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旅行者心境下的風景畫-陳妙芳風景系列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旅行者心境下的風景畫-陳妙芳風景系列創作論述"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西畫組 碩士論文. 旅行者心境下的風景繪畫 -陳妙芳「風景」系列創作論述. The landscape painting from travelers perspective -Landscape series by Chen Miao Fung. 指導教授 : 朱友意 教授 研 究 生 : 陳 妙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零五 年 十二 月.

(2) 謝. 誌. 在碩士階段研究過程中,深受教授們親切的教導以及同學們彼此的鼓勵下, 度過三年快樂充實的生活。撰寫論文這段期間,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朱友意老師 給予許多專業的指導與鼓勵;也要感謝口試委員蘇憲法老師、黃進隆老師、林兆 藏老師提供寶貴的建議,都讓這篇論文更加豐富與充實。 此外,也由衷感謝夫婿和兒子在筆者忙於撰寫論文和創作期間給予精神上的 支持,才得以完成此任務,在此誠摯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人。. i.

(3) 摘要 旅行與繪畫是最能激發筆者生命熱情的兩件事,藉由旅行讓人暫時擺脫習性 的單調。經由接觸不同的風俗文化及場景,激發出高昂的情緒能量。旅行的美好 回憶更能澱積為心靈滋養活化的泉源,而繪畫則是筆者對世界表述、溝通的重要 手段。每每完成一幅作品後,總能讓心靈做一番徹底的滌盪洗滌,生命獲得重新 啟發的酣暢淋漓感。這兩者之間若即若離、似有似無的關係激起筆者深入研究的 動機,是以,以此為題完成此一論文。 筆者首先探究旅行的歷史,試著瞭解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不同時代旅行的 方式與目的,及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筆者藉由美學理論的觀點,探討不同時期 的社會文化與環境地貌對審美意識的影響。並透過研究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的幾 位風景繪畫大師的創作理念與技巧,來辯證旅行與繪畫的關係。 此次「風景」的創作主題,則是立意於回顧筆者在不同季節裡孜孜行旅,忘 我作畫,自我追尋的初衷;另一方面也藉此展現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景象。 筆者將秉持這股熱情,在追尋美的藝術領域中繼續耕耘。. 關鍵字: 旅行、繪畫、歷史、風景畫、審美. ii.

(4) Abstract Travel and painting are two things that can most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author’s life. When people are traveling, they can temporarily get rid of the monotony of their daily life. Via exposure to different customs and culture scene, one’s spirit energy could be inspired. Good memories out of traveling deposit as a fountain that provide refreshment for mind rejuvenation. For me, paint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xpression to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 Ofte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a work, I feel my soul has been through some thorough washing, and my life gotten re-inspired in hearty sense. Traveling and painting, the ambiguousness and similarity between these two raise my motive to study in depth of the subject, and thus complete the thesis. The author first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traveling to underst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tools, the ways of traveling and its purpose differ in different tim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he author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theory,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ultur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tries to testify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veling and painting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creative ideas and painting skills of some master landscape painters from Renaissance to contemporary art. "Landscape" as the theme of the creation is conceptualized from the author’s reminiscence of the lonely traveling and self-indulging painting experience for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s self-searching,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 ever-evolving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 In the future, I will uphold the enthusiasm in the pursuit of the art study, and continue to work hard in advancing my aesthetic comprehension. Key Words: Traveling, painting, history, landscape painting, aesthetic iii.

(5)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二章、. -------------------------------------------------------------------------6. 藝術與文明的歷史. 第一節 旅行的歷史. -----------------------------------------------------------------------8. 第二節 審美的影響. ----------------------------------------------------------------------20. 第三節 美感的體驗. ----------------------------------------------------------------------25. 第三章、. 風景畫的幾種面向. 第一節 神話故事的風景畫. ------------------------------------------------------------30. 第二節 逼真描繪自然的風景畫. ------------------------------------------------------34. 第三節 現代與當代藝術的風景畫. 第四章、. ---------------------------------------------------38. 「風景」系列創作內容.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2. 第二節 作品解析. -------------------------------------------------------------------------45. 第五章、. 參考文獻. 結論. -------------------------------------------------------------------------------62. ---------------------------------------------------------------------------------------------64 i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旅行,總有無窮的魅力。拉起行李箱,踏入機場的那一刻,心情隨之飛揚, 自由的氛圍穿透著身、心、靈。第一次出國經驗也是拿到第一本私人護照,是穿 著華航制服在機艙內服務乘客,當飛機降落,工作任務結束,便是筆者開始踏尋 異國的快樂時光。 數年國際航線的服務經歷,跟隨著飛機遨遊世界,橫跨三大洲越過五大洋, 飛行里程數足以繞著地球好幾圈,而足跡也踏遍二十多個國家,遊歷四十多個城 市。從荒蕪的萬里長城到寧靜的藍色多瑙河;從冰天雪地人煙稀少的阿拉斯加到 駱駝拉的車、驢子拉的車,全部和汽車、摩托車、路人並肩擠在街道的舊德里, 街景風情與大自然的景色都因不同國度而迴然不同。之後,每年都有計劃地安排 出國旅遊,跟家人再度踏出國門。從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到法國、英國和美 國,那些短則 3、4 天,長則 3、4 周的行程,面對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景色,卻 可能有類似但不盡相同的記憶和感觸。 在異國城市的任何角落,都會發現生活上的詩意,儘管走到偏僻孤立的街道, 也覺得新鮮有趣。旅行讓人暫時擺脫習性的單調,接觸異國的文化風俗,適應新 的生活習慣,目睹不同的自然景觀,處處都充滿著驚奇,處處有美感。記得一次 經過倫敦某郊區,偶然被一顆開滿白花的山楂樹所吸引,還來不及拿出相機拍下 那盛開花朵的倩影,車子已匆匆從旁駛過去,在旅行中沒能細細觀賞一顆盛開的 樹,讓筆者聯想起席慕蓉(1943- )詩集中的一首: 〈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我已在佛前. 為這. 求了五百年 1.

(7) 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1 席慕蓉借用累世情緣的觀念,表達少女追求真愛的心境。而筆者所錯過滿樹 的花,是否也為那短暫的相遇惋惜!旅行中親身經歷了一段與詩中相似的情境, 讓人更能深刻體會到這首詩真摯的情感。 每當在旅途中和美邂逅那一刻,筆者會有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緊緊抓住, 占為己有,進而使這美成為自己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但是美景稍縱即逝, 很有可能再次出現在筆者無緣再見到的地方,或是在一定的季節、光線、氣候之 下才能形成的景色。面對這般美麗的風景,只有用手邊的智慧型手機或數位相機 快速地拍攝並速寫紀錄,攝影或速寫的確可以滿足人們想要擁有美的慾望。 想要好好擁有美的記憶,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繪畫來描繪美的地方,如同杜 勒(Durer, 1471-1528)說過的一段話「藝術隱藏在大自然裡,誰捕捉的住,便能據 為己有2。」因此,每次旅行的結束,就是筆者思考如何創作的開始,經由旅行 1 2. 席慕蓉,《七里香》, (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 ,頁 38。 Parramon’s Editorial Team 著, 《畫藝百科系列風景畫》 ,柯美玲 譯 (台北:三民書局,1997), 2.

(8) 收集到的資料,也透過旅行中獲得的情感,藉著創作抒發在每一幅作品上。 二、研究目的 如果生活的主要目的是在追尋幸福,那麼,除了旅行,很少有別的事情能夠 呈現這一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旅行是在探索人生、掙脫工作的束縛、努力活下 去的最佳元素。很少人把旅行當作哲學來思考,一般人總認為旅行就是買張來回 機票加上事先預約好酒店住宿,再買幾本旅遊指南就可以上路了,卻沒有人會告 訴我們,為什麼要去旅行?該以哪種方式旅行?旅行最終目的又是什麼? 生活在節奏快速的大都市裡,每天處在緊張、忙亂的日子中,經常被瑣碎的 事情牽絆,或是被社會新聞透過電視螢幕不斷傳遞負面或血腥畫面的消息汙染心 靈,雜亂的心情,無法讓人沉靜下來反思、回憶或思考創意。 搭上飛機去旅行,轉變情境,筆者試著做到回歸自我的感覺,忘卻對周遭、 對未來的憂慮,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意識可以藉由看窗外的雲朵,或想像飛機 在雲層上面飛翔,活耀的思維,再度天馬行空的想出一些新的創作想法。 憑藉筆者過往的經驗,對美感的直覺,認為繪畫表現是有美醜之分。多年的 旅行,筆者看到各個城市在大自然的不同季節中有著不同的美,春天的鵝黃嫩綠; 夏天的熾熱濃蔭;秋天的斑爛絢麗;冬天的玉潔冰清。筆者多次將自己的作品展 於北部幾所醫學中心的大廳長廊,提供給來醫院就診的患者或病人家屬觀賞。相 信繪畫可以是精神上的一種療癒,不只帶給筆者本身愉悅,對觀者也有相對的益 處。既是如此,筆者便追求自然中光影的美為主要描繪對象。 一回散步在西湖,夏日湖畔正盛開著荷花,看到千百朵嬌豔的荷花和風吹過 不斷起起伏伏那種流動光澤的荷葉在光的照耀下,是那麼的絢爛多彩,那麼富有 生命力,似乎讓筆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視覺世界。筆者迷戀陽光下的景物,大自 然瑰麗的色彩是來自於太陽,是光的反射,色彩是一種能量,是一種資源,它可 以美化環境,美化人們心靈。所以,大自然在陽光下總能洋溢著繽紛多彩、姿態. 頁 10。 3.

