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體測計分析

Anthropometric Analysis of 5 th and 6 th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系 所 別:工業管理學系 碩士班 學號姓名: M09921007 李靜婷 指導教授:李 開 偉 博 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2)

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體測計數據間的特徵。量測過程中由 64 名 受試者取得身體各部位靜態尺寸共 58 項,所得之數據以敘述統計方式呈現學童的各 項尺寸,並分別以性別、年齡分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國小高年級階段,男學童在身 高、體重上低於女學童。利用數據的平均值與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料庫的數據做差異 比較,本研究之 10-11 歲的男童在身高及體重的數據比王茂駿等(2002)的數值小;而 10-11 歲女童的身高與體重數據則明顯的高於王茂駿等(2002)的結果,身高較高且體 重較重。10 歲的女學童與王茂駿等(2002)的比較,在胸圍、腰圍、肩寬的差異有顯著 的差異,11 歲的女學童所量測項目中有更多項皆達到顯著的水準。本研究坐高的數 據,適合 10-11 歲兒童的椅子和桌子的高度和日本兒童閱覽桌椅適用範圍較接近。隨 著年齡的增加手長和手掌長亦會跟著增長,男女生在左右手各手指長皆有明顯的顯著 差異;這些數據能夠提供以學童為設計對象之產品或設施設計之參考。

關鍵詞:學童,人體測計,靜態尺寸,性別。

(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variation of body dimensions for 5th and 6th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Six four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and 58 static body dimensions were measur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as conducted. The data we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gender and classification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stature and weight of 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femal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tudy and those in the Anthropometric Data Base for Taiwanese civilians was conducted. The body dimension for the ten and eleven year-old males are lower than that of Wang’s (2002). However, both the stature and weight of the ten and eleven year-old females were higher than the Wang’s (2002) results. The dimensions of the breast, waist and shoulder of the 10 year-old fe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Wang’s (2002) results. For the 11 year-old females, several dimension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The seat height obtained was close to the Japanese school children’s data. The hand and palm lengths were long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e. The pupil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ght and left-hand among various fing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be used in designing products and facilities for school children.

Keywords: School Children, Anthropometry, Static Dimension, Gender.

(4)

謝誌

建議,讓一直存有唸研究所的動機,但在工作與家庭兩忙之際而一再延宕,而在 孩子已入學的當下,為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盡心的態度,在巧合的機緣下,終於如願 進入研究所就讀。一路走來與同學共處,重溫求學的情景;向系上學識淵博的老師們 請益,為自己開啟一扇接觸豐盛知識寶藏的門。

學習的歷程中感謝李開偉老師兩年來的細心指導,從他身上體認做研究應有的嚴 謹態度,更是激發我全心投入的動力。在研究論文進行期間,身體一度不適而住院手 術,就在方向舉棋不定之際,幸有老師的關懷、包容和鼓勵,讓我有勇氣繼續支撐下 去,論文才能從毫無頭緒到雛型架構的產生,從原本零碎片段到完整的把論文寫完,

衷心感謝他!

謝謝陳文欽主任總是在我搞不清楚該如何決定的狀況下,給予最佳的建議;感謝 李欣怡老師能體諒我這個當媽媽的學生,給予最大的寬容;謝謝馬恆老師當精神後 盾,適時的加油打氣,讓我又能電力充足地繼續堅持下去。同時亦感謝鄧肖琳老師和 陳慶忠老師在論文口試時的懇切指導,並且對論文提出很多寶貴的修改整個論文更加 充實完善。

另外,我要感謝一起努力學習成長的婉甄、郁娟、麗雯和貞美,有你們的勉勵和 幫忙,讓我的心踏實安心多了;感謝任職學校的溫錦隆老師在就讀研究所期間的有求 必應。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公婆、爸媽、默默付出的先生和可愛的孩子,有您們的 支持與付出,讓我無後顧之憂的達成自己的夢想。謹以本文獻給關心我、幫助我的親 朋好友,與我一同分享這份喜悅。

李靜婷 謹誌於 2011.06

(5)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謝誌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3

第五節 研究的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體型分類 ... 5

第二節 影響人體發展之因子 ... 7

第三節 人體尺寸的比例關係 ... 10

第四節 人體測計學 ... 11

第五節 台灣地區之人體計測資料 ...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0

第一節 測量方法 ... 20

第二節 測量儀器 ... 20

第三節 測量部位的定義 ... 22

第四節 測量步驟 ... 32

第五節 數據分析 ...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4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 ... 34

第二節 身體尺寸資料分析 ... 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4

(6)

第一節 結論 ... 54

第二節 建議 ... 56

參考文獻 ... 57

附錄 A ... 60

附錄 B ... 61

附錄 C ... 62

附錄 D ... 64

附錄 E ... 66

附錄 F ... 68

附錄 G ... 70

附錄 H ... 72

附錄 I ... 74

附錄 J... 76

附錄 K ... 78

附錄 L ... 80

附錄 M... 82

附錄 N ... 84

附錄 O ... 85

附錄 P ... 86

附錄 Q ... 87

附錄 R ... 88

附錄 S ... 89

附錄 T ... 90

附錄 U ... 91

附錄 V ... 92

附錄 W ... 93 

(7)

表目錄

表 1 台灣地區人體測計相關研究計畫 ... 15

表 2 年齡分佈表 ... 34

表 3 國小 10、11 歲男女生與文獻之身高(CM)之比較 ... 37

表 4 國小 10、11 歲男女生與人體測計資料庫中之體重(KG)平均數之比較 ... 38

表 5 男學童的人體測計資料調查結果比較 ... 38

表 6 女學童的人體測計資料調查結果比較 ... 39

表 7 1992 年及 2002 年台閩地區男女生身高與體重平均數之比較 ... 39

表 8 與 1992 年、2002 年、2003 年台閩地區男女生身高(CM)之比較 ... 42

表 9 與 1992 年、2002 年、2003 年台閩地區男女生體重(KG)之比較 ... 42

表 10 兒童與青少年(BMI 標準) ... 43

表 11 與台閩地區男女生身體質量指數(BMI)之比較 ... 44

表 12 國小學童與 1997 年文獻數據之身體質量指數(BMI)比對差異之比較(單位:, KG/M2) ... 44

表 13 本研究身高坐高與文獻值之比較(單位:CM) ... 45

表 14 各國兒童圖書館專家制定的閱覽桌椅是用尺寸範圍比較表 (單位:CM) ... 46

表 15 新型課桌椅型號對照表(單位:CM) ... 46

表 16 本研究男童手部尺寸與文獻值之比較(單位:CM) ... 48

表 17 本研究女童手部尺寸與文獻值之比較(單位:CM) ... 49

表 18 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與文獻數據之比較 ... 50

表 19 人體計測資料中男學童身高比例差異之比較(單位:CM) ... 52

表 20 人體計測資料中女學童身高比例差異之比較(單位:CM) ... 51

(8)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3

圖 2 SKERLI將人類的體型分成八類 ... 6

圖 3 美國白人、美國黑人、日本人體型比較 ... 7

圖 4 各年齡下的身材比例變化 ... 8

圖 5 兒童身體比例之比較圖 ... 9

圖 6 台灣 17-33 歲男大專生人體尺寸比例關係圖 ... 10

圖 7 台灣 17-33 歲女大專生人體尺寸比例關係圖 ... 11

圖 8 台灣 6-18 歲男性身高變化 ... 18

圖 9 台灣 6-18 歲女性身高變化 ... 18

圖 10 台灣 6-18 歲男性體重變化 ... 19

圖 11 台灣 6-18 歲女性體重變化 ... 19

圖 12 身高計 ... 21

圖 13 電子磅秤 ... 21

圖 14 捲尺 ... 22

圖 15 皮尺 ... 22

圖 16 卡尺 ... 22

圖 17 立姿長度尺寸 ... 23

圖 18 手及 (A)水平 (B)垂直... 24

圖 19 功能性手及 (A)水平 (B)垂直... 25

圖 20 頭部與肩膀尺寸 ... 26

圖 21 胸圍和腰圍之尺寸 ... 27

圖 22 坐姿之靜態尺寸 ... 27

圖 23 手部尺寸 ... 28

圖 24 手弓 ... 28

圖 25 手指長度尺寸(正面手心朝上) ... 29

圖 26 手指寬度尺寸 ... 30

圖 27 手指長度尺寸(背面手心朝下) ... 31

圖 28 耳朵尺寸 ... 31

(9)

