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447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4471"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2007 年 1 月 頁 291-318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

1

釋疑

曾嚴奭

*

提 要

五代時期的南方諸國中,閩國是最弱小的,因此閩國對外皆採取四鄰交 好的方式,其中南漢從閩國前任統治者王潮開始就建立了關係,至閩國第二 任統治者王審知時,更正式的建立了官方的外交關係,且彼此通婚,故兩國 關係不可謂不深,但閩國卻曾藉機襲擊南漢梅口鎮,閩國統治者王審知的此 一行動,是再三考量下所發動的,並不是一次貿然的行動,從當時整個天下 局勢及南漢的內外情況來看,王審知的此一行動確實是符合閩國利益的最大 考量。 關鍵詞:閩國、南漢、梅口鎮、王審知、劉龑

1 胡三省注《九域志》梅州程鄉縣有梅口鎮,與閩之汀、漳接境。《南漢紀考異》吳蘭修按: 梅口鎮在梅州東南百里,與閩之汀州接境。梅溪所經,松江合之,今稱松口鎮矣。參見吳 蘭修,《南漢紀》,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卷二, 頁 6620。然吳蘭修以為梅口鎮在梅州東南百里,但若依吳蘭修所言,則梅口鎮當不應鄰汀、 漳之境,相反的梅口鎮反而應在南漢腹地之內,靠近潮州才對,但胡三省其亦言梅口鎮鄰 汀、漳之境,而按《大清一統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482 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3,卷三五二,頁 302)的記載,則又與吳蘭修所言不同,《大清一統志》 載,梅口鎮在梅州東北接汀州界,若按《大清一統志》所載,梅口鎮則大抵接鄰於汀州界, 故吳蘭修所言梅口鎮在梅州東南百里則為有誤,應按《大清一統志》所載,梅口鎮在梅州 東北才為屬實。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2)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釋疑

一、前 言

自王潮入閩以來,雖已據有全閩,但王潮終究為外來政權,因此政權仍 多有不穩。王審知繼其兄王潮之位,也全力的鞏固王氏在福建的政權,經歷 王潮、王審知兩人在福建努力不懈的奮鬥下,終使王氏在福建站穩了腳步。 王閩雖自王審知時在福建站穩了腳步,但事實上整個外部情勢並不樂觀,當 時在閩國四周有吳越、吳國、南漢等國,而這些國家的實力,皆強於閩國, 閩國也為南方諸國中最弱小的。王審知也了解其自身弱點,為此不敢表現出 向外擴張的意圖,採取保境安民、交好四鄰政策,以使其政權能夠延續。 王審知雖採取睦鄰政策,但在面對吳國強大的壓力,也促使王審知與吳 越、楚國同盟,以對抗吳國的威脅。吳國為對抗此一同盟,便與南漢結盟以 對抗。閩國與南漢分屬不同的聯盟,但兩國卻無直接的利害關係,相反的閩 國與南漢的關係,卻是長久以來就極為友好,並為姻親之國,閩國與南漢兩 國的關係雖友好,卻仍發生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為何會有此事的發 生,此事發生所代表的意義又為何,此即本文所要探究的目的。

二、閩國兵襲梅口鎮始末

自王潮據有全閩後,即一直採行守境自保的政策。在南方諸國中,大多 採取此一政策,但採行守境自保政策最為明顯的仍屬閩國。閩國在諸國中最 弱小,四鄰皆比閩國強大,因此終閩國之世,皆採守境自保政策。閩國時期, 曾有兩次出兵至國境外,一次發生於後梁末帝貞明四年(918),與吳越、楚

(3)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共同出兵援助譚全播;另一次則為兵襲南漢梅口鎮。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 事,是閩國自行出兵,沒有他國參予。閩國救援譚全播一事,可視為三國共 同出兵以抗擊吳國,但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就頗令人不解,閩與南漢的關 係,自王潮起即一直保持友好,而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發生於後梁末 帝龍德二年(922)四月,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的發生,本已令人不解, 事後也結束得極為快速,而所有史書對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的經過,都 未有詳述,更使此事的整個過程,陷入迷霧之中。如何釐清閩國兵襲南漢梅 口鎮事,就成為本文所要探究的目的。 有關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始末,各家史書所載大致如下,《資治通鑑》 載: 漢主巖用術者言,遊梅口鎮避災。其地近閩之西鄙,閩將王延美將 兵襲之,未至數十里,偵者告之,巖遁逃僅免。2 漢主引兵侵閩,屯於汀、漳境上;閩人擊之,漢主敗走。3 《十國春秋》載: 乾亨六年(龍德二年)夏四月,帝用術者言,出巡避災,如梅口鎮。 閩將王延美將兵襲之,會偵者以告,帝宵遁得免。4 乾亨八年(同光二年)夏四月,帝自將兵侵閩,屯汀、漳境上,為 閩人所擊,敗歸。5 (同光二年)夏四月,漢主引兵入寇,屯汀、漳境上;擊之,敗歸。6 《南漢書》則載:

2 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1993),卷二七一,〈後梁紀六〉,頁 8875。 3 同前註,卷二七三,〈後唐紀二〉,頁 8919。 4 吳任臣,《十國春秋》(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卷五八,〈南漢‧高祖本紀〉,頁 4173。 5 同前註。 6 同前註,卷九十,〈閩‧太祖世家〉,頁 4581。

(4)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乾亨六年夏四月,帝用術者言幸梅口鎮避災。閩將王延美以兵襲帝, 未至數十里,帝偵知,遽還。7 乾亨八年夏四月,帝自引兵侵閩,屯汀、漳境,為閩人擊敗,歸。8 《南漢紀》亦載: 四月,漢主用術者言,遊梅口鎮避災。其地近閩之西鄙,閩將王延 美將兵襲之。未至數十里,偵者告之,漢王遁逃僅免。9 四月,漢主引兵侵閩,屯於汀、漳境上。閩人擊之,漢主敗歸。10 從《資治通鑑》、《十國春秋》、《南漢書》、《南漢紀》等史書來看,有關 此事記載的史書內容大致相同,而《十國春秋》、《南漢書》、《南漢紀》等史 書中,有關此一事件的記載,則應採自《資治通鑑》。依《資治通鑑》的記 載,此一事件發生的時間始自於後梁龍德二年(922)四月,王延美兵襲梅 口鎮開始,結束於後唐同光二年(924)四月,南漢攻閩失敗,此一事件自 此方算結束,整個事件歷時約二年。 此一事件內容大致如下:即於後梁龍德二年(922)四月,南漢劉龑在 聽信巫師的建議下,至梅口鎮避災,此事為駐閩西的王延美所知,梅口鎮距 王延美駐地不遠,於是乎王延美便率大軍急襲梅口鎮,王延美的軍隊快到達 梅口鎮時南漢方才探知。南漢軍發現後,便在急忙下通報劉龑,劉龑知道後 便急忙逃走,閩將王延美此次的軍事行動因此而未成功。但南漢劉龑並未馬 上動員軍隊攻打閩國以求報復,而是在二年後,即在後唐同光二年(924) 四月率軍攻打閩國的漳、汀二州,而南漢劉龑的此一軍事行動,並未成功, 仍為閩國所敗。不過閩國雖打敗了南漢,並未利用此一機會,大舉入侵南漢, 也不敢將此一軍事行動加以擴大,南漢也自此次戰敗後,再也未曾發兵攻

