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歌仔戲歷史建構計畫之(Ⅱ)─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歌仔戲歷史建構計畫之(Ⅱ)─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研究"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台灣歌仔戲歷史建構計畫之(Ⅱ)─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研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1-H-002-042-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林鶴宜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2 月 26 日

(2)

「台灣歌仔戲歷史建構計畫之(Ⅱ)──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摘要

「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研究」是「台灣歌仔戲歷史建構計畫」的第二階 段計畫,本人預計以三年期限,完成「台灣歌仔戲劇團」研究。透過劇團資 料的建立,試圖回溯過去的「演員」、「劇目」、「組織營運」和「劇場」,從 而建構戲劇發展的「歷史」。 92 年度,本人選擇以「戰後初期」(案:時間定於 1945 二次大戰結束到 1961 年電視開播前)的歌仔戲劇團研究做為起點。係因「戰後初期」是台 灣歌仔戲的黃金時代,目前在世知名中、老年藝人,多為「戰後初期」歌仔 戲劇壇菁英,尚能詳述彼時情狀。為了從老藝人不斷的遽然凋零中爭取有限 訊息,第二階段選擇「日據時期」的歌仔戲劇團為對象。經過對「戰後初期」 歌仔戲工作者的採訪接觸,上溯其父母輩,追索「日據時期」劇場之情況。 研究「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相較於第一階段的「戰後初期」,除了 田野採訪工作,須仰賴更多的文獻資料。首先是當時的報章雜誌;其次是「日 據時期」的許多相關文獻。經過眾人的努力,部分文獻已獲得整理,較過去 易於掌握,但仍需耐心檢索判斷。 歌仔戲發展至今約百年。從「戲劇史」建構的角度來看,劇團資料的確 立和串連,是重建百年歌仔戲歷史場景的首要工作。比起其他古老的劇種, 此時追蹤歌仔戲劇團資料,並不算太晚。台灣歌仔戲的歷史,將可以在劇團 資料的重建下,落實在具體的實質上,而不只是學理的推演而已。 本計畫預計對第一階段部分歷史較悠久的團體,進行深入的回溯工作。 同時透過文獻建立新的探索目標。預計完成台灣「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小 史、台灣「日據時期」歌仔戲重要人員資料,台灣「日據時期」的劇場發展 概況等,這些都是台灣歌仔戲歷史研究的重要工作,也是本人「台灣歌仔戲 歷史建構」的第二階段工作。

關鍵詞:

歌仔戲、日據時期、劇團、演員、組織營運、劇場、歷史

(3)

計畫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Project on 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Opera (Ⅱ)-

A Research of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bstract

Taiwanese opera has developed for about a century so far.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osing “theater historiography”, establishing and joining the data of troupes is the primary job of reconstructing the one-hundred-year history of Taiwanese opera. Documents on the earliest troupes, which are slightly mentioned in only a few books and newspapers, have nearly vanished. Compared with other ancient types of drama, however, tracking the materials of Taiwanese opera at this time is still not too late. By establishing the data of the troupes, we can trace “the actor/actress”, “the repertoire”,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management”, and “the theater”in the past, and thus

construct the “history”of its development.

The project is planned to complete the research of “Taiwanese opera troupes”in three years, beginning with “the initial postwar stage”, for it’s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opera, and most of the well-known senior artists are the elite of this period and can dilate on the theatrical conditions of the time. If we can command the troupes and theater of the initial postwar generation, we can also trace back to that of their parents, namely, the theater under the colonization of Japan, and can connect it with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outdoor Taiwanese opera.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opera can therefore build on a substantial foundation instead of merely the speculation derived from theori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are to accomplish the brief biography of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the data of the related notabilities, and the contour of the theat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ll of which are important task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also the fundamental works of my 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opera.

Keywords: Taiwanese opera、Japanese colonial Period、Troupe、Actor/Actress、 Organization and its management、Theater、History

(4)

