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女人的故事— 一位女性的性別自我與覺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女人的故事— 一位女性的性別自我與覺察"

Copied!
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251-281 頁 2008 年 6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大女人的故事—

一位女性的性別自我與覺察

邱珍琬

*

摘 要

女性的自我與其性別、以及與性別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是糾結在一起的,女 性因為自己性別這個不可變因素而在發展自我意識過程中有怎樣的領會與認 識,是本研究所欲探究的重點。故事主角明嘉以自己身為女性的立場,闡述圍繞 自己生命中的女性角色與其觀察,也在這些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讓自我成形。明 嘉談到了自己的性別自我的發展包括:(一)傳統女性期許與行為,遵從典型女 性行為,甚至加入男性陣營撻伐女性;(二)覺察到自己身為女性的不平與矛盾, 企圖從書與學習中去拓展自己的認知;(三)在實際生活中履行、實驗,卻也發 現不一致的情況;(四)主動批判兩性角色中社會的不公平,也批判女性對於同 儕的不支持與落井下石;(五)對於男女兩性在社會中的處境抱持較為公允的態 度,認為都是社會期待的受害者,願意為兩性的人權繼續努力。也可將這五個發 展區分為五期,依序是:(一)混沌期;(二)初醒;(三)衝突與驗證期;(四) 豁朗期與(五)統整平穩期。 關鍵詞:性別自我、女性、覺察 *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專任副教授。

(2)

壹、緒論

性別是女性自我的一部份,也是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議題,但是並不是每 位女性意識到自己性別身分的處境或是挑戰,都會有所行動,有的甚至是連覺察 的感受都沒有,甚至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相關福利措施或 法律的跟進制定,女性朋友也開始感受到身為女性與自我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乃 是 藉 由 敘 說 的 質 性 研 究 方 式 , 了 解 一 位 當 代 女 性 對 於 自 己 「 性 別 自 我 」 (gendered-self)的看法、相關的文化社會影響力,在敘說之中,敘說者會根據 個人的經驗重新整理、觀照自己的女性身分,也有反省和洞察。在女性需要典範 與支持,重新定位自己的現代,一個口述生命故事,可以給予女性族群一些經驗 對照,也刺激新的觀點。 有關女性研究的文獻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也許與女性意識抬頭和社 會政策的改變有關,雖然許多研究會以女性族群為主題,但是著重的焦點或有不 同,許多研究將重點放在女性意識、認同發展、與婚姻地位上,甚少針對女性的 性別自我為研究焦點。女性的女性意識,就是對於自我性別處境的覺察,而其與 自我實現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女性以自身性別為主軸來看自己的發展與社會處 境,以及對自我的期許與實踐,正是本研究所欲探究的主題。女性開始知道疼惜 自己、願意突破傳統既有角色刻板窠臼,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生命,不只是因 為女性運動的興起,主要是許多女性楷模的示範與發聲,讓其他女性同儕可以在 自我成長過程中得到支持與效法楷模,本研究刻意尋找一位對於自身性別角色與 認同具有相當覺察與體驗的女性,由她在口述成長故事中去了解:到底一個現代 女性如何去塑造自己的性別自我?她對於自己之所以成為今日之我有什麼看 法?可以追溯到她生命中不同的性別角色與影響嗎?這些週遭的人是怎麼影響 她對自己的看法的?

貳、文獻探討

女性對於自我性別角色的社會處境一般說來較之男性艱難,也因此對於其性 別在現今社會的地位與影響較為敏銳,雖然已有研究證明男女兩性的腦部發展有 別(Seligman, M. E. P., 1993, 洪蘭譯,民 89)1,但是生理上的遺傳與建構還不 是規範男女兩性在社會不同分工與待遇的唯一理由,許多社會學家依然深信社會 1

洪蘭譯,「改變」。(M. E. P, Seligman.,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1993)(台 北:遠流,民 89)。

(3)

大環境的種種因素(包括社會制度、政治、權力分配等)對於性別角色與地位的 影響最大;簡而言之,如果就「性別角色」(gender)的社會意義本質來說,就 點明了「性別角色」其實就是「建構」出來的,是依據社會期許的模樣所打造的 規則、要求大眾遵守。本節僅就國內外較相關本研究主題的文獻做陳述,包括女 性自我認同以及女性的性別自我。

一、女性自我認同

「認同」這個主題是由來已久的研究議題(如 Erikson, 1997; Marcia, 1994, cited in Jaffe, 1998)2,而有關女性認同部分,除了 Gilligan(1982)3是針對 Kohlberg

的理論做檢視與駁斥之外,其他的認同理論幾乎是衍生自美國黑人在白人世界的 「黑人種族認同」(如 Downey & Roush, 19854與 Ossana, Helms, & Leonaro,

19925)。國內關於女性對於自我身為女性看法的質性研究文獻仍在發展中,其 中有著墨於性傾向(如陳麗如,民 896;劉安真,民 897),女性覺察與意識(如 朱嘉琦、鄔佩麗,民 878;黃曉玲,民 899),單身身分(如丘玲玲,民 8710;楊 美慧,民 8011;楊茹憶,民 8512;劉麗娟,民 9113),自我成長(如林素珠,民 9014;師瓊璐,民 8815;黃秀菁,民 8816),與生涯發展(如蔡素紋,民 90)17等。 2

Jaffe, M. L., Adolescence, (NY: John Wiley & Sons ,1998).

3

Gilligan, C.,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4

Downey, N. E. & Roush, K. L.,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commitment: A model of 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 for women,”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Vol.13, (1985), pp.695-709.

5

Ossana, S. M., Helms, J. E., & Leonaro, M. M., “Do ‘womanist’ identity attitudes influence college women’s self-esteem and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bia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Vol. 70,No. 3, (1992), pp.402-428. 6 陳麗如,〈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民 89)。 7 劉安真,〈「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8 朱嘉琦、鄔佩麗,〈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 《教育心理學報》,30(1)(民 87),頁 51-71。 9 黃曉玲,〈破繭而出—一位牧師娘性別意識覺醒、反思與信仰實踐的故事〉(輔仁大學心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10 丘玲玲,〈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7)。 11 楊美慧,〈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分法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0)。 12 楊茹憶,〈未婚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5)。 13 劉麗娟,〈未婚女性關係中自我的移動〉(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91)。 14 林素珠,〈一個快樂女人的生命故事:反正我要第一就對了〉(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民 90)。 15 師瓊璐,〈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民 88)。

(4)

在這些文獻中,雖然也對女性性別自我與發展作探討,但只是籠統包含在內,沒 有特別做深入研究。與本文較為相關的研究有黃燕萍(民 89)18以一位自己為準 女教師的身分做自我研究,尋找自己的定位,主要的觀察點放在外界環境的期許 與自身的妥協;紀雅惠(民 93)19以助人專業與教師為對象,歸納其自我發展階 段為「白板」、「複製」、「撼動」、「反芻」與「明朗」五期;劉鳳英(民 89)20以在國小擔任主任工作的女性為研究對象,探討她們追求生涯與自我成就 的蛻變歷程,著墨最多的在於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壓抑與不平遭遇;張翠芬(民 90)21也是以自己的成長經驗說明自我建構的歷程與相關影響因素,也提到與母 親間的關係與女兒身分。而專就女性性別認同與影響部分,目前國內文獻較為稀 少,比較切近的有朱嘉琦、鄔佩麗(民 87)的「台灣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 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本研究就女性性別自我覺察以及其自我實 現方面議題作主軸,希望可以藉由女性自身的陳述,以「女性性別自我」為主題 的故事敘述中,去了解女性認為自己女性身份的覺察與成長軌跡與影響如何?對 於自己目前一路走來的生命發展又有怎樣的一種認知與發現。 女性意識到自己的女性角色與地位,通常是其個人經驗(包括原生家庭、雙 親對於不同性別的對待、個人教育水準、以及刻意或是無意地接觸到女性意識相 關議題與資訊),女性意識發展過程中也看到了生活經驗、個人本身的因應方式、 得到的支持力量或阻撓、以及自我覺察與反思的交互影響;覺察也肯定自己是女 性,可以讓自己更自主、與人更為親密,同時也朝向自己希冀的方向做改變(朱 嘉琦、鄔佩麗,民 87)。Ahuna(2000)22以一群主修不同(傳統與非傳統)女大 學畢業生以口述故事方式談自己身為女人的經驗,發現來自不同社經地位或是主 修的女性在性別建構與意識(gender construction or consciousness)上並沒有差 異,事實上這些女性幾乎是一致強調性別不是個人顯著的認知因素;Elson(2000) 16 黃秀菁,〈打破愛情的玻璃罩—三十敢立的女子〉(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民 88)。 17 蔡素紋,〈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90)。 18 黃燕萍,〈我是誰?一個女準教師性別主體意識的啟蒙過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19 紀雅惠,〈女性自我認同形成歷程之質化研究—以四位教育與助人專業者為例〉(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93)。 20 劉鳳英,〈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21 張翠芬,〈一個青年女性自我建構與轉化—自傳式民族誌取向〉(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民 90)。 22

Ahuna, K. H., “I’m a person foremost: How a group of graduating college women narrate gender identity and consciousn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60/01, (2000), p.130.