(9) 萬千,夜裡幽暗的景色,就不曾出現在筆者的作品中。 旅行的經驗促使筆者將風景繪畫成為研究的主題。當筆者開始畫風景畫,也 同時開始關注身邊周遭環境,比平時更加注意街上的一景一物,也因此更享受這 樣的態度看世界。阿爾佛雷德.伊斯特(Alfred East,1844-1913)在風景畫論中強調 「畫家應該要有能力藉著形式、色彩和特質的魅力,賦予文學性的畫面新的意義, 也就是在形色特質內作畫,畫出恰到好處的調子,如此,繪畫就能表現出所謂的〞 風格〞3。」 印象派主張到大自然中作畫,捕捉大自然的清新、大氣和光線。印象派畫家 如同馬內(Manet,1832-1883)擅長化繁為簡的技巧,強調不把大自然的景物原原本 4. 本的搬上紙上 。 透過這次的深入與廣泛的閱讀,扎實的研究經驗更能完整的開拓筆者耕耘藝 術這塊田地。探究不同的學理知識,盡可能地將色彩完整的彰顯內心對大自然對 象的意象和感悟,繼而從現象的、現實的視覺發展到超越性的、形而上的領域。. 3. Alfred East 著, 《油畫的風景畫藝術》轉引自:楊永源〈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 概念的建構〉, 《藝術學研究》3(2008.5):頁 85-86。 4 Parramon’s Editorial Team 著,《畫藝百科系列-風景畫》 ,頁 70。 4.

(1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筆者在創作研究上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 、理論研究法 透過整理與閱讀西洋美術史、美學、歷史名著和旅遊心理學等相關書籍,也 研究在藝術史上堪稱偉大的風景畫畫家,了解藝術流派及藝術家個人的思想風 格,從中發現個人喜好和釐清創作方向。相關文獻可依照不同性質類別分為美術 史、西洋美學藝術學、藝術理論學、社會科學、哲學、畫家傳記…等。 (二)、實驗研究法 1. 訂定研究方向:整理過去創作作品,重新思考未來創作方向,擬定論述與創 作計畫。 2. 收集相關資料與圖片:從過去旅遊拍攝的圖片和速寫紀錄,加以思考,經由 素描草圖,主觀性地將不同時空的物象任意組合於畫面之中,在兩維平面的畫布 中呈現三維的空間。 3. 擬定創作元素與技法:依創作形式,擬定創作技法、風格與媒材。繪畫媒材 除了油畫,還運用壓克力、水彩和不同塗底劑作基底,並添加蜜蠟呈現不同效果, 力求表現技法上的拓展與突破。 4. 實際創作:依創作計畫,實際紀錄創作過程,並實踐自我目標。 5. 論文撰寫:經由資料的歸納、整理、分析,把創作的過程與感想撰寫成論文。. 5.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 一、研究範圍 先從旅行的歷史演變作比較詳細的研究,範圍從旅行在歷史古文明中如何 開始,深入探討古代帝王或老百姓在他們生處的年代如何生活與旅行。筆者從 藝術史找尋與旅行題材有關的作品加以比較研究,然後一鱗一爪的組合起來。 筆者也從美學理論基礎探討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人類的審美意識。 最後研究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的幾位著名的風景繪畫大師的創作理念與技巧。 任何一座博物館或收藏機構都擁有豐富且珍貴的收藏品,透過這些收藏品 讓我們了解不同時代的世俗生活。一幅維洛內斯(Paolo Veronese,1528-1588)所畫 的〈迦納的婚禮〉(Marriage at Cana)(圖 1),充分展現 16 世紀富裕繁榮的威尼斯 式的宴會及節慶生活。筆者駐足〈迦納的婚禮〉作品前,無形中也被邀請參與 隆重的盛會,遨遊在文藝復興的時空領域裡,與畫中人物共飲喜筵,聆聽抒情 的音樂,共度美好時光。這幅作品自 1815 年維也納會議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 作者的故鄉威尼斯,從而成為到羅浮宮必瞻仰的作品之一5。. (圖 1) 維洛內斯〈迦納的婚禮〉1563 年 油畫 666×990cm 巴黎羅浮宮. 旅行所見到的真實世界是複雜的。儘管同一個地方,會因為畫家的風格不同, 畫出來的作品也就大不相同。無人能夠掌握風景對象的全貌,正如尼采(Nietzsche, 1844-1900)用詩對寫實派畫家寫著: 「忠實呈現自然!」- 天大的謊言: 5. Philippe de Montebello/Martin Gayford 著, 《藝術的對話》 ,馬洁 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16), 頁 237。 6.

(12) 自然何以是一幅畫可以收納的? 自然細緻微妙、無窮無盡! 畫家不過是喜歡什麼就畫什麼。 他喜歡什麼,都在他的畫布上了6! 經由筆者多次旅行的經驗累積,即便相同城市在不同的年份、不同季節拜訪, 卻有著不同的景色與記憶。四季是自然界萬物的循環,希臘哲學家阿納克西曼德 (Anaximandre,610 B.C.- 547 B.C.)有句箴言,「萬物都會基於必要性回到它們的起 點,因為根據時間的順序,它們互相給彼此公道,然後再修補它們的不公道之處 7. 」 ;又說「開端與結束順序消失,循環往復,有如四季」8。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1569)和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都曾畫過四季。筆者也決 定以「風景-四季」做為畢展主題,為了讓作品呈現更豐富更多樣化,將選擇在 不同季節不同城市所見到的自然風景做一系列串連,並以寫實手法在畫布上呈現。 在創作風景畫的對象,也多藉景寫情,以展現萬物的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循環。. 6 7 8. Alain De Botton 著,《旅行的藝術》 ,廖月娟 譯(台北:先覺出版社,2002),頁 224。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jostar2/archive/50001 ,2016 年 10 月 10 日檢索 Jan Bor & Errit Petersma 著,《思想的想像》,張穎 譯(北京:北京大學,2013),頁 11。 7.

(13) 第二章、藝術與文明的歷史 筆者在遊歷各地的同時了解到人類的文明與藝術是習習相關,卻也好奇「藝 術」是如何肇始的?讓筆者從地理時間、人文時間、各別時間幾個層次互相穿插 來探討旅行與藝術的演變。. 第一節、旅行的歷史 一、石器時期 早期人類開始定居在一地,並且建造房舍和村落,只有在氣候變遷、食物供 應減少或有敵人入侵的情況之下,才會迫使人們離開他們的居住地,一直到人們 發現離家外出可以獲得不一樣的東西時,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在法國拉斯科洞 窟(Lascaux Cave) (圖 2)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Altamira Cave)的壁畫,是石器 時代的人類居住在山洞所留下的洞穴藝術。傑出的洞穴藝術是需要人們投注大量 的時間、花費和技巧,因為藝術可以提供人們歡愉、快樂以及身心的慰藉9。這 些畫的構圖、線條的力度和比例等,依然令現代人讚嘆不絕,原始人雖不像拉斐 爾(Raphael, 1483-1520)受過訓練,但起碼在繪畫素描中研究過自然。. (圖 2) 拉斯科洞窟(Lascaux Cave) 法國. 二、古埃及時期 西元前 3500 年,兩河流域的蘇美人已在現今的伊拉克南部建立幅員遼闊的 城市,他們製造商品並從事買賣,也發展出後來通行了 15 個世紀的共同語言和 文化。蘇美人建造大型階梯式的塔廟(圖 3)在建築工程上與藝術都令人驚嘆。. 9. Paul Johnson 著,《新藝術的故事》 ,黃中憲 等譯(台北:木馬文化,2006),頁 15。 8.

(14) (圖 3) 烏爾南姆廟塔(Ziggurat of King Urnammu) 伊拉克. 在同一時期富裕的古埃及文明在尼羅河谷誕生。因地理環境與外部世界隔絕, 使古埃及文明穩定維持長達 3000 餘年。尼羅河水定期泛濫與消退,使土地肥沃, 農作物豐收,造就埃及成為最富裕的人類早期社會。從一幅創作於西元前 1900 年左右, 「中王國」時代的埃及貴族墓中的壁畫上(圖 4),我們可以看到埃及藝術 構圖的通則,圖中以象形文字提辭,貴族克奈霍提(Chnemhotep)以及他一生的頭 銜、榮譽,左邊描繪他乘船打獵,妻妾兒女隨行,下方畫出在他的指揮下漁民豐 收的漁獲景象10。. (圖 4) 克奈霍提墓中壁畫約 1900B.C.. 尼羅河帶給了埃及人絕佳的交通運輸管道,使人們容易在河畔的各個城市之 間從事貿易往來11,從古埃及繪畫中可以看到人們乘大船在尼羅河航行的景象。 三、古希臘時期 文明的重心著重於促進貿易和殖民。藝術的進展在這時期已經從尼羅河流域 轉移到地中海水域。上古時代的帝國靠移民到遙遠的沿海地區繁衍出同樣的城鎮, 當時造船業的進步有助於人們航海到地中海沿岸建立起新的城鎮,文化與藝術也 10 11. E.H.Gombrich 著,《藝術的故事》,雨雲 譯(台北:聯經,2008),頁 6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9F%83%E5%8F%8A,2016 年 9 月 10 日檢索 9.

