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用機會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近用機會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影響"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近用機會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 學習表現的影響

陳儒晰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摘 要

幼教場域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的實務作為,首要思考在於幼 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融入教育應用活動的機會均等議題,並連結資 訊科技近用機會的教育公平正義之認知。研究者以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對資 訊科技近用機會的認知思考為基礎,蒐集訪談與觀察資料來描繪近用機會對 幼兒在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活動的應用價值和影響效益。就研究結果觀之,幼 兒園大致對幼兒提供公平的近用資訊科技機會,但幼兒受到家庭社經背景與 家長社會地位的差異影響,以及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認知態度及 其在教學應用實務之不同作為,再現與形塑出不同的資訊科技近用行為模式 和學習表現。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

關鍵字: 近用機會、幼兒、資訊科技、學習表現

壹、前 言

以電腦、網際網路與多元人機介面為主要中介表徵的資訊科技,已成為人類生活、教 育學習與社群行動的重要連結工具;並藉由創新性的媒介價值,轉化與形塑新的教育、工 作和休閒活動之內在形式。資訊科技透過數位化與多元化的鑲嵌功能,更新與強化人類生 活型態內容和行為深度,創新人類社會行動與人際互動行為的實踐意涵 (Vicente & Lopez, 2010)。就資訊科技的工具邏輯而言,一方面再現創新應用的使用價值,突顯對傳統社會結 構的解放時空限制與超越時空距離之開放意義;另一方面提供不同人群有更多機會連結和 參與資訊社會的發展行動,提升使用者在近用機會 (accessing opportunity)、使用動機、運 用態度與認知習慣等數位實踐作為,藉以獲取轉化傳統生存形式與時空界限的多元效益。

(2)

資訊科技不只展現與彰顯時空限制的解放功能,亦重新定位學習表現活動的地理空 間,整合物理身體與資訊科技的多元連結方式,增進人類理解與學習本質和資訊科技的交 互作用;並協助學習者以無障礙或偏好方式來融入學習場域,提升認知學習理解和知識運 用的參與效益,開啟主體性、心靈或精神層面的學習成效和活動表現之自主學習實踐

Judson, 2010)。當使用者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與培養學習自信時,資訊素養或軟 硬體使用能力的精熟程度固然成為關鍵所在;但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習者對此新興學習工具 輔助學業成就或學術表現之認同態度,以及個別學習成長經驗對此工具的認知思考和使用 效益之實用歷程。

由於資訊科技內嵌的創新系統邏輯,透過軟硬體或人機介面的融入來影響學習活動 之發展方向;對使用者學習行為的連結邏輯、儲存方式與分析思考能力之具體作為的關鍵 思考,即在於資訊科技近用機會對操作功能與學習成效的應用模式,並關心傳統學習場域 的單向傳播方式與面對面學習活動之多元詮釋實踐 (Saljo, 2010)。因此,家庭社經背景與 學校基礎建設影響學習者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之發展圖像,不只再現資訊科技使用技能的 數位接合事實,亦建構其學術表現成就與社會生活效能的資訊科技認同態度 (Goode, 2010)。

就幼教場域觀之,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的實務性思考,主要藉由吸引幼兒 興趣的聲光效果與高互動之多元軟硬體表現模式,提升幼兒參與和融入學習活動的動機及 表現,激發幼兒主動學習意願,引導幼兒進行學習探索與整合多元的學習經驗 (梁珀華、

林岳蓉,2009;黃惠雯、邱淑惠,2009)。幼教人員可透過資訊科技的教學媒體或學習輔 具之使用,提高幼兒學習興趣與動機,建立幼兒理解能力、情意反應、認知過程與後設認 知活動的合理化連結,增進幼兒對生動、活潑與高互動性的實物象徵之學習興趣 (方顥 璇,2004;方顥璇、廖衾儀,2005)。

但在思考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成效之前,必須關注幼兒近用資訊科技的 機會選擇,意即幼兒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是否符合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公平正義原則。除 了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學習成效出發,更應關心幼兒家長、幼兒園與幼教人 員對資訊科技的教育應用機會之近用思考,探究幼兒是否擁有公平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

參與數位學習活動來實踐幼兒主體性之教學行動 (陳儒晰、黃金花,2007a)。惟有兼顧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創新意涵,提供幼兒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才能突顯 悅趣性學習模式對幼兒學習興趣和動機之助益。

近用機會成為幼兒連結資訊科技的創新性、多元性與社群性實踐本質之啟蒙關鍵,近 用機會的提供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提升學習表現具有正向效益。資訊科技近用機會、使用 素養和參與程度,影響幼兒學習成效,以及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對家庭和幼兒園在提供資 訊科技軟硬體的機會均等之實務認知;幼兒家庭社經背景與幼教場域資訊科技建置和教學

(3)

實務之形塑,亦影響其使用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的近用機會之認知思考 (陳儒晰、

邱方晞,2010)。我們必須關心幼兒在教育機會均等的數位正義參與和學習表現脈絡下,

是否有能力連結資訊科技在認知、情意、技能與社會能力所扮演的輔具價值,探究此工具 應用以為參與資訊社會的主體性發聲和賦權實踐之啟蒙功能;協助幼兒公平且合理地接觸 與應用資訊科技,使其有能力轉化未來學習成長歷程所面對的教育弱勢與社會不利境況。

基於前述,研究者以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認知思考為基礎,深 入探討資訊科技近用機會對幼兒應用此工具輔助學習表現的影響層面,關注近用機會的有 無和連結教育機會均等之相關思考,建構資訊科技融入幼兒學習發展的實務作為。研究者 藉由訪談與觀察來蒐集資料,描繪近用機會對資訊科技融入幼兒學習應用活動的影響效益 與再現價值,以為幼兒園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論述分析與批判解讀之基礎,進而提供 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建構資訊科技教學實踐的選擇行動之參照。

貳、文獻探討

電腦與網際網路軟硬體近用機會,已成為社會不平等和社會排除現象的關鍵思考因 素。資訊科技近用機會與數位工具的提供,可有效解決數位排除危機,突顯資訊科技融入 社會的革新價值,改善資訊富者與資訊貧者的近用差距,提升其近用機會與使用知能以促 進社會參與 (Korupp & Szydlik, 2005;Steyaert & Gould, 2009;Wong, Fung, Law, Lam, &

Lee, 2009)。此思考脈絡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之影響,不只建構幼兒近用資 訊科技來提升學習表現的自信與能力之認知,批判社會不利與數位落差的結構性關係,協 助幼兒應用此工具來啟蒙學習探究和建構學習活動;亦提供幼兒家長、幼教人員與幼兒轉 化單向度教室文化及教學霸權論述宰制的機會和能力,突顯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活動增進幼 兒後設學習發展的效益 (Stephen & Plowman, 2003;Tanner & Jones, 2007)。因此,研究者 以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為主要分析架構,探討幼兒家長和幼教人員對此議題的思考,描繪與 建構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的教學圖像。

