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隆市老年人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基隆市老年人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政友 博士. 基隆市老年人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A Study of Health Lifestyles and Related Factors for the Elderly in Keelung City. 研究生: 廖芳潔.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撰. 22 日.

(2)

(3)

(4) 誌謝 論文終於如期完成,回首這三年,真是點滴在心頭!承蒙許多師長們 的提攜,同學與親朋好友們一路的扶持,終於完成學業,實現夢想。 首先,最要感謝指導教授陳政友老師。研究過程中,老師的學術涵養 及做學問嚴謹,循循善誘細心與耐心的指導,並包容我的粗心大意,更給 予我許多精闢意見,直到論文完成。其次,感謝口試委員沈希哲老師與胡 益進老師,賜予諸多寶貴建議,讓學生的論文成加完整,使本研究就更具 有價值。再者,感謝十位參與研究工具審查的專家學者,提出意見與建議, 也使研究工具更適切,也感謝協助本研究問卷施測進行吳麗美理事長、陳 佩卿老師、、等等多位社區夥伴。 回首這兩年求學歲月,是這輩子珍貴得回憶。除了感謝系所師長們諄 諄教誨外,還有一路攜手走過求學過程的 25 位同學,有著共同酸甜苦辣的 記憶,這難得緣份將永誌於心。謝謝小佩、秉義、怡親、思蘭及郁蓁在撰 寫論文期間彼此相扶持與鼓勵,得以順利與繼續勇往直前。也謝謝我的好 友與同事瑛蘭、晶華、紫霞、淑媛、毓君、慧雯、淑倩一路相挺、幫助及 指引。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我的媽媽、婆婆、老公及大姑小姑,在求 學過程讓我無後顧之憂得以完成學業;還有我的兩位寶貝伊雯、安程在這 求學生涯中變得更懂事和善解人意。. 僅以此篇論文,再次向各位幫助過我的師長、同學與朋友,以及我最 親愛的家人致上由衷得謝忱。.

(5)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老年人健康生活型態,並探討背景變項與健康生活型 態關係及預測因子。本研究以基隆市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採橫斷式調查法, 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取得有效問卷 421 份。所得資料以 SPSS 20.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重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以「菸酒檳榔使用」表現最佳,其他依序為「日 常生活安全」 、 「飲食習慣」 、 「健康自我照顧」 、 「心理壓力調適」 ;表現最 差為「運動與休閒」 。 二、飲食行為以奶類、水果類與油脂食物攝取表現較差。結果顯示,女性、 教育程度越高者、罹患疾病數越少,飲食行為越佳;而「教育程度」最 能預測飲食行為。 三、運動與休閒以規律運動習慣表現較差。結果顯示,女性、教育程度越高 者、罹患疾病數越少,飲食行為越佳;而「教育程度」最能預測運動與 休閒。 四、日常生活安全以用藥安全表現較差;女性、教育程度越高者、罹患疾 病數越少,其日常生活安全行為執行越佳;而「罹患疾病情形」最能 預測日常生活安全行為。 五、心理壓力調適以遇到問題時,會與他人討論表現較差。結果顯示,罹 患疾病越多者,心理壓力調適行為表現較差;而「罹患疾病情形」最 能預測心理壓力調適行為。 六、健康自我照顧以服用營養補充品,如維他命、礦物質、魚油、蜂膠等 表現較差。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者、與配偶同住者,其健康自我 照顧行為越佳;而「教育程度」最能預測健康自我照顧行為。 七、菸酒檳榔使用情形:吸菸者占24.7%、飲酒者占20.2%、嚼食檳榔者占 3.3%。結果顯示,女性、年齡越長者及教育程度越高者,菸酒檳榔使用 行為越低;而「性別」最能預測菸酒檳榔使用行為。 關鍵字:老年人、健康生活型態、背景變項 I.

(6)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healthy lifestyle of the elderly,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and a healthy lifestyle, as well as the strongest indicators of each of those variables. In this study, elderly individuals in the city of Keelung were used as research subjects.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ith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utilized to collect data for this study. 42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The data was compiled,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SPSS20.0 Statistical Software(for Windows). The results and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Of all the categories tested, the" refraining from smoking tobacco, chewing betel nuts, and drinking alcohol" variable had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a healthy lifestyle.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everyday safety awareness ",“ health diet","ability to take care of self", and " ability to cope with pressure" categories , respectively. The " exercise and leisure" category, had the weakest correlation with a health lifestyles. 2. In the"diet" category, it was found that, of all the variables tested, a tendency to consume dairy products and fruit as well as avoid fatty foods was the variable that was least present in the research subject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females and individuals with a high education level were both more likely to have both healthier eating habits and a lower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a person’s education level was the strongest indicator in determining a person’s eating habits. 3. In the "execise" and leisure" category, it was found that, of all the variables tested, a habit of regulary exercising was the the variable that was least present in the research subject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females and individuals with a high education level were more likey to have both healthier erating habits and a lower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a person’s education level was the strongest indicator in determining a person’s level of execise. 4. In the "everyday safety awareness " category, it was found that, of all the variables tested, the safe usage of prescribed medication was the the variables least present in the research subject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females and individuals with a high education level had both a lower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afety behaviors.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number of diseases a person has was the strongest indicator in determining a person’s everyday safety awareness. 5. In the " ability to cope with pressure" category, it was found that, of all the variables tested, a tendency to discuss their problems with others when experiencing some form of stress was the variable that was least present in the research subject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more diseases a person has, the higher the likelihood that person would have a weaker ability to cope with pressure. Moreover, it was determined that person’s diseases provided the strongest indicator in determing person’s ability to cope with pressure. 6. In the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self" category, it was found that, of all the variables tested, a II.

(7) tendency to use nutritional or dietary supplements, such as vitamins, minerals, fish oil, or propolis, was the variable that was least present in the research subject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individuals with either high education levels or a spouse that lived with them generally had a better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person’s education level was the strongest indicator in determining their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7. In the "refraining from smoking tobacco, chewing betel nuts, and drinking alcohol" category, the smokers accounted for 24.7%, the drinkers accounted for 20.2%, the betel quid chewers accounted for3.3%.It was also found that womem, the elderly people , and individuals with a high educational level generally consumed less alcohol and chewed fewer betel nuts.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an individual’s gender was the strongest indicator in determining a person’s tobacco usage and betel nuts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Keywords: elderly, healthy lifestyles, background variables. III.

(8) 目 摘. 次. 要.....................................................I. ABSTRACT ....................................................II 目. 次.....................................................IV. 表 目. 次 ..................................................VI. 圖 目.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 ............................9 第二節 健康生活型態之範疇 ...............................12 第三節 背景變項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探討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研究步驟.........................................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分布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健康生活型態現況 ......................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及健康生活型態關係 .............67 第四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對健康生活型態預測力 ...........77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102 IV.

(9) 中文部份 ...............................................102 英文部份 ...............................................111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考驗專家名單 ............................119 附錄二 基隆市老人健康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之問卷 .........120. V.

(10) 表 目. 次. 表 3–1 研究母群體及抽樣人數一覽表 ......................................................... 44 表 3-2 問卷內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 ................................................. 47 表 4-1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分布 ................................................................. 54 表 4-2 研究對象之飲食習慣各題答題分佈 ................................................. 60 表 4-3 研究對象之運動與休閒各題答題分佈 ............................................. 61 表 4-4 研究對象之日常安全生活各題答題分佈 ......................................... 62 表 4-5 研究對象之心理壓力調適各題答題分佈 ......................................... 63 表 4-6 研究對象之健康自我照顧各題答題分佈表 ..................................... 64 表 4-7 研究對象之菸使用各題答題分佈 ..................................................... 65 表 4-8 研究對象之酒使用各題答題分佈 ..................................................... 65 表 4-9 研究對象之檳榔使用各題答題分佈 ................................................. 66 表 4-10 研究對象之健康生活型態各量表得分 ........................................... 66 表 4-1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飲食習慣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1 表 4-12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運動休閒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2 表 4-13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日常生活安全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3 表 4-14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心理壓力調適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4 表 4-15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健康自我照顧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5 表 4-16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菸酒檳榔使用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6 表 4-17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分析 ........................... 76 表 4-18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健康生活型態各分量表間多元共線性診斷82 表 4-19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飲食習慣之複迴歸分析 ............................... 83 表 4-20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運動與休閒之複迴歸分析 ........................... 84 表 4-21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日常生活安全之複迴歸分析 ....................... 85 表 4-22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心理壓力調適之複迴歸分析 ....................... 86 表 4-23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健康自我照顧之複迴歸分析 ....................... 87 表 4-24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菸酒檳榔使用之複迴歸分析 ....................... 88 VI.