(5)

23以切除子宮或是卵巢婦女為研究對象,發現這些婦女並不因此而認為自己比較 不女性,但是倘若手術切除時間是在停經期前,則會讓她們認為在失去生育力之 後,對其性別認同有影響;如果參入種族的因素,性別認同的影響力就不及種族 認同,但是高性別認同者在沒有得到升等結果時比較會將原因放在性別歧視上, 卻比較不會報告有關工作分配不均或是人際互動間的不公平事件(Tenglund, 2000)24;Hargrove(1999)25發現族群認同與性別認同兩個因素互相糾結、都對 非裔女性有很大影響,認為該族群對於女性身體影像(body image)的觀點也應 列入未來研究的考量。Stevens(1997)26對非裔美國青少女做訪談與觀察研究, 發現青春期的少女的身分認同發展是必須同時處理不同發展任務,包括整合主流 文化、自身種族文化與青少年文化的經驗,讓自己發展在雙文化環境中生存的能 力,也維繫家庭與其想像世界的連結,還必須發展出策略來掙脫桎梏於種族受害 者與性別歧視的自我,此外也發現非裔青少女在同性之間會以爭論與爭風吃醋的 方式來肯定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一點大概是很新的發現。 其他國外文獻關於女性認同部分,也不單是以性別認同為探討主題,而是與 其他相關議題的研究居多,如 Zucker(1988)27發現性別認同遠勝於生理上的性 別的影響,表現出傾向男性性別行為的女性在職場上較吃香,而表現出女性特質 的男性則是注重與人的關係;同樣是在職場上,只是擔任高級主管工作的女性, 就必須要做許多的調整,包括平衡男性與女性的特性,處理他人對其性別的期 許,而這些挑戰也讓她們發展出更多的可塑性(Scott, 1999)28;而對於身處男 性傳統的軍系學校,女性知識分子又碰到怎樣的情境?Robbins(1999)29發現這 些女性在能力、果斷、與信心上都特別突顯,也認為自己較趨向男性化,可能是 23

Elson, J., “Am I still a woman? An analysis of gynecological surgery and gender ident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Brandeis University, 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A, 61/04, (2000), p.1633.

24

Tenglund, A. A., “Effects of gender and ethnic identity on perceptions of diversity and fairness: Exploring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ty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Delaware, 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B, 61/03, (2000), p.1684.

25

Hargrove, L. P., “Racial identity, womanist identity, and body image attitud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of identities in Black wom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1999,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B, 60/12, (1999), p.6364.

26

Stevens, J. W., “African American female adolescents identity development: A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hild Welfare, Vol.76, No.1, (1997), pp.145-172.

27

Zucker, P., “Measurement of gender styles among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B 50/05 (1988), p.2194.

28

Scott, J., “Constructing, negotiating, and surviving gender in the public school superintendency: A study of exemplary women superintend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9,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A, 60/12, (1999), p.4272.

29

Robbins, E. K., “The exploration of self in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female professors working at a national military academy,”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ielding Institute, 1999,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A, 61/01, (1999), p.390.

(6)

為了生存使然、避免被邊緣化。Silva(1998)30的研究發現只認同一種性別的參

與者其心理健康較差,而女性如果對於自己能力有信心、或是高學歷,都可以增 加其自主性與自尊,年紀較大的女性也有較高的自尊;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 Ketcham(1998)31的研究中,調查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理想(gender role ideology) 對於不同性別飲酒行為有不同影響,也就是趨向傳統性別角色態度的參與者,比 較是沒有節制的飲酒者,而較具表達能力的參與者,是比較不會有飲酒失控的行 為的,結論是性別角色理想較能預測飲酒行為,可見刻板的性別印象對於不同性 別也可能是一個壓力源;Lindberg(1989)32發現女性主義與非女性主義女性, 其自尊在質的資料比較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量的評量上卻出現較為複雜的組 合,對於女性自我意識(sense of self)受到性別與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兩組人 出現較大差異;而 Morgan(1989)33以飲食失調者與一般女性做比較研究,發現 被診斷為飲食失調的女性,較多出現在衝突型的原生家庭,而在這樣的家庭結構 中,女性地位普遍受到壓制與貶抑,相對地也讓出身於這樣家庭的女性比較不能 看到目前大社會給予女性較多的選擇;青少女的學校表現與友誼關係都會影響到 她們對於自己性別角色的建立或是永續性,然而也發現此時期的少女對於男性角 色與男性化的評價較高(Hill, 1989)34;Saizman(1988)35以女性大學生為調查 對象,發現女兒正向認同母親程度越高,女兒的自信越高,否則就會有較高的憂 鬱指數,也就是一般認同母親的女孩會認為自己比較好、是有同理心的照顧者。 綜觀這些關於女性對於自己女性身份與地位的研究,也看到女性受到自己習 慣已久的性別角色制約下,對於自我有許多的矛盾衝突,甚至在發展過程中還是 不免以男性觀點來評估自己,女性可以因為具備較多男性特質而在某些領域中較 吃香、卻也因為這些特質受到排擠或壓制,此外母親的因素也不能忽略;而當行 年漸長、生活經驗歷練較多了,對於自己性別的「緊身衣」,反而有較為客觀的 看待,而教育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力。 30

Silva, P. F., “Gender identity styles of young, middle-aged, and old wom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Boston, 1998,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A, 60/11, (1998), p.4132.

31

Ketcham, P. L., “The impact of gender-role identity, gender ideology and drinking motivations on binge drinking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1998,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B, 59/07, (1998), p.3380.

32

Lindberg, P. S., “An investigation of female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90,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0/07, (1989), p.1990.

33

Morgan, J. S., “Female identity and eating disorders: Etiology, treatment and recovery,” Doctoral dissertation, Duke University, 1989,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0/10 (1989), p.4778.

34

Hill, A. 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of gender: A study of adolescent femal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chool,” Masters thesis, Carleton University, 1989, Master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28/03 (1989), p.465.

35

Saizman, J. P., “Primary attachment at adolescence and female identity: An extension of Bowlby’s perspective,”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89,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B 49/11, (1988), p.5044.

(7)

二、女性的性別自我

「自我」是受到文化社會的影響而成形的(Cross & Madson, 1997)36,性別

是女性自我的一部份,對於自己的性別所衍生出來的「性別自我」(gendered

self),女性又是如何意識到此間的關聯以及影響?Bosacki(2001)曾以敘說方

式對九到十二歲的兒童做研究,發現性別刻板要求在青少年期更形嚴重,如果在

自我性別行為與他人認可的「適性」(sex appropriate)行為標準間有較大差異,

可能就演變成 Aptheker(1989)所謂的「內在的侵蝕」(internal corrosion)(cited

in Bosacki, 2001, p.209)37;結果證實此階段的兒童(或「前青春期」兒童)中

的男性與女性都較傾向於傳統性別行為表現,而當兒童認為自己較傾向女性化時

也同時會認為自己循規蹈矩、服從性高。Quartly(1997)38以一位生長在五 O 年

代的女性自述自己的成長歷程,她分析自己學習芭蕾的自律與高道德訓練,讓自

己可以成為自己自豪的女人;Fong(2000)39則是以一名中國女性 Shen Shanbao

在帝制時代的成長故事,分析其詩文中與成長史的性別經驗,而創作詩文也讓她 有了思索自我與自主的機會。Kemmelmeier 與 Oyserman(2001)40的研究發現女 性可以將「關係」思考向度好好運用在與自我相關的社會情境中,反而可以體諒 比自己境遇不如的人,這在以個人特質為高低評量標準的男性為主體的社會,自 然是不太吃香的。 女性以自己女性角色來看自己,仍然受限於許多社會期許與刻板印象,經過 與這些衝突矛盾相折衝的結果,更是深深體會女性的地位與處境,慢慢可以走出 自己想要的生活與自己。所謂的「性別自我」的主體依然是「自我」,「性別」可 以是女性用來檢視自我、發現自我、與實踐自我的出發。 36

Cross, S. & Madson, L., “Models of the self: Self-construals and gend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122, (1997), pp.5-37.

