健康報告中,日本、 香港及新加坡等三國與台灣該年度自殺率之數據合併後的兩性十歲組年齡別自 殺率,可以發現這四國之年齡別自殺率男性皆高於女性。如果扣除十四歲以下的 年齡別人口,可以發現男性之自殺率高於女性 2-4 倍不等,這與前部分研究發現 相符合。如果控制住性別後,這四個社會的年齡別自殺率雖有程度上的差異,但 趨勢卻是相類似,即自殺率幾乎隨著年齡別組的歲數增加而增加。日本 在男性 25-64 歲的壯年人口的自殺率是四國之中最高,這可能與亞洲金融風暴後 失落的十年有關。日本社會的競爭性是世界有名,在經濟不振後,失業率大幅上 升,可能造成糊口不易,因而產生高自殺率。同時,日本傳統價值的武士道精神. 治 政 可能也是助長日本社會高自殺率原因之一。日本社會學家山田正廣認為「日本人 大 立 不認為自殺是犯罪,而認為它是一種美德」。台灣社會自殺率高峰族群為男性 ‧ 國. 學. 75 歲以上老人,與香港、新加坡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男性自殺率從 25 歲. ‧. 開始,除了 45-54 這各年齡組有稍微下降外,整體壯年族群自殺率皆超過 30 人。. sit. y. Nat. 這也表示了壯年年齡族群的人口與整體社會的轉變有著密切的關係,且隨著年齡. io. n. al. er. 的增長,社會適應能力較調適不良(林佳瑩、蔡毓智,民 94a)。. Ch. engchi. i Un. v.                                                         6. 因為 2006 年為世界衛生組織對於日本、香港、新加坡之最新死因報告,故以 2006 年為例。. 13   .  .

(22)   每十萬人之自殺率. 立. 政 治 大. 圖六 2006 年台灣、香港、日本與新加坡男性年齡別自殺率. ‧ 國. 學.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死因統計】、【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 n. al. er. io. sit. y. Nat. 每十萬人之自殺率. Ch. engchi. i Un. v. 圖七 2006 年台灣、香港、日本與新加坡女性年齡別自殺率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死因統計】、【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14   .  .

(23)  . 此外,圖六乃根據 WHO 的死因報告,其年齡別是以十歲組為劃分,較易忽略了 更細緻的年齡別人口群。例如 15-24 歲的人口,如以極端值審視,15 歲的求學 人口,與 24 歲將步入職場的新鮮人,其社會規範與環境就不相同。因此如將年 齡組數劃分為五歲一組後,可以從圖八、圖九發現更具特定年齡模式的年齡別效 應所產生的自殺率。而圖八與圖九顯示如採用貫時性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可以比較不同年代別內的年齡別自殺率變化。經過相隔三十年的時間,可以發現 圖八男性在這四個年代中,一九七六至一九九六這二十年的年齡別人口出現非常 類似的走勢,54 歲以下之壯年人口,每十萬人之自殺率幾乎多在 20 人以下。但 從一九九六到二零零六這十年出現了巨大的改變,該年齡別人口自殺死亡率幾乎. 治 政 高達 40 人,比過去三十年高出近兩倍。相較之下,女性(圖九)雖有著隨年齡 大 立 別組歲數增加,自殺率有上升趨勢,但卻比男性來得穩定與低,縱使到二零零六 ‧ 國. 學. 也無太大變化,這可能與女性調適能力與自殺方式有關。. ‧. n. al. er. io. sit. y. Nat. 每十萬人之自殺率. Ch. engchi. i Un. v. 圖八 1976、1986、1996 與 2006 年台灣地區男性年齡別自殺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15   .  .

(24)   每十萬人之自殺率. 立. 政 治 大. 圖九 1976、1986、1996 與 2006 年台灣地區女性年齡別自殺率. ‧ 國. 學.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 sit. y. Nat. 經過跨年代的比較後,可以發現年齡別自殺率有隨著年齡組越大,自殺率越高. io. er. 的規則。且如以二零零六年為例, 25-34 歲的男性年齡別人口比過去三十年, 自殺率多出快近 2-4 倍。如將年代與年齡相減,可推知自殺率在世代上的差異。. al. n. iv n C 例如在一九九六年 30 歲人口為一九六六年生,其自殺率略高於 10%。而十年 hengchi U 後進入 30 歲的人口為一九七六年生,其自殺率卻幾乎高達 40%。這表示在邁. 入二十一世紀後,較年輕的世代出現了自殺率高峰年輕化的現象(林佳瑩等, 民 94a)。. 16   .  .

