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護理專科學校師生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護理專科學校師生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探討"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護理專科學校師生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探討

The Demands of Spiritual Care Education Among Faculties and Students in a Nursing College

耕莘護理專科學校    校長    ◎楊克平 Ke-Ping Yang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博士生  ◎黃貞觀 Chen-Kuan Huang

摘要

本描述與相關性研究之目的在瞭解護理專科學校之師生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並比較教師及護生對靈性關 懷教育需求之差異性,及相關之影響因素。以隨機分層抽樣法招募了53位教師及306位護理科學生(含二專、五專及在 職專班)為本研究對象。以結構式「靈性關懷教育需求量表」收集資料;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經因素分析後可歸 納為「提升個人靈修之相關活動」、「靈性關懷之相關知識」與「靈性關懷之多元應用」。結果顯示師生在臨床實務 中皆有靈性關懷之困擾;「曾面臨有靈性照護需求之個案者」及「曾參加過生命關懷教育」之學生,對靈性關懷教育 的需求內涵程度高於未曾面臨照護需求者,及未參加教育者;「曾有靈性照護困擾」及「曾參加過關懷研習會」者,

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容中之「自我提昇」、「靈性關懷知識」與「靈性關懷應用」分別有13.5%、17.0%及16.2%之 解釋力。研究結果期望能引發專科護理養成教育對人類健康的精髓:「靈性」的重視,將靈性關懷列為必修課程,並 有計畫的培育靈性關懷護理師資。本研究可供醫護教育單位作教學規劃及臨床應用之參考。

關鍵詞:靈性、靈性關懷、靈性護理教育需求

靈性是生命的核心,是人的本質,主導著一 個人的思、言、行為 (Yang,2006)。在這強調科 技的年代裡,雖然科學在處理物質與身體時是非 常細微與透澈的,但在面對心智問題時卻顯得 粗糙又拙劣,更遑論在靈性或神性層面的理解 與處理了;科學在面臨靈性關懷上,是完全無能 為力的。因此,吾人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無知與有 限性;也因此人類應以非常開闊的心去探討非物 質的、屬靈的領域,才能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全面 向、更寬廣的生活世界 (韋、饒,2000)。是故,

理性與科學的發展不應限制靈性與宗教的追求,

畢竟「人」內在心靈深處的解惑與滿足需求,並 非單靠有形的聰明頭腦與豐富的知識所屬的物質

世界所能及的 (Yang,2006)。

在臨床上,縱然醫護人員及病患本身已漸瞭 解其身、心、靈是不可分的,面對或處理臨終患 者的靈性困擾問題,護理人員仍感無奈,靈性照 護亦仍處於護理關懷的實務邊緣(楊,1998)。醫 護人員若能運用良好的靈性護理技巧,將可協助 病患減輕身心之痛苦(Yang,2006;廖1993;

Granstrom, 1985)。護理實務中之靈性關懷,除 對護理專業之正確認知與重視外,最根本之道應 從護理教育著手。靈性照護是能學習的,亦即可 被教導的,且經由靈性關懷教育可促進護理人員 對靈性照護的正向態度(Shih, Gua & Chen, 2001)。

Price, Stevens 及 LaBarre (1995) 亦建議護理教育者

0

0

5

(2)

應示範教導學生如何增進自我之心靈健康,方能 進而有處理病患靈性困擾的能力,並應視此為一 必須履行的教育責任。

靈性關懷之定義及內涵

「 靈 性 」 可 與 「 物 質 性 」 作 一 分 野 , O'Brien (1989)認為靈性是「超越物質,思考終極 目的與價值」的;Speck(1998)則認為是「在某一 生活經驗中,思考存在的意義」。楊(2004)認為靈 性就是一個人的本性、自性、真正的自己,是永 恆的生命。Hay(1989)認為評估病患靈性需求的三 大內涵為,內在資源能量(inner resource)、價值體 系(belief system)及宗教信仰( religious belief )(cited in趙,1998)。靈性的內涵應包括個人生活體驗、

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優點與缺陷等所有的 生活範疇(楊,2001)。超個人心理學則提出人類天 生有靈性或超越性的需求,並認為如果缺乏這最 高需求會令人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無望、

冷漠,並會醞釀成靈魂之病;而我們這個世代的 痛苦大都源自於靈性的空虛(Maslow, 1968, 1976;

cited in李,1994)。北美護理診斷學會(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NANDA) 就將「靈性困擾(spiritual distress)」訂為是一項護 理診斷。美國國家安寧療護組織(National Hospice Organization Standard, 1982)將其照護標準訂為