37

Bosacki, S. L., “Spirituality, gendered subjectivities, and education in preadolescents’ reflections on gender-roles and their sense of sel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 Vol.6, No.2, (2001), pp.207-221.

38

Quartly, M., “Adelaide: Growing up in the fifties-safe places,”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Vol.28, No.109, (1997), pp.166-170.

39

Fong, G. S., “Writing self and writing lives: Shen Shanbao’s 9 (1808-1862) gendered auto/biographical practice,” Nan Nu-Men, Women & Gender in Early & Imperial China, Vol.2, 2, (2000), pp.259-303.

40

Kemmelmeier, M. & Oyserman, D., “Gendered influence of downward socialcomparisons on current and possible selv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57, No.1, (2001), pp.129-148.

(8)

參、研究過程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用「敘說分析」方式進行研究,讓參與者就其發展過程中的性別議 題作故事陳述,包括參與者對於自己女性角色的定義與詮釋、自身的發展與滿意 度。之所以採用這個研究法是因為性別角色的建構由參與者自己執行,關於性別 對於其生命之影響也可以由「明嘉」(參與者,化名)口述與詮釋中去了解,可 以得到更為明確與深入的資料,敘說是了解經驗的最佳方式,當然其限制也在於 單一個案的故事有其特別或個殊性,因為是敘事者自己決定經驗的重要性,呈現 的是眾多經驗之一,是光譜中的一環。作者在一次研討會當中認識研究參與者, 在其外表與言談之中發現許多關於女性自我認同的有趣訊息,包括其自稱「大女 人」、與其他人互動間的主動性與探究問題的方式,讓作者想進一步了解明嘉的 發展與成長過程、以及身為女性對於自我的覺察與看法,因此就與明嘉相約做這 樣的一個對談研究。參與者現年三十九歲,在北部地區某研究機構擔任研究員工 作,已婚、沒有孩子(目前也不打算生孩子)。 研究進行方式是研究者與參與者約見兩次,約見時間是兩個小時十分與三個 半小時,在其研究室內做訪談,研究者並做錄音與觀察及反省札記;參與者根據 研究者的提問(妳是怎麼看自己身為女性這個角色?妳的發展與成長階段與性別 的關聯為何?)做自我陳述,研究者只針對希望參與者做更具體敘述、或是疑問 部分進行發問與澄清。 資料分析部分乃將錄音部分轉成逐字稿,然後刪去無關內容,將整理結果印 出、請參與者覽閱檢視,給予研究者意見,加以核對無誤,並將臨場的觀察與反 省札記做補充分析資料,然後就訪談重要議題部分進行主題分類、整理成文。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綜合分析中,特別將參與者以「明嘉」的第一人稱方式呈現,為的是讓讀者 閱讀時較為通暢、貼近,此代稱參與者沒有意見。底下內容會依照明嘉敘述內容 的主題做列舉分析,含括了生命經驗中的女性角色(包括母親的角色、成長過程 中的其他女性)、生命經驗中的男性角色、書的世界、以及自我詮釋的女性與自 我。

一、生命經驗中的女性角色

明嘉的生命中影響其性別角色最多的應該是母親這個角色。不一樣、不肯就 範、企圖突破傳統窠臼的「非典型女性」,在其成長初期所觀察的母親固然有許 多與母職對抗的許多掙扎(包括不善盡母職的照顧功能、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

(9)

但是這些活生生的冒險與抗拒傳統,倒是為後來的女兒們爭得了一些領悟與地 位,至少這些女兒們都相信:女人可以活得不一樣!

(一)母親的影響

1.母儀角色的挑戰 明嘉的母親是早年就離家、沒有音訊多年,後來又重新出現在明嘉生命中。 明嘉沒有特別提到母親為何棄家的理由,她認為這些都可以過去、對於現狀沒有 太大影響,目前她也是盡自己身為女兒的責任而已。母親是成長於台灣日據時代 末期,當時民風保守純樸,也是男尊女卑的社會。 「我媽是一個個性很剛烈、不輕易妥協、也很聰明的女性。她會追求 物質上的需求滿足,不像當時我們居住地方的一般婦女那樣被動、以 夫為尊。她很勤快、也很積極,因為自己書唸得不多、但是還很願意 學習,雖然多半是因為她嫁到我爸這個大家族裡,奶奶又是童養媳的 緣故,她的日子真的很不好過,我常常看她忙得披頭散髮、沒有時間 整理自己,但是只要一有空,她就會為自己添加一些化妝品或是新衣 服,她是會女紅的,這一點倒是難不倒她。」(90.10.5) 母親從原來雲英未嫁時的嬌嬌女,到後來擔任母職媳婦的能幹,祖母與母親的對 比,也讓明嘉看到女人的困境與潛力,女人的學習能力並不差、只要環境給予這 樣的條件,但是為什麼女人又必須在這麼艱困的磨練中才展現自己的能力? 「她不像我們所看到的媽媽們那樣,常常會趕我們洗澡或吃飯什麼 的,可能也是因為孩子太多,無法一一照顧周到,反而是讓我們看到 她一直在想辦法賺錢、希望可以添購一些什麼東西,讓生活更舒適。 在我當時的眼裡看來,我會不屑於這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但是實 際上我們也很享受母親這種走在時代尖端的物質主義。」(90.10.5) 對於母親汲汲營營於物質上的享受(同時也是一位生產者),明嘉的情緒很矛盾, 一來是因為價值觀的作祟,認為追求物質很膚淺,二來是「既得利益」的舒服成 果,在享受母親的努力成果之後的愧疚與不安。 「因為她喜歡賺錢,所以會自己去找機會打工、也跟會,後來甚至在 家裡做手工。但是我感覺得出她並不快樂。我記得我們一家睡在一間

(10)

大房間,有時會聽到父母親的一些親密對話,我母親會有拒絕動作、 但是後來又不得不屈從,那時我覺得女人很悲哀,白天忙完了、晚上 還不得休息!尤其我們家祖父母那時還有菜圃還有田,老一輩都要早 起做事,年輕一輩當然不能輕鬆。」(90.11.8) 對於母職、還有女人的更進一步思索,看到女人白天為家、晚上還要為妻職做努 力,不知道女人的一生是不是就這麼過了?女人所要擔負的責任與工作量的確超 出常人範疇,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會想到以後自己的一輩子是不是也是這樣?做女人,真不是人幹 的工作。」(90.11.8) 「我想她是因為受不了了才離開,換作是我也會這樣吧,當然我們小 孩子也會受不了這個打擊,我聽到祖母抱怨、說自己又沒做錯什麼, 祖父就比較沒有說話,爸爸則是先去找人、後來無果,就只好把擔子 挑下來。當然我媽就此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女人』、『壞母親』,而 我們就成了『沒娘的壞孩子』。鄰居街坊的同情較少,可能是因為我 母親之前不會與她們有太多交流的緣故,而我們這些孩子也一瞬間成 了『弱勢族群』,但是也讓我們培養出了『同仇敵愾』的合作習慣, 在個性上比較防衛、也獨立。」(90.10.5) 身兼媳婦、母親、賺錢貼補家用、女人等角色的母親終於因為負荷太重,做出了 離家出走的決定。母親離開家之後,許多原本屬於她的工作與家務就必須重新分 配,這當然引起了一陣騷亂,而明嘉也發現一個受困家庭竟然會因為沒有了母親 角色、而受到更大的屈辱與困境,到底母親是受到期待要求最多的角色、吃力不 討好,但是一旦失去了母親的家庭、卻又備嚐外界的許多責難與攻擊,這是怎麼 一回事?明嘉在這裡發現了女人最深的痛: 「你(指社會)要求一個女人這麼多責任、擔負這麼多功能,是不是 因為她很重要?但是在她努力這麼做的時候卻沒有獎賞,反而是更多 的要求與責全,有一天她決定不要這個角色了,責備批判更多!女人 的價值在哪裡?都是別人加諸的,自己沒有反駁、對抗,甚至連『不 要』的權利都沒有!好可怕!」(90.11.8) 明嘉的母親角色並不傳統,至少與週遭的婦女與當時的社會情境相形之下是 如此,她看到母親受困於自己角色與職責的掙扎,也看到母親困獸猶鬥的創意與

