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中的「素養」內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中的「素養」內涵"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中的「素養」內涵

劉湘瑤 張俊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摘 要

本 文 欲 釐 清 課 綱 基 本 理 念 中「 素 養 」一 詞 與 幾 個 相 關 英 文 字 詞 的 關 係,進 而 闡 述 該 詞 的 內 涵 定 義。透 過 中 文 文 獻 典 籍 裡 使 用「 素 養 」的 中 文 字 義,與 國 際 教 育 文 件 使 用 字 詞 的 比 對 後,作 者 認 為 素 養 具 有 知 識 觀 念 的 內 在 涵 養 以 及 面 對 周 遭 事 物 的 心 智 習 性,對 應 的 英 文 字 以 literacy 較 competence 或 competency 更為 適 合 。本 文 繼 而 論述 科 學 教 育界 所 熟 悉 的科 學 素 養 及 其 多 元 意 涵 的 演 進,最 後 以 十 二 年 國 教 課 綱 文 件 中 對 於 科 學 素 養 的 定 義,提 出 科 學 課 室 教 學 題 材 的 建 議 。

前言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發 展 以 「 核 心 素 養 」 為 主 軸 , 用 以 指 導 各 領 域 課 程 綱 要 的 規 劃 方 向 。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已 公 布 了 多 項 與 新 課 綱 有 關 的 文 件 , 即 以 三 大 面 向 九 個 項 目 ( 簡 稱 三 面 九 項 ) 作 為 課 程 發 展 的 理 論 依 據 , 透 過 各 學 習 階 段 和 各 領 域 課 程 的 規 劃 , 落 實 於 教 學 與 評 量 中 , 以 期 培 養 學 生 成 為 具 有 素 養 的 未 來 公 民 。 有 關 核 心 素 養 的 定 義 與 內 涵,在 蔡 清 田(2011b、 2011c、2012)的 多篇 著 作 中 亦有 許 多 說 明, 他 特 別 強 調 「 素 養 」 為 本 次 課 程 改 革 的 特 色 , 不 同 於 前 一 階 段 九 年 一 貫 課 綱 以 基 本 能 力 為 課 程 目 標 , 以 素 養 為 名 更 能 代 表 知 識 、 能 力 和 態 度 的 綜 合 表 現 。 然 而 對 科 學 教 育 者 而 言,科 學 素 養 早 已 是 熟 悉 的 名 詞, * 為本 文 通 訊 作者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學 習 領 域 課 綱 文 件 中 , 針 對 素 養 和 科 學 素 養 皆 有 明 確 的 定 義 , 沿 用 至 十 二 年 國 教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課 綱 , 更 強 調 以 科 學 素 養 作 為 自 然 科 學 課 程 發 展 的 目 標 。 於 課 綱 審 查 時 期 , 曾 聽 聞 部 分 審 閱 者 認 為 既 已 有 總 綱 的 核 心 素 養 , 各 學 習 領 域 的 課 程 綱 要 則 不 應 另 外 出 現 學 科 素 養 , 甚 至 意 圖 刪 除 自 然 科 學 課 綱 有 關 科 學 素 養 的 名 詞 。 由 此 現 象 可 見 , 各 方 權 益 關 係 人 ( 如 : 學 校 老 師 、 教 材 編 寫 者 、 課 綱 文 件 撰 寫 和 審 閱 者 ) 對 素 養 導 向 課 程 的 認 知 仍 莫 衷 一 是 。 科 學 素 養 一 詞 早 在 五 十 幾 年 前 即 出 現 於 國 際 文 獻 中 , 引 進 我 國 科 學 教 育 也 有 二 十 多 年 的 歷 史 , 其 內 涵 定 義 確 實 會 隨 著 時 間 演 變 而 有 層 次 上 的 差 異 。 作 者 基 於 參 與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綱 要 研 修 工 作 的 經 驗 , 欲 藉 此 文 陳 述 我 們 如 何 從 文 獻 閱

(2)

讀 和 字 詞 對 譯 的 角 度 , 詮 釋 課 綱 中 素 養 一 詞 的 定 義 , 進 而 闡 述 科 學 素 養 作 為 自 然 科 學 課 程 目 標 的 意 義 , 以 供 課 程 發 展 與 教 學 實 踐 之 參 考 。