「安寧照護所關注的是動態過程」亦即非但與病 患維持互動關係,並要求緊密相連。此與Price等 人(1995)建議靈性關懷之本質需專注於與病患關 係之維繫( relationship )、協助尋求意義( search for meaning )與維護病患的自我價值感( self-worth )有 異曲同工之意(cited in楊,2001)。總而言之,靈 性的內在意涵非常廣泛,正如Bradshaw (1972)所 云:個人對靈性需求的表達方式會因時間或對象 不同而異。因此避免對他人的需求及思想作價質 性判斷,或預設假設和答案,是靈性照護重要的 前提(楊,1998)。

護理人員之靈性關懷教育需求

護理人員在臨床實務中常面臨對病患提供 靈性照護的困境(Yang, 2006;楊,1998;蕭,

2000;Dunajski , 1994)。Piles於1990年的研究曾 發現,護理人員雖然瞭解靈性照護的重要性,但 在176位護理人員中,將患者的靈性困擾納入護 理診斷中的只有13%,且亦只有11%的護理人員 將病患靈性需求及照護納入護理計畫中之目標。

許多研究亦表示護理人員認為靈性是一抽象且難 於解釋的概念,他們唯一可確認的靈性關懷即為 提供來自上帝或宗教的信仰所給予病患自我接受 與內心平安的感受( Dunajski,1994;Ross, 1997a;

Ross, 1997b)。

靈性照護涉及個人對自我的評價(Stoter, 1995),每一個人均有其自身的價值觀及信仰,

並有絕對的權利成為一位需要被肯定的獨特個 體,及接受其對生命的觀點及態度,故護理人員 評估病患之靈性需求必須因人而異(楊,2001;

Taylor, Amenta & Highfield, 1995 )。靈性關懷需 求是人類基本需要之一,獲得靈性關懷需求的滿 足將可使個體對其人生、生命及病痛賦予意義,

靈性關懷需求應包含認知、情感、動機及行為等 (黃,1997)。黃(1997)認為護理人員之靈性關懷 訓練需從學校教育開始,護生在學校接受專業教 育與訓練可獲得許多知識,屬於知性的層面;在 學習歷程中,學習與人、自然的接觸,而產生的 倫理觀,彼此以同理心互相體諒、尊重及互助合 作,這是屬於感性的層面。但如何併用知性與感 性,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即能觀心、觀照 內心的本質,重視人世間至善的形成,進而表現 於思、言及行為上,則為教育的事半功倍之道;

因而健康專業人員接受靈性關懷之相關教育,則 愈顯其重要性(毛,1997;石,2000;林,2000;

林,2002;楊,1998;廖、賴;1999)。

研究顯示,大學以上的護生,其靈性滿足程

(3)

度越高,所提供給的靈性護理動機則越高。護理 教育者應該給護生更多的自由與支持,來引發他 們探討人類最深層的需要與問題(Soeken & Carson, 1986)。McSherry (2000)亦建議在實施靈性關懷護 理教育之前應先思考下述問題:(1)靈性是什麼?

(2)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將靈性照護納入臨床護理 中?(3)教學如何實施?(4)於何時,何地實施教 學?(5)由誰來執行教學及如何評值等。

靈性關懷相關之研究

靈性關懷之相關研究,多以老年或安寧病房 病患為主;且護理人員常將靈性照護與宗教信仰 視為一密不可分之因素,因宗教與個人特別之抉 擇與需求有關,故亦是靈性照護之重要層面(楊,

2001)。Ross (1997b)發現老年病患的靈性需求包 括對死亡、瀕死、宗教、意義及愛與所屬感的追 尋經驗,若護理人員能提供一安靜的禱告場所或 告知病患有關尋求相關信仰之管道,將有助於滿 足病患靈性層面之需求。Orchard & Clark (2001)使 用郵寄問卷研究英國1500個家庭,家庭中主要成 員亦皆認為,藉由宗教滿足臨終親人的靈性需求 較處理其身體疼痛問題來得重要。Clegg (2003)從 護理人員提供文化敏感性照護(culturally sensitive care)之角度研究,結果顯示靈性需求常受當地 社會、文化和個人信仰內容之影響。Taylor,

Amenta與Highfield (1995)調查全美181位癌症病房 護理人員,發現當病患焦慮、沮喪、無望、退縮 或面臨死亡時,會有靈性關懷之需求,而臨床上 經常使用之靈性照護技巧包括與病患一起祈禱、

提供具治療效果之宗教信仰指引及傾聽與交談,

但靈性照護內涵會隨個人對信仰參與、種族及教 育程度而異。

然在許(2003)針對台灣532位臨床第一線護 理人員對靈性護理教育需求之探討中發現,護理 人員的宗教篤信度與其靈性照顧能力及靈性需求

有顯著的正相關,雖然在靈性態度上並無顯著差 異。研究結果亦指出護理人員之靈性照顧能力偏 低,有93.5%的護理人認為自己有靈性教育之成 長需求;而廖與賴(1999)的研究發現亦然。故透過 教育,護理人員對靈性護理的態度與能力將可增 強,而靈性關懷教育亦應列為護理養成教育之必 修課程;此外,培育靈性關懷護理教育師資應為 首要之務。