(11)

智慧,當然母親做出離家出走的決定結果,讓家庭陷入愁雲慘霧之中,明嘉也有 抱怨,然而回頭去看母親這個角色,有同情、不平與原諒,也會為母親的過往行 為做些反思與平反動作,還隱約看到自己對於身為女性的一些觀點與警戒。 2.不一樣的母親 母親到底給了她什麼樣的反思與影響?在目睹一位受到傳統與現代要求夾 殺的女性,明嘉的思考又是如何?談到母親的與眾不同,明嘉認為自己是在懂事 之後比較能體諒母親身為女性的一種無奈與衝突,她認為母親其實是一個「先進」 的女性。 「以前我覺得我媽很膚淺、物質化,這也許是家境清貧不得不有如是 的價值觀,我母親為我打開了一個視窗,讓我看到一個不是被動、安 於現況的女人,她甚至可以跟男人吵架、一副強哉嬌的模樣,我後來 發現自己也有這個遺傳,很覺得高興。」(90.10.5) 女人不會因為她不為社會認同的「強哉嬌」角色而損及女性尊嚴或特色,女人也 可以經由「決斷肯定」來「要」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社會對於女性的要求太嚴苛, 光是與男性相形之下就是如此,而反思目前社會的情況,許多的影響力人士也展 現了反教育的示範: 「我們(社會)對於女性的道德標準是與男性不同的,對於女人是極 度的高標、你看立法院的情形就知道,男性可以坐擁三妻四妾毫無羞 愧,因為他用男性生理情慾來解釋,女性一旦有緋聞就要儘快撇清、 然後證明自己的貞節,根本就是兩套標準在做!難道女性做母親是應 該與必然,男性就是喜歡與偶然嗎?」(90.11.8) 「我想我媽要說的是,女人自己可以是一片天。所以後來我們這些女 兒成家或是求學,她都是樂觀其成,甚至叫我們不能放棄自己的事 業。我們家老二不結婚,我媽很贊成,她贊成的原因不是男人太壞, 而是希望我們可以保有自己的自由,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想法。只有走 過了女人一生的女人,才會給同是女性的忠告。」(90.10.5) 女人與男人縱使有不同的天性與差異,但是應該是讓每個人有相當平等的機會去 發展才能、各司其職,而不是在當初就定了不公平的機制與標準來運作。女人最 終成就的是自己,不是一定要按著社會的標準與要求,當然社會的眼光可能不 同,而時代在變、許多的標準也應該有因應:

(12)

「我媽說女兒結婚她比較擔心,因為女人本來就受到比較不公平的對 待,她會擔心孩子成家之後是不是受到委屈,這一點是與其他母親一 樣的;對媳婦我媽也會要求自己兒子『有擔當一點』,這有兩個意思, 一是維持自我、另外是不要欺侮人家(媳婦)。」(90.10.5) 女人還是會疼惜女人,不是因為對方是女兒還是媳婦,每個人都有做自己的自 由,當然也不能拿她人的權益做犧牲,明嘉母親是以自己的經歷為師,體會到女 人的辛苦、也責成自己兒子要善待女性。 3.對於母親角色與女性角色之反思 對於母親那一代、與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女性角色,明嘉是怎麼看待的?到底 她會將這些人放在生命中的什麼地方? 「我以前會以父權男性的角色來看母親,因為是她棄家而去、父親沒 有,再加上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是以男性為尊,女性幾乎無法發揮自 己、實現自己想要成就的,所以會覺得母親有失母職。但是後來自己 漸漸年長,也看到了週遭人與社會對於女性的責成與要求,真的很不 合情理,所以比較會去反省自己的女性角色、還有我要的是什麼。」 (90.11.8) 明嘉發現自己也曾經是壓迫女人的女人,對於母親的離開,她是抱怨很多的,但 是也因為有母親的「衝鋒陷陣」前導,讓她後來有較大的空間去爭取、去發展, 彷彿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我認為我母親用她自己開了先鋒,她的努力衝刺、不服輸、不願意 屈就,讓她成為當時一般社會的(攻擊)箭靶、很辛苦也孤單,但是 也讓我看到女人是可以去爭取自己想要的,許多東西沒有性別之分。 這也可能是我後來去認真看女性研究相關議題的主要原因吧。」 (90.10.5) 明嘉對於自己母親生長的環境與女性角色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後,比較會去思 索母親的「人權」、以及她抗拒社會刻板印象的努力與動機,認為母親是個勇敢、 不隨流的女性,雖然這樣的結果讓母親頭破血流、受到許多的譴責與攻訐,但是 卻成為後來給女兒的珍貴禮物!

(13)

「我覺得女人還是這個社會的弱勢,有時候比弱勢還弱勢。因為女人 雖然佔了所有人口的一半,但是自己卻沒有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與 地位,只是活在男人控權的大傘底下,還是很希望可以依靠男人替她 們爭取權利。許多女人甚至反對其他女人去為她們去拼鬥去打仗,有 點扯後腿的味道。我母親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典範,有她的犧牲、才為 我們鋪了一條比較康莊的大道,她不屈於社會為她定的位置,反而是 跟隨著自己的理念去發展,當然她不像我們條件這麼好、時代與環境 的許多條件,但是就像(在)Joy Luck Club(註—『喜福會』)裡的 母親們一樣,寧可自己犧牲、頭破血流,就是希望女兒可以走出與自 己不一樣的人生!」(90.10.5) 女人應該疼惜女人,但是女人在社會的現實中卻必須仰仗男人為她們爭取應有的 權利,而在女性同儕為自己也做同樣的努力或發出聲音時、卻又採取抗拒攻擊的 行為,明嘉感受也意識到這樣的矛盾,但是不是因為同情,而是認為也許需要長 時間的適應、才可能養成「習慣」: 「也許真的是還需要訓練與時間吧,像民主這個制度也是行之久遠之 後我們才慢慢習慣的。」(90.10.5)

(二)成長過程中的女性形象

明嘉的成長過程雖然沒有母親長期的盡心呵護,但是還有一些人願意協助她 度過這些隘口,包括像是母姐角色的表姐、國中老師與高中導師。明嘉與其他女 性角色的接觸中,也看到一些比較非典型的影響,包括一位女性長輩。 「(影響很深的)應該是我一個長輩。她自己十來歲就(離家)出來 台北打天下,自己邊工作還唸夜校。她是一個很聰明的女性,許多東 西一學就會,但是因為是從事會計的工作、還要幫老闆跑銀行或是叫 貨,常常是要與男性協調談判,也養成了她比較傾向於男性的做事態 度,也就是不拖延、不重細節、很識大體,但是除了這(方面的)表 現,我覺得她在家裡面還是需要負責孩子與家務,表現得還很稱職, 只是不夠細膩,雖然丈夫不是很體貼欣賞,但是也替他把家裡大小照 顧得很好。我看她,知道她辛苦、還有身為女人不能擺脫掉的家庭責 任,但是她也讓我明白女人是有能力為自己的前途事業打拼的,只是 背後不一定有個(肯)支持的男人。」(90.11.8)

(14)