「素養」的詞義

此 次 課 程 改 革 特 別 以 「 素 養 」 作 為 教 育 的 整 體 目 標,蔡 清 田(2011a)取 用 該詞 具 有 東 方 「 成 人 之 學 」 的 修 養 之 意 涵 , 且 能 對 應 西 方 國 家 由 歐 盟 和 經 濟 合 作 與 發 展 組 織(OECD)等 提 出的 全 人教 育 之 理 念, 因 此 , 我 們 嘗 試 追 溯 素 養 這 個 語 詞 的 來 源 和 本 義。一 項 研 究 計 畫《 資 訊 科 技 對 人 文、 社 會 的 衝 擊 與 影 響 》 ( 中 央 研 究 院 資 訊 科 學 研 究 所,1997)曾 引用《辭 海》的 解 析, 為 該 詞 下 了 「 平 素 ( 時 ) 的 修 養 」 這 樣 的 定 義,並 指 出 該 詞 最 早 出 現 在 東 漢 班 固所 著 的《 漢 書 》和 南 朝 范 曄 的《後 漢 書 》。 於 是 我 們 實 際 閱 讀 《 漢 書 ‧ 李 尋 傳 》 的 這 段 文 字 : 「 馬 不 伏 櫪 , 不 可 以 趨 道 ; 士 不 素 養 , 不 可 以 重 國 」 及 其 前 後 文 , 發 現 此 處 乃 是 李 尋 向 君 王 提 出 治 國 的 建 言 , 即 平 時 需 要 餵 食 馬 匹 , 否 則 馬 無 法 行 走 , 平 時 若 不 栽 培 人 才 , 則 無 法 厚 植 國 力 。 再 找 出 《 後 漢 書 ‧ 劉 表 傳 》 : 「 越 有 所 素 養 者 , 使 人 示 之 以 利 , 必 持 眾 來 」 , 從 語 境 上 看 來 , 意 指 君 王 平 時 應 招 納 賢 士 為 國 所 用 。 這 兩 段 在 史 書 上 記 載 的 內 容 皆 有 招 賢 納 士 、 培 育 人 才 之 意 。 我 們 進 一 步 利 用 線 上 開 放 電 子 圖 書 館,搜 尋 具 有 此 字 詞 的 古 典 文 獻, 認 為 直 到 宋 朝 陸 游《 上 殿 劄子 》:「 雖 得賢 厚 篤 實 之 士 , 氣 不 素 養 , 臨 事 惶 遽 , 心 動 色 變 , 則 其 舉 措 豈 不 誤 陛 下 事 耶 。 」 這 段 文 字 中 , 素 養 一 詞 才 得 以 解 讀 為 平 素 之 修 習 涵 養 , 我 們 可 解 讀 這 段 古 文 為 : 讀 書 人 應 養 成 高 尚 的 氣 節 和 品 格 ( 即 指 處 世 態 度 與 行 為 規 範 ) , 才 能 達 到 遇 事 臨 危 不 亂 之 境 界 。 古 書 中 的 素 養 皆 與 士 ( 讀 書 人 ) 同 時 出 現 , 強 調 除 了 有 知 識 之 外 , 也 要 具 有 品 德 操 守 的 內 在 涵 養 , 同 時 隱 含 著 平 時 應 養 成 面 對 世 事 的 心 智 習 性 ; 另 以 國 家 培 育 人 才 的 角 度 而 言 , 培 養 有 素 養 的 士 人 才 能 為 國 所 用 。 此 處 提 及 心 智 習 性 一 詞 , 是 譯 自 於 英 文 habits of mind, 該詞 包 含 態 度、 價 值 觀、思 考 方 式 和 技 能 等 涵 義( 邱 美 虹、 周 金 城 ,2005), 後 文 將 進 一步 介 紹 。 另 從 新 課 綱 發 展 的 理 論 背 景 和 相 關 文 獻( 參 閱 蔡 清 田, 2012)可 發 現,核 心素 養 擬 定 過 程 主 要 參 考 歐 盟 的 教 育 政 策 論 述 , 這 些 文 件 標 題 出 現 的 名 詞 為 competencies (competency 的 複 數 )或 competences,用 以 對 譯 為 素 養 一 詞 。 就 英 文 的 字 根 字 義 看 來 ,competency 或 competence 其 實 有競 爭 的 意 涵 , 企 業 界 常 以 這 個 詞 代 表 能 協 調 各 方 面 資 源 的 知 識 和 技 能 , 因 此 , 人 才 培 育 的 目 標 在 於 培 養 人 們 面 對 未 來 嚴 峻 的 環 境,能 覺 知 環 境 變 化 所 帶 來 的 威 脅 和 機 會, 並 瞭 解 自 身 擁 有 的 優 勢 資 源 , 以 建 構 個 人 的 競 爭 力 ( 楊 國 賜 ,2013) 。 嚴 格 說 來 , 這 兩 個 英 文 字 原 始 用 法 也 有 些 差 別 , competence 是 可依 據 所 設 定的 標 準 而 觀察 或 評 量 的 基 本 能 力,competency 則 有 因應