(11) 圖. 目.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43. VII.

(12) 第一章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隨著經濟進步與繁榮、醫療健康照護體系的改善,台灣人口已由 五十年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轉型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結構 從昔日的正金字塔型逐漸趨向倒金字塔型,隨著低死亡率的來臨,台 灣的平均壽命亦隨之延長(林正祥、林惠生,2006),國內 65 歲以上老 年人口早在 1993 年超過總人口數的 7%,達到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 化社會」。截至 2012 年年底國內 65 歲以上老人人口約 2,487,893 人, 佔總人口數 10.74%(內政部,2012)。根據相關單位推估國內老人人 口在 2018 年會超過 14%,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將超過 20%,將邁 入超高齡社會,2060 年將增幅至 2012 年之 2.9 倍,將達 42.2%的高峰, 並成為老化國家最快之一(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內政部, 2012)。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轉型所費時間過短,對於現處的社會 在文化、醫療、社會及制度上都帶來極大衝擊,同時衍生出相關問題, 使老人議題受到高度關注。 長壽對現代人而言,已不再是一種夢想,有愈來愈多人必須經歷 生命老化的過程。然而,生命的延長並不意味著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 1.

(13) 品質同步邁進。衛生福利部(原為行政院衛生署)曾於 2007 年進行「臺 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高達 88.7%老人曾經被醫師診斷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71.7%至少罹患 2 種 慢性病、51.3%人至少罹患 3 種慢性病(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11);有 27.15%老人自覺健康與身心功能狀況「不好」,75.92%有慢 性或重大疾病,68.91%最近一個月曾經看過病或住院,平均看病次數 為 2.18 次,有 21.13%過去一年曾經住院者;平均住院 1.68 次,平均 住院 14.42 天(內政部,2009)。其次,老年人主要死因中多與慢性疾病 有關,在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老年人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 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 故傷害(行政院衛生署,2012),顯見老人在邁入晚年階段不僅因老化 伴隨著身體功能衰退或失能,亦受慢性疾病的威脅而影響其健康。 在人口轉型與平均餘命延長同時,社會也開始邁向現代化的生活 型態,也使主要的死因轉向老年人機能退化以及和個人不當的生活型 態所致為主的疾病型態(楊靜琍、王香蘋、董麗美,2002),亦有研究 指出長期累積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則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Villegas, Kearney & Perry, 2008),而健康行為的執行證實有助於健康老化和提升 生活品質(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亦可減少社會對老人醫 療支出。雖然遺傳體質、環境因素以及醫療照護對人類健康均有其影. 2.

(14) 響,但在新世紀中生活型態和健康行為已然是諸多健康決定因子中具 決定性之重要因素(許志成、徐祥明、徐瑱淳、石曜堂、戴東原,2003)。 健康生活型態是指一個人日常生活模式中,能影響健康狀況的自主活 動(Wiley & Camacho, 1980),而個人在生活型態的選擇對健康的影響, 主要取決於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與運動習慣以及危害行為的決策 與否,進而影響某些慢性病的發生。內政部在 2009 年進行的老人狀況 調查顯示,老年人在生活上最主要期望是「身體健康的生活」 ,最擔心 事情依序為「自己的健康問題」、「經濟來源問題」及「自己生病的照 顧問題」(內政部,2009),顯見其關心的重點不在於生命的長度,而 是提升到對生命廣寬度的重視,其關注是自身健康問題,如何避免因 健康問題影響生活,否則延長的生命會失去價值,換言之,要增進老 人的健康,自當倡導健康的生活型態。 因此,隨著社會變遷與疾病轉型下,老年人的健康已不再限於對 疾病的醫療與治癒,而是著重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實踐。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改變有害健康之行為或執行健康的行 為例如:飲食、運動和壓力調適等,將能促進老年人的健康,維持良 好的身心功能,得以享受老年生活。而人在邁入老年時期後,在生命 週期後半段由絢麗成熟歸於平淡,從每天固定工作規律生活轉變成退 休或沒工作,而此轉變之生活型態、適應與健康情形,研究者欲深入 探討。. 3.

(15) 研究者任職於基隆市衛生單位多年,對於社區民眾有深入瞭解, 深刻體認高齡化對社區與家庭帶來衝擊性,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基隆 市地區老人族群為調查對象,探討老人的健康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 並提出因應之道。希冀研究結果能作為相關單位日後在老人健康促進 及其相關行為介入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重要性,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分佈與健康生活型態之現況。 二、分析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各項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對其各項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定本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之分佈與健康生活型態之現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與各項健康生活型態是否有關? 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能否有效預測其各項健康生活型態?. 4.

(1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依據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欲驗證的假設如下: 一、 研究對象之各項健康生活型態會因其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 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能有效的預測其各項健康生活型態。.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老年人: 老年人有多方面的定義,但我國立法院在 1997 年 6 月 18 日修正公佈之老人福利法中第一章第二條所稱老人者,係指年 滿 65 歲以上之老人。因此,本研究乃將 65 歲定為高齡者,亦 為本研究所稱之老年人 二、背景變項 本研究背景變項是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狀 況、經濟來源、身體質量指數、罹患慢性疾病數目等。 (一) 性別:分為男性、女性。 (二) 年齡:以出生年月來計算年齡。 (三) 教育程度:分為未就學(含自學)、國小、初(國)中、高中職(含 高中職)以上。 (四) 婚姻狀況: 分為有偶與無偶。 (五) 居住狀況:分為獨居、只與配偶同住、與家人同住。 5.

(17) (六) 經濟來源: 分為自己有工作或營業收入、靠子女奉養、自己 退休金、撫卹金或保險給付、政府補助或社會救助。 (七) 身體質量指數:以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依據衛生福利部國 民健康署之定義,BMI<18.5kg/m2 為「體重過輕」; BMI18.5 〜24kg/m2 為「健康體重」; BMI24〜27kg/m2 為「體重過重」; BMI≧27kg/m2 為「肥胖」(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健康局, 2012)。 (八) 罹患疾病情形 (經醫師診斷確診):依實際罹患之疾病數來計 算。 三、健康生活型態 本研究界定健康生活型態之包括「飲食習慣」 、 「運動與休閒」 、 「日 常生活安全」、「 心理壓力調適」、「 健康自我照謢」及「菸、酒、檳 榔之使用」等六項。 (一)飲食習慣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飲食習慣」分量 表之填答結果,用以衡量現有飲食習慣是否良好。此分量表之 得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之飲食習慣越好;得分越低,則反之。 (二)運動與休閒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運動與休閒」分 量表之填答結果,用以了解研究對象現有之運動與休閒活動情. 6.

(18) 形。此分量表之得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運動與休閒之情形越 好;得分越低,則反之。 (三)日常生活安全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日常生活安全」 分量表之填答結果,用以檢視研究對象日常生活安全現況。此 分量表之得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日常生活安全越好;得分越 低,則反之。 (四)心理壓力調適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壓力來源及調適 方法」分量表之填答結果,用以得知營造人際關係之方式、面 對家庭或工作壓力時之因應及穩定心情之方法。此分量表之得 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心理壓力調適越好;得分越低得分,則 反之。 (五)健康自我照護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自我健康維護及 管理」分量表之填答結果,用以得知自我健康管理之方式及情 形。此分量表之得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健康自我照護情形越 好;得分越低得分,則反之。 (六)菸酒檳榔之使用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菸酒檳榔之使用」. 7.