一、家庭近用資訊科技機會對幼兒學習發展的形塑

由於資訊科技已成為新生代重要的生活與溝通工具,數位原住民 (digital natives) 花許 多時間使用資訊科技,運用電腦、電動玩具與網際網路的數位語言來進行思考,並將資訊 科技處理邏輯內化為生活內容與思考行為之重要意涵。此現象使得以傳統方式來認知資訊 科技且視資訊科技為新世界與新文化要素的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在生活模式與

(4)

思考方式皆和數位原住民產生代溝 (Prensky, 2001)。新生代子女的數位原住民身份與成人 家長之數位移民身份不同,其接觸資訊科技的想法不只有自己的思考視野,亦受到家長對 資訊科技的外加或抗拒態度之左右;成人在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支持與提供作為,也會影 響子女對資訊科技的認知、自信、表現與自我效率,並展現出差異性的使用圖像 (Vekiri, 2010)。當學生在家庭擁有較多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時,電腦與網際網路的軟硬體操作和 使用能力則表現較佳;電腦與網際網路的自我效能表現愈高,則愈有信心與意願使用資訊 科技來輔助學習表現和適應生活 (Zhao, Lu, Huang, & Wang, 2010)。

對幼兒而言,資訊科技透過教學活動與生活實踐的融入,有效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動 機與表現成效;幼兒家庭學習的近用機會之提供,不只有助於增進幼兒使用資訊科技的 次數與頻率,亦啟蒙認知學習與社會生存發展能力,展現此工具在學業表現與學術發展的 實務應用價值 (Auld, 2007)。當幼兒有更多機會近用資訊科技、使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 實踐時,則容易展現正向的資訊科技認同態度,有效提升學校課業準備度和學習表現的 水準 (Hohlfeld, Ritzhaupt, & Barron, 2010;Judge, Puckett, & Cabuk, 2004;Xiaoming &

Atkins, 2004)。

事實上,近用資訊科技機會的供應與匱乏程度,影響幼兒未來累積資訊社會生存的實 踐潛能之發展 (陳儒晰,2008)。幼兒對資訊科技的內嵌與同化於生活經驗之認同價值,

容易因為不同社經背景的數位移民家長,對資訊科技近用機會與教育成就發展的觀感和應 用價值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認知作為與實務態度。幼兒在家庭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科技 認同與使用方式之實踐,雖可藉由悅趣遊戲方式來建立正向資訊科技態度,啟蒙未來學習 表現的可能性與多元性 (McKenney & Voogt, 2010);但高社經背景學生有較多的資訊科技 使用機會,其在近用與使用資訊科技連結教育表現效益上擁有較多優勢。許多低社經地位 或弱勢家庭未能提供子女合理的資訊科技使用機會,容易造成近用機會的弱勢圖像,並連 結家庭和家長社經特質及背景地位之困境,導致其在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業成就與學術表 現的進展受到阻礙 (Fairlie, Beltran, & Das, 2010)。

簡言之,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公平性,可以發揮啟蒙幼兒開展適性資訊科技認知思考 的功能。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即因家庭資訊科技建置差異情形,產生不同的熟悉或使 用資訊科技之認知,且對學習發展和社會協調等能力展現差異性作為。家庭提供的資訊科 技近用機會,影響幼兒對資訊科技的工具構念、使用自主性、社會支持的可利用性,以及 統整資訊科技的知能等正向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幼兒在家庭是否有公平機會近用資 訊科技,且對此工具的認知態度與接觸方式是否符合正義原則進行探究。

(5)

二、幼兒園資訊科技建置情形對幼兒學習活動的影響

除了關心以幼兒初始社會化與教學組織意涵為定位的家庭,在進行資訊科技近用機會 對幼兒發展可能性與學習表現的影響思考外;亦應關心幼兒園與幼教人員的教育機會和機 構服務之資源提供作為,探討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公平正義在此教學模式的應用意涵,協 助社會不利幼兒有機會與能力來連結社會資源,增強其近用資訊科技機會和使用空間的多 元實踐能力。資訊科技的近用和使用能力乃是參與資訊社會之重要媒介,幼兒園必須因應 此趨勢與發揮社區服務功能,協助弱勢族群幼兒取得公平的近用機會,增進應用資訊科技 輔助學習表現的效益 (Servon & Nelson, 2001)。

事實上,當幼兒在家庭擁有較多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便很容易銜接與融入至幼兒園 提供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 (Meneses & Momino, 2010;Zevenbergen & Logan, 2008)。

倘若幼兒受限於家庭社經背景或社會結構不利因素,無法擁有充分且適性的近用機會時,

則可藉由幼兒園建置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來協助特定社會群體或弱勢族群幼兒,使其享有 公平的熟悉和接觸資訊科技之學習機會,確保其有能力使用資訊科技輔助數位發展和社會 融入行為;並善用近用機會以使用與應用資訊科技輔助生活和學習活動,取得優質學習效 (Salvador, Rojas, & Susinos, 2010)。

幼兒園建置合宜的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主要目的不只在於發揮辦學特色或彰顯教學 價值,更重要的是提供幼兒公平的近用機會,縮小社會不利群體之使用落差現象;避免傳 統社會階層分類對幼兒資訊學習成效的再製與強化作用,協助幼兒免於落入未來學業成 就、學術發展、工作報酬與生活福址之既定不平等循環 (Gunduz, 2010;Selwyn, Potter, &

Cranmer, 2009);並結合幼教人員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

提供合理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以為幼兒使用能力和參與及支持資訊社會的參照鷹架

(陳儒晰、黃金花,2007b)。

當幼兒處在以資訊科技為主要架構或教學輔具之開放學習環境,近用機會的多元開啟 與友善使用作為之中介,可形塑正向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態度;並透過適性的使用技巧 與認知處理能力,有效率地建構學習表現和社會互動之數位認知思考 (Straker, Pollock, &

Maslen, 2009)。基於前述,幼兒園資訊科技建置情形的合理程度,適足以提供幼兒因應當 代數位化的多元資訊科技接觸與學習經驗,增進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加深加廣機會,建立 應用資訊科技的合宜心態,形塑正向且友善的資訊科技認同與使用態度。

三、幼教人員認知幼兒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實務性思考

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認知態度、自我效率、使用能力與近用機會之認知,影響

(6)

其實施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情境的教學效益,建構其教育學生成為知識社會或資訊社會的 未來公民之思考和轉化行動。當幼教人員擁有公平的近用資訊科技機會之認知,認同資訊 科技的應用優勢,建立正向的資訊科技認同態度,則在教學信念、自我效能、資訊素養與 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上,表現出優質的認知圖像及實踐作為。幼教人員對使用 資訊科技是否感到容易或無負擔的心態,及其對幼兒教學活動應用價值所展現出來的實務 性效益思考,與其對資訊認知、情意態度與環境脈絡等層面的正面意向有關;且連結資訊 科技對輔助幼兒學習表現的正向用途與影響,增進其應用此工具於幼教實務工作的教學實 踐作為 (Fakun, 2009;Luan & Teo, 2009;Yen, Wu, Cheng, & Huang, 2010)。