(3)

某 需 求 ( 例 如 : 社 會 情 境 、 職 場 、 變 遷 的 環 境 ) 所 應 具 備 的 能 力 和 承 諾 (commitment),承 諾 即 包含 了 自 信、態 度、責 任 感 等 內 在 涵 養(Teodorescu, 2006)。 根 據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 教 育 大 辭 書 》 的 定 義 , 「 核 心 素 養 是 指 一 組 最 重 要 的 能 力 , 使 個 人 得 以 過 著 成 功 與 負 責 任 的 生 活 。 」 由 此 看 來,competency 似 乎較 接 近 素 養的 中 文 定 義,而 competence 較 適 合 作 為 課程 和 評 量 標 準 設 定 之 用 。 參 閱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中 英 對 照 版 ( 教 育 部 暨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2006) , 描 述 分 段 能 力 指 標 所 用 的 英 文 字 詞 即 為 後 者 , 代 表 前 階 段 的 課 綱 已 納 入 素 養 ( 關 鍵 能 力 ) 的 構 面 , 只 是 當 時 未 以 跨 科 技 和 全 方 位 的 全 人 教 育 理 論 陳 述 核 心 素 養 的 內 涵 。 綜 合 上 述 的 探 討 , 中 文 名 詞 「 素 養 」 代 表 個 人 面 對 生 活 情 境 的 內 在 涵 養 和 外 顯 能 力,以 素 養 作 為 教 育 目 標,即 透 過 課 程、 教 學 和 學 習 情 境 的 設 計 , 讓 學 習 者 具 備 因 應 其 未 來 生 活 的 知 識 、 技 能 與 態 度 。 國 際 上 不 論 是 聯 合 國、歐 盟 或 OECD 等 組 織所 提 出 的 教 育 改 革 計 畫 , 皆 強 調 應 培 養 公 民 因 應 當 代 社 會 和 環 境 變 遷 所 需 的 關 鍵 能 力 。 本 文 作 者 不 贊 同 蔡 清 田(2011a)一 文 針對 素 養 對 譯 的 英 文 字 所 做 的 比 較 , 他 使 用 狹 義 的 定 義 將literacy 翻 譯 為 知能。事 實 上, 若 從 英 文 詞 義 詮 釋 , 歐 盟 組 織 慣 用 competence 或 competency,較 著 重 外 顯的 能 力 表 現 ; 而 literacy 雖 源起 於 知 識 觀念 的 內 在 涵 養 , 但 演 進 至 今 的 延 伸 義 , 更 為 強 調 溝 通 參 與 和 處 理 生 活 問 題 的 綜 合 能 力 表 現 , 科 學 教 育 領 域 所 稱 的 科 學 素 養 , 即 以 此 為 依 據 。

