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格魯派《現觀莊嚴論》注解的傳承與創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格魯派《現觀莊嚴論》注解的傳承與創新"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格魯派《現觀莊嚴論》注解的傳承與創新

從「彌勒是佛或菩薩之諍」的溯源觀察

釋永明釋永明 釋永明釋永明

摘 要

彌勒是佛?還是菩薩?

這個議題與相關的辯諍內容,精采的存在於現今格魯派三大寺六 札倉所用《現觀》教本中,討論的主題不止是單純確認彌勒是佛或菩 薩,而是以此為引,透過辯論析解,除了展現《現觀》注釋家們細膩 與深厚的佛學學養,還讓學習者於研讀中,能重新審思自己對於佛及 佛聖者本身與其相關概念之認識上,是否合於佛教、合於學理與量 理。此中,用在釐清「彌勒身份辨析」之教理或範疇,於教典上,觸 及了《華嚴經》、《寶性論》、《俱舍論》、《集論》及《密宗道次第》等;

於學理上,涉及了佛與菩薩思想,如佛三身、成佛不在人間而在色究 竟天、過去佛與未來佛的認定、佛聖者心相續中是否有發心、自利利 他圓滿的佛聖者無追求利他之心嗎?十地菩薩、一生所繫、補處菩薩 與白幢天子、兜率天代理佛位者等一異與關係之問題;於量理上,大 量運用了因明邏輯之遮詮法等宗、因、喻之遮、立、斷等途徑來進行 辨證,內容豐富教理完備。

但是,當筆者對於相當這個「彌勒身份辨析」議題在《現觀》注 釋書中的應有位置進行檢視時,發現當今三大寺六札倉所用《現觀》

教本出現之前的印藏諸注釋書中,除了二十一本印傳注釋書中並未提 及之外,現存藏文《現觀》注釋書稍早的薩迦派聶溫《除意闇》及其 徒宗喀巴《善說金珠》等書亦未涉入。既然如是,那麼,它是如何成 為西藏後出尤其格魯派《現觀》注釋書中難以避談的議題?在某種層

(2)

次下,它的出現與內容的變化、擴張,將能反應格魯派《現觀》注釋 書傳承與創新的大致情形。因此,本文順著這個議題往前回溯,漸次 上推至格魯派之前及創發之時的十四世紀,透過依出現年代前後排序 的格魯派所出注釋書群之內容解讀與比對,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主 要嘗試觀察析述十四世紀格魯派宗喀巴以降,至十八世紀卓尼札巴協 珠為止這段時間之流裡,「彌勒是佛或菩薩之諍」的源出、傳續、承 接與創新等發展、衍變情形,依此呈現格魯派在這前後約四、五個世 紀之時代歷程中,諸注釋書之義理傳續、承接與創新等的大致情形。

關 鍵 詞 關 鍵 詞關 鍵 詞

關 鍵 詞 :::: 現 觀 、 彌 勒 、 注 解 系 統 、 善 說 金 珠 、 師 子 賢 明 義 釋

(3)

Tracing the Source of the Dispute Whether Maitreya is a Buddha or a Bodhisattva: An Observation o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Gelug Commentaries on the Abhisamay AlaMkAra AlaMkAra AlaMkAra AlaMkAra

Shih Yung-ming

The Abhisamay AlaMkAra textbooks used presently by Gelugpa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ntain discussions on the question whether Maitreya is a buddha or a bodhisattva. Texts like the Avata M sakas U tra

,

Uttaratantra

,

Abhidharmako z a and W ik S asamuccaya are quoted and Buddhological concepts like buddhahood, the stages of a bodhisattva etc. are probed by all traditional means of Buddhist logic.

The present writer discovered, however, that none of the

twenty-one Indian commentaries on the Abhisamay AlaMkAra and

none of the earlier Tibetan commentaries up to Tsong-kha-pa

himself contains anything corresponding. Thus the question

arises how this became such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later

commentaries,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Gelugpa. The main thrust

of the present paper lies in an exploration of this riddle

covering the Gelug commentaries after Tsong-kha-pa up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aspects of this literature.

(4)

一、前言

(一)研究緣 起、方法與目的

西 藏自印 地傳 入二十 一本《 現 觀莊 嚴論 》注解書 之後,經過 翻 譯、

研 究, 加上藏 地僧 人 們不 斷地傳 講、 學習 與 注釋 ,累積 了數 量 驚人 的 藏 文《現觀 莊嚴 論》注解 書。1直 到今 天,當我 們回溯、觀察 各 個藏 文 注 釋書 在這段 造釋 歷 程中 所顯現 的 變 化, 不 難發 現諸如 寫作 方 式、 語 言 的 表 達 、 所 依 持 的 宗 派 立 場 及 辨 證 形 態 等 等 似 乎 都 有 著 明 顯 的 演 變 。其 中,就 注解 方 式與 內涵整 體 來 說, 五 大教 派中的 格魯 , 其一 百 六 十部 注解書 幾乎 都 追隨 了創派 者 宗 喀巴《 善說 金珠》 與其 心 子賈 曹 杰 《心 要莊嚴 疏》 之 後, 詮釋 方向 與 思想 中 心幾 乎可說 是接 續 、傳 承 了 這兩 部疏本,2但 是,從二 大師 所 處的 十 四世 紀,也 是《 現 觀 》注 釋 研 究風 氣最盛 的時 期 ,到 現今三 大 寺 六札 倉 所用 教本源 出的 十 六、 十 七 、十 八世紀 ,這 前 後四 、五個 世 紀 之間 所 完成 的注釋 書中, 從最 先 發 生解 讀上角 度的 轉 化與 主題的 突 顯、成 立,中期強 化某 些問 題 意識,

到 後期 漸漸有 援引 更 多資 料擴大 討 論 的趨 勢,這 種情形 看來 似 乎極 為 明 顯。 但是, 嚴格 來 說, 其中 細部 詮 釋內 容 與注 解方式 傳續、 承接 及 創 新之 實際情 況如 何 ?筆 者認為 若 能 進行 按 年代 順序進 行比 對 式的 考 察 ,應 可略顯 是中 梗 概。

有 鑑於此 ,本 文將嘗 試整理 並呈 顯 這一 段 時 間內, 格魯 派諸注 釋 書 之間 傳續、 承接 及 創新 之大 致情 形。方 法 上, 是以一 個共 通 的主 題 為 主軸 ,將諸 本在 這 個主 題下 所涵 蓋 的各 個 文段,依先 後順 序 加以 貫

1 就 現 今 尚 能 得 見 者 而 論,約 有 寧 瑪 派 六 家 十 二 部、噶 舉 派 二 家 四 部、薩 迦 派 十 一 家 約 三 十 三 部 、 格 魯 派 七 十 家 約 一 百 六 十 部 及 覺 囊 派 二 家 七 部 ( 另 有 實 本 訊 息 未 知 者 多 羅 那 他 之 註 計 一 家 一 部 )等,再 加 上 派 別 未 明 者 二 十 一 家 約 二 十 四 部 , 總 計 約 一 百 零 九 家 二 百 三 十 九 部。( 詳 見 拙 著《 藏 文〈 現 觀 莊 嚴 論 〉注 釋 書 研 究 》 p.p.5-75[以 下 略 稱《 藏 註 研 究 》],法 光 佛 教 文 化 研 究 所 畢 業 論 文,未 出 版,2003 年 7 月 )。

2 參 《 藏 註 研 究 》 p.p.25-66。

(5)

穿 之後 ,透過 內容 的 解讀 與比 對以 作 為觀 察 的基 礎。至 於作 為 貫穿 考 察 的主 題應以 何者 為 合適 ?筆者 認 為 這類 的 研究 尚屬起 步階 段,各 種 議 題範 圍都可 單獨 考 察, 本文 則僅 以 當今 三 大寺 六札倉 《現 觀 》教 本 共 存的 「彌勒 是佛 或 菩薩 」議題 , 上 溯至 此 議題 支分之 源頭, 也是 多 數 早期 印藏注 釋書 共 通的 第一個 議 題 ——「《 現觀論 》禮 讚 文 之 需 要」,

以 此整 體與支 分二 議 題為 先後端 之 主 軸, 貫 穿於 十四世 紀格 魯 派宗 喀 巴 以後 ,至十 八世 紀 卓尼 札巴 協珠 之 前諸《 現觀 》注釋 書, 觀 察對 比 其 間內 容、論 辯方 式 、寫 作形式 等 差 異, 同 時呈 顯這個 代表 此 中時 代 歷 程的 格魯派 諸注 釋 書之 義理傳 續、 承接 與 創新 等的大 致情 形 。

(二)辨諍背 後的共同立場——《現觀》作者是彌勒

「《 現觀論 》禮讚 文 之 需要」這 個 注釋主 題本 身,其 衍生 出來 的 支 分 重點 議題,在後期 來說,其實 更多的 份 量是 放在「《 現觀論 》作者 彌 勒 身份 」之辨析 問 題 上。對此,藏 人 的觀 念 裡似乎 不曾 懷疑「《 現 觀論》

作 者是 彌勒 」這樣 的 說法,3也就 是說,傳 統 藏傳 佛教裡,或 說《 現觀》

藏 文注 釋書中 的討 論,幾 乎都不 是 放 在「《 現觀 論》作者 是 誰」這一層,

而 是在「《現 觀 論 》作者確 實是 彌 勒」,甚至 是「《現觀 論》作者 就是 現 住 兜率 天的彌 勒」的 前提 與共識 之 下,直 接 就「《 現觀 論》作 者 彌勒 是 誰 」進行 身份辨 析。雖 然現今 某些 東西方 學者們 對於「《現 觀 論 》作者」

抱 著更 高度的 懷疑 並 產生 更大範 圍 的 可能 性 結論,包括「《現觀 論》作 者 不是 彌勒而 是無 著 」及「《現觀 論》作者 其 實只 是剛好 同樣 名 為彌 勒 的 某個 人而已 」,4藏傳 系統 仍然堅 持「《 現觀 論》作者 是彌 勒 」這樣 的 觀 點, 例如瓦 納拉 西 大學 格魯 27 總會編 輯小組 在印 製 《心 要 莊 嚴疏》

1997~1998 年 版 時 , 在 前 頭 附 上 了 一 篇 編 輯 序 文, 其 中 提 到 :

3 另 外,在 藏 漢 二 地 佛 法 傳 續 中,對 於《 寶 性 論 》作 者 藏 傳 亦 傳 為 至 尊 彌 勒,但 漢 土 則 傳 為 堅 慧 ( Saramati) 所 造 , 相 關 整 合 論 述 可 參 釋 恒 清 《〈 寶 性 論 〉 的 研 究 》 一 文 , 收 於 《 佛 教 思 想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 印 順 導 師 九 秩 華 誕 祝 壽 文 集 》。