7 梁廷枏,《南漢書》(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卷二,〈高祖紀一〉,頁 6363。 8 同前註。 9 吳蘭修,《南漢紀》,卷二,〈高祖紀〉,頁 6620。 10 同前註,頁 6621。

(5)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閩。此事件後,閩國、南漢並未因此事導致兩國關係破裂,反而再次修好, 此一事件自此大致結束。但有關於閩國、南漢交戰之事,各書皆未詳述。而 二年後,南漢出兵攻擊閩國汀、漳二州,則應是為了報閩將王延美急襲梅口 鎮之仇。但閩將王延美的出兵,其目的到底是何,則因所有史書未曾有載, 而陷入謎團之中,至今尚未能有解。因此筆者試圖以當時內外關係著手,來 使此一謎團獲得釐清,從中發現此一事件的真相。

三、閩國與南漢關係的建立

南漢創建人為劉隱,父劉謙為封州刺史、賀江鎮遏使,擁兵萬人,戰艦 百餘艘。劉謙去世後,劉隱繼其父。因平亂有功,昇為清海軍節度副使,唐 天祐二年(905)命隱為廣州節度使,後梁建國,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後 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封南平王,乾化元年(911)進封為南海王,同年劉 隱去世,其弟劉龑即位。劉龑即位,在後梁末帝貞明元年(915)求封為南 越國王,不被後梁所接受,劉龑以為: 中原多故,誰為真主,安能萬里梯航而事偽庭乎!11 而與後梁斷絕往來,後梁末帝貞明三年(917),劉龑稱帝,建國大越, 改元乾亨,乾亨二年(後梁末帝貞明四年,918)改國號漢,史稱南漢;閩 國的創始人為王潮,其為光州人,王潮本是光、壽二州流民集團首領王緒的 手下,於唐光啟元年(855)進入福建地區,之後王潮捕殺王緒後,王潮正 式成為光、壽二州流民集團的首領,景福二年(893)十月,王潮攻下福州, 朝廷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1213隔年建州刺史徐歸範、汀州刺史鍾全

11 薛居正,《舊五代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卷一三五,〈僭偽列傳〉,頁 1809。 12關於王潮任福建觀察使一事,也有三種不同的記載,在《新唐書》則載為「福建等州團練使, 俄遷觀察使」(歐陽修,《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卷一九○,〈王潮傳〉,頁 5492),在《資治通鑑》上則記載為「以泉州刺史王潮為福建觀察使」(司馬光,《資冶通鑑》, 卷二五九,〈唐紀七十五〉,頁 8450),但在梁克家的《三山志》則載為「都團練觀察使」(梁

(6)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慕,14皆降於王潮,再加上山賊及海盜二十餘股勢力,也先後投降或被擊潰, 至此「王氏遂據有七閩矣」。15王潮在乾寧三年(896),取得威武軍節度使之 位,但在隔年即因病逝世,王潮逝世後,由其二弟王審知接任王潮威武軍節 度使的地位,後梁開平三年(909),朱溫封王審知閩王,至此閩國正式建立。 閩國與南漢相鄰而居,因此應該會有官方或私下的往來,依南漢的創建來 看,劉氏歷代仕宦,可反觀王氏,出身為地方豪強又是流民集團首領,雖兩 方出身及地位有所差異,但由於兩國並沒有共同的利害關係,16彼此之間並 沒有太多的領土野心,使兩國得以相安無事,順利的建立官方或私人的關係。 自劉隱割據嶺表後,便不斷的招募士人,以擴大其統治基礎,在劉隱所 招募士人中,也有不少的閩地士人,如倪曙,為福州侯官人,唐中和年間及 第,官至太常博士,黃巢之亂時,回閩避難。王延彬任泉州刺史時,倪曙與 其友好,並與徐寅、陳郯交好。後至嶺南遊歷,為劉隱所招募,劉龑稱帝, 授倪曙為工部侍郎,後進為尚書左丞及同平章事。倪曙任職南漢甚久,極受 劉隱及劉龑的重視,倪曙在南漢的仕途的順利,也有助於閩國與南漢關係的 發展,也正象徵著閩國與南漢兩國關係的友好。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也曾寫 有一首〈寄南海黃尚書〉的詩,其詩云: 五羊城下駐行車,此事如今八載餘。燕頷已知飛食肉,龍門猶自退 為魚。紅樓入夜笙歌合,白社驚秋草木疏。西望清光寄消息,萬里

克家,《三山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48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卷二 一,〈秩官類二〉,頁 310 下 b),今採《資治通鑑》載。且在此前,未見福建有都團練觀察 使一職,加上陳巖職位即為福建觀察使,而王潮自稱留後,其所上奏朝廷的要求之職位, 也應為福建觀察使,故朝廷之任命也必以福建觀察使為考量,斷難有授予「都團練觀察使」 一職之可能。且《資治通鑑》之記載多採實錄,此項任命,也必收於中央之案卷中,故《資 治通鑑》所言較可信,故從《資治通鑑》。 13 司馬光,《資冶通鑑》,卷二五九,〈唐紀七十五〉,頁 8450。 14 歐陽修,《新唐書》,卷十,〈昭宗本紀〉,頁 289。 15 司馬光,《資冶通鑑》,卷二五九,〈唐紀七十五〉,頁 8444。 16 黃滔,《黃御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08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卷三,〈寄南海黃尚書〉,頁 119 下 b。