科學素養的來源與演進

在 科 學 教 育 領 域 的 文 獻 , 科 學 素 養 (science literacy) 這 個 詞 早 在 1958 年 美 國 史 丹 佛 大 學Paul DeH. Hurd 教 授 的 期刊 文 章 標 題 中 出 現 , 那 是 在 蘇 聯 成 功 發 射 第 一 個 人 造 衛 星 的 美 俄 冷 戰 時 期 , 對 美 國 科 學 教 育 課 程 改 革 所 提 出 的 重 要 論 述 。 然 而 當 時 使 用 科 學 素 養 一 詞 , 乃 泛 指 大 眾 對 科 學 的 理 解 , 並 能 運 用 科 學 於 社 會 之 中 , 也 帶 有 培 養 科 學 科 技 人 才 以 提 升 國 力 的 濃 厚 色 彩。1980 年 代之 後 的 美 國科 學 教 育 進入 另 一 波 的 改 革 , 將 科 學 教 學 目 標 從 原 本 著 重 在 正 統 科 學 知 識 和 方 法 的 理 解 與 應 用 , 進 而 導 入 STS(科 學-技 術-社會 )主 題 於課 程 中,使 學 生 瞭 解 科 學 與 社 會 的 交 互 關 係, 體 認 科 學 和 科 技 的 價 值 與 限 制 , 並 能 善 用 科 學 於 處 理 日 常 生 活 事 務 和 做 決 定 。 美 國 科 學 促 進 會 自 1985 年進 行的 2061 計畫 , 即 規 劃 培 養 中 小 學 生 面 對 二 十 一 世 紀 所 需 的 科 學 素 養 , 1993 年 出 版 《 科 學 素 養 的 標 竿 》 所 指 的 科 學 素 養 即 包 括 科 學 的 心 智 習 性 (scientific habits of mind) 和 科 學 知 識;該 書 第 12 章 羅 列科 學 教育 應 培 養 學生 的 心 智 習 性 , 包 括 態 度 與 價 值 觀 、 基 本 數 字 估 算 能 力 、 觀 察 與 操 作 能 力 、 溝 通 技 能 和 批 判 論 述 能 力(AAAS, 1993),可 統 稱為 科 學 的 思 考 特 質 和 行 為 模 式。1996 年 的美 國 國 家 科 學 課 程 標 準 , 將 科 學 素 養 的 科 學

(4)

一 詞 從 原 本 的 名 詞 改 為 形 容 詞 (scientific literacy),更 進一 步 強 調 科學 應 視 為 一種 人 類 活 動 的 產 物 , 是 社 會 文 化 的 一 部 份 , 此 文 件 中 定 義 科 學 素 養 為 「 個 人 在 從 事 決 策 、 參 與 公 共 及 文 化 事 務 與 經 濟 生 產 活 動 時 , 所 應 具 備 的 科 學 概 念 和 對 科 學 知 識 產 製 過 程 的 認 識 」 。 科 學 素 養 這 個 名 詞 是 美 國 科 學 教 育 學 界 提 出 的 , 但 在 1980 到 1990 年 代 擬 定 2061 計 畫過 程 中,對 於 字 詞組 成 所 代 表的 意 涵 似 乎 產 生 了 不 同 的 見 解 。 將 科 學 視 為 名 詞 的 科 學 素 養 , 所 呈 現 的 教 育 內 涵 較 著 重 於 學 習 正 統 的 科 學 知 識 和 方 法 。 近 期 的 學 者 則 較 傾 向 使 用 形 容 詞「 科 學 的 」素 養, 科 學 課 程 的 內 容 範 疇 不 受 限 於 傳 統 的 科 目 或 單 元 , 可 取 材 任 何 與 科 學 相 關 的 情 境 , 目 的 是 讓 公 眾 認 識 科 學 並 運 用 科 學 於 生 活 中(Roberts, 2007)。學界 針 對這 個 名 詞 的定 義 並 沒 有 共 識 , 有 學 者 認 為 不 應 該 有 標 準 的 定 義 , 否 則 會 限 制 科 學 課 程 發 展 和 教 學 多 樣 性(Deboer, 2000)。這 個名詞引入英國、 加 拿 大 和 其 他 歐 洲 國 家 的 科 學 課 程 與 評 量 中 , 也 呈 現 出 不 同 的 重 點 。 相 較 之 下 , 美 國 的2061 計 畫和 1996 年的 國家 科 學課 程 標 準 中 所 主 張 的 科 學 素 養 , 仍 著 重 在 科 學 家 觀 點 的 科 學 , 強 調 特 定 的 科 學 事 實 、 概 念 和 探 究 形 式 的 學 習 體 驗 。 加 拿 大 的 課 綱 則 描 述 科 學 的 素 養 是 指「 學 生 在 發 展 探 究、 解 決 問 題 和 抉 擇 判 斷 能 力 , 成 為 終 身 學 習 者 以 及 維 持 對 周 遭 世 界 的 好 奇 心 , 所 需 要 的 科 學 相 關 態 度、技 能 和 知 識 之 綜 合 表 現 」 ( 引 自Roberts, 2007, p. 758), 課 程 中 大 量 使 用 科 學-技 學-社 會-環 境(STSE)的 綜 合 性 題 材 , 培 養 學 生 練 習 做 決 定 、 參 與 解 決 問 題 和 提 出 決 策 方 案 。 後 者 所 呈 現 的 科 學 學 習 , 除 了 應 用 科 學 知 識 和 過 程 技 能 , 更 需 要 瞭 解 科 學 的 本 質 及 其 與 社 會 和 環 境 的 互 動 關 係 。 若 從 科 學 素 養 評 量 的 角 度 來 看 其 定 義 , 則 可 見 學 者 們 提 出 科 學 素 養 的 各 種 類 型 或 層 次 。 早 期 研 究 如 1975 年 Benjamin Shen 以 公 眾 對 科 學 的 認 識 為 題 , 所 設 定 的 科 學 素 養 類 型 分 別 為 實 用 的、公 民 的 和 文 化 的; Jon Miller 自 1980 年 前 後 開始 進 行 美 國全 國 民 眾 科 學 素 養 調 查 二 十 多 年 , 其 調 查 內 容 大 致 包 括 對 科 學 ( 技 ) 的 態 度 、 科 學 知 識 的 認 知 以 及 覺 知 科 學 ( 技 ) 對 社 會 的 影 響 等 三 大 面 向 ;Morris Shamos 的 1995 年 著 作 以 科 學 家 觀 點 看 科 學 教 育 的 角 度 , 區 分 科 學 素 養 的 層 次 從 最 簡 單 的 文 化 性 科 學 素 養,到 功 能 性 科 學 素 養,而 最 高 層 次「 真 正 的 」 科 學 素 養 則 是 指 僅 有 從 事 科 學 研 究 者 才 能 對 科 學 事 業 有 全 面 的 瞭 解 ; 參 與 PISA 評量 研 究 的 Rodger Bybee 所提 出 的 架 構 , 將 科 學 素 養 的 層 次 由 低 至 高 依 序 為 名 義 性 、 功 能 性 、 概 念 和 程 序 性 、 多 元 性 ( 引 自Roberts, 2007, pp. 739-741)。PISA 為 目 前 認 為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科 學 素 養 評 量 , Bybee (2008)進 一 步 說 明 科 學 素 養 的 具 體 表 現 包 括 :(1) 知 道 生 活 情 境 中 的 科 學 與 科 技 ;(2) 瞭 解 自 然 世 界 和 生 活 科 技 中 的 科 學 知 識 以 及 科 學 本 質 ;(3) 辨 識 科 學 問