4 參 釋 如 石《〈 現 觀 莊 嚴 論 〉一 滴 》( 以 下 簡 稱《 一 滴 》)p.p.10~16,法 鼓 ,2002 年 7 月 。

(6)

某 個歷史 學家 說:「 不 是持 兜率 天喜 悅 法的 至 尊彌 勒所作,而 是 印 度 的佛子 比丘 彌勒怙 主所著 作的 。 」這 是 與 《明義 釋》 等具量 的 論 相違, 而且 諸彌勒 法作者 若是 某 個比 丘 班 智達所 作的 話,應 像 龍 樹父子 等那 樣,在 歷史上 必定 有 某種 大 流 行才對,並 不像那 樣 流 行之故,以 及 [若 是如 此, 則 ]無著將 不會 是唯識 的 開 轍師。 因 此 ,像那 樣的 說法, 它是 許多未 將 佛菩 薩 的 功德和 諸天 等放在 心 上 或不接 受的 人們, 光是 靠著自 己 的杜 撰 來 的。5

從 這裡可 發現 最晚在 二十世 紀末 以 前, 藏 傳 教團裡 長久 以來不 曾 懷 疑的 問題, 一種 全 然不 同研 究與 思 惟產 物 形成 的聲音 ,已經 為他 們 所 聽見 ,於是 也開 始 對東 西方 佛教 學 者們 另 類研 究主張 有所 反 應與 批 駁 ,認 為若果 真是 某 個同 名彌勒 的 人 所著, 不至 於不合 常理 的 未曾 普 遍 為人 所知, 應當 在 當時 就有 某些 公 認的 認 定才 對。雖 然不 能 接受 這 種 質疑 的合理 性, 在 內心 中也堅 持 追 隨聖 賢 的觀 點,但 也主 張 必須 仔 細 的去 尋求正 法清 淨 的根 據,並 將 理 由說 清 楚, 如其序 文言 :

此 外,雖沒 有 獲 得真 正 堅固 的理由,但我 方 的[傳承 ]從 正等 覺(佛)

至 今,正 法的 流續依 序不斷 開展 的 情形 和 年 代,必 須要 仔細的 尋 找 清淨的 根據 ,將全 部好 好的組 織 安排 之 後 而加以 了解 ,並且 將 理 由說得 很清 楚,我 想這 是很重 要 的。6

藏 系佛教 裡雖 似不曾 懷疑過「《 現 觀 論》作 者是彌 勒」的 說法,但 是 不是 認同只 要是 稱 為彌 勒者, 如 當 時常 隨 佛陀 身邊的 彌勒、 兜率 天 的 彌勒 及當來 下生 的 彌勒 ,都與 《 現 觀》 作 者為 同一? 十五 世 紀的 卻 己 賈千 《遊戲 海》 在 論述 相關問 題 時 說到:

有 說「至 尊彌 勒也不 是佛也 不是 菩 薩, 然 而 《現觀 》作 者的至 尊 彌 勒,是 佛」,及 有 說「 是菩 薩」。答: 此二 說不對 , 因 為若 是 至 尊 彌勒的 話, 必須是 《現觀 》作 者 的至 尊 彌 勒之故,彼 至尊彌 勒

5 引 譯 自 藏 文 《 心 要 莊 嚴 疏 》 出 版 序 pp.3~4, India, 1997~1998。

6 同 上 , p.4。

(7)

是 彼之故 ,彼 《現觀 莊嚴》是至 尊 所 造的 論 之故。7

此 中,似 乎主 張有著 不須理 由必 須 視為 相 同 才合理 這樣 的味道 。 其 實,不只 這個例 子,除了 少數 近 代如卓 尼札 巴協珠 有 不 同看 法 之外,

藏 師們 多數是 將各 種 場合 的彌勒 等 同 而論。 雖然 肯定《 現觀 》 作者 是 彌 勒, 但他是 否就 是 現住 兜率天 的 待 補佛 位 的彌 勒?是 一或 是 異? 若 是 一的 話,他 現在 是 菩薩 還是佛 ? 若 說現 在 是佛 的話, 能不 能 成立 彌 勒 一生 補處、 當來 下 生的 未來 佛之 說?對 於 這個 名為「 彌勒 」 的作 者 本 身之 身份定 位、 考 察與 辨析, 在 藏 系佛 教 裡曾 引起激 烈的 討 論, 其 中 支分 議題甚 多, 而 熱烈 討論情 況 ,從現 今 三大 寺六札 倉各 教 本幾 乎 都 花上 至少十 幾頁 的 大篇 幅進行 討 論 可見 一 般。

但 是, 當 我 們試 著 溯 源,是 不是 可 以發 現 到這 個 議題 範疇 的 討 論 是 以什 麼樣 的 面貌 出 現在 印 地傳 來的《 現 觀 》傳 譯 本 中, 議 題 重點是 如 何在 十四 世 紀至 十 八世 紀 後半 的格魯 派《 現觀 》 注 釋書 中 輾 轉的、

次 第的 發生 位 移? 以 下就 分 三個 部分進 行, 先考 察 形 成「 彌 勒 是 佛或 菩 薩」 問題 的 最初 源 頭「 禮 讚需 要」輾 轉 形 成「 佛 或 菩薩 」 議 題 的情 形 ,再 觀察 此 後接 續 進入 的「 彌 勒是佛 或 菩 薩之 諍 」 於各 書 辯 駁之實 際 內容 ,最後 歸納 總 結。

二、從「禮讚需要」形成「佛或菩薩」議題

「彌 勒是 佛或 是 菩薩 」納入 《現 觀》注 釋 書而 作為 一個 主 題論 述 的 來龍 去脈如 何? 當 從以 下三個 階 段 進行 說 明:(一 )印 傳本 子 最初 形 成 「禮 讚需要 」議 題 的情 形;(二 )「 禮讚 需 要」 在早期 藏文 注 釋書 中 的 解讀 ——「 自利及利他說」;(三)諍辯的開端。

7 漢 譯 自 藏 文《〈 現 觀 莊 嚴 論 〉并〈 釋 〉之 疏.顯 明 二 種 難 處 關 要 疏 ——〈 善 緣 龍 王 遊 戲 海 .總 義 部 〉》( 略 稱《 遊 戲 海 》)上 冊 p.45 下 方, 中 國 藏 學 出 版 社 出 版, 青 海 新 華 書 店 發 行 , 1989 年 。

(8)

(一)印傳本 子最初形成「禮讚需要」議題的情形

進 入《 現觀論 》正 文 之前 ,最 初有 一 段禮 讚 文如 下:

求 寂聲聞 由遍 智 引導另 趣最 寂滅 諸樂 饒益 眾生者 道 智令成 世間 利 諸 佛由 具種 相智 宣此 種種 眾相法 具 為聲聞 菩薩 佛 四 聖眾 母我 敬禮8

當 面對 著這段 禮讚 文 時, 印 度注 釋 家們 是 如 何下 筆 作解 釋 的 呢 ? 二 十一 部印傳 《現 觀 》注 釋書中, 出 現最 早 的聖 解脫軍 (約六 、七 世 紀 )《二萬 五千 頌 現 觀 釋》如 是作 解:

[此 頌 ]意 義 為 何 ? 依 據 聖 補 特 伽 羅 的 情 況 來 配 立 三 種 一 切 智 之 不 共 功德以 作為 前行故 ,頂 禮般若 波 羅蜜 多 。9

這 段文 顯然只 解釋 了 《現 觀 》作 者 彌勒 所 採 用之 禮 讚方 式: 將 四 聖 眾個 別配合 上能 生 他們 之三一 切 智 及其 所 生之 不共功 德, 用 此作 為 彰 顯 四 聖 之 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之 殊 勝 。 聖 解 脫 軍 之 後, 弟 子 尊 解 脫 軍 (七 世紀後 半) 之 解說 亦同,10然 而到了 師子賢(約 730~790A.D)

撰 著《 明義釋 》時 , 開始 拓展 出另 一 層面 的 說明。他試 著在 正 式解 說 彌 勒 禮 讚 文 的 本 身 之 前 , 先 用 一 段 文 句 帶 領 讀 者 將 思 考 層 面 跳 脫 出 來 ,背 後似乎 問著 《 現觀 》作者 彌 勒 為了 什 麼而 要在論 文最 初 放入 這 段 禮敬 文?彌 勒禮 敬 般若 母的用 意 到 底何 在 ?在 這樣的 問題意 識作 為 前 提之 下,師 子賢 直 接以 一段文 來 表 達他 所 理解 的彌勒 安立 禮 敬文 之 需 要, 其相當 之藏 譯 文即 為:

]SCc-R-qUc-R-_E-I…N-NU-R]Ã-≠ÈN-R-NE-UM—P-R_-_T-Lfi-§ÈP-Rc, cÈ-cÈ-_E-C…-_…C-R]Ã-^‰-a‰c-l…c-a‰c-_T-l…-S- _È`-Lfi-p…P-R]Ã-^“`-FP-n…-_T-Lfi-NE-T-P…-`‰Cc-R-MUc-FN-]MÈT-R]Ã-î‡]Ã-CVÍ-TÈ-^…P-PÈ-Z‰c-q-T_-E‰c-R_-T\“E-Pc, CZP-NC-TFÈU-úP-]Nc-U-^ÈP-KP-_…P-RÈ-G‰- S“`-Oÿ-NqŸE-Oÿ-U‰N-F…E-, NRC-Lfi-U‰N-R]Ã-]qŸE-CPc-`-NÈP-n…c-]H“

8 此 頌 諸 譯 不 同, 本 文 則 暫 引 釋 法 尊 漢 譯 文,《〈 現 觀 莊 嚴 論 〉略 釋 》p.10, 金 剛 乘 學 會 , 1987 年 。

9 漢 譯 自 Tib32.p228,No.3787,Bp.28( 4)( 此 略 符 指 : 南 天 德 格 版 《 西 藏 大 藏 經 》 第 32 冊 , 第 228 頁 , 第 3787 號 論 典 , 第 28 貝 葉 第 四 行 。 以 下 用 法 同 此 )。

1 0 參 見 Tib33.p286,No.3788,Bp.2( 5)。

(9)

C-R_-q-T]Ã-p…_-_T-Lfi-NE-T-T´‰N-R]Ã-G‰N-Oÿ, _‰-Z…C-NE-RÈ_-^“U-`- ^ÈP-KP-H…-õ-T-TZ…P-Oÿ-TäÈN-R-¢ÈP-Oÿ-]uÈ-T -FP-n…-pC-]W`-T,