(25)  . 第三節 其他因素對自殺率的影響 過去到現在,已經累積相當可觀的理論與研究企圖來解釋造成進行自殺行為的 原因。也就是說,正因為自殺行為本身是很深奧難解的問題之一,所以才會有各 種理論與研究的角度欲探討自殺問題。而到底造成一個人自殺,或是一地一時的 自殺死亡率的變動原因為何,卻是沒有一定的答案。或許,自殺。本身即是各種 學科之整合。那麼究竟還有什麼因素影響著自殺率呢?可以分成個體微觀層面與 社會鉅觀層面兩部分來討論。. 一、微觀層面. 立. 1、心理與精神分析:. 政 治 大. ‧ 國. 學. 過去對於自殺的觀點將自殺視為個人行為,因此自殺死亡者本身為對象的研究 則是以心理學研究為大宗。多數探討人類心理層面或是精神分析的學者發現,自. ‧. 殺死亡者或是自殺未遂者在進行行動前多患有一種或是多種的精神疾病,且在日. y. Nat. sit. 常生活中遭遇挫折(鄭泰安,民 97)。而 Freud 的精神分析學派相信自殺式一. n. al. er. io. 種轉向的、內在的攻擊欲望。至於臨床心理學或是諮商心理學,是直接觀察語交. Ch. i Un. v. 談自殺個案當下的想法與行為來切入探討,例如紀錄每一次心理諮商對話之過程. engchi. 以進行分析。心理學家相信,自殺者企圖藉由自殺行為來表達或是完成一些願 望,例如報復他人、逃避問題或懲罰自己等(林佳瑩、蔡毓智,民 93、民 94a、 民 94b)。. 另外,近年來有研究顯示,自殺行為與精神疾病、憂鬱症有密切關係。台灣的 心理解剖研究發現,十五歲以上的自殺死亡者,在生前有高達 98%的人至少罹患 一種以上得精神疾病(鄭泰安,民 97)。其中包含了憂鬱症、酒癮藥癮、生活 事件的打擊後的情緒、肢體障礙,以及精神分裂症。高橋祥平(1999)在日本社 會的發現有九成的自殺死亡者有著精神疾病上的問題。在美國社會亦是如此,自 17   .  .

(26)  . 殺者在死前患有 81%到 100%不等的精神疾病問題(Arato et al,1988;Robins et al,1959)。總體而言,心理分析學家認為自殺者生錢與精神上的疾病問題密不 可分。. 2、遺傳/生物因素: 鄭泰安(民 97)指出不少心理解剖研究發現許多社會的自殺死亡者,其一等 血親有自殺行為的比率比一般人高。如韓國藝人崔真實、崔真英姊弟相繼自殺身 亡。而台灣地區心理實驗亦發現擁有自殺親人的家族比一般人多了五倍風險 (Cheng et al,1995)。在台灣最有名的家族自殺事件為導演兼廣告人的吳念真. 治 政 先生。其父親、弟弟與妹妹皆死於自殺。而他在民國 大97 年曾公開表示自己有憂 立 鬱症。也就是說吳導演成為高風險的自殺族群,其家族成員似乎有著「自殺的遺 ‧. ‧ 國. 學. 傳基因」。. sit. y. Nat. 至於生物因素方面,討論最多的是「血清素」(serotonin)。Mann(1998). io. er. 的研究發現自殺死亡個案的血清素有異於常人的地方。血清素是一種神經介質, 能穩定情緒。他發現自殺死亡者的血清素在大腦前額葉內的含量比一般人低,另. al. n. iv n C 外許多精神疾病患者血清素也較一般人低。所以些血清素極有可能是自殺偏差與 hengchi U 精神疾病的共同途徑(鄭泰安,97)。另外一種可能影響自殺的神經介質是「新. 腎上腺素」,它與大腦認知活動有關,當它活性降低可能會引起負面的思想與無 價值感,進一步導致自殺。 二、微觀到鉅觀   根據上述微觀層面的探討可以發現,如果僅將自殺行為視為個體事件,除方法 論太過狹隘(Fremouw et al,1990)外,最重要的是會忽略影響個體的社會環 境。Durkheim(1951)認為人為社會的動物,完全整合於社會群體當中,自殺行. 18   .  .