(15) 隨之傳了過去。神廟、劇院、大批公共建設紛紛蓋起,興起的商業城市成就希臘 時期的興盛與繁榮。 西元前十四、五世紀定居於地中海東部沿岸創建幾座商業大城的腓尼基人 (Phoenicia)已經開始從事大規模長程的經商旅行,特別是經營紡織業的買賣,可 稱的上是現代意義的旅行者12。 舊的帕德嫩神廟在波斯人入侵時毀壞,「馬拉松戰役」結束後,由雅典市民 樂捐重建帕德嫩神廟(Parthenon)。廟裡供奉的雅典娜(Athena)為戰神,也是智慧 之神及航海者與雅典人民的保護神,每四年舉行一場盛大祭典儀式,供市民祈福。 1869 年美國哈德遜河畫派畫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 1826-1900)來到雅典帕德嫩神廟遺址前,被神廟的每個柱身、裝飾和雕刻所著迷, 2 年後創作出〈帕德嫩神廟〉(圖 5)13。. (圖 5) 弗雷德里克〈帕德嫩神廟〉1871 年 油畫 113x184.5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Plato, 427B.C.-347B.C.)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B.C.-322B.C.)曾到訪過埃及和小亞細亞14,亞里士多德在西元前 335 年回到雅 典建立了他進行講演的學校。約二千年後,文藝復興的藝術家拉斐爾,在 1509 年至 1510 年間創作一幅濕壁畫〈雅典學院〉(圖 6)。拉斐爾將西方文明不同時期 的人集中在同一個空間,古希臘、古羅馬和作者拉斐爾所在時代的義大利哲學家、 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來讚美西方文明的智慧結晶。. 12 13 14. Edward J. Mayo / Lance P. Jarvis 著, 《旅遊心理學》 ,蔡麗伶 譯(台北:揚智文化,1990),頁 7。 Frederic Edwin Church, Treasures from Olan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p56。 Edward J. Mayo / Lance P. Jarvis 著,《旅遊心理學》 ,頁 7。 10.

(16) (圖 6) 拉斐爾〈雅典學院〉1509–1510 年 濕壁畫 500×770 cm 梵蒂岡使徒宮. 希臘人除了出產偉大的哲學家、詩人、劇作家,還出產偉大的雕刻家和建築 師。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 470B.C.-399B.C.)鼓勵藝術家去正確觀察 「感情如何影響動作中的人體」 ,並透過它將「心靈的活動」表達出來15。雅典雕 刻家米濃(Myron, 472B.C.- 440 B.C.)在他〈擲鐵餅者〉(圖 7)的作品裡,掌握了年 輕運動員正要擲出鐵餅那一霎那的動態。. (圖 7) 米隆〈擲鐵餅者〉約 450B.C. 大理石 高 152 cm 義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 四、羅馬帝國時期 經過幾番鯨吞蠶食,西元前 27 年奧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Divi F. Augustus,63B.C.-14)開創羅馬帝國,成為當時史上最大、歷時最久的帝國,為了保衛和 管理這個廣大遼闊的國土,羅馬帝國建造了一個有效的道路網,使普通老百姓也 能外出旅遊。老百姓在一流的公路上使用驛馬,若要趕時間甚至可以一天走完一 百六十公里。 羅馬帝國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地下水道,以及公共浴池,也在公共浴 15. E.H.Gombrich 著,《藝術的故事》,頁 94。 11.

(17) 池附近蓋了門廊和一連串的商店環繞廣場或市場。公共浴場不僅是大眾沐浴的地 方,也是當時主要的社交場所之一,有些公共浴池還附有蒸汽室,類似於現在的 三溫暖。 凱旋門是羅馬人一大發明,他們為了慶祝一連串的戰役勝利,帝國境內矗立 了許多凱旋門,文獻提到的就多達 50 多個16。位於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就是 紀念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 272-337)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大獲全勝而建 立的,整座凱旋門就等於一座雕刻展示館(圖 8)。凱旋門使用柱式來框界並強調 中央大門通路,兩側輔以較窄的小門,這種配置法用在建築設計裡,就如同音樂 裡不同聲部的和弦。. (圖 8) 君士坦丁凱旋門 315 年 羅馬. 羅馬建築裡的特徵主要是「拱門」的使用。用一塊塊楔形石頭構成一個拱 門是一件相當困難的工程。建造者技藝精通後,更大膽的將拱門發揮到用來架構 橋樑或下水道的支柱,甚至是拱形屋頂,用混凝土澆灌而成的羅馬萬神殿(the Pantheon)可算是此類建築物中最精彩之一。18 世紀義大利畫家喬凡尼‧保羅‧ 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 1692-1765)在〈萬神殿內部〉(圖 9)詳細描繪萬神殿 內的寬大空間和結構,陽光從穹頂的圓洞照射在大殿內的牆壁上,漫射的光彩照 亮了整個大殿,使信徒對萬神殿崇高之美油然而生。. 16. Paul Johnson 著,《新藝術的故事》 ,頁 82。 12.

(18) (圖 9) 喬凡尼‧保羅‧帕尼尼〈萬神殿內部〉1734 年 油畫 99x128cm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羅馬人在各地建造了許多旅館,當時稱為驛站(posting houses),是供長途旅 行者住宿。近日,德國考古學家在諾伊斯市一個正在修建的公共停車場地下意外 發現了一處 2000 年前的古羅馬驛站遺址,這個古老的驛站包括戰車服務處,餐 館和擁有供應暖氣系統的旅館。這種設備完善的古代建築證明古羅馬帝國時期市 民外出旅行,能在比較舒適的場所過夜休息17。 西元四世紀開始,外敵入侵、大批人口遷移,羅馬帝國逐漸瓦解崩潰,黑暗 時期開始出現。中世紀後期飽受饑荒、瘟疫和戰爭的威脅,歐洲人口銳減,甚至 到爆發黑死病的十四世紀期間就奪取了三分之一歐洲市民。旅行變成是一種危險 的事情,人們再次失去旅行的機會長達一千年之久。 五、英國都繹王朝時期 1492 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1450- 1506)發現美洲大陸,為歐洲人 開啟了殖民美洲的大門,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1497 年英國開始赴美洲殖民。 都繹王朝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在位期間除了推行 宗教改革,更積極鼓勵人文主義研究,也鼓勵英國人民船渡移民美洲,繼而引領 出社會各領域的探索風氣,使英國皇室的權力達到頂峰。亨利博學多才,宮廷成 為學術藝術的創新中心。. 17. http://tech.big5.enorth.com.cn/system/2004/12/07/000919732.shtml,2016 年 9 月 11 日檢索 13.

(19) 法國年鑑學派著名的史學家費爾南﹒布羅戴爾(Fernand Braudel, 1902-1985) 在他書中提到第一批英國帆船首次進入地中海域,除了貨物買賣,船上還載著數 百名英國市民到以色列雅法(Jaffa)來朝聖,他說: 布里斯托(Bristol)商人羅伯特〃斯特米的第一次航行是在 1446 年,他承 租〝科格〃安〞號船載運 160 名朝聖者和一批貨物(羊毛、呢絨、錫錠) 前往聖地。船抵達雅法(Jaffa)港後,朝聖者們上岸。他們或許從陸地或 許搭乘另一艘船返回18。 在 19 世紀德國最著名的東方派畫家之一古斯塔夫·鲍恩芬德(Gustav Bauernfeind,1848-1904)到黎凡特(Levant)旅行,因熱愛東方,1896 年舉家遷到巴 勒斯坦,定居在耶路撒冷。1887 年古斯塔夫.鲍恩芬德創作〈市場在雅法 Market at Jaffa〉(圖 10)畫出雅法繁榮與市集熱鬧的場面。. (圖 10) 古斯塔夫.鲍恩芬德〈市場在雅法〉1887 年 油畫 82x109.2cm 阿拉伯當代藝術博物館 Mathaf Gallery 倫敦. 歐洲各國盛行華麗的巴洛克(Baroqe)藝術運動時期,英國境內的清教徒反對 君主專制,厭惡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對偶像、奢侈產生敵意,於是提倡清教徒 要過檢樸生活。在這種理性與審美準則下,英國當代畫家與雕刻家受到嚴重打擊, 即使肖像畫還算唯一能被市場需要的繪畫,貴族紳士也多半從海外聘請知名畫家 來執行,或寧可購買義大利知名大師的作品掛於自家豪宅19。 揚名於國際的德國畫家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7-1543),1526 18. Fernand Braudel 著, 《地中海與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第一卷》 ,唐家龍 曾培耿 等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4),頁 901。 19 E.H.Gombrich 著,《藝術的故事》,頁 462。 14.

(20) 年第一次旅行造訪英國,為摩爾家人畫了一幅肖像畫。1532 年底重返倫敦,霍 爾班繼續為許多在英國的外國商人畫肖像畫,這幅〈商人喬治.吉斯澤肖像〉 (Portrait of the Merchant Georg Gisze)(圖 11)就是他為德國商人所畫的其中一幅, 同時他也受到朝廷的重用,成為亨利八世的宮廷畫家。. (圖 11) 霍爾班〈商人喬治.吉斯澤肖像〉1532 年 油畫 96.3x85.7cm 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 英國都繹王朝最后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一生未嫁, 專心治國,在位長達 44 年之久,使英國成為歐洲最強大且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因此旅行在英國相當盛行,利用馬來拉的公共馬車和運貨馬車提供給人民旅行更 加的方便。貴族青年和新興中產階級的子弟到歐洲大陸留學也成了一種風氣。 1632 年范戴克(Sir Anthony Van Dyck,1599-1641),非凡的畫藝被英王查理一 世封為爵士,命為「首席畫家」。范戴克隨興優雅的肖像畫不只受到當時貴族喜 愛,也引領英國繪畫風潮將近 200 年。他在英國一生最後的九年期間創作出相當 多的肖像畫,王后瑪麗亞(Henrietta Maria,1609-1669)非常欣賞范戴克,委請他畫 丈夫穿獵裝的立像、騎馬像等肖像。現今羅浮宮收藏〈國王查理一世狩獵像〉 (Charles I of England at the Hunt)(圖 12)便是其中之一。倫敦國家肖像藝廊館長曾 表示「范戴克是在英國創作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為英國肖像畫的偉大傳統開 創了一個典範20。 20. http://birdwork893.pixnet.net/blog/post/373217320-%E4%BB%96---%E5%BD%B1%E9%9F%BF% E8%8B%B1%E5%9C%8B%E8%82%96%E5%83%8F-200-%E5%B9%B4-%E9%A6%96%E5%B8% AD%E5%AE%AE%E5%BB%B7%E7%95%AB%E5%AE%B6%E8%8C%83%E6%88%B4%E5%85 15.