但幼教人員容易受到近用資訊科技機會與進修管道的匱乏現況之限制,導致其在幼教 專業發展上呈現數位落差光譜。數位資源的提供與使用對幼教人員並不友善,幼教人員亦 少有機會發展統整數位資訊的素養與能力,使其在實踐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發展的作為 有所侷限 (吳育蓓、邱淑惠,2009;邱淑惠、莊孟珊,2004;邱淑惠、許惠菁,2009)。

為解決前述問題,幼教人員必須正視近用機會的提供與匱乏之影響因素,發展正向的資訊 科技態度、技能與實務能力,彰顯資訊素養與自我效率,以建構具有教學意涵的融入作為

Chen & Price, 2006)。幼教人員亦應關注數位落差與數位公平機會的實踐思考主軸,藉由 與專家或同儕合作來進行專業發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的數位實踐 (digital praxis)

Agyei & Voogt, 2011;Uzunboylu & Tuncay, 2010)。

幼教人員可以主動且積極地認知資訊科技的多元工具連結和近用之開放及轉化價值,

提供與開啟幼兒更多學習機會以參與教學實務,協助其從資訊科技應用情境中獲得最大學 習效益。幼教人員整合資訊科技應用與發展教學專業的科技素養、對資訊科技的近用機會 與使用能力之認知圖像、拓展近用機會範圍以增加教學實務活動應用次數、以及提升幼兒 學習表現等思考,成為幼兒家庭社經背景與幼兒園基礎建置的近用機會之數位落差的重要 解決途徑 (Gibbs, Dosen, & Guerrero, 2009)。因此,幼教人員不能消極地滿足於家庭或幼 兒園近用資訊科技環境的建置現況,必須深思近用機會的公平取得與基礎建設和數位學習 內容之合理性供應情形,才能協助幼兒在公平氛圍的幼教場域中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 動,進而啟蒙主體性轉化與實踐創新的表徵來提升學習表現。

參、研究方法

為深入探究近用機會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之影響,研究者採取訪談與觀 察來蒐集及分析幼兒家庭社經背景、幼兒園基礎建設和幼教人員對教學近用機會等資料。

訪談的目的在於蒐集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對應用資訊科技提升幼兒學習表現的近用機會之

(7)

實踐資料,探討其在家庭環境和幼兒園場域近用資訊科技的態度及作為,分析其對近用機 會於幼兒家庭社經背景與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之思考;觀察的目的在於真實發現幼教人員 教學與幼兒學習事實,並在幼兒學習活動中描繪近用機會對幼兒學習表現的影響,以為研 究資料後續處理與辯證的參照。

研究者立意抽樣選擇提供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的4 所台北市與新北市 (研 究期間的區域名稱為台北縣) 幼兒園,資訊科技融入模式主要以電腦教室的系統性悅趣學 習或應用符合教學主題之電腦光碟與網際網路為主,合作幼兒園基本資料如表1 所示。A 園的資訊科技融入做法採電腦教室與電腦角教學方式,幼兒每週使用電腦教室1 至 2 次,

上課內容主要提供教育遊戲軟體供幼兒操作與使用;電腦角則安置在各班教室中,內建幼 兒教學軟體提供幼兒課餘時間的學習。B 園以電腦教室教學模式為主,由廠商配合幼兒園 主題教學活動規劃,提供適合幼兒學習的光碟軟體;幼教人員依教學主題需求選擇合適的 數位學習內容,利用上課時間進行團體教學或個別學習活動。C 園以電腦教室教學方式為 主,每週安排電腦教室使用次數為1 至 2 次,班級亦配置電腦供幼教人員與幼兒使用;教 學方式主要以廠商提供電腦學習系列教學軟體為主,並結合教學軟體與遊戲光碟,提供幼 兒多元學習機會,增進幼兒電腦使用素養。D 園以網路學習平台為主要教學模式,一方面 運用網路資源提供幼兒學習素材,另一方面則透過軟體介面增進幼兒對文字與鍵盤對應知 能;幼教人員依教學內容需求而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並利用課後時間安排付費制 的網路學習才藝課程。

1 合作幼兒園基本資料表 園所

代碼 區域 資訊科技

融入時間 班級數 教師數 學生 人數

資訊科技 軟硬體設備

幼兒家中擁有 電腦比例*

幼兒平日使用 電腦比例* A 台北市 5 年 4 班 11 位 87 人 電腦教室、電腦

角、教學軟體 100% 30%

B 新北市 3 年 8 班 13 位 96 人 電腦教室、主題

光碟 90% 20%

C 台北市 9 年 3 班 5 位 42 人 電腦教室、教學

光碟 100% 20%

D 新北市 6 年 5 班 9 位 80 人 電腦教室、網路

資源 100% 10%

* 此比例數據為幼教人員依平日家訪活動與幼兒基本資料彙整而來的推估數字。

基於合作幼兒園幼教人員平日家庭訪問與家長聯繫資料,表1 指出幼兒家庭擁有電腦 比例介於90% 至 100%,但幼兒平日使用電腦比例則較低,介於 10% 至 30%;主要原因 在於幼兒平日在幼兒園依照課表安排而使用電腦或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晚上回家

(8)

則大多依循生活作息規律吃飯、休息或親子互動,較早入眠而少有時間使用電腦,家長大 多利用假日時間提供幼兒使用電腦機會。簡言之,合作幼兒園對應用資訊科技的認同度較 高,所呈現的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學之實務圖像較豐富多元,符合研究者基於研究目的所 設定之條件。研究者除了進行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的訪談工作,亦針對幼教人員與幼兒在 應用資訊科技的教學和學習歷程進行教學觀察;合作幼兒園家長和幼教人員皆樂意提供相 關資料以為分析,並與研究者建立平等、和諧、尊重、互惠與互助之研究關係。

研究者選取合作幼兒園10 位家長與 8 位幼教人員各進行 2 至 3 次的訪談,每次訪談 時間以1 至 2 小時為原則,並視研究飽和度調整訪談時間與內容,訪談期程為 2010 年 3 月至2010 年 10 月。訪談大綱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分析內容進行安排,以半結構方式呈現 訪談題目,協助受訪者有更多空間來陳述真實想法。訪談題目之設計舉例:幼兒家庭擁有 資訊科技情形、幼兒接觸資訊科技的機會公平性、家庭社經背景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的影 響、幼兒園資訊基礎建設安排情形、幼教人員教學使用作為、幼兒資訊教學應用方式、幼 兒資訊學習的機會均等,以及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經驗分享和自我省思等問 題。訪談大綱主要探究其對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的思考態度和想法,藉以蒐集 更多輔助文獻分析的論點,以為研究討論之參照。