圖 29 受測者身高分佈 ... 35

圖 30 受測者體重分佈圖 ... 35

圖 31 預測平均值之 95%信賴區間之上限與下限 ... 40

圖 321992 年 7~18 歲男童身高實際值與預測值變化 ... 41

圖 331992 年 2002 年 10 和 11 歲男童身高實際值與 2012 年預測值的變化 ... 41

圖 34 國小高年級男童身體各部位尺寸與身高之比例關係 ... 52

圖 35 國小高年級女童以身高為基準的人體各部位比例 ... 53 

(10)

第一章 緒論

隨著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安全與舒適為前提之人因工程的設計觀念逐漸被 廣泛的運用在產品與工作場所設計中。人體測計資料庫的建立,是各類產品與設施設 計之重要基礎。所以當新生兒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醫院的護士就將其各項人體測 計值登錄在嬰兒手冊中,以記錄其身體特徵之數據。

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均與人體測計緊密相關,為了人類生活的舒適 及安全著想,許多的公共建設、建築物、交通運輸工具、家具、機器乃至個人衣著的 設計都需考量人體測計之數據,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體測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精確地量測出人體各部位尺寸的長度、寬度、深度和 圍度(如身高、體重、頭圍、胸圍、體長)等物理量。設計人員在使用人體測計資料庫 時需要仔細的考慮一些影響人體尺寸大小的因素。像是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部位會不斷 的變化,而且各部位成長速度不同,其尺寸比例也不盡相同。性別的不同體型特徵也 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成年男女更是明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經濟及飲食習慣的改 變,營養觀念的改善也影響身體尺寸。現在學童的身高和體重都有明顯的增加(教育 部體育司,1992),所以在設計產品時拿十幾年前的人體測計資料來作為設計的依據,

恐不符設計對象的需求。

今日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晚婚、不婚、頂客族的出現,導致新生兒出生率逐 年降低,少子化的現象已經出現。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支柱,所以每一位兒童對國家未 來的發展越顯重要,身為家長、醫護人員、政府官員及第一線的教師更應該從小關心 兒童的健康成長過程,將它視為重要的一門課題。新生兒出生之後,擁有一本兒童健 康手冊,生長曲線圖中的橫軸是幼兒的年齡,每一縱列是幼兒的實際成長月份。圖邊 的縱線有幼兒的頭圍、體重或身高,在年齡的那一列上對應著頭圍、體重、或身高畫 出不同的一點,不同的年齡經測量後,可將這些點連起來成一條線,這就是幼兒的生 長曲線。人有高矮胖瘦的差異,生長速度也會有所不同,有時長得快有時長得慢,都

(11)

可參考生長曲線。

進入到小學階段後,常可以看到同年齡的學童,在體型的差異有明顯的不同,是 否健康或是有生長遲緩的現象用兒童健康手冊已經無法得知,若拿國外的資料與國內 兒童比較也並非全然適用。學童正值成長的黃金期,若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資料,設 計師在以學童為設計對象來進行產品或設施設計時就缺乏設計依據。因此建立專屬於 兒童之人體測計資料庫,對於以兒童為對象之設計是很重要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小高年級男性與女性學童人體測計數據間的特性。研究結果 可提供作為以學童為設計對象之產品或設施設計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圖(如圖1),先確立研究主題的方向,參考國內外相關的文獻及學 術上研討之應用加以進行研究,其流程說明如下:

1.訂定研究主題:

先擬定研究的主題與方向,從中了解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便 在資料蒐集的過程更加明確知道要研究的方向。

2.相關文獻蒐集

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主要有人體測計調查、人體測計的量測點、人體測計資料 之應用。

3.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

考慮種種客觀因素所造成之限制,故此階段必須先界定研究範圍,明確說明研究 之限制、研究對象的選定及量測的詳細規劃並著手進行。

4.研究方法建立

進行研究方法之擬訂及數據之分析方法。

5.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將統計分析的結果,分別以男女性別、年齡分組與各部位尺寸分組之比較,以人

(12)

體部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例做比較,進行深入的討論。

6.結論與建議

將本研究之成果與文獻上之數據做比較,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1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樣本為10至11歲的男女學童(國小五、六年級),男女生各32位。由於這 個時期的學童正值成長發育最快速之時,尤其是女生的發育普遍高於男生,使得無論 在體重或是身高方面,都呈現明顯的差異。

所採用之測計方法,乃是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訂定出各部位之定義,同時考量 目前本研究所擁有的研究資源和技術,進而發展出一套符合本研究所使用的量測方 法。

(13)

第五節 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由於資源之限制只能調查64位樣本及有限數量之量測項目。另外,由於研 究器材之限制,故人體測計僅能進行靜態量測,而無法進行動態量測。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藉由相關文獻的探討來敘述人體測計的發展、量測方法、人體測計數據的分 析及應用。文獻上的數據討論人體比例關係、成長階段的體型特徵,在本章中也一併 介紹與討論。

第一節 體型分類

在古希臘早期,Hippocrates (400 B.C.)將人類體型分成粗短型和細長型兩類;Halle (1797)則是依人體特徵把人體區分成肌型、腹型以及神經型;Rostan (1828)將Halle的 分類命名成肌肉型(均衡發展型)、消化型(肥胖型)、呼吸型(細長型)與腦型(細小型)等 四型;Kretchmer (1925)提出肌肉型、瘦長型與肥胖型三種,而上述分類都是以身體 外表特徵來加以區分。

真正使用測量法對人類體型作分類始於Sheldon (1940),他利用人體照相的方 法 , 分 成 骨 骼 肌 肉 、 頭 部 軀 幹 和 四 肢 的 特 徵 來 進 行 比 對 分 析 , 最 終 分 成 肥 胖 (endomorphy)、瘦弱(ectomorphy)、強壯(mesomorphy)三種;Laubach and Marshall (1970) 認為Sheldon的分類並無較具體或量化的分類依據。Skerlj (1953)利用肌肉和皮下脂肪 的分布情形,將人類的體型區分成為八種(如圖2)(李宗昌,1999)。

1. Normal (N):正常的體型 2. Rubens (R):肥胖體型

3. Superior (S):腰部以上肥胖、而腰部以下正常 4. Inferior (I):腰部以上正常、而腰部以下肥胖 5. Truncic (Tr):軀幹部位肥胖、而四肢正常 6. Extremital (Ex):軀幹部位正常、而四肢肥胖 7. Mammary (M):脂肪累積在胸部

8. Trochanteric (T):脂肪累積在大腿

(15)

2 Skerli 將人類的體型分成八類

目前服裝界訂定尺碼時所用的體型分類,大多數是利用普遍的身體尺寸做比較,

大致上可分成下列三類(戴鴻,1998) 1.圍度差

利用胸圍、腰圍、腹圍和臀圍之圍度差。例如:相同的胸圍搭配上不同的腰圍或 臀圍,代表不同的體型,其優點是測量部位明確且簡單易行。

2.前長和後長的差

此種數據最能表現出正常人在挺胸、凸肚或曲背的體型差別。但對於下半身體型 的差別比較不明顯。

3.相關的人體尺寸指數

如體重和身高的比例常數、或某種圍度與身高的比例常數,以及不同身體圍度的 比例常數等。此類的缺點是指數不穩定且使用不便所以較為少用。

(16)

第二節 影響人體發展之因子

體型的外貌因人而異,體型也會隨著年歲的增加和生理的發育,產生快慢不同的 變化。張一岑(1997)認為影響人體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先天因素(性別、種族)及後天因 素(年代、職業與社會階層)。先天因素包括性別及種族,後天因素則包括年代、職業,

兩者皆會造成體型差異。

一、 各種影響人體尺寸之因子

1.性別

男性與女性在生理構造有所不相同,在身體的尺寸上有明顯的影響。青春期時女 性發育較早,8~12 歲的女童身高會較同年齡男童為高;可是成年之後,男性的身體 尺寸多大於女性(吳仁宇等,1996)。