研究目的

1.瞭解教師及護生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與 程度。

2.比較教師及護生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差異 性。

3.探討影響教師及護生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相關 因素。

研究架構

個人之屬性,包括人口學上之基本資料、宗 教信仰、親人亡故之經驗、重大創傷或失落、靈 性關懷相關經驗及接觸靈性關懷相關課程之經驗 等,均為影響其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 變項。而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經因素分析 後可歸納為「提升個人靈修之相關活動」、「靈 性關懷之相關知識」、「靈性關懷之多元應用」

等。

0

0

7

(4)

研究方法

研究設計與步驟

本研究為描述與相關性設計,其目的在瞭解 護專教師及護生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及其 相關之影響因素。針對台灣地區某2,500名學生規 模之護理專科學校教師及護生,以隨機分層抽樣 法,及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為期四個月整。在 取得該校行政單位的同意後,研究者親自利用集 會公開介紹本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說明參與者 應有的權利,共53位教師及306位護理科學生(含 二專、五專及在職專班)自願參加了「靈性關懷教 育需求量表」問卷之填寫。

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為『師生靈性關懷教育 需求量表』,量表分兩大部分:第一部份為「個 人基本資料」含宗教信仰、親人亡故之經驗、重 大創傷或失落、靈性關懷相關經驗、及接觸靈性 關懷相關課程之經驗等。個人基本資料的設計,

師生相異;教師版共31題,護生版計26題;第二 部份為「師生對靈性關懷教育之需求量表」,含 需求內涵共計3大項:提升個人靈修之相關活動、

靈性關懷之相關知識、靈性關懷之多元應用等,

計24題。

此結構式問卷之內容係研究者依據國內外相 關文獻及個人臨床經驗,並參考許(2003)及廖與賴 (1999)之研究問卷編訂。『對靈性關懷教育之需求 量表』之內在一致性,Cronbachα信度為0.87。效

度乃經專家檢測,以達師生適當性、可用性及正 確性,並避免句子重複、冗長或艱澀難懂等。問 卷以Likert五分量表: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

不同意、極不同意等,並分別依每題正反向給予 1-5分。分數愈高表對靈性關懷教育之需求愈高。

資料以描述性及相關性統計法進行分析,並以 SPSS 10.0 for Windows處理。

研究結果

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

本研究對象的教師以女性(n=49, 92.5%)、講 師(n=30, 56.6%)、碩士(n=39, 73.6%)、理科專長 (n=39, 73.6%)、已婚(n=33, 62.3%)佔絕大多數。

平均年齡為35歲(SD=35.26±6.48)。有三分之一 的教師無宗教信仰(n=18, 34.0%)或一般民間信仰 (n=17, 32.1%);以「偶而參加」宗教活動(n=34, 64.2%)居多;一半的人認為宗教信仰對靈性沒有 幫助(n=27, 50.9%)。

大多數的學生為單身(n=281, 91.8%),20歲 左右(SD=20.24±7.09),五專學制者佔一半以 上,為數最多(n=171, 55.9%),其次為二專(n=78, 25.5%)、在職專班(n=57, 18.6%)等。宗教信仰情 況與教師相似,無信仰 (n=107, 35.0%)或一般民 間信仰者(n=102, 33.4%)佔多數,會參加宗教活動 者亦僅佔三分之一(n=107, 34.9%)。大多數的學生 認為宗教信仰對靈性有幫助(n=203, 66.4%)。

圖一 個人屬性將影響對其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

(5)

親人亡故、重大創傷或失落之經驗

高達88.7%(n=47)的教師曾有過失去親人之 經驗,其中35.8%(n=19)失去親人的時間在最近 的1-5年間,22.6%(n=12),有7位在近一年內失去 親人(n=13.2%),其關係多外/曾祖父母或外/祖父 母(n=24, 51.1%)。所有教師中有22.6%(n=12)曾有 過重大創傷或失落。學生則有77.5%(n=237)曾有 過失去親人的經驗,且多為近5年發生的(n=119, 38.9%),其中高達70.9%(n=168)為外/曾祖父母或 外/祖父母。所有護生中有19.9%(n=61)曾經歷過 重大創傷或失落。

靈性關懷之相關經驗

本研究之教師教學年資平均在5.2年(SD= 5.24

±6.99),多數(n=36, 67%)教授護理相關課程、僅 有17位(32.1%)教授非護理相關之課程。所有的 護理教師均具臨床實務經驗,且有86.1%(n=31) 對臨床工作感到滿意。護理教師曾有臨終照護經 驗者佔83.3%(n=30);有86.1%(n=31)曾面臨有靈 性照護需求之個案,其中77.8%(n=28)的教師會 主動提供靈性照護。但有一半以上(n=20, 55.6%) 的教師曾面臨靈性照護之困擾,多數會尋求同儕 的協助(n=17, 47.2%),其次為找專家協助(n=15, 41.7%),或查詢書籍(n=12, 33.3%)等。