(7)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煙水一封書。17 黃滔這首詩,也更說明閩國與南漢兩國的友好,甚至於臣下之間也有書 信往來。從詩中也說明,黃滔也曾出使南漢,雖史未有載,但從中也可顯現 出,閩國與南漢的交往是非常密切的,兩國的關係,也是極為友好的。 閩國與南漢的關係應自很早就建立,可能自王潮時就有所往來,但正式 的官方往來,則始於王審知時期,後梁開平四年(910),王審知命「員外郎 崔□□聘於南海。」18劉隱去世時,王審知也派遣使者至南漢祭悼,其祭文 為: 故南平王之靈,惟靈五羊奧區,番禺臣壤,漢為列郡,唐作雄 藩。……。天子方欲使降皇華,恩宣金冊,表裏東周之盛,旌崇南 越之隆。……。審知早塵興國,旋忝睦鄰,雖瓊樹之未親,若銅盤 之已接。方定金蘭之至分,豈期幽顯之驟殊。況以幸結良姻,累交 專介,幕下崔員外,昨馳禮幣,常詣門牆。受蒙執手之歡,宏敘親 仁之旨。……。五月指期,表同盟之必至。……。然則荀龍賈虎, 大馮小馮,雖嗟松壟之長歸,終慶荊枝而繼茂,永言歡好,寧怠初 終。幸明靈之一臨,鑒此丹赤。嗚呼哀哉。19 祭文中,就講述了閩、南漢的關係,兩國的統治者甚至以兄弟相稱,更有締 結婚姻,由此更可證明兩國的關係應是非常友好。兩國更於後梁末帝貞明三 年(917),正式締結姻親,即南漢劉隱之女清遠公主,嫁予閩國王審知之子 王鏻,兩國的關係,則又因婚姻的締結而更形穩固。 閩、南漢兩國的關係得以維持,主要也是因為兩國並沒有直接的利害關 係,以閩國而言,由於閩國為南方諸國中最為弱小,因此難與鄰國相抗,故

17 黃滔,《黃御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084 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卷三,〈寄南海黃尚書〉,頁 119 下 b。 18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九○,〈太祖世家〉,頁 4578。 19 黃滔,《黃御史集》,卷六,〈祭南海南平王〉,頁 159 下 b-160 下 a。

(8)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閩國一面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外,更採取交好四鄰之策,閩國雖採行交好四鄰 之策,但隨著吳國不斷的強大,並向南方擴張領土,「楊行密方盛,常有吞 東南之志氣」,20也因吳國的強大及楊行密統一南方的想法,常使閩國備感威 脅。唐天佑二年(905),楊行密卒於廣陵,但吳國擴張政策,並未因楊行密 的去世而有所改變,徐溫執政後,為鞏固統治權,更頻頻用兵於江西。 雖如此,王審知卻仍不放棄與吳國交好的希望,後梁太袓開平三年(909) 七月,徐溫派兵擊滅危全諷,吳國此時更加志得意滿。至九月,吳國派遣使 者張知遠欲與閩國修好,但張知遠傲慢的態度,惹怒了王審知,因此將張知 遠斬首,自此吳、閩兩國交惡。21而吳國派遣張知遠使閩,其目的可能有二: 首先,可能希望先將閩國收為附庸;其二,可能要求閩國共同夾擊吳越,以 求一舉消滅吳越,事實上這二件事都不可能為王審知所同意,王審知了解, 一旦淪為吳國附庸,則將失去吳越、楚兩國的支持,如此將使閩國難以生存, 若是吳越滅亡,則閩國勢將難以獨自與吳國抗衡,閩國遲早也會被吳國併 吞。張知遠被斬首一事,表面上看來是因張知遠態度不佳,但依王審知的個 性來看,絕非會因此等小事而動怒之人。雖張知遠使閩時,可能因吳國雄霸 於南方,使張知遠自以為是上國使者,絲毫不將弱小的閩國放在眼中,或許 因此在與王審知對談中,出言多有不遜,但這應非張知遠被斬首的主因,張 知遠被斬首的主因,可能是王審知欲向吳越、楚等國表示,其將完全與吳國 斷絕關係,若是王審知未將張知遠斬首,則吳越、楚國兩方則可能會害怕閩 國是否與吳國有何密約,而因此與閩國產生疏離,若是如此,則閩國恐將難 以生存,可能走上亡國之途。王審知為表達其抗吳的決心,更為爭取吳越、 楚等國的支持,便下令將張知遠斬首,如此方能取得吳越、楚兩國的信任。 再看南漢,並無意於爭霸南方,僅有意割據嶺表,楚高郁曾言,「劉龑

20 陶岳,《五代史補》(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卷二,頁 653。 21 張知遠被斬一事,《資治通鑑》記為九月,《十國春秋》則記為十月,如此可能事發於九月, 至十月吳國方接獲此一訊息。

(9)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志在五管而已」,22這正說明南漢劉龑實無大志,只想割據一方而已,因此劉 龑屢次用兵於五管之地,更為爭奪五管,多次與楚國發生戰事,使兩國如同 水火一般,互不相容,雖兩國也曾有婚姻的締結,但兩國的關係卻未曾因此 而有所和解,相反的兩國的關係卻是更加的惡劣,此種惡劣關係直至楚國滅 亡才加以消散。南漢又為與楚國爭奪五管之地與南唐結盟,但楚國為南唐所 滅後,南唐控有楚國全境,其中當然也包括五管之地,後南漢又為與南唐爭 奪五管,不顧與南唐長久以來的情誼,兩國又因此發生戰事。故對南漢而言, 其所重視的僅為五管之地,五管之地更是南漢的禁臠,絕不允許其他國家伸 手進入。所以對閩國來說,其重點在於如何維持政權的延續,以抗衡吳國; 對南漢來說,則其重點在於如何打擊楚國,以取得五管之地。故閩國與南漢 兩國,並未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也使得兩國的關係得以維持與建立。所以從 閩國與南漢關係的發展來看,由於未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使兩國不管在官方 或私人的關係上,都能保持著極為友好的關係。 閩國與南漢,雖一直都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但為何在龍德二年(922) 四月時,卻又發生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閩國又如何得知此事?其可能 性有二:首先劉龑至梅口鎮避災一事,是聽術者之言,故此事應非機密,使 劉龑至梅口鎮避災一事,可能因此洩漏出去,而為閩國所知曉;其次按劉龑 「廣務華靡」23的個性,應不可能單身前往梅口鎮避災,又按《資治通鑑》 所載「偵者告之,巖遁逃僅免」一詞來看,24亦可說明劉龑前往梅口鎮避災, 率眾前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且興王府(廣州)又距梅口鎮甚遠,25劉龑至 梅口鎮避災若是以君主身份前往,則可能人員及行動都非常龐大且緩慢,可 能因此而為閩國所偵知。

22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六,〈楚世家〉,頁 824。 23 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三五,〈僭偽列傳〉,頁 1809。 24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七一,〈後梁紀六〉,頁 8875。 25 「唐末於廣州置清海軍,劉龑稱帝後,廢清海軍,改置興王府。」同前註,卷二七○,〈後 梁紀五〉,頁 8817。