研究者尊重受訪者的主體性與研究倫理,訪談前先擬妥研究說明,簡要介紹相關研究 訊息並登錄基本資料,保證訪談內容的合理引用與匿名處理;並徵求受訪者同意使用數位 錄音筆記錄訪談內容,便於日後資料處理與分析。受訪幼兒家長分屬4 所幼兒園,4 位男 性與6 位女性家長接受訪談;年齡分布於 29 歲至 44 歲,學歷為專科或大學,職業為家管、

金融服務業或工商業,受訪幼兒家長資料如表2 所示。編碼訪 BPC101006,表示 B 園 C 家長於2010 年 10 月 6 日的訪談紀錄。

2 受訪幼兒家長基本資料表

家長編碼 幼兒園 性別 年齡 學歷 職業

PA A 園 32 歲 專科 工業

PB A 園 37 歲 專科 服務業

PC B 園 29 歲 大學 家管

PD B 園 44 歲 專科 商業

PE C 園 34 歲 專科 家管

PF C 園 36 歲 大學 金融業

PG C 園 33 歲 專科 商業

PH D 園 31 歲 大學 家管

PI D 園 30 歲 大學 服務業

PJ D 園 35 歲 大學 商業

(9)

受訪幼教人員皆為女性,年齡為27 歲至 52 歲,學歷為專科或大學幼兒教保相關科 系,職務為園長、主任或教師,園所服務年資為3 年至 17 年,受訪幼教人員資料如表 3 所示。編碼訪ATA100307,表示 A 園 A 幼教人員於 2010 年 3 月 7 日的訪談紀錄。

3 合作幼兒園幼教人員基本資料表

教師編碼 幼兒園 年齡 職務 年資 學歷

TA A 園 38 歲 中班教師 6 年 專科

TB A 園 27 歲 大班教師 4 年 大學

TC B 園 49 歲 中班教師 15 年 大學

TD B 園 52 歲 園長 17 年 大學

TE C 園 35 歲 主任 12 年 專科

TF C 園 27 歲 大班教師 2 年 大學

TG D 園 32 歲 中班教師 3 年 專科

TH D 園 41 歲 中班教師 9 年 大學

合作幼兒園的教學觀察次數,依據研究飽和度實際進行各4 至 5 次。觀察對象包括中 班與大班幼兒,每次觀察時間以1 至 2 小時為原則;A 園與 B 園觀察期程為 2010 年 3 月 5 月,C 園與 D 園觀察期程為 2010 年 9 月至 10 月。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對幼兒近用資 訊科技機會的實務作為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一方面觀察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 學活動的表現和反應,另一方面則探究幼兒是否因為家庭或幼兒園近用機會的提供,影響 其參與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活動之興趣、動機和表現。研究者採取研究即參與立場,進行教 學觀察時儘量保持客觀心態來蒐集教學相關事實,避免因為研究者的介入而影響幼教人員 與幼兒之正常教學互動。

研究者在觀察前先擬妥研究說明,簡要說明研究主題、研究者基本資料、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觀察流程與觀察項目,確保被觀察者的觀察紀錄之合宜引用與保密性;取得合 作幼兒園班級幼教人員同意後,才使用數位攝影機輔助記錄教學活動,方便日後轉錄、編 碼、分析、詮釋與省思之用。研究者亦於事後撰寫教學札記,針對教學觀察事實進行分析 與探討。編碼觀ATB100413,表示 A 園 B 幼教人員於 2010 年 4 月 13 日的教學活動觀察 紀錄。

研究者以自然不干預心態,參與合作幼兒園訪談與觀察工作,避免研究者的學術身 份,對合作幼兒園相關人員造成壓力;並協助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認同研究價值,與研究 者保持正向的分享、對話、討論、交流等夥伴關係。研究所得訪談資料與觀察紀錄,進行 研究資料的處理、組織、建檔和檢核工作;一方面建構資料分析的真實性、可靠性與價值

(10)

性以為研究思考之用,另一方面則基於三角檢證原則,將訪談資料及觀察紀錄進行交叉驗 證,避免研究者個人主觀意志所造成的錯誤判斷,確保研究者從值得信任的資料中進行客 觀分析、詮釋、批判與辯證工作。

肆、研究結果

研究者運用訪談與觀察來探討家庭、幼兒園以及幼教人員教學實務工作,分析幼兒近 用資訊科技學習機會的提供現象與實踐作為。研究資料顯示不同社經地位幼兒家長對家庭 和幼兒園在提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機會均等之認知有所差異,幼教人員對近用機會 的使用情形與認知態度,影響其對幼兒園資訊科技建置和教學實務的作為,亦形塑其對資 訊科技近用機會、使用素養和參與程度於教學專業與幼兒學習效益的輔助價值之思考圖 像。以下針對家庭社經背景、幼兒園資訊科技建置情形,與幼教人員對近用機會思考於幼 兒學習助益的實務作為進行分析。

一、家庭社經背景對幼兒近用資訊科技機會的影響

當代社會愈來愈重視吸收與應用資訊的重要性,資訊科技相關使用行為及認知素養 已成為基本的工作技能;熟悉與精熟資訊科技的使用和應用能力,對未來學習與就業有 相當大的助益。受訪幼兒家長表示在工作場所與生活脈絡中,經常應用電腦與網際網路 來輔助相關工作,且基於個人需求在家庭購買與安裝相關軟硬體設備,例如:「很多資訊 都只在網路上呈現,沒有即時接觸這些訊息的話,很容易被職場淘汱」 (訪 CPF100921);

「我都利用網路來購物與訂旅遊行程,也有參考一些網路的親職訊息與專業內容」 (訪 DPI101007)。

就家庭提供幼兒近用資訊科技機會的物質建置程度觀之,受訪家長有不同的意見表 述。大多數家長在家裡擺設電腦與安裝網路線,但是否開放幼兒電腦使用機會,則操之在 家長個人對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價值的認知態度,而有不同程度的開放或協助作為。有 7 位受訪家長認同資訊科技在當代社會的重要謀生優勢,傾向於讓幼兒從小開始學習電腦 與網路的使用和操作;且強調此做法對幼兒的未來學習與就業發展很有幫助,樂於提前奠 定幼兒未來工作準備度和競爭力的優勢地位,例如:「不要輸人一步,而要贏在起跑點上」

(訪CPG100926)。

這群家長認為電腦軟體與網際網路的趣味性學習內容,能有效且容易地吸引幼兒的學 習注意力,讓幼兒在快樂學習的氛圍中,喜歡學習、學習快樂,例如:「小朋友喜歡透過

(11)

軟 體 學 習 英 文, 比 較 沒 有 壓 力, 透 過 可 愛 的 故 事 人 物 之 互 動 來 學 習 英 文 對 話 」 (訪 APB100511);「當我利用假日帶小孩去動物園玩,我會先上動物園網站,找一些圖片和資 訊」 (訪 BPD100412);「網路有許多跟幼兒繪本故事有關的數位教材,我會跟著小朋友一 起學習,省下買書的錢」 (訪 DPJ100909)。