在 學 生 方 面 , 具 臨 床 或 實 習 之 經 驗 者 有 85.3%(n=261),其中54.4%(n=142)對臨床之工 作或實習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但仍有41.0%

(n=107)的學生並無深刻的實習印象;僅19.9%

(n=52)的學生照護過臨終患者。曾面臨有靈性照 護需求個案的學生有22.6%(n=59),會主動提供靈 性照護者佔37.5%(n=98);而曾有靈性照護上之困 擾者佔三分之一強(35.2%, n=92)。一半以上的護 生(n=149, 57.1%)對患者的臨終狀況印象深刻。學 生在面臨靈性照護問題時會尋求專家的協助者有 42.5%(n=111)、其次為查詢書籍(n=58, 22.2%),

及找同學協助(n=51, 19.5%)。

接觸靈性關懷相關課程之經驗

本研究對象之教師曾經參加過靈性關懷相 關課程者不足二分之一(n=24, 45.3%)。其中有三 分之一強(n=9, 37.5%)者參加本校舉辦之研習、

或他校舉辦之研習(n=8, 33.3%)、臨床在職進修 (n=11, 45.8%)、及參加民間機構舉辦之研習(n=10, 41.7%)等。所有曾經參加過靈性關懷相關課程 的教師均認為課程對自己很有幫助,並且在知識 (n=23, 95.8%)、態度(n=23, 95.8%)、技能(n=10, 41.7%)上都有幫助。

有近一半(n=129, 42.2%)的護生則曾參加過 靈性關懷相關課程,有高達78.3%(n=101)是參加 本校舉辦之研習或課程。所有參加過靈性關懷相 關課程的學生均認為課程對自己很有幫助,並且 在知識(n=100, 77.5%)、態度(n=116, 90.0%)、技 能(n=37, 28.7%)、其他(n=5, 3.9%)等方面都有收 獲。

比較教師與學生對靈性關懷教育的需求 如表一所示,本研究發現教師與學生在靈性 關懷教育的需求內涵上有顯著的差異性(p<.01);

且教師對靈性關懷教育之需求程度,含提升個人 靈修之活動、靈性關懷之相關知識、靈性關懷之 多元應用等,均高於學生。

在「親人亡故經驗」、「重大創傷經驗」、

「曾否曾面臨靈性照護需求之個案」與「曾否主 動提供靈性照護」等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 上,教師與學生並無顯著之差異(見表二、表三、

表四、表五)。然而,研究發現,曾面臨有靈性照 護需求個案之護生,對靈性關懷教育的需求程度 高於未曾經驗的學生,並具有統計上的意義。

0

0

9

(6)

表一 師生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比較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內涵

教師

(N=53)

學生

(N=306) t P

M±SD M±SD

自我提昇相關 35.59±5.39 32.79±5.22 3.52 .00*

靈性關懷之知識 34.92±4.58 32.07±5.09 3.78 .00*

靈性關懷之應用 35.27±3.98 32.16±5.11 4.18 .00*

註: * p<0.01

表二 「親人亡故經驗」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比較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教師 學生

有經驗 無經驗

t P 有經驗 無經驗

t P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自我提昇相關 35.29±5.56 37.83±3.37 1.09 .28 32.97±5.33 32.30±4.86 .93 .35 靈性關懷知識 34.54±4.60 37.83±3.49 1.68 .10 32.25±5.16 31.66±4.78 .84 .40 靈性關懷應用 34.93±3.99 37.83±3.06 1.71 .09 32.43±5.14 31.31±5.05 1.59 .11 註: *p<0.05 **p<0.01

表三 「重大創傷對經驗」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比較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教師 學生

有創傷 無創傷

t P 有創傷 無創傷

t P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自我提昇相關 33.75±8.11 36.38±4.20 1.47 .15 33.08±5.65 32.67±5.13 .54 .59 靈性關懷知識 33.50±6.10 35.63±3.90 1.14 .27 32.39±5.54 31.96±4.99 .59 .55 靈性關懷應用 34.33±4.87 35.79±3.60 1.12 .27 32.41±5.57 32.07±5.02 .46 .65 註: * p<0.05 ** p<0.01

表四 「曾否曾面臨靈性照護需求之個案」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比較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教 師 學 生

t P

t P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自我提昇相關 35.40±6.13 36.00±4.24 .21 .84 34.51±4.34 32.20±5.39 3.02 .00**

靈性關懷知識 35.20±4.63 36.00±3.16 .37 .71 33.81±3.88 31.55±5.27 2.97 .00**

靈性關懷應用 35.90±3.62 35.60±3.44 .17 .86 33.32±4.50 31.72±5.19 2.14 .03*

註: * p<0.05 ** p<0.01

(7)