11

事 實 上 , 就 這 段 藏 譯文 看 來 , 筆 者 認 為 師子 賢 在 主 張 上 ,從 簡 短 的表 達中 似 乎留 有伏 筆 , 看在 追 隨 其 後之 西藏 注 釋 家 們 的 眼 中,各 自 表述 的空 間 似乎 都可 得 到 合 理 的 連 結 與呼 應, 當 各 自 見解 透 過 了師 徒 不間 斷的 傳 承, 卻不 經 意 營 造 了 後 期 產生 涵蓋 更 為 寬 廣甚 至 無 限的 論 述, 給予 各 種可 能留 有 似 乎被 允 許 的 空間 。也 許 套 個 現代 概 念 來說 , 師子 賢隨 行 者正 因這 段 文 的 解 讀 而 共 同架 構了 一 個 虛 擬的、 跨 時空 的 辯論 場, 提 供那 些處 於 不 同時 空 讀 著 這段 文的 諸 多 注 釋 家, 甚 至直 到 今天 作為 研 讀者 的我 們 , 一個 不 斷 被 更新 、批 駁 、 討 論的 機 會 。這 樣 的情 形, 可 以從 《明 義 釋 》 之 當 代 譯 文中 看到 反 應, 當翻 譯 家 們將 他 轉譯 為英 、 日、 中等 各 種 語文 時 , 譯 文中 確實 透 露 著 差 異 背 後 所代 表 的譯 者之 不同 解 讀。12

1 1 見 藏 譯 本 《 明 義 釋 》 p.3 中 間 , India, Varanasi, 1998。

1 2 理 解 上 諸 譯 本 呈 現 多 有 不 同 , 為 了 解 說 方 便 , 筆 者 暫 且 就 藏 譯 文 直 譯 之 , 其 它 譯 文 則 錄 置 於 下 , 以 供 讀 者 抉 擇 參 考 。

Naughton Alexader 英 譯 文 :「 Arya Maitreya demonstrating his own conformity to superior deeds,ascertained with his introspective discriminating wisdom that very lucid( faith)in Prajbaparamita i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obtaining all good things.

In order to have others generate such lucid( faith) , implicitly causing them to engage in Prajbaparamita as the source of unsurpassable and immeasurable precious qualities, he pays her homage, preceded by expressing, he nature of her qualities. 」( Translation of Haribhadra’s Sphutartha , The Clear Meaning Commentary of the Treatise of Oral Instructions of the Prajbaparamita,an Ornament for Abhisamayas( by Haribhadra) p.17,Shin Buddhis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stitute Annual Memoirs 9, 1991, Japan , Kyoto。 )

日 譯 文 為:「 聖 弥 勒 自 身 が、正 行 と 相 应 し て 開 示 さ れ た。各 自、自 ら、明 智 に よ っ て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そ の も の の の 淨 信 は 、 一 切 の 妙 を 得 る 最 勝 因 な り 、 と 憶 持 す 。 而 し て 、 他 の 者 達 は 、 不 可 得 に し て 、 無 量 功 德 の 摩 尼 宝 た る 世 尊 母

( =大 般 若 )の 本 源 を 目 ざ し て 赴 か ん と し て、淨 信 を 生 ぜ ん が た め に、ま ず 第 一 に、佛 母 に、功 德 の ま ま に 讚 嘆 す る 事 を 先 と す る 者 の 皈 命 が、[次 如 ]。」( 真 野 龍 海 《〈 現 觀 莊 嚴 論 小 註 〉 和 譯 . 註 》, 見 《〈 現 觀 莊 嚴 論 〉 の 研 究 》 一 書 之 p.95, 日 本 東 京 , 山 喜 房 佛 書 林 , 昭 和 47 年 )

釋 能 海 漢 譯 文:「 聖 彌 勒 說, 堅 穩 之 自 行,及 隨 順 熾 然 利 他 之 教 者, 謂 由 各 各 自 明 之 慧 , 依 止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經 所 有 至 極 之 教 , 是 將 來 能 得 一 切 妙 善 主 要 之

(10)

在 印祖法 友《 明句疏 》等, 及藏 人 著作 中, 幾乎都 是立 基於將 這 段 文斷 句成兩 個部 分,13再賦 予各 自的解 讀 與義 涵。14若 依法友、聶 溫、

宗 喀巴 、賈曹 傑等 兩 段式 的斷 句法 及 解說 內 容反 向推理 這段 藏 譯文 的 意 思, 筆者認 為或 可 漢譯 如下:

聖 彌勒顯 現自 身隨順 大士的 行徑 ;以各 各 自 證智決 定認 知到所 謂

「 對般若 波羅 蜜多有 境的淨 信,是 獲得 一 切妙 善之主 因」,為 了 令 他 人能對 於無 可超越 、無可 測度 的 功德 寶 之 生處的 薄伽 梵母, 以 義 理進入 之故 產生淨 信, 故暫且 於 最初 [安 置]「對 母 詮說 如 此 一 般 功德者」之 禮 讚。15

因 也 。 如 此 所 云 , 應 作 決 定 攝 持 , 則 餘 佛 母 廣 大 功 德 寶 蘊 , 莫 不 容 易 出 生 , 且 於 無 量 事 義 生 住 趣 入 之 處 , 所 作 徒 涉 之 點 , 能 生 超 舉 甚 大 之 智 明 。 是 故 初 始 於 母 經 功 德 如 何 , 如 其 所 作 名 詮 ,先 行 讚 頌 、頂 禮 、 皈 依 。 」(《〈 現 證 莊 嚴 論. 明 義 疏 〉 清 涼 記 》 p.21, 福 智 之 聲 , 1983)

釋 如 石 則 將 此 段 藏 譯 本 文 句 漢 譯 為:「 聖 彌 勒 為 了 表 明 自 己 與 菩 薩 大 士 的 行 持 相 同 , 使 人 明 確 了 解 『 對 具 有 各 各 自 明 智 之 境 的 般 若 生 起 淨 信 , 是 獲 得 一 切 妙 善 的 主 因 』,( 又 )為 了 令 他 人 生 起 淨 信,進 而 從 義 理 趨 入 佛 母 ——無 法 超 越 、 不 可 測 度 功 德 寶 的 出 生 處 , 所 以 暫 且 宣 說 『 以 讚 嘆 功 德 作 為 前 導 』 的 禮 讚 。 」

( 見 《 一 滴 》 p.129)。

諸 譯 本 對 此 易 生 解 讀 或 翻 譯 上 差 異 的 原 因 中 , 筆 者 認 為 主 要 有 兩 個 部 分 : 一 、「

]SCc-R-qUc-R-_E-I…N-NU-R]Ã-≠ÈN-R-NE-UM—P-R_-_T-Lfi-§ÈP-Rc,

」 中 的 「

§ÈP-R

」 有 作 「 顯 示 」 及「 解 說 」, 故 有 譯 成「 聖 者 彌 勒 顯 示 自 己 隨 順 正 士 的 行 徑 」或「 隨 順 正 士 之 行 作 開 示 」之 類 者; 二 、「

cÈ-cÈ-_E-C…-_…C-R]Ã-^‰-a‰c-l…c

」一 句 , 各 譯 文 將 其 主 詞 或 作「 彌 勒 」或 作「 他 人 」,而 道 理 上 從 聶 溫、宗 喀 巴 等 的 解 釋 文 意 看 來,兩 者 都 說 得 通 。 後 代 有 些 人 就 是 依 據 前 者 方 式 解 讀 , 故 說 師 子 賢 及 其 隨 行 注 釋 家 們 如 宗 喀 巴 等 密 意 所 認 許 的 ,即「 彌 勒 是 菩 薩 」,因 為 說 明 了 彌 勒 是 根 本 智、 後 得 智 次 第 生 , 故 說 非 是 佛 。 對 藏 譯 文 解 讀 的 落 差 關 鍵 字 應 當 是 其 中 的 「

l…c

」。

1 3 即 一 般 型 式 的 斷 句 「

]SCc-R-qUc-R-_E-I…N-NU-R]Ã-≠ÈN-R-NE-UM—P-R_-_T-Lfi-§ÈP-Rc,

」 及

cÈ-cÈ-_E-C…-_…C-R]Ã-^‰-a‰c-l…c

……」 兩 部 份 。

1 4 於 後 文 將 詳 。

1 5 整 個 意 思 若 依 聶 溫、宗 喀 巴、賈 曹 傑 等 看 法,大 意 解 為 如 下:彌 勒 在 根 本 定 時 , 現 見 了 對 於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有 境 三 智 具 有 強 烈 淨 信 , 將 能 成 辦 一 切 世 、 出 世 間 妙 善 果 位 , 雖 定 中 無 所 分 別 , 但 出 定 之 後 , 在 後 得 位 時 想 起 了 定 中 所 見 之 理 , 覺 得 有 必 要 讓 眾 生 也 能 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有 境 三 智 生 起 信 心 , 所 以 才 會 在 最 開 頭 的 地 方 , 先 安 立 這 頌 禮 讚 文 。 筆 者 這 樣 解 讀 的 道 理 將 在 後 文 演 述 中 得 到 呼 應 。

(11)

其 中,第一 個 部份 是「 聖 彌勒 顯 現自 身隨 順 大士 的行徑 」,這 一 句 話 在三 部印傳《明 義 釋 》疏 本中 並 未多 說,但進 入了藏 地,經 過 聶 溫 、 宗 喀巴 等人的 解讀 , 並賦 予更 多諸 如 自利 等 意涵 之後, 引發 最 晚賈 曹 傑 時代 及其之 後的 幾 個世 紀,甚 至 一 直到 今 天, 至少格 魯派 傳 承內 的 激 烈的 辯論。 至於 第 二個 部份「 以 各 各自 證 智決 定認知 到所 謂 …..」,

也 在後 來進入 「彌 勒 是佛 或菩薩 」 議 題的 辯 論場 中,常 被用 來 揣測 推 論 出師 子賢及 其隨 行 注釋 家們如 宗 喀 巴等 密 意所 認許的 即「 彌 勒是 菩 薩 」的 證據, 理由 是 此段 文說 明了 彌 勒自 身 是根 本智、 後得 智 次第 而 生 ,然 佛聖者 非如 此, 出 定、定 中 皆 能辦 事, 故 就此而 說非是 佛應 合 理 ,詳 細情形 後文 待 述。

如 上, 活動年 代緊 接 於二 解 脫軍 之 後的 師 子 賢, 似 乎開 始 將 一 個 可 以名 為「《 現觀 論 》禮讚 文之 需要 」的 解 說議 題納 入《明義 釋 》之 中 , 自 然地,為這 個 釋本 造疏的 法友( 約十世 紀)《 現觀 論釋.明 句疏》及 智 作慧(約 950~1030A.D)《 現觀 論攝議 》16等 疏自 然也就 承接下 去了。

其 中, 法友《 明句 疏 》更 是花了 不 少 篇幅 辨 析這 段釋文 ,而 當 中約 有 九 成八 都是關 於「 各 各自 證智」 本 身 及其 相 關問 題之辨 析。 他 說:

『 聖彌勒 彰顯 自己乃 是隨合 著大 士 的行 徑』等,此 句 易懂不 更 說;

「 各各自 證」 者 ,以 自超越 道故 離 言詮 , 亦 即彼自 身所 真 正證 了 者 ,不堪 能教 導於他 人,他人亦 非 能夠 依 持 彼 [教導], 因此, 唯 自 身所真 正證 了者, 即是 「各各 自 證」 ……。17

法 友如 上這段 「各 各 自證 智 」之 部 份釋 文 , 順利 傳 承於 藏 地 , 尤 其 宗喀 巴《善 說金 珠 》中 ,也引 用 此 處文 段 更加 討論。 既然 各 各自 證 智 是自 己所證 無法 如 是的 教導給 別 人,而 他 人也 無法如 是了 知 自己 所 真 正教 導的, 則句 中 此詞 之主 格必 定 非是 佛 聖者,因為 佛聖 者 無有 自 所 教授 而他人 無法 如 是了 知的情 形 。若依 此 而解 ,則判 定《 現 觀》 作

1 6 智 作 慧 只 提 及 前 段 , 相 當 釋 文 可 見 Tib33.p171,No.3795,Bp.510( 4~5)。

1 7 漢 譯 自 Tib33.p180,No.3796,Bp.20( 4~6)。

(12)

者 彌勒 不是佛 亦為 合 理。

另 外, 非《明 義釋 》 疏本 的 幾個 後 出印 傳 注 釋書 裡 ,似 乎 也 可 見 到 師子 賢提出 的「《 現觀 論》禮 讚文 之需 要」這個 解 釋 議題的 影響,如 覺 吉祥 智《慧 燈鬘 釋》 及 寶稱( 約 十 一世 紀 初) 《極稱 分》 等 書中 亦 可 見相 似的行 文。18

(二)「禮讚需要」在早期藏文注 釋書中 的解讀 ——「自利及利他說」

隨 著《 明義釋 》入 藏 後成 了 研讀 《現 觀 》 非 常主 要 印傳 注 釋 本 之 情 況下 ,藏地 祖師 大 德們 紛紛 為之 造 疏。 這 段文 傳續到 藏地 注 釋家 們 時 ,經 過討論 、解 釋 之後 ,到底 有 沒 有產 生 義理 承接上 的變 化 呢? 這 得 先將 西藏注 釋書 依 出現 年代依 序 排 列後, 再逐 一翻察 與比 對 方能 得 知 。19

就 筆者 所知,至 今( 2004 年 5 月)尚存 有 實 本可見 的約 百 家二 百 多 部西 藏注釋 書中 , 出現 年代 最早 的 一批, 當屬 噶舉派 第三 世 大寶 法 王.讓炯多 傑( 1284~1339A.D)的《 對於 八 事七 十義所 撰注 的 綱要 精 髓 》及 薩迦 派 布敦 仁 欽 竺( 1290~1364A.D)《 教言 穗》二書。 然而 前 者 並非 是全面 性解 釋 《現 觀論》, 只就七 十義作 說明, 判應 未 將 「《 現 觀 論》 禮讚文 之需 要 」納 入討論 , 而 後者 則 因個 人尚未 獲得實 本故 亦 無 從納 入討論 。

十 四世紀 中、末 期時,《現 觀論 》的研 究 進 入 極其 熱絡的 階段,產 生 了 第 二 批 相 當 有 名 的 《 現 觀 》 注 釋 家 及 其 作 品 。 這 包 括 了 聶 溫

1 8 覺 吉 祥 智 《 慧 燈 鬘 釋 》 言 : 「 聖 彌 勒 為 了 顯 示 自 身 隨 順 於 諸 正 士 之 行 徑 , 且 自 己 的 論 釋 得 以 圓 滿 撰 著 , 主 要 為 了 能 讓 他 人 因 為 對 於 無 比 殊 勝 無 量 寶 源 處 之 功 德 寶 薄 伽 梵 母 有 極 大 的 興 趣 而 生 信 , 首 先 暫 且 於 一 切 聖 者 之 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先 行 詮 說 如 是 之 功 德 之 敬 禮 。 」 漢 譯 自 Tib33.p253,No.3800,Bp.4( 2~4)。

寶 稱 《 極 稱 分 》 言 : 「 薄 伽 梵 聖 彌 勒 承 許 造 八 現 觀 偈 頌 能 集 攝 所 有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之 一 切 涵 義 之 後 , 暫 且 先 於 [著 作 ]之 初 , 禮 敬 能 成 辦 一 切 現 觀 之 因 的 三 有 上 師 佛 母 薄 伽 梵 母 ,……」 漢 譯 自 Tib33.p231,No.3799,Bp.378( 2~4)。

1 9 本 文 所 提 及 的 人 名 及 書 名 之 原 藏 文 及 相 關 訊 息 , 可 參 見 《 藏 註 研 究 》 上 篇 , 此 處 將 不 贅 錄 。

(13)

( 1345~1439A.D)《 除 意闇》、薩迦 派 仁 達瓦(1349~1412A.D)《 日 光 疏》、雅 敦( 1350~1412A.D)《 如意 灌 頂王 》等,及 格魯 創 始者 宗 喀 巴 ( 1357~1419A.D) 之 《 善 說 金 珠 》。 第 三 批 是 之 後 的 薩 迦 派 絨 敦

( 1367~1449A.D)《 顯明句 義》 及格 魯 賈曹 傑(1364~1432A.D)《 心 要 莊嚴 殊》、克 主 傑 ( 1385~1438A.D) 《 難 瞭解之 光顯 》等。20

第 四批注 釋家 包括了 造有為 數不 少 的《 現 觀 》注釋 書之 薩迦派 釋 迦 卻滇( 1428~1507A.D )及 茍然巴( 1429~1489A.D),還 有同 樣活 動 於 十五 、十六 世紀 間 的格 魯派洛 窩 堪 千. 索 朗倫 珠(1441~1525A.D)

及 噶 舉 第 七 世 大 寶 法 王 卻 扎 加 措 ( 1454~1506A.D)、 格 魯 派 卻 己 賈 千

( 1469~1546A.D )、 第 十 六 任 甘 丹 赤 巴 . 饒 蔣 巴 卻 迥 嘉 措

( 1473~1539A.D)、班千 索南札 巴( 福稱 )( 1478~1554A.D)、開 珠 . 滇 巴達 傑( 1493~1568A.D),還 有十 六 世 紀初、中期 噶 舉派 第 八世 大 寶 法 王 ——噶 瑪 . 彌 覺 多 傑 ( 1507~1554A.D)、 第 五 世 夏 瑪 袞 卻 言 臘

( 1525~1583A.D)及 竹 巴噶 舉派貝 瑪噶 波( 1527~1592A.D) 等 。 第 五 批 注 釋 家 包 括 了 格 魯 派 卻 己 賈 千 弟 子 開 珠 . 瑾 巴 達 傑

( 1558~?A.D)、第 四 世班 禪.洛桑 卻己 賈 千(1565~1662A.D)、第 四 十三 任甘丹 赤巴 ——開秋.蔣巴 札西( 1618~1684A.D)、妙音 笑金 剛

( 1648~1722A.D)及卓尼.札巴 協珠( 1675~1748A.D),薩迦 派則 有 阿 旺卻 札(1572~1641A.D) 等。21

「 彌勒安 立禮 讚的需 要」這 個議 題 進入 到 藏 文注釋 書中 的 最初 情 況 如何 ?以下 暫依 上 文所 列幾 批注 釋 家及 其 著作,並以 筆者 個 人所 能 得 見的 本子按 序說 明 。首 先,考 察 同 為師 子 賢《 明義釋 》疏 本 的聶 溫 及 宗喀 巴本之 疏文。22

2 0 另 外 還 有 薩 迦 派 開 巴 千 波.袞 噶 仁 千( 1388~1401)及 格 魯 派 第 一 世 達 賴.賈 哇 給 敦 竹 ( 1391~1474)、 堅 厄 . 洛 椎 賈 千 ( 1402~1472A.D)、 祥 雄 巴 . 曲 旺 札 巴

( 1404~1471A.D) 等 。

2 1 此 後 注 釋 家 可 見 《 藏 註 研 究 》 上 篇 。

2 2 本 文 基 於 兩 項 因 素 : 一 、 筆 者 現 有 手 邊 能 見 實 本 中 著 作 年 代 最 早 ; 二 、 與 格 魯 創 派 者 宗 喀 巴 有 師 徒 關 係 , 故 以 聶 溫 注 《 除 意 闇 》 為 本 文 排 序 上 第 一 本 觀 察 、

(14)

儘管 印來《現 觀 》注 釋傳譯 本中 似 乎未 見 有 對《現 觀》 作者彌 勒 作 過某 些專門 之討論 或解 釋,然 而到 了 西 藏 之後,開始 稍有 說 明。 如 聶 溫《 除意闇 》在 提 出彌 勒禮讚 具 有 自利 需 要的 解說之 前, 引 經說 明 作 者彌 勒得名 的由來 :

誰 [禮 敬]?即 [彼 ]無罪垢 而成聖 者、對 一 切眾 生如兒 般 慈 愛而 作 利 濟 之彌勒。《 入慈 經》23曰:此 尊者 於 寶幢 佛 教 法中乃 為堅 慧 比丘,

修 慈愛一 切眾 生[法],亦授 他此 法門,如 此長 久修持。[某次 ]乞 食 時 ,足至 某家 門前之 後,對 其內 一 眾生 之 心 續生起 慈三 昧,天 人 感 到非常 驚訝 而嘆曰:「奇 哉 ! 奇哉! 」此 比 丘號稱 慈而 傳遍色 究 竟 天。彼 佛對 眾天 子 言:「此 比 丘 修此 行 時得名 為慈,成 佛 時 亦 稱 慈 ,一切 [時 處]皆名 為慈。」24

接 著,聶溫 轉 入 疏解《明 義釋 》「禮 讚文 前 釋」時,如 此 解讀 說 明 彌 勒安 立禮讚 的需 要:

基 於何等 需要 ?自利 者,透 過彰 顯 自己 乃 隨 合正士 行徑 之 門路 , 他 人得以 了知 [自 己]是正 士,而 此 事亦 有 需 要,能 令所 化眾生 趣 入 正士所 造之 論。利 他者, 為了 令 生信 心, 如同以 水洗 珠般, 能 清 除不信 等心 之垢穢 。 ……25

像 這樣, 聶溫 將師子 賢的「 聖彌 勒 顯現 自 身 隨順大 士的 行徑」 及

「 以各 各自證 智……」這二段 文各 判 讀為「 自利」、「利他 」,也 就是 將 師 子賢 所謂的 彌勒 安 立禮 讚文之 需 要 解釋 為 :基 於自利 、利 他 二種 需 要 ,故 於論首 安立 禮 讚偈 。由此 可 見 至少 最 晚在 聶溫所 處時 代 時, 藏