(21) (圖 12) 范戴克〈查理一世狩獵像〉1635 年 油畫 166 x 207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六、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Philip of Spain,1527-1598)執政時期是西班牙歷史上 最強盛的時代。地中海世界的王公貴族經常是搭船從一個沿海城市到下一個沿海 城市旅行,參加節慶活動和招待會,並且進行拜訪和休息。商人則帶著大包小包 的貨物旅行,歷經數周或數月的航行,陸續經過一個又一個通商口岸,有買有賣, 形成一個五光十色的繁榮景象21。18 世紀畫威尼斯風光主題的畫家加納勒多 (Canaletto,1697-1768)將當時穿梭在運河上的華麗遊艇和貴族們遊樂的情景精 密描畫在圖畫上,也記錄法國大使到達威尼斯的歡迎會景象(圖 13)22。. (圖 13) 加納勒多〈法國大使到達威尼斯的歡迎會〉1726-1727 年 油畫 181x259.5cm 列寧格勒 埃米塔吉美術館 Hermitage Museum. %8B ,2016 年 09 月 13 日檢索 21 Fernand Braudel 著,《地中海與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第一卷》,頁 143-146。 22 侯立仁,《西洋風景畫的演變研究》 ,(台北:大陸書局,1978),頁 47。 16.

(22) 菲利普四世(Philip IV,1605-1665)在位期間國力走向衰落,此時西班牙出 現一位偉大的畫家委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1599-1660)。愛好藝術的菲利普四 世很快就發現了委拉斯奎茲的才華,慷慨的允許他到義大利遊歷,工資照發。委 拉斯奎茲從巴塞隆納乘船,由斯賓諾拉侯爵(Don Ambrogio Spinola Doria, 1569-1630)陪同,先後訪問了威尼斯、羅馬、佛羅倫斯等地。1629 年斯賓諾拉 侯爵被派去米蘭指揮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Guerra di successione di Mantova e del Monferrato,1628-1631) ,1635 年委拉斯奎茲替菲利普四世畫了一幅 軍事畫〈布雷達投降〉(The Surrender of Breda)(圖 14),以慶祝國力每況愈下的西 班牙還能打出一場勝戰。畫中受降的那位貴族對投降者安撫,表現了勝利者對潰 敗者的大度和仁慈。. (圖 14) 委拉斯奎茲〈布雷達投降〉1635 年 油畫 307 x367cm 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七、工業革命時期 18 世紀到 19 世紀的工業革命也帶動旅行的興起,對收入日益增加的中產階 級實業家來說,可自由支配的財富變多了,旅行變成為他們生活中奢侈品之一。 英國機械工程師、發明家喬治·史蒂文生(George Stephenson,1781-1848)建造了世 界第一條鐵路。1825 年世界上第一台客貨運蒸汽火車“旅行號”誕生,鐵路的 開發不僅促進了英國、歐洲大陸和北美的交通運輸事業蓬勃,也帶動旅行業的發 展。 鐵路的開發,提供了一日遊的旅行。英國商人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 1808-1892)在 1841 年首次包租一整列火車,來回票價一先令的收費,將 570 人 17.

(23) 的遊客從英格蘭的萊斯特(Leicester)載送到拉夫巴勒(Loughborough)去參加禁 酒示威大會。19 世紀的新興中產階級的人還沒有自助旅行的習慣,語言、幣別 兌換和簽發護照等等的障礙無法自行處理,仍需委託旅行代理機構解決這些問題。 庫克组織這種所謂的團體旅行,就成為旅行社代理業務的創始人。1855 年,庫 克以包辦旅行方式開始在歐洲展開業務,他是第一個組織英國人前往法國巴黎參 觀第一屆巴黎世界博覽會23。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 1837-1901)繁榮富裕,可說是大英帝國的鼎 盛時期,在那個時期人口快速成長,鐵路交通縮短城鄉距離,在首都倫敦出現世 界上第一座地鐵。 英國浪漫主義大師泰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也經常出外旅行寫生,在 他一幅晚年的作品〈雨、蒸汽和速度〉(圖 15),描繪愛丁堡快車在暴風雨中疾駛 於梅登黑德橋上,火車正駛向東邊的倫敦市。. (圖 15) 泰納〈雨、蒸汽和速度〉1844 年 油畫 91x122cm 倫敦國家畫廊. 19 世纪中葉搭乘火車出遊已逐漸普及,到海邊度假成為中下階級選擇的休 閒方式,上層階級則往往到較遠的鄉村去度長假24。風俗畫家威廉·鮑威爾·弗里思 (William Powell Frith,1819-1909)的〈火車站〉(圖 16) 描繪都市的中下階級人群在 帕丁頓車站擁擠的情形,同時也反映出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面貌。. 23 24. Edward J. Mayo / Lance P. Jarvis 著,《旅遊心理學》 ,頁 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3346e2c0102vo2z.html,2016 年 9 月 14 日檢索 18.

(24) (圖 16) 威廉·鮑威爾·弗里思〈火車站〉1862 年 油畫 116.7x256.4cm 皇家霍洛威學院. 同年英國一位拉菲爾前派( The Pre - Raphaelite Brotherhood)畫家奧古斯都. 利奥波德(Augustus Leopold Egg,1816-1863)也畫旅行的場景,就在他去世前一年 完成了〈旅行友人〉(the travelling companions)(圖 17)。兩位穿著正式、長相貌似 的姊妹正坐在頭等車廂裡,火車疾駛南法;或者是鏡像關係,要表述一個女人內 心存在著兩種性格。因健康問題,奧古斯都經常到較溫暖的南法和英國南部旅行, 為了是要減緩他的哮喘25。. (圖 17) 奧古斯都.利奥波德〈旅行友人〉1862 年 油畫 65.3x78.7cm 伯明罕藝廊. 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gustus_Egg,2016 年 3 月 8 日檢索 19.

(25) 第二節、審美的影響 葉朗在《美在意象》開宗明義的闡述:「審美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 它是人性的需要,沒有審美活動,人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26。」 審美活動不是滿足人的物質需求,而是要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審美活動使人 回到人與世界最親近的生存關係。任何審美主體都是存在社會中、歷史中,因而 審美意識必然受到時代、民族、階級、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文化教養、文化傳 統、風俗習慣等因素影響。俄國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1828-1889)曾說過: 每一代的美都是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壞和諧,毫不違反那一代美的 要求;當美與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時候,再下一代就將會有它自己的美、新 的美..27 筆者就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如何影響人類的審美活動做深入探討。 一、地理環境影響審美: 自然界是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人的審美活動與一切物質活動、精神活動都 不能脫離自然界。地理環境必定融入人生活的一部分,因著地理環境的不同,必 定會對人的審美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德國文克爾曼(Winckelman,1717-1768)舉例說明: 希臘人在藝術中取得優越性的原因和基礎,應部分歸結於氣候的影響,部 分歸結於國家的體制和管理以及由此產生的思想方式,而希臘人對藝術的 尊重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地傳播和使用藝術品,也同樣是重要的原 因28。 希臘是一個半島,碧藍的愛琴海,溫和的氣候,豐收的農作物,島上有種扁 柏、棕櫚樹、橄欖樹、葡萄園等,而果樹不用精心栽培就能生長得很好。居民從. 26 27 28. 葉朗, 《美在意象》(北京:北京大學,2010),頁 13。 葉朗, 《美在意象》,頁 149。 葉朗, 《美在意象》,頁 150。 20.

(26) 五月中旬到九月底都睡在街上,大多數人家都過著露天的生活。沒有像在赤道附 近的許多國家那麼酷熱使人消沉和懶惰,也沒有像在靠近南北極的一些國家那麼 嚴寒使人僵硬遲鈍。希臘境內也沒有像台灣有個那樣巨大的山派矗立在島中央, 就是大海也不像其他的大海有破壞性的兇猛暴力。希臘沿岸的海像湖泊那樣寧靜、 光明,天空那麼湛藍,空氣那麼乾淨,山的輪廓那麼優美,海水那麼光艷照人。 在這樣一個天然景色,形成了希臘人歡樂活潑的本性,他們不停的發明、欣賞、 感受、經營,好像只有思想是他們唯一的事情。希臘人在歷史上扮演商人、旅客、 海盜、掮客、冒險家的角色,希臘人的聰明表現在哲學、科學上,在審美情趣上 也顯露出樸素、流暢、典雅的風格。 美國地理學家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1934-)也同意自然面貌和文化構成 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就是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一個地方的氣候、土壤、礦 物資源、地形等的自然景觀提供人類活動發生的背景條件,有幫助於形成人類生 活方式29。 正因如此,希臘人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家。希臘人有三種性格特徵,正 是造成藝術家心靈和智慧的象徵:第一,感覺精細,善於捕捉微妙的關係,能在 意象世界顯現人生世界的內在和諧;第二,力求明白,懂得節制,排斥怪異、龐 大、甚至抽象、渺茫,喜歡明確而固定的輪廓,從而使作品能成為任何民族、任 何時代所了解;第三,對現實生活的愛好和重視,開朗的心情,樂天的個性,力 求恬靜愉快,這就使藝術家重視當下的直接感受,捨棄描繪肉體的殘廢與精神的 病態,而著重表現心靈的健康和肉體的完美,因此造就希臘藝術(雕刻、建築等) 那種絕對的優美和和諧30。(圖 18). 29. Arthur Getis/Judith Getis/Jerome D. Fellmann 著,《地理學與生活》 ,黃潤華 等譯(北京:後浪出 版,2008),頁 15。 30 葉朗, 《美在意象》,頁 153。 21.