2 位受訪家長採取主動指導者與教學者角色,協助幼兒運用資訊科技提升學習成 效,例如:「當她有不會的地方,我會教她如何操作和過關」(訪CPG100925);「我會跟小 孩一起上網找資料」(訪CPF101006);「孩子碰到問題時,我會引導他或教他正確的操作 步驟」(訪CPF101007)。此段內容指出幼兒家長在家裡不只是幼兒使用電腦或網際網路的 機會提供者,也會陪伴幼兒共同參與電腦遊戲活動,並扮演不同角色來協助幼兒運用資訊 科技吸收與學習新知。

不過,有3 位幼兒家長考慮幼兒年齡太小,不會太早提供家庭近用資訊科技機會,以 免影響生理發展,或讓幼兒接收不當的網路資訊;且其工作環境較少使用資訊科技,家庭 社經地位不高,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的想法偏向於玩樂工具而非教學輔具之思考定位,

例 如:「 孩 子 有 時 會 自 己 上 網 瀏 覽 一 些 網 站, 很 容 易 接 觸 到 不 良 或 色 情 畫 面 」( 訪 APA100325);「小孩很喜歡玩電腦遊戲,但都會玩太久,不會自我克制」(訪BPC100312);

「太早接觸電腦會影響幼兒視力,叫他們不要玩,又會造成親子大戰」(訪CPE100919)。

前述內容指出,雖然受訪幼兒家長大多認為電腦遊戲或網際網路可增進幼兒學習深度 與廣度,也會陪伴幼兒一同玩電腦遊戲或上網瀏覽網頁;但會擔心幼兒過早接觸電腦與 網際網路,反倒造成視力問題、沈迷網路世界或錯誤模仿不良行為等負面學習效應,因而 採取比較強制性做法來限制幼兒在家庭近用資訊科技的機會。

就幼教人員的訪談資料觀之,有5 位幼教人員指出高社經地位家庭願意讓幼兒在家庭 有更多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這群幼兒在幼兒園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之資訊素養和學 習成效,比起較少在家庭擁有近用資訊科技機會的幼兒表現更好,例如:「家中父母若常 讓孩子使用電腦和滑鼠,他們在園所的電腦使用表現會比較好」(訪BTD100421);「有些 小朋友父母會購買數位學習點數讓其使用,其反應及理解力會比起好」(訪CTE100918);

「家裡有電腦的小朋友,喜歡上電腦課,搶著用滑鼠;沒有電腦的小朋友,就會等著老師 操作」(訪CTF101025)。

4 呈現受訪幼兒家長提供幼兒資訊科技學習方式的訪談摘要內容,並彙整幼教人員 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的學習表現成果。從表4 可知,幼兒家長本身的社經背景與對資訊科 技及其教學應用的認知,影響其在家庭提供幼兒資訊科技接觸機會與使用方式,進而形塑 幼兒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之表現成效。高社經地位家長鼓勵幼兒使用電腦軟硬體與網路 資源,且會上網蒐集相關資訊拓展幼兒學習經驗,提升認知學習表現。就幼教人員在幼兒 園教學活動的觀察資料得之,幼兒在家庭擁有較多的近用資訊科技機會,其在學校的認知

(12)

表現與資訊素養亦較佳,願意協助其他幼兒使用資訊科技來完成學習任務;家庭較少提供 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幼兒,雖也會表達出對電腦遊戲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喜愛和興 趣,但在資訊素養與認知表現上則較為普通,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成效並不顯著。

4 幼兒家長訪談內容摘要比較表

家長編碼 工作職稱 提供幼兒資訊科技學習方式 幼兒應用資訊科技的學習表現 PA 技術人員 無特別指導方式,有空就讓幼兒

自由使用電腦。

幼兒喜歡玩電腦遊戲,對於正規 學習內容較無興趣。

PB 店長

下載或購買教學軟體提供幼兒學 習英語,與幼兒共同操作英語教 學光碟。

幼兒英語表達能力頗佳,滑鼠與 鍵盤操作能力亦佳。

PC 限制幼兒使用電腦時間,並未特 別採購教學軟體。

幼兒喜歡使用電腦,學習表現普 通。

PD 經理 帶領幼兒上網瀏覽網站內容,蒐 集有趣的圖片來製作學習檔案。

幼兒網路應用能力頗佳,有能力 上網蒐集資源。

PE 不會主動讓幼兒玩電腦,會限制 使用時間。

幼兒喜歡玩電腦遊戲,學習表現 普通。

PF 經理 帶領幼兒瀏覽網路資源,運用網 路繪本提升閱讀能力。

幼兒電腦操作能力熟練,會主動 教導其他幼兒操作電腦軟體。

PG 主任

購買線上學習系統點數,提供幼 兒數位學習資訊,陪同幼兒一同 操作。

幼兒認知發展能力頗佳,滑鼠與 鍵盤使用流暢。

PH 家裡有電腦,但未開放幼兒使 用。

幼兒對電腦沒有太大興趣,學習 表現普通。

PI 專業人員

上網下載網路遊戲與教學資源,

利用假日引導幼兒操作與學習數 位遊戲。

幼兒認知能力與電腦素養頗佳,

會專心閱讀網路繪本內容。

PJ 經理

以親子共讀方式帶領幼兒上網瀏 覽網路繪本,並蒐集相關語言學 習資訊。

幼兒會覆誦網路繪本內容,認知 能力頗佳。

資訊科技在學習活動所產生的創新效益,不只提供幼兒學業表現與學術成就的應用機 會,更連結公平的近用機會以啟蒙幼兒成為資訊社會公民之發展基礎 (陳儒晰,2008;

Auld, 2007);但受限於幼兒家長對家庭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認知差異,導致社會不平等與 資訊科技應用弱勢地位產生連結關係;再製消極的資訊科技認同態度,形塑弱勢的學校課 業準備度及學習表現水準之落差 (Fairlie et al., 2010;Hohlfeld et al., 2010)。基於前述,我 們必須正視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及其對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的認知差異,協助解決弱 勢家庭幼兒在家庭近用資訊科技機會之數位落差,增強幼兒在幼兒園學習發展的成效。

(13)

二、幼兒園提供資訊科技近用機會對幼兒學習表現的助益

就研究者訪談與觀察資料觀之,合作幼兒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之作為,

大多以既有教室或電腦教室為教學場域,結合電腦教學光碟、電子簡報、遊戲軟體、電子 繪本或網際網路來進行主題教學活動;或運用電腦教室的空間安排,規劃幼兒小組操作與 學 習 活 動, 例 如:「 兩 位 幼 兒 共 同 使 用 一 台 電 腦, 輪 流 操 作 並 觀 看 電 腦 故 事 」( 觀 BTD100303);「一週一次的電腦課,小朋友從幼幼班、小班即有接觸電腦機會,想玩什麼 就自己點選畫面」(訪CTE101012);「園所提供不同類型的教學光碟,有生活自理、衛生、