(10)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其主導者到底為誰, 是否為王延美獨斷之意呢?筆者以為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應非王延美 獨斷之意,此事有可能為王審知所授意,再從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來看,若 是王延美個人獨斷之意的話,王延美是否敢於承受於此事件所造成的後果 呢?首先,兵襲南漢梅口鎮是否成功先且不論,此事所帶來的影響,必是兩 國關係的惡化,閩國為南方諸國中最弱小,所以採取「四鄰交好」之策,而 閩國既與吳國交惡,實不大可能再樹南漢此一強敵,且南漢與閩國兩方關 係,長久以來非常友好,若貿然交惡的話,將使閩國面臨兩面樹敵的困境, 稍一不慎就可能使閩國走向亡國,故若是王延美在其獨斷下,便率兵襲擊南 漢梅口鎮,恐此一後果應非是王延美一個人所能承擔的,且此一事件所造成 的後果,也早超出王延美所能承擔的範圍。 其次,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過後,也未見王審知有任何懲處王延美的記 錄?或可說由於王延美為王審知三弟王審邽之子,王審知念及私情而不忍懲 處王延美,但若不忍懲處王延美的話,王審知也應交待後人不可重用王延 美,可並非如此,王審知去世後,其子王鏻於閩國龍德二年(後唐末帝清泰 元年,934)將王延美遷昇為泉州刺史,26據筆者查閱相關史料來看,閩國泉 州刺史一職王審邽父子四人皆曾任泉州刺史,27其後王延彬、王延美之子王 繼崇、王繼勳也皆任此一職務,28故依王審邽一族的經歷來看的話,泉州刺 史一職多為王審邽一族所世襲,雖泉州刺史一職為王審邽一族所世襲,但並 不代表王審知無法控泉州,相反的王審知對泉州仍有其控制力,王延美之兄 王延彬在任泉州刺史時: 會得白鹿、紫芝,僧浩源以為王者之符,延彬由是漸驕縱,密遣使 浮海貢梁,求泉州節鎮。事覺,太祖誅浩源及其黨,黜延彬歸私

26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九四,〈王審邽傳〉,頁 4626。 27 王審邽子三人,為王延彬、王延美、王延武,三人事蹟詳見上註。 28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九四,〈王審邽傳〉,頁 4626。

(11)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第,……。29 由此事觀之,或許之前王審知對泉州控制力較弱,但自此事後,也應會加強 王審知對泉州的控制力。所以終閩國之世,雖泉州刺史一職多為王審邽一族 所世襲,但應並不代表閩國中央無法控制泉州。 再從王延美之後,可繼任泉州刺史一職,則可能表示閩國內部及其統治 者並不認為王延美有重大過錯,因此方才授予王延美泉州刺史一職,不然若 是王延美有因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而獲罪的話,那泉州刺史一職,應會授予 王延美之弟王延武才對,不應授予王延美,從種種的跡象來看,即王延美若 未因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而獲罪的話,再加上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的後果, 又遠非王延美所能承擔,不就可能表示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可能並非是王 延美個人獨斷之意。 若按以上跡象加以考量的話,那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的主導者,指向王 審知就不無可能了。王審知很可能在獲得王延美的通報後,便下令王延美率 兵襲擊南漢梅口鎮,雖不知閩國在策劃此事花了多久時,但也應多所倉促, 故唯有以王延美率兵襲擊南漢梅口鎮,而未見閩國有其它動作加以配合。但 為何王審知要違反其「四鄰交好」之策,而發兵急襲南漢梅口鎮呢?此則要 從當時南方的局勢及當時的內外情勢來看。

四、五代時期南方諸國局勢

在當時整個南方,可分為兩大聯盟,一為吳國、南漢聯盟;另一為楚、 吳越、閩聯盟。楚、吳越、閩聯盟,又聯合中原王朝來牽制吳國(或日後的 南唐),吳國(與日後的南唐)也為反制此一聯盟,便與南漢聯盟,因南漢 與楚有領土糾紛,且南漢又位於楚、閩之後背,剛好可形成夾擊之勢。此外 又為牽制中原王朝,吳國又積極拉攏蜀國及荊南,以從側面對牽制中原王

29 同前註。

(12)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朝,當時天下大勢呈現為兩大集團,即中原、吳越、楚、閩聯盟,對抗吳國、 南漢、蜀國聯盟,荊南則視利益遊走於兩大聯盟之間,端視何者對其有利。 當時整個天下的局勢已呈現緊繃的狀態,兩大聯盟呈現互相包圍、互相牽制 的局面,即中原聯盟包圍吳國,吳國聯盟則又於中原聯盟外,以南漢牽制吳 越、楚、閩等國,並以蜀國來牽制中原王朝。 中原聯盟或是吳國聯盟,事實上都是以吳國為中心,主要是因為中原王 朝自後梁開始即一直多與吳國交惡,朱溫於篡位前也曾有意南下一舉平定楊 行密,唐昭宗乾寧四年(897)朱溫平定山東各州,便揮軍南下攻打楊行密, 兩方爆發清口之役,此次戰役以朱溫大敗而告終,朱溫大將龐師古更因此戰 死,朱溫的數萬大軍,戰死被俘者甚多,還者不滿千人,30自此: 行密由是遂保據江、淮之間,全忠不能與之爭。31 朱溫也於清口之役大敗後,又與晉王李克用展開夾河大戰,致使朱溫再也無 力南下,楊行密又為對抗朱溫,而與晉王李克用訂有盟約,李存勗登基建立 後唐,兩方仍未有變化,但隨著後梁的滅亡,使後唐與吳國的關係又陷入緊 張: 帝(後唐莊宗)遣使以滅梁告吳、蜀,二國皆懼。徐溫尤嚴可求曰:「公 前沮吾計,今將奈何﹖」可求笑曰:「聞唐主始得中原,志氣驕滿,御 下無法,不出數年,將有內變,吾卑辭厚禮,保境安民以待之耳。」 唐使稱詔,吳人不受:帝易其書,用敵國之禮,曰「大唐皇帝致書于 吳國主」,吳人復書稱「大吳國主上大唐皇帝」,辭禮如牋表。32 徐溫在聽從嚴可求的建議下,對後唐採取「卑辭厚禮保境安民」之策,使吳 國與後唐的關係,又因此而得以存續。李昪接掌吳國大權後,志在天下,多

30 司馬光,《資冶通鑑》,卷二六一,〈唐紀七十七〉,頁 8509–8510。 31 同前註,頁 8511。 32 同前註,卷二七二,〈後唐紀一〉,頁 8903。