(27) (圖 18 )〈米羅的維納斯〉約 200B.C. 大理石 高 202cm 羅浮宮 巴黎 陳妙芳拍攝. 二、社會環境影響審美: 社會文化環境如經濟、政治、宗教、哲學、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直 接或間接的對審美活動產生暫時或長遠的影響。法國哲學家泰納(A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在《藝術哲學》中說: 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是一種精神上的氣候,這種精神上的氣候決定了精 神文明的產物的面貌。31 我們看到歷史的脈動,古希臘是好戰與蓄養奴隸的自由城邦;中世紀有蠻族 的入侵,政治上的壓迫,封建主的掠奪,狂熱基督徒的信仰;17 世紀講究上流 人士的禮法和宮廷貴族社會的尊嚴;到了 19 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生,百花齊放的 科技發明,民主制度的建立。這種特殊精神領域集中表現在某些人身上,必然會 影響整個時代的審美風潮,從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 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普列漢諾夫(Plekhanov,1856-1918)在他的《沒有地址的 信》中曾經談到社會文化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他談到 17 世紀的歐洲喜歡城 市風光和經過修飾的園林,19 世紀的人喜歡荒野的景色。而社會上的人為何正 好喜歡這些的趣味,正是因著周圍的環境來決定的32。 幾百年來法國君主體制的制度和風俗習慣,直接影響到法國人,造就了法蘭 31 32. 葉朗, 《美在意象》,頁 156。 葉朗, 《美在意象》,頁 157。 22.

(28) 西民族比其他民族更富有典雅歡樂情趣的民族。宮廷生活講究上流人士的禮儀法 則,貴族社會裡在乎尊嚴,和完美高尚有修養的侍臣,必然會在社會的各個生活 層面和藝術的各種形式中表現出這樣的結果。如路易十四所願,凡爾賽宮吸引了 全歐洲的注意,成為歐洲皇室的理想典範。宮殿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 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 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 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為了顯示王權的威嚴,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經常在宮中 舉行場面浩大壯觀的典禮、晚會、舞會、狩獵和其他娛樂活動 (圖 19 )。. (圖 19) 儒勒.阿爾杜安.孟薩爾 1674 年 鏡廳 法國凡爾賽宮 陳妙芳拍攝. 由於羅馬帝國的衰落,前後延續五百多年的蠻族入侵,田園荒廢,城鎮因戰 爭被夷為平地,到處充滿恐懼、愚昧、強暴,這時期也出現人吃人的慘狀,鼠疫、 痲瘋病、傳染病到處流行開來。維納斯女神在古希臘羅馬人眼裡是愛和美的象徵, 但在黑暗時期的中世紀,維納斯女神卻成了充滿罪惡的誘惑和墮落,瘟疫發生的 期間,佛羅倫斯的女神雕像被看成是厄運的代表,1357 年維納斯雕像遭砸爛, 民眾將碎片埋葬起來以祈求災難降臨到敵人頭上33。 有如世界末日的中世紀時期,人人灰心喪志,悲觀厭世,憂鬱到了極點,厭 世的心態,幻想一些甜蜜、熱情、無限溫柔的境界,因屢次的絕望,自然而然會 使人相信一種以世界為苦海,以生活為考驗,以崇拜上帝為無上幸福,和以皈依 上帝為首要義務。 這時期教區的教堂是城鄉生活的中心,大教堂做為社會秩序的象徵,取代羅 33. 丁寧著,《西方美術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頁 121。 23.

(29) 馬帝國時期的紀念碑和神廟。市民在絕望驚恐下,靠著信仰上帝取得心靈上的幸 福,把私人財產送給教堂和修道院,於是基督教勢力大為擴張,在這種形勢和人 民無助的氣氛下,哥德式的建築誕生了(圖 20)。 哥德式建築充分的表現了那個時代的極大苦悶情緒和痛苦的精神,哥德式教 堂追求無窮大,以龐大的建築和繁複的細節震動人心,目的是要塑造出一種異乎 尋常的視覺刺激,令人目眩神迷。哥德式教堂形式龐大、怪異、大膽、富麗、纖 巧,以投合病態地幻想所產生的誇張情緒和好奇心。教堂整體建築設計都是為了 強化當時人們那種恐懼絕望又充滿病態的幻想、渴望溫情的精神狀態而設計。他 們淒慘的人生,到教堂裡求得的也是痛苦的思想,心中充滿恐懼,當然也受不了 明亮的光線和美麗的風光射進屋內。教堂內部籠罩著一片冰冷慘淡的陰影,只有 從彩繪玻璃透進一些血紅的微光,奇特的窗戶設計(圖 21),像是開向天國的一道 唯一的窗口。爾後持續了 400 年的哥德式建築遍及整個歐洲,影響時代的審美風 尚和風貌相當深遠 。. (圖 20)巴黎聖母院 1345 年 法國巴黎 陳妙芳拍攝. 24. (圖 21)巴黎聖母院的玫瑰花窗. 陳妙芳拍攝.

(30) 第三節、美感的體驗 審美感受作為一個過程,首先要通過審美直觀。審美主體要直接親臨對象, 把視覺、聽覺、想像力、注意力、興趣等等專注在客體審美對象,直觀性、靜觀 性的凝神專注狀態和伴隨主體強烈的情感,是審美感受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徵。 在諸多旅行中,除了自然風景令人感動之外,城市的一些建築物也是筆者審 美的對象。2014 年五月筆者到英國倫敦旅行,一早跟著上班族擠進地鐵站準備 前往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參觀,一出地鐵站,卻被一棟醒目的玻璃帷幕的摩 天大樓所吸引,外型像顆巨大的子彈,上網收尋才知道那是鼎鼎有名的 The Gherkin34(圖 22) 。. (圖 22) 諾曼·福斯特/肯·沙特爾沃思, 〈The Gherkin〉 ,2004,倫敦 陳妙芳拍攝. 英國著名畫家威廉.賀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在他《美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Beauty)中談到: 〝單純〞與〝多樣〞若結合便能使人感到愉悅…沒有比輪廓明顯的鳳梨更 優雅了,大自然賦予鳳梨以豐富的剪嵌紋樣,這種紋樣是由交叉的蛇形線 35. 組成 … 這棟 180 公尺高的摩登建築,論外觀正是重複性的單純網眼圖案,形式美正合乎. 34. 聖瑪莉艾克斯 30 號(30 St. Mary Axe) ,2003 年落成,是位於英國倫敦市的一棟摩天大樓,暱. 稱小黃瓜(Gherkin),正式名稱為「瑞士再保險公司大樓」 (the Swiss Re Building)。 35. William Hogarth 著,《美的分析》,楊成寅 譯(台北:丹青圖書,1986),頁 25。 25.

(31) 威廉.賀加斯美的標準。 與倫敦似曾相識的大樓造型半年後在東京新宿相遇。同年 12 月筆者來到日 本,一早搭地鐵前往東京新宿的世界堂添購油畫原料。從新宿西口地鐵站一走出 來,又被一棟與倫敦大樓外型酷似的摩天大樓所吸引,因建築造型如纏繞著白色 蠶絲而命名的蠶繭塔(Cocoon Tower)(圖 23),樓高 203.65 公尺,2008 年落成。令 人記憶猶深的這兩座摩天大樓都榮獲了德國安玻利斯摩天大樓獎(Emporis Skyscraper Award)36,這個獎項如同建築界的奧斯卡。旅行能親眼看到每座城市著名 的地標,真是令人興奮。. (圖 23) 丹下健三建築設計團隊 〈Cocoon Tower〉 ,2008,東京 陳妙芳拍攝. 這些引人注目的城市天際線,在《美的分析》作者威廉.賀加斯所處的時代,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圖 24)應該是最高且最美的建築物。1666 年倫 敦一場大火,燒毀了當時為黑死病所苦的倫敦市,在大火後的重建工程中,英國 天文學家兼建築師的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1632-1723) 負責重建或監督了 51 座教堂,其中最優秀的作品莫過於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設計的建築物具有莊嚴、整齊、明澈的巴洛克風格。教堂屋頂為火 焰飾圍繞的圓球,法國作家迪弗雷努瓦(Dufresnoy Charles-Alfonce, 1611-1665)在 他的《繪畫藝術》中說: 奔放、流暢、具有波浪形的輪廓,正如我們在安蒂諾伊雕像和其他古代 36. http://www.yuandacn.com/shtml/model/project_cocoon.shtml,2016 年 3 月 9 日檢索 26.