(19) 分量表之填答結果,用以了解研究對象在菸酒及檳榔等物質之 使用情形。.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僅限於基隆市 65 歲以上老年人,故無法推論至其他縣 市之老年人。 二、本研究屬橫斷式調查研究,在因果關係的推論上,無法提供明確 證據。 三、本研究過程係請 65 歲以上老年人以問卷方式問答,故 65 歲以上 老年人,填答時之有所保留性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兩節包括第一節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第二節健康 生活型態之範疇及第三節背景因素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探討. 第一節. 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 一、健康生活型態之定義 生活型態(life style)一詞,最早源自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 社會科學領域,其因研究旨趣及方法論的不同,對生活型態解釋則有 不一致的結果(陳美燕、廖張京隸、廖照慧、周傳姜,1994)。 學者 Dunn (1961)是最早提出生活型態在健康促進和壽命上的價 值,他認為執行正向的生活型態可促進健康並可延長其壽命;Pender (1987)認為健康的生活型態由健康促進行為所組成,可視為正向的生 活方式,引導個人維護或增進健康與自我實現,而非針對疾病或健康 問題的預防行為;並從健康生活型態角度分析認為健康的預防與促進 行為是兩個互補的元素,預防行為偏向靜態或被動,著眼於降低疾病 發生的機率;而健康促進行為是一種朝正向成長與改變現實之驅力; Walker,Sechrist, and Pender(1987)進一步定義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一種 多層面的自發性行動及認知,有助於維持或增進健康安適層次及個人 的自我實現;Davies(2011)更指出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只是如何避免生 病,而是減低危險因素或危險行為的一種生活方式以減緩疾病發生和 惡化並可延長壽命,並認為許多人與一個或多個慢性疾病共生存,然. 9.

(21) 而,透過健康飲食和體力活動等生活方式的改變,可達到健康的老化, 更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許多研究指出實施健康生活型態即是有良好的健康行為,可以 減少各類慢性疾病的發生(王秀紅,2000)。行政院衛生署(2012)死因資 料顯示 65 歲以上老人十大死因中多與慢性疾病有關,這些死因和個人 的生活型態有密不可分關係,而不健康的行為越多,行成時間愈久對 健康危害就越大;亦有研究指出長期累積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則是導致 慢性病的主要原因(Villegas, Kearney, & Perry, 2008);加拿大衛生福 利部部長 Lalonde(1974)提出報告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醫療 體制、生物遺傳因、環境因素與生活型態,其中生活型態主要是取決 於個人所採行之行為,對健康的影響最大;Dever (1976)研究也指出, 在諸多影響因素中,以生活型態最影響個人與健康相關的具體行為。 而生活型態是對健康狀況具有重要影響力之任意活動,它是個人例行 性生活一部分(Wiley & Camacho, 1980)。簡而言之,生活型態是是一個 人特殊的生活習慣,這些生活習慣對個人健康可以是正面或是負面影 響(Shultz,1984) ,而健康促進意涵涵則是執行正向的生活型態(王秀 紅,2000),且健康促進是為獲取更高層次的健康為目的所施行的措施 (Laffrey,1985),因此個人的健康不單僅靠醫療服務提供,更需仰賴日 常生活中生活型態的維持。 二、老年健康生活型態之意涵. 10.

(22) 健康是老人維持獨立生活最基本且重要的條件, 「健康」是一種無 疾病且安適的狀態, 「健康促進」是執行有效的健康計畫、服務和政策, 維繫此安適狀態的積極作為(羅明葵、徐昌俊,2010)。而老人執行健 康促進的基本目標在持續性地促進其健康與安適,雖老年人可能受苦 於慢性病、知覺障礙以及身體功能的限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選擇 可減少其健康問題,進而增進其健康,並可以減少社會對老年人的醫 療支出,更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Ruffing-Rahal1, 1991)。 Resnick (2003)指出老年人健康生活型態養成著重於減少因慢性或 嚴重疾病所導致提早死亡的機會,以維持身體功能獨立,並拓展人生 價值,不強調現存的疾病與障礙,而是注重是老人所擁有體力和能力; 並增進老人最大的潛力與減少老化的影響(高淑芬、蕭冰如、蔡秀敏、 邱珮怡,2000)。 Haveman, Groot, and Staveren (2003)研究也指出老年時期採取健 康生活型態或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菸習慣、不良飲食行為或身體 不活動,可有效減緩疾病發生和惡化、延長壽命並可減少疾病累積發 生率、亦可降低死亡風險,更能達到健康的老化 (Davies, 2011),即使 超過 75 歲高齡者改變生活型態執行健康行為都能延長壽命和減少發 病率(Rizzuto, Orsini, Qiu, Wang, & Fratiglioni, 2012)。 綜合上述,生活型態是影響健康重要因素,然而健康生活型態是 取決於個人決策與個人維護,而老人執行健康生活型態不僅可減少慢. 11.

(23) 性疾病的罹病率、死亡率,亦可延長壽命,更能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 生活品質,顯見其重要。. 第二節. 健康生活型態之範疇. 生 活 型 態 為 諸 多 個 人 行 為 面 向 之 總 體 特 徵 (李 文 玄 、 陳 怡 穆 , 2010);Dever(1976)指出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行為包括飲食過量、 膽固醇的攝取、酒精成癮、飲酒、吸菸、藥物依賴及成藥的使用以及 過量的糖份攝取等。Walker et.al (1987)在探討老年人健康行為,指出 未來進行老人健康促進行為相關研究,可著重在戒菸、飲酒、藥物使 用、營養攝取、預防性健康服務、預防注射、心理健康、運動及口腔 健康等行為進行探討;Pender(1996)指出個人的生活型態包括身體 活動和體適能、營養攝取、吸菸、酒精和其他藥物的使用、家庭計畫、 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暴力和不當的行為。在國內,高毓秀、黃奕清 (1997)指出健康生活型態是一簡單行為或習慣之組合,如健康飲食 習慣、規律運動、充足睡眠、良好休閒活動及去除不良嗜好等。尹祚 芊(2000)指出,生活型態就是生活作息、習慣、嗜好、是否規律運 動、充足睡眠及均衡的飲食等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也與人的健康有 著密切的相關性。林武雄 (1991) 的研究指出,健康生活型態是指飲 食習慣、運動與休閒、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心理壓力調適、吸菸與喝 酒方面以及自我健康照護等六項。 然而,生活型態是個人、家庭、團體或社會生活方式的表現(尹祚. 12.

(24) 芊、林小玲、王怡婷,2004),而人在邁入老年時期後,面對老化伴隨 身體功能退化或喪失、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其在健康生活型態的自我 調適逕不相同。因此,本研究綜合上述文獻後,界定健康生活型態之 範疇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日常生活安全、心理壓力調適、健康自 我照謢、物質使用 (菸、酒、檳榔之使用 ) 等六項。 一、飲食習慣 營養是身體健康及維持生理功能的必要因素。對老年人來言,營 養狀況往往受到生理、心理及社會等相關因素的改變,或是老化及慢 性疾病的衝擊影響(Yap, Niti, & Ng, 2007)。適當的飲食營養會促進老 人身心健康、減緩老化現象、治療與預防慢性病、改善生活品質(黃 韶顏、徐韻淑,2005)。老人營養狀況不良不僅會增加健康服務和長 期照護需求,更會造成公共衛生顯著負擔,亦是被公認可預測疾病罹 病率和死亡率(Cuervo et.al, 2009),而改善營養狀況可促進健康及減緩 慢性疾病的發生(Pirlich & Lochs, 2001)。飲食行為,它反映個人對食品 偏好,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狀況的錯綜複雜性,更對個人健康和壽命 造成很大影響(Cai et.al, 2007)。老人飲食行為不同時,亦會造成其健康 狀況的差異(Szponar & Rychlik , 2002)營養過剩或營養缺乏亦會導致 疾病發生(Keller, 2007)不當的食物攝取會增加感染的危機,也會導致肌 肉 萎 縮 、 高 血 糖 及 血 脂 、 疲 倦 及 增 加 骨 折 的 危 險 性 ( Morillas, Garcia-Talavera, Martin-Pozuelo, Reina, & Zafrilla, 2006);飲食中增加. 13.