(27)  . 為不能單獨以精神病、種族、模仿、氣候或其他個人因素、個人動機來說明。因 此,他認為社群結合的性質,不僅決定了個人自殺的類型,亦決定了個人自殺的 動機。也就是說,自殺行為除了個人因素之外,自殺更具有其背後的社會原因, 及其意義(林佳瑩、蔡毓智,民 93、民 94a、民 94b)。自殺不能只被看成微觀 因素,因為經由自殺死亡後,不只是個體死亡,更帶來家庭與社會的損失。因此, 從鉅觀的社會、文化與政經環境來端看自殺死亡率之變動,對於一個國家或社會 之自殺防治是有其必要性。 三、鉅觀層面 1、氣候與季節:. 立. 政 治 大. Durkheim雖主張社會學的研究題材就是社會事實,所以他排除其他非社會事實. ‧ 國. 學. 的事物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其中,氣候與季節因素就是Durkheim所反對者。然. ‧. 而,眾多的人類之社會行為展現季節變化模式,如裘雁鈴(民94)的研究指出台. sit. y. Nat. 灣地區七零年代以前,結婚事件的季節模式(七、八、九、十月是淡季,而十二、. io. er. 一、二、三月相對則是結婚高峰期)會影響生育事件的季節變化顯示出U 型模式 (一年中之四月到七月為出生淡季,而十月到隔年一月則為出生高峰期)。也就. al. n. iv n C 是說,自然季節變化往往也被賦予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陳信木,民87)。 hengchi U. 因此,許多學者探討自殺率與季節、氣候與節慶間的關係。目前的看法是認為 春末夏初之際為一年中自殺死亡率最高的時候。冬天自殺死亡率最低,至於秋天 是否會有另外一波高峰,則因不同的年齡、性別、自殺方式與研究地區(Preti, 2002)有所不同。台灣與香港則因緯度低,冬天不夠冷,而較無這種規則。Durkheim (1951)對於季節的解釋是認為夏天白晝較長,導致人們的社交活動與緊張都增 多,進而增加了自殺率。他認為並非是溫度的因素。. 19   .  .

(28)  . 其他相關研究顯示氣候上的轉變也會提高自殺率的風險,鄭泰安等(民 95) 的研究指出,氣候轉變會影響大腦內血清素的活性造成人的情緒轉變,因而提升 自殺率的風險。至於節慶方面陳秀育(民 89)的研究發現台灣人在元旦與農曆 除夕對自殺死亡具有保護作用,而這個原因正是自然上的社會意義。也就是說, 對台灣人來說,團圓的節日增加了社會整合度,可以避免自殺。. 2、社會條件與環境: Durkheim(1951)認為一個社會如果整合(integration)或規制(regulation) 太強或是太弱皆會導致社會自殺率的提升。例如他發現歐洲各國中,信奉天主教. 治 政 的國家自殺率比信奉基督教的國家來得低。這是因為基督教整合程度比天主教 大 立 低,但當整合程度過高時,就會如一九九三年美國大衛教派出現了近百位教徒集 ‧ 國. 學. 體自殺的現象,或是如日本的神風特攻隊、911 攻擊事件等。S.Atran(2003). ‧. 指出,這種因整合太強的攻擊性自殺行動者,具有明顯的政治立場與信仰,而且. sit. y. Nat. 其社經地位、精神狀況與常人無異。而 Fernquist(2001)以政治整合度補充社會. io. er. 整合度的概念,企圖從政治整合的角度,探討政治整合度與自殺現象的關係。 Fernquist 的研究指出隨著歐盟的統一,支持國家加入歐盟的人民代表著有較高. n. al. ni Ch 政治整合度,政治整合度愈高的國家自殺率較低。 U engchi. v. 另外,Durkheim 指出當一個社會突然出現經濟過度成長,或是蕭條,會造成 規制力減弱,產生脫序(anomic),因而增加自殺率。如美國三十年代的經濟大 蕭條產生的自殺率高峰,或在二十世紀末,包含台灣在內(新加坡除外)的亞洲 金融風暴,正是因經濟問題與失業問題導致自殺死亡率都比九零年代初期大幅上 升,尤其是就業年齡之男性影響最深(鄭泰安,民 97)。Sainsbury 等人(1980) 以歐洲 18 個國家的貫時性研究來檢驗 Durkheim 的「脫序型自殺」,他們建構出 一組指標來呈現一地之脫序程度。這些致標包含結婚率、離婚率、失業率、犯罪. 20   .  .