(32) 雕像上所看到的,不僅使局部,而且是整體具有吸引力。一個美的形體 及其局部,總是應該具有蛇形的、像火焰一樣的形體。這種線條天然地 具有一種活力,似乎包含著一種極像火焰和蛇那樣靈活的運動37。. (圖 24)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1666,倫敦 陳妙芳拍攝. 推崇火焰形式的美還有一位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代的藝術家洛馬左 (Giovanni Paolo Lomazzo, 1538-1600),他在《繪畫論》中提到: ..再也沒有像火焰或火這樣的形式能更好地表現運動了,照亞里士多德 和其他哲學家的看法,火是所有各種因素中最活耀的東西。因此,火舌 的形式最宜於描繪運動。火焰具有角锥體或尖物的形狀,它好像是以這 種鋒芒劈開空氣,以便上升到他所固定的領域,具有這種形式的構圖, 將會是最美的構圖38。. 2014 年 12 月上旬來到東京,氣溫在 5 度左右,寒冷的東京市被火紅的 楓葉簇擁著,路邊兩旁高聳的銀杏樹,樹上的葉子也全變成了金黃色。漫步 走進新宿御苑,陽光灑進樹林中,也灑在掉了滿地的落葉上,筆者腳下踩著 柔軟的楓葉,那感覺像是大自然編織的繽紛地毯,這時只有烏鴉啼聲劃破了 公園的寧靜。從新宿再來到擁有 100 年歷史的東京車站,曾經在二戰遭到美. 37 38. William Hogarth 著,《美的分析》,頁 7。 William Hogarth 著,《美的分析》,頁 6。 27.

(33) 軍空襲的南北兩側華麗圓頂天花板,經過多年的修復,終於又呈現在筆者眼 前,八角形的圓形拱頂,每個角浮雕著白鴿的圖騰,凝視許久會有如置身於 博物館中的錯覺。踏出車站,穿過高聳豎立的摩天大樓來到日本天皇居住的 宮殿-皇居御苑,被護城河守護著,將皇居與都市的喧囂隔開,這裡像是世 外桃源的秋景有著紅橙黃綠的樹林林立著,回家便自製了一本小書(如圖 25) 和創作一幅油畫(圖 26)。. (圖 25 )陳妙芳〈東京小書〉2014 年 壓克力 16x11cm 封頁與內頁. (圖 26) 陳妙芳〈小徑之秋〉2014 年 油畫 72.5x60.5cm. 12 月份的東京有著濃厚的聖誕氣氛,晚上到六本木東京中城 Botanica 法國餐廳,享受一流的服務和視覺、味覺、嗅覺俱全的饗宴。用完餐,幾位 賓客不畏外頭冷風的吹襲,陸續來到餐廳專屬的陽台欣賞星光花海的聖誕燈 飾,整個園區在廣闊的草地上佈滿上萬盞藍色的 LED 燈,夜裡燈光跟著震 28.

(34) 撼的音樂弦律舞動著,像夜空閃爍著的星光,聖誕的氛圍頓然讓筆者置身在 迷幻世界裡。 美的對象在旅行中邂逅,它能夠激發出高昂的情緒能量,並累積在生命中, 當一趟旅行結束,又會在另一趟旅行中喚醒殘留在心靈中的回憶而得到共鳴。 要成為一位有審美修養的藝術家,就要能夠在旅行時,靈活熟練地運用屬於 自己審美意識的各種能力和因素。如敏銳的感覺、滿懷激情、靈感常來,再加上 豐富的想像力、深刻的理解力、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審美趣味和符合時代發展趨 勢的審美理想,有了這些審美意識更利於提高藝術創作的水準。. 29.

(35) 第三章、風景畫的幾種面向 西方繪畫緣起於宗教,而宗教題材往往也以大自然為背景,因此風景畫的起 源可說從中世紀便已萌芽,但它一直扮演陪襯的角色,用以歌頌上帝創造世界的 神妙。到了文藝復興(Renaissance),改以歐洲當地的風景取代聖經故事為背景, 使人們意識到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息息相關。 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人們不再受宗教的主宰,才得以用自己的感受 來觀看自然。到十九世紀開始,科學發展快速,藝術家對自然的認識也更具科學 常識,氣候變化、光線影響都成為畫家專研的題材。至此,風景畫完全脫離宗教、 神話或人像的範圍,成為純粹歌頌大自然的一種藝術表現。 以下就筆者個人主觀性的從中西方繪畫中選擇幾位風景繪畫的藝術家做深 入探討。. 第一節、神話故事的風景畫 一、佛羅倫斯畫派畫家-波堤切利 十五世紀末期,古典神話開始在義大利流行起來。佛羅倫斯畫家波堤切利 (Botticelli Sandro,1445-1510)受梅迪奇家族之一員羅倫佐.梅迪奇(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Medici,1449-1492)委託為他的鄉村別墅繪製這幅〈維納斯的誕生〉 (圖 27)。藝術史學者貢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在《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書中提到羅倫佐本人或其飽學友人之一,大概曾向畫家解釋過古人如何 描述維納斯浮出海中的情景。這些學者把維納斯誕生的故事當作一個神祕的象徵, 象徵著「美」降臨世間的訊息39。畫中女神站在貝殼上,在飄飛的玫瑰花瓣中從 愛琴海中升起,風神將貝殼吹拂到岸上。遠處隱隱的在畫面黃金分割點劃出天與 海的兩個空間。. 39. E.H.Gombrich 著,《藝術的故事》,頁 264。 30.

(36) (圖 27) 波堤切利〈維納斯的誕生〉1485 年 畫布蛋彩 172.5x275.5cm 佛羅倫斯市烏菲茲美術館. 二、義大利畫家-拉斐爾 十六世紀初是義大利藝術最著名的時代,1514 年拉斐爾為富裕的義大利銀 行家奇基(Agostino Andrea Chigi,1466 – 1520)在他西恩納(Siena)城市的花奈西納 別墅(Villa Farnesina)繪製了一幅濕壁畫〈海神格列西亞〉(The Triumph of Galatea)(圖 28)。畫的題材是從詩人波利札諾(Angelo Poiziano,1454-1494)的一首詩選 取出來的,他的詩也給波堤切利繪製〈維納斯的誕生〉提供靈感。詩中描寫笨拙 的巨人波里費穆斯(Polyphemus)為美麗的海神格列西亞(Galatea)唱一首情歌,海 神格列西亞乘坐由兩隻海豚所拉的戰車破浪前進,回頭嘲笑他那粗魯的情歌,一 群河海林野諸神在她周圍嬉戲。構圖中巨人雖沒有出現,我們仍能感受到他的存 在40。. (圖 28) 拉斐爾〈海神格列西亞〉1512-1514 年 濕壁畫 295x225cm 花奈西納別墅 羅馬. 三、威尼斯畫派畫家-吉奧喬尼. 40. E.H.Gombrich 著,《藝術的故事》,頁 319。 31.

(37) 吉奧喬尼(Giorgione,1477-1510)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最具啟發性的 畫家。畫家作品裡往往有很大面積的美麗風景圍繞著人物,是體現人們對美的享 受的一種夢幻,詩情畫意的創造出一種新興風景繪畫,這種具有濃厚繪畫的文學 性、音樂性的寓意,而成為西方繪畫裡風景畫的先驅。 〈暴風雨〉(圖 29)遠方小橋流水及村莊的天空黑雲密佈,突然爆發的閃電, 近景卻顯得如此靜穆。這幅風景是理想化的自然,是經過畫家精煉、選擇的自然。 左下角站立著著衣的士兵,右邊岩石上坐著一位裸著身體正在安祥哺育嬰兒的母 親,強烈的對照下,這弔詭的氣氛增加了此畫心理層面的緊張感,並更加強了風 景所表現的緊張氣氛。. (圖 29) 吉奧喬尼〈暴風雨〉1505 年 82×73cm 油畫 威尼斯藝術學院. 四、威尼斯畫派畫家-提香 提香(Titian,1485-1576)是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繪畫達至最為頂峰的代表性畫 家,早期業師於貝里尼,但影響他最深的是吉奧喬尼。1533 年提香成為宮廷畫家, 提香放棄傳統性的明暗變化素描,專注於柔和華麗的色彩上,豐富華麗而多變化 的色彩就成為其繪畫最為主要之特徵,肖像畫的準確輪廓線和造型感也轉向更大 膽自由的風格,筆觸顯得更為突出。 提香個人風格趨於成熟的第一個代表作是〈神聖與世俗的愛〉(圖 30),此作 品是為了祝賀一對威尼斯新人的婚禮而畫的。畫中新娘穿著白色的衣裙,旁邊是 陪伴維納斯的邱比特,他正忙著伸手在泉井玩水。背景是具有田園牧歌式的風景, 32.

(38) 左邊盛裝拈花的形象和裝著珠寶的盤子象徵轉瞬即逝的幸福,而手舉著火焰的形 象則象徵天上永恆的幸福41。. (圖 30) 提香〈神聖與世俗的愛〉1514 年 118×279cm 油畫 義大利羅馬波爾蓋茲美術館. 41. 丁寧著,《西方美術史十五講》 ,頁 173。 33.