長輩是一個幹練的女性,可以成功地周旋在男性之中作協調的工作,但是一回到 家來就必須恢復女性的角色與功能,只是丈夫需要的可能是細心順從的「小女 人」,也因此在事業與家庭之間被夾殺,然而在同時也看出了女性的韌力與堅強。 「我覺得像我長輩這樣的人、這麼有能力,其實她不一定要靠男人才 可以過生活,但是女人卻又希望可以成就自己與人的親密、成家生小 孩,所以是不是因為這樣才讓她甘於這樣的處境?」(90.11.8) 也許女人要的親密比男人更多,至少「母親」這個角色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是很重 要的,也以「母親」角色來肯定自己,但是也看出一個女性的矛盾,因為她被「定 位」在「育子顧家」的角色,而不像男人一樣是養家、供應者的角色,因此當女 性的野心「超出」家庭這個範疇時,是不被鼓勵、看好,甚至會遭受打壓。一個 女人怎麼可以要求自己同時是兩個強勢—顧家與養家—因為這樣無形中就「剝 奪」或「邊緣化」了其男性配偶或伴侶的唯一「養家」的強勢了!這也說明了女 性被規範只能在「家庭」中成就自己(相夫教子),而不能在家庭之外實現自己, 依照這邏輯的思考得到的結論是:女人只能「成就」他人、不能成就自己。 「我們跟一個表姐很親,她其實才長我不到十歲,但是是一個(跟我 們)很親的人。她會為我們料理三餐、教我們家事該怎麼做,還有我 們家女孩子很多、會告訴我們要怎樣照顧自己,像是月經來時該怎樣 保持清潔、護理自己的身體。她是很適合成家的,也長得人五人六, 但是曾經與一個醫師交往、卻認為自己學歷不夠,這種自卑也不是她 自己造成的、是因為家境嘛,可是她似乎擺脫不掉。所以當她看到我 們家的孩子唸書沒有多大問題時,真心期盼我們的未來比她更好,也 鼓勵我們好好唸書!」(90.11.8) 女人的衝突與兩難在於想要什麼、卻又不敢要,這也出現在外界社會要求女性的 特質不同。社會要求女人要有貌有德,但是女性卻發現自己的可能對象比自己還 行的那種不如人的羞愧,帶著這種「起頭點」的不均衡到一個婚姻中,女人的自 卑只有更深。這其實也點出了,「教育」的確讓女人比較容易出頭天(Robbins, 1999; Silva, 1998)41,就像是經濟能力讓女人恢復自信一樣,明嘉生命中的其他女性 角色的確就是以「教育」出頭,至少「學歷」為她們罩上了一層保護。 41

Robbins, E. K., “The exploration of self in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female professors working at a national military academy,”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ielding Institute, 1999,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A, 61/01, (1999), p.390.

(15)

「以前我一位國中女老師,就是很具文學氣息的,心思也很細膩、會 注意到我這樣一個不太講話的學生。我沒有跟別人說過我成長的家 庭,但是她可能從週記還是什麼知道我不快樂,就會常常找我談話, 那時被老師找可不是好事,但是我不會怕去見她,因為她都是諄諄教 誨、苦口婆心,要我不要被環境打倒。我很高興有人這樣鼓勵支持我, 至少為了這些人,我沒有懈怠的藉口。」(90.11.8) 雖然沒有母親在身邊的呵護,對於明嘉來說是個遺憾,但是有人提供母性的款款 柔情與關愛還是很重要的,這樣的「第二母親」的角色也一直在明嘉的生命中出 現,讓她可以不感到被拋棄、或是有所欠缺。 「高中女導師也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人,她分析事理清楚、 而且很能聽學生說話,至少不像一般男老師這樣霸道不通情理。她讓 我對自己的未來有憧憬、激發我想要做些什麼,我想這一點很重要。」 (90.11.8) 導師的角色楷模讓明嘉可以有更寬廣的視野與更多的選擇,也讓明嘉知道女生是 可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當然自己也先要具備一些可以與人匹敵的才能。 「我國中跟高中的同學都是女生,我很感謝這些人在我求學過程中出 現。我們班有不少才女,舉凡音樂、寫作、數理、繪畫、運動人才濟 濟,而她們對自己都很有自信,我也認為女生應該可以這樣,所以我 也會讓自己去積極參與一些本來屬於男生專擅的活動,高中大學我打 球打得很瘋,也喜歡看一些哲學書籍。」(90.11.8) 同學共學的經驗讓明嘉可以與不同的人相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也因為有這樣 的楷模在身邊,她自己也因此可以沒有太多顧忌地去做新的嚐試與能力養成,包 括一般認為非女性領域的球類運動。 當然,除了這些助力之外,明嘉也看到其他女性角色,讓她有機會去進一步 思考自己這樣的一個女子該朝哪個方向去? 「我小時候住的社區是很傳統的,鄰近人家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所以 許多女人就會聚在一起聊八卦、張長李短的,甚至很小家子氣,凡事 斤斤計較,甚至攻訐不是她們一夥的女人。我那時對於自己女性的角 色會覺得鄙夷,因為好像找不出有意義、讓我尊敬的女性!我們小學

(16)

女老師也多,對我好的還是以男老師居多,他們會看到我的成就,女 老師給我的感受就比較複雜,偏心、不友善、還喜歡利用學生去做家 事或一些有的沒的。」(90.10.5) 無論是住家附近或是小學校園,明嘉對於當時週遭的女性角色的批判比較負向, 這也許與當時她的家庭的變動有關,也就是母親不在身邊、沒有護衛的功能,而 在當時這種「不傳統」的家庭是會受到歧視與譴責的,相對地讓研究者也懷疑是 不是因此明嘉就會在潛意識中「接受」也「認可」了男性的價值觀?這與若干研 究的結果是一樣的(Hill, 198942 ; Robbins, 1999)。而當她出國進修之時,也發現 到一位篤信基督的女性刻意為她「安排」受男性青睞的機會,卻讓她不舒服。 「在國外唸書有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就是一位台灣留學生、也是一 位太太,在我去那裡的前幾個禮拜還沒買車時,協助我跟幾位新來的 留學生去超市買菜。有一次我還是像往常一樣從車上卸下買來的一堆 東西,她就附耳對我說『妳就是不給別人機會!這些東西可以讓他們 (其他兩位男生)幫妳提呀!』我當時的回答是『可以自己提的為什 麼麻煩人?』在她的眼中我大概是很不受教的吧。」(90.11.8) 現在她用更批判的眼光來看女人,女人的「自甘」於弱勢不一定是外界的逼迫, 而是女性本身也對同樣的女性族群有壓力。這也就是明嘉談到「女人反女人」的 感慨: 「女性主義者最大的反對聲浪可能不是來自男性、而是女性。前陣子 不是呂副總統有一些言論發表嗎?私底下我就聽到許多女性說呂的 不女性、強出頭、讓女人沒面子的話。這就像是有人為你發聲了,你 卻暗地裡攻擊那個代言人一樣。雖然我可以不同意呂的談話,但是不 一定要把批評放在她是女人啊,代表個人不行嗎?」(90.11.8) 明嘉生命中的女性角色,不管出現的是楷模或是警示,都會讓她有另一層思 考,好的典範可以學習效仿,箝制她發展的也可以讓她有所覺察與批判。這些曾 經在明嘉生活中出現的女性,基本上都擁有著女性堅忍、奉獻、願意承擔的溫柔 特質,甚至是很有才華或才氣,卻沒有充分發展或是表現自己的空間與時代等條 件的配合,雖然不致鬱鬱以終,卻也在明嘉心目中留下了一些警訊與疑問。女人 42

Hill, A. 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of gender: A study of adolescent femal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chool,” Masters thesis, Carleton University, 1989, Master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28/03, (1989), p.465.

