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60年代台灣留日青年惦念的「民族主義」 -雜誌《台灣青年》的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960年代台灣留日青年惦念的「民族主義」 -雜誌《台灣青年》的初探-"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The Thought Process of Postwar Taiwanese Youth

Study in Japan

Observed From The 1960 Era Journal 『Taiwanese

Youth』-

1960 年代台灣留日青年惦念的「民族主義」

-雜誌《台灣青年》的初探-

Hsiu-Shen Chang

張修慎

Department of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vidence University,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靜宜大學日文系教授

105.03.15 到稿 105.05.17 通過刊登

《靜宜語文論叢》第九卷第二期(105 年 6 月),219-243 頁

(2)

1960年代台灣留日青年惦念的「民族主義」

-雜誌《台灣青年》的初探-

1

張修慎

摘要

戰前,有關台灣知識份子的「民族主義」思想,在殖民政府實施「同化」政策 的諸多抵抗中逐漸萌芽。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因為 1945 年日本的戰敗而畫上休止 符。即便如此,延至1972 年為止,台日之間仍維持著國交關係;甚至 1972 年國交 關係終止之後,台、日兩國之間,仍然維繫著良好的交流。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1947 年台灣社會發生二二八事件,進入 1950 年代之後, 台灣又有「白色恐怖」。當時處於社會風聲鶴唳的氛圍下,所留下的悽慘記憶,至 今仍然留在大多數台灣人民的記憶裡。戰後留日青年心中思考「民族主義」的本質, 當然是延續戰前殖民社會的歷史成因。 基於戰前的歷史經驗,1960 年代,台、日兩國尚且還是國交的階段,許多知識 青年仍然前往日本留學。當時,活躍於日本的海外學生運動,首推東京的《台灣青 年》雜誌。1960 年開始到 2002 年為止,《台灣青年》所刊載的內容,記錄著海外留 日青年心懷祖國台灣的心路歷程。 戰後留日青年的思考中,有關「台灣人」和「中國人」到底是如何承繼?1960 年代台灣國府時代開始之後,面臨國內政治的激流中,留日青年的思想是如何對 應?諸多問題的解答就是本論文的主題。 關鍵字:《台灣青年》、台灣民族主義、台灣留日青年、台灣意識、1960 年代

1 本論文承蒙兩位匿名審查人的批評與指教,在此一併致謝。 張修慎 靜宜大學日文系教授。

(3)

The 「Nationalism」Concerned by Taiwanese Youth

Study in Japan at 1960 Era

- The Initial Search of Journal『Taiwanese Youth』 -

Hsiu-Shen Chang

Abstract

The thought of「Nationalism」among the prewar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growing steadily under the resistance against the enforcement of 「assimilation」 policy by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The 50 years colonial reign ended in 1945 due to defeat of Japan. However, Taiwan and Japan maintained diplomatic relations until 1972, and good interchange between two nations until now.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aiwan was governed by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he 228 Incident in 1947 and 「White Terror」 after 1950 era wer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aiwanese modern history. Those tragic and ghastly memories still remain in the most of Taiwanese people. The contemplation of essence of 「Nationalism」on postwar Taiwanese youth study in Japan is undoubtedly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origin of prewar colonial society.

Because of prewar historical experience, at the 1960 n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 era, quite a number of intellectual youth study abroad to Japan. The most notable overseas student movement in Japan was the publication of journal 『Taiwanese Youth』in Tokyo between 1960 to 2002. The contents of this journal recorded the thought process of those overseas youth student and the cherished memory toward their motherland Taiwan.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postwar youth study in Japan, how to adopt 「Taiwanese」and「Chinese」in the long run? How their thoughts cope with the

(4)

domestic political torrent sinc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era from 1960? Seeking the answer of those problem is the main theme of this paper.

Key Word:『Taiwanese Youth』, Taiwanese Nationalism , Youth Study in Japan,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1960 Era

Hsiu-shen Chang,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vidence University, Taiwan.

(5)

一、前言

台灣歷史中,對台灣「民族主義」的解釋,從戰前到戰後有著難以說明的藕斷 絲連。1920 年代雜誌《臺灣青年》在東京創刊,幾乎同一批知識青年,1921 年也 在台北大稻埕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當時適逢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殖民地台 灣青年在面對傳統與現代化抉擇的同時,面臨日本殖民統治的「同化政策」之際, 也開始思考「台灣民族」的出路。 「民族意識」的問題,是現代社會的夢魘,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雖然現代 社會對於「「民族意識」是甚麼?」的認識,已經不像過去一般引領風騷,甚至也 有人根本不在乎,或是認為已經成為過去。台灣歷史中,關於「民族意識」的生成, 分幾個重要階段,可以說「民族意識」完全對應社會變化而有不同解釋。 「台灣意識」(Taiwan consciousness)這個語言對台灣人來說,包含非常複雜 的歷史要因。簡單來說,「台灣意識」就是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意識,對台灣人而 言屬於思想性的認知。換言之,與以台灣人的意識(identity)持有相同的意義。 因此,本文中所談論關於「民族意識」,可以思考為「台灣意識」。 戰前,有關台灣知識份子「民族主義」的思想,在殖民政府所實施「同化」的 諸多抵抗中逐漸萌芽。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因為1945 年日本的戰敗而畫上休止符。 雖然如此,延至1972 年為止,台日之間仍維持著國交關係;甚至 1972 年國交關係 終止之後,台、日兩國上至官方下至民間,仍然維持良好的交流關係。 1947 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隨即發生二二八事件;進入 1950 年代之後,台 灣又有「白色恐怖」,當時社會在風聲鶴唳中,所留下的悲慘記憶,至今仍然留在 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心中。戰後留日青年心中思考「民族主義」的本質,除了承續戰 前殖民社會的歷史成因之外,明白地就是表達出對當時台灣社會的負面反應。基於 諸多的歷史情感,1960 年代,台、日兩國尚且還是國交的階段,仍然有知識青年前 往日本留學。 戰後,活躍於日本的海外民族運動,首推東京《台灣青年》雜誌為主。1960 年 開始到 2002 年為止雜誌刊載的內容,記錄著海外留學生對祖國台灣的心路歷程。 戰後留日青年的思考中,有關「台灣人」和「中國人」到底是如何承繼?1960 年代 國府時代的開始,面對國內政治激烈變化中,台灣留日青年的思想是如何與之對 應?諸多問題的解答就是本論文的主題。

(6)