2.種族

種族的不同會造成體型上的差異,如圖3所示,很明顯地,美國白人與黑人的身 高與手腳長度均較日本人長的許多(許勝雄,1991)。

3 美國白人、美國黑人、日本人體型比較

(17)

3.年齡

人類從出生到成年為止,身體不斷的成長。但是每一時期成長的速度不同,比例 亦不盡相同。成長過程中,人大致可以分為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青年期與成年 期等五個主要的階段,如圖4所示,發展最快速的是嬰兒期,接著逐漸減緩,到了青 春期生長速率再次快速增加,此乃所謂的快速成長期(林昱宏,2000;Moor,1993)。

4 各年齡下的身材比例變化

4.年代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社會環境的改變,人類在身高和體重方面都有逐 漸提升的趨勢(許勝雄,1991)。

5.職業

黃耀榮(1996)的研究調查發現,從事的職業不同,會造成身材與體型的差異

長 期工作環境的影響,身體尺寸也會依工作類型的不同產生差異。一般而言,卡車司機 大都屬於矮胖型,而研究人員則較多為瘦高型(許勝雄,1991)。

6.其他

如地域、運動、飲食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人體尺寸。像身高和體重在一天之內 可能會有 2%左右的變化(許勝雄,1991)。

(18)

二、成長階段的體型特徵與變化

兒童的身高和身體各部分尺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發育期間體型快速的變化,

隨著身高的增加,其他部位也受到影響,在比例關係上也就有明顯的變化。

兒童的體型較成年人複雜,不同身高會有不同的體型比例。像是下肢長跟身高的 比例與軀幹體型會有明顯的差異。在兒童的下肢長度部分,小腿會比大腿短,藉由發 育成長的過程,下肢長與身高的比例會逐漸增加至1比2,其中大腿長的增長速度非常 的明顯(如圖5)。在軀幹體型方面,兒童體型向前突出成為彎曲弧形,且背部形成凹 陷狀與成人的背部平坦有所差異(日本文化女子大學文化服裝學院,1991;鍾孟容,

2004)。

兒童身體比例的比較(1~10歲皆以相同的身高作比較),如圖5。

5 兒童身體比例之比較圖

學童進入青春期之後,在神經內分泌的調節下,身體快速生長,隨著生殖器官的 發育和第二性徵的出現,男性與女性的身體形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女性的脂肪集中 在肩膀、乳房、臀部,並出現胸部隆起、腰細及臀寬的女性體型。進入青春期的男性 四肢、肩部骨骼和肌肉會特別發達,因而出現肩部寬、骨盆窄、胸圍大、肌肉發達的 體態(中國心理諮商網, 2003;鍾孟容,2004)。

利用人體計測值可以反映出青春期發育的特性,藉由身體的長度、寬度、圍度、

重量的改變當作成長發育差異的指標。

(19)

第三節 人體尺寸的比例關係

Ray et al. (1995)認為人體的各部位的尺寸存在著比例關係。在眾多的人體測計值 中,最受重視的是身高與體重。身高和垂直的尺寸(如:身高與眼高、肩高、坐高、

上臂長或手長等)有較高的相關性。林昱呈(1997)利用「勞工靜態與動態人體計測資料 庫」及「本土化靜態與動態人體計測資料庫」相關研究完成男大專生17-35歲(見圖6)、

女大專生17-33歲(見圖7)等20項人體尺寸比例關係。

6 台灣 17-33 歲男大專生人體尺寸比例關係圖(林昱呈,1997)

(20)

7 台灣 17-33 歲女大專生人體尺寸比例關係圖 (林昱呈,1997)

體重和水平方向的尺寸(如:肩寬、胸圍或腰圍等)擁有較高的關聯性。只要掌握 重要的人體部位尺寸,就可以將人體外型歸納成少數幾種體型,用這些體型可代表大 多數的群眾分類。

第四節 人體測計學

人體測計學(Anthropomtery)此名詞是引用希臘文之「人」(Anthropos)與「量測」

(Metrein)二字組合而成(許勝雄等,1991)。人體測計代表的意義就是對人體各部位所 做的量測。量測身體各項特徵包括直線距離(長度、寬度、高度)、圍度、彎曲角度、

體表面積、肌肉的厚度、身體活動範圍、身體的反應速度等(許勝雄,1991)。藉由測 量人體各部位的尺寸,分析個人跟群體在人體尺寸上之差異,以便了解人體的各種特 徵,能夠憑藉著人體測計所獲得的人體尺寸數值和分佈情形,融入產品與環境設計之 中。

人體物理尺寸的量測依測計的目的及狀態可分成兩大部分:靜態人體測計(Static

(21)

Anthropometry)和動態人體測計(Dynamic Anthropometry)。靜態人體測計亦稱為「結 構性」(Structural)人體測計,主要是量測人體在固定姿勢下(立姿和坐姿),所量的各 部位尺寸值。動態人體測計則是受測者進行特定作業或處於某種活動下所量測的數據 (李開偉,2003)。動態人體測計中人體各部位在活動當中應要互相協調與牽制,不能 各自獨立,所以動態人體計測又稱為機能性人體測計(Functional Anthropometry)(張一 岑,1997)。動態人體測計涵蓋靜態人體測計、關節運動範圍和因運動而產生的人體 尺寸變化等量測項目,所以使用的工具也比靜態人體測計來得複雜,其測得的數據有 較廣泛的利用價值,為此設計需要操作和活動步驟較多之情況,所必須仰賴的重要數 值(吳健瓏,2002)。

常見的立姿靜態尺寸有身高、眼高、肩高……;而坐姿靜態尺寸有坐高、膝高、

臀膝高等(李開偉,2003)。靜態人體測計項目眾多,藉由這些特徵資料作為日常生活 中器具設計的參考,如頭圍的大小應用在設計頭盔或安全帽;耳朵的尺寸利於耳機的 設計;手掌的大小、手指的長短及粗細會影響到手套的形式與尺寸以及電腦終端機的 鍵盤、滑鼠等相關輸入裝置的設計。只要是要求人和器具、用具或設備之間的協調性,

考慮到安全、舒適、實用等因素時,人體測計的理論、數據與應用皆能提供重要的參 考。

一、人體測計量測工具及方法

人體測計量測的方式分為直接量測和間接量測兩種。

1.直接量測法

直接量測法是用人工方式使用量測器量取身體上的尺寸,所量得的尺寸是空間中 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或其他度量。使用的儀器比較簡單、便宜,但較為費時,在實地 測量之前就必須先把量測工具和量測項目做詳細規劃。量測的尺寸通常為長度、寬 度、圍度及角度等,量測器包括:(a)馬丁式量測器、(b)電子卡尺、(c)電子捲尺、(d) 握徑量測儀及、(e)滑動式兩腳規等。其中,電子卡尺及電子捲尺的精確度可達到0.1 mm。

(22)

2.間接量測法

(1)光學量測法(Optical methods)

在欲量測人體的部位前方放兩個互相平行的網格,作為座標位置的量具,由目視 的方式決定量測項目的尺寸數值。最大的優點是簡單、便宜;相對的缺點就是誤差大 及小尺寸的量測不易,此法現在已少用。

(2)攝影法(Photographic methods)

主要是利用攝影機在三度空間的狀態之下記錄,常用的方式是讓受測者站立在攝 影機前方,在受測者背後設置一畫有尺寸規格的模板,讓攝影機拍攝人體影 像,同 時獲得附有尺寸格式的人體相片,依照相片中背景的尺格比例來修正影像誤差,變成 所量測的尺寸(吳健瓏,2002)。但是利用這種方法時,設備費用太貴、比例尺度(scale) 的建立不易、平面鏡頭會受視差歪曲(parallax distortions),雖然皮膚表面可作為測定 點的界線(如皺摺),但在照片上卻很難辨識(許勝雄,2000)。所以攝影法主要用作形 態分析或動作分式之用途。