(39) 第二節、逼真描繪自然的風景畫 不同畫派的畫家對大自然都有自己的理解,將不同的感受呈現在他們的畫布 上。它們多以平遠式的構圖描繪鄉村、水邊或是森林,卻都相當逼真。筆者找出 與森林、溪谷題材相關的風景畫作品的四位畫家加以比較研究,從中探討幾項重 要的元素─思想、光、色彩、空間、技法,並提升筆者風景系列的創作形式與內 涵。 一、荷蘭小畫派畫家-路斯達爾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這時代出現一位最優秀的風景畫畫家之一路斯 達爾(Jacob van Ruisdael, 1628-1682),畫家喜愛遼闊的海邊和林野景色,經常畫 出很低的地平線和廣闊的天空,強調出自然廣大無邊的感覺。在畫家作品裡最常 描繪寂寥的森林、幽暗的雲彩、投下影子的夕陽、荒廢的城堡、急湍的溪流、咆 哮的瀑布、倒在河中的枯樹、岩石等,都充滿了一種深沉的情調,天空多數是陰 沉沉的,有一股悲觀的氣息瀰漫在畫作裡。畫家的樹木表現出自然中生命的循環; 生長、死亡、再生長,是一種感傷的自然詩歌。路斯達爾不只單純描繪眼所看到 的自然,而是將真實的自然經過心靈過濾以後所產生的結晶,使觀者可以更深一 層的接觸到自然中散發出來的精神。(圖 31). (圖 31) 路斯達爾〈林野風光〉1665-1670 年 油畫 107.5x143cm 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二、英國畫家-康斯塔伯 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風景畫家之一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 1837)非常崇拜路斯達爾,康斯塔伯一生臨摹路斯達爾的作品數幅, 〈近 34.

(40) 哈勒姆城的溫德密爾斯風景〉( Landscape with Windmills near Haarlem)(圖 32,33) 就是其中之一,現今這兩幅畫作同時展於巴黎羅浮宮。兩幅唯一不同點是康斯塔 伯在右邊前景添加一位小男孩走在穿紅外套騎馬的男子旁,遠方的教堂曾在哈勒 姆城裡的古魯特.克爾克(Groote Kerk, Haarlem)被人指證出來42。. (圖 32) 康斯塔伯 1830 年 〈近哈勒姆城的溫德密爾斯風景〉 油畫 31.6x34cm 巴黎羅浮宮. (圖 33) 路斯達爾 1651 年 〈近哈勒姆城的溫德密爾斯風景〉 油畫 31.6x34cm 巴黎羅浮宮. 康斯塔伯深信當他的感情灌注在他所表現的鄉村景物時,可以達到人的熱情 和自然美麗永恆的形式交融為一的境界。他是一位極端寫實主義者,他說: 沒有什麼東西是醜陋的,在我一生當中,從未見過醜陋的東西,讓物體 保持它的原來形狀,光線、色調以及透視法都足以使它美化。…陳舊而 腐朽的木板、沒有用的木頭柱子和磚瓦我都喜愛,對於我來說,繪畫還 需要加上感情43。 畫家經常到鄉野去速寫自然,回到畫室再精心完成整幅畫作。1824 年送往法 國巴黎沙龍展的〈運乾草貨車〉(圖 34)使他名揚海外。這是一幅典型英國式農村 風景,一輛運乾草的貨車正在跋涉渡河,照耀在草坡上的燦爛陽光與飄移的雲天, 令人神馳忘我。當我們追隨河水的流動,並徘徊在磨坊附近時,驀然發現畫家的 情懷是如此的純真,毫無造作與矯飾,整幅畫如此嚴謹簡樸。畫家曾表示「天空. 42. http://www.dulwichpicturegallery.org.uk/explore-the-collection/651-700/landscape-with-windmills-n ear-haarlem,-after-jacob-van-ruisdael/,2016 年 10 月 1 日檢索 43 侯立人,《西洋風景畫的演變研究》(台北:大陸書局,1978),頁 50。 35.

(41) 44. 是自然光線的來源,通籌著自然萬物 」後來法國現實主義風景大師如盧梭 (Rousseau,1844-1910)、柯洛(Corot,1796-1875)等,都是康斯塔伯最忠實的追隨 者。. (圖 34) 康斯塔伯〈運乾草貨車〉1821 年 油畫 130.2x185.4cm 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三、法國畫家-柯洛 柯洛堪稱法國最傑出的風景畫家,柯洛的風景有一種“湖景”圖式,由不同 的樹林、静止的湖泊等自然元素,融合成為一片幽静迷人的風景繪畫,是他對風 景的詩意化的解釋。〈孟特芳丹的回憶〉(圖 35)是藝術家對這一美景的回憶:柔 軟的樹枝,迷濛的霧氣,水天相連的景致以及年輕的母親和兩位孩子,將人們情 不自禁地牽入一個美如仙境的自然中。. (圖 35) 柯洛〈孟特芳丹的回憶〉1864 年 油畫 65x89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柯洛以飽滿的畫筆像羽毛一樣輕的筆觸,把巴比松森林的自然景色表現的那 麼寧靜、優美,像詩歌一樣深遠而含蓄。他有獨特的敏銳度,察覺光線、大氣的 變化特性,以及最微妙的分層色調。這種色調不是線條和色彩,是點出形式、暗 44. 張心龍,《風景〃繪畫》(台北:雄獅圖書,2002),頁 62。 36.

(42) 示距離,並且將風景的不同成分融合成一個整體藝術。柯洛提到「盡可能忠實地 重現我眼前所見」,但他也說「在力求忠實模仿時,我一刻也不曾忘卻那縈繞在 我心的情感,如果我們真正受到感動,我們的真摯情感便會傳遞給他人45」。 四、俄羅斯畫家-希施金 希施金(Shishkin,1832-1898)一生為萬樹傳神寫照,探索森林的奧秘,被人們 譽為「森林的歌手」 ,是俄國 19 世紀巡迴展覽畫派最具代表性的風景畫家之一。 他的風景畫多以巨大的、充滿生命力的樹林為描繪對象,歌頌俄羅斯北方大自然 的宏偉壯麗。作品以精細、深刻,以及善於創造自然界幽靜深邃的意境而引人入 勝,〈大松樹林〉(圖 36)是他生前最後一幅巨作,這幅作品氣勢雄偉,畫面布局 豐滿、生動自然,一棵棵粗壯的大樹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有精神,而林邊的 小溪清澈見底,這一切把人們帶入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圖 36) 希施金〈大松樹林〉1898 年 油畫 165x252cm 俄羅斯博物館. 45. 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 著, 《世界藝術史》 ,吳介禎 等譯(台北:木馬文化,2001),頁 665。 37.

(43) 第三節、現代與當代藝術的風景畫 自從風景畫脫離了描寫逼真的自然之後,後期印象派畫家開始表現他們心眼 中所見到的自然,抽象派畫家幾乎以純粹的線條、色彩來構成畫面。畫家作畫的 態度是以表現情感、思想為主,不太重視客觀自然。由於現代科技發達,新技巧 和新工具也影響到思想的轉變。筆者找出與樹林、溪谷石頭題材相關的風景畫作 品的四位畫家做比較,研究其表現技巧與風格。 一、 荷蘭的風格派-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灰色的樹〉(圖 37)這幅抽象畫對於蒙德 里安來說,已預告他未來的風格將轉為幾何式風格。蒙德里安一直追求藝術中最 誠實的部份,他最大的欲望是能達到個人最純潔的境界,任何會窄化自己一時的 快樂都將其捨去,以進入一個神聖般的簡單狀態。 蒙德里安認為顏色具有不同的意義,諸如藍色象徵靈魂,由紅轉橘表現人類 進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受到立體派的薰陶,慢慢嘗試幾何平面造型的組合。進 入風格派時期之後,蒙德里安主張繪畫是由線條與顏色構成的,認為線條和色彩 是繪畫的本質,應該可以被允許獨立存在。他認為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和最純粹 的色彩組成的構圖才是有意義的永恆繪畫,他不少作品就只有垂直和水平線條, 在分割畫面中塗上色彩的原色,像是紅色、黃色和藍色的色塊(圖 38)。. (圖 37) 蒙德里安〈灰樹〉1911 年. (圖 38) 蒙德里安〈構成 A〉1920 年. 78.5x107.5cm 油畫 荷蘭海牙市立美術館. 91.5x92cm 油畫 羅馬國立現代美術館. 二、 英國畫家-戴維.霍克尼 38.

(44) 戴維.霍克尼(David Hockney, 1937-)是西方當代最負盛名、最有影響力的造 型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創作涉及面很廣,有素描、速寫、攝影、色彩繪畫的各 種媒介、舞台藝術等等。他把傳統繪畫方法和現代科技融合於一體,既保留傳統 繪畫造型、色彩、光影、肌理等功能,又賦與繪畫藝術新的形態。 樹是畫家 2000 年前後作品中共同的元素,霍克尼說: 樹不遵循透視法,因為他們如此複雜,線條伸展方向又如此的 多…,樹一直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我認為就某種程度而言它是空 46. 間中一種令人興奮的刺激 。 戴維.霍克尼從洛杉磯搬到英格蘭的約克郡,開始創作當地的鄉村風景,作 品多是以數張畫布構成一幅風景畫。12 月到 1 月的英國鄉村每天只有 6 個小時光 照,在光線不多的條件下霍克尼在風景中進行創作,完成了〈沃特附近較大的樹〉 (圖 39)。這幅巨大的作品是由 50 張畫布組合起來的:小小的樹林,背景處還有 個樹林,前景有顆較大的西克莫槭樹,縱橫的樹枝向外伸展。畫家想營造出完整 的環境,讓觀者被樹包圍,彷彿如置身於油畫樹林中。. (圖 39)戴維.霍克尼〈沃特附近較大的樹〉2007 年 457x1219cm 油畫. 英國泰特美術館. 三、 台灣當代畫家-林惺嶽 畫家林惺嶽(1939-)擅長以台灣自然山川風光為題材,自師大美術系畢業後, 即前往西班牙進行三年的遊歷。回到熟悉的故鄉台灣,以旁觀者的眼光看著這座 島嶼的變動,用入世者的行動著手進行台灣美術史地研究。林惺嶽曾說: 46. Martin Gayford 著, 《更大的訊息:戴維〃霍克尼談藝錄》 ,王燕飛 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13), 頁 114。 39.