二、台灣「民族主義」的雛型

談到留日青年惦念的「民族主義」,不得不回顧延自戰前存續的因素。台灣歷 史中,大多數台灣人對「台灣意識」的理解,經常是隨著社會和歷史的變動而有不 同的解釋;在某一時期有「民族意識」的說法, 或是「地方意識」 甚或是「鄉土 意識」 等的表現也是有的。經歷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台灣知識份子到底是如何對 台灣「民族主義」提出解釋呢? 歷史中,台灣因為 1895 年的日清講和條約,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當時雖然有 「台灣民主國」的抵抗,但是針對「台灣意識」是否存在的問題而言,的確是值得 深思的。當時,台灣和清國一樣實施科舉制度,知識份子深受儒家四書五經傳統思 想的影響。一開始,他們對殖民政府的抵抗,並非視台灣為本位的抵抗意識,單純 只是對異民族的抵抗而已。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的研究中,指明台灣漢民族的社會就是中國傳 統社會的再現。一開始,「移民社會」的性質內涵,完全承繼了傳統母社會的型態。 台灣初期的狀況因為清國的消極統治,再一次讓土匪盜賊盛行,統治的重點在於防 止成為反政府(反清復明)勢力的根據地2 。也因此,台灣反亂事件,從康熙60 年 (1721)開始以來到同治年間(1806)止始終沒有斷絕。 根據陳其南的統計,台灣祖先崇拜組織的大幅成長是在1895 年到 1912 年間。 1895 年之後,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基於帝國政策實施的考量,加上與中國的交 通逐漸趨之不便;因此在本籍中國所實行的祖先祭拜也漸漸無法在台灣實行,台灣 文化逐漸在地生根,這是日後被認為台灣當地的祖先崇拜組織急增的原因。 以上兩種對中國的意識或懷鄉的情懷,並不是國家或民族意識,僅被認為是「文 化性」認知的型態。此「文化性」認知的內容,可以合理解釋的就是「鄉土認知」 和「戶籍認知」的兩種類型。換言之,「鄉土認知」是認定自己祖先的墳墓所在地, 即視為故鄉的一種情緒;「戶籍認知」則是因為當時科舉制度規定,必須回到自己 的戶籍所在地考試,因而產生對自己出身地的一種認同感。藉著這兩種類型,是當 時台灣人對中國普遍存在兩種「中國意識」(祖國意識)的類型。 1895 年,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面對帝國的「同化政策」萌生抵抗情緒 的同時,對「台灣」的認同感情也逐漸升高。當時,對於自己出身地的認知,也從 當初的地方意識轉變為對統治者的抵抗意識,此時的「民族意識」是對日本統治所

2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文化出版,1987 年。

(7)

萌生的「台灣意識」;從被統治者的立場來考慮,這也是一種「階級意識」。換言之, 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統治者是日本人,被統治者的是台灣人和原住民;此時期 台灣人在面對統治者,所呈現對鄉土的感情,被認為隱含著重要意義的「民族意識」。 黃美娥在研究中,也舉出台灣文學的自律性,真正獲得在地台灣人的重視,其 實就是源自於日治時期;其中重要的政策就是廢除科舉與大興詩學有關,內容可以 具體從「書房」和「詩社」的結構來說明 3。日本領台之初,為了治台的方便,一 開始就極端重視「國語教育」;即便透過日本語推進「同化」教育的同時,台灣本 來的教育機關也依然存在。1897 年,結束兩年的「國籍選擇」之後,台灣總督府開 始對台灣書房進行調查,可以確認當時的書房數仍有 1707 間。之後,經過總督府 教育令的實施,雖然可以看到書房數有減少的傾向;但是終至1937 年日本實施「皇 民化運動」開始,書房的制度也沒有完全的消失。 學者吳宏明也在研究中指出,未認可的書房在日本統治下是存在的。換言之, 在日本統治之後,在台灣實施的漢文教育仍然備受重視,仍然接受中國的影響 4 。 在《台灣文化志》中,關於在書房中所教導的內容,強調是以「科舉」為考試目的, 一般以中國的古典「四書」、「五經」、「史記」為中心,學習有關習字作文等,被認 為在書房中所學習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日本「國語」教育持有對抗的關係,也相當 廣泛的影響了當時台灣知識階級的思想。 確實,詩社的存在,對知識份子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詩社是以傳播中 國的傳統文化為重要使命。雖然,日本帝國也藉著詩社的傳播籠絡在地傳統文人, 但是台灣知識份子對異民族的抵抗意識,有時和台灣民間所接受的儒教倫理具備一 致性也是無庸置疑的。因此,解釋當時的「台灣意識」,只是單純的「漢民族意識」 也不為過。 但是,到了日治時期中葉,特別是 1920 年代之後,當時知識青年在東京創刊 了雜誌《臺灣青年》,雜誌中諸多言論的刊載,就是一個明顯指標。在宗主國求學 的知識青年,持續在雜誌上發表自己的言論,他們陸續把所學的新式思想帶回台 灣。譬如:每年定期在「台灣文化協會」舉辦「夏季學校」的演講,甚至舉辦一系 列的下鄉活動,更是帶動了台灣傳統社會的變革。知識份子抱著強烈的自覺,冀求 啟蒙台灣傳統社會;也為了對應社會變革,在抵抗與接受的兩相對抗的力量中拉 扯,清楚地呈現知識青年改革社會的企圖。 也在 1920 年代,知識青年開始群集「台灣文化協會」的力量,向殖民政府提 出建立自主的議會制。除此之外,1928 年的台灣共產黨的黨綱中,也清楚說出「獨

3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麥田出版社,2014。 4 吳宏明,1983。〈台灣における書房教育の一考察-その實態と變遷-〉《木野評論》14 號,頁 46。

(8)

立」的字眼。雖然當時所主張的僅僅只是「自治」的要求;但是根據《警察沿革誌》 的官方資料,日本帝國終究畏懼殖民地台灣具有脫離宗主國「獨立」的狀況發生5 戰前「台灣民族主義」的消長,從文學的型態轉向民族運動的模式,台灣社會的革 新,完全是配合殖民統治的政策而改變。甚至,1930 年代日本帝國進入法西斯主義 時代之後,台灣知識青年藉著台、日文化共通的儒家文化,所謂「皇民文學」的出 現,知識份子對「戰爭協力」與否的問題,就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議題。 隨著帝國內部情勢的轉變,終至 1945 年殖民統治結束為止,台灣知識青年的 思想,仍然顯現出極端徘徊不穩定的狀態 6。換言之,台灣「民族主義」的消長, 完全是在異民族的統治高壓下,陸續延生的抵抗心理。戰後,面對國民黨的白色恐 怖,1960 年在東京成立的雜誌《台灣青年》,一樣承續戰前的抵抗意識;當時留日 青年的心路歷程,明白是朝著辨別台灣「民族主義」的方向前進。 1947 年開始,處在台灣政局不安定的氛圍中,陸續爆發的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 怖,其中所發生內容的真相,至今仍然眾說紛紜;雖然目前為止的官方資料中,有 所謂「官逼民反」或是「文化不協調」等的解釋。但是,閱讀歷史年表中所發生的 事件,配合 1960 年代雜誌創刊之後,留日青年的各種言論,無庸置疑地當然還是 留日青年對台灣政府爭取「民主」與「自由」的空間,甚至針對當時的國民黨政權 提出「台灣獨立」的主張7