(13)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次涉入後唐藩鎮的叛亂,吳國與後唐兩方的關係也因此斷絕,吳自莊宗滅梁 以來,使者往來不絕。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二月)庚辰,吳使者至,安重誨以為楊溥敢與 朝廷抗禮,遣使窺覘,拒而不受,自是遂與吳絕。33 吳國與後唐兩方的關係雖因此而斷絕,但後唐卻也無力南下以征伐吳國,唯 有利用以中原王朝為主體的中原聯盟以牽制吳國的勢力的發展,也因此兩大 聯盟便陷入了互峙之勢。 而南方的吳越、楚國、閩國等,又為何願與中原王朝聯合,來共組中原 聯盟,此即因為吳國勢力不斷發展,所給中原聯盟內各國所帶來的影響,當 時吳國為南方最強大的國家,加上「楊行密方盛,常有吞東南之志氣。」34 行密有一統南方之志,如此對南方的吳越、楚國、閩國等國而言,所面臨的 將是吳國強大之壓力,稍有不慎,即可能面臨亡國,因此促使南方的吳越、 楚國、閩國等國與中原王朝的聯合,在中原聯盟的壓力下,吳國也並非全然 未曾感受,首先是組織以吳國為中心,南漢、蜀國為外圍的吳國聯盟以對抗 中原聯盟;其次是與中原聯盟內的吳越、楚國進行和解,但由於吳越、楚國 為中原聯盟的第一線,長期與吳國進行抗爭,因此和解不易,以吳越來說, 自楊行密開始,兩國則不斷有戰事產生,以致吳國與吳越,兩國的關係是極 為惡劣。 先是,王(楊行密)與錢氏不相能,常命以大索為錢貫,號曰「穿 錢眼」,兩浙亦歲以大斧科柳,謂之「斫楊頭」,……。35 此事雖看似兒戲,但正象徵吳國與吳越關係的惡劣,雖自天復四年(904),

33 同前註,卷二七六,〈後唐紀五〉,頁 9013。 34 陶岳,《五代史補》,卷二,頁 653。 35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一,〈太祖世家〉,頁 3466。

(14)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兩國開始締結姻親,雖言「兩境漸睦焉」,36但事實上衝突仍時有產生,自徐 溫時與再次與吳越進行和解,但吳越對吳國仍充滿不信任感: 且臣本道,與淮南雖連疆畛,久結仇讎,交惡尋盟,十翻九覆,縱 敵已逾於三紀,弭兵纔僅於數年,諒非脣齒之邦,真謂腹心之 疾……。37 此為吳越錢元瓘上後唐明宗之書,在文中錢元瓘就直接說明,兩國雖暫處和 平,但事實上卻仍是敵對狀態,吳國仍是吳越的最大敵人。 除了吳越如此外,楚國對吳國也是如此,楊行密曾要求馬殷斷絕與朱溫 的往來: 吳王行密遣使來言梁王全忠跋扈,請絕之。大將許德勳曰:「全忠雖 不道,然挾天子以令諸侯,未可輕絕。」38 馬殷聽從許德勳的建言,拒絕了楊行密此一要求,而馬殷拒絕楊行密的要 求,最主要是馬殷必須依靠朱溫的勢力以抗擊楊行密,若馬殷聽從楊行密的 要求,則馬殷將無以抗衡楊行密。此後,馬殷又問策於高郁: 殷初兵力尚寡,與楊行密、成汭、劉龑等為敵國,殷患之,問策於 其將高郁,郁曰:「成汭地狹兵寡,不足為吾患,而劉龑志在五管而 已,楊行密,孫儒之仇,雖以萬金交之,不能得其懽心。然尊王仗 順,霸者之業也,今宜內奉朝廷以求封爵而外誇隣敵,然後退脩兵 農,畜力而有待爾。」39 在高郁的說法中,也直接的點明了,馬殷與楊行密的關係是如何了,所以楚

36 同前註。 37 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三四,〈僭偽列傳一〉,頁 1770。 38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六七,〈武穆王世家〉,頁 4252。 39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六,〈楚世家〉,頁 824。

(15)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國與吳國的關係,也是難以和解的。而吳國既難與吳越、楚國等國和解,吳 國唯有與吳越、楚國等國直接進行對抗。 閩國的地理位置,位於吳國之東南,吳越之南,南漢之東北,閩國正處 於此三國之間,為此閩國極力與鄰近三國建立友好關係,但隨著南方局勢的 變化,也迫使閩國必須作出抉擇,由於南漢與閩國並沒有直接的利害的關 係,而使兩國雖分屬不同的聯盟,但卻仍可保持極為友好的關係,但反觀閩 國與吳國及吳越的關係則非如此,若閩國投向吳國,則吳越勢必腹背受敵, 恐將難以維持,一旦吳越亡國,則吳國統一南方的最大敵人,將不復存在, 則吳國一統南方之勢則成,相反的若閩國投向吳越,則閩國將可保障吳越的 背後,使吳越可專心的與吳國作戰,則吳國必須三面防備,而無法將全部軍 力集中用於任何一國,為此閩國的動向將牽引南方諸國的存亡。吳越、楚國 難與吳國和解,而閩國又是南方諸國中最弱小的,若投靠吳國,則難保為吳 國所吞併,因此閩國為了維持政權的延續,唯有與吳越、楚國結盟,以對抗 吳國,為此閩國唯有加入中原聯盟,方有與吳國抗衡的實力,閩國也方有生 存的機會。 吳越、楚國及閩國等三國,為阻止吳國統一南方,則必須採取聯合戰線, 後梁貞明四年(918),吳國進軍江西,意欲一舉吞併江西,譚全播求救於吳 越、閩、楚: 吳越王鏐以統軍使(錢)傳球為西南面行營應援使,將兵二萬攻信 州;楚將張可求將萬人屯古亭,閩兵屯雩都以救之。40 此次三國聯軍援助譚全播,以吳越出兵兩萬最多,楚出兵萬人次之,閩 之出兵人數則未有載,也應有數千人之規模。三國聯軍便與吳國軍隊形成對 峙之局: 吳劉信遣其將張宣等,夜將兵三千襲楚將張可求於古亭,破之;又

40 司馬光,《資冶通鑑》,卷二七○,〈後梁紀五〉,頁 8833。

(16)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遣梁詮等擊吳越及閩兵,二國聞楚兵敗,俱引歸。41 隨著楚國的戰敗,致使三國聯軍援救譚全播之舉,因而失利,三國唯有各自 退兵,坐看吳國吞併江西。但自此以後,吳國對外擴張的腳步也開始減緩。