(3)3D掃描儀

此種儀器可以在短時間內量測、詳細的蒐集人體表面資料,可快速建構人體模型 以供應用。不同的姿勢或是採取高解析度的局部掃描在電腦上標示解剖標記點,即可 擷取特定標記點間的人體尺寸(甘一婷,2003)。

二、人體測計與統計學分析

人體測計的目的在於取得樣本的代表性數值,所量測的數據需要經過統計分析 後,才有參考價值,若是未經統計整理的原始數值,只能作為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 體的比較而已。通常所稱之人體測計值是指經過統計分析後的群體量測值(吳健瓏,

2002)。

常用的基本統計分析,包含下列各項:

1.平均數

平均數是一群量測值之代表數,它可作為論斷某一測計事實之標準,平均數之計

(23)

算通常是以總樣本數除各個量測值之總和。

2.標準差

標準差表示了數據分配之離散程度,以人體測計來說,接近平均數的人較多,而 遠離平均數的人則漸次減少。偏差(Dispersion)係指一群量測的數值遠離平均數的程 度。

3.變異數

即一組數值與其算數平均數之差異平方和的平均數。

4.偏度與峰度

作為了解所得到的資料的次數分配是常態或偏態,分配是集中或離散的程度。

5.百分位數

百分位是人體測計中常見的觀念,百分位數就是將全部量測值分割100等分,將 數值由低向高依序排列。尤其是第5%ile、第95%ile及四分位數(50%ile、25%ile、75

%ile)最常使用。

三、人體測計值之應用

人體測計值可用於建物、裝備和器具的設計,設計者在進行設計之前,一定要先 確定使用者群體的人體特徵及特性,再選擇適用的人體測計資料,才能符合使用者的 需求。

在應用人體測計數值進行設計時,有以下幾種設計思考(謝光進,1979;劉幼懷,

1986;張一岑,1997)。

1.平均數設計

就是人體測計相關尺寸的參考,是以所有尺寸的平均值為依據,能夠適合大多數 的人。此種設計思考只適合單一項目(例如櫃台高度)之設計。所謂”平均人”的概念是 虛幻的,它只是我們量測多數值中經過統計分析歸納出的平均觀念,世界上不可能會 有一個人的身材尺寸所有項目都與平均人相同,因此同時考量多項設計項目應該避免 以平均數作為設計標準。

(24)

2.極端值設計

在設計某些裝置或零件時,需同時考慮適用者的身體特徵,使設計能夠符合大部 分使用者之需求,以人體測計資料的極端值設計能夠讓大部份的使用者都能適用設計 出 來 的 器 具 。 極 端 值 的 設 計 又 可 分 兩 種 , 第 一 種 稱 為 極 小 尺 寸 設 計 (Minimum Dimensions),此為設計時採用群體之極小或近似極小之數值,例如嬰兒床的欄杆間 距、電梯的按鍵高度。第二種是極大尺寸設計(Maximum dimensions),此為採用極大 或近似極大值之設計,例如門的高度、電梯的載重量。對於極大與極小尺寸的設定,

通常以 95%ile 及 5%ile 數為準,若不足則以99%ile及1%ile為之(王茂駿等,2002)。

3.可調設計

設備或器具的某些的設計容許依人身材之不同做調整,自然可以符合各種體型的 人使用,例如汽車的座椅設計的前後移動、方向盤之上下調整、後視鏡可左右、上下 調整;各種體型的駕駛者皆可依自己喜好和需求調整至適當位置。為了便利極端少數 個體,通常調整設計設定成第5百分位至第95百分位之間的人群使用。

第五節 台灣地區之人體計測資料

1964年教育部體育司針對台閩地區各級學校進行身高、體重的測量,這是國內 關於兒童人體測計的第一次調查。1974年又增加胸圍的測量項目,爾後政府機關、學 術單位、民間團體持續有專家學者,以不同領域的觀念或需求進行各項人體測計計 畫。相關的研究整理如表1所示:

表 1

台灣地區人體測計相關研究計畫

年份 研究者 研究主題 內容描述

1964 教育部體育司 台閩地區各級學校身 高、體重的量測

對象:台閩地區各級學校 內容:身高、體重的量測 1974 教育部體育司 台閩地區各級學校身

高、體重、胸圍的量測

對象:台閩地區各級學校

內容:身高、體重、胸圍的量測

(25)

表1 (續)

1984 邱魏津 青年女子服裝標準尺 寸規格及體型體型別 之探討

對象:南部地區19至23歲大專院校 學生

人數:1200 人

內容:馬丁式人體計測儀和體重計 量測出44項人體尺寸。

1984 杜壯、李玉龍 我國青年期人體計測 調查研究

對象:台灣地區18至25歲男性 人數:2145人

內容:以馬丁式人體計測儀、坐高 計、體重計和自製量角計等 進行24項人體計測量測。

1986 邱魏津 國人女子體型及標準 尺寸規格之探討

對象:至6-18歲的國小、國中和高 中學生

人數:2723人

內容:量測項目由44 項增加至60 項。

1986 黎正中等人 國人靜態人體測量資 料庫

對象:國內15至64歲

人數:629位男性及571位女性 內容:直接量測和間接量測法(攝

影法)獲得95項人體尺寸。

1989 邱魏津 台 灣 地 區 女 子 (19-23 歲)人體計測調查之研 究

年齡:19-23歲女性學生

1991 鄭國彬 台灣地區成衣標準尺 碼資料庫

年齡:6至17歲、18至34歲、35至50 歲及51至64歲。

內容:量測製衣相關的38項人體尺 寸,依年齡層和性別將國人 體型區分成6種體型。

1993 傅美玲 台 灣 18 至26 歲 女 性 成衣用人體標準尺碼 之制定

成果:發展出適用的統計分析方法。

1993 盧瑞琴、

劉天賜

國中學生人體計測值 之探討

對象:高雄市13-15歲國中學生

1993 教育部體育司 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 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 報告書

內容:從民國64-82年各級學校學生 身高體重胸圍測量

1994 洪建德 台北市士林北投區兒 童青少年體位研究

對象:士林、北投11-18歲中小學生

(26)

表1 (續)

1996 吳仁宇、

黃奕清

台 灣 地 區 6-18 歲 學 生 之年齡別身高、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之發育 研究

對象:台、閩地區6-18歲國中小、

高中職、大專學生

1996 黃耀榮 台灣地區高齡者靜態 人體尺度計測分析

對象:台灣地區老人

1997 黃國晉等人 國中學生體位及性徵 發育變化之探討-以金 山國中為例

對象:金山國中1994入學學生

1998 陳芬苓 台 灣 地 區 女 子 (20-49 歲)人體計測調查之研 究

對象:台灣北中南20-49歲女性共50 人。

內容:進行54項靜態人體測計,使 用的工具有身高器、捲尺和 量角器。將年齡以5歲作一個 區隔,共分成6個年齡層。

2002 王茂駿等人 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 料

對象:6至64歲受測者

人數:分成勞工、大專學生、高中 學生、國中學生、國小學生,

共9754人。

內容:利用三次元計測儀、數位卡 尺和數位捲尺採集265 項靜 態人體尺寸。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水準的提高,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和營養狀況的改善,相 對亦影響著國人的體型。整合表1各研究,可以得到下列結論:

1.身高方面,男性在11~13歲時身高長得最快,大約到17歲以後則身高增長即停止(如 圖8);女性在9~11歲身高成長最快,約至15歲後身高也幾乎停止增加(如圖9)。在體重 面,男性11~14歲體重增加最多(如圖10),女性則是在11~13歲體重增加最多(如圖11)。

2.學童的體型逐年變高(平均身高的增加男性約7.5公分,女性約5.6公分)、變胖(平均 體重的增加男性約11.46公斤,女性約7.5公斤),男性的身高與體重之改變幅度均大於 女性(教育部體育司,1993;王茂駿等人,2002)。

3.兒童的成長,並不是以同一比率增長,乃是達到某個年齡之後,會呈現急速成長的 現象,成長率在性別上有所差異。青春期後的男女開始在體態上展現性別差異,逐漸

(27)

接近成人的體型比例(日本文化女子大學文化服裝學院,1991;鍾孟容,2004)。

4.從青年期到成人期結束,身體各部位間的尺寸比例一致。但是進入老年期後,上半 身退化幅度較其它部位為大(黃耀榮,1996)。

8 台灣 6-18 歲男性身高變化

9 台灣 6-18 歲女性身高變化

(28)