討 論 的 對 象 。 另 外 , 仁 達 瓦 及 雅 敦 注 且 待 未 來 得 見 實 本 再 究 。

2 3 藏 :L3?- 0- :)$- 0:A-3.R, 未 知 出 處 及 相 當 之 漢 譯 經 , 今 暫 且 直 譯 為 「 入 慈 經 」, 或 可 作 「 彌 勒 入 經 」。

2 4 漢 譯 自《 除 意 闇 》Bp.43,全 名《〈 現 觀 莊 嚴 論 〉并〈 釋 〉之 廣 疏 合 釋.除 意 闇 》,

十 九 世 紀 刻 印 於 拉 卜 楞 寺 之 刻 印 版 本 , 於 1978 年 由 Ngawang Sopa 攜 至 新 德 里 以 西 式 裝 訂 型 態 分 二 冊 複 印 發 行 。 又 , 這 段 敘 述 不 知 出 處 , 但 漢 譯 經 典 中 提 及 彌 勒 得 名 由 來 的 , 如 《 賢 愚 經 》 第 十 二 卷 , 記 阿 難 請 問 彌 勒 得 名 由 來 , 佛 為 說 曇 摩 留 支 王 願 修 慈 心 三 昧 的 經 段 內 容 。

2 5 同 上 , 漢 譯 自 Bp.44。

(15)

人 的著 作中已 明確 的 使用 自利、利 他 需要 的 角度 來解讀 此議 題 。 對 於這樣 的判 讀,您 是 否看得 到如 下 這些 問題? 即:所 謂「 自 利 」, 其 背後 乘載著 什麼 意 義? 既然 展現 追 求自 利 需要 的行徑 ,就 必 然於 心 續 中具 有追求 自利 需 要的 心?此心 可 稱自 利 心嗎 ?為何 「 透過 彰顯 自 己 乃隨 合正士 行徑 之 門路,他 人得以 了 知 [自 己]是正士 」屬 於「自 利」

的 義涵 ?若這 真是 這 裡所 謂的 自利,那 麼,《 現觀》作者 彌勒 是 否具 有 此 種自 利需要 ?如 果 有的 話,能 不 能 確立 此 處所 說彌勒 不是佛 聖者?

到 了宗 喀巴時 ,他 毫 無 疑 問的完 全 承 接了 如 同聶 溫疏所 出現 的「自 利 利 他 說 」,26並未 碰觸 到 這 些 問 題 , 因 此, 其大 體文 義 亦同 聶 溫 。27然 而 , 對 於 《 明 義 釋 》 的 「 聖 彌 勒 ……各 各 自 證 智 ……, 是 獲 得 一 切 妙 善 之主 因……之 禮讚 」, 他如此 說明 :

設 問:何 故為 了生信 而說禮 讚? [答 :]雖 然 如自所 體悟 的不能 對 他 人開導 ,他 人也不 能由開 導而 得 證悟, 但 是瑜伽 者對 於作為 自 身 所證事 的各 各自證 智之境 強烈 淨 信, 是 獲 得世間 與出 世間一 切 妙 善的主 因,認識 體 會到 上述 [的 道 理]之 後,[彌 勒]為 了 [令 他 人]

生 信之故 ,說 了此頌 [禮 讚偈 ]。 [此 頌]結 合 者,即 成為 主 因之 道 理 者,以 後釋 說明。 ——此是師子賢的見解。28

如 同前面 印祖 法友解 釋「 各各自 證 」之 文 , 宗喀巴 亦同 樣說明 自 所 體悟 為自所 能解 , 無法 使他 人因 自 己的 開 導獲 得證悟 ,因 此 ,若 僅 依 此釋 文推判 宗喀 巴 密意 ,則可 言 其 應當 認 許了 彌勒不 是佛 聖 者。 在

2 6 釋 如 石 對 於 宗 喀 巴 說 明 前 揭 師 子 賢 禮 讚 文 前 釋 之 疏 文 , 不 知 是 否 採 部 分 選 譯 方 式 , 其 譯 文 中 , 約 有 五 段 合 共 約 一 半 以 上 文 段 未 譯 出 ( 參 《 一 滴 》 p.p.129~130

「 庚 一 結 合 前 後 文 」), 本 處 試 譯 二 段 於 後 , 若 欲 知 宗 喀 巴 全 部 的 解 說 內 容 , 可 參 照 原 藏 文 p.p.31~34(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影 印 , 編 號 TI029)。

2 7 除 了 將 前 面 所 引 聶 溫 說 明 彌 勒 慈 愛 、 一 切 時 均 稱 彌 勒 的 說 明 , 與 彌 勒 禮 讚 的 自 利 需 要 加 以 結 合 外,也 有 引 申 之 論 述, 如 言:「 自 利 之 需 要 者,遠 行 於 凡 夫 地 而 成 聖 者 、 對 一 切 眾 生 如 兒 般 慈 愛 , 且 一 切 有 學 、 無 學 階 段 不 捨 慈 之 名 的 彌 勒 自 身 為 了 彰 顯 自 己 的 行 徑 乃 是 隨 合 著 正 士 夫 的 行 徑 故 , 彼 亦 是 為 了 令 所 化 眾 生 趣 入 正 士 所 造 之 論 。 若 如 是 ……。 」( 漢 譯 自 p.32)

2 8 漢 譯 自 p.33 第 7 行 ~倒 數 第 7 行 。

(16)

另 一段 文裡, 宗喀 巴 用自 己的 表達 方 式, 先 略引 法友《 明句 疏 》如 下 文 段之 辯證, 接著 批 駁他 的說 法有 些 不合 理:

《 明句疏 》言:「無 分 別智 者,如 是無 分別,如何安 立 對 般若母 產 生 信心, 所謂 信心乃 是心所 中的 信。答 曰 : 如同眼 識見 色後執 取 於 心中一 般, 無了別 的慧定 解[般 若 ]母 之 後 ,其後 得智 陳述以 等 至 對如實 所執 持的[般若 ]母 信解 。復次 , 所 謂『各 各 自證 智 對 有 境 般 若 產 生 信 心 』 者 , 與 其 它 行 相 結 合 亦 無 過 失 。 」29雖 產 生 如 此 二宗說 法, 但前宗 不合理 易知 ,以及 後 者 合理, 此已 於前文 解 說 了。前 說者 ,若想 「以心 來安 立 信與 菩 提 二者的 因果 關係, 或 以 量來證 成」 者,則 說彌勒 自之 等 至之 境 為 無,以 其所 引的後 得 智 認知, [此說 法 就 成]不對 的了 ……。30

宗 喀巴 分析此 說法 時 ,覺 得 回答 中 的前 段 「 眼識 觀 色後 執 取 於 心 中 」用 來比喻 各各 自 證智 與後得 智 次 第而 生 是不 合理的 ,原因 是眼 識 與 影像 的記憶 是在 極 短暫 中次第 而 生,但 根 本定 與後得 智之 間 的時 間 距 離是 長短不 一, 如 或有 入定七 天 , 或有 入 定一 分鐘, 或有 入 定數 劫 等 ,因 此喻與 義不 適 合相 提並論。 再 者, 對 般若 母的信 心是生 一切 妙 善 的 主 因 ,但 不 應 將 信 與 菩 提 二 者 以 因 果 關 係 看 待 ,31或 以 「 心 」 去 安 立, 或以量 來證 成 ,因 為要是 這 麼 做, 將 會推 演出「 彌勒 的 根本 定 是 無 境 的 」32這 樣 的 問 題 了 , 況 且 要 是 如 此 的 話, 則 於 後 得 智 當 如 何 定 解呢 ?正確 應當 是 在根 本定 時各 各 自證 智 了別 三智空 的存 在 ,但 在 後 得智 時才能 定解 根 本定 所了別 的 事。

(三)諍辯的開端

2 9 依 筆 者 的 理 解 , 此 處 因 為 般 若 母 亦 是 有 境 , 信 心 亦 是 有 境 , 以 信 心 對 般 若 母 生 信 是 不 合 理 的 , 所 以 信 心 是 菩 提 的 主 因 , 如 此 說 僅 是 假 立 而 非 現 量 。

3 0 漢 譯 自 p.33 倒 數 第 7 行 ~p.34 第 4 行 。

3 1 此 意 指 : 有「 因 」時 不 應 有 其 所 生 之「 果 」,因 為 同 一 相 續 之「 因 」與「 果 」不 應 同 時 存 在 。

3 2 此 意 指 : 無 世 俗 境 , 亦 即 根 本 定 中 無 二 現 。

(17)

當 師子賢 對《 現觀論 》禮讚 文安 立 了「 隨 順 正士行 為」 及「令 他 人 對般 若母生 信」 之 後, 又被 聶溫 、宗喀 巴 等人 分別將 之與 「 自利 、 利 他」 結合作 解時 ,看在 之後 的薩 迦 、 格 魯 諸師 眼中, 是不 是 獲得 壓 倒 性的 全面認 同呢 ? 答案 卻是 繼「 自 利、 利 他說 」之後 ,由 絨 敦與 賈 曹 傑的 諍辯傳 續下 去 ,在 之後的 格 魯 派內, 慢慢 轉化出 「彌勒 是佛 或 菩 薩」之 諍辯 局面 。 以下 就分 為質 疑 自利 說 的絨 敦、賈 曹傑的 反制 、 引 申「 彌勒是 佛或 菩 薩之 諍」共 三 個 階段 , 說明 這即將 展開 的 諍辯 之 開 端。

A、質疑自利 說的絨 敦

首 先是質 疑自 利說的 薩迦絨 敦, 他 是宗 喀 巴 稍後,與賈 曹傑、 克 主 傑處 同一輩 份之 人 。對 於自利 利 他 說這 樣 的解 讀方式 提出 反 對, 這 恐 怕得 算是從 他開 始 而有 的。雖然 他的《 顯明 句義 》同 樣也 是 疏解《 明 義 釋》 的作品 ,但 當 他解 讀師子 賢 的「 聖 彌 勒彰 顯自己 乃是 隨 合著 大 士 的行 徑」這 句時 , 怎麼 都不 能認 同 彌勒 在 單純 呼應聖 者風 範 的行 為 背 後有 著自利 的目 的 ,因 為雖然 依 師 子賢 釋 文而 說彌勒 禮敬 是 隨順 聖 者 的行 為,但 並不 能 就將 這句話 與 自 利的 需 要扯 上關係 ,因 為 聖者 彌 勒 自身 照理說 應當 沒 有自 利的需 要, 因此 分 科時 ,他以 「隨順 聖者 的 行 徑」及 「生 信的 需 要」 代替 自利 、 利他 需 要的 分科法 ,並直 接論 述 他 自己 反對前 人的「 自利 說」。他 說 :