三、戰後《台灣青年》雜誌創刊的背景

1945 年,東亞歷史因為日本的戰敗,整個情勢隨之大大改觀。1945 年第二次世 界大戰結束,台灣結束日本的殖民地統治,中國的國共內戰之後,在歷史的因緣際會 之下,國民黨的台灣統治也在1945 年 9 月蔣介石依據同盟國太平洋總司令麥克阿瑟 的委託命令,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澎湖島,正式開啟了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8 二二八事件之後,欲求顛覆國民黨政權的許多本省知識份子流亡香港。當時香 港的政治傾向有兩派:一是以廖文毅為首的「委託管理派」(之後的獨立派),和戰前 台灣共產黨的會員所主張的「自治派」。其中,自治派的謝雪紅在1947 年創立「台

5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冊《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台灣社會運動史》,東京:龍溪書店, 1973 年復刻版。 6 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一書,明顯勾畫出台灣知識青年思想流動的場境。 7 參照 1960.4-2002.6《台湾青年》創刊號-500 號。本文一律使用【台灣】字眼,引用部分則尊重原稿使用【台 湾】,以下皆同。 8 《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業強出版社,頁 4。

(9)

灣民主自治同盟」;另外委託管理派的廖文毅,則在1948 年組織「台灣再解放聯盟」, 甚至進一步希望向聯合國提出申請。 1949 年,國民政府正式撤遷至台北,美國因為考慮共產黨勢力的擴張,積極促 成戰後的台、美關係。此番背景之下,1950 年廖文毅渡日,開始在京都組織「台灣 民主獨立黨」。1956 年,雜誌《台灣民報》創刊,同年在東京成立「台灣共和國臨 時政府」的組織;接下來預定的幾個行動,因為美國簽證的不順,重要國聯演說的 預定也宣告流產。此期間廖與國民黨對抗的過程中,諸多事情的演變,都直接對海 外知識青年造成不好的影響。 1960 年,當時在東京明治大學任教的王育德,結合當地留學的台灣青年黃昭 堂、廖建隆等六人,為了喚起台灣人的意識,採取與廖文毅的不同路線;希望針對 當時日本的政界及學界甚至是新聞界,極力宣傳「民族自決」及「獨立建國」的理 想,廣泛地號召台灣青年,正式創立雜誌《台灣青年》。之後整個組織,更集結了 當時人在東京的許世楷、張國興、金美齡、周英明、侯榮邦等知識青年;由於各種 力量的加入,雜誌的整編終於在1963 年完成。 逐次查閱當年推行雜誌《台灣青年》的內容,明白可看出創刊當時並不是普遍 性的刊物,甚至當時的讀者也只限定於留日的台灣青年;再從所推行的策略來看, 不能說是積極而前進的。回顧當年政治情勢的現實,雜誌《台灣青年》的內容,在 主題的選定策略上,也是敏感而低調的 9。尤其,1952 年台、日締結「日華平和條 約」之後,日本與中華民國在平和條約的牽制下,整個政治氛圍呈現出對旅居日本 的獨派青年相當不利10。現實中,撤銷護照以及擔心被遣送回國的雙重壓力下,留 日學生逐漸的遞減,也因此台灣獨立舞台的運作逐漸移往美國11 留在日本的《台灣青年》,一開始是由日語編纂書寫的刊物,至於為何是日文 書寫?侯榮邦指出三個具體理由,其中就是1.1960 年創刊的雜誌,以當時編輯者的 立場來說,使用日語的運作比起中文還要順暢;2.也因為讀者還限於日本當地的留 學生為主;3.對日本當地宣傳必要的考量,甚至台僑需要資訊也是必須要使用日文 的考量12 再根據侯榮邦的回憶,《台灣青年》初期的出版數,每號大概只發行3000 部, 主要閱讀者限於留日學生、從台灣系華僑總會處得到台灣人的名簿,以及大學的同

9 黃昭堂,〈日本的台獨運動〉《自覺與認同-1950-1990 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 頁53。 10 《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業強出版社。 11 陳佳宏,《海外獨立運動史-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台北:前衛出版社,頁 60-61。 12 侯榮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發行之刊物〉《自覺與認同-1950-1990 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 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頁 579。

(10)

學會;早期除了在東京新宿的紀伊國書店和位於神田的山下書店寄售之外,也放置 於國會圖書館及大學圖書館。除此之外,跟台灣有來往貿易關係之商社,也是急欲 推廣求購的對象,而這些求購者不只是青年思想急欲推廣的對象,相對也是雜誌出 版資金的來源。 1961 年 10 月,第十號開始的《台灣青年》改為月刊誌,試行之後的結果,逐 漸安定且完全確立未來的方針,內部成員發現有必要對國際發聲展示台灣獨立的立 場。之後,雜誌內容呈現清晰的辯論思路之廣大議題下,逐漸得到各界人士的認同, 因此獲捐款者的來源也逐漸增加。甚至到了 1960 年後半期,基於留學生的人數逐 漸增加,在1966 年 10 月 25 日的第 71 號期,從日文版正式改為中文版。 1960 年之後,台灣的留學生數雖然增加,如同前文所述一般;中華民國與日本 之間的友好關係,但是留日的學生人數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前往美國的留學生增加 了。一方面懂日文的人數稀少,因此雜誌的文字也由日文改為漢文;其目的不外是 為了增加閱讀數量,同時著重於啟蒙及宣導台灣獨立思想為目的。 從下表 1 得知,1968 年 1 月開始,《台灣青年》成為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 甚至全美台灣獨立聯盟以及歐洲台灣獨立聯盟的共同雜誌。基於世界各地台灣獨立 聯盟的串聯,到了 1970 年 1 月開始,也成就了幾乎遍佈各大洲的獨立聯盟機構。 世界各地機構包括了:全美台灣獨立聯盟、歐洲台灣獨立聯盟以及台灣青年獨立聯 盟、加拿大人權委員會、甚至還有台灣自由聯盟的五大本部,統合成立台灣獨立聯 盟,總部則設於美國紐約。 表1: 留日台灣青年關係事件 時間 事 件 1960. 2 台灣青年社成立 1960. 4 《台灣青年》隔月刊創刊(日本語) 1961. 10 《台灣青年》成為月刊 1962. 7 《Formosa Quarterly》雜誌創刊(英語) 1962. 8 《獨立通訊》雜誌創刊(中國語) 1963. 5 台灣青年社改組成台灣青年會,設立中央委員