10 台灣 6-18 歲男性體重變化

11 台灣 6-18 歲女性體重變化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將說明量測的方法和工具,並將各個量測部位詳細定義,將各部位尺寸量測 並記錄後,並比較研究樣本之人體尺寸數據與文獻報導數據間之差異。

第一節 測量方法

在量測之前,先跟家長及學童說明此次測量的目的,欲測量的項目有哪些,經家 長和學童簽署同意書後才規畫測量的步驟與進行量測。

本研究主要是以量測人體靜態時,兩測定點間的直線距離及圍度。量測時的姿勢 有兩種:立姿是指直立,兩眼正視正前方且兩腳併攏,肩膀自然下垂的狀態。坐姿是 指抬頭挺胸直坐,兩眼正視正前方且手臂自然擺放於大腿,膝蓋必須和地板形成 90 度的狀態。

第二節 測量儀器

本研究所使用的測量儀器有身高計、電子磅秤、捲尺、皮尺和卡尺等五種,每 一種儀器之測量的項目如下所列︰

1.身高計︰測量受測者的身高(如圖 12)。

2.電 子 磅 秤 : 測量受測者的體重(如圖 13)。

3.捲尺:測量受測者高度部份,共有眼高、肩高、肘高、坐高、膝高、手及(水平和垂 直)、功能性(水平和垂直)手及,共九項(如圖 14)。

4.皮尺:測量受測者的長度和圍度部分,共有手長、手掌長、上臂長、手肘到中指指 長、頭圍、肩寬、胸圍、腰圍,共八項(如圖 15)。

5.卡尺:測量受測者的耳朵、瞳孔間距、雙眼外眼角、手掌、手指的長度和寬度及手 弓的厚度,共三十七項(如圖 16)。

(30)

12 身高計

13 電子磅秤  

(31)

14 捲尺

15 皮尺

16 卡尺

第三節 測量部位的定義

與本研究相關的測計項目共有 58 項,將測量的部位以圖示說明並詳細定義(王茂 駿等,2002)如下:

1.體重

受試者著輕便服裝,赤足站立於體重計上所量測出的數值。

(32)

2.身高

受試者直立且正視正前方, 雙手自然下垂,量測頭頂到地面的垂直高度(參考圖 17)。

3.眼高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時,量測左眼外角至地面之垂直高度(參 考圖 17)。 參考點:左眼外角,左下眼瞼之外交點。

4.肩高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量測左肩峰至地面之垂直高度(參考圖 17)。參考點:左肩峰,左肩胛骨之間封點與肱骨交接處。

5.肘高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時,手掌往下伸直時,橈骨點至地面之垂 直高度(參考圖 17)。參考點:橈骨點,肱骨外上髁下方,橈骨起點。

17 立姿長度尺寸  

6.手及(水平)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平舉與肩同高,呈 90 度伸展,指 尖點至左肩峰之長度(參考圖 18)。參考點:指尖點,中指遠端指骨最末端。

1. 肘高 2. 肩高 3. 眼高 4. 身高 1

2 3

4

(33)

7.手及(垂直)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向上高舉,呈 180 度伸展,指尖點 至地面之垂直高度(參考圖 18)。參考點:指尖點,中指遠端指骨最末端。

8.功能性手及(水平)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平舉與肩同高,呈 90 度伸展,握 拳中心至地面之垂直高度(參考圖 19)。參考點:握拳中心,手臂平舉 90 度,手握拳 之中心處。

9.功能性手及(垂直)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向上高舉,呈 180 度伸展,握拳中 心至地面之垂直高度(參考圖 19)。參考點:握拳中心:手臂上舉 180 度,手握拳之中 心處。

(a) (b) 圖 18 手及 (a)水平 (b)垂直

(34)

19 功能性手及 (a)水平 (b)垂直

10.頭圍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沿著身體表面,頭部與眉骨上方等高圍 度(參考圖 20)。參考點:眉骨上方:眉骨與前額最突之交接處。

11.肩寬

受試者坐直挺胸,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左肩峰至右肩峰之距離(參考圖 20)。

12.瞳孔間距

受試者目視正前方,兩眼瞳孔間之距離(參考圖 20)。

13.雙眼外眼角距離

兩眼外眼角之距離(參考圖 20)。

(a)  (b) 

(35)

20 頭部與肩膀尺寸

14.胸圍(腋窩高)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沿著身體表面,與腋窩等高之圍度(參 考圖 21)。

15.腰圍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沿著身體水平面,與肚臍等高之圍度(參 考圖 21)。

16.上臂長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前臂彎曲成 90 度,肩峰到肘尖的垂直 長度(參考圖 22)。

17.手肘到中指指節長

受試者直立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前臂彎曲成 90 度,肘尖到中指指節的 長度(參考圖 22)。

18.坐高

受試者坐直挺胸,目視正前方,雙手自然下垂,頭頂至坐面之垂直高度(參考圖 22)。

19.膝高

受試者坐直挺胸,目視正前方,膝蓋與地面呈 90 度,膝蓋到地面的垂直長度(參 考圖 22)。

1.頭圍  2.瞳孔間距 

3.雙眼外眼角距離  4.肩寬 

1

2 3

4 1

(36)

21 胸圍和腰圍之尺寸

22 坐姿之靜態尺寸 1

2

1.上臂長

2.手肘到中指指節長 3.坐高

4.膝高 1

2

3

4

1. 胸圍 2. 腰圍

(37)

20.手長

手掌四指併攏伸直,指尖點至手掌與腕部摺痕之距離(參考圖 23)。

21.手掌長

手掌四指併攏伸直,中指第一指節基部至腕部摺痕之距離(參考圖 23)。

22.手寬(含大拇指)

手掌四指併攏伸直,五指近端指骨基部之聯合寬度(參考圖 23)。

23.手寬(不含大拇指)

手掌四指併攏伸直,四指(不含大拇指)近端指骨基部之聯合寬度(參考圖 23)。

23 手部尺寸

24.手弓

與虎口底部切齊之掌骨處手厚,即掌心厚度(參考圖 24)。

24 手弓

1.手掌長 2.手長

3.手寬(不含大拇指) 4.手寬(含大拇指) 1

3 4

(38)

25.大拇指指長(正面手心朝上)

大拇指指尖點到大拇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度(參考圖 25)。

26.食指指長(正面手心朝上)

食指指尖點到食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度(參考圖 25)。

27.中指指長(正面手心朝上)

中指指尖點到中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度(參考圖 25)。

28.無名指指長(正面手心朝上)

中指指尖點到中指第一指節基部之度(參考圖 25)。

29.小指指長(正面手心朝上)

小指指尖點到小指第一指節基部之長度(參考圖 25)。

25 手指長度尺寸(正面手心朝上)

30.大拇指指寬(正面手心朝上)

大拇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參考圖 26)。

31.食指指寬(正面手心朝上)

食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參考圖 26)。

1.小指指長 2.無名指指長 3.中指指長 4.食指指長 5.大拇指指長 1

3 2

5 4

(39)

32.中指指寬(正面手心朝上)

中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參考圖 26)。

33.無名指指寬(正面手心朝上)

無名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參考圖 26)。

34.小指指寬(正面手心朝上)

小指近端指骨基部之寬度(參考圖 26)。

26 手指寬度尺寸

35.大拇指指長(背面手心朝下)

手背大拇指指尖點到大拇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之長度(參考圖 27)。

36.食指指長(背面手心朝下)

手背食指指尖點到食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之長度(參考圖 27)。

37.中指指長(背面手心朝下)

手背中指指尖點到中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之長度(參考圖 27)。

38.無名指指長(背面手心朝下)

手背無名指指尖點到無名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點)之長度(參考圖 27)。

39.小指指長(背面手心朝下)

手背小指指尖點到小指第一指節基部(關節突點)之長度(參考圖 27)。

1 2

4 3 5

 

1.大拇指指寬 2.食指指寬 3.中指指寬 4.無名指指寬 5.小指指寬  

(40)