(25) 魚類、蔬果、榖類纖維及低脂奶類攝取會降低老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機率(Panagiotakos et al.,2007)與死亡率(Anderson et al., 2011);攝取 較多的高脂奶製品、甜品及精緻點心比攝取較健康食物(如蔬菜、水 果、全穀物、家禽、魚和低脂奶製品)高出 1.4 倍的死亡高風險(Anderson et al., 2011),鈣和維生素 E 的攝取可預防骨質流失和骨折(Morillas et al., 2006);維生素 B12、維生素 E 與大豆類中雌激素被證實分別和老 人癡呆與老人帕金森氏病相關(Woo,2000)。 老人飲食行為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年齡、性別、教育、婚姻狀況、 社會經濟因素等社會人口學、個人生理和健康問題和行為(如吸菸和體 力活動程度等)、生活習慣、營養知識和信念、和多樣性的生物老化(如 牙 齒 脫 落 ) 等 等 皆 會 影 響 老 人 在 食 物 選 擇 和 攝 取 量 (Payette & Shatenstein, 2005);Dean, Raats, Grunert, & Lumbers, (2009)研究歐洲 8 個國家(波蘭,葡萄牙,英國,德國,瑞典,丹麥,意大利和西班牙)3200 位 65 歲以上老人飲食行為,結果指出老人攝取飲食多樣性及攝取量取 決於實際和知覺之相關資源;身體和心理健康、經濟收入、購物的交 通便利性及生活居住狀況等實際相關資源會影響老人飲食攝取量與食 物多樣性;老人的營養知識、自覺食慾好壞、是否獲得良好的膳食服 務、食物製品取得便利性、廚房的使用設備良好否、朋友或鄰居的正 向支持等知覺資源對老人食物攝取多樣性也有顯著影響。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原為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 14.

(26) 理局)2005~2008 年第三次「台灣營養健康調查」(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Ⅲ, NAHSIT Ⅲ),結果顯示老人在男性與女性的平均 熱量攝取分別為 1709 大卡、1314 大卡,在醣類、脂肪、蛋白質之攝 取量分別占總量熱 55-57%、26-28%、17%。六大類食物攝取上:男性 每天攝取 8.34 份五穀根莖類、3 份油脂類、5.4 份肉魚蛋豆類、0.8 份 奶類、2.9 份蔬菜類,1.4 份水果類;女性每天攝取 6 .9 份五穀根莖類, 2.5 份油脂類、3.9 份肉魚蛋豆類、0.9 份奶類,2.9 份蔬菜類,1.1 份 水果 3 類(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2008) 。王冠今、張元玫、 葉明莉、張玉梅、白瑞聰 (2010)探討國內老年人飲食行為和營養狀 況,結果顯示老人在每日食物攝取上,以米飯類(98.7%)及蔬菜類 ( 90.1%) 比 率 最 高 , 蛋 豆 魚 肉 類 其 次 ( 65.5% ) , 最 少 的 是 奶 類 (42.3%),老人攝取五穀類比率較高,奶類與水果類攝取較低,平均 每日用餐 2.96 次、攝取 3.6 類食物示社區老人用餐頻率尚顯規律;80.8% 老人有陪同進食者且食慾好(81.7%),98.8%老人覺得飲食攝取份量 足夠,其中僅有二成左右老人經常獨自用餐且食慾較差;並指出飲食 供應量、食物的種類與多樣式、進食的時間與規律性、補充品攝取情 形等會影響老人的營養及健康狀況。 飲食行為影響個人營養狀況,而老人營養問題涉及罹病率和死亡 率,並影響其生活品質,更增加醫療費用消耗(陳清惠,2004),可見 營養狀況的良劣對老年人來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陳清惠,. 15.

(27) 2004;陳婷婷,2009;Woo, 2000)更指出經由初級和次級預防中修正 飲食之生活型態可以減低老年產生的殘疾,因此本研究欲了解老人飲 食行為現況。 二、運動與休閒 大部分老人在邁入晚年生活後,擁有大量自由及可運用的時間, 閒暇時間日益增多同時,若無法妥善利用增加的空餘時間,可能衍生 其身心、家庭甚至社會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從事適當運動和參與休 閒活動對老年人有著正面的功能;在生活是必需而不可或缺的(林聰 哲、李世昌,2008)。 運動對身體健康的益處,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洪彰岑、葉清華、蔡 國權、莊瑞平、謝錦城、甘能斌,2012),王駿濠、蔡佳良(2009)回顧 相關文獻後,指出從事規律性身體活動或運動可以達到偵測、預防以 及處理一些盛行的疾病狀態,包含: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糖尿病、 情緒失調、癌症、骨質疏鬆症、、、以及因老化而衰退的認知問題等 全面性的健康促進及抵抗疾病的效果,亦可以透過不同的機制,直接 或間接地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進而達到預防及延緩失智;黃獻樑、 陳晶瑩、陳慶餘 (2007)也指出有規則運動,除了具有較動態生活方式 的人外,且被證實有較低的死亡率;Wen et al. (2011)研究銀髮族身體 活動量、生活品質及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指出,銀髮族每天運動 15 分 鐘就有延長益壽之效,死亡率可減少 14%,平均延壽三年。. 16.

(28) 規律運動對老年人的疾病預防、減緩老化速度、跌倒防治以及促 進健康上為一大重要因素,對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的益處亦獲得充分 的證實(湯慧娟,2003) ,亦是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策略中最符合經濟 效益的防治(洪彰岑等,2012),可見運動對老人健康影響甚鉅。 教育部體育署(原為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調查台灣地區 13 歲以上運 動人口,結果顯示八成以上老人有運動習慣,且其中有 61.8%老人從 事規律運動;老人在運動習慣或從事規律運動比率都遠超過其他年齡 層族群;在每週平均運動次數上;70 歲以上老人每週 5.59 次最多,其 次是 65-69 歲(5.25 次);而九成老人運動理由是為了自己健康(行 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 休閒一詞的英文為 leisure,源自拉丁文的 licere,意味被允許(to be permitted),有無拘無束或擺脫工作之後的自由(to be free)(許義 雄,1980)。李月萍、陳清惠 (2010)探討社區老人休閒活動現況將休 閒活動定義為個人於必要生活項目或工作閒暇之餘,自己決定從事自 己喜歡且能產生愉快感受的各種活動,對休閒的判定主要決定於個人 主觀的感受,且種類會因文化環境之差異而不同。 休閒活動隨著生命周期的發展,而有不同的功能及展現的型態(李 孟芬、曾煥裕、陳姿佑、劉育綸,2005)。一般認為休閒可以帶來身心 健康、生活滿意、個人成長等方面之心理利益(呂寶靜,2007)。從休 閒對老年人的意義觀之,在退休之後,休閒的角色取代了工作的角色,. 17.

(29) 成為人們新的角色認同(Iso-Ahola, 1980),並達到另一功能性的平衡(呂 寶靜,2007),並在個人生活型態中也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李薇, 2009)。休閒活動對老年益處包含在社會上的社交利益,在個人和家庭 上的生理利益、放鬆利益、教育利益、心理利益、美學利益(李孟芬等, 2005)。 休閒活動適當的安排,可重建老人生活次序及維護個人尊嚴和自 信(陳清惠,2004),並藉由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增進身體生理上的 健康,達到心理的健康發展,進而提升生活滿意與生命價值(林聰哲、 李世昌,2008),並增進生活中幸福感(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 且讓老人在退休生活調適與適應也較好,亦對生活品質有正向影響。 Galit (2007)研究也指出參與休閒活動有效延緩老人認知能力的下降, 和降低老人癡呆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風險,但效果因活動種類而 有所差異(Joe et al., 2003;李月萍等,2010)。休閒活動的型態對個人 晚年生活品質具有決定性影響(陳清惠,2004) 。 在內政部於 2009 年進行老人狀況調查,指出老人日常生活主要活 動為從事養生保健(19.85%)、與朋友聚會聊天(17.17%),從事休閒娛樂 活動(16.07%)為主,其中有 28.75%老人沒有日常生活活動。另女性有 33.25%「無」日常生活活動者比例高於男性之 23.94%,一般而言男性 似乎比女性更會安排日常生活活動(內政部,2009)。多數研究顯示老 人大多從事靜態的休閒活動,以看電視、聊天、聽收音機為平日最常. 18.