1964. 2 《Formosa Quarterly》改版成《Independent Formosa》、成為隔月刊 雜誌

1964 《獨立台灣》創刊(中國語)

(11)

1965. 9 台灣青年會改組成為台灣青年獨立連盟 1966. 3 《台灣青年報》廢刊。《台灣青年》中,中國語文章開始刊載 1966. 10 《台灣青年》完全成為中國語雜誌 1967. 1 《台灣》月刊創刊(日本語) 1968.3 《Independent Formosa》成為台灣青年獨立連盟(日本)、全美台灣 獨立連盟(美國)、歐洲的台灣獨立連盟(歐洲)三個團體的共同機關 誌,轉換成季刊 1968.5 《台灣青年》成為台灣青年獨立連盟(日本)、全美台灣獨立連盟(美 國)、歐洲台灣獨立連盟 (歐洲)三個團體的共同機關誌 1968. 6 加拿大人權委員會也參入以上兩個團體、成為《Independent Fonnosa》 發行組織 1968. 8 加拿大人權委員會也參入以上的三個團體、成為《台灣青年》發行組 織 1969.9 成為全美台灣獨立連盟(美國)是《Independent Formosa》的主要出 版社、變成其他團體的提攜團體(corresponding organizations) 1970. 1 成立世界規模的台灣獨立連盟,《台灣青年》雜誌成為機關誌 1970. 2 《台灣青年》雜誌變更中國語和日本語的交互隔月發行 1973. 4 《台灣青年》恢復成完全日本語,在日本宣伝、專念於外交 參考文獻:侯榮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發行之刊物〉《自覺與認同-1950-1990 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雜誌《台灣青年》各號參照。 仔細查閱雜誌的目錄,可知 110 號開始的《台灣青年》,已經隔月發行漢文和 日文的內容,一直到台日斷交的1972 年 3 月,台灣獨立聯盟美國本部《台獨月刊》 創刊。此時,《台灣青年》於1973 年的 4 月開始,停止隔月發行漢文和日文的雜誌, 而且恢復日文版的內容。持續到 2002 年民進黨執政為止總共發行 500 號,可以說 已經達到階段性的任務。

四、從《台灣青年》內容,看

1960 年代留日青年思想的核心問題

1960 年 2 月 28 日,以王育德為中心和黃昭堂等少數留學生,在東京成立「台 灣青年社」組織,其宗旨以推行台灣獨立運動,建立主權國家-台灣共和國為念。也

(12)

基於台灣國內各種政治情勢,留日學生為了揭舉組織的宗旨,進一步宣揚組織理念 和思想,因此意識到必須擁有組織的機關誌,雜誌《台灣青年》乃應醞而生。 《台灣青年》雜誌創刊於1960 年 4 月 10 日,最初是理念及閱讀人數集中的考 量設為隔月刊,到了1961 年 9 月 30 日發行的第十號開始才改編成月刊。之後,一 直持續到2002 年 6 月 5 日發行的第 500 號為止,完成階段性的任務而停刊。從 1960 年 4 月 10 日發行的創刊號揭載的「社論」中,可以很清楚閱讀到雜誌的宗旨及初 期的意向。其中創刊詞中有如下的內容: 敬告台灣青年——創刊詞 這本雜誌是大家的東西。 原稿也是有志人士花費時間寫的,編輯也是有志人士辛苦做的,而資金也是依 賴有志人士捐款的。 我們長久以來因為沒有共同發表言論的園地而感嘆不便。所以一直殷切地期待 擁有它,其宿願得以實現。 我們希望吸收新鮮的空氣,具備才能技術,遙遠來到日本留學。我們的願望是 家族、同胞的幸福,所作夢的是「衣錦還鄉」之日的來臨。一想到在難苦的生 計之下,攢出我們留學費用的故鄉父母、島內離別的友人時,我們連一天也不 能安閒過日子。 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應該如何才好呢? 台灣人一般似乎以「古意」為美德。又現在還記憶的是我們的父母在餞別 時所說的話就是:「不通插閒事」。 但是,事實上這種憨直與忽視事物的人生觀,或許會讓我們感到父母與我 們的理想處於二律背反的關係。 人類如同亞里斯多德所說,確實是社會的動物。自己一個人好就可以的利己主 義者不多,世間也不容許其存在。留學生任何人都嚐到身置異鄉的寂寞,互相 尋求友人。這本雜誌想要提供這種人們做為社交的場所。 一方面,我們所接觸的學問,無論任何領域,以嚴正的批判做為不可欠缺的條 件。研究者需要對複雜事物分析歸類。又,為了長年著手研究一個題目,需要 無盡熱情。否則,一般若從青年身上去除批判的精神與熱情,到底後來能夠剩 下什麼東西。 我們現在住在思想、集會、出版的自由確實得到保障的日本。據說昔日台 灣為製造白粉,利用做車輪軸的長棒繫在牛的首頸,遮掩其眼睛,繞著碾石整 天迴轉。這種牛當被綁在首頸的棒和被遮蓋在眼睛的東西,被拿掉後仍然有迴

(13)