認知及藝術方面或色彩配對和造型等」(訪CTF100914);「每個月會安排 4 至 5 片光碟教 學,每週輪流一組一個主題,而且會每週換主題」(訪CTF100915)。

A 園、B 園與 D 園因為電腦教室空間或硬體設備不足,容易發生教學衝突或吵鬧情 形,限制幼兒近用資訊科技機會;也會因為教師教學技巧之不熟練,影響幼兒學習歷程表 現與成效的品質,例如:「老師示範操作時,靠近老師的幼兒會比較大聲地回應,比較遠 離老師的幼兒則較無反應」(觀ATA100310);「幼兒一開始會主動輪流玩,過一段時間之 後就會鬧哄哄」(觀BTC100317);「有些幼兒會討論內容,有些幼兒為換誰操作有而所爭 執」(觀BTC100318);「當老師指導幼兒操作時,有些幼兒會跑去看別組如何使用,有些 干擾旁邊幼兒的操作程序」(觀DTH100901)。上述資料指出,合作幼兒園在電腦教室空間 安排與硬體數量之搭配上,未能整體地滿足幼兒公平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亦較少從教育 機會均等與社會公平正義的角度來思考幼兒學習機會;因此,有必要考量符合幼兒需求與 教學效益的公平原則來添購相關軟硬體設備,避免幼兒因為搶奪有限資源而影響認知輔具 與利社會行為之發展態度。

為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A 園與 D 園透過幼教人員合適的教學引導與教學空間之適 當安排,儘量提供與滿足幼兒公平的近用資訊科技機會,提升學習表現與同儕互動;並鼓 勵幼兒同儕進行良性的溝通互動,建構利社會行為的社群意識,例如:「每位小朋友都有 輪流使用電腦的機會,學習意願就比較高」(訪ATB100512);「電腦教室是兩個人一台電 腦之座位安排,老師會鼓勵幼兒跟別人分享使用經驗」(觀DTG100908);「有些幼兒會示 範和教導其他幼兒操作滑鼠,不熟悉的幼兒就會在旁邊學習,願意等待與輪流」(觀 DTG100909)。以上內容指出,經由適當的座位安排與教學引導,有助於幼兒珍惜與善用 近用機會,並有興趣於資訊科技的輔具功能;且透過同儕互動之良性開展,增進接觸與使 用電腦軟硬體的操作和應用效益。

深入分析幼兒在幼兒園實施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影響因素,研究者發現幼兒在 家庭近用資訊科技機會,影響其在幼兒園的電腦與網際網路之後續或進階學習操作,

例如:「如果家裡沒有電腦操作經驗的話,每週一次的電腦課之學習成效亦不佳」(訪

(14)

BTD100512);「不是不會,只是比較慢才學會」(訪BTD100513);「小朋友的電腦學習表 現在園所是相同的,如果有差異的話,就是家裡有沒有電腦設備」(訪CTE100928);「家 中無電腦的小朋友常常不知道如何操作,只能靠園所的電腦課來教導他們基本技巧」

(訪DTG100927)。如同幼教人員的訪談內容所述,即使幼兒園提供公平的資訊科技近用 機會,對在家庭較少接觸電腦與網際網路的幼兒,其軟體應用與數位學習能力的表現仍不 佳,需要幼教人員額外付出心力來進行教導。

為避免幼兒受到家庭社經背景的弱勢地位而影響學習成效,幼兒園應提供幼兒公平且 友善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之近用機會,協助其在近用資訊科技機會與使用層面能接受 公平的數位待遇,提升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活動的表現成效 (Salvador et al., 2010;

Zevenbergen & Logan, 2008)。就訪談與觀察資料觀之,幼兒園必須正視基礎建設與幼兒使 用需求,妥善規劃使用空間和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弱勢家庭幼兒公平近用機會以增進學習 表現;建構幼兒適性資訊素養與發展同儕互動關係,提升認知、情意與技能的學業準備度 和學術發展之啟蒙實踐作為。

三、幼教人員正視幼兒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實務作為

就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學活動而言,幼教人員對近用機會的認知態度及其在教學實 務的使用行為,成為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成效的重要關鍵。當幼兒園建置合宜的 電腦軟硬體與主題教學數位資源,幼教人員除了提供適性的教學設計,協助與啟蒙幼兒學 習發展歷程之進行,更應關注幼兒近用資訊科技的公平機會對其學習表現之影響,例如:

「老師在指導幼兒小組操作時,確認每位幼兒都有公平的使用電腦時間」(觀ATB100507);

「老師在進行示範操作時,注意弱勢家庭幼兒對遊戲任務之參與程度」(觀CTF100915);

「注意沒有電腦學習經驗幼兒的理解程度,示範並指出應該注意的地方」(觀CTF100916)。

此內容指出幼教人員會先考量所有幼兒學習程度的個殊性,注意幼兒在練習基本電腦操作 之差異程度;待其熟悉之後再進行團體教學或小組練習,協助資訊素養不佳或電腦學習經 驗不多的幼兒能跟上進度。

為了提供弱勢家庭或較少接觸電腦的幼兒有平等學習機會,幼教人員對其提供特別指 導以協助其使用資訊科技來增進學習成效;並針對若干資訊素養不佳的弱勢家庭幼兒,提 供額外認識、接觸與使用電腦的學習機會和操作練習,使其在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活動中能 享有更多的公平機會,例如:「有些弱勢幼兒在操作時會遇到困難,老師會協助無法拖曳 滑鼠的幼兒,教導如何使用與操作滑鼠」(觀CTE100922);「老師看到後即提供協助,讓 弱勢幼兒順利完成遊戲任務」(觀BTD100415);「家裡沒有電腦的小朋友,我會多給他們 練習機會,多做多一點刺激」(訪CTF100913)。

(15)

幼教人員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與使用經驗,亦影響其應用資訊科技提升幼兒學習效益 的實施成效。有3 位幼教人員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對資訊科技及其在教學活動的融入和 應用實務持正向態度,表現出較佳的資訊素養及教學專業表現知能,例如:「電腦教學協 助 小 朋 友 提 升 認 知、 情 意 與 技 能 發 展, 增 進 遊 戲 分 析 任 務 與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 訪 CTE100922);「有些老師有豐富的資訊科技使用經驗,在資訊科技融入課堂的表現也很順 利」(觀DTG101001);「進行電腦教學前會先進行團體引導及說明,巡視各組幼兒操作情 形,適時提供指導與協助」(觀DTG101002);「新進老師或年輕一代的老師,對電腦都有 基本的認識,會使用簡報教學或上網蒐集教學資料」(訪BTD100321)。

但有些較為年長且較少學習資訊科技經驗的幼教人員 (5 位教師),屬於數位移民的 一代,對於電腦與網際網路的基本操作及教學應用很陌生,亦無意願學習,也不會主動在 課堂中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應用資訊科技提升幼兒學習成效的看法偏向消極或 無益之思考定位,例如:「我自己對於資訊科技沒有把握,也沒有信心利用電腦來輔助教 學」(訪ATA100319);「雖然園所要求應用電腦來進行教學,但我自己很害怕使用電腦,