(30) 執行的活動項目(李維靈等,2007;李月萍等,2010;曾智檉,2012); 老人的休閒活動參與型態受現實環境限制、中國傳統家庭生活概念的 影響、活動方便性與安全、社會人口變項(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經濟條件、居住型態、退休前職業等)、健康狀態等多層面 的因素所影響(蔡長清、劉修祥、黃淑貞,2001;李維靈等,2007;李 月萍等,2010;曾智檉,2012)而造成老人對休閒活動的選擇皆會有所 差異。 綜合以上所述,老年時期有更多餘的閒暇時間充實及豐富其生活 層面,並維持與人溝通互動保持社會適應能力,運動與休閒的參與和 安排對老人在社會、家庭與個人上皆符合其利益與需求。故本研究欲 了解老人運動與休閒現況。 三、日常生活安全 根據衛生福利部(原為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報告,指出事故傷 害是老人十大死因第 10 位,在 2011 年就有 2,452 人老人死於事故傷 害 , 其 主 要 死亡原 因 為 道 路 運輸事 故 與 意 外 墜落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2012);其中意外墜落中又以跌倒為最主要,而兩者不僅耗盡國內五成 事故傷害住院醫療費用,亦是國人事故傷害負荷最大的傷害類型 (鍾 其祥、林佳欣、陳柏翰、簡戊鑑,2011)。 事故傷害不僅造成國人生命年數損失的最大威脅,亦是僅次惡性 腫瘤,造成國人潛在生命損失總年數第二位,與心臟疾病三者占國人. 19.

(31) 死亡潛在生命損失總人年數的 4 成 9;為影響國人平均餘命長短的最 大關鍵(行政院衛生署,2012)。事故傷害與惡性腫瘤及其他造成老人 死因之相關慢性疾病相較下,事故傷害之發生,除了少數是自然或環 境造成,也非隨機,大部分人為疏忽有關,事故傷害發生是可以避免。 Wallace and Chen (2005)也指出不安全的行為傾向會導致事故傷害的 發生,如加強日常生活與居家安全,良好的個人安全習慣養成,則事 故傷害事大多數是可避免。 Preusser, Williams, Ferguson, Ulmer, and Weinstein (1998)發現,65 至 69 歲者開車發生致命的事故是 40 至 45 歲者 1.29 倍,85 歲以上者 開車發生致命的事故是 40 至 45 歲者 3.74 倍; Lee, Cameron, and Bailey (2006)指出老人汽機車事故致死率是年輕人一倍,並造成老人嚴重損 傷;其透過初級和次級預防介入措施可避免其事故傷害發生,同時指 出造成汽機車事故主要決定因素是年齡。Abou-Raya and Meguid (2009) 也指出年齡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危險因子之一,而老化伴隨疾病如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中風或骨質疏鬆等醫療問題會增加道 路交通事故發生,藥物使用、多重用藥、開車或走路時使用手機亦會 增加事故發生;綜合相關文獻指出年齡本身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傷害 的危險因素,其會增加事故的發生率和嚴重性,但其可透過預防介入 措施是可避免是其汽機車事故發生。 Erkal (2010)研究指出注意居家環境及採取安全行為,如檢核居家. 20.

(32) 環境照明設備、環境雑亂否、安全淋浴設備等,可減少老人在居家發 生事故風險;Camilloni et al. (2011)指出有 33%老人發生事故傷害在家 裡的客廳、飯廳、房間及走廊,有 87%是意外跌倒造成傷害;同時指 出老人發生事故傷害與其日常生活型態、健康狀況和居家環境有密切 關係,老人罹患慢性疾病會導致事故傷害發生,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和 骨質疏鬆症;降血壓藥及降血脂藥等藥物使用也會增加其發生;平時 留意居家環境並採取保護或預防行為如檢查居家電線是否磨損、注意 地板濕滑並使用防滑墊等日常生活行為皆可降低其事故發生 (Camilloni et al., 2011);國內學者林茂榮、王夷暐(2004)指出個人因素 (如年齡、曾經跌倒)、疾病、藥物使用以及外在環境是老人跌倒的危 險因子,其可藉運動、教育、藥物調整及環境改善來預防老人跌倒。 溫瓊容、黎家銘、陳晶瑩 (2008)研究也指出除了居家環境、老化造成 身體功能減退外、多重用藥(超過四種以上)亦使跌倒的危險性提高; 林茂榮、黃慧芬 (2008)指出多重預防介入或改善環境可降低老人跌倒 20-45%。 事故傷害除了會致死外,亦會造成嚴重的殘廢、傷害及各種的後 遺症。其所耗費的醫療及社會資源,如急診、門診、住院、復健、心 理治療等,直接的負擔相當鉅大,間接地也會造成社會經濟及生產力 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個人及家屬的痛苦與負擔,且老人又比年輕族 群有較高的失能風險(周秋璇等,2011),老人因傷害至急診就醫的平均. 21.

(33) 年齡 75.7 歲,其因傷害至急診就醫一年的總醫療費用高達 4.3 億餘元, 平均每人花費 2,951 元,平均醫療費用,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周秋璇 等,2011)。老人因傷害住院率及死亡率亦高於所有年齡層,分別為其 他年齡層平均死亡率及住院率的 2.8 倍及 3.0 倍(鐘其祥等,2011),顯 見事故傷害對老人造成的嚴重性與影響性。 事 故 傷 害 是 一 個 可 以 預 防 的 公 共 衛 生 問 題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2002)亦是老人一項重要的健康議題(周秋璇等, 2011)。意外傷害事發生大多是人為因素,可經由個人、環境或生活方 式來避免,因此在日常生活之個人安全行為及居家安全環境對老年人 也是不容忽視。 四、心理壓力調適 老人在老化過程面對身體機能改變或衰退的同時,也必須面對生 活重心轉移、子女離家空巢、配偶傷病亡故或經濟條件不佳等生活適 應或心理困擾的問題,因此容易產生負向的情緒與壓力反應,這些可 能影響其心理健康,甚至引發生活或生命的危機。Ebersole, Hess, and Luggen (2004)指出老年人由於其生理機能老化,在其面對事件時需要 較多精力以克服情境,以至於比年輕人需要較多時間從壓力中復原; 且老年人面對壓力時較易發生調適障礙,進而產生低自尊、無助、無 力感等壓力反應(Kwong & Kwan,2004)。 影響老人心理健康因素很多,包含生理狀況、社會人際關係和生. 22.

(34) 活壓力事件等等(林正祥, 陳佩含, 林惠生;2010),其可能因素有「獨 立生活的能力減低,導致降低自尊」、「高齡者適應社會與適應變化 的能力降低, 可能導致壓力增加」、「經歷許多喪親之痛以及失去的 東西變多,如身分、地位、工作、財務等」、「社會孤立或與社會隔 離常見於高齡者」、「慢性疾病和殘疾的發生率較高」、「社會對年 齡的歧視影響高齡者的心理」、「貧窮的發生率較高」等(Chi, Li-Jen, & Botticello, 2011;Djernes,2006)。 內政部 (2009)針對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指出有 27.15%老人自覺目 前健康與身心功能狀況「不好」 ,女性自覺目前健康與身心功能狀況「不 好」比率高於男性,且在生活較易有負面感受;在日常生活中老人負 面感受以「睡不安穩」比率 18.02%最高,其次是「覺得心情很不好」 (8.23%)、「覺得很孤單、寂寞」(6.56%)「不想吃東西、胃口不好」 (5.40%)、「提不起勁做任何事」(5.33%)。國內學者研究指出有 19.7% 老人有憂鬱傾向,也研究指出社區老人憂鬱症盛行率約 16 %到 25% , 住院或住在安養機構的老人,重度憂鬱症的比例可達 12%,而憂鬱症 與自殺之危險性有相當之關聯性(江弘基等,2006);老人憂鬱症不僅 會造成其身體與心理各種功能下降,嚴重會影響健康,亦會加重照顧 者的負擔(莊凱迪、蔡佳芬,2008),並造成相關負面影響包含自殺、 住院率、罹病率、死亡率、預後與失能等機率提升(曾淑芬、張志娟、 曾薔霓、劉立凡、陳惠芳,2011),更是老人常見心理問題之一(謝佳容、. 23.