五、閩國兵襲梅口鎮前後的內外情勢

閩國兵襲梅口鎮的發生,正是在吳國與中原聯盟內國家進行和解後所發 生之事。吳國自吞併江西後,徐溫開始有意篡吳以自立,對外擴張的腳步也 開始減緩,徐溫一面與鄰近各國交好,一面加強自身在吳國內部的統治,自 此時開始,中原聯盟與吳國聯盟也就少有衝突產生。徐溫便於後梁貞明五年 (919)先與吳越和解: 吳徐溫遣使以吳王書歸無鍚之俘於吳越;吳越王鏐亦遣使請和於 吳。自是吳國休兵息民,三十餘州民樂業者二十餘年。42 吳國也自此時開始,少與南方諸國有衝突產生。 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的背景,即是發生在此情況下,因當時吳國徐溫意 在加強自身在吳國的統治權,以便篡吳自立,實無意出兵於南方諸國,且此 時徐溫甚為不易方與吳越和解,故此時閩國兵襲南漢若成功,徐溫出兵援助 南漢的機會並不大,因為徐溫一旦出兵則可能會打破與吳越和解,且若南漢 劉龑為閩國所抓獲,此對中原聯盟內的南方諸國並非壞事,首先以吳越來 說,此正是打擊吳國聯盟的一次機會,也正可藉此削弱吳國聯盟的實力;其 次對楚國來說,楚國也正可減少其長久以來的心腹大患,順利的話又可趁機 瓜分南漢的土地;最後對閩國來說,若兵襲梅口鎮成功,則可擴大領土,更 可增強與吳國對抗的實力。所以閩國兵襲梅口鎮一事,對閩國實益處甚多。

41 同前註,頁 8835。 42 同前註,頁 8849。

(17)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即使吳國出兵援助南漢,吳越、楚國也不可能坐視吳國出兵,且一旦陷入此 情境,則對徐溫最為不利,如此一來徐溫加強在吳國的統治,以便篡吳自立 的計劃就可能延遲,若戰事日久,更有可能會造成吳國內部產生變亂,將會 對徐溫的統治造成影響,故以此觀之的話,徐溫出兵援助南漢的機會著實不 大。 除此以外,閩國兵襲南漢梅口鎮一事,所發生的時間為後梁龍德二年 (922),此時正是後梁末帝與晉王李存勗好戰最激烈之時,雖當時局勢已漸 倒向晉王李存勗,而後梁末帝的局勢處於不利,但兩方仍形成拉鋸之勢,先 是龍德元年(921)冬十月: 北面招討使戴思遠攻德勝寨之北城,晉人來援,思遠敗於戚城。43 至龍德二年(922)春正月: 戴思遠率師襲魏州‧時晉王方攻鎮州,故思遠乘虛以襲之,陷成安, 而思遠遂急攻德勝北城,晉將李存審極力拒守。44 至此之時,天下大勢歸屬何者,仍未明朗。所以當時各國皆將眼光放於後梁 末帝與晉王李存勗夾河大戰之上,而天下的歸屬,其中對吳國又最重要,因 若晉王李存勗獲勝,則日後吳國將以何種方式與晉王李存勗相處,反之若後 梁獲勝,則與晉為同盟的吳國,又必須面對中原王朝的強大壓力。相反的對 中原聯盟中的各國,則並未有太大的變化,對中原聯盟中的各國,一概奉中 原王朝為正朔,因此是後梁或晉王李存勗得天下,對於中原聯盟中的各國都 沒有太大的差異。對吳國而言,其目光必須放於中原爭霸上,而非放於南方 諸國的動向上,相形之下中原的爭霸,最有可能會影響到吳國的發展及生 存。相反的南方諸國的動向,對吳國的生存就較不具有太大的影響。此時的 外在情勢,南漢唯一盟邦—吳國,在此種情境下,恐無餘力出兵南方,對閩

43 薛居正,《舊五代史》,卷十,〈末帝本紀下〉,頁 149。 44 同前註。

(18)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國統治者王審知來說,絕對是一次的大好機會。 除了外在情勢下,尚有南漢的內部情勢,劉龑在國內未施行善政,人民 受苦甚深: 性雖聰辯,然好行苛虐,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 之民,若據爐炭。45 且其喜愛殺戮,心理又有些許異常: 又巖性嚴酷,果於殺戮,每視事,則垂簾於便殿,使有司引罪人於 殿下,設其非法之具,而屠膾之,故有湯鑊鐵牀之獄。又有投湯鑊 之後,更加日曝,沃以鹽醋,肌體腐爛,尚能行立,久之乃死。其 餘則鎚鋸互作,血肉交飛,腥穢之氣,冤痛之聲,充沸庭廡。而巖 之唇吻必垂涎及頤頷,若噏膏血之氣者,久之,方復常態。有司俟 其復常,乃引罪人而退,蓋妖蜃毒龍之類,非可待以人倫也。46 劉龑又性喜奢華: 惟厚自奉養,廣務華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嶺北行 商,或至其國,皆召而示之,誇其壯麗。47 劉龑在其國內的統治,實為倒行逆施。雖劉龑統治南漢為倒行逆施,但卻對 國內有極大的控制力,故南漢內部終劉龑之世,並未有任何重大叛亂產生。 劉龑雖對南漢國內有極大的控制力,但此時劉龑所有子嗣年紀方小,三子劉 玢此時方四歲,48長子及次子年齡也應不大,史亦未載劉龑有其他兄弟,也 未見劉龑之兄劉隱有子嗣的記載,若此時劉龑為閩國所擒獲,南漢內部將不

45 同前註,卷一三五,〈僭偽列傳〉,頁 1808。 46 佚名,《五國故事》(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卷下,頁 3192。 47 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三五,〈僭偽列傳〉,頁 1809 48 同前註。

(19)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易有一位可統轄全局的領導者出現,南漢內部也由於君主諸子年紀不大,未 有出鎮一方或掌軍者,此時南漢的軍隊大抵統於劉龑臣下之手,如蘇章「龑 襲任,命章典禁衛諸軍」,49又如吳懷恩「典宿衛二十餘年」,50所以由這些方 面來看,南漢若在無領導者可控制的情況下,各統兵將領就可能有異心產 生,如此南漢內部將不易穩定。南漢鄰近的諸國,應對南漢皆會有一番探查, 對南漢內部的情況也應會有了解。王審知若能趁劉龑至梅口鎮避災時,將劉 龑擒獲,南漢應會由於缺少領導者,以致國內陷入混亂之中。 反觀王審知,其統治閩國,多行善政,為人儉約,51又不喜奢華: 審知性儉約,嘗衣紬,一日袴敗,乃取酒庫醡袋而補之。又嘗使南 方回者,以玻瓈瓶獻之,審知看玩久之,因擲於地,謂左右曰:『好 奇尚異,乃奢侈之本。今沮之,貴後代無為漸也。』或云延鈞潛立, 以御服被於審知之廟,審知寓夢於延鈞,責之,不肯服。52 王審知的一切,與劉龑相比,實為天差地別,閩國與南漢相互為鄰,王審知 的多行善政,也應為南漢人民所知曉,若在南漢陷入大亂之際,王審知派兵 攻之,人民應會伐樹開道,以待其師。 南漢劉龑又不奉中原王朝為正朔,最先於南方諸國中,自建僭號: 陟恥稱南海之號,乃嘆曰:「中原多故,誰為真主,安能萬里梯航而 事偽庭乎!」梁貞明三年八月,陟乃僭號於廣州,國號大漢,偽改 元為乾亨。53 且劉龑又妄自尊大:

49 同前註,卷九,〈吳懷恩傳〉,頁 3330。 50 路振,《九國志》,卷九,〈吳懷恩傳〉,頁 3330。 51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八,〈閩世家〉,頁 846。 52 佚名,《五國故事》,卷下,頁 3194。 53 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三五,〈僭偽列傳〉,頁 1808。

(20)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每對北人自言家本咸秦,恥為蠻夷之主。又呼中國帝王為洛州刺史, 其妄自尊大,皆此類也。54 劉龑對外政策又是如此,故應被週邊諸國視為僭號,王審知若出兵此僭偽之 國,又取得了大義的名分,一旦兵襲梅口鎮可成功的抓獲劉龑,王審知便可 打出大義的名號,以「討伐偽逆」、「順天弔民」等名號進軍南漢,如此一來 王審知出兵南漢便師出有名,非侵略他國的軍隊,而是奉為大義名號的義 軍,是為拯救南漢人民,也是為事奉中原天子。故在此多種因素的考量下, 方促使閩國統治者王審知甘冒此險,斷然派遣王延美兵襲梅口鎮。王審知雖 在多方考量後,方才派遣王延美兵襲梅口鎮,可惜的是王延美此一行動,最 後仍為南漢的軍隊所偵知,使劉龑可在此緊急情況下,得以順利逃脫,以至 於兵襲梅口鎮的行動,最後仍是功敗垂成。閩國終為南方諸國中最弱小的, 其國力不如南漢,故方需借兵襲梅口鎮的行動來擒獲劉龑,以使南漢陷入無 人領導的情況,閩國方能藉此獲利,若單獨與南漢作戰,閩國非但難以藉此 獲利,相反的還有可能為南漢所擊敗。因此如果王延美行動順利的話,閩國 或許有機會併吞南漢,再不濟也應可獲得南漢部份的領土,故此一行動雖冒 險,卻對閩國的利益非常大。行動失敗後,閩國因國力不如南漢,實無力單 獨與南漢作戰,故在兵襲梅口鎮的行動失敗後,王審知也只能放棄向外擴張 的想法。 王延美兵襲梅口鎮一事失敗後,也引起了閩國與南漢的關係隨即陷入緊 張,後唐同光二年(南漢乾亨八年,924)四月,南漢劉龑親率大軍屯駐於 閩國邊境,以攻打閩國汀、漳二州,南漢劉龑的此一軍事行動,也應是為了 報復王延美兵襲梅口鎮一事,但南漢劉龑的軍事行動並未成功,相反的卻為 王審知所擊敗。55但為何南漢劉龑遲至二年後才發兵報復,首先必須考量的 是,南漢軍力是否充足,即使軍力充足,軍隊的動員也並非是片刻即可成,

54 同前註,頁 1809。 55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七三,〈後唐紀二〉,頁 8919。

(21)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軍隊在動員上仍需花費一些時間,所以即使劉龑有意隨即動員軍隊攻打閩 國,也應非馬上可成的;其次,可能與中原改朝換代之際有關,後唐莊宗滅 梁後,當時南方諸國不管分屬那一個聯盟,都將目光放於中原,因此紛紛派 遣使者至中原以探究後唐莊宗的下一步行動為何,後唐莊宗於同光元年滅梁 後,便有意向吳、蜀用兵: 時季興入朝,上待之甚厚,從容問曰:「朕欲用兵於吳、蜀,二國何 先﹖」季興以蜀道險難取,乃對曰:「吳地薄民貧,克之無益,不如 先伐蜀。蜀土富饒,又主荒民怨,伐之必克。克蜀之後,順,流而 下,取吳如反掌耳。」上曰:「善!」56 不管後唐莊宗出兵吳、蜀任何一國,對於南方諸國都是一大危機,雖吳越、 楚、閩等國尊奉中原王朝以抗衡吳國,但這也是吳越、楚、閩等國賴以生存 的手段,而今後唐有意對吳、蜀用兵,一旦吳、蜀為後唐所滅,吳越、楚、 閩等國也難免步上吳、蜀後塵,故以此觀之吳、蜀等國的存在,也為吳越、 楚、閩等國賴以生存的因素。 且後唐莊宗並不僅有意用兵吳、蜀,後唐莊宗對從屬的南方諸國也有併 吞之意,首先是南平: 梁亡,唐莊宗入洛,下詔慰諭季興,司空薰等皆勸季興入朝京師, 梁震以為不可,……,季興不聽,留其二子,以騎士三百為衛,朝 于洛陽。莊宗果欲留之,郭崇韜諫曰:「唐新滅梁得天下,方以大信 示人,今四方諸侯相繼入貢,不過遣子弟將吏,而季興以身述職, 為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動來者.而反縻之,示天下以不廣,且 絕四方內向之意,不可。」莊宗乃止,厚禮而遣之。……。季興已 去,莊宗心悔遣之,密詔襄州劉訓圖之。季興行至襄州,心動,夜 斬關而出。已去,而詔書夜至。季興歸而謂梁震曰:「不聽子言,幾