27 手指長度尺寸(背面手心朝下)

40.耳朵(耳殼)長度

耳尖到耳垂的長度(參考圖 28)。

41.耳朵(耳殼)寬度

耳珠前到耳殼後的寬度(參考圖 28)。

28 耳朵尺寸

1 2

1.耳朵(耳殼)長度 2.耳朵(耳殼)寬度 

1.小指指長 2.無名指指長 3.中指指長 4.食指指長 5.大拇指指長  2 1

3 4

5

(41)

第四節 測量步驟

測量的步驟依測量項目各有不同的測量方法及測量儀器,可分成高度、重量、長 度、寬度、圍度。每個部分皆同一位施測者負責,以免造成判定上的差距使測量點有 所差異。

1.高度、重量測量

先請受測者赤足站上身高計,眼睛注視正前方、抬頭挺胸。受測者站定後,測試 者將身高計的橫桿向下壓到受測者的頭頂,並且保持和刻有讀數的直桿成 90 度垂 直。從直桿讀取受測者的數值,以公分為單位記錄到小數第一位。接著站上電子磅秤 中央,不可搖動,方法和量身高一樣,在測量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是否有歸零的步驟,

然後從電子磅秤上讀取受測者的體重數據,測量結果以公斤為單位記錄到小數第一 位。

2.長度和寬度測量

請受測者站在地面上,身體貼近牆壁,兩手自然下垂,眼睛注視正前方並且保持 抬頭挺胸的姿勢。施測試者拿捲尺,一端以地面為起點,另一端對準受測者身上欲量 測的部位,一一測量受測者的眼高、肩高、肘高。以坐的姿勢眼睛注視正前方並且保 持抬頭挺胸,膝蓋與地面呈 90 度的垂直,測量受測者的坐高、膝高,並逐一記錄之。

受測者將手肘彎曲,拿出皮尺測其上臂長、手肘到中指指節長的距離,再量出手 長和手掌長並記錄之。

3.圍度測量

請受測者立正站直,測量者皮尺測量受測者的頭圍(不可壓到受測者的耳朵)、胸 圍(腋窩下方,受測者維持正常的呼吸)和腰圍。

第五節 數據分析

本研究針對研究對象、目的進行資料的蒐集,取得之量測數據經由統計分析呈

現人體測計中共 58 項之數值資料,以敘述統計的方法將現有的資料做整理跟呈現(平 均值、標準差、第五百分位數、第九十五百分位數);運用 SAS® 8.1 統計軟體進行各

(42)

項分析,包含依照性別或年齡等測計變數做兩兩比較,做出差異的變化判定及利用 t 檢定的方式做比對。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身體尺寸的測量是人因設計的基礎,從兒童的身高、體重到身體質量指數(BMI) 等數據,可以提供設計師在設計學童使用之設施及遊戲學習和休閒娛樂所需之產品的 數據。這方面數據亦可用以體重過重、肥胖或發育不良之個案的發現,以便早期預防、

輔導與治療。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

一、年齡與性別

以彰化縣鹿港鎮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對學童發出同意書(如附錄A),

經由家長及學童簽署同意後,共64人加入本研究接受測量,其中男學生、女學生各有 32人,其性別與年齡分佈如表2所示:

表 2 年齡分佈表

10 歲 11 歲 總計

男生 25 人 7 人 32 人

女生 11 人 21 人 32 人 合計 36 人 28 人 64 人

比率 56.25% 43.75% 100%

二、身高與體重

受測樣本男女生身高人數分佈如圖 29 所示,男生的平均身高為 138.99 (±6.19)公 分,女生的平均身高為 146.57 (±7.05)公分,全部受測學童的平均身高為 142.78 (±7.61) 公分(如附錄 C、附錄 D、附錄 E 所示)。

(44)

29 受測者身高分佈

受測樣本男女生體重人數分佈情形如圖 30 所示,男生的平均體重為 35.93 (±8.97) 公斤,女生的平均體重為 42.61 (±8.71)公斤,受測學童的平均體重為 39.27 (±9.39)公 斤(如附錄 C、附錄 D、附錄 E 所示)。

30 受測者體重分佈圖

(45)

第二節 身體尺寸資料分析

本研究受測者之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各項長度(眼高、肩高、肘高、

坐高、膝高、手及、手長、手掌長、上臂長、手肘至中指節長、耳長、瞳孔間距、兩 眼外眼間距、手指長)、寬度(肩寬、手寬、手弓、耳寬、手指寬)及圍度(頭圍、胸圍、

腰圍)共計58項,先依全部學童統計後再區分性別及年齡,分別得到全部學童、男學 童、女學童、10歲學童、11歲學童、10歲男童、10歲女童、11歲男童及11歲女童的平 均值、標準差、第五百分位數及第九十五百分位數,所得之數據如附錄C至附錄K。

一、男女性身體尺寸比較

(一) 身高

本研究中女生身高約略高於男生,差異值為7.58公分且在統計學上有顯著的意義

(p<0.001),如附錄L所示。10歲男童平均身高為138.84(±6.56)公分,其落點介於黃 奕清(2002)和王茂駿等(2002)兩研究數據之間,並且和日本(2002)的測計值138.90公分 非常相近(如表3)。11歲男童的平均數值是139.53 (±5.02)公分卻比表3中的王茂駿等 (2002)、黃奕清(2002)及日本(2002)的研究數據還低,經由t檢定與黃奕清(2002)的差異 值達3.22公分但並未達顯著水準(p>0.05)如附錄O;與王茂駿等(2002)的差異值達6.63 公分,達顯著差異(p<0.05)如附錄N;和日本(2002)的差異值達5.77公分亦達到顯著差 異(p<0.05)如附錄P。

本研究中 10 歲和 11 歲女生的平均數據皆高於表 3 中的王茂駿等(2002)、黃奕清 (2002)及日本(2002)的研究數據,藉由 t 檢定發現 10 歲女生並無顯著差異,如附錄 N、

附錄 O 及附錄 P。但 11 歲的女生與王茂駿等(2002)的差異值達達 2.91 公分,達到顯 著水準(p<0.05)如附錄 N;和黃奕清(2002)的差異值達達 4.63 公分,達到顯著性水準 (p<0.01)如附錄 O。

(46)

表 3

國小1011歲男女生與文獻之身高(cm)之比較

男生身高 女生身高

10 歲 SD 11 歲 SD 10 歲 SD 11 歲 SD 本研究 138.84 6.56 139.53 5.02 141.47 6.29 149.24 5.95 王茂駿等(2002) 140.21 6.21 146.16 7.90 138.94 7.31 146.33 7.26 黃奕清(2002)** 137.41 - 142.75 - 137.95 - 144.61 - 日本*** 138.9 - 145.3 - 140.3 - 147.1 -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料庫手冊。

**: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文部科學省生涯學習政策局(2002)平成 13 年度學校保健統計調查速 報。健康教室,第 616 集,日本京都:東山書房。 -:表示無資料

(二)體重

本研究中男生體重低於女生,差異值為6.68公斤且有顯著的差異(p<0.01)如附錄 L所示。10歲男童的體重介於黃奕清(2002)和王茂駿等(2002)兩研究數據之間,而且還 高於日本(2002)1.32公斤,但並無顯著差異(如附錄P)。11歲男童的平均體重卻比表4 中的王茂駿等(2002)、黃奕清(2002)及日本(2002)的研究數據還要低,且經由t檢定與 黃奕清(2002)的比較差異值是4.71公斤雖然沒有達到顯著水準(p>0.05)如附錄O,與日 本(2002)的差異值達4.96公斤,亦未達顯著差異,如附錄P;但和王茂駿等(2002)的差 異值達8.13公斤,達顯著差異(p<0.05) 如附錄N。

本研究中 10 歲和 11 歲女生的平均體重皆高於表 4 中的王茂駿等(2002)、黃奕清 (2002)及日本(2002)的研究數據,藉由 t 檢定發現 10 歲女生和這三者的研究數據並無 顯著差異,如附錄 N、附錄 O 及附錄 P。11 歲女生與王茂駿等(2002)的差異值高 4.05 公斤,並且達到顯著水準(p<0.05)如附錄 N;與黃奕清(2002)的差異值高 6.04 公斤,