表五 「曾否主動提供靈性照護」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比較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教師 學生

主動照護 不主動照護

t P 主動照護 不主動/照護

t P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自我提昇相關 35.70±6.40 34.75±3.65 .40 .69 33.15±5.14 32.52±5.29 .94 .35 靈性關懷知識 35.74±4.74 33.88±2.85 1.05 .30 32.16±5.02 31.97±5.08 .29 .77 靈性關懷應用 36.26±3.76 34.50±2.45 1.56 .14 32.22±5.06 32.04±5.03 .28 .78 註: * p<0.05 ** p<0.01

教師的「曾否有靈性照護之困擾」、「曾否 曾參加過生命關懷教育」與其「個人經驗」等,

均不影響其對靈性關懷教育的需求程度(見表六、

表七、表八);然「曾遭遇靈性照護困擾」或「曾

參加過生命關懷教育」之學生,對靈性關懷教育 需求的程度卻高於沒有困擾,或未曾參加過生命 關懷教育的學生;亦即其對靈性關懷教育有較大 之需求,且具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

表六 「曾否有靈性照護之困擾」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比較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教師 學生

有困擾 無困擾

t P 有困擾 無困擾

t P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自我提昇相關 36.75±4.54 33.80±7.06 1.50 1.42 34.14±4.95 31.86±5.25 3.37 .00**

靈性關懷知識 36.40±3.73 33.87±4.96 1.73 .09 33.42±4.80 31.16±5.04 3.43 .00**

靈性關懷應用 36.65±3.20 34.80±3.82 1.56 .13 33.70±4.96 31.08±4.88 4.05 .00**

註: * p<0.05 ** p<0.01

表七 「 曾否參加過生命關懷教育」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比較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教師 學生

曾參加 未曾參加

t P 曾參加 未曾參加

t P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自我提昇相關 35.70±6.15 34.64±5.50 .49 .63 34.06±4.69 31.58±5.32 4.00 .00**

靈性關懷知識 35.39±4.64 34.73±4.05 .41 .69 33.42±4.31 30.73±5.38 4.40 .00**

靈性關懷應用 35.91±3.60 35.36±3.50 .42 .68 33.38±4.24 30.86±5.45 4.17 .00**

註: * p<0.05 ** p<0.01

0

1

1

(8)

表九 研究樣本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的相關分析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自我提昇相關 靈性關懷知識 靈性關懷應用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自我提昇相關 1 1

靈性關懷知識 .865** .885** 1 1

靈性關懷應用 .754** .885** .917** .918** 1 1 註: * p<0.05 ** p<0.01

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的預測因子

本研究利用複迴歸分析找出影響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之因子,首先利用膨脹係數(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 VFI),排除複迴歸中是否有共線 性(multi-colinearity)情形;一般認為VIF應低於10 才無共線性的存在,本研究之主要自變項之VIF在 1-5之間,故無共線性情形發生。研究樣本靈性關 懷教育需求內涵的相關分析如表九所示,教師及 學生的靈性關懷需求內涵「靈性關懷相關知識」

與「靈性關懷之多元應用」有最高程度之相關(r=

.917 ~ .918, p<.01)。

表十為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複迴歸分析 結果,利用複迴歸分析的強迫進入法,以「是否

有親友亡故的經驗」、「是否經歷重大創傷」、

「是否曾照護過臨終個案」、「是否曾面臨需 要靈性關懷之個案」、「是否主動提供個案靈 性照護或關懷」、「是否有不知如何面對靈性照 護個案的困擾」以及「是否曾參加過生命關懷相 關主題的研習會」為主要自變項,其中「是否有 不知如何面對靈性照護個案的困擾」以及「是否 曾參加過生命關懷相關主題的研習會」兩變項對 靈性關懷的需求內涵「提升個人靈修之相關活 動」、「靈性關懷相關知識」與「靈性關懷之多 元應用」有較佳之解釋力,其解釋力分別達到 13.5%、17.0%及16.2%。

表八 個人經驗與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內涵之相關分析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親友亡故經驗 經歷重大創傷 臨終照護經驗 曾面臨照護

需求個案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自我提昇相關 -.154 .054 -.210 .032 .034 .053 -.036 .085**

靈性關懷知識 -.232 .049 -.202 .035 -.027 .050 -.064 .184**

靈性關懷應用 -.235 .092 -.159 .027 .077 .033 .030 .133*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

主動提供照護 不知如何照護 相關研習會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自我提昇相關 .069 .059 .253 .210** .085 .241**

靈性關懷知識 .180 .018 .288 .215** .072 .266**

靈性關懷應用 .211 .017 .262 .250** .074 .250**

註: * p<0.05 ** p<0.01

(9)