(17)

不必像男人,但是可以讓女人發揮的地方又太限制在家庭與養育下一代的範圍裡 面,這就是沒有提供女性適當的發展空間;而最令人難過也氣憤的就是女人不疼 惜女人,反而與男性站在同一陣線來作批判。

二、生命中的男性角色

明嘉也有個不一樣的父親,雖然是單親家庭,父親的形象讓她看到男性也可 以強韌與溫柔,學校生活中的男老師也展現了很好的模範行為,自己的戀愛對象 讓她明白保持自己的重要性。 「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男人是我父親,他讓我看到男人的另一面。男 人不一定是要堅強、嚴肅、固執的,也可以體貼、軟弱、不喪失人性。 我曾經抱怨他說不像個男人,因為男人應該不會軟弱,但是後來就改 變了這樣的觀念。像是他會告訴我他難過的事、對我們子女的期盼、 也會在一些場合(如葬禮)流淚,打破了我後來對於男性刻板印象的 迷思;也許應該這樣說—他沒有讓我對男性有顛撲不破的刻板印象, 反而多了一些對於人性的了解。」(90.11.8) 非典型的父親雖然受到鄰里的奚落與議論,但是這位父親卻讓孩子不去在意性別 的差異,可以努力於自己想要的人生,這對明嘉來說是很珍貴的資產: 「我爸相當有能力,舉凡運動、樂器、數理、語文都是很棒的,也許 因為他自己是如此、對我們比較不會做特別限制或要求。我當然也對 我爸的『男性氣概』有過批評,但是並沒有持續很久,因為我慢慢發 現這其實也不錯,不像是鄰居的一些爸爸會喝酒打老婆,這些又與(我 認為的)男子漢差太多了!」(90.11.8) 「我會很感謝我父親對我的教育,他是很成功的,因為我不記得他曾 經以女性的標準來要求我要如何如何,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決定最重 要,他會放手、這個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讓我明白他的信任與支持。 雖然他還是希望子女都可以成家,不太贊成子女單身過一生,但是基 本上這是因為他希望至少孩子不是孤單過生活,必要時有人可以扶 持、協助。」(90.11.8) 父親對明嘉的影響也持續到後來,很剛硬堅強的典型大男人,反而不是那麼讓她 欣賞、或者可以讓她屈服,對於欣賞的男性,她的主要條件都是可以談得來、可

(18)

以是知心朋友、但不是很典型大男人主義。 「我覺得自己運氣很好,碰到一位高中數學老師,他不願意放棄我的 爛數學、又擔心我在上課時不用心,於是就常常找機會問我問題,有 時只是寒喧一下,後來知道我的機率還算得不錯,還在聯考前說願意 為我禱告出題重點在機率。我很感謝他不願意放牛吃草的堅持,雖然 一直沒有機會跟他說(謝謝)。」(90.10.5) (老師死於肝癌)如果仔細看看明嘉所提的兩個重要他人—父親與數學老師—在 明嘉的感受上都不是很典型的男性,這些人的支持與鼓勵,看到她的才能與未來 發展的可能性,讓她對於傳統男性形象有了不同的接觸與解讀,也許也影響著她 對親密關係的看法。 「我對愛情很憧憬、但是又很理性,我喜歡的男性應該是溫柔中有堅 持、強硬中有體貼,當然要與我有理智理念上的溝通最重要。我一向 把男生當哥兒們,就是可以談許多,他們也會跟我談女生、但是好像 是不包括我在內的女性族群(笑),所以當其中一位好朋友想要改變 我們之間的關係時,我真的嚇壞了!我拒絕得很直接,也傷了對方自 尊吧。後來我就很小心,不希望把自己扯進去類似的情境。我很專情, (我認為的)第一個戀情就持續了七年,一直到我出國唸書之後,但 是距離的確也考驗了人性,我(當初)可以說是為了他不願意出國進 修,但是後來發展不是我預想的圓滿,當時我很努力在掙扎,後來想 到與其為了不浪費這七年多的時間、卻賠上自己的一生,倒不如就現 在快刀斬亂麻!我自己出國之後做了一些調適,也感謝自己做了對的 決定。跟我先生認識很晚,兩個人都三十多歲了,但是因為人格定型 了,許多價值觀不會變化太多了,知道自己要的是一個相伴一生的 人,反而很好相處,至少我是這麼認為啦(笑)。」(90.11.5) 「我先生算是與我一起求學的學伴吧,他是一個生長在女人堆中的 人、只有一個兄長,所以會比較體諒女人。這是我的解釋(笑),他 可能不同意。我們有彼此喜歡,只是後來越談越合得來,他看的東西 與懂得的東西可以跟我談論,是這一點吸引我的。」(90.11.5) 與丈夫的相識是因為共同學習,所以可以談的就多了,在這樣的分享中也體 會到了親密,所以後來結為連理。但是這對夫婦卻沒有生育的打算,兩個人沒有 「無後為大」的傳統思想,而且還是丈夫的堅持:

(19)

「不是當初就決定不要小孩,是他的成分多一些,我沒有這麼堅持, 我認為是我們的就會出現。我曾經不小心流過產,那時候還在工作、 沒有去留意,加上我本身的問題(經期不穩),所以發現流血了,才 趕快送醫。我看到他哭,心裡很痛,他後來說他怕我就這樣消失了, 是他說不要孩子的,反正我們兩家的其他手足兄妹都已經有了第二代 了,這也讓我們在做決定時比較沒有壓力。我想在某方面我們是很自 私的吧,也擔心自己的愛給了對方之後、受到其他人的分享或分割, 兩個人生活越久越有這種感覺。」(90.11.5) 明嘉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了她的「擇偶」哲學,雖然乍聽之下真的不脫對於傳 統男性的期待,但是相對地也反映出明嘉本身的條件才會如此要求,而她也在後 來更深刻領會兩性在社會中的辛苦其實也是有共通性的。 「我一向欣賞的男性是有才華、有東西(可以談)、也有擔當的,另 外他們必須不自私、肯為他人著想,但是真正交往時也發現隱藏在外 表行為之下的『真相』,以前會覺得人為什麼要這麼不一致?後來也 可以諒解,因為男人與女人一樣也受到社會期待與文化的影響。說男 人色也不對,也許是因為女性比較少採取主動的行動,有時我偶而遇 到有趣的男性,也會與我丈夫談,他說雖然忌妒,可是知道我不會逾 軌,我想他也是這樣。」(90.11.5) 明嘉看到許多具有關懷特質的男性,感受到他們的溫柔,也讓她沒有對於男 性角色有刻板要求,但是她很清楚與自己匹配的朋友與親密伴侶的「特殊」條件, 情感這個東西沒有「門戶之見」、但是有「速配」與否的要件,如果彼此可以欣 賞、忍受,就是一樁好姻緣。明嘉的情感世界除了很重視自己要的東西之外,對 於另一半的看法也是較屬於「兩性兼具」的特色,對於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屈服, 即使是談了近八年的戀愛也可以變卦,說明了人性世界的無常不定,但是她還是 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雖然也曾經因為戀情要放棄自己的未來(出國進修),但 是當自己思考清楚、釐清人我界限之後,所做的決定沒有讓她後悔。無論男女在 愛中都是自私的,有沒有下一代其實不重要,兩個人可不可以承諾相守才是關 鍵,而在婚姻裡,可以欣賞異性,但是行為舉止上甚至心理上還是忠誠的。

(20)

三、書的世界

明嘉認為自己的成長過程、甚至是知道自己要什麼的過程,「書」扮演了一 個很重要的角色與媒介,讓她可以較無顧忌地去探索與深究自己想要了解的世 界、包括她自己。 「我想書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小時候我接觸的只有課本居多, 很少課外讀物,後來去參加報紙或是其他比賽,就會陸續獲得一些紀 念獎、像是翻譯的童話書,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我當時最喜歡 一本『愛的教育』,看到裡面許多不同的人物、溫馨的故事,心中(有) 暖暖的感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做『嘉隆』的人物,就是是男生、 但是也有關懷與體貼。」(90.10.5) 書本可以提供明嘉不同的世界與視窗,也讓她最先接觸到國外的文學作品, 從裡面觀察到更多樣、實際刻畫的人性,而隱隱約約也可以發現到她對於欣賞的 男性特質的影子。 「國中可能是看瓊瑤、翻譯小說或是散文,也看(國小時喜歡的)水 滸傳、三國演義、東周列國誌、施公案、包公案、福爾摩斯、亞森羅 蘋偵探小說,(但是)像紅樓夢這些(書卻)看不下去,受不了這麼 複雜冗長的故事人物描寫,(我)認為不乾脆。」(90.10.5) 明嘉所閱讀的書籍之中,似乎是歸類為「男性」的較多,像是偵探、邏輯推 理、以及男性世界(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的東西,她嫌「紅樓夢」囉唆、看不 下去,但是她也看瓊瑤小說,但是所受的影響似乎不大,也許是因為少年情懷的 寄託。 「高中唸翻譯小說、或是一些哲學的書,大部分看不太懂、就是囫圇 吞棗,這些東西後來有機會重新複習,感受心得不同,但是青澀年少 有這些書為伴,其實並不寂寞。要說對我的女性角色影響最多、有較 多思考的,應該是 Jane Austine 的作品,可能是因為我覺得自己跟她 很像吧,還有她不屈女性角色的勇氣與智慧。我們高中班上流行借圖 書館的書輪流看,是很好的風氣,當時都看徐訏、於黎華、鹿橋這些 人的書,年代好像距離很久遠,但是卻讓我們有一些嚮往。大學時的 好朋友,許多相當傑出,還有人在高中時就讀完存在主義叔本華一些