(29)  . 率以及他殺率等等因素,他們發現指標分數越高,該國自殺率也越高;指標分數 增加越多的國家,自殺率增加的幅度也越大。. 至於台灣地區對自殺率的解釋,有許多研究利用各種社會指標來對自殺率進行 描述。例如鄧秉凡(民93)的研究指出女性勞動參與率明顯對男女性別自殺率有 影響,男性自殺率會上升,女性自殺率會下降。其他如人口密度、失業率與自殺 率呈現正相關,GDP指數與自殺率呈現負相關,代表經濟成長對自殺率有緩衝的 作用。陳玉華(民98)的研究指出當離婚率有明顯上升的月份,自殺率也會上升。 同時,失業率也會影響自殺率。施以諾等人(民96)的發現亦是國民失業率會顯. 治 政 著地影響自殺死亡率。而游舒涵等人(民96)的研究發現台北市中,離婚率、獨 大 立 居率及貧窮率和自殺率成正相關的結果,也與涂爾幹的理論相符。也就是說離婚 ‧ 國. 學. 率、獨居率上升意味社會整合度減低,亦即社會失序情形加劇,因此社會中的自. ‧. 殺率因此而上升。而貧窮率之上升,推測可能表示社會中有比較多人基本的物質. sit. y. Nat. 需求匱乏、生活困頓,自殺率因而上升。楊嘉芬(民96)在對台灣地區鄉鎮市區. io. er. 的自殺率比較發現,社區性指標中代表該鄉鎮市區的教育資源與父母親社經地位 程度-「15~17歲不在學率」是影響台灣鄉鎮市區別自殺死亡率之差異的最強因. al. n. iv n C 素。在媒體方面,鄭泰安等(2007)指出二零零五年四月知名藝人倪敏然自缢身 hengchi U. 亡後,在二零零五年五月的四個禮拜內,自殺死亡人數顯著高於其他各周,增加 了17%。而且增加的主要是男性 (增加 30%),而當年度受到媒體詳細報導倪敏然 上吊方式影響,台灣上吊自殺人數亦有增加。這種模仿效應稱為「維特效應」, 如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則類似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及自殺個體在社會情境中,行為因受別人的影響而改變。. 21   .  .

(30)  . 第四節 小結   經過對自殺的瞭解後,不管是微觀層面,或是鉅觀層面,對於自殺行為可能 並非只有單一原因,而是彼此交錯的。各種因素對於不同年齡別人口會有不同 的影響,而這也會反映在各年代內的年齡別自殺率之間的變動。因此,經過「率」 的表現,可以先去判斷是否該年代出現了易造成自殺的氛圍。再使用貫時性研 究在不同年代的自殺率比較後,可以再進一步比較所處不同年齡模式的年齡別 人口。因為自殺可以發生於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不同的年齡別人口在「生命 歷程」的各個時期中有著不同的任務,以及不同的社會角色,並參與不同的社. 政 治 大 同時代的自殺率是否出現巨大的轉變,是去瞭解一個社會之自殺率的最基本原 立 會團體,也受到不同的社會條件與限制。是故,經由年齡別為出發點來探討不. ‧. ‧ 國. 學. 則,也能對未來不同年齡別的自殺防治政策提供線索。. n. al. er. io. sit. y. Nat.                                  . Ch. engchi. i Un. v. 22   .  .

(31)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綜合上述文獻,可以知道自殺行為的解釋是很深奧、多元的。而對於自殺率 的變動,亦深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自殺的因子,對於不同年齡別的自 殺人口,其影響力會因不同年齡模式、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等而有所不同。是故, 在我們欲對自殺率起伏的預測與控制時,先去瞭解年齡別自殺率的變化更為重 要。因此本研究將以一九七四至二零零八年這三十五年以來的年齡別自殺率, 透過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structural equivalence analysis)的概念,以探討. 政 治 大 置均等性分析方法與相關研究;第二節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進 立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的變遷模式。在我們進行探討前,先透過第一節介紹結構位. 第一節 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方法. Nat. sit. y. ‧. ‧ 國. 學. 行方式,以期能成為探討自殺率議題的另一種研究面向。. io. er. 本研究欲利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法探討歷年年齡別自殺 率的變化模式,並進一步呈現歷年年齡別自殺率的 MDS 空間分佈。因此本小節首. al. n. iv n C 先介紹結構位置均等性的意義,接著再介紹結構位置均等性的使用方法與相關研 hengchi U 究。. 一、結構位置均等性的意義. 「結構」(structure)是社會科學最常被提及的分析概念之一。那何謂「結 構」?結構概念的定義根據社會學家 Blau(1975;引自葉啟政,民 89)的看法, 結構為一社會組成單位內,不同元素間相互關係的展現。Porpora(1987)分別利 用 Durkheim 社會事實的屬性必需從群體的角度出發,與 Marx 社會結構為不同 階級的關係組成,認為結構分析即從不同類型的社會群體出發,按照群體的屬 23   .  .