(45) 藝術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本質是什麼,這會變成哲學謎語,最重要的是藝 術能夠帶給人們什麼?藝術是一種感動的力量47。 林 惺 嶽 繪 畫 的 演 變 風 格,從 神 秘 超 現 實 發 展 到 具 象 表 現,題 材 由 夢 幻 田 園、仰 視 穹 蒼 到 巨 碑 式 的 風 景,特 別 鍾 情 探 索 台 灣 山 水 的 意 境,尤 其 他 詮 釋 台 灣 山 川 成 為 主 體 意 識 的 載 體 相 當 鮮 明。因 熱 愛 島 嶼 這 片 土 地 , 以「生態式寫生」傳達大自然動人奧秘的景色。 溪 跟 河 流 一 樣,是 代 表 一 種 生 命,可 以 復 育 出 很 多 生 命,畫 家 進 入 山 裡 探 索 溪 流 畫 出 〈 深 山 幽 溪 〉 (圖 40)。. (圖 40) 林惺嶽〈 深 山 幽 溪 〉 2005 130x194cm 油 畫. 四、 台灣當代風景畫家-黃銘昌 花蓮子弟黃銘昌(1952-),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1977 年遠赴法國巴黎深造 七年,回國後定居新店。開始畫稻田系列是從新店住家前面的稻田開始,也慢慢 轉移到東南亞,去南島是要尋找熱帶氣候的氛圍,而後發展出一系列如海、荷花。 如果說「水稻田」系列是溫婉可親的田園詩,「海」系列則是呈現闊寥、深不可 測的蔚藍;再加上林投、椰子等散發強韌生命力的海邊植物,這就有生命意義詠 海的意味。 黃銘昌創作過程通常是在戶外用相機取景,若圖片精彩就照那個景色畫,有 時候會做一些挪動,從其他地方借一些元素添加進去達到畫家想要的意境。為了 創作稻田系列,畫家經常站到陽台看稻田,觀察從陰影到亮面的變化。黃銘昌說: 如果一個藝術家要走得很遠,必須要往內心挖,題材只是題材,即使畫 47. 李鳳鳴,《現代台灣藝術-台灣藝術家工作室訪問錄》(台北:藝術家,2014),頁 172。 40.

(46) 同一個題材,一直往內心挖也可以畫一輩子…,畫家最困難的是,要怎 麼樣往內挖,挖得深跟廣,然後傳達一種耐看的東西48。 遠看黃銘昌的稻田油畫,是一方生機盎然的綠。正如我們站在台灣田野 旁,放眼看去稻田的綠。但近看才警覺屬於繪畫中的綠蘊藏極豐富的綠和筆 觸。畫家是以 0 號貂毛筆進行勾勒,逐枝逐葉描繪水稻的莖葉,畫家往往需 要數月的創作,將筆觸反覆堆疊,才構成一幅稻田油畫(圖 41)。. (圖 41)黃銘昌〈稻色平遠—水稻田系列〉2006 年 130x194cm 油畫. 48. 李鳳鳴,《現代台灣藝術-台灣藝術家工作室訪問錄》 ,頁 369。 41.

(47) 第四章、「風景」系列創作內容 第一節、 創作理念 一、創作形式 筆者從各個時代、各個畫派和不同風景畫畫家的作品中做研究比較,將西方 風景畫的思想、技法、空間、光與色彩等要素融會貫通,再創造出一套自己的繪 畫方式,運用在「風景-四季」系列創作中。筆者愛好以寫實描繪大自然方式詮 釋自己創作表現形式,寫實形式的作品不僅易懂,也容易將色彩轉換為情感表達 出來,藉由具體的構圖展現在作品上。筆者取汲每次旅行所拍攝的景物作為參考 資料,擷取部分需要的主題,重新安排,構成一幅新的風景繪畫。 春、夏、秋、冬四季遞嬗是宇宙萬物變化的法則。春天如同史特勞文斯基 (Stravinsky,1882-1971) 作品《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是在表現冬天過後, 萬物自地下奮力萌芽的過程;夏天如同人生的青春,過得火熱、急躁、懵懂而 熱烈,時而陽光明媚時而雷雨交加,正如人年輕的情绪變換多端;秋季的北國, 滿城遍布著楓葉、山毛櫸,甚至是銀杏展現紅、黃、金等不同層次的顏色裝飾 大地,宛如大自然的調色盤;冬季高原上的古城,古色古香的中式古建築群環 繞在潭邊,景色浪漫秀麗,玉龍雪山氣勢磅薄,閃閃皚皚的白雪,山上終年積 雪,直插藍天。 筆者以「風景-四季」做為畢展主題,台灣高山的溪澗和漁港代表著「春季」; 西湖湖畔的荷花代表著「夏季」;東京皇居御苑內的公園代表著「秋季」;麗江 的玉龍雪山山腳下代表著「冬季」 。以不同地區所見到的四季景色做一系列創作, 傳遞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循環意義。 二、創作媒材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曾說過「那落日的餘暉以及 地中海碧藍的色彩所傳達的表現性,恐怕是任何確定的形狀與色彩也忘塵莫及的. 42.

(48) 49. 」 。大自然迷人的色彩成千上萬種,盡量用有限的顏料以和諧的方式去表達無限. 的色彩對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1944)對色彩下了結論: 「…色彩是一個媒介,能直接影響心靈。色彩是鍵、眼睛是錘、心靈是琴 弦。藝術家便是那隻依需要敲鍵而引起心靈變化的手50」 康定斯基透過鋼琴發出聲音的全部過程來說明色彩的作用,畫家僅依照自己心靈 上的需要在畫布上塗抹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是豐富的,為了表達無限的色彩對象,筆者從國內外找尋不同 品牌的油畫顏料來添增自己畫箱顏色的可能性。創作進行先是以價格較低廉的大 陸製的貝碧歐(Pebeo)和英國製的溫莎牛頓(Winsor&Newton)鋪設大塊面積,繼而 用荷蘭製的林布蘭登(Rembrandt)與德國製的貓頭鷹(Schminke)畫出主調,最後會 使用日本製的日下部(Kusakabe)做最後的修飾。 三、創作技法 在繪畫技法上,使用了直接畫法和古典技法。直接畫法在製作塗底劑,是用 Gesso 和入少許黑色壓克力顏料均勻攪拌成中性的灰藍色調,以大排刷塗抹在全 麻畫布上,待基底乾燥後,採直接畫法。部分作品是先以水性的壓克力顏料直接 畫出物體色,再以油畫顏料逐筆上色,直到色彩飽滿為止。 古典技法,是用碳酸鈣加無酸樹脂(比例 3:1)取代 Gesso 為塗底劑,打磨到光 滑再以鉛筆做素描稿。底層素描階段是使用各種不同的灰色來塑造形體,待單色 畫徹底乾後,再以貂毛畫筆沾取少許透明或半透明的顏色薄塗上色,反覆多次罩 染,直到色彩飽滿。 碳酸鈣加無酸樹脂做法:先取 3 杯碳酸鈣加 5 杯水溶解於容器中約兩小時, 等碳酸鈣全部沉澱,再將多餘的水倒掉,另取 1 杯無酸樹脂倒入溶解後的碳酸鈣, 用竹筷緩慢均勻的攪拌,避免氣泡滲入,攪拌後會呈現如優格黏稠狀。使用排刷 以不同方向逐層刷上,約刷數十次後待乾,再用粗砂紙(400 號到 800 號)打磨到 49 50. 丁寧, 《西方美術史十五講》(北京: 北京大學,2009),頁 11。 龐均, 《油畫論》(北京: 人民美術,2007),頁 331。 43.

(49) 光亮平整如鏡面可反射為止。以碳酸鈣加無酸樹脂刷在畫布上,6 號以上的畫布 則需有木板裱褙於畫布背面,筆者實驗發現無木板襯底,畫布背面缺少支撐不只 無法磨到像鏡面一樣光滑平整,甚至因畫布承受不住碳酸鈣的重量和打磨時的壓 力,容易引起畫面龜裂。 部分作品為求畫面效果,還會添加少許蜜蠟。自製「蜜蠟」需備蜜蠟 500 克、 松節油 100 克、達馬凡尼斯(dammar varnish) 100 克材料,先將蜜蠟隔水加熱至完 全融化,將松節油和達瑪凡尼斯加入融化的蜜蠟中,充分攪拌均勻,再倒入玻璃 罐冷卻。. 44.

(50) 第二節、作品解析 一、春天 (作品一). (作品一) 陳妙芳〈春之澗〉2014 年 油畫 91x72.5cm. 45.

(51) (作品二). (作品二) 陳妙芳〈溪谷的晨光〉2016 年 油畫 116.5x91cm. 早晨走在杉林溪的石井磯步道,清脆的溪流聲劃破晨間的寧靜,溪水兩旁圍 繞著濃密的樹林,溪中躺著卵石,冰冷清澈的山泉川流其中。遠處升起的太陽, 晨曦的柔光灑落在生苔的卵石上,淡淡的芬多精讓森林更有生命力。這兩幅畫展 現溪澗寧靜的氣氛。 地平線提高到畫面的 2/3 處,使溪流更顯得長遠,向後延伸過去的石頭與兩 側的樹林形體越加模糊,增加畫面的空間感,使溪澗更為寬廣。 溪澗中的大大小小卵石是這兩幅作品的主角,仔細刻畫近景的石頭,油畫中 的造型是用色彩來塑造它的形體,先用 Burnt Sienna 畫出大面積的單色調,上暗 部物體色,再逐漸剔亮,最後點出高亮處。. 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