並且達到顯著水準(p<0.01)如附錄 O;與日本(2002)的差異值高 4.80 公斤,亦達到顯 著水準(p<0.05) 如附錄 P。

(47)

表 4

國小1011歲男女生與人體測計資料庫中之體重(kg)平均數之比較

男生體重 女生體重

10 歲 標準差 11 歲 標準差 10 歲 標準差 11 歲 標準差 本研究 36.32 9.26 34.54 8.32 38.22 7.42 44.9 8.59 王茂駿等(2002) 38.26 9.25 42.67 10.48 35.71 8.51 40.85 8.62 黃奕清(2002)** 35.86 - 39.25 - 34.65 - 38.86 - 日本*** 35 - 39.5 - 34.7 - 40.1 -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料庫手冊。

**: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文部科學省生涯學習政策局(2002)平成 13 年度學校保健統計調查速 報。健康教室,第 616 集,日本京都:東山書房。 -:表示無資料

從附錄 C 和附錄 D 得知女學童的平均身高為 146.57 (±7.05)公分、平均體重 42.61 (±8.71)公斤大於男學童平均身高 138.99 (±6.19)公分、平均體重 35.93 (±8.97)公斤,符 合兒童邁入青春期生長發育的速度,女生比男生快的趨勢(黃翠玉,2002)。從表 5 中 得知,本研究之 10 歲和 11 歲的男童在身高及體重的數據比王茂駿等(2002)的數值來 得小,大概介於 9 到 10 歲之間,可知本研究中男性學童身體特徵與王茂駿等(2002) 有所不同;表 6 中 10 歲和 11 的女童則明顯的高於王茂駿等(2002)的研究數據,大概 介於 10-12 歲之間,可知現階段的高年級女童發育較快並且比以往同年齡的女童,身 高較高且體重較重。

表 5

男學童的人體測計資料調查結果比較

本研究 王茂駿等(2002)

10 歲 SD 11 歲 SD 9 歲 SD 10 歲 SD 11 歲 SD 身高(cm) 138.84 6.56 139.53 5.02 134.72 5.56 140.21 6.21 146.16 7.9 體重(kg) 36.32 9.26 34.54 8.32 34.78 7.94 38.26 9.25 42.67 10.48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料庫手冊。

(48)

表 6

女學童的人體測計資料調查結果比較

本研究 王茂駿等(2002)

10 歲 SD 11 歲 SD 10 歲 SD 11 歲 SD 12 歲 SD 身高(cm) 141.47 6.29 149.24 5.95 138.94 7.31 146.33 7.26 152.68 6.44 體重(kg) 38.22 7.42 44.9 8.59 35.71 8.51 40.85 8.62 46.18 8.91 資料來源::王茂駿等(2002),台灣地區人體計測資料庫手冊。

從表 7 的調查結果可看出我國學生之身體發育情形,顯示男女生在這十年間國人 身高的成長有逐年增高情形,而體重亦逐年增重。以 10~14 歲青少年為例,男生這十 年間身高成長約 1.58 公分,體重成長 3.66 公斤,體重與身高成長幅度之倍數約為 2.3 (3.66/1.58),亦即男生身高平均每成長 1 公分體重約成長 2.3 公斤;女生這十年間身 高成長 0.98 公分,體重成長 2.41 公斤,體重與身高成長幅度之倍數約為 2.5 (2.41/0.98),也就是女生身高平均每成長 1 公分體重約成長 2.5 公斤。

表 7

1992年及2002年台閩地區男女生身高與體重平均數之比較

資料來源:1992 年:教育部(1992),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 報告書(第 28 期),教育部體育司編印。

2002 年: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身高(cm) 體重(kg)

男 生 女 生 男 生 女 生

年齡(歲) 1992 年 2002 年 1992 年 2002 年 1992 年 2002 年 1992 年 2002 年 7.0 120.89 120.76 119.87 119.80 23.68 24.45 22.76 23.37 8.0 126.46 126.80 124.95 125.59 26.48 28.14 25.24 26.47 9.0 131.63 131.77 130.66 131.72 30.09 31.05 28.34 30.18 10.0 136.23 137.41 136.74 137.95 33.10 35.86 32.23 34.65 11.0 141.43 142.75 143.54 144.61 36.73 39.25 36.65 38.86 12.0 148.52 150.13 150.18 150.83 41.78 45.25 41.78 44.02 13.0 154.59 156.86 153.74 154.83 45.61 50.95 45.55 48.03 14.0 161.59 163.11 156.07 156.95 52.14 56.35 48.07 50.75 15.0 166.06 167.45 157.55 158.03 56.53 60.31 49.97 52.20 16.0 169.37 169.76 158.82 159.05 59.61 62.64 51.71 53.40 17.0 170.03 171.13 159.18 159.27 61.76 64.53 51.39 53.12 18.0 171.02 171.38 159.00 159.08 62.36 65.13 51.56 52.78

(49)

由表7的數據進行迴歸比較,1992年男生的身高(cm)與年齡(歲)之Pearson相關係 數為0.99 (p<0.0001),發現身高跟年齡變數間有正相關但跟年代並無顯著相關,顯示 年齡越大者,其身高越高。研究數據以逐步迴歸分析檢驗最佳之線性迴歸模式,結果 顯示影響身高的重要變數即是年齡,且建立之迴歸模式為:

Y=86.61+4.97X1 其中 Y=身高(cm) X1年齡(歲)

此模式達統計顯著水準(p<0.0001),身高的迴歸係數之t檢定皆達顯著水準(p

<0.0001),身高模式之判定係數為0.97,表示身高的變數有97%由此模式解釋此迴歸 公式可用來描述與預測受測者之身高,圖31顯示了公式的預測值與預測平均值之95%

信賴區間之下限與上限。

31 預測平均值之 95%信賴區間之上限與下限  

此模式之預測殘差平方和(PRESS)150.88。從圖32中可以發現7~12歲這階段學童 身高的實際值和預測值的差異不大,而從14~18歲才有明顯的變化。藉由表6中1992 年和2002年10歲及11歲男童再加上以身高迴歸模式找出2012年10歲和11歲男童的預 測值做比較(如圖33);以相同的方法亦可以找出女童的身高預測值或體重方面的預測 值來。

(50)

32 1992 年 7~18 歲男童身高實際值與預測值變化

33 1992 年 2002 年 10 和 11 歲男童身高實際值與 2012 年預測值的 變化

從表 8 和表 9 中顯示男女生身高的成長仍有逐年增高情形,而體重亦逐年增重的 趨勢,雖然在 2003 年的數據有些微的下降但不顯著,到本研究的數據中顯示又有增 高的情形。10 到 11 歲的男生在這近二十年中身高成長約 4.11 公分,體重成長 2.32 公斤,體重與身高成長幅度之倍數約為 0.56(2.32/4.11),亦身高平均每成長 1 公分體 重約成長 0.56 公斤;而 10 到 11 歲的女生在近二十年期間身高成長 7.09 公分,體重 成長 5.09 公斤,體重與身高成長幅度之倍數約為 0.72(5.09/7.09),也就是女生身高平 均每成長 1 公分體重約成長 0.72 公斤。本研究的 10 歲和 11 歲男生在身高、體重與 附錄 Q、附錄 R 的差異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但 10 歲和 11 歲的女生在身高、體重的

(51)

差異則都達到顯著水準(p<0.05)如附錄 Q、附錄 R。

表 8

1992年、2002年、2003年台閩地區男女生身高(cm)之比較

男生身高 女生身高

10 歲 11 歲 10 歲 11 歲

本研究 138.84 139.53 141.47 149.24 1992 年 136.23 141.43 136.74 143.54 2002 年** 137.41 142.75 137.95 144.61 2003 年*** 136.65 141.85 136.97 144.08 資料來源::教育部(1992),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

(第 28 期),教育部體育司編印。

**: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黃奕清(2003),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表 9