(32)  . 性加以歸類來進行。綜合上述,根據 Wellman(1988,引自林佳瑩、蔡毓智,民 95)的看法,從網絡觀點進行結構分析,可被視為對網絡中不同元素所組成的 相互關係進行分析,以洞察整體結構。 雖然結構常出現在理論或是各領域中,也知道結構與個體往往互相形塑與影 響。但要實際對於結構組成加以分析的量化研究數量遠少於理論概念建構之分 析。在量化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分析方法為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s analysis)中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structural equivalence analysis)方 法。此方法使用結構指標作為結構組成的基本元素,進而從結構內各元素間位. 政 治 大 95) 。例如研究不同位階之軍人在同一部隊,所擔任之軍階及職位的角色,可以 立 置上的相似程度,對結構組成加以分析(林佳瑩、蔡毓智,民 95;戴博瑋,民. ‧ 國. 學. 看出不同角色間位置上的相似性,與此部隊的網絡關係。同時可以藉由這個部 隊的關係去和其他部隊進行比較,看整體網絡結構相似或相異之程度。. ‧. 二、結構位置均等性的使用方法 . sit. y. Nat.  . n. al. er. io. 利用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方法其重點在於表達出結構組成之元素間的相對位. i Un. v. 置關係,因此描述結構位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將結構內的各個組成元素,按其屬. Ch. engchi. 性間的相近性與相異性來加以分群。這種物以類聚的方式即為「集群分析法」 (clustering analysis) 。此方法利用一個歐幾里德距離矩陣作為判斷依據,然 後視二二元素之間的歐幾里德距離是否大於判斷的臨界值,再決定是否將此二者 歸入同一群。其分群後產生結果可以用 Block Model 來描述結構位置均等性的模 型。如被歸在同一 Block 中的單位可被視為在結構位置上具備相似性。林佳瑩、 蔡毓智(民 95)曾利用 Block Model 研究台北縣和台北市各行政單位在教育資 源分佈結構上的情況。此外,Block Model 所描述之結構位置上均等並非指元素 分類後的特質或性質相同,而是指由組成元素構成的各類屬間,在整體結構中具 有相同程度的結構位置。 24   .  .

(33)  . 至於結構位置相似性之空間呈現方法最常使用 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分析法。MDS 法可將歐幾里得距離還原於空間分佈上,藉以判斷一網 絡結構內的元素彼此在一結構空間中所處之位置,以及與其他元素之距離。換句 話說,MDS 就是要運用網絡中各元素的空間分佈,並描繪每種元素的距離關係。 將網絡關係原始矩陣轉換為歐幾里德距離矩陣後,即可利用各組成部份的相對距 離作最佳排列,使得各組成元素得以根據相對距離而在空間中呈現其各部份的相 對位置。在結構上越相似的元素,在 MDS 圖中會愈靠近;反之,在結構上越不類 似的元素,在空間上距離會越遙遠。因此,以 MDS 圖形進行結構位置分析的優點 在於能夠從 MDS 圖形分析中了解分析單位在結構位置的相似程度,且現象的各個. 治 政 組成部份的結構位置相似程度差異所產升的空間距離,可以成為評估與了解不同 大 立 分析對象的結構位置相似性程度。如戴伯偉(民 95)曾利用網絡結構位置均等 ‧ 國. 學. 或相似性的概念分析年齡別死亡率,並將計算出的死亡率歐式距離進行 MDS 空間. ‧. 分析,顯現出台灣地區不同時期的年齡別死亡率變遷模式(林佳瑩、蔡毓智,民. sit. y. Nat. 95、戴伯偉,民 96;Scott,2000) 。而本研究要探討年齡別自殺率的變遷模式,. io. n. al. er. 並進一步呈現歷年年齡別自殺率的 MDS 空間分佈。. 第二節. Ch. 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 .  . engchi. i Un. v. 本節將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將說明結構位置均等性在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設 計與分析步驟;第二部份則是將資料進行處理,以進行實際研究。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將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分析法以進行年齡別自 殺率的研究分析。針對構成總體結構的個體指標作為分析單位來探討各個體單位 在結構組成位置上的相似性或相異性,以作為結構組成之總體結構分析的基礎。 也就是說,將總體性的資料應用成結構位置均等方法進行個體指標的結構位置均 25   .  .