轉步行的習性,我們總會認為這隻牛很悲哀。 去年來,緊張的世界政治局勢逐漸溶解,甚至有人斷定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發 生了。所謂解放台灣也罷,反攻大陸也罷,台灣獨立也罷,需要採取大眾能夠 接受的立法,而且要獲得世界與論的支持才可能實現的,不得訴諸武力,也不 容許行使武力。 我們當中有「台灣人為先,是否中國人在其次」的意識強烈的人,和「中 國人為先,是否台灣人在其次」的意識強烈的人。產生這種不同的意識者是基 於個人的生活環境、學歷經驗的差異而來的,各持有其理由,不能輕易下其價 值判斷。這本雜誌希望平等提供各方發表其主義、主張的機會。凡具有建設性 的意見,且不愧為知識青年的高格調的文章者,無關編輯者個人的傾向,採取 一律揭載的方針,期待能夠對任何的題目提出熱烈的討論。 其實這本雜誌的名稱剛好於四十年前的 1920 年在這東京發行的相同。當 時,參與編輯工作主要的人士是林呈祿、謝春木、劉明朝氏等,參與理論陣容 有黃呈聰、黃朝琴氏等。這些前輩為台灣同胞的自由與幸福,繼續和日本内務 省(內政部)與台灣總統府嚴厲的干涉鬥爭,雜誌名稱從《台灣青年》改為《台 灣》,再從《台灣》為《台灣民報》,每逢改名均有飛躍性的發展,無論日本内 地與台灣島內都受到熱烈的支持,終於成為濁世之木鐸。他們不止於發行雜誌 而滿足,進而組織新民會年啟蒙會,推行街頭宣傳工作,甚至頻頻對帝國議會 示威遊行。懷念他們發揮的勇敢鬥爭的精神,嚐到無數的辛酸時,我們會感到 全身的熱血在沸騰。當時他們沒有世界與論的同情,如今想起來在警察國家首 都的正中央,長達十數年,從事沒有勝的絕望的戰鬥,諒必任何人不認為四十 年後的我們後輩完全被去勢了。 我們不是要做激烈的肉體運動,也不認為有其必要性。我們只要述說各自 的苦惱,發洩内心的鬱卒就好了。將自己研究所見所聞向友人報告,供給友人 做参考同時,接受友人的批評,相信任何人都懐有這種心情。相信任何人都會 關心故鄉的消息、海外的事情、學界、鄉親、友人的動向。這本雜誌想要扮演 大家的口耳和眼。透過這本雜誌,希望使華僑社會、台灣的父母與世界的人們 銘記台灣青年存在的意義。 日本對我們留學生來說是革命精神、研究學問的道場。眾所週知,孫中山 先生屢次亡命到日本,無不受到日本朝野溫暖的庇護。文豪魯迅留學日本在仙 台醫專在學中,已經迎向位命運關鍵之轉戾點。蔣介石總統在高田野砲兵聯隊 受到長岡外史的薰陶。詩人郭沫若在九州帝大附近的箱崎海岸和張資平邂逅, 討論發行雜誌《遠創》。我們也能追隨這些前輩,締造光輝的歷史使命。

(14)

但是,現有的留學生當中,可悲的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或是認為自己的 將來,有一天將會有人出來解決。這種情形已經失去生為人的資格,不值得稱 為青年。大家一起抱著自信和希望吧!雖然一個人的力量微弱,若大家團結協 力,一定有所成就。 據可靠消息,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當中,已經成立一個組織,照顧後來的留 學生。日本的留學生,現在也猶如一盤散沙,如此下去不堪設想。 無論古今東西,自由和幸福從來未曾依靠他人賦予的,所謂的自助天助。 請大家將勇氣和智慧以及批判精神和幽默反映在這本雜誌上。以這本雜誌作為 我們成長的一個里程碑。在此再一次向大家強調。 這本雜誌是大家的東西13 從以上《台灣青年》的創刊詞上,字裡行間言詞中,相當反映了台灣人處於二 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氛圍下,台灣社會普遍的恐懼心情。早在 1920 年代,黃呈聰 及林呈祿等人,早已經藉著雜誌《台灣青年》傳達民主思想。1960 年代同名雜誌《台 灣青年》的創刊,明顯地承繼了戰前知識青年的救世思考。戰前台灣人民面對帝國 主義的高壓政策,以及戰後面對國民黨政權的心情,可以說如出一轍。 綜合以上的創刊詞,可以清楚的解讀留學生的心情,其中: 1. 顯然,1960 年代台灣已經進入「白色恐怖」的政治控管時期,台灣青年的心情, 就是希望藉著雜誌的公開園地,得以讓留學青年可以展露大家的所見所聞。 2. 雖然台灣傳統的家庭,一般是寬懷厚道,父母常把「不要管閒事」作為告誡子弟 的觀念。但是雜誌卻也號召大家不要做一個利己主義者,甚至主張大家要勇於發 表意見,得以改變社會。 3. 對於台灣不同的意識,雖然大家各持不同理由的意見,但是雜誌也希望本著平等 的條件提供各方發表所主張之主義的機會。不分台灣人或中國人,希望有建設性 的意見,能在雜誌發表。 4. 說明與戰前《台灣青年》的一貫性。因為留學生身在學問及其他學習的道場,對 於台灣社會心懷救世之心溢於言表,文中同時具體提出,鼓勵留學生必須自助他 助的道理,勇於發表言論14 從 1960 年代開始,雜誌中所論述的議題,除了關心台灣獨立的政治性評論之

13 《台湾青年》,第一號創刊號, 14 同上。

(15)

外;雜誌各號所刊載的內容,也緊跟著台灣政治社會所發生的議題,提出討論之意 見。對於社會所發生的事件,也逐年反映在雜誌《台灣青年》的內容上,具體內容 的整理有如下諸表: 表2: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發行之刊物-終戰篇Ⅰ 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 台灣青年 年 月・日 關鍵字 分類 pp. No. pp. 出版日期 1960 6.01 自由中國 政 336 003 16 1960.8.20 6.10 美日安保 國 337 003 24-26 6.15 6.19 9.04 雷震 政 342 004 7-8,63 1960.10.20 9.06 9.09 9.12 9.26 344 9.03 古巴斷交 政 342 004 7-8 9.05 9.05 國 343 9.12 高玉樹・李萬居 政 342 004 9-13 1961 4.12 聯合國 國 357 008 32 1961.6.20 6.09 陽明山會談 政 360 008 16-20 9.15 蘇東啟 政 364 011 表紙2,62 1961.10.25 012 1 1961.11.25 11.18 葉超公 政 368 013 46 1961.12.25 11.29 中蘇對立 國 369 013 13-19 12.01 蘇啟東妻 政 368 014 47-48 1962.1.25 1962 1 起訴蘇東啟 政 372 014 40 8.11 「國共合作」密約 國 383 022 14-21 1962.9.25 1963 5.22 反攻大陸 政 396 031 37 1963.6.25 7.05 中蘇對立 國 399 033 2-4 1963.8.25 11.01 越南政變 國 405 036 3-5 1963.11.25 12.25 周鴻慶事件排日 政 406 038 6-12,13-20 1964.1.25 12.26 12.30 408 039 27-28 1964.2.25 1964 7.03 日外相訪台 政 418 044 2-4 1964.7.25 1965 5.14 廖文毅 政 432 054 055 表 2,2-3,18-25,26-29,表 3 表2,2-3,4-6,55,64 1965.5.25 1965.6.25 6.06 政 432 056 4-9,表 3 1965.7.25 058 34-40 1965.9.25 11.03 彭明敏出獄 政 440 060 4-8 1965.11.25