也不想要學習」(訪ATA100320);「我不覺得透過資訊科技才可以學習,傳統教學方式也 很重要,不一定要使用資訊科技融入」(訪DTH100920);「有些老師不太會操作電腦,也 不會引導小朋友解決問題,小朋友就很容易感到興趣缺缺」(訪BTD100505);「老師對電 腦光碟內容不瞭解,一直嘗試而浪費時間,少讓幼兒操作,對幼兒反應置之不理」(觀 BTC100408)。前述資料指出,幼教人員的資訊科技學習經驗及教學融入認知態度,影響 此教學模式的實施成效;雖然幼教人員大多具備基礎的電腦與網際網路應用能力,但受限 其對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認知態度及教學知能之專業程度,使其在教學實務作為與輔助幼 兒學習效益的表現上展現出差異作為。

一旦幼教人員認同資訊科技的教學應用價值,且擁有正向近用資訊科技的學習經驗,

有意願使用資訊科技來提升教學與學習效益,則會善用此工具來輔助幼兒認知、情意、技 能與社會性發展層面之學習優勢 (Luan & Teo, 2009;Yen et al., 2010)。幼教人員應強調近 用機會的公平取得之認知,發展正向的資訊科技態度、技能與實務能力之參照價值,連結 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實施優質的教學活動以提升幼教專業能力 (Chen & Price, 2006;

Gibbs et al., 2009)。基於前述,幼教人員必須正視幼兒家庭社經背景、幼兒園資訊應用基 礎建設和自我資訊科技認知思考,突顯資訊科技近用機會之重要性,增強幼兒資訊教學應 用實務的學習效益。

(16)

伍、結 論

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取得與應用,對於幼教人員與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成效和 轉化傳統教學模式的實務作為,具有決定性影響。就幼教人員和幼兒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場域和發展資訊素養及學習表現而言,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工具的精熟能力,以及因應 此教學模式而啟蒙未來學業成就和學術表現之思考,應突顯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公平取得 議題之重要性。為落實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研究者連結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對幼教場域的 資訊科技近用機會之思考,探究幼兒家庭社經背景、幼教場域資訊科技建置和幼教人員教 學實務,分析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幼兒學習表現的近用機會之影響。

如同文獻探討所述,資訊科技近用機會以為資訊社會不平等和社會排除的關鍵因素

Hohlfeld et al., 2010);幼兒容易受到家庭社經背景與家長社會地位的差異性形塑,再現 不同的資訊科技近用機會和使用方式之實務作為,使其在精熟電腦與網際網路的軟硬體操 作和使用行為呈現差異化作為 (陳儒晰,2008;Fairlie et al., 2010)。我們必須正視此議題 對幼兒使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自信態度與應用能力之影響,藉以提供符合公平正義 原則之近用機會,協助幼兒透過此學習活動提升學習興趣和學業成就 (Judge et al., 2004;

Xiaoming & Atkins, 2004)。

從幼兒家長的訪談資料觀之,受訪幼兒家長認同資訊科技在工作場所與生活脈絡的應 用價值,但家長是否提供幼兒在家庭近用資訊科技機會的合理且適性作為,則受到社經地 位與家庭社經背景等因素的差異化影響。有些高社經地位家長認同資訊科技的悅趣性教學 價值,有能力採購合宜的軟硬體設備,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在家庭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亦 會示範與教導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但有些低社經背景家長擔憂幼兒提早接觸 資訊科技會造成反效果,在意幼兒生理和學習層面的負面效應,不會鼓勵幼兒運用資訊科 技進行學習活動。

就幼教人員的訪談與觀察資料而言,幼兒園因為電腦教室空間或硬體設備不足而影響 幼兒近用機會,且容易發生人際關係或學習表現的問題;有些幼兒園透過合宜座位安排與 適性教學引導來解決此問題,提供幼兒公平機會與同儕協助,增進其在電腦教室裡的良性 互動和學習成效。不同家庭近用經驗與家長本身的教導態度,亦影響幼兒在幼兒園應用資 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之發展歷程。事實上,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關鍵,不只 在於幼兒園基礎建設與幼教人員教學專業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家庭近用機會的提供與匱乏 情形,致使社會不利幼兒在使用資訊科技提升學業準備和學術發展上,落入數位落差的不 平等再製現象 (Meneses & Momino, 2010;Salvador, Rojas et al., 2010;Zevenbergen &

Logan, 2008)。

幼教人員本身對資訊科技近用機會的認知態度及其在教學實務之應用行為,也會影響

(17)

幼兒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成效 (吳育蓓、邱淑惠,2009;邱淑惠、莊孟珊,

2004;邱淑惠、許惠菁,2009;Fakun, 2009;Luan & Teo, 2009;Yen et al., & Huang, 2010)。當幼教人員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且對資訊科技教學應用態度持正向思考,則會增 進教學效率,協助幼兒認知、情意、技能與社會互動向度之數位化發展;但對資訊科技有 所焦慮或恐懼而再現數位移民身份的幼教人員,較少主動應用資訊科技來豐富或創造幼兒 多元學習機會,對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學活動的成效亦持保留或消極態度。

基於前述,我們應該正視幼兒家庭社經背景對接觸與使用資訊科技機會的豐富或匱乏 之差異圖像,協助幼兒家長、幼兒園與幼教人員應用資訊科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壓 縮限制,認知此友善與可用的人機系統對幼兒學習機會和活動參與成效之提升效益,輔助 幼兒應用資訊科技再現與增進學習表現,開展與建構未來的學習主體性和實踐作為。對幼 兒家長而言,幼兒園與幼教人員應利用親職講座或期末成果發表活動,協助家長連結資訊 科技在其工作與生活的應用價值,使其正視近用機會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 輔具功能和使用價值;家長可多參與或瞭解幼兒園提供的幼兒學習活動剪影或實務經驗分 享座談,學習如何與幼兒教學活動連結以引發正向學習效益,進而在家庭中提供幼兒合宜 的近用資訊科技機會。幼兒家長可嘗試扮演操作示範者、問題解決者與情感支持者等角 色,輔助幼兒透過多媒體和高互動表徵內涵來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建構幼兒有意 義的學習經驗以提升學習效益。

對幼兒園而言,可運用資訊科技融入主題教學或電腦教室的單機操作之教學模式,提 供不同社會身份背景幼兒公平近用資訊科技機會,使其有多元機會來接觸與發展資訊科技 輔具應用所連結之學習成效。幼兒園應滿足不同家庭社會背景與家長社經地位的幼兒之近 用機會需求,提供課餘或放學時間使用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的公平機會;且基於公平正義 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滿足幼兒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近用資訊科技機會與學習體 驗。幼兒園必須確保所有幼兒在一般教室進行資訊科技融入主題教學時,使用資訊科技的 學習機會均等,並要求幼教人員公平地關注不同資訊素養程度幼兒的學習注意力與學習表 現。在電腦教室的系統性操作軟體介面之學習場域中,儘可能地安排一人一機的操作學習;