(34)  . 等性分析,再以個體組成員相近或相異的程度來對總體進行整合或區別。因此, 在進行實際研究前,需要先將結構指標先進行操作化定義。. 當一社會網絡結構中處於結構內的不同成員,其社會角色(social role)彼此 擁有相同對等的社會關係時,即為結構位置均等性 (Scott,2000;Wasserman & Faust,1994)。因此,我們可將結構位置均等性定義為: 1、. 假設 r(relation) 為網絡內成員的連帶關係,則 Xikr 表示成員 i 具有. 關係 kr; Xkir 表示成員 k 具有關係 ir。同時,當成員 j 與成員 k 以 Xjkr 表. 政 治 大. 示具有關係 kr; Xkjr 表示成員 k 具有關係 jr。因此,若是當 Xikr=Xjkr 則 Xkir. 立. =Xkjr ,且 k=1,2,3…,G(k≠i、j); r=1,2,3…,R。. ‧ 國. 學. 2、. 根據以上定義,則 Xijr,表示成員 i 與成員 j 兩者具有結構均等性關係。. ‧. 雖然成員 i 與成員 j 不一定有直接關係連帶 kr,但是這兩個成員相對於成. io. al. er. 林佳瑩等,民 95;戴伯偉,民 95)。. sit. y. Nat. 員 k 來說,是處於相同的結構位置,以 i≣j 表示 (Wasserman et al,1994;. n. iv n C hengchi U 而結構成員在結構位置上的定義可分為三層次來看:第一,整體的層次;第二, 成員的次群體;第三,個別成員(Wasserman、Faust,1994)。因此採用結構位置 均等性的分析方法可將不同的次單位匯整成整體的層次,而將其視為一整體結構 單位加以分析(林佳瑩、蔡毓智,民 95) 。然而本研究所使用的總體性資料(附 表一、附表二)為歷年年齡別自殺率,其之間並無真正的連帶關係,因此必須將 歷年之年齡別自殺率依據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定義,將其轉換成「相似」或「差異」 的關係性資料矩陣(similarity or dissimilarity Solidarity matrix),亦即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結構位置均等性關係資料矩陣」。資料的轉換方式為計算網 絡中的個別成員在整個網絡的相對距離位置。此距離所代表的意義即為結構中成 26   .  .

(35)  . 員間關係位置均等性的判準。至於本研究的結構位置距離測量方式將採用「歐幾 里德距離方法(Euclidean Distance Method)」。 歐幾里得距離可以還原成員彼此間在結構上的位置點,其計算方式如下:. ★. g. ∑ [( x. dij =. k =1. ik. − x jk ) 2 + ( xki − xkj ) 2. …公式二. dij 表示成員 i 與成員 j 的歐式距離,其中 Xik 表示行動者 i 對行動者 k 的關係 連帶;Xjk 表示行動者j對行動者 k 的關係連帶。因此,對行動者 i 與 j 二者而. 政 治 大 ≠k(林佳瑩、蔡毓智,民 95)。 立. 言,二者的歐幾里德距離就等於 row i 及 j 及 column i 及 j 的距離;且 i≠k, j. ‧ 國. 學. 再計算出歐式距離後,本研究採用華茲法(Ward's Minimum Variance Method). ‧. 做為集群分析之方法。華茲法是計算群集內積差平方和,並利用最小的誤差平方. y. Nat. io. sit. 總和來(SSE)來合併群集。因此根據集群分析後,結構位置均等性即為結構成. n. al. er. 員在某些指標面向上彼此的距離,再端看研究目的來選取相似性或是相異性距. Ch. i Un. v. 離。如此每一個分析單位與其他分析單位彼此之間都可以計算出相對距離數值,. engchi. 以進行資料轉換成結構關係矩陣。在矩陣結構上,數值越相近表示分析單位間的 結構越相似,因此可以被分類到同一個更大的群體內。.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歷年年齡別自殺率,如果我們以結構位置均等性的概念 來進行研究,可以先從結構整體的層次觀察到個別成員的層次。也就是說,我們 可以將每一年當作不同的網絡結構,按照其中的年齡別自殺率為分析單位,並求 其自然對數值(LN)7,以觀察每一年內的結構相似性或均等性並加以分類。因此,                                                         7. 由於每一年之年齡別自殺率所產生之變異數甚大,例如男性 1974-2008 年各年齡別之平均變異為 500.49。 故為了縮小規模,又不失去真實性,而採用年齡別自殺率的自然對數值(LN)作為分析集群之組成元素。. 27   .  .

(36)  . 我們可以將此概念用來區分並探討過去三十五年來,歷年的年齡別自殺率模式是 如何的變化,且可以區分出哪些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種類。整體的分析步驟 如下:. 1、. 視過去三十五年,兩性間的每一年為單獨的網絡結構,並直接觀察各年 內,由結構成員-年齡別自殺率所構成的總體結構,再求取其自然對數 (LN)作為觀察各年代之整體結構相似性的組成元素。. 2、. 利用歐幾里德距離方法,計算出歷年內各年齡別自殺率之自然對數(LN). 3、. 透過集群分析法(clustering analysis)中的華茲法將兩性的關係性. 治 政 彼此間的相對距離,形成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的結構位置 大 立 均等性關係矩陣,共兩個矩陣。 ‧. ‧ 國. 學 sit. y. Nat. 矩陣直接區分具有整體網絡成員組成相似性的年份,並利用可解釋變異比. io. al. n.  . er. 例作為加以歸類為同一集群的判準。. Ch. i Un. v. 當區分出整體結構位置均等性相似的年代次群體後,我們可以以 Wasserman. engchi. 與 Faust(1994)的結構位置層次概念,進一步透過年代次群體,觀察同一年內 更小的成員-年齡別自殺率。再以該年作為結構整體下,其年齡別自殺率會形成 一個群體分佈,可以以此與其他年代次群體相比。也就是直接比較每一個原始年 齡自殺率8與其他年齡自殺率的位置距離。再透過此次群體分佈相似性差異,可 以找出狀況相似與相異的年代,及其年齡別在空間分佈上的轉變。其分解的步驟 如下:.                                                         8.     由於 MDS 之空間分布需要各元素間較大差異性,藉以清楚顯現同一年內之各年齡別自殺率彼此之間的遠近親疏 ,故在 MDS 分析上,採用原始之年齡別自殺率。. 28   .  .