(21)

哲學性很深的書,我真是佩服得不得了,但是發現自己還是喜歡結合 一些理論與實務的書,不要太抽象。」(90.10.5) 高中時期是閱讀與知識的大接觸期,儘量閱讀、不受限制,也有許多的同好 一起努力,明嘉特別提到 Jane Austin 的作品,第一位影響她最多的女性作者, 讓明嘉看到了知識(包括故事人物中所呈現的)、思考、以及個人之間的互動關 係。 「我現在讀的書比較廣,沒有什麼特定的範圍,只要有興趣就去看, 反正人有這麼多不懂的事。我記得我先生有一次看我在看購物目錄就 很好奇湊過來,問我怎麼會看這些東西?我就回他說『這就像你看那 些實驗目錄是一樣的!』他笑得很開心,連說『對對對!』」(90.10.5) 浸淫書中世界,並沒有讓明嘉脫離現實生活太多,雖然她的閱讀內容在國小 與國中沒有太大差別,都是人物誌、特別是英雄與探索真相的故事居多,但是也 看出她比較不典型女性的一部份,包括正義公理、濟弱抗強、比較實際不拖拉的 個性。即使是看了一些浪漫史小說,也沒有讓明嘉有太多的遐思與浪漫夢想,甚 至有負面的影響,她說在高中時: 「發現(小我三歲的)妹妹也在看瓊瑤小說,就把小說轉手送人了, (因為)太不實際、對於青少年沒有多大幫助,我自己是受害人。」 自己「受害」卻不願意妹妹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是不是太專制了一些,明嘉認 為: 「我就是不願意看到別人重蹈我的覆轍。」 這也反映了明嘉很一致的觀點,認為女性不應以「弱者」自居,而是可以去 發展更廣的視野、看到更多世界與事件的面向,沉浸在浪漫綺想中無助於個人成 長。書對明嘉來說是另一個寬廣的世界,也為她打開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這與 在她之前所敘述的一些女性典範有相呼應的情形,就是書與教育可以讓女性(包 括明嘉自己)看到更多不同的選項與可能性,這也是提昇女性自覺察很重要的一 環。

(22)

四、自我詮釋的女性與自我

明嘉認為自己是女性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她強調自己是一個「有為有守」 的人類,她認為女權爭的不是女性權益,而是長久以來被剝奪與壓抑的人權。許 多的權利抗爭或活動,是因為一向被壓抑的聲音終於出來了,不是要求權利的請 求突然出現。她說她以「尊嚴」的人來看自己,而不是一個「失勢」、「弱勢」 的「女性」責求自己。 「我知道自己是女生,我有我的情緒與束縛,但是這些祇讓我表現得 更人性而已!我還有很多才能、想法、成就與任務,我會注意到我的 人際關係、也會體貼他人的需求,這是我的女性特質的表現、也是我 對於自己身為一個人的期許,我可以與男性談論世界大事、也可以傾 聽他們不為人道的心情故事,我想當他們這樣對待我時,就是承認了 我是一個『朋友』,不是一個『女性』而已,在這個時候我的性別是 不存在的。」(90.11.8) 明嘉很明白表示了自己「兩性兼具」的特性,也就是在果斷、自信的同時, 還能表現溫柔體諒的一面,這些是可以同時存在、不會衝突的,她也強調朋友相 知,「性別」真的不重要,而是「這個人」。 「我有自信,我很感性也理性,我堅強也懦弱,我可以說不也會說要, 我可以浪漫也可以實際,我可以是小女人也可以是大女人,我就是我 要成就的模樣,我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結合,我的目標就是做一個自 己想要過的生活、也希望對他人有貢獻。」(90.10.5) 「我認為人活著就表示有改變、妥協、或是修正的可能,不必要就此 定下來,因為即使你定了下來、外面的環境還是在變動,有許多的未 知數。人生就是要來經歷、體會的過程,即使是自己也是一樣。我希 望今天的自己跟昨天或是明天的自己不一樣,以前我會認為性別角色 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後來發現腦神經醫學已經證明男女有別、許多生 理上或是心理上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於是就會有觀點的挑戰與改 變,也會修正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與行為,這就是進步。」(90.11.8) 「女人」是一個身分、一個人的一部份,女人可以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儘 管在先天上與男性有一些差異,但是依然不失其成為一個「人」的權益。明嘉從 事的研究工作是男性同仁較多的,但是這種工作沒有性別的差異在裡面,每個人

(23)

喜歡他(她)的工作就是因為自己喜歡、也有相對的能力;而明嘉認為自己想要 成就實現的自己與自己的性別無太大關係,主要是自己怎麼看自己最重要。

伍、綜合分析

從明嘉的故事裡,我看到女性意識發展過程裡生活經驗、本身因應策略與支 持,與自我反思的種種因素相互為用(朱嘉琦、鄔珮麗,民 87),而其本身的 強烈意識覺察與行動是很大一股力量,當然生活中的典範也是讓她可以自由發展 自我、甚至學習或警惕的最佳學習。性別不是主要的因素(Ahuna, 2000),要 成為怎樣的人才是主要!而刻板性別認同是阻礙女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ㄧ (Tenglund, 2000),也影響女性在生涯的願景與作為 (Zucker, 1988; Scott, 1999), 明嘉的自信、高學歷、加上生命的歷練(Silva, 1998),也讓她排除了許多有形 與無形的障礙,儘管在她年幼時以男性的要求來看自己母親,一如 Hill (1989) 對青少女的調查,卻在成長早年就擺脫了這一層阻礙,可見「適性」(Bosacki, 2001)的拿捏與個人想要「成就」的自我間有拉拔之戰,主要視個人抉擇而定; 明嘉對於母親的認同部分較少披露,與 Saizman(1988)研究結果或有討論空間, 但是我的看法卻是在成年期之後較容易看見母親對她的影響力。 明嘉說:「這應該叫做『一個大女人的故事』。」她認為一個像她這樣的女 人,不是受到其他多數女人的肯定的,但是情況在改善之中,許多女人會去突破 自己的「小女人」待遇,但是卻又很矛盾地努力堅持「小女人」的形象,如果她 是一個「異數」也沒有關係。從明嘉的生命故事中可以看到她對於自己性別定為 在於「人」,而不一以「女性身分」為唯一標竿,影響她的女性認同有幾個重要 因素:(一)原生家庭父母親的不傳統典範—包括了願意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與 自我的努力的母親、與兼具溫柔與堅強兩性特質的父職角色,讓她可以有許多機 會去思考、甚至打破傳統對於性別的迷思;(二)生命中女性的示範—包括傳統 女性的呵護支持、教師與同儕的期勉與共學,這些都構成滋養她的力量;(三) 生命中女性角色的省思—包括週遭女性表現的瑣碎與不友善、委屈與刻板印象, 讓她有更多機會做性別與人權的反思;(四)書與教育的陶冶—書與教育環境給 予她探索不同世界的特權,以及從中獲取的力量(或附加價值);(五)個人深 刻的覺察與省思—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來看生命中女性與男性的角色,以及 現存大環境的變數和影響。對於母親母儀期待的崩潰讓明嘉可以重新去思索當下 女性的角色與地位,因此母親所受的苦難後來都成了她思索自己與女性地位的方 向;父親的溫柔與剛強是很好的示範,讓她看到男性也可以兼具女性的特質,也 因此讓她在看待、甚至與男性相處時會有不一樣的期待;明嘉回顧自己生命中的 女性楷模,基本上都是擁有兩性特質的女人,可能也因為她們大多數是接受了高 等教育、也帶給她不同的視野(這些是助力),而因此明嘉也會依據這些女性楷

(24)