(5)

題 、 科 學 地 解 釋 現 象 以 及 運 用 科 學 證 據 提 出 論 點、結 論 和 決 定;(4) 展現 出 對 科 學的 興 趣 、 願 意 從 事 科 學 探 究 且 對 自 然 資 源 與 環 境 做 出 負 責 的 行 動 。 從 以 上 的 文 獻 整 理 可 看 出 , 關 於 科 學 素 養 應 包 含 的 能 力 範 疇 或 可 分 成 哪 些 類 別 和 層 次 , 學 界 並 無 共 識 , 且 在 不 同 時 期 、 不 同 國 家 或 文 化 背 景 對 該 詞 的 詮 釋 重 點 也 有 所 差 異 。 藉 由 Robert (2007)回顧 性 文章 所 做 的 分 析 比 較 , 我 們 認 為 科 學 素 養 的 內 涵 演 變 至 今 , 愈 來 愈 強 調 培 養 學 生 認 識 科 學 的 本 質 和 科 學 知 識 的 應 用 性 ( 如 : 做 決 定 、 解 決 問 題 和 社 會 參 與 ) , 因 此 在 課 程 規 劃、教 材 選 擇 和 教 學 法 上 勢 必 需 要 改 變。 我 國 自 然 科 學 課 程 綱 要 的 研 發 理 念 , 是 與 國 際 科 教 研 究 趨 勢 同 步 , 尤 其 是 受 到 美 國 科 學 課 程 相 關 文 獻 影 響 甚 劇 , 因 此 在 前 一 階 段 的 九 年 一 貫 課 綱 裡 , 早 已 揭 示 科 學 素 養 為 科 學 教 育 的 目 標 。