報告內容

前言

歌仔戲發展至今約百年。從「建構戲劇史」的角度來看,從事劇團研究, 資料的確立和串連,是重建百年歌仔戲歷史場景的首要工作。第一批劇團資料 多已湮沒,只有少數書籍和報章雜誌略見提及。然而,比起其他年代悠久的劇 種,此時追蹤歌仔戲劇團資料,並不算太晚。 「台灣歌仔戲歷史建構計畫之Ⅱ--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研究」是「台灣歌 仔戲歷史建構計畫」的第二階段計畫。第一階段選擇以「戰後初期」(案:時 間定於 1945 二次大戰結束到 1961 年電視開播前)的歌仔戲劇團研究做為起 點,係因「戰後初期」是台灣歌仔戲的黃金時代,目前在世知名中、老年藝人, 多為「戰後初期」歌仔戲劇壇菁英,尚能詳述彼時情狀。第二階段選擇「日據 時期」的歌仔戲劇團為對象。經過對「戰後初期」歌仔戲工作者的採訪接觸, 上溯其父母輩,追索「日據時期」劇場之情況。 本人預計以三年期限,完成「台灣歌仔戲劇團」研究。透過劇團資料的建 立,試圖回溯過去的「演員」、「劇目」、「組織營運」和「劇場」,在劇團資料 的重建下,台灣歌仔戲的歷史研究,將落實在具體的實質上,而不只是學理的 推演而已。

研究目的

本計畫預計對第一階段「戰後初期」歌仔戲劇團中歷史較悠久的團體,進 行深入的回溯工作。除了田野採訪,須仰賴更多的文獻資料:包括報章雜誌及 當時相關調查研究文獻,透過這些文獻建立新的探索目標。 本計畫做為台灣歌仔戲歷史的第二階段建構,希望能落實台灣歌仔戲劇場 研究根基。具體的成果為能完成<台灣日據時期主要歌仔戲劇團小史>,估計 約百篇。內容將包括:營運歷史、組織人員、劇目、劇場等相關內涵。 這些資料除了為劇場研究建立具體資料,以開拓更寛廣的視野。最終的目 的在於計畫主持人完成〈日據時期台灣歌仔戲之劇團經營與演出活動〉學術論 文一篇,並附檢索資料庫。 同時,參與研究工作的研究生,亦將從中學習文獻的爬梳與田野調查方

(5)

法,從而開啟視野,訓練獨立研究之能力。

文獻探討

有助於瞭解歌仔戲劇團的相關史料和著述有一定的數量,唯與本階段直接 相關,針對日據時期者,則有: 1.文獻資料部分 Ⅰ.台灣大學「台灣研究資源」:台大所藏臺灣史資料包括臺灣總督府各局部 及臺北帝國大學之刊行物、「淡新檔案」、「岸裡大社文書」、「伊能文庫」等, 內容上起十八世紀,下迄終戰前夜。為勾勒日據時期演劇之大環境不可或缺 之資料。其中,與本計畫密切相關的,包括: a.日本總督府文教局《台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と台灣演劇調》:日本總督府 文教局在昭和三年(1928)刊印了他們在 1927 年對台灣戲劇演出的調查 結果,羅列了當時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和花蓮港廳、 澎湖廳等五州二廳(台東廳缺)的劇種和團體,其中歌仔戲團體有: 麗雲社(以上台北州)、真花園、霓雲社(以上新竹州)、丹桂社、新吉男女班、得意 社、玉連社女優團、台北霓生社(以上台南州)、振豐聲社、如意社(以上高雄州)、 合盛園(以上花蓮港廳)、協勝社男女團、星洋園、廣東由台社(以上澎湖廳) b.重要期刊,如:《臺灣時報》《文教》《文藝臺灣》《民俗臺灣》《南方土俗》 《臺灣文藝》《臺灣文學》等。其中,《臺灣時報》係日據臺時期,臺灣總 督府內部所發行之期刊,創刊於大正八年(1919)七月,至昭和二十年 (1945)三月停刊。本刊物可謂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之機關雜誌,舉 凡總督、長官之諭告訓示、總督府或地方長官之會議記錄、重要政策之說 明外,學者之論說,以及文友、藝術家之創作,皆在收錄之列。提供研究 本時段歷史重要參考。 Ⅱ.日據時期報紙資料: 說明:徐亞湘《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傳藝中心,

(6)