討論、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樣本均來自護理之專科學校,故教師 以女性碩士學歷居多(49位,佔92.5%),平均年齡 為35.26歲,而306位學生的平均年齡約在20歲左 右,包括在職專班、二專及五專部各年級學生。

雖然學校屬天主教會所創辦,但並未要求教職員 工生需有相同宗教信仰,教會儀式亦僅於學校重 要活動中進行,相關宗教輔導則由學生諮商輔導 中心宗教輔導組進行個別輔導。故有三分之一以 上的教師無宗教信仰(佔34.0%),而一般民間信仰 (佔32.1%)及佛教信仰者(佔20.8%)佔一半以上,

只是「偶而參加」宗教活動(佔64.2%);且有一半 以上者(27位,佔50.9%)認為宗教信仰對靈性沒有 幫助。

學生宗教信仰分佈及參與活動頻率與教師雷 同,有35%的學生無宗教信仰,另有33.4%的學 生信仰一般民間宗教;而32.4%的學生從未曾參 加過宗教活動,卻認為宗教信仰對靈性有幫助(佔 66.7%)。這或許與42.2%的學生曾參加過靈性關

懷相關之課程或研習,且均持肯定的態度有關。

本研究亦發現,所有曾參加過靈性關懷相關課程 的教師及學生均認為課程對自己很有幫助,並且 在知識、態度及技能有幫助。此結果與黃(1997) 的認知,護理人員之靈性關懷教育需從學校教育 開始,相呼應。多位學者亦認為(毛,1997;石,

2000;林,2000;林,2002;楊,1998;廖、

賴;1999 )護生在學校接受靈性關懷專業教育與訓 練,並學習與人、自然的接觸產生的倫理觀,彼 此以同理心互相體諒、尊重及互助合作,可進而 表現於思、言及行為上,則所得的教育效果將事 半功倍;故健康專業人員接受靈性關懷相關之教 育則顯得相形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師與學生在靈性關懷教 育的需求內涵與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性。教師對 靈性關懷教育的需求內涵,無論是「提升個人靈 修之相關活動」、「靈性關懷之相關知識」或

「靈性關懷之多元應用」等方面,均高於學生的 需求。此與教師的角色需求或許有關,因為有一 半以上的教師(55.6%)曾面臨靈性照護的困境(其中 表十 個人經驗與靈性關懷教育的需求內涵之複迴歸分析比較

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內涵

Beta Weights for Standardized Cofficients

自我提昇相關 靈性關懷知識 靈性關懷應用

Adj. R2(%) 13.5% 17.0% 16.2%

P Value .00** .00** .00**

變項

親友亡故經驗 .013 .001 .052

經歷重大創傷 -.045 -.061* -.026

臨終照護經驗 .019 .041 .040

面臨靈性照護需求者 .137 .160 .128

主動提供靈性照護 -.008 -.026 -.028

靈性照護曾困擾 .241** .256** .278**

曾參加關懷研習會 .245** .280** .254**

註: * p<0.05 ** p<0.01

0

1

3

(10)

只有41.7%者會尋求專家的協助),卻僅有不足一 半的教師(45.3%)曾參加過靈性關懷相關之課程。

然而,僅35%的學生曾遭遇靈性照護的困 境,亦有42.5%者會尋求專家的協助,或查詢書 籍者及尋求同儕協助。是故教師及同學在臨床實 務中皆有靈性照護上的困擾。此研究結果與多位 學者(黃、姜,2005;)研究雷同,許多研究亦曾 發現,護理人員在面臨對病患提供靈性照護的困 難時,多以尋求專家協助為主,其次為尋求同事 的協助,或查詢相關書籍(楊,1993;楊,1998;

蕭,2000;Dunajski, 1994)。本研究除在職專班同 學可尋求同事協助外,其餘同學大都在學階段,

以查詢書籍及諮詢臨床實習指導或學校教師協助 為主。故由於教師的角色需求,使其對靈性關懷 教育的需求程度上高於學生的需求。

雖然有無親人亡故或重大創傷之經驗,均不 影響教師與學生對靈性關懷教育的需求內涵,但 若學生面臨靈性關懷個案、有靈性關懷困擾且曾 參加過生命關懷教育之學生,對靈性關懷教育的 需求內涵卻高於未曾面臨及未參加過的學生。一 個人曾接觸過靈性相關之議題,對靈性需求的敏 感度自會加深,對靈性教育的需求亦較有意識感 與不足感,尤其護理教師及護生,對人類的生死 照護是天職,故有較強的求知慾。此外,研究結 果顯示,「曾面臨需要靈性照護之個案」、「有 不知如何面對靈性照護需求個案的困擾」及「曾 參加過生命關懷相關的課題」者,對於靈性關懷 教育的需求度及內涵的各層面均較高。研究曾指 出,護生的靈性滿足越高,其提供病患靈性護理 之動機亦越高(許,2003;賴,1999)。因此,護 理教育者應設計提升學生靈性智力的培育課程及 體驗活動,予以更豐富的靈性自由與支持,引發 他們探討人類最深層需要與問題的興趣;醫護養