(35) 劉淑娟、張珏,2003),且常被用以當作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態的指標(林 惠文等,2010)。憂鬱症更是導致老人出現自殺念頭和感到生命失去意 義的主要因素(江弘基等,2006),近十年國內老人自殺人數高居各年 齡層之冠(行政院衛生署,2009),2011 年老人自殺致死比率更達自 殺死亡總人數 32.2% (行政院衛生署,2012),而自殺身亡的老人有 90% 以上是殘障、久病或老衰,超過 30%的自殺老人是配偶已經去世(江弘 基等,2006),當老人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失落(喪偶)、連續打擊、沉 重的經濟負擔、缺乏社會支持、社會隔離或寂寞(例如獨居)等外在 因素都會造成老人自殺危機的徵兆,心理健康減損或喪上除了會造成 自我傷害高度明顯外,更會降低生產力,影響家庭生活及無法參加社 會休閒,亦會影響個人、家庭及其周遭其他人和整個社會經濟和生活 品質的重要因素(鐘文慎,張新儀,石曜堂,溫啟邦;2003),同時更 有研究指出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狀態欠佳是預測老年人自殺心態最有 效指標(江弘基等,2006)。可見此階段老人心理壓力是不容忽視。 簡玉坤 (2004)指出老年階段所面對的挑戰包含(一)終點性:接近 生命發展歷程的倒數階段,所有生命歷程變化與未完成事宜均在此階 段交集和統整;(二)不確定性:對於老化及死亡的來臨,無法預知性 與還有多少改變的空間等;(三)多變性:老年期面對生命週期過程中 生理功能、心理情緒衝擊、人際角色人情世故之社會性經歷所帶來的 變化。這些變化使老人比年輕人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更多元與複雜。Shih,. 24.

(36) Gau, Kao, and Shih (2005)也指出對老人提供健康照護時,評估老人 時,強調心理健康與心理支持提供,和生理照護皆是護理措施中確認 健康需求的首要步驟。 心理衛生健康和生理健康的身心平衡狀態是維持人類健康的不二 法門,對老年人而言,更具有實質上的健康真意。故本研究欲了解老 人面對生活改變時如何心理壓力調適。 五、健康自我照顧 老化和慢性疾病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活動與獨立自主的能力。根據 內政部(2009)老人狀況調查,結果顯示 65 歲以上老人患有慢性或重大 疾病比例高達 75.92%,其中有 16.8%老人自理日常起居活動有困難, 主要以「起居活動上下樓梯困難者」占 74.22%為最多、「洗澡困難者」 占 53.83%居次、「平地走動困難者」占 48.15%。調查結果亦指出隨著 年紀的增加罹患慢性或重大疾病比例呈現遞增的趨勢,反之,基本日 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衰退。 Hartweg (1990)將健康促進自我照顧定義為個人為了增進其幸福 安適而自發性且有目的執行的一些活動。亦是健康促進行為一種型式 (Woods, 1989),也有研究出慢性病患若能執行自我照顧,不僅能有效 處理疾病和不適症狀並避免疾病惡化(Connelly,1987);Nicholas (1993) 更指出要讓老人自覺健康,最主要因素就是讓老人發揮自我照顧的能 力;不僅是促進老年人達到獨立自主和幸福安適的重要決定因素(王秀. 25.

(37) 紅,2000);Hoy, Wagner, and Hall (2007)認為在老人不同健康狀態下自 我照顧是顯著的健康資源,不僅包含老年人行動與表現能力,更包含 老人執行自我照護的健康過程,而此過程代表了老人生活經驗、學習 經歷和生態學過程。Wilkinson and Whitehead (2009)認為自我照顧是被 視為從完整健康管理到依賴醫療照護的連續體。Richard and Angela (2011)指出自我照顧涉及層面廣泛包含自我管理、自我監測和症狀管 理,亦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及治療與因應健康問題的具體活動表現, 更是老人執行日常生活管理重要因素(Dale B,SöderhamnU, Söderhamn O,2011)。王秀紅、莊弘毅、吳淑如、劉雅瑛(2003)認為自我照顧是個 人為了健康維持與促進而從事的廣範圍的健康與疾病的行為,為促進 健康與生活品質的一種策略或型式,並可增進生命的意義;可見,自 我照顧與健康促進兩者是不可分的。 「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探討老 人自我照顧行為,結果顯示在老人自我照顧行為中有九成以上的信心 認為自己可以依序做到按照醫師的交待來吃藥者(57.7%)、可清楚的告 訴醫師病情(46.1%)、可以問醫師有關自己的病情(39.5%);反之認為自 己毫無把握可以做到的自我照顧行為依序為做運動(18.4%)、控制飲食 (如低鹽、低糖、低油飲食) 來減輕病痛(10.3%)、以及讓健康問題或是 病痛不會影響自己想做的事(例如:日常生活)(8.0%);自我照顧信心較 高的老人在健康狀況的表現也較佳;反之則健康狀況越差,自我照顧. 26.

(38) 信心程度越低老人在住院率、急診使用率和可避免住院的發生率顯著 較高,反之,則顯著較低;在預防保健行為上:老人過去一年接受全 身性健康檢查 52.3%,接受血壓測量、血糖檢查、膽固醇及腎功能檢 查檢查的比率依序為 54.40%、70.7%、69.9% (紀玫如、吳淑瓊、林 文德、王劼,2009;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在疾病管理之 自我照顧行為以「採取生活規律、避免熬夜、放鬆壓力等生活調適 (64.1%) 」 最 高 、 其 次 是 「 飲 食 控 制 (62.0%) 」、「 養 成 運 動 的 習 慣 (57.0%)」;而「減少吸菸與飲酒」的比例最低,有執行疾病管理行為 老人在身體功能失能率、憂鬱傾向、自覺健康不好的比例較低,顯示 執行疾病管理之自我照顧行為與否對與健康狀況有顯著相關(紀淑如 等,2009)。 自我照顧被視為個人生活型態一部分或者是個人在其日常生活中 所從事一些持續活動(王秀紅,2000)。對老人而言,自我照顧可減低 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進而增進其健康(Ruffing-Rahal,1991),同時可以維 持或促進健康最佳狀態,並降低疾病併發症的風險與疾病症狀控制、 降低醫療服務利用率(包括再住院率)與節省醫療成本,亦可增進其 生活品質(Hoy, Wagner, & Hall, 2007);因此透過研究了解老年人自我 照顧行為之現況,進而提出老年人自我照護能力提升的策略。 六、菸酒檳榔之使用 吸菸是ㄧ種負面、成癮、有害的健康行為,許多癌症及慢性病的. 27.

(39) 罹患皆因吸菸而增加,對老年人健康損害至鉅,研究指出任何年齡層 因戒菸而受益,老年人應遠離菸害以促進健康(許志成等,2003),中 老年人戒菸除對於預期壽命、健康人年、自覺健康增加或活動功能障 礙的減少等對實質效益 (Doll & Hill, 2004) 外,亦可能減少醫療利用 (張舒鈞,2008);早在 1946 年美國 Surgeon General Report 已提出吸菸 是主要可預防的健康危害因素(引自潘怜燕、邱淑媞,2011)。國內研究 曾估算若台灣地區 20 歲以上男性吸菸率下降至 10%,則每年可降低 10%的全死因死亡率、20%的癌症死亡率、40%肺癌死亡率及 30%肝癌 死亡率(潘怜燕、邱淑媞,2011)。也研究指出國內可歸因於吸菸醫療費 用為 2005 年為 256.52 億元、2006 年為 275.67 億元、2007 年 272.99 億元並推估未來 11-15 年其醫療費用更高達 687.09~985.96 億元,其中 又以 65 歲以上老人佔率 38-40%遠高於其他年齡,可歸因於吸菸醫療 費用之改變率最主要是受到吸菸率之影響最大(黃鈺媛,2008)。 飲酒對健康的危害已經是全球健康問題,且已被證實與 60 多種疾 病相關,(Room, Babor, & Rehm, 2005),酒精引起相關身體健康問題 也是老人常見問題(Kiwoong et al., 2009)。WHO (2009)之全球健康危害 報告(GLOBL HEALTH RISK)指出在全球 24 種危險因子中可歸因飲酒 致死占 8.7%,排序第 2 位;而所致之疾病負荷與傷害占 4.5%且排序第 3 位(4.5%)。過量飲酒會對健康有許多影響的不良後果,包含肝硬化、 腦 中 風 、 交 通 事 故 及 其 他 意 外 發 生 等 (Breslow, Faden, & Smothers,. 28.