2004)收錄了《台灣新報》(1897~1898)、《台灣日日新報》(1898~1938)、《台 南新報》(1921~1937)、《台灣民報》(1924~1930)、《台灣新民報》(1930~1932)、 《三六九小報》(1930~1935)、《風月》(1935~1936)、《風月報》(1937~1941)、 《南方》(1941~1943)、《台灣藝術新報》(1935、1936、1939)等報紙資料。 為本計畫重要參考。 以資料提供歌仔戲發展路徑探索之根據,以及早期商業劇場劇種及劇團流 行勢力分布之訊息。由此,可建立由「劇團」和「環境」雙向出發的交叉訪問 途徑。 2.著作部分 1.林鶴宜、蔡欣欣教授輯著,《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 傳藝中心,2004)所作的百篇人物生命史。 2.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2)。日據時期 戲劇斷代史書,寫作嚴密,具參考價值。 3.林良哲,1999,〈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 蘭文獻》 38 期。 4.徐亞湘,<落地掃到戲園內台的跨越──日治時期歌仔戲演出場域轉變之探 討>。本文討論日據時期的歌仔戲演出場域的問題,內中資料類型、態度、 方法頗有可借鑑處。 5.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本書對歌仔戲 大盛之前的商業劇場演出環境值得參考的研究。 要之,著述部分,主要僅做為本階段歌仔戲發展的認識基礎,主要還是得靠文 獻史料的爬梳,建立田野採訪從「戰後初期」劇團「上溯」之外的另一批探索 目標。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含資料和著作)的查考分析研究成果,建立一個文

(7)

獻面的架構,兩相應證、補充。以儘可能客觀化修正這個歷史場景,使之接近 事實之真相。

接著,採取田野調查方法中的「訪問法」。將「人物」當作一手資料的汲 取對象,建構第一場景。(參見:《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Kenneth S. Goldstein A Guide for Field Workers in Folklore)

結果與結論

1.史料整理部分 雖然在計畫書中「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是分開的,實際上這是一個 三年期計畫,必須納入一貫的執行步驟中。第一年「戰後初期」和第二年「日 據時期」前半段先鍵入各種名單,長達一年多的工作,透過不同文獻,歸納出 一份採訪對象資料。第二年「日據時期」後半及第三年「現階段(1962-2004)」 前半進行訪問。 從「日據時期的報紙和文獻」及「戰後初期的報紙和文獻」兩項資料歸納 出「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主要調查對象,並根據本人與蔡欣欣教授輯著 之《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所作的百篇人物生命史,結合「省 市地方戲劇協會會員手冊資料」、「台灣各縣市文化局歌仔戲劇團名錄」,將基 本資料串聯,建立一個基本資料庫,進行採訪。 不同來源資料的「建檔」、「串聯」和「補足查證」,花費了極為漫長的時 間和人力,始料所未及,遠遠超過之前的預估。然而,也因而完成了一份精密 的「歌仔戲劇團資料庫」。 2.田野採訪部分 由於困在龐大的資料建檔工作中,田野採訪工作較預估延後進行,完成的 劇團史多為小篇幅的文字。其篇幅較長者,有:「丹桂社」「永樂社」「新吉 陞社」「新樂社」「新賽樂」「滿春園」「鳳舞社」「錦賽花」「寶興」等歌 劇團團史及相關資料。 3.〈日據時期台灣歌仔戲之劇團經營與演出活動〉論文的寫作。 已完成一定篇幅的撰寫,將選擇主題相關的研討會發表。除了針對劇團之 經營與演出活動描述,亦對歌仔戲發展史中的幾個重要環節,如: (1)歌仔戲非宜蘭起源的可能性有多大? (2)歌仔戲「走向內台」的多重性路徑。

(8)

(3)日據時期歌仔戲表演藝術內涵的形成和元素。 (4)歌仔戲「戲劇教育」模式的建立和根據。 (5)歌仔戲回傳大陸的情況,有無補充求證的空間? (6)日據時期台灣「劇場技術」引進的線索。 提出相關心得。

主要參考文獻: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1928,《台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と台灣演劇調》 中研院台史所史籍自動化室,2000,《台灣文獻》、《台灣方志》,收在《中央研究 院漢籍電子文獻典瀚全文檢索系統》2.0 版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藝術)。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1995,《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 書)。 中國戲劇家協會福建分會、福建省戲曲研究所,1986 ~1995,《福建省戲劇年鑒》 (卷 1986~1995 年)。 尹章義,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 王育德,1993,《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 江秋華,1990,《外台歌仔戲演員表演概念之探討──九○年代末期台北地區的 圈內觀點》(台北:台大戲研所碩士論文) 吳紹蜜、王佩迪,1999,《蕭守梨生命史》(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呂訴上,1961 初版,1991 再版,《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 李豐楙,1993,<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台北: 台大外文系)第 22 卷 3 期,頁 116~150。 林良哲,1999,〈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 獻》 38 期。 林素春,1994,《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台北: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 林經甫、劉還月,1990,《變遷中的台閩戲曲文化》(台北:台原)。 林鶴宜,1997,<閩台相關劇種之發展現況>,《「閩台戲曲關係之調查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之貳,頁 44~95。國科會專題計畫(計畫編號:NSC