模「決定」自己不想要的女性部分(看似阻力也成了助力);很有趣的是明嘉會 將書列為其省思自己性別角色與成長的一個要項,當然也說明了實際楷模不可得 時,也可以從其他線索與資料中尋找。而這四項的覺察省思,主要還是靠明嘉自 身的反省與敏銳覺察,才會有後續相關的發酵結果產生。 明嘉對自我女性性別角色的看法,印證了佛洛伊德父母角色學習的重要性, 但是並不一定是單方向下傳承而已,還要加上個人本身的主動省察能力,因為有 了覺察,才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行動努力(Kirsh, 1987)。43 明嘉對於自己女性角色的認同依成長歷程整理出來是:(一)傳統女性期許 與行為—不具任何批判性地接受自己的女性角色,甚至站在男性角色來看女性、 評論譴責女性;(二)覺察到自己身為女性的不平與矛盾,特別是看到母親角色 的許多不平待遇與辛苦之後,也企圖從書與學習中去拓展自己的認知;(三)對 於自己的性別角色有新舊衝突,有時候會遵循舊有的傳統、有時卻也有覺察與發 聲,也就是還不能非常一致;(四)主動批判兩性角色中社會的不公平,也批判 女性對於同儕的不支持與落井下石;(五)對於男女兩性在社會中的處境抱持較 為公允的態度,認為都是社會期待的受害者,願意為兩性的人權繼續努力。如果 將這個性別認同過程視為發展階段,可以歸納為:(一)混沌期—沒有意識到女 性可以有「自己」的空間與生命,只是被動接受社會既定的角色,甚至一以男性 立場為唯一真理;(二)初醒—看到母親的辛苦,也思考到自己身為女性的未來 命運,慢慢拓展視野到其他生活經驗中的人物,也發現了相似的情況,開始對於 自己角色與社會的要求有了初步的矛盾感與覺察;(三)衝突與驗證期—接觸到 更多的典型與非典型的男性與女性,開始會有一些批判的眼光出現,但是標準還 不一,有時會用傳統的刻板印象去要求、但是有時候卻又認為不應該去做這樣的 要求(對於女人扯女人後腿的說法);(四)豁朗期—明白自己想要擔任的角色 與實現方向,從小心翼翼到勇敢面對,也會堅持自己要的,這應該可以叫作「大 女人時期」;(五)統整平穩期—體會到兩性都是社會期待的受害者,女人與男 人都同樣有自己的辛酸與痛苦,但是也都可以堅持做自己、有做自己的自由。與 紀雅惠(民 93)所歸納的「白板」、「複製」、「撼動」、「反芻」與「明朗」 期相形之下,可以看出女性自我認同的共同性與個殊性,此外還要考慮生命經驗 與發展歷程的因素。 關於女性對於自己性別角色與社會地位的認知,主要還是要靠自我覺察的功 夫,儘管許多女性遭受到許多與性別相關經驗或是因為性別而受到的差異待遇, 但是並不是每個女人都會因為這個發現而有覺察與反思、更遑論接續下來的行 動!明嘉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性可以從自己身邊的女性角色與經驗中去 43

Kirsh, B.,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raising groups,” In C. M. Brody (Ed.), Women’s therapy groups: Paradigms of feminist treatment (NY: Springer, 1987), pp.43-54.

(25)

體會、釐清自己生命要的是什麼,而且願意從「悲憫、同理」女性的角度,轉而 到「肯定、提昇」自己的生命目標與女性地位,而「性別意識」讓她更明白自己 想要過的生活、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陸、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明嘉的性別自我發展包括:(一)傳統女性期許與行為,遵從典型女性行為, 甚至加入男性陣營撻伐女性;(二)覺察到自己身為女性的不平與矛盾,企圖從 書與學習中去拓展自己的認知;(三)在實際生活中實驗履行,發現有時仍囿於 傳統、有時有所突破,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四)主動批判兩性角色中社會的不 公平,也批判女性對於同儕的不支持與落井下石;(五)對於男女兩性在社會中 的處境抱持較為公允的態度,認為都是社會期待的受害者,願意為兩性的人權繼 續努力;若以不同階段的重點來歸類可以是:(一)混沌期;(二)初醒;(三) 衝突與驗證期;(四)豁朗期與(五)統整平穩期。

二、建議

本研究只針對女性對其性別身分的反思與努力做探究,是在國內研究文獻中 較少著眼的部分,主要是以女性經驗與覺察做發現途徑,對於女性的成長與性別 認同有新的切入點,可以提供後續的研究參考;雖然一個女性的性別意識的個案 只是一例,但是也可以提醒研究者善用女性經驗與其真實感受、作為女性同儕的 學習典範,更多的女性經驗可以為文獻做更多的詮釋與理論發展,是未來研究可 以嘗試的方向。本研究者僅就研究發現有幾點建議:(一)女性意識的覺醒主要 還是靠自身的覺察功夫與接續的行動努力,結合來自不同社經地位與背景女性的 這些覺察,可以能讓女性權益與相關理論不至於有「上階」理論與「下階」實際 的太大落差(周碧娥演說—一步一腳印:對台灣三十年來婦女運動與婦女性別研 究的一些觀察與反省,92.3.10,屏東師範學院);(二)女性需要有楷模在夙昔、 也要有當代的學習榜樣,才可以有惕勵、鼓舞之效;(三)知識就是力量,女性 接受的學習與資訊越多,相對地會反思與化為行為的動力就會增加;(四)深入 不同社經階層女性的了解,甚至經由訪談與故事敘述的研究,都是可以促進女性 知覺自身處境、思考生活任務的催化因素;(五)徒法不足以自行,儘管許多婦 女相關法律已經成文,但是距離落實的目標依然遙遠,如何讓資訊獲取較為封閉

(26)

或是不足的女性,接觸也真正了解這些法律或是福利與自身權益的關係、進而善 加利用,才是最終目的。

(27)

參考書目

中文資料 丘玲玲,〈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 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民 87。 朱嘉琦、鄔佩麗,〈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 命故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第 30 卷,第 1 期(民 87),頁 51-71。 林素珠,〈一個快樂女人的生命故事:反正我要第一就對了〉。國立成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90。

洪 蘭譯,「改變」。(M. E. P, Seligman.,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1993)。台北:遠流,民 89。 紀雅惠,〈女性自我認同形成歷程之質化研究—以四位教育與助人專業者為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93。 師瓊璐,〈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台東師範學院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8。 張翠芬,〈一個青年女性自我建構與轉化—自傳式民族誌取向〉。輔仁大學心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90。 陳麗如,〈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黃秀菁,〈打破愛情的玻璃罩—三十敢立的女子〉。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民 88。 黃燕萍,〈我是誰?一個女準教師性別主體意識的啟蒙過程〉。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黃曉玲,〈破繭而出—一位牧師娘性別意識覺醒、反思與信仰實踐的故事〉。輔 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楊美慧,〈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分法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0。 楊茹憶,〈未婚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民 85。 劉安真,〈「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劉麗娟,〈未婚女性關係中自我的移動〉。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民 91。

(28)

劉鳳英,〈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89。

蔡素紋,〈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 90。

英文資料

Ahuna, K. H., “I’m a person foremost: How a group of graduating college women narrate gender identity and consciousn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60/01, (2000), p.130.

Bosacki, S. L., “Spirituality, gendered subjectivities, and education in preadolescents’ reflections on gender-roles and their sense of sel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 Vol.6, No.2, (2001), pp.207-221.

Cross, S. & Madson, L., “Models of the self: Self-construals and gend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122, (1997), pp.5-37.

Downey, N. E. & Roush, K. L.,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commitment: A model of 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 for women,”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Vol.13, (1985), pp.695-709.

Elson, J., “Am I still a woman? An analysis of gynecological surgery and gender ident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Brandeis University, 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A, 61/04, (2000), p.1633.

Fong, G. S., “Writing self and writing lives: Shen Shanbao’s 9 (1808-1862) gendered auto/biographical practice,” Nan Nu-Men, Women & Gender in Early & Imperial

China, Vol.2, No.2, (2000), pp.259-303.

Gilligan, C.,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Hargrove, L. P., “Racial identity, womanist identity, and body image attitud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of identities in Black wom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1999,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B, 60/12, (1999), p.6364.

Hill, A. 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of gender: A study of adolescent femal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chool,” Masters thesis, Carleton University, 1989, Master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28/03, (1989), p.46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context, the following case of a solitary pigmentation of the tongue, which showed features reconcilable with pigmented fungiform papilla or lentigo simplex, a les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ast Lansing, Michigan.. American

For 5 to be the precise limit of f(x) as x approaches 3, we must not only be able to b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x) and 5 below each of these three numbers; we must be able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