成學校亦積極應規劃,使靈性關懷列為醫護養成 教育之必修課程,並有計畫培育靈性關懷護理師 資,此亦本研究最終之目的。

經多變項回歸分析,「曾有靈性照護上的困 擾」及「曾參加靈性關懷相關主題的研習」兩變 項,對靈性關懷的需求內涵「提升個人靈修之相 關活動」、「靈性關懷之相關知識」與「靈性關 懷之多元應用」等三方面均有較佳的解釋力;其 解釋力分別達到13.5%、17.0%及16.2%。個案若 能在面對有靈性照護需求之個案前,能夠參與生 命關懷相關主題的研習,將有助於其對靈性關懷 教育需求內涵之瞭解。

綜合而論,本研究發現,無論教師或護生,

在臨床實務中皆曾遭遇靈性照護上的困擾,健康 專業人員接受靈性關懷相關之教育則益顯其重要 性。此外,曾接觸過靈性相關議題之經驗者,對 靈性教育的需求較高;教師的靈性關懷教育需求 亦高於學生。醫護學校應將靈性關懷納入養成教 育之必修課程,並積極提升護理教師的靈性智 力。靈性智力的開拓與靈性潛能的開發,應以服 務、利他的大我情操來深化、成長的;教師及學 生若能時刻保有助人心態,這種大愛是與天地同 其德,與日月同其光的。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行 政主管,若落實「組織靈性管理」,將人類本有 的靈性之光與熱散發,則非但個人的靈性得以提 升,師生的靈性關懷潛能得以發揮,家庭、社 區、社會與世界之和諧與和平自將實現。

研究限制及建議

本研究因時間與人力之有限,僅探討了靈性 關懷教育需求之內涵及其相關之影響因素。評量 之觀點乃依據文獻查證,經因素分析而將之歸類 為三大內涵,其資料可能不盡完整而影響結果:

建議未來應以質性研究,或質量同步之三角交

(11)

叉法深入探究;並自社會、文化、家庭及個人時 間歷程覺知等方面強化深究。此外,部分教師的 基本特性可能會影響其對『靈性關懷』的教育需 求,在分析師生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相關時,

應先控制教師個人屬性,再進行分析,以使干擾 變項減至最低。再者,由於本研究採樣地點僅限 於北部某一專科學校,故在對「靈性關懷教育」

需求的觀點上無法推估至其他地區之學校,或其 他層級之學校。然而,針對「靈性關懷教育需求 評量表」之測量與計分法,已有詳盡的陳述,故 稟持一管窺天之效,提供各護理學校瞭解師生對

「靈性關懷教育」需求影響之相關因素。由於本 研究問卷調查收集僅為期四個月,因此,對「師 生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程度,並未測量;故持 續性的追蹤研究是必要的。最後,國內有關靈性 關懷教育需求之研究如鳳毛麟角,期望本研究能 促使醫院及教育主管單位正視護理人員對靈性關 懷教育的需求,而達拋磚引玉之效。研究結果可 提供教育主管單位及學校有關生命與靈性關懷教 育之教學規劃及臨床應用之參考。

參考文獻

毛新春(1997)‧認識病人的靈性需求‧臺灣醫學,

1(5),653-656。

石世明(2000)‧對臨終者的靈性照顧‧安寧療護,

5(2),41-56。

李安德著,若水譯(1994)‧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 的新典範‧台北:桂冠。

林信男(2002)‧靈性與健康‧臺灣精神醫學,

16(1),3-17。

林笑(2000)‧靈性照護與人性關懷‧榮總護理,

17(2),153-158。

韋端、饒至堅(2000)‧統計學與靈性初探‧主計月 報,(529),37-65。

許凰珠(2003)‧台灣中部地區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 對靈性護理教育需求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 論文‧嘉義: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