倘若不能安排一人一機的話,亦應鼓勵幼教人員設計利幼兒社會互動行為的小組或合作教 學設計,帶領幼兒學習輪流與等待,開展良性人際互動的同儕分享之學習作為。

對幼教人員而言,應積極學習和參與創新性工具價值所連結的教學多元化和多樣性活 動,重視幼兒家庭近用經驗的取得與匱乏事實,提供社會弱勢幼兒公平的數位學習機會,

增進其數位融入程度以提升學習表現。幼教人員必須關心弱勢家庭幼兒受限於社會結構不 利因素而缺乏近用機會之困境,協助其解決在使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發展和社會融入行為 表現的數位落差及弱勢處境。幼教人員應結合幼兒園提供的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發展資 訊科技融入學習活動的教學專業和實踐行動,以為幼兒運用資訊素養和參與及支持資訊社

(18)

會的參照鷹架。幼教人員經由資訊科技的接觸機會與學習可能區之提供,學習如何突破數 量分配與工具理性的假性平等之依賴和宰制現象,以為幼教人員與幼兒近用資訊科技輔助 學習表現的教學實踐基礎;幼教人員對應用資訊科技提升幼兒學習表現的基本思考,在於 必須自我省思資訊素養或應用此工具在教學場域之實務能力,連結幼兒所面對的資訊科技 機會之不平等近用現象的省思,彰顯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之批 判性思考與實踐作為。

本研究聚焦在近用機會對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之影響,嘗試開啟與描繪幼 兒家長和幼教人員對此議題的認知思考及意向。研究者基於研究需求選擇台北市與新北市 幼兒園為研究對象,雖可呈現都會區域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對此議題的思考及實務作為,

但未能兼顧其他區域在資訊科技近用機會所呈現的城鄉差距與數位落差之事實,影響本研 究結果的推論性;未來可拓展對其他地區幼兒園教學現況與幼教人員訪談資料的探究,藉 以充實此議題分析之完整性。此外,亦可深入探討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的族群、階級、性 別或其他社會分類因素所導致的近用機會之結構性思考差異,分析不同資訊科技基礎建設 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幼兒園,在近用機會、使用實務、教學專業及學習成效的差異 圖像;或蒐集幼兒應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表現的量化學習成效數據,結合前述社會背景資 料進行比較分析,連結多元論述以描繪近用機會對幼兒在此學習空間的影響層面和實踐圖 像,進而豐富幼教場域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論述之建構鷹架與選擇行動。

(19)

誌 謝

感 謝 匿 名 審 查 委 員 的 修 改 建 議; 本 研 究 內 容 為 國 科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NSC98- 2410-H-412-007-;NSC99-2410-H-412-002-) 之部分成果,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方顥璇 (2004)。公立幼稚園實行資訊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 (1),

51-78。

方顥璇、廖衾儀 (2005)。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18 (1),117-150。

吳育蓓、邱淑惠 (2009)。由幼稚園教師應具備的資訊素養看大學師培機構資訊科技相關 課程之妥適性。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 (2),39-57。

邱淑惠、莊孟珊 (2004)。台中地區幼教人員電腦整合教學信念與應用現況之調查研究。

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 (2),35-60。

邱淑惠、許惠菁 (2009)。有你要的嗎?探討幼稚園教師對網站資源的需求。教育資料與 圖書館學,47 (1),55-82。

梁珀華、林岳蓉 (2009)。幼兒電子童書閱聽歷程之探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32,35-64。

陳儒晰 (2008)。幼教人員的資訊認知與實踐: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台北:高等教育。

陳儒晰、邱方晞 (2010)。新移民家庭幼兒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脈絡中的學習歷程之探究。

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1 (2),91-114。

陳儒晰、黃金花 (2007a)。幼兒資訊素養的教育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7 (2),1-38。

陳儒晰、黃金花 (2007b)。幼兒園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現況:數位落差的分析。弘光 人文社會學報,7,1-30。

黃惠雯、邱淑惠 (2009)。聽孩子說故事!資訊科技融入主題教學之課程軌跡。幼兒教育 年刊,20,19-41。

Agyei, D. D., & Voogt, J. M. (2011).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will, skill, tool model in Ghana: Predicting prospective and practicing teachers' use of technology. Computers &

Education, 56(1), 91-100.

Auld, G. (2007). Talking books for children’s home use in a minority Indigenous Australian

(20)

language context.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3(1), 48-67.

Chen, J. Q., & Price, V. (2006). Narrowing the digital divide - Head start teachers develop proficiency in computer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38(4), 398-405.

Fairlie, R. W., Beltran, D. O., & Das, K. K. (2010). Home computer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Evidence from the NLSY97 and CPS. Economic Inquiry, 48(3), 771-792.

Fakun, D. (2009). How to mitigate the significant negative influence of computer anxiety on ease of use perception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3), 223-238.

Gibbs, M. G., Dosen, A. J., & Guerrero, R. B. (2009).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changing the technological landscape of inner-city catholic schools. Urban Education, 44(1), 11-29.

Goode, J. (2010). The digital identity divide: How technology knowledge impacts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 Society, 12(3), 497-513.

Gunduz, H. B. (2010). Digital divide in turkish primary schools: Sakarya Sample.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1), 43-53.

Hohlfeld, T. N., Ritzhaupt, A. D., & Barron, A. E. (2010). Connecting schools, community, and family with ICT: Four-year trends related to school level and SES of public schools in Florida. Computers & Education, 55(1), 391-405.

Judge, S., Puckett, K., & Cabuk, B. (2004). Digital equity: New findings from the early child- hood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6(4), 383-396.

Judson, E. (2010). Improving technology literacy: Does it open doors to traditional cont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8(3), 271-284.

Korupp, S. E., & Szydlik, M. (2005). Causes and trends of the digital divide.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1(4), 409-422.

Li, X., & Atkins, M. S. (2004). Early childhood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cognitive and motor development. Pediatrics, 113(6), 1715-1722.

Luan, W. S., & Teo, T. (2009). Investigat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among student teachers in Malaysia: A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18(2), 261-272.

McKenney, S., & Voogt, J. (2010). Technology and young children: How 4-7 year olds perceive their own use of comput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4), 656-664.

Meneses, J., & Momino, J. M. (2010). Putting digital literacy in practice: How schools contribute to digital inclusion in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6(3), 197-208.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5), 1-6.

Saljo, R. (2010). Digital tools and challenges to institutional traditions of learning: Technologie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the sugges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Principal Questionnaire and this questionnaire, feedback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takeholders through meetings an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Big data is high-volume, high-velocity and high-variety information assets that demand cost-effective, innovative form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nhanced?. insigh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