(40) 2003)。雖然在酒精使用障礙上老人比年輕人少見,但酒精對老人不利 影響遠超過年輕人(Kiwoong et al.,2009),老人對酒精敏感性高且其代 謝能力差,過量飲酒會加劇老人的充血性心臟病和高血壓等內科疾 病 ; 且 易 造 成 老 人 跌 倒 導 致 髖 部 骨 折 甚 至 造 成 死 亡 (Merrick et al., 2008);更會加增加老人全死因死亡率(Jeong et al., 2012)。 另,嚼檳榔是另一項危害性很大的不良習慣,但在台灣是卻是很 普遍(溫啟邦等,2009),嚼嚼食檳榔亦被發現與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癌等口腔病變有著密切的相關,並已有正式研究 指菸、酒、檳榔三種口不良嗜好皆有者,其罹患口腔癌、咽癌、喉癌 的危險率有明顯增高,甚至為全無不良嗜好者的 123 倍。嚼檳榔者的 全死因與全癌不嚼檳榔者的 2 倍嚼檳榔者,嚼檳榔之咽喉癌、肝癌、 胰臟癌、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肝硬化的死亡危險性皆顯著增 加(溫啟邦等,2009)。嚼檳榔除了有致癌風險外,亦有發生其他慢性 病的可能性(Lan et al., 2007),更有研究指出長期嚼食檳榔者邁入老年 時期後,發生全死因死亡與腦血管病變死亡之機會,是從未嚼食者的 1.19 與 1.66 倍。嚼食檳榔者累積 25 年嚼食時間或 350 嚼食「顆年」 以上者,在邁入老年時期後其發生全死因死亡與腦血管病變死亡之風 險最高(Lan et al., 2007)。 紀玫如等人 (2009)以 1996 年、1999 年、2003 年、2007 年台灣地 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狀況等四波調查探討台灣老人健康狀況變遷,結果. 29.

(41) 顯示國內老人吸菸率依序為 25.4%、23.9%、18.3%、15.6%;有逐年下 降趨勢,老人戒菸率由 1996 年 15.5%提升至 2007 年 22.5%。老人嚼食 檳榔的比例均維持 5%左右,戒食檳榔比例由 1989 年 4.0%提升至 2007 年 8.2%,顯示老人戒食檳榔的觀念開始提昇。 許多研究文獻已經證實,菸酒檳榔的攝取造成健康上的危害。菸 酒檳榔三者使用在生活習慣易同時存於個人身上產生聚集(吳德敏、白 璐、宋丕錕、蔡宗仁、徐黎玲、李旻貞、孫建安,1999)。林正祥、林 惠生(2006)指出吸菸年數、嚼食檳榔年數足以預測老人存活狀況,亦 是影響老人存活重要指標。WHO (2009)也指出減少抽菸及飲酒等健康 危險因素將可增加五年預期壽命。黃于庭 (2010)探討中老年存活因 素,結果顯示菸酒檳榔行為對平均壽命有顯著差異,有吸菸者、喝酒 者及嚼食檳榔者之死亡風險分別高於無菸酒檳榔者的 1.42、1.2 和 1.45 倍;Rizzuto et al. (2012)更指出吸菸及飲酒行為可以預測老人的死亡 率,顯見吸菸、過量飲酒和嚼食檳榔等不利健康的生活習慣會影響老 人的健康,甚至影響其存活狀況,因此,藉由本研究來了解老人之抽 菸、飲酒和嚼食檳榔等行為。. 30.

(42) 第三節. 背景變項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探討. 本研究為探討基隆市老年人健康生活型態之現況,因此假設其影 響因素之一是來自背景變項。背景是健康生活型態中最常被運用的修 正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和婚姻狀況等(Gillis, 1993)。 Johnson ,Ratner, Bottorff, and Hayduk (1993)針對 20-64 歲成人 電話調查研究發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及身體質量指 數是可以直接影響健康生活型態。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後將各項背景 變項與健康生活型態的關係歸納分述如下: 一、性別 Walker, Sechrist, and Pender (1987)針對 18-88 歲的年輕人、中年人 及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型態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對健康行為的重要 影響。女性在整體健康生活型態比男性佳。 Johnson (2005)針對 223 位非洲裔美國人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性 別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人際關係健康責任和營養方面顯著高於 男性。 AL–Kandari and Vidal (2007)研究科威特護理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結果顯示性別直接影響健康生活型態。女性在「壓力調適」優於男 性。 Dong, Chun-Qua, Mei-Yen, and Ni (2009)以中國廣州市醫學大學 421 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 31.

(43) 探討,研究發現性別對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影響力,女性 在營養方面、壓力調適顯著高於男性。 張彩秀、黃乾全(2002)針對 679 位 40 歲以上中老年進行健康生活 型態研究,發現性別會影響健康促進行為。 湯慧娟(2003)對高雄市老年人之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在老年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整體層面有顯差異,在運動和健康責任上男性優於 女性。 紀玫如等人(2009)以 1996 年、1999 年、2003 年、2007 年台灣地 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狀況等四波調查探討台灣老人健康狀況變遷,結果 顯示老人吸菸、飲酒及嚼食檳榔等三項健康危害行為以男性較多,且 三項危害行為有聚集現象。 劉 淑華 、陳政 友 (2012)探 討台北 市高職 夜間 部學生 健康 生活 型 態,結果發現性別為主要預測變項之一,在運動與休閒行為方面男性 優於女性。 二、年齡 Becker and Arnold (2004)針對美國西南部 559 位年齡在 18 至 92 歲 的年輕人、中年人及老年人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探討,結果顯示年 齡會影響健康行為。年齡愈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愈好。 Al-Kandari and Vidal (2007)研究科威特護理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結 果顯示年齡可直接影響健康生活型態。年齡愈大,壓力調適愈好。 Enjezab, Farajzadegan, Taleghani, Aflatoonian, and Morowatisharifabad 32.

(44) (2012)針對伊朗 483 位年齡 40 至 60 歲的中老年婦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探 討,結果顯示年齡會影響健康行為。 陳美燕、廖張京棣 (1995) 對於護理人員的相關研究,發現年齡 是執行健康生活型態的影響因素之一。年齡愈大,其健康生活型態的 執行狀況愈好 馬懿慈(2003)在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結果發現年 齡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顯著正相關,年齡愈輕的老人健康生活型 態愈好。 林思嫻、陳政友(2006)針對 410 位宜蘭縣高中(職)專任教師研究, 發現年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吳英枝(2008)針對台東鹿野鄉不同族群的 65 歲以上老年人研究, 結果發現年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是達到顯著,65 歲至 70 歲老年 人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優於 76 歲以上。 黃啟澤(2009)針對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619 位基層員警進行健康生 活型態研究,發現年齡為飲食習慣主要預測變項之一,年齡越長者, 飲食習慣越佳。 胡藍文、何雅芳、林碧珠 (2011)探討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之研 究,結果發現年齡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預測力。年齡 40 歲以上者 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營養、運動及自我實現等方面都較好。 紀玫如等人(2009)以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狀況的四波調查資. 33.

(45) 料分析老人吸菸、飲酒及嚼食檳榔等健康危害行為顯示年齡越大,有 吸菸、飲酒、嚼食檳榔的比例則越低,顯示年齡較大的老人對於健康 的重視提高,或因年紀大、身體健康明顯較差,造成老人減少健康危 害行為。 三、教育程度 Jonson (2005)針對 18 歲至 90 歲上非裔美國人進行研究,發現教 育程度會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教育程度越高執行健康行為越 好。 Callaghan (2005)針對費城地區居住 65-98 歲老人進行健康行為研 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影響,具大專教育 程度的健康行為較高中教育程度好。 Lin, Tsai, Chan, Chou, and Lin (2009)針對台灣南部地區 172 位孕婦 之研究,結果發現教育程度對健康生活型態有重要影響。具大學教育 程度的孕婦健康生活型態較高中國中教育程度好。 Enjezab et al. (2012)針對伊朗 483 位年齡 40 至 60 歲的中老年婦女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探討,結果顯示教育程度會影響健康行為。 湯慧娟(2003)對高雄市老年人之研究結果,發現教育程度高低會 影響老年人健康生活型態與休閒知覺度高低;且教育程度不同在運 動、壓力處理上有顯著不同。 馬懿慈(2003)在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結果發現教. 34.