(16)

參考資料: 1960 年開始各號的《台湾青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Ⅰ,台北:業強出版社。 表3: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發行之刊物-終戰篇Ⅱ 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Ⅱ 台灣青年 年 月・日 關鍵字 分類 pp. No. pp. 出版日期 1966 10.28 吳振南 政 16 72 6 1966.11.25 1968 3.27 柳文卿 政 46 90 22-37,43-48 1968.5.25 8.02 捷克事件 國 61 94 1 1968.9.25 1969 年 3 月第 100 號開始出版日期由每月 25 日改為每月 5 日出版 1970 4.27 蔣經國遇刺 政 110 113 3-19 1970.4.5 114 18-55 1970.5.5 1971 10.25 中國代表問題、退出聯合 國 政 154 131 1-12,24-29 1971.10.5 132 1971.10.28 (臨時增刊) 133 7-20,58 1971.11.5 1977 11.19 中壢事件 政 334 207 2-11 1978.1.5 12.16 336 208 6-7,9-10 1978.2.5 1978 1.24 338 212 15 1978.6.5 4.17 342 參考資料: 1960 年開始各號的《台湾青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台灣歷史年表 》 終戰篇Ⅱ,台北:業強出版社。 表4: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發行之刊物-終戰篇Ⅲ 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Ⅲ 台灣青年 年 月・日 關鍵字 分類 pp. No. pp. 出版日期 1979 1.01 台美終止共同防禦條約 政 2 219 1-7 1979.1.5 中美建交、 台美斷交 國 3 12.31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終止 政 36 231 25-32 1980.1.5 12.09 美麗島 政 32 231 表3 1980.1.5 12.10 232 1-24,表 3 1980.2.5 12.11 233 1-5,表 3.4 1980.3.5 12.12 34 234 4-17 1980.4.5

(17)

12.13 235 1-21 1980.5.5 12.14 236 31-表 4 1980.6.5 12.29 36 237 20-23 1980.7.5 1980 1.08 38 238 14,28-31 1980.8.5 2.20 42 239 31-32 1980.9.5 3.18 44 240 1-2 1980.10.5 4.05 50 243 1-5,表 3 1981.1.5 4.18 4.23 52 4.24 52 4.24 高俊明 政 52 235 表4 1980.5.5 4.29 54 236 1-8 1980.6.5 5.16 56 237 18-19 1980.7.5 6.05 58 239 32 1980.9.5 244 18 1981.2.5 1983 12.12 4.26 爆破事件 、黃世宗 政 158 280 13-14 1984.2.5 1985 1.12 蓬萊島雜誌 政 192 293 1-9 1985.3.5 2.27 江南暗殺事件 政 194 294 8-16 1985.4.5 295 1-2、表 3 1985.5.5 9.9 王育德去世 300 王育德博士 追悼號 1985.10.5 參考資料: 1960 年開始各號的《台湾青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Ⅲ,台北:業強出版社。 除了上表內容是對照台灣現勢及國際狀況的發言之外,再查閱其他各號所刊載 的內容,不外乎都是以「台灣民族論」為主軸的發言。大致說來,各號所刊載的內 容也都包括「社說」、「評論」等,其他還有「連載」;所連載的記事有「台灣語講 座」或「台灣語的語彙」等,甚至有時也會有小說及隨筆的篇幅。 本來,刊行留日青年各種台灣獨立主張的雜誌甚多,雖然其論調有些少許的差 異。但是以雜誌存續的時間,以及投稿的內容來看,《台灣青年》所論述的內容和 深度,遠遠比當時其他刊物還深廣。1960 年代開始在《台灣青年》上,所談論關於

(18)

「台灣民族主義」的議題,也大致和今天台灣社會所主張的論點有類似之處。事實 上,當時活躍於日本民族運動的留日青年,在解嚴之後也回到台灣,各在其領域上 發揮15 二二八事件之後,海外青年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問題各有所見,其中王育 德首先在第35 號、36 及 37 號的內容中,提出「台灣民族論」;王育德所談的對象 當然是針對外省人而言,強調「我們已經是近代化的民族」的論點16。其他的主張 還包括:「台灣民族的起源」、「台灣青年團體所持抱的民族觀」、「台灣文化和台灣語 的位置」、「台灣人和中國人的關係」等相關的台灣議題。 早在王育德提出「台灣民族論的起源」之前,廖文毅在 1956 年即提出台灣為 混血民族,其中包括原住民、漢、和、荷蘭、西班牙等諸民族的融合說17。基本上, 王育德主張「台灣原生論」,普遍來自中國的事實上,與廖文毅的「台灣民族混血 論」的說法是不相容的。同樣在 1962 年的雜誌中,也有與王育德的言論有類似的 說法;譬如甘文生〈台灣人希望獨立〉的內容中,提到「民族和人種和種族都不相 干,而是建築在歷史性的共同體上〈中略〉民族也不是單純歷史的範圍而已,特定 的時代,也就是說昇華的資本主義時代的歷史範圍而言,封建制度清算級資本主義 發達的過程中,形成同樣的民族主義」的說法18 王育德甚至明言台灣的位置,在其〈台灣民族論〉中明白指出,「台灣形成的 過程,已經與大陸區隔,憑藉外來支配的意識已經完全隔離。藉著大陸而來的驅離 感和外來支配,而強化了台灣福爾摩沙的共同意識。〈中略〉從台灣社會結構而來 實行了台灣人意識的大手術。此結果,台灣也一舉成為現代化,脫皮成為台灣民族。 「中國.中國人」這樣的形態中脫離,在我看來台灣民族實質的成立可看到就是2.28 事件之後的事了」19 從以上諸多論點中,可以很明顯看出王育德的企圖。換言之,王育德早在1960 年代的日本,已經希望藉著這番「台灣民族論」,呼籲台灣人的過去必須脫離國民 黨所帶來的「中華意識」;對於獨自「台灣民族」的認識,甚至強調「台灣民族自 體」的重要性。對於王育德的主張,在1964 年 34 號的內容中,筆名為高見信的〈台 湾人意識の形成〉的文章中也談到曦光的問題。換言之,就是完全以台灣人的視點