(37)  . 1、. 視兩性各別過去三十五年的每一年為一單獨的網絡結構,計算出該年的 每一個年齡別自殺率與該年的其他年齡別自殺率的差異。形成年代次群體 的關係矩陣。其計算方式透過公式三,我們直接將每個年齡別與同一年其 他所有年齡別自殺率相減後,並求其絕對值,作為構成關係矩陣的距離數 值,其中 μ x 表示每一年其中一個年齡別自殺率。. di μ 2、. x. =. μ others. − μ …公式三 x. 經過計算後,兩性的每一年都會形成一個自己的年齡別自殺率彼此差異 的矩陣。男女兩性各分別為三十五個,共計七十個每一年內年齡別彼此關 係的矩陣。. 立. ‧ 國. 學. 3、. 政 治 大. 接著利用 MDS 分析方法,運用共同變異量做為區分次群體的分析指標,. ‧. 並計算其歐基里德距離,可得到結構成員彼此間的相對距離以代表相似性. sit. y. Nat. 程度,使得每一年中每個年齡別自殺率和該年度其他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在. io. er. 空間結構中。最後,我們可以觀察兩性歷年 MDS 圖表中,每個年齡別自殺 率的位置點與其他年齡別自殺率位置點差異最小的會互相靠近。因此,透. al. n. iv n C 過這種位置距離遠近表現,可以再去加以歸類各年齡別自殺率移動模式相 hengchi U 似的年代,並觀察其年齡別自殺率群組移動的過程。 二、資料處理 由於歷年度之年齡別自殺率普遍顯示(如:圖八、圖九):年齡越大,自殺率 越高的模式。即表示年齡別自殺率普遍顯示出一種如「 」圖形的趨勢,差別只 是在於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起伏程度不同。因此,根據這種年齡別自殺率的類 似走勢,我們可以以結構位置均等性的概念將每一年的年齡做固定組數的年齡別 組,以計算出過去三十五年來群體層次相似的年代,並加以分類。首先,根據行. 29   .  .

(38)  . 政院衛生署之死因分析,我們將歷年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人口取出,並以五歲組 為例,進行年齡別自殺人數的分組,以此作為該年度之年齡別自殺率的分子。分 母部份我們以歷年台灣地區戶籍年中人口數,進行年齡別人口總數的分組 。以 此計算出歷年之年齡別自殺率。.   計算出歷年年齡別自殺率之後,求得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之自然對數值(LN) 所構成的結構,進行相似性比較,可以區分出年與年之間自殺率走勢相似的年代 類屬。區分出相似年度類組後,再將從一九七四到二零零八年共計三十五年的每 一年視為獨立群體結構,及代表男女兩性各會有三十五個群體。每一年內的各年. 治 政 齡別自殺率可以再被當作獨立的個體,以進行該年度年齡別組自殺率的位置均等 大 立 性分析。本研究以五歲組年齡別自殺率為例,從 15-19 歲為起點 至最高年齡別 9. ‧ 國. 學. 組為 85 歲以上,共有 15-19 歲、20-24 歲等一直至 85 歲以上這組,共計 15 組. ‧. 年齡別組成員。這也代表了每一年內都會有 15 組年齡別自殺率,以作為各年齡. sit. y. Nat. 別自殺率相似性分析的依據,並且可以觀察各年齡別組在這三十五年中的每一年. io. al. n.  . er. 內,各自變化的情形。. Ch. i Un. v.     因此,我們將先來對歷年內各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情形(年齡效應),以及. engchi. 同一年齡別在歷年上的變化(年代效應)進行描述。有著對台灣地區年齡別自 殺率初步認識後,可以使用結構位置均等性的概念來對歷年年齡別自殺率進行 呈現,並且探討不同層次間的相似性分析。如從年度與年度間之間的比較,到 每一年內的各年齡別自殺率的比較,再以 MDS 圖形來對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 轉變上提供空間上的呈現。.                                                         9. 十四歲以下自殺人口數相當少,但其年中人口總數卻很多,因此經常會影響波動。 再加上考量十四歲以下之人口較不具自主性行動,其登記為自殺之死因可能有誤,故將之刪除。 原台灣地區總樣本數:77935 人;刪除 14 歲以下人數:393 人。故本研究使用樣本:77542 人。 男性:50402 人;女性:27140 人。. 30   .  .