我 國 自 然 科 學 領 綱 以 科 學 素 養 為 目

在 九 年 一 貫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課 綱 的 分 段 指 標 概 說 , 有 一 段 敘 述 : 「 『 素 養 』 蘊 含 於 內 , 即 為 知 識 、 見 解 與 觀 念 ; 表 現 於 外 , 即 為 能 力 、 技 術 與 態 度 。 」 為 這 個 名 詞 做 了 簡 潔 的 定 義 , 不 僅 以 內 在 涵 養 和 外 在 表 現 的 一 體 兩 面 來 表 達 素 養 的 詞 義 , 也 指 出 認 知 、 技 能 和 情 意 三 者 的 綜 合 性 。 課 綱 文 件 接 續 闡 述 教 育 目 標 即 是 學 生 應 具 備 科 學 與 科 技 素 養 , 課 程 的 規 劃 是 讓 學 生 經 由 科 學 探 究 學 習 活 動 獲 得 相 關 的 知 識 與 技 能 , 進 而 運 用 科 學 知 識 與 技 能 解 決 問 題 , 養 成 重 視 證 據 和 講 道 理 的 處 事 習 慣 , 在 面 對 和 處 理 問 題 時,能 持 以 好 奇 和 積 極 探 討、 理 解 並 設 法 解 決 的 態 度 。 整 體 而 言 , 科 學 與 科 技 素 養 就 是 以 上 這 些 知 識 、 見 解 、 能 力 、 態 度 與 應 用 的 統 稱 。 針 對 科 學 素 養 的 定 義 與 內 涵,陳 文 典 教 授 等 人 在 2004 年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 出 版 《 科 學 素 養 的 內 涵 與 解 析 》 一 書 中 ( 教 育 部 暨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編 印 ,2006) , 說 明 「 科 學 素 養 」 是 九 年 一 貫 自 然 科 課 程 的 總 體 目 標 , 也 就 是 「 科 學 過 程 技 能 」、「 科 學 與 技 術 認 知 」、 「 科 學 本 質 的 體 認 」 、 「 對 科 技 發 展 的 瞭 解 」、「 科 學 態 度 」、「 思 考 智 能 」、「 科 學 應 用 」 及 「 設 計 與 製 作 」 等 八 項 能 力 的 聯 集 。 該 書 也 進 一 步 介 紹 科 學 課 程 發 展 與 教 學 設 計 所 需 要 知 道 的 幾 個 重 要 的 概 念 名 詞,包 含:科 學 知 識 認 知、科 學 過 程 技 能、 傳 達 溝 通 、 問 題 解 決 、 協 同 合 作 、 批 判 思 考 、 創 造 思 考 、 綜 合 統 整 、 推 理 論 證 、 科 學 本 質 、 科 學 態 度 等 , 而 這 些 概 念 名 詞 仍 沿 用 至 十 二 年 國 教 自 然 科 學 領 綱 。 十 二 年 國 教 自 然 科 學 領 綱 開 宗 明 義 以 培 養 具 有 科 學 素 養 的 未 來 公 民 為 目 標 , 所 設 定 之 科 學 素 養 的 特 徵 為 : 「 能 善 用 科 學 知 識 與 方 法 , 知 道 科 學 的 貢 獻 與 限 制 , 並 能 以 理 性 積 極 的 態 度 與 創 新 的 思 維 , 面 對 和 解 決 日 常 生 活 中 各 種 與 科 學 有 關 的 問 題 」 。 依 據 上 述 的 目 標 , 自 然 科 學 課 程 綱 要 擬 定 架 構 是 由 科 學 核 心 概 念、探 究 能 力、

(6)