15 1991 年,彭明敏回台,「台灣獨立聯盟」的黃昭堂、許世楷等多人相繼透過國民黨回台。參照:史明,「半 世紀的海外台灣獨立運動」,『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頁59-71。 16 參照《台湾青年》,第 35-37 號,1963 年 10 月-12 月。 17 廖文毅,《台灣民本主義》,東京:台灣民報社,1956 年。 18 甘文生,〈台湾人は獨立を望む〉,《台湾青年》16 號,1962 年。 19 王育德,〈台湾民族の起源 上〉,〈台湾民族の起源 下〉,《台湾青年》,第 35-37 號,1963 年 10 月-12 月。

(19)

來解釋,提到「台灣人的自由平等是源自「中國人」的牽絆,應該在自身共同體的 命運中求取。這是台灣史經過四百年所得的結論,必須從觀念性「中國人」中脫卻, 往「台灣人意識」脫皮而成」的觀念性問題20 其他,高見信在其文章中,談到台灣人的抵抗意識,強調早在戰前抵抗異民族 日本人的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的說法;甚至對獨重中國人的說法,解釋不過只是一種 「鄉愁」罷了,完全與「民族意識」的確認識無關的。諸多言說中,無非是對「台 灣史觀」提出結論性的看法,主張「台灣人」是「台灣人」以外甚麼都不是的核心 理念,強調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方向。回憶戰前的知識份子談到,「台灣是 台灣人的台灣」的說法,顯然戰前與戰後知識份子所強調的理念,仍然是在呼應「台 灣主體性」的問題。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完全是對中國心存不信感所發生的事件,此番論調 也幾乎是主張台灣獨立者共通的情緒。當時面對台灣險苛的政治環境,懷著自救的 情懷,希望組成自己國家的思考,顯然是當時留日青年對台灣出路指出的明燈。海 外留學生藉著「台灣獨立」的口號,思考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可能性,同時也呼籲台 灣與日本相互的唇齒關係。的思考台灣終其1960 年代的十年中,有關「台灣獨立」 甚至語「台灣將來」的相關性文章,整理出如下表,可以完全看出留日青年對於自 我所需求的方向。 表5: 記錄「台灣獨立」關鍵字之相關文章列表 種類 號 出版 年份 篇名 作者 頁 數 社說 12 1961.11 独立運動に果たすべき本社の役割—月刊に発展するに際し て 2 評論 16 1962.03 台湾人は独立を望む—周望曉君に答える 甘文生 8 19 1962.06 カンサスの学園に独立の火は燃える 16 41 1964.04 台湾独立の展望(I) 史明 28 42 1964.05 台湾独立の展望(II) 史明 36 43 1960.06 台湾独立の展望(III) 史明 41 44 1964. 07 台湾独立の展望(IV) 史明 40 45 1964.08 台湾独立の展望(V) 史明 26 46 1964.09 台湾独立運動への一提案 黃正憲 6

20 高見信,〈台湾人意識の形成〉,《台湾青年》,第 39 號,1964 年 2.25,頁 31-37。

(20)

世界の中 の台湾 16 1962.03 高まる台湾独立運動 47 21 1962.08 台湾共和国と日本 36 40 1964.03 台湾独立を面策するアメリカ 41 42 1964.05 台湾独立に賛成・台湾独立を指向する米外交・独立運動は 希望の星 43 43 1960.06 台湾を独立させよ 34 44 1964. 07 台湾の独立は自由世界の利益・台湾独立の目標・台湾独立 は自然の原理 45 49 1964.12 台湾共和国への路 37 51 1965.02 台湾はやがて独立する 55 57 1965.08 台湾の独立のために 48 58 1965.09 台湾独立と第 20 回連総会 7 62 1966.01 西独でも台湾独立に賛成 44 71 1966.10 促成台灣共和國 13 論說 59 1965.10 為什麼台灣必須獨立? 41 65 1966.04 我看台灣獨立運動 70 1966.09 わが台湾独立運動 陸龍 15 對獨立運動組織之我見 陳貢棰 57 73 1966.12 台灣獨立運動我觀(1) 高見信 12 76 1967.03 台灣獨立運動我觀(2) 高見信 15 獨立運動者懇談會開會群 陸龍 19 77 1967.04 台灣獨立運動—一個日本人的觀感 千村常作 10 78 1967.05 泛論台灣獨立運動—獨立之路 全美台灣 獨立聯盟 1 台灣獨立運動是 1100 萬台灣人 e 民族運動 廖建龍 6 83 1967.10 論台灣獨立之必要 羅雪莊 1 84 1967.11 台灣獨立運動的本質(全美台灣獨立聯盟投稿) 許正義 1 85 1967.12 試論台灣獨立運動的政治目標(全美台灣獨立聯盟投稿) 徬徨 53 91 1968.06 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獨立運動 簡世坤 2 92 1968.07 走向獨立的光榮大道!! 辜寬敏 3 97 1968.12 從美國的總統選舉談到台灣的獨立革命 羅生 14 98 1969.01 台灣獨立革命必成! 天地人 6

(21)

我對台灣獨立運動的認識 高一為 21 99 1969.02 起來!把我們的國家建立起來! 何安平 15 100 1969.03 台灣獨立運動在歐洲 歐洲台灣 獨立聯盟 8 歐洲台灣獨立運動水漲船高情勢看好! 鄧南康 12 台灣獨立運動和中國人 亡秦者 14 102 1969.05 全美台灣獨立聯盟與台灣青年獨立聯盟互相檢討全盤戰 略—敬答張氏提出的問題 辜寬敏 7 103 1969.06 台灣獨立運動史—清國統一下的建國運動 Ng Yuzin Chiautong 25 104 1969.07 如何推行台灣獨立運動 宋重陽 5 嚴駁反對台灣獨立的論調 張宇耀 19 105 1969.08 台灣獨立運動的理念 張國興 4 台湾、今 日と明日 51 1965.02 一つの中国、一つの台湾 49 書評 20 1962.07 簡文藉著《台湾の独立》を評す 謝文聰 41 21 1962.08 簡氏「独立論」の疑問店 黃有仁 44 随筆 24 1962.11 「台湾は独立の母」 王育德 20 評論 27 1963.02 わが独立論 南崢 26 37 1964.02 反共建国聯盟とは何か 2 座談会 49 1964.12 独立運動を語る 邱永漢 吳振南 黃有仁 王育德 廖建龍 孫明海 71 1966.10 聯合國與台灣獨立運動 4 主張 53 1965.04 「台湾独立は中共の陰謀」という愚劣な手口から 2 55 1965.06 転換期を経た独立運動 2 62 1966.01 台湾独立宣言(日本語訳全文) 彭明敏 謝聰敏 魏廷朝 4

(22)