(39)  . 第四章.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的變遷過程. 本章將對歷年年齡別自殺率進行探討,並實際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的概念來研 究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將之呈現在 MDS 空間圖形,藉以展現不同年代中各年 齡別自殺率的變化。故在第一節將先對歷年不同年度的年齡別自殺率進行初步描 述;第二節再來對單一年齡別自殺率進行探討;第三節則是呈現歷年年齡別自殺 率空間模式的變化過程,最後進行小結。. 政 治 大. 第一節 歷年年齡別自殺率之初步描述   . 立.   要了解一個地區之整體自殺率之演變過程,對於探討微觀層面的年齡別自殺率. ‧ 國. 學. 進行探討有其重要性,因為年齡別自殺率顯示了各年齡組成人口受到各種因素影 響下產生的自殺行為。所以本小節將先來對於台灣地區歷年內,單一年度年齡別. ‧. 自殺率之變遷情形(年齡效應)進行描述,再來對趨勢中的缺口,與特殊的年度. n. al. er. io. sit. y. Nat. 進行探討。. Ch. 一、 各年度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情形. engchi. i Un. v. 根據過往對於自殺率之研究普遍發現年齡層越高,自殺率也越高,但是否歷 經三十五年來的台灣地區自殺率均呈現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固定趨勢呢?透過圖 十與圖十一,將兩性過去三十五年的各年齡別自殺率轉換成自然對數(LN)後, 顯示歷年來兩性從 15-19 歲,以每五歲組到 85 歲以上的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 代上的演變過程,普遍呈現類似「 」形狀,即年齡別組越大,自殺率越高10之「年 齡模式」 ,且不管哪一個年代,男性同一年齡層之自殺率始終高於女性該年齡層。                                                        . 10.     如不轉換自然對數(LN),使用原始之自殺率亦呈現相同趨勢。但由於各年齡之平均變異過 大,將其轉換後,可使原資料不會受到太少自殺數而導致如 80 歲以上人口出現較大震盪,且 可保持原趨勢。 . 31   .  .

(40)  . 立. 政 治 大. 圖十 男性各年度之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1974-2008. ‧ 國. 學.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十一 女性各年度之年齡別自殺率趨勢圖:1974-2008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 32   .  .

(41)  .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歷年總體自殺率(首章圖四、圖五) ,在九零年代初期(1995 前)兩性之各組年齡別自殺率,和七零與八零年代相比,皆是相對較低的,這與 台灣經濟成熟化與政治解嚴後所帶來較好的環境,有密切關係。爾後在約一九九 五年之後,二十五歲以上之年齡別自殺率又逐漸開始攀升,但十五至十九歲這組 之求學階段的人口群就一直維持在低點。最後進入到兩千年之後,二十歲至五十 四歲之青、壯年人口(特別是男性),其自殺率就已經穩定處於平均線之上,也 比以往該年齡別之自殺率來得高。這個發現與林佳瑩等(民 94a)的研究一致, 也就是自殺率高峰有年輕化之現象。. 政 治 大. 此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將各國之年齡別自殺率歸類為圖十二之四種類型。第. 立. 一種為隨年齡越高,自殺率也逐漸或加速增加的「捷克型」;第二種為自殺率高. ‧ 國. 學. 峰在 50 歲前後,呈現倒 U 型的「芬蘭型」 ;第三種是自殺率隨年齡增加,上升至 約 50 歲下降,60 歲左右又急速上升的「柏林型」 ;第四種類型為「日本型」 ,其. ‧. 年齡別自殺率的第一次高峰在 25-30 歲,爾後下降至 45 歲,再隨年齡增加而增. y. Nat. n. al. er. io. sit. 加(張明永,民 94)。. Ch. engchi. i Un. v. 圖十二 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四種年齡別自殺率類型 資料來源:【WHO,收錄於“台灣的社會問題 2005":17 章】 33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heng Kung

W EN -C HING L IE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heng Ku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heng Kung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 thresholds based on FRAX :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National Osteoporosis Guideline Group and the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W EN -C HING L IE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heng Ku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heng Kung

W EN -C HING L IE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heng Kung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