科 學 的 態 度 與 本 質 等 三 個 面 向 所 組 成 。 科 學 核 心 概 念 是 依 照 各 學 習 階 段 及 各 學 科 知 識 脈 絡 , 發 展 成 學 習 內 容 , 並 歸 納 在 三 大 課 題 七 個 跨 科 概 念 之 下 , 用 以 建 構 知 識 、 見 解 與 觀 念 的 內 在 涵 養 。 學 習 表 現 則 分 別 以 探 究 能 力 和 科 學 態 度 與 本 質 兩 大 項 呈 現 。 科 學 探 究 過 程 不 外 乎 是 思 考(thinking) 和 實 做 (doing),因 此,在 探 究能 力 項 目 下再 分 成 想 像 創 造、 推理 論 證、批 判思 辨、建 立 模 型 等 思 考 智 能 , 以 及 觀 察 與 定 題 、 計 劃 與 執 行 、 分 析 與 發 現 和 討 論 與 傳 達 等 問 題 解 決 歷 程 。 科 學 素 養 中 的 情 意 面 向 包 括 了 培 養 科 學 探 究 的 興 趣 和 養 成 應 用 科 學 思 考 與 探 究 的 習 慣 等 兩 項 , 而 認 識 科 學 的 本 質 更 是 科 學 素 養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份 。 自 九 年 一 貫 到 十 二 年 國 教 的 課 程 綱 要 , 皆 以 「 跨 科 統 整 」 為 課 程 發 展 的 考 量 , 不 論 是 尋 找 科 目 間 共 通 的 題 材 , 或 使 用 跨 越 學 科 藩 籬 的 主 題 , 在 課 程 規 劃 和 教 材 設 計 上 都 建 議 應 從 日 常 生 活 經 驗 中 取 材 。 若 從 歷 史 的 角 度 看 人 類 知 識 的 起 源 , 初 始 時 期 並 無 明 確 的 學 科 分 野 , 而 從 處 理 現 實 生 活 問 題 的 角 度 看 來 , 應 該 也 很 難 有 僅 運 用 某 單 一 學 科 知 識 可 處 理 的 問 題 。 以 跨 科 統 整 為 理 想 , 又 要 兼 顧 各 學 科 本 身 的 系 統 性 知 識 , 因 此 ,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的 學 習 內 容 是 以 三 大 課 題 和 七 個 跨 科 概 念,將 生 物、物 理、 化 學 、 地 球 科 學 的 學 科 主 題 組 織 在 一 起 , 但 仍 以 分 科 方 式 規 劃 學 習 內 容 。 讓 學 生 透 過 分 科 學 習 建 立 各 學 科 完 整 的 知 識 架 構 固 然 重 要 , 但 要 能 善 用 知 識 於 問 題 的 處 理 和 解 決 上 , 達 到 科 學 素 養 的 表 現 , 則 需 要 在 課 程 與 教 學 上 費 些 心 思 。 若 教 學 內 容 仍 以 介 紹 科 學 專 有 名 詞 ( 或 稱 為 科 學 語 言 ) 、 確 定 的 科 學 知 識 ( 或 稱 為 科 學 探 究 的 最 終 產 物 ) 為 主 , 期 望 學 生 習 得 正 統 的 科 學 讀 寫 算 和 思 考 能 力 , 缺 乏 將 科 學 知 識 置 於 真 實 的 生 活 情 境 中 , 很 難 引 起 學 生 自 主 學 習 的 動 機 和 興 趣,更 遑 論 社 會 參 與 的 可 能 性。 此 次 自 然 科 學 領 綱 基 本 理 念 特 別 提 及 , 課 程 教 材 組 織 與 選 擇 應 透 過 跨 科 概 念 與 社 會 性 科 學 議 題 , 讓 學 生 獲 得 深 度 學 習 , 以 培 養 公 民 應 有 的 科 學 素 養 。 學 習 內 容 七 項 跨 科 概 念 中 的 「 科 學 與 生 活 」 和 「 資 源 與 永 續 性 」 , 若 能 就 其 內 涵 實 質 規 劃 教 學 內 容 , 如 借 鏡 前 述 的 加 拿 大 STSE 主 題 ,或 Bybee (2008)所 建議 的 以 環 境議 題 為 脈 絡, 將 可 引 導 學 生 認 識 生 活 情 境 中 的 科 學 與 科 技 , 知 道 科 學 知 識 如 何 應 用 , 體 會 科 學 、 技 術 與 社 會 、 環 境 的 互 動 關 係 , 並 培 養 對 自 然 資 源 與 環 境 永 續 的 責 任 感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社 會 性 科 學 議 題 一 詞 在 課 綱 文 件 中 僅 出 現 一 次 , 且 未 有 進 一 步 的 介 紹 , 以 前 述 Roberts (2007)的觀 點,運用 社 會 性 科學 議 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教 學 是 最 有 可 能 讓 學 生 在 真 實 情 境 中 認 識 科 學 , 達 成 培 養 科 學 素 養 的 目 標 。 社 會 性 科 學 議 題 是 指 有 涉 及 科 學 概 念 或 程 序 方 法 的 社 會 爭 議 事 件 , 這 些 事 件 或 議 題 往 往 正 在 進 行 中 , 沒 有 明 確 的 結 論 或 最 佳 的 解 方 , 但 可 透 過 科 學 探 究 活 動 讓 學 生 瞭 解 議 題 的 癥 結 和 進 行 抉 擇 推 理 。 此 外 , 透 過 此 類 議 題 , 將 科 學