69 1966.08 合法闘争と独立運動 2、 37 報告 73 1966.12 台灣人的願望是台灣獨立 8 報導 76 1967.03 謹祝台灣獨立總同盟的成立 18 全歐台灣獨立聯盟宣言 17 時事對談 95 1968.10 台灣獨立的良機與危機 本誌編輯 委員會與 台灣青年 獨立聯盟 估委員長 3 96 1968.11 台灣獨立運動的歷史背景及其本質 同上 2 97 1968.12 台灣共和國的誕生 同上 2 北回歸線 96 1968.11 前面停炸北越與台灣獨立 1 101 1969.04 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途徑—建立獨立的台灣共和國 1 110 1970.01 獨立運動進入新階段 3 美國本部 巡迴全美 各的特報 110 1970.01 縱橫新大陸振奮人心士氣以迎接獨立建國的 1970 年代 慶林 24 破除權力漸移的麻醉與台灣獨立建國 陳隆志演 講詞 25 「特集」彭 明敏博 士、台湾 を脫出 台湾独立 聯盟成立 110 1970.01 台灣獨立聯盟成立宣言 15 公告 台灣獨立聯盟役員 19 台湾独立聯盟の成立に際して 蔡同榮 20 台灣独立宣言 彭明敏 27 參考資料: 《台湾青年》 總目次,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2003 年 4 月發行

五、結語

從1960 年創刊雜誌《台灣青年》至 2002 年結束刊行為止,歷經了四十二年的 歷史,匯集了戰後留日青年對台灣的關懷和期待。從雜誌的刊名看來,早在戒嚴時 期的台灣,留日青年學子心繫故鄉-台灣之情溢於言表;而且從「台灣」一詞充當雜

(23)

誌的誌名看來,在當時台灣的政治環境之下,很清楚可看出是留日青年惦記故鄉之 心。在當時國民政府威權的戒嚴時代,如此大膽的經營《台灣青年》的用心,也相 當可以清楚窺見台灣留日青年大膽的行事風格。 創辦人之一的黃昭堂,在事後的演講中,曾經提到關於「台灣獨立」的基本議 題 21。本來強調台灣「主體性」的基本理念,就是攸關「台灣民族主義」的核心問 題;針對此問題的探索,早在戰前 1920 年代創刊的《台灣青年》即開始。戰後延 續到 1960 年代,同樣話題仍然留在留日青年的思考中。甚至,1970 年之後開始, 日本以外的美、歐留學生團體,一樣以雜誌《台灣青年》為馬首是瞻,陸續在雜誌 投稿發表自己的想法。 黃文雄曾經回顧留日學生各大學同學會盛衰的狀況時,也指出早在 1970 年代 之前,關東與關西的留日學生運動本來是各自為政的狀況,自從「釣魚台主權歸屬 問題」發生以後,兩地留學生做了適度的交流。後來關西同學會接連發生了國民黨 主導的「改選會長紛爭」、「國慶日連根藤撕旗事件」、京都大學的「中華民國同學 會」改名為「台灣同學會」,最後連東京大學的「中國同學會」也改名為「台灣同 學會」。顯見「台灣正名運動」,在1970 年代的戒嚴時期,在海外早已經進行22 概觀閱讀《台灣青年》總目錄之後,可以發現台灣留日青年的思想歷程有明顯 的意圖。換言之,集中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強調,完全把中國因素排拒於外。雖 然當時台灣也有所謂外省人的成分,但是對於反攻中國的可能,以及外省人之中, 中國屬性的認同也是完全在思考之外。台灣留日青年在面臨可能被取消護照的壓力 下,所發行500 號的雜誌,記錄著大量留日青年的思想歷程。換言之,處於台灣政 局尚未安定的年代裡,在當民主自由發聲尚未完全開放的年代,身處海外黑名單的 歷史包袱之下,台灣留日青年還是留下許多重要且深具歷史性意義的言論。 2002 年 6 月的廢刊所代表的意義,可以說完成了一個階段的任務。長年擔任編 輯長的宗像隆幸曾經對此一任務的完成做了以下的註解;當時的現況就是,近年隨 著日本媒體也逐漸報導台灣的消息,因此《台灣青年》已經不是唯一的傳訊媒體的 考量之下,台灣留下來的任務必須要移轉到台灣來實行23 現實上,台灣海外知識青年對於「民族主義」的思考,因為地域的關係,其中 的思考和做法各有不同,本論文因為篇幅的設定,初步回顧了 1960 年代開始雜誌 的方向。除了在《台灣青年》活動的台灣留學生之外,左派史明的海外獨立運動也

21 黃昭堂,〈日本的台獨運動〉《自覺與認同-1950-1990 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頁54。 22 黃文雄,(在日台灣人的學運、鄉運、社運備忘錄),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頁 451。 23 宗像隆幸,《台灣獨立運動記-三十五年の夢》,東京:文芸春秋,1996 年。

(24)

同時間在東京進行,希望未來的延續研究中,可以一併納入思考;同時配合之後台 灣社會青年們的內在思考的詳細論述,甚至解嚴之後海外青年的返鄉,在台灣如何 提出更具體的看法,都留待日後更詳細的探討。

(25)

參考文獻

陳佳宏,《海外獨立運動史-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台北:前衛出版社,頁 60-61。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文化出版,1987 年。 黃文雄,(在日台灣人的學運、鄉運、社運備忘錄),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 黃昭堂,〈日本的台獨運動〉《自覺與認同-1950-1990 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 三連基金會,2005 年。 黃昭堂,〈日本的台獨運動〉《自覺與認同-1950-1990 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 三連基金會,2005 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麥田出 版社,2014。 侯榮邦,〈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發行之刊物〉《自覺與認同-1950-1990 海外台灣 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 甘文生,〈台湾人は独立を望む〉,《台湾青年》16 號,1962 年。 高見信,〈台湾人意識の形成〉,《台湾青年》,第39 號,1964 年 2.25。 廖文毅,《台灣民本主義》,東京:台灣民報社,1956 年。 宗像隆幸,《台灣獨立運動記-三十五年の夢》,東京:文芸春秋,1996 年。 史明,「半世紀的海外台灣獨立運動」,『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 輯』,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5 年。 《台湾青年》,創刊號-500 號,1960 年 4 月-2002 年 6 月各號參照。 《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業強出版社。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冊,《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台灣社會運 動史》, 龍溪書店,1973 年復刻版。 吳宏明,〈台灣における書房教育の一考察-その實態と變遷-〉《木野評論》,第14 號,1983 年。 王育德,〈台湾民族の起源 上〉,〈台湾民族の起源 下〉,《台湾青年》,第 35-37 號, 1963 年 10 月-12 月。 吳濁流,《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新人物往來社,1973 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