需 要有二,其中,「 隨 順聖 者的 行徑」者,呈 顯自己 在他 人 面前 隨 順 聖者的 行為 之故。 何故?他人 因 了 知自 己 是正士 而 [樂意 ]趣 入 此 論著。將此 [說 ]結 合成自 利的 需 要是 不 合 理的,因為 對於彌 勒 來 說,基 於自 利而追 求是無 有的 之 故, 以 及 純然是 為使 他人趣 入 論 著而顯 現。「生 信 的需 要」者,是為了 讓其 他所化 機 生 起強 烈 淨 信 。此之 需要 也如後 段文 所示般, 是為 了 ……。33

3 3 引 譯 自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要 訣 現 觀 莊 嚴 論 〉〈 釋 〉 之 疏 . 顯 明 句 義 》 Bp.5a~b,

Rong~ston on the Prajbaparamita Philosophy of the Abhisamayalajkara : His

(18)

至 於絨敦 對《 明 義釋 》「 各各自 證 智 ……」這 段文的 解說 文 義上 略 同 於聶 溫《除意 闇》,對於 彌勒 如何 以 各各 自 證智 即根本 智卻 能 決定 了 別 生 起 淨 信 的 重 要 , 認 為 因 為 是 由 根 本 定 引 生 了 後 得 智 時 確 定 下 來 的 ,所 以了別 也可 從 根本 慧說起, 如 其言 :

依 信後如 何以 義趣入 母?是 以彌 勒 的各 各 自 證智所 了別 的,以 是 決 定認知 到所 謂「於 信般若 波羅 蜜 多三 智 之 境所作 者之 淨信心 , 乃 是一切 圓滿 果位的 主因」 之故 。無分 別 智 如何執 持明 了因果 之 關 係?如 煙火 的關係 是用現 量後 續 智才 定 解 的,可 稱為 「現量 所 了 別者」,同樣的,以 根本定 引生 的 後得 智 所 定解的,也 可以 稱 為

「 各各自 證智 所了別 者」。34 B、賈曹傑的 反制

同 個時 代的賈 曹傑,對 於薩 迦絨敦 提出 的「 不許 彌勒有 自 利 需 要」

這 樣的 說法,譏 為是 未 通達大 乘佛 法的表 現,35如 他在《心 要 莊 嚴 疏》

裡 說到:

承 許 至 尊 彌 勒 無 追 求 自 利 等 等 , 是 未 努 力 仔 細 地 [讀 通 ]大 乘 典 籍 。36

接 著, 他 推測 絨敦 不 許彌 勒 有自 利 需要 的 理 由時 , 認為 或 許 是 因 為 他承 許彌勒 是佛 而 有的 ,但要 真 是 這樣 的 話, 就會落 入不 看 立場 說 話 的過 失,也 就是 將 共與 不共混 在 一 起說 了。另 一種情 況, 是 絨敦 把 彌 勒當 成是菩 薩的 情 況下 來說無 自 利 的需 要,但 若是這 樣, 就 是太 不 清 楚法 身的成 就是 自 利圓 滿來的 , 且 十地 菩 薩也 需要追 求自利 法身,

即 便是 佛地都 還分 有 自利 身和利 他 身。如 其 疏所 說:

Sub~commentary on Haribhadra's 'Sphutartha', edited by David P.Jacks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Shunzo Onopa; Nagata Bunshodo Kyoto,1988。

3 4 同 上 , 引 譯 自 Bp.5b。

3 5 賈 曹 傑 在 《 心 要 莊 嚴 疏 》 裡 並 未 指 出 問 題 及 其 來 源 , 但 從 後 代 疏 解 此 疏 的 著 作 如 卻 己 賈 千 《 遊 戲 海 》 及 索 南 札 巴 《 顯 明 佛 母 義 之 燈 》 等 的 指 名 論 述 可 推 知 賈 曹 傑 實 是 針 對 同 時 代 的 薩 迦 絨 敦 「 不 許 彌 勒 有 自 利 需 要 說 」 所 作 的 回 應 。

3 6 意 即 : 未 讀 通 大 乘 論 典 之 故 。 引 譯 自 《 心 要 莊 嚴 疏 》 p.13。

(19)

因 為若從 至尊 是正等 覺的範 圍來 論 說的 話, 是未將 是共 及是不 共 的 地 方 加 以 區 別 ; [若 從 至 尊 ]是 菩 薩 的 範 圍 來 論 說 的 話 , 若 不 見 自 利 圓 滿 需 要 法 身 者 , 則 基 於 私 利 [將 ]未 能 遮 除 執 取 僅 僅 寂 滅 就 夠 了 [這 樣 的 念 想 ], 而 若 不 遮 除 此 念 想 的 話, 則 大 乘 發 心 的 性 相 將 不圓滿,因為 [若 如 此則 ]追 求自 利法身 在[位登 ]十 地者的 階 段 成 了 不需要 之故 ,以及 將佛 身分為 自 利身 和 利 他身二 者也 變成沒 有 需 要之故 。37

從 這段文 ,您 是否可 以看出 賈曹 傑 的立 場 是 否就是 承許 了彌勒 追 求 自利 心的需 要? 筆 者認 為既然 他 反 駁壟 敦「無 自利說 」, 因 此, 從 他 這段 批駁文 至少 可 以確 認三點 : 首 先, 彌 勒身 份「可 以」 並 且「 只 可 以」 從佛或 菩薩 來 看待 ;再者 , 若 將彌 勒 看為 佛而說 無自利 心, 賈 曹 傑只 說這是 共與 不 共的 問題, 但 他 並未 說 明「 不應安 立無 追 求自 利 需 要之 心」, 也沒 說 佛聖 者心 續中 「無」 自 利心 ,相反 的, 他 也未 肯 定 為「 有」。 這並 不 像看 待成 菩薩 的 部分, 清楚 說明必 須承 許 「有 」 追 自利 的心; 又, 他 只說 共、不 共, 但未 說 何所 指。

如 上種種 ,這 些未明 說的密 意或 立 場, 確 實 是造成 後代 隨行《 心 要 莊嚴 疏》的 注釋 家 們在 解讀上 各 有 差異, 及將 此段疏 文應 用 於論 證 時 各自 所得結 果或 有 不同 之要因 。 這 一段 文 在之 後引申 出來的 支分 問 題 很多 ,最主 要的 就 是「 彌勒 是佛 或 菩薩 」 議題 ,而論 辯這 個 問題 就 等 於是 將佛身 的性 相 、差 別等問 題 也 納入 討 論了。

c、引申「彌勒是佛 或菩薩之諍」

賈 曹傑所 謂的 共與不 共到底 所指 為 何? 為 何 主張因 彌勒 是佛所 以

3 7 直 接 漢 譯 自 p.p.13~14。 用 筆 者 自 己 的 話 說 明,大 意 是 :你 說 彌 勒 沒 有 自 利 心 的 說 法 是 把 彌 勒 當 作 佛 來 講 , 還 是 當 作 菩 薩 來 講 , 若 你 是 把 彌 勒 當 作 是 佛 的 立 場 來 說「 無 自 利 需 要 」,你 是 沒 有 分 清 楚 共 與 不 共 的 原 則;若 是 把 彌 勒 當 作 是 菩 薩 的 立 場 來 說「 無 自 利 需 要 」,是 不 是 就 承 許 了 在 彌 勒 心 續 中 不 存 有 欲 求 自 利 法 身 的 心 , 而 若 真 是 這 樣 的 話 , 那 麼 彌 勒 就 無 法 排 除 具 有 唯 自 我 追 求 的 心 , 而 這 樣 的 話 , 又 將 導 致 他 並 不 俱 足 圓 滿 的 大 乘 發 心 , 而 無 大 乘 發 心 豈 不 就 是 不 勘 稱 菩 薩 囉 ! 」

(20)

沒 有自 利需要 ,將 會 犯下 不分立 場 的 過失 呢?因 為此中 道理 與 密意 賈 曹 傑並 未詳明 ,再 加 上他 用如 上這 樣 的論 述 指出 「不許 彌勒 有 自利」

說 法不 合理, 也就 是 分別 從「彌 勒 是 佛」 及 「彌 勒是菩 薩」 結 合無 自 利 的合 理性而 開展 的 論述 ,所以 雖 然 結論 是 兩種 情況都 說不 通「彌 勒 無 自利 需要」,但 是,《心 要莊 嚴 》的 宗 規 或 密意到 底是 承許彌 勒是 佛 還 是菩 薩?在 各自 解 讀不 同下,從此以 後 的格 魯派《現觀 》注 釋書 裡,

便 因 而 開 始 從 承 接 「 自 利 、 利 他 需 要 說 」, 進 而 形 成 、 轉 戰 下 一 個 論 題 ——「 彌 勒 是佛還 是菩 薩之諍」。

另 外,合 是宗 喀巴 父 子三 尊的「克主 傑 」,也 造 有《〈 明 義 釋〉疏 . 難 瞭解 之光顯 》等 , 及《 顯明 要義 之 月光》 二書 ,但其 書於 疏 解師 子 賢「 彌勒禮 讚 之需 要 」時,除了 順 著 文 句 稍 作說 明之外,並 未 提 及「 自 利 利他 說」及 相關 辯 諍等。38

三、「彌勒是佛或菩薩」的熱烈辯駁

繼 絨敦 、賈曹 傑之 後 的第 四 批注 釋 家的 著 作 中, 較 重要 的 格 魯 派 注 釋 書 依 年 代 順 序 有 卻 己 賈 千 《 遊 戲 海 》、 索 南 札 巴 《 顯 明 佛 母 義 之 燈 》、 開珠. 滇巴 達 傑《 善說 白蓮 鬘》、 開秋. 蔣巴 札 西《 善 緣 項飾》

及 卓尼 .札巴 協珠 《 智者 喜供 雲》 等 。這 些 注釋 書比之 宗喀 巴、賈 曹 傑 等先 前注釋 來說 , 從隨 順《明 義 釋》文 句 箴注 、解說 及討 論 ,到 了 格 魯派 這些《 現觀》 注釋 書時 , 著 作 型式 與 方法 已經出 現出 大 幅的 改 變 。著 作型式 上, 幾 乎都 分成《 總 義 部》 與 《辨 析部》 呈現 , 而方 法 上 ,如 索南札 巴所 著 《總 義部》 是 隨 順《 現 觀》 、《明 義釋 》 、《 善 說 金珠 》與《 心要 莊 嚴》 整體 研討 重 點的 順 序一 一提出 後進 行 總的 說 明 、注 釋,而 其 《 辨 析部 》則對 各 處 最有 爭 議的 問題, 清一 色 鋪陳 以