1992年、2002年、2003年台閩地區男女生體重(kg)之比較

男生體重 女生體重

10 歲 11 歲 10 歲 11 歲

本研究 36.32 34.54 38.22 44.90

1992 年 33.10 36.73 32.23 36.65 2002 年** 35.86 39.25 34.65 38.86 2003 年*** 34.96 39.01 34.25 39.30 資料來源::教育部(1992),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

(第 28 期),教育部體育司編印。

**: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黃奕清(2003),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三)身體質量指數

黃奕清(2003)表示近年來世界各國學童肥胖的情形日益嚴重,而衛生署公布我國 兒童及青少年是否為肥胖或過重的定義必須考量到生長曲線,與身高變化有關是以身 體質量指數BMI做為界定指標,不同年齡和性別其肥胖值和過重值均不一樣(如表 10),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如下:

體重(

kg

) ÷ 身高2 (

m

2)

(52)

由表 11 可知 10 歲和 11 歲的男女的 BMI 平均數有逐年升高的情形,也就表示 學童的肥胖百分比與黃奕清的調查結果一致,學童肥胖的情形日益嚴重。從附錄 N 到附錄 R 及表 12 中知道本研究中的 10 歲和 11 歲男生及 10 歲女生與王茂駿等(2002)、

黃奕清(2002)、日本(2002)、教育部(1992)、黃奕清、吳仁宇(2000)、黃奕清(2003)的 研究數據均無顯著差異;但在 11 歲女生的 BMI 數據高於日本(2002)之數據(1.53

m2

kg )、並高於黃奕清、吳仁宇(2000)之 1.80 kg/m2及黃奕清(2002)之 1.48 kg m2本研究 11 歲女生的 BMI 值與前述文獻數據之差異皆達到顯著水準(p<0.05)。

表 10

兒童與青少年(BMI標準)

男生 女生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BMI 範圍) (BMI≧) (BMI≧) (BMI 範圍) BMI≧) (BMI≧) 2 15.2-17.7 17.7 19 14.9-17.3 17.3 18.3 3 14.8-17.7 17.7 19.1 14.5-17.2 17.2 18.5 4 14.4-17.7 17.7 19.3 14.2-17.1 17.1 18.6 5 14.0-17.7 17.7 19.4 13.9-17.1 17.1 18.9 6 13.9-17.9 17.9 19.7 13.6-17.2 17.2 19.1 7 14.7-18.6 18.6 21.2 14.4-18.0 18 20.3 8 15.0-19.3 19.3 22 14.6-18.8 18 21 9 15.2-19.7 19.7 22.5 14.9-19.3 19.3 21.6 10 15.4-20.3 20.3 22.9 15.2-20.1 20.1 22.3 11 15.8-21.0 21 23.5 15.8-20.9 20.9 23.1 12 16.4-21.5 21.5 24.2 16.4-21.6 21.6 23.9 13 17.0-22.2 22.2 24.8 17.0-22.2 22.2 24.6 14 17.6-22.7 22.7 25.2 17.6-22.7 22.7 25.1 15 18.2-23.1 23.1 25.5 18.0-22.7 22.7 25.3 16 18.6-23.4 23.4 25.6 18.2-22.7 22.7 25.3 17 19.0-23.6 23.6 25.6 18.3-22.7 22.7 25.3 表 10 (續)

18 19.2-23.7 23.7 25.6 18.3-22.7 22.7 25.3

(53)

表 11

與台閩地區男女生身體質量指數(BMI)之比較

男生 BMI (kg m2) 女生 BMI(kg m2) 10 歲 11 歲 10 歲 11 歲

本研究 18.71 17.57 18.98 20.06

1992 年 17.84 18.36 17.24 18.86 1997 年** 18.28 18.88 17.66 18.26 2002 年*** 18.99 19.26 18.20 18.58 2003 年**** 18.72 19.38 18.25 18.93 資料來源::教育部(1992),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

(第 28 期),教育部體育司編印。

**:黃奕清、吳仁宇(1997),台灣地區 6.5~18.5 歲學生不同身高值之體重 分析。公共衛生,27(3),167-178。

***:黃奕清(2002),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黃奕清(2003),台閩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身體發育基本測量。

表 12

國小學童與1997年文獻數據之身體質量指數(BMI)比對差異之比較(單位:, kg/m2)

測量項目 本研究 1997 年 相異值 p 值

BMI 男 生

10 歲 18.71 18.28 0.43 0.5841 11 歲 17.57 18.88 -1.32 0.1340 女

10 歲 18.98 17.66 1.31 0.2957 11 歲 20.06 18.26 1.80 0.0149 資料來源:黃奕清、吳仁宇(1997),台灣地區 6.5~18.5 歲學生不同身高值之體重分析。

公共衛生,27(3),167-178。

(四)頭圍

由附錄F和附錄G可知男女生的頭圍均隨年齡增加而有逐年增加,10-11歲男生頭 圍是53.38 (±2.76)公分較女生54.78 (±1.66)公分的數據小1.40公分,且達顯著水準(p<

0.05,如附錄L);若以10歲和11歲學童做比較,則10歲學童頭圍是53.64(±2.66)公分較 11歲學童54.64(±1.82)公分的數據小1.00公分,在統計學上並無明顯的差異(如附錄M)。

(五)胸圍、腰圍、肩寬

將男女受測者所量測的結果經由 t 檢定後得到附錄 L 的數據,在胸圍及肩寬項目 中皆達到顯著水準(p<0.05)。如附錄 T 顯示 10 歲的女學童與王茂駿等(2002)的比較,

在胸圍、腰圍、肩寬的差異有顯著的差異,由此可知已進入青春期;而在附錄 V 中

(54)

11 歲的女學童與王茂駿等(2002)的比對,量測項目中除 BMI、肘高、膝高、耳長四項 之外,其餘皆有顯著的水準(p<0.05),可見學童進入青春期之後,身體快速生長,隨 著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第二性徵的出現,女生的脂肪集中在肩膀、乳房、就會出現胸部 隆起、腰細的女性體型。

二、坐高的比較

本研究中女生的坐高79.77(±5.05)公分約略高於男生73.88(±3.57)公分,差異值為 5.90公分且有顯著的意義(p<0.001)如附錄L。10歲學童坐高74.47(±4.12)公分較低於11 歲學童79.85(±5.06)公分,差異值為5.37公分且有顯著的差異(p<0.001)如附錄M。

制定出一套依兒童人體測計的數據,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所規範出的座椅規格,

讓學童擁有屬於自己的桌椅而保持正確的坐姿,將可以減少許多因桌椅高度過高或過 低所帶來的傷害。林勇(1990)依據日本工業規格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所訂 定的規範,學生在閱覽室所使用合適的座椅高度為:

座椅高度=1/4身高-1cm

桌高=(1/4身高-1cm)+(1/3座高-1cm)

藉由桌椅高度的規範公式,可計算出本研究中 10 歲和 11 歲學童適合使用的閱覽 室桌椅適用範圍的規格。從表 13 中發現本研究適合 10-11 歲兒童的椅子和桌子的高 度略高於伍崇毓(2007)的數值,和表 14 中日本兒童閱覽桌椅適用範圍較接近。

  表 13

本研究身高坐高與文獻值之比較(單位:cm)

本研究 伍崇毓(2007)

10 歲 11 歲 10 歲 11 歲

兒童平均身高 139.64 146.81 139.6 146.3

兒童坐高 74.47 79.85 73.7 76.8

最佳適合椅高 33.91 35.70 33.9 35.6

最適合桌高 58.73 62.32 58.5 61.2

資料來源:伍崇毓(2007),人因工程在兒童圖書館閱覽座椅之應用,臺灣圖書館管理 季刊,3(4),6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15-year-old female was referr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for evaluation and prosthetic dent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ly absent maxillary lateral incisor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esent a new case of erupted peripheral odontoma of the maxilla in a 30-year- old patient and to review and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schwannoma arising from the sublingual glandular branch of the lingual nerve radiologically masquerading as sublingual gland tumor.. A 42-year-old female

Animal or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and their fractiors, boiled, oxidised, dehydrated, sulphurised, blown, polymerised by heat in vacuum or in inert gas or otherwise chemically

Milk and cream, in powder, granule or other solid form, of a fat content, by weight, exceeding 1.5%, not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r other sweetening matter.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