(46) 育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顯著正相關,教育程度愈高健康生活型 態愈好。 黃偉智(2008)探討臺東縣 56 歲以上退休公教人員之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結果發現教育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達上有顯著,大學以上 優於國中。 李雨庭(2013)探討臺北市社區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 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整體層面達顯著差異,其中專 科以上學歷者、高中職者優於國小者,受過教育、教育程度越高者之 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比較好。 四、婚姻狀況 Jonson (2005) 針對 18 歲至 90 歲上非裔美國人進行研究,結果發 現婚姻狀況會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營養方面已婚者顯著優 於單身離婚和喪偶者。 Callaghan (2005)針對費城地區居住 65-98 歲老人進行健康行為上 研究,結果顯示婚姻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影響。已婚者較 喪偶者健康行為佳。 AL–Kandari and Vidal (2007)研究科威特護理學生健康生活型態, 結果婚姻狀況可直接影響健康生活型態。在營養方面已婚者優於單身 者。 邱啟潤、黃毓華、 柯任桂、 仇方娟、黃銹垣(1998)探討都市上. 35.

(47) 班族健康生活型態研究結果,發現婚姻狀況會影響其健康生活型態, 有偶者較無偶者有正向健康生活型態。 陳美燕、廖張京棣(1995)對桃園縣公衛護士、護理學生及護士 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婚姻狀態會影響健康促進 行為。 黃尹春(2007)對台北捷運車務人員之研究,結果發現與已婚者在 常生活安全執行較好。 林思嫻、陳政友(2006)針對 410 位宜蘭縣高中(職)專任教師研究, 發現婚姻狀況不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有配偶者的健 康生活型態總分比無配偶者(未婚、離婚、喪偶)佳,並指出此現象可 能和有配偶陪伴者可以共同執行或相互督促健康促進之生活有關。 王冠今、苗迺芳、陳鳳音、張玉梅、陳靜敏 (2009)以「2003 年台 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發現 有偶者在運動方面較規律;且男性有偶者在吸菸喝酒行為得分較高。 五、居住狀況 Kim, Jeon, Sok, and Kim (2006)針對韓國首爾居住在機構和非機構 之 65 歲以上老人進行健康生活型態研究,結果顯示發現居住在非機構 老人在的健康生活型態得分比優於居住在機構中老年人。 Can et al. (2008)針對伊斯坦堡護理和非護理學生之研究,結果發 現與家人同住者在健康生活型態上比住宿者、和朋友同住者較好。. 36.

(48) 湯慧娟(2003)對高雄市老年人之研究,結果發現與配偶同住和固 定子女同住在健康生活型態上比和子女輪流住和住安養機構較好;與 配偶同住優於子女同住。 許志成等人(2003)探討台灣地區老人健康行為影響因素,結果顯 示與伴侶同住較不會吸菸,無伴侶同住即使子孫滿堂,也易寂寞而較 容易維持吸菸習慣。 黃尹春(2007)對台北捷運車務人員之研究,結果發現與家人同住 飲食習慣、日常生活安全執行較好。 高藝玲(2012)研究台南社區的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結果 發現不同居住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上運動、壓力處理健康 責任等,有顯著不同;夫妻同住健康生活型態較好,配偶同住在「自 我實現」方面的得分上優於「某些子女同住」 ,更能獲得生活上的成就 感。 駱麗如(2011)研究台北松山區大學學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結 果發現與家人同住健康生活型態較好。 六、經濟來源 Chilton, Hu, and Wallace (2006)針對 16 至 81 歲西班牙裔美國人的 健康生活型態與糖尿病相關知識進行探討,結果顯示收入會影響其健 康生活型態。有收入者在運動方面的健康生活型態較好。 Callaghan (2005)針對費城地區居住 65-98 歲老人進行健康行為上. 37.

(49) 研究,結果顯示足夠的收入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影響。 湯慧娟(2003)對高雄市老年人之研究,結果不同經濟來源對健康 生活型態有顯著影響,自己有收入在健康生活型態較子女供養和社會 補助好,自己有收入者在運動、人際支持、壓力處理和自我實現層面 皆優於子女供養。 吳俐穎(2008)以高雄縣老人公寓中 60 歲以上老人進行研究,結果 發現在不同經濟來源中以自己有收入和退休金優於子女供養。 傅憶珍(2008)對臺東地區的老人會之老年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經濟來源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高藝玲(2012)研究台南社區的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發現 經濟來源有顯著影響,無子女供養的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有子 女供養好,經濟上能夠自主的老人,較懂得掌握自己的健康,因此在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相對表現較高。 七、身體質量指數 Johnson et al. (1993)針對 20-64 歲成人之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 數可直接影響健康生活型態。 Al-Kandari, Victoria, and Thomas(2008)針對科威特護理學生進行 健康生活型態與身體質量指數相關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可直接影 響健康生活型態。身體質量指數較高,健康生活型態得分較低。 Huang (2010)針對台灣地區不同職業的工作者研究,發現不同身體. 38.

(50) 質量指數對健康生活型態有影響,身體質量指數高者在壓力調適上比 身體質量指數低者較差。 戴芳台(2003) 針對孕婦產前和產後體重變化和健康生活型態之 探討,發現懷孕前體重趨於正常的產後婦女,健康生活型態的健康責 任及運動表現較好。 黃偉智(2008)以臺東縣退休公教人員 56 歲以上人員進行研究,結 果發現身體質量指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得分達顯著差異,體重重 優於體重輕。 吳英枝(2008)針對台東鹿野鄉不同族群的 65 歲以上老年人研究, 結果發現身體質量指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且能有效 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黃啟澤(2009)針對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619 位基層員警進行健康生 活型態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為飲食習慣主要預測變項之一,身體 質量指數愈低者,飲食習慣越佳。 鍾淑珠、陳政友(2013)針對基隆市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在職學生進 行健康生活型態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會影響健康生活型態;在營 養方面會因身體質量指數不同有顯著不同。 八、罹患慢性疾病數 Lin et al. (2009)針對台灣南部地區 172 位孕婦之研究,結果發現是 否罹患慢性疾病對健康生活型態有重要影響。. 39.

(51) 馬懿慈(2003)以嘉義縣民雄鄉 5 個鄉村之 65 歲以上老人進行研 究,發現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有效預測因子為慢性病罹病 數;慢性病罹病數愈多健康生活型態越好。 許志成等人(2003)探討台灣地區老人健康行為影響因素,結果顯 示罹患慢性病的老人具有較高動機和毅力去執行有益的健康行為。罹 患慢性病者從事運動機率較大,接受流感疫苗注射比率較高,也較不 吸菸。 吳英枝(2008)針對台東鹿野鄉不同族群的 65 歲以上老年人研究, 結果發現慢性病罹患情形與健康生活型態成現負相關,,不同罹患疾 病數在健康生活型態次量表運動中有顯著差異,沒有罹患慢性病者健 康生活型態顯著高於罹患慢性病者。 吳俐穎(2008)以高雄縣老人公寓中 60 歲以上老人進行研究,結果 發現慢性病病數在運動方面有顯著差異。 黃偉智(2008)以臺東縣退休公教人員 56 歲以上人員進行研究,結 果發現罹患慢性病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達上有顯著,在「自我實 現」 、及「壓力得分」方面分上自認有一種慢性病得分優於三種數慢性 病。 傅憶珍(2008)探討臺東地區的老人會之老年人自覺健康狀況及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發現自覺慢性病罹患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 顯著差異。. 40.

(52) 高藝玲(2012)研究台南社區的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發現 不同罹病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影響,在「適當營養」、「健 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運動」及「壓力處理」方面有 顯著差異。 王冠今等人(2009)以「2003 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 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慢性病數影響老人健康行為。 由以上各項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經濟來源及罹患疾病狀況等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 生活型態皆有相關存在,所以本研究將以這些變項來探討與老年人健康 生活型態的關係。. 41.

(53) 42.

(54)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五節,包括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 第四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及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Cross-scectional study design),探討 老人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依據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提出本 研究架構設計如圖 3-1:. 個人背景變項. 健康生活型態. 性別. 飲食習慣. 年齡 運動與休閒. 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 日常生活安全. 居住狀況. 心 理 壓 力 調 適. 經濟來源 健康自我照顧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菸酒檳榔之使用. 罹患疾病情形. 圖 3-1 研究架構.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in statistical local areas, New South Wales, June 1990 (No.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a) Find the unit vectors that are parallel to the tangent line to the curve at the point.. (b) Find the unit vectors that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For 5 to be the precise limit of f(x) as x approaches 3, we must not only be able to b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x) and 5 below each of these three numbers; we must be able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The natural structure for two vari- ables is often a rectangular array with columns correspon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one vari- able and rows to categories of the second

The PE curriculum contributes greatly to enabling our students to lead a healthy lifestyle with an interest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nd aesthetic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