3 8 前 書 可 參 見 p.p.5~6,甘 丹 寺 北 學 院 圖 書 館 出 版,1999 年;後 書 篇 幅 不 長,收 錄 於 《 宗 喀 巴 父 子 三 尊 全 集 》 中 。

(21)

因 明邏 輯方式 論證 的 句式 ,對筆 者 而 言, 乍 看之 下頗似 辯經 場 上論 主 申 辯時 壓倒性 的排 山 倒海 似之攻 法。 這一 批 均分 著有 《 總義 》 、《 辨 析 》二 部合一 的注 釋 書群, 流傳 到 今 天, 成 了三 大寺六 札倉的 般若 學 課 程重 要教科 書,而 通常《總 義部 》用來 作 為教學 與研 讀的主 要對 象,

而 難處 或詳細 理路 則 多自 行參考《辨析 部》,兩部 所論 宗旨義 理一 貫。

其 中,卻 己賈千《 遊 戲 海》為 色 拉寺 傑 札 倉 及甘丹 寺北 學院主 要教 本,

索 南札 巴《顯 明佛 母 義之 燈》為 哲 蚌 寺洛 色 林學 院及甘 丹寺東 學院 所 用 教本,滇 巴 達傑《 善說白 蓮鬘》則 為色 拉 寺昧 札倉所 用 教 本。另 外 , 蔣 巴札 西《善 緣項 飾 》一 書,也 列 為 甘丹 北 學院 重要教 本, 還 有 年 代 較 晚的 是十七、八 世 紀的 卓尼 札巴《智 者 喜供雲 》,也是 色 拉 寺 昧札 倉 重 要 教 本 。39以 下 以 此 五 書 來 觀 察 「 彌 勒 是 佛 或 菩 薩 之 諍 」 進 入 正 式 及 熱烈 辯論的 十五 到 十八 世紀初 之 情 形。

(一)卻己賈 千提出「彌勒是佛且有自利」的論調

首 先,從 同時 疏解宗 喀巴《 善說 金 珠》 及 賈 曹傑《 心要 莊嚴疏 》 兩 者難 處的《 遊戲 海 》40一 書作 者色 拉 傑尊 卻己賈 千( 1469~1546A.D)

在 寫作 中曾發 生的 故 事說 起。據 說 ,當時 卻 己賈 千正在 撰注 此 書, 當 論 述到「 彌勒是 佛 或 菩薩」問 題時,他為 了 反對過 去薩 迦絨敦 的論 點,

採 用很 多方式 及篇 幅 而證 成「彌 勒 是 菩薩」 的結 論。但 是, 當 晚他 入 睡 之後 ,竟然 夢見 彌 勒尊 者顯 現不 悅 的表 情,隔 天早上 ,當 他 醒來 並 審 視這 個夢境 之後 , 覺得 應當 是自 己 的論 述 有問 題,他 馬上 將 「彌 勒 是 菩薩 」的論 述過 程 與結 論去 除, 反 而代 之 以更 多的篇 幅、 更 多的 方 式 來證 成「彌 勒是 佛 」的 論點。 就 在 他完 成 此立 論之後 的當 晚,他 又 在 睡 夢 中 見 到 了 彌 勒 尊 者 , 但 是 這 一 次 , 尊 者 顯 得 極 為 高 興 。41此 事

3 9 以 上 所 述 共 計 五 書 , 詳 見 拙 著 《 藏 註 研 究 》 p.p.30-44。

4 0 此 書 是 《 總 義 部 》, 另 著 有 《 辨 析 部 》, 名 為 《 善 釋 金 珠 》。( 詳 見 《 藏 註 研 究 》 p.p.30-33)

4 1 此 訊 息 依 出 身 甘 丹 寺 北 學 院 之 顙 凌 [$9%-\A%- ]格 西 口 頭 說 明( 2003 年 12 月 ,於 中 華 佛 研 所 ), 此 處 僅 依 筆 者 記 憶 略 作 表 述 。

(22)

在 《傑 尊卻己 賈千 貝 顙玻 傳記頌》 亦 有提 及 ,其 頌曰:

昔 絨敦夏 迦賈 千,宣 說彌勒 為佛 等,著 多 應 成破斥 時,

即 於夢中 見彌 勒,顯 示不悅 之面 容,爾 後 撰 著眾論 述,

證 成彌勒 即是 佛。42

不 管這故 事的 真實性、合 理性如 何,或 所 見的彌 勒尊 者 是不 是《 現 觀 》 作 者 彌 勒 等 ,43從 這 個 流 傳 在 研 讀 《 遊 戲 海》 的 色 拉 寺 傑 札 倉 等 學 僧的 口耳之 間卻 是 事實 。這可 以 證 明最 慢 在卻 己賈千 所處 的 十五 世 紀 之時,「 彌 勒是 佛 或 菩 薩」的 議 題已 在 般 若 學課 程及格 魯派學 僧中 成 為 一個 正式的 辯論 課 題, 也逐 漸佔 據 後出 的《現 觀》注 釋書 中 一定 的 份 量與 辯諍領 域。

卻 己賈千 如何 辯證「 彌勒 是佛或 菩 薩」 這 個 問題? 雖然 他也依 著 宗 喀巴 提及的 「自 利 利他 說」及 反 對 者絨 敦「不 許自利 說」 與 賈曹 傑

「 共、 不共立 場說 」、「自 利圓滿 說」的 回駁 等情 況, 作 了一 番 詳細 而 清 楚 的 代 言,44這 個 部 分 他 沒 有 提 出 反 對 的 意 見。 但 是 , 非 常 特 別 的

4 2 引 譯 自 藏 文《 宗 義、七 十 義 及 地 道 三 文 合 集 》p.7,India:Gajang Computer Input Center, 1999。

4 3 筆 者 私 意 認 為 這 個 故 事 從 卻 己 賈 千 自 身 流 傳 出 來 應 當 是 真 實 的 , 但 夢 境 本 身 的 真 實 性 如 何 ? 合 理 性 又 如 何 ? 前 者 只 是 卻 己 賈 千 個 人 所 承 許 , 他 人 無 法 了 解 , 但 是 以 後 者 來 說 , 依 據 夢 境 被 表 述 之 後 的 情 節 看 來 , 就 不 知 其 所 見 到 底 是 否 真 是 至 尊 彌 勒 ? 若 所 見 此 彌 勒 即 如 卻 己 賈 千 個 人 所 許 乃 《 現 觀 》 作 者 , 亦 即 是 兜 率 天 一 生 補 處 的 彌 勒 的 話 , 那 麼 , 夢 境 中 的 彌 勒 若 真 是 其 所 證 成 的 佛 , 且 是 具 相 的 佛( 符 合 真 實 佛 定 義 者 ),理 應 不 會 因 他 人 說 他 是 佛 就 高 興,說 他 不 是 佛 就 有 不 高 興 的 反 應 。

4 4 如 其 言 :「 ……意 思 是: 彼 隆《 釋 》之 諍 不 對 , 因 為 他 那 樣 說 是 從 至 尊 彌 勒 是 佛 的 範 圍 來 說 , 還 是 從 他 是 菩 薩 的 範 圍 來 說 呢 ? 若 是 前 者 , 說 『 以 至 尊 是 佛 的 理 由 來 將 供 讚 的 語 句 與 自 利 的 需 要 作 結 合 是 不 對 的 , 因 為 至 尊 沒 有 追 求 自 利 的 心 之 故 』,這 是 未 努 力 仔 細 地 [讀 通 ]大 乘 典 籍,因 為 供 讚 的 語 句 是 基 於 共 的 所 化 機 而 說 , 於 共 的 所 化 機 面 前 他 不 是 佛 之 故 。 若 他 們 所 見 是 佛 的 話 , 於 共 的 所 化 機 面 前 他 不 是 佛 , 而 實 質 的 程 度 上 他 是 佛 , 將 有 [這 樣 ]共 與 不 共 地 方 未 區 分 的 過 失 之 故 。 若 是 後 者 , 理 應 未 見 著 彼 至 尊 彌 勒 自 利 圓 滿 需 有 法 身 , 因 為 他 是 某 個 菩 薩 , 而 他 的 心 續 中 沒 有 追 求 自 利 的 心 之 故 。 若 承 許 的 話 , 理 應 是 他 的 心 續 中 沒 有 某 個 圓 滿 大 乘 發 心 的 性 相 囉 。 再 者 , 他 的 心 續 中 理 應 有 追 求 自 利 的 心 , 因 為 他 是 某 個 [位 登 ]第 十 地 者 , 於 第 十 地 者 之 心 續 中 有 彼 之 故 。 初 者 已 理 成 。 第

(23)

是 他在 小結時 ,將 《 心要 莊嚴 疏》 與 宗喀 巴 、賈 曹傑 二 師非 《現觀 》 類 著作 的相關 文句 併 為一 談,承 許 三 者所 言 皆許 彌勒是 佛, 他 說:

因 此,彼45及 賈曹 傑《 寶 性論 疏》言:「 ……如是所 說雖 然 彼亦 是 為 了攝受 某些 共通的 所化機 ,但 是 並非 基 於 了義, 薄伽 梵彌勒 自 身 以現證 了法 之身成 佛了。」和 [宗 喀巴 ]《 密宗道 次第 》言:「 雖 然 他 們46實 際 上 是 佛 , 但 是 佛 行 事 業 並 不 顯 現 於 共 的 所 化 機 , 而 前 後[說]並不 相違, 如同 來臨此 剎 土作 為 導 師眷屬 之彌 勒。」 等 諸 處所說 義亦 僅此。47

卻 己賈千 以此 二段文 來作為 「引 經 論證 成」 進路之 主要 依據, 但 引 文之 後並未 進一 步 論述 ,其中 意 圖 似乎 是 意欲 凸顯二 師在 他 疏裡 承 許 過「彌 勒是佛 」的 事 實,也 首 度反 應 自 己 所許 乃為「是 佛 說 」。另 外,

他 也採 用「以 因明 邏 輯證 成」之 進 路 來討 論 某些 不合理 說法的 理由 何 在 ,並 對「共 與不 共 」加 以確認 其 所 指向, 最後 推演出 「彌 勒 是佛 」 的 定解 ,首先 指出 諍 論的 原由:

有 人說: 對於 《心要 莊嚴》供養 承 啟 的那 段 文 之中 [所 提]將供 讚 語 句結合 於自 利需要 不合理 ,以 至 尊沒 有 追 求自利 的心 之故。48 然 後,卻 己賈 千 自宗 隨順他 宗的 說 法來 破 斥,顯出 不許 彌勒無 自 利心 的不 合理 說 法, 雖然他 宗破 斥 此說 時 乃持 「至 尊彌 勒 是一 生所繫 菩薩 」而 證成 他 有自 利心, 但密 意 上卻 不 承許 他是 佛, 這 樣並 不能成 立, 因為 彌勒 既 是證 見道位 的一 生 所繫 菩 薩,他肯 定 是 佛 無疑 ,而且 也有 自利 心。 他 運用 順逆推 論過 程 如下:

因 不 成 , 以 至 尊 彌 勒 是 一 生 所 繫 菩 薩 故。 彼 是 或 彼 是 某 佛 亦 可 ,

二 項 成 立 , 彼 心 續 中 有 追 求 自 利 法 身 的 心 之 故 , 週 遍 , 以 彼 自 利 法 身 是 自 利 身 之 故 ; 若 [因 ]不 成 立 者 , 佛 身 分 為 自 利 身 和 利 他 身 二 者 理 應 不 需 要 , [因 ]不 成 立 之 故 。 以 上 即 是 所 說 之 義 。 」 引 譯 自 《 遊 戲 海 》 p.43。

4 5 指 《 心 要 莊 嚴 》 所 說 。

4 6 指 八 大 佛 子 。

4 7 此 二 段 文 引 譯 自 《 遊 戲 海 》 p.43 下 方 之 引 文 。

4 8 引 譯 自 《 遊 戲 海 》 p.44。

(24)

以彼不 是佛 故。49若 第二者50不 成立者,彼於 獲 得見道 之時,彼 理 應 是 現 證 受 用 身 之 補 特 伽 羅 故 , 彼 是 某 佛 , 成 為 見 道 位 者 之 至 尊 彌勒存 在故,成為菩 薩之 至尊彌 勒 存 在故,八 大近 侍菩 薩 存在 故。

51

就 筆者所 理解 ,此中 大概 意思或 許 可以 這 麼 表達: 你說 彌勒沒 有 追 求自 利的心 這樣 的 說法 是不 合理 的 ,因 為 他是 一生所 繫菩 薩 。而 所 謂 的 他 是 一 生 所 繫 菩 薩 只 有 兩 種 可 能 性 是 , 要 嘛 他 只 是 一 生 所 繫 菩 薩 ,要 不然他 是佛 , 但他 並不 是佛 。你說 他 不是 佛是不 成立 的 ,為 什 麼 呢? 因為當 一生 所 繫菩 薩獲見 道 位 以上 就 肯定 可在同 一輩子 、一 個 身 體中 直通佛 地現 證 受用 身的。 若 依 此道 理,那 麼彌勒 他就 是 佛, 為 什 麼呢 ?因為 確實 存 在某 個已 證得 見 道位 的 至尊 彌勒。 之所 以 這麼 說 是 因為 已成菩 薩的 至 尊彌 勒確實 存 在 。說 已 成菩 薩的至 尊彌 勒 確實 存 在 是因 為釋迦 牟尼 佛 的八 大近侍 菩 薩 名單 當 中確 實有彌 勒。 而 這麼 說 也 是因 為確實 有八 大 菩薩 存在的 事 實。

至 於有人 同樣 以八大 近侍菩 薩中 有 彌勒 之 名 ,卻膚 淺的 以此理 由 要 去成 立自己 所持 彌 勒是 菩薩的 觀 點,他 認 為這 種論調 並不 周 遍, 例 子 如 《 般 若 經 》 中常 於敘 述 法 會 現場 四 眾 弟子 時說 有 諸如 「 ……阿 難 等 人俱 是阿羅 漢…..」的 文句,然而,經 中 雖出現 這樣 的 描述,但阿 難 並 不因 此就可 以說 為 是阿 羅漢, 因 為 他是 佛 四眾 弟子中 名為 阿 難的 預 流 向者。52

又 有人以 前面 所承許 的「 獲 得見 道 的時 候 , 理應是 現證 受用身 之 補 特伽 羅」這 樣的 說 法, 就否 定了 賈 曹傑 共 與不 共須區 分之 說 為不 合 理 的說 法,他 也加 以 破斥 :

4 9 引 譯 自 《 遊 戲 海 》 p.44。 意 思 是 : 要 麼 他 是 一 生 所 繫 菩 薩 , 要 麼 他 是 某 尊 佛 , 而 這 當 中 以 他 不 是 佛 之 故 。

5 0 指 前 句 「 他 不 是 佛 」。

5 1 引 譯 自 《 遊 戲 海 》 p.44。 此 段 乃 卻 己 賈 千 自 宗 隨 順 他 宗 的 說 法 來 破 斥 者 。

5 2 參 《 遊 戲 海 》 p.45 第 二 段 下 。

(25)

[又 有 說 ]: 若 承 許 根 本53者 , 此 處 的 共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乘, 不 共 是 無上密 咒乘 ,作成 如此 的差別 理 應不 對, 獲得見 道的 時候, 他 理 應有現 證受 用身的 補特伽 羅之 故。答 : 不 合理, 此處 比般若 波 羅 密多乘 更為 殊勝的 無上密 咒乘 ,理應 可 以 依照聲 詞來 接受, 以 彼 共與不 共之 意義為 合理之 故, 成 佛理 應 不 需三大 阿僧 祇劫積 聚 資 糧,以 於一 世一身 中就能 成佛 的 未入 道 之 補特伽 羅存 在之故 , 以 彼承許 之故 。54

這 裡說明「 共 」是 指 顯乘,「 不共」指 密 乘,雖然顯 乘 有 證見 道 位 的 一生 所繫菩 薩於 一 生一 身成佛 , 但 密乘 更 許一 生一身 成佛者 連未 入 道 之凡 夫都被 含括 進 來的 ,所以 區 別 共、 不 共確 實有必 要。 另 外, 關 於 共與 不共所 指為 何,還有 人 曾 解讀為 共 是聲、緣 二 部,不共 是中 觀、

唯 識 二 者 , 他 破 斥 此 說 不 成 , 因 為 《 現 觀 》 禮 讚 文 的 刻 意 所 化 機55並 不 包括 二乘。56

接 著,他 又指 出自己 所承許 的《 現 觀》 作 者 彌勒, 與這 位 證見 道 位 的一 生所繫 菩薩 彌 勒是 在同一 輩 子 中的 心 續流,而後 者既 然 是佛 , 那 麼同 處一輩 子的 造《現觀 》作者 彌勒當 然也就 是佛 了,他 如 此論 述:

再 者,若 是成 為見 道 位者 的至尊 菩 薩,《 現觀》作者 的至 尊 和 彌 勒 怙 主理應 一生 攝所周 遍,成 為見 道 位者 的 至 尊彌勒 既然 存在, 那 麼 ,若《 現觀 》作者 的至 尊彌勒 是 佛的 話, 獲得見 道的 時候, 他 必 須是現 證受 用身的 補特伽 羅之 故,立 因 已 承許故 。若 承許, 則 成 佛理應 不需 三大阿 僧祇劫 積聚 資 糧, 以 證 得見道 位時 ,彼有 決 定 獲得第 十地 之見道 故,彼 《現 觀》作 者 之 至尊彌 勒怙 主是某 個 第 十地者 ,與 彼同一 生所攝 之見 道 菩薩 存 有 故,某 個成 為見道 位 者 之至尊 彌勒 存在故 ,若彼 是者 ,為與 彼 同 一生所 攝者 所周遍 之

5 3 指 前 說 「 他 在 獲 得 見 道 的 時 候 , 他 理 應 是 現 證 受 用 身 的 補 特 伽 羅 之 故 」。

5 4 引 譯 自 《 遊 戲 海 》 p.44。

5 5 指 正 所 化 機 , 或 稱 直 接 所 化 機 。

5 6 參 《 遊 戲 海 》 p.45 第 二 段 。

(26)

故 ,立因 已承 許故。 再者, 彼至 尊 彌勒 未 來 贍部洲 時理 應是最 後 有 之菩薩,彼現 在 是 一 生所 繫菩薩 之故,立 因已 承許故,若 承 許,

則 彼時依 彼, 彼理應 成佛。57

另 外 , 有 人 主 張 《 現 觀 》 作 者 彌 勒 是 佛 的 勝 化 身58, 而 所 持 的 理 由 約出 現有二 類說 法 ,卻 己賈千 都 以 不周 遍 來駁 斥,因 為若 是 後者 未 必 能含 遍成立 前者, 例如 他說 :

……有 人 說:「 彼有 法,理 應是勝 化 身,以 是 將於未 來賢 劫於此 顯 現 勝化身 事業 之化身 之故。」答:不周 遍;有 說:「 彼理 應是 勝 化 身 ,彌勒 佛是 勝化身 之故。 」答 :不周 遍 。 因為彌 勒怙 主持菩 薩 形 態時, 稱為 「彌勒 菩薩」, 不稱「 至尊 彌勒」,而 未 來 顯現 十 二 相 成道形 態時 ,稱為 「彌勒 佛」,不 稱「 至尊彌 勒」 之 故。59 如 上,在 卻己 賈千撰 著《遊 戲海 》時, 已 明 確以至 尊彌 勒是佛 或 菩 薩議 題進行 討論 , 也將 某些 屬於《 現觀 》 第八 品的 探 討議題 如佛 法 身 、化 身、報 身的 性 相與 差別等 , 用 作此 處 辨析 的理論 根據。 與卻 己 賈 千約 同時期 ,但 比 他小 九歲的 索 南 札巴 也 是非 常重要 的《 現 觀》 注 釋 家, 對於像 是卻 己 賈千 的「至 尊 彌 勒是 佛 且有 自利」 這類 的 說法 , 他 並不 承許這 是《 心 要 莊嚴 》的宗 規,以 下 就來 聽聽他 不一 樣 的聲 音。

(二)索南札巴「不許彌勒是佛亦 有自利心」

與 卻己賈 千《 總義 部 》相 較來看,索 南札 巴在《 總義 部》亦 即《 顯 明 佛母 義之燈 》裡 , 雖然 也同 樣先 就 賈曹 傑 駁斥 壟敦無 自利 說 的文 段 依 自己 的表達 方式 作 了解 釋,與其 相 反的 是 索南 札巴在 《總義 部》 裡 的 相關 論述並 不長 ,只稍 稍提 及某 些 共 與 不 共的 異說, 並作 了 大概 的 批 評, 而各種 類型 的 討論 ,包括 各 方 所諍「 彌勒 是佛或 菩薩 」 及各 自 所 持理 路與證 據之 精 采討 論, 均鋪 陳 於 《 辨 析部》裡 。

5 7 引 譯 自 《 遊 戲 海 》 p.p.44~45。

5 8 化 身 是 指 不 具 足 五 決 定 的 究 竟 色 身 , 而 此 中 分 為 三 : 巧 化 身 、 生 化 身 及 殊 勝 化 身 。

5 9 引 譯 自 《 遊 戲 海 》 p.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n summar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family of smoothing functions and correct a flaw in an algorithm studied in [13], which is used to guarante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