56 同前註,卷二七二,〈後唐紀一〉,頁 8907。

(22)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不免。」57 之後又欲挑撥楚國內部: 高郁為武穆王謀臣,莊宗素聞其名,及有天下,且欲離間之。會武 穆王使其子希範入覲,莊宗以希範年少,易激發,因其敷奏敏速, 乃撫其背曰:「國人皆言,馬家社稷必為高郁所取,今有子如此,高 郁安得取此耶!」希範居常嫉郁,忽聞莊宗言,深以為然。及歸, 告武穆請誅之。武穆笑曰:「主上爭戰得天下,能用機數,以郁資吾 霸業,故欲間之耳!若梁朝罷王彥章兵權也。蓋遭此計,必至破滅, 今汝誅郁,正落其彀中,慎勿言也。」希範以武穆不決,禍在朝夕, 因使誣告郁謀反而族滅之。自是軍中之政,往往失序,識者痛之。58 再觀後唐莊宗對從屬國的行動,主要是針對鄰近中原的南平及楚國,相 對於遠離中原的吳越及閩國,後唐莊宗則並未有任動作,故對南平及楚國來 說,後唐莊宗的這些行動,將有可能造成南平及楚國驚懼不已,但南平又因 可依附吳國以抗衡後唐,相反的楚國則由於與吳國關係惡劣,實難以合作。 楚國的驚懼在後唐莊宗滅後蜀後,達到最高點: 莊宗平蜀,(馬)殷大懼,表求致仕,莊宗下璽書慰勞之。59 所以從同光元年(南漢乾亨七年,923)至同光三年(南漢乾亨九年,925)這 段時期中,楚國應是戒慎恐懼的面對後唐的壓力。楚國與南漢相鄰,雖有通婚, 卻因領土糾紛,使兩國關係極為惡劣,楚國與閩國同為聯盟,若南漢有意出兵 閩國,首先能援助閩國威脅南漢的唯有楚國,現今楚國面臨後唐的壓力,恐難 以援助閩國,如此南漢若出兵閩國,則應可免於楚國自背後的攻擊。

57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九,〈南平世家〉,頁 856-857。 58 陶岳,《五代史補》,卷三,〈馬希範殺高郁〉,頁 2501。 59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六,〈楚世家〉,頁 824。

(23)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楚國因需面臨後唐的壓力,方使南漢可免於背後的攻擊,使南漢因此可 較為放心的出兵閩國。但事實上,南漢對後唐入主中原也多有懼怕: (南漢乾亨)七年(後唐同光元年,923),60唐莊宗入汴,龑懼,遣 宮苑使何詞入詢中國虛實,稱大漢國主致書大唐皇帝。詞還,言唐 必亂,不足憂,龑大喜。61 故由此來看,後唐雖離南漢甚遠,但南漢卻仍無法忽視後唐的動向。南漢劉 龑在同光二年(南漢乾亨八年,924)出兵,雖此時楚國已不易援助閩國, 但對南漢而言,此時的出兵應仍需在意後唐的動向為何。且王延美兵襲梅口 鎮,終究未給予南漢方面有太大的損害,也因此南漢劉龑的出兵應非全面動 員,故劉龑在閩國邊境戰敗後,隨即退兵,並未再出兵攻擊閩國。

六、結 語

兩國自此以後,衝突並未再更進一步擴大,相反的兩國就未有任何戰事 的再次發生,這主要是因閩國之患為吳國,南漢則意向楚的五管之地擴張, 兩國各自都為免除後患,在此情況下,各自有其考量,唯有走向和解的一步。 後唐同光三年(南漢乾亨九年,925)十二月,王審知去世,兵襲梅口鎮一 事可能的主導者既已不在,應使閩國與南漢兩國的關係更為和諧。後唐同光 四年(南漢乾亨十年,926)十二月王鏻繼位後,由於王鏻之妻為南漢清遠 公主,將使閩國與南漢關係更為加深,也使兩國的邦交得以更加穩固。閩國、 南漢兩國的關係,也自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南漢乾亨八年,924)四月,雙 方有過戰事後,自此關係穩定,至閩國滅亡為止。 此外,一直以來多謂王審知的政策,採取保境安民、交好四鄰之策,因

60 有關南漢遣使一事,《資治通鑑》記在同光三年,此概因南漢遣使時間在同光元年,同光三 年南漢使者方回到南漢。 61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五,〈南漢世家〉,頁 812。

(24)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而認為王審知並沒有侵略他國的野心,但從派遣王延美兵襲梅口鎮一事來 看,就可知曉王審知絕非沒有擴張領土的野心,只是礙於閩國自身的實力, 王審知不能展現出來。閩國國小地僻,人口、物資皆不充足,使得閩國能供 養的軍隊人數有限,故若吳國出兵閩國,閩國必須隨即向吳越求援,如此方 可保存國家。弱小的閩國,其四鄰的任一國家,皆強於閩國,因此閩國若向 鄰近他國出兵,稍有不慎即難逃亡國之災,故王審知唯有隱藏其領土野心, 直至劉龑避災梅口鎮,王審知在考量內外情勢下,認為機不可失,方有王延 美兵襲梅口鎮一事,而王審知長久隱藏的領土野心,至此方才展現。 責任編輯:張 璉

(25)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附表:閩、南漢往來大事年表 時 間 閩派使者至南漢 南漢派使者至閩 出 處 後梁開平四年 (910) 命員外郎崔,聘於 南海。 《十國春秋》,卷 九十,〈太祖世家 〉,頁 4578。 乾化元年(911) 是歲,閩遣員外郎 崔□□,祭我先 王。 《十國春秋》,卷 五八,〈高祖本紀 〉,頁 4169。 貞明三年(917) 是歲,閩王為其子 延釣來娶婦,帝嫁 其 女 清 遠 公 主 於 閩。 《十國春秋》,卷 五八,〈高祖本紀 〉,頁 4171。 龍德二年(922) 四月 閩將王延美襲劉龑 於梅口鎮。 《資治通鑑》,卷 二七一,〈後梁紀 六〉,頁 8876。 後唐 同光二年(924) 四月 南漢主引兵侵閩, 屯於汀、漳境上; 閩人擊之,漢主敗 走。 《資治通鑑》,卷 二七三,〈後唐紀 二〉,頁 8919。

(26)

東華人文學報 第十期 附圖 1:南方各國形勢圖(錄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北京:新華書店,1996 年 2 月,初版 2 刷),頁 83。 附圖 2:王延美出兵圖(錄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北京:新華書店,1996 年 2 月,初版 2 刷),頁 92。

王延美出兵

路線

梅口鎮

(27)

五代時期閩國與南漢關係初探

The Battle between the Min and Namhan during the Time of

Five Dynasties

Zeng Yan Shi

*

Abstract

Among the southern countries during the time of Five Dynasties, the

Min was the smallest and weakest one. Thus, the Min always remained a

friendly relation with its neighboring nations. Among these neighbors,

Namhan established relation with the Min since the time of its previous

ruler Wang Chao. By the time of the second ruler of the Min, Wang

Shen-zhi, they further established official diplomatic relation. There were

intermarriages between two nations; thus, their relationship was actually

solid. However, the Min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ttack Meiko Township

of Namhan. The action of the Min ruler, Wang Shen-zhi, was launched

under considerations instead of an abrupt act.

Keywords:

the Min, Namhan, Meiko Township, Wang Shen-zhi, Liu Yi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By correcting for the speed of individual test takers, it is possible to reveal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tems in a test, which were modeled by item discrimination and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