黃武鎮(1997)‧有智慧有靈性的學校行政‧研習資 訊,14(1),1-8。

黃惠貞、姜逸群(2005)‧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健康、

知覺壓力與憂鬱之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 報,23, 121-144。

楊克平(1998)‧護理實務中之靈性照護‧護理雜 誌,45(3),77-83。

楊克平(2001)‧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

(第二版)。台北:偉華出版社。

楊克平、尹祚芊(1999)‧癌末病患健康相關生活品 質內涵之確認。護理研究,7(2),129-144。

楊克平(2004)‧靈明本性之探索‧守耕人,(4),

第一版。

楊麗齡(1993)‧靈性護理的簡介‧長庚護理,

4(1),9-16。

蕭宏恩(2000)‧護理照護的根本關懷‧護理雜誌,

47(5),71-76。

廖愛華(1990)‧靈性護理概論‧弘光技術學院護理 助產學刊,7,10-12。

廖愛華(1993)‧運用靈性護理去解決病人的疼痛‧

弘光技術學院護理助產學刊,7,10-12。

廖愛華、賴秋絨(1999)‧臺灣中部地區某校護理 教師及應屆畢業護生靈性需求初探‧弘光學 報,34,247-276。

趙可式(1998)‧精神衛生護理與靈性照護‧護理雜 誌,45(1),16-20。

劉秋固(1998)‧超個人心理學與宗教心理學對靈性 問題之研究‧宗教哲學,4(3),173-188。

0

1

5

(12)

Bradshaw, W. J. (1972). The concept of need. New Society, 30, 640-643.

Clegg, A. (2003). Older south Asian patient and carer perceptions of culturally sensitive care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setting.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2(2), 283-90.

Dunajski, B. T. (1994). Spirituality: the nurse's lived experience. Source Adelphi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Granstrom, S. L. (1985). Spiritual nursing care for oncology p’ts. Topics in Clinical Nursing, 7, 39-45.

Hay, M. W. (1989). Principles in building spiritual assessment tools.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Care, 6, 25-31.

McSherry, W. (2000). Education issues surrounding the teaching of spirituality. Nursing Standard, 5(14), 40-43.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Maslow, A. H. (1976). The fa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Penguin.

Moberg, D. O. (1979).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dicators of spiritual well-being for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In D. O. Mober (Ed.), Spiritual well-being: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p.1) .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O'Brien, M. E. (1989). The need for spiritual integrity.

In H. Yura, & M. Walsh (Eds.), Human needs and the nursing process. Appleton-Century-Crofts.

Orchard, H., Clark, D. (2001). Tending the soul as well as the body: spiritual care in nursing and residential ho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7(11), 541-546

Price, J. L., Stevens, H. O., & LaBarre, M. C. (1995).

Spiritual caregiving in nursing practice.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3(12), 5-9.

Piles, C. L.(1990)Providing spiritual care. Nurse Educator, 15(1), 36-41.

Ross, L. (1997a). The nurse's role in assessing and responding to patients' spiritual ne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3(1) ,37-42.

Ross, L. A. (1997b). Elderly pati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spiritual needs and care: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6(4), 710-715.

Shih, F. J., Gua, M. L. & Chen, C. H. (2001).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 teaching course on spiritual care in Taiwan. Journal of Advanced of Nursing, 36(3), 333-346.

Speck, P. (1998). Spiritu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

In D. Doyle et al. (Eds.), 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Medicine ( 2nd ed.).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oter, D. J. (1995). Spiritual aspects of health. St.

Louis: Mosby.

Soeken, K. L. & Carson, V. J. (1986). Study measure’s nurse’s attitudes about providing spiritual care. Health Progress, 67, 52-55.

Taylor, E. J., Amenta, M. & Highfield, M. (1995).

Spiritual care practices of oncology nurses.

Oncology Nursing Forum, 22(1), 31-39.

Yang, K.P. (2006). The spiritual intelligence of nurse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4(1), 24-35.

Yang, K.P. & Mao, X.Y. (2006). A study of nurses’

(13)

spiritual intelligence: 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Available at www.sciencedirect.

com.

0

1

7

(14)

The Demands of Spiritual Care Education Among Faculties and Students in a Nursing College

Associate Professor,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Nursing ◎Ke-Ping Y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s, Chang Gung University ◎Chen-Kuan Hu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demands of spiritual care education among faculties and students in a nursing college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and faculties, as well as its related factors.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recruit the study subjects from a nursing college located in northern Taiwan. A total of 53 faculties and 306 nursing students formed the data base of the study.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he Demands of Spiritual Caring Education Scale,” was distributed for collecting data. The content of the demands of the spiritual care education include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the individual’s spiritual intelligence, knowledge of spiritual ca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piritual car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faculties and students encountered distress delivering spiritual care dur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Subjects, who had encountered patients, demanding spiritual care and had taken a spiritual related program, had higher demands on spiritual care education. “Having distress for delivering spiritual care” and “having ever taken spiritual rela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explained 13.5%, 17.0%, and 16.2% of the variances on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the individual’s spiritual intelligence,” “knowledge of spiritual ca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piritual care” respectively. A series of spiritual care rela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has its value and should be respected, especially in nursing colleges for which form the platform for educating nurses.

Keywords:spiritual, spiritual care, spiritual needs of nursing educ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 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b) The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 may approve leave of various kinds to teaching and non-teaching staff employed under the Salaries Grant, paid or no-pay, in

(ii) “The dismissal of any teacher who is employed in the school – (a) to occupy a teacher pos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ff provided for in the code of aid for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