(9)

86-2411-H-002-028-)。 林鶴宜,2000,<從劇種的歷史進程看日據時期歌仔戲唱片的價值>《聽到臺灣 歷史的聲音》(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林鶴宜,2002,周柏源採訪錄音。(時間:2002/4/26/9:30~11:30 地點:三重 市仁興街天師府戲台上) 林鶴宜,2002,楊麗花採訪錄音。(時間:2002/5/3/13:30~15:30 地點:楊麗 花宅) 林鶴宜、蔡欣欣,2001,《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歌仔戲老照 片蒐集計畫」報告書,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人物小傳>頁 1~81。 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邱坤良主持,1995,《民間藝術保存與傳習計畫規畫報告書》(台北:文建會)。 施如芳,1997,《歌仔戲電影研究》(台北:北藝大傳藝所)。 紀慧玲,1999,《凍水牡丹廖瓊枝》(台北:時報)。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 徐亞湘,2004,《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傳藝中心) 徐麗紗,1991,《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分類研究》(台北:學藝)。 盛清沂等編著,1977,《台灣史》(台北:眾文) 許常惠等,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田野日誌》第一冊(彰化:彰化縣立文 化中心)。 陳正之,1993,《草台高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陳秀娟,1987,《台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台北:台大 人類所碩士論文)。 陳浩洋著,江秋玲譯,1992,《台灣四百年庶民史》(台北:自立晚報)。 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 陳健銘,1988,<從大榮陞班到楊麗花>,《民俗曲藝》51 期(台北:施和鄭文 教基金會)。 陳健銘,1989,《野台鑼鼓》(台北:稻香出版社)。 陳紹馨,1985,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陳進傳、蔡欣茹,《陳旺欉的基本動成與精采身段》(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2000)。

(10)

第三集(上海:新文藝),頁 90~101。 曾永義,1988,〈中國地方戲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 頁 115~152。 曾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 楊永喬,2001,《明華園歌仔戲團演藝實踐及經營研究》,(台北:台大戲劇所碩 士論文) 楊碧川,1988,《台灣歷史年表》(台北:自立晚報)。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劉秀庭,1999,《「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台北:北藝大傳藝所碩 士論文)。 劉南芳,1988,《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台北:東吳中研所碩士 論文)。 劉南芳,1990,<都馬班來台始末>,《漢學研究》(台北:漢學研究中心)8 卷 1 期,頁 587~607。

計畫成果自評:

不同來源資料的「建檔」、「串聯」和「補足查證」,花費了極為漫長的時 間和人力,始料所未及,這個部分確實遠遠超過計畫所預估。 雖然如此,卻完成了一份堪稱精密的(日據到戰後初期)「歌仔戲劇團資 料庫」,具有極高的研究實用價值。但純粹的資料庫,並不適合在學術期刊發 表,本人將在計畫第三年結束後,連同現階段資料庫尋求非營利性質的出版管 道,試圖將這個重要的研究資料庫出版。 根據這份資料庫進行採訪所寫出來的著述,較有發表價值,主要分為三部 分: 1.以「丹桂社」「永樂社」「新吉陞社」「新樂社」「新賽樂」「滿春園」、 「鳳舞社」「錦賽花」「寶興」等劇團為主的日據時期歌仔戲劇團史。 2.綜合所有資訊寫成的日據時期台灣歌仔戲之劇團經營與演出活動〉 3.歌仔戲發展歷史中的幾個重要環節的心得論述。 要之,研究進度雖與原先預估有出入,但收獲甚豐。基本上符合原先的期待, 第三年(現階段)的計畫在正進行中,希望能在第三年做出一個總結性的成績。

(11)

附錄

歌仔戲劇團調查計畫電話訪問內容 劇團名稱(可先填) 聯絡電話(可先填) 劇團現址確認 創團人 創團時間 民國 年 是否仍營業 是/否──何時結束?民國 年 目前負責人 劇團最興盛時期 約民國 年至 年 是否曾在內台演出 約民國 年至 年 劇團最興盛時期團員人數 目前團員人數 劇團最興盛時期戲路數量 一年約 天 目前戲路數量(天) 一年約 天 過去主要活動地區 目前主要活動地區 是否有得獎紀錄 無/有: 代表性劇目(至少三個) 表演特色(擅長項目) 過去著名演員 (存/殁、擅長行當) 目前主要演員 文武場頭手 正生 正旦 文場頭手 武場頭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