(7)

置 於 真 實 的 社 會 事 件 中 , 課 堂 教 學 極 容 易 帶 入 科 學 知 識 發 展 和 探 究 特 徵( 科 學 本 質 ) 的 對 話 討 論 。 然 而 , 礙 於 議 題 的 特 性 , 這 類 題 材 是 很 難 編 寫 進 入 各 學 科 的 教 科 書 中 , 僅 能 期 待 教 師 願 意 開 發 跨 科 或 跨 領 域 的 教 學 主 題 , 並 訴 諸 實 踐 。

參考文獻

中 央 研 究 院 資 訊 科 學 研 究 所(1997)。資 訊 科 技 對 人 文 、 社 會 的 衝 擊 與 影 響 期 末 研 究 報 告 。 行 政 院 經 濟 建 設 委 員 會 委 託 研 究 計 畫 編 號-(86)023-602。 http://cdp.sinica.edu.tw/article/origi n36.htm 邱 美 弘、周 金 城(2006)。美 國 百年 科 學教 育 的 發 展。教 育 資 料 與 研 究 雙 月 刊, 64,19-40。 教 育 部 暨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編 印(2006)。 科 學 素 養 的 內 涵 與 解 析 。 取 自 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edu share/SIG00005/C2/1215065312.pdf 楊 國 賜(2013)。培 養 新 世 紀 大 學 生 的 關 鍵 能 力 。 臺 灣 教 育 ,680, 10-16。 蔡 清 田 (2011a)。 課 程 改 革 中 的 「 素 養 」 (competence)與「 知 能 」(literacy) 之 差 異。教 育 研 究 月 刊,203,84-96。 蔡 清 田 (2011b)。 課 程 改 革 中 的 「 素 養 」 與「 核 心 素 養 」。教 育 研 究 月 刊,206, 119-130。 蔡 清 田 (2011c)。 課 程 改 革 中 核 心 素 養 之 特 質。教 育 研 究 月 刊,212,106-116。 蔡 清 田 (2012)。 課 程 發 展 與 設 計 的 關 鍵 DNA: 核 心 素 養 。 臺 北 市 : 五 南 。 AAAS (1993). Project 2061: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ybee, R. W. (2008). Scientific literacy,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PISA 2006: the 2008 Paul F-Brandwein lectur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7(6), 566-585.

DeBoer, G. E. (2000). Scientific literacy: Another look at it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meaning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6), 582-601. Roberts, D. A. (2007). Scientific

literacy/science literacy. In S. K. Abell & N. G. Lederma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education.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eodorescu, T. (2006). Competence versus competency: What is the differenc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45(10), 27-30.

UNESCO (2004). The United Nations Literacy Decade (2003-2012).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 13/001354/135400e.pdf 投 稿 日 期 :107 年 07 月 19 日 接 受 日 期 :107 年 09 月 26 日

(8)

Connot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in Science

Curriculum Guidelines

Shiang-Yao Liu and Chun-Yen Ch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intend to clarify the translation issue on the terms: “competency,” “competence” and “literacy,” corresponding to the core educational goals in our 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We review class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o delineate the meanings of the term “Su-Yang” (素養) and searc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ocuments for comprehending the usage of the term. By referring to the etymology of the stated English terms, we assume that “literacy,” embracing both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and habits of mind, is a better word in the context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veloping scientific literacy has been the ultimate goal of science curriculum, which is explicitly addressed in the new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a. This is followed by discussing the evolving patterns of scientific literacy, as well, suggestions on science classroom teachings are propose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have been promoting STEM education among schools in a holistic and coherent manner, with strategies that embrace renewing the curricula of the Science,

This Manual would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chool-based Gifted Education Guideline’ (which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e Guidelines issued in 2003 and is under preparation)

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has been conducting regula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udies since the 2002/03 school year to trac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PSM is the basic rank of the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PSM) grade that has been created in aided primary schools with effect from the 1994/95 school year.

It is intended in this project to integrate the similar curricula in the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to better yet simpler ones and to create also a new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The answer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in science, philosophy and even theology... An Ultimate Question

It clarifies that Upāyakauśaly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has been accepted in Confucian cul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wisdom in Mahāyāna Buddhism wh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