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 — — — — — — — — — — — — 松源崇岳生平及其禪思與禪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 — — — — — — — — — — — — 松源崇岳生平及其禪思與禪風"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松源崇岳生平及其禪思與禪風

邱敏捷

*

摘 要

禪宗為晚唐、五代以來中國佛教之主流。北宋上承五代,雲 門、臨濟二宗,獨盛於天下。南宋時,雲門之道遂微,臨濟黃龍 派漸衰,楊岐派弘播日盛,因而進為主流,復臨濟本宗之稱。松 源崇岳承自密庵咸傑為臨濟宗十四世孫,為楊岐派中虎丘派之傑 出後勁,弘揚臨濟棒喝之宗風。二十三歲出家,首造靈石妙公;

再謁大慧宗杲於徑山,未契;後扣應庵曇華,被視為法器;另參

「大慧派」之木庵安永;復禮密庵咸傑。八坐道場,皆名山大 寺。其禪思取徑凡三:(一)強調解脫無門的心地工夫;(二)

提示「開口不在舌頭上」;(三)實踐禪法於日常生活之中。而 其激烈、默然、機用雙運、平實無欺之禪風,不僅在本土為眾所 稱,尚遠傳東瀛,在日本禪宗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關鍵字:松源崇岳、密庵咸傑、楊岐、臨濟

2012.7.10 收稿,2012.12.5 通過刊登。

* 作者係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2)

一、前言

禪宗為晚唐、五代以來中國佛教之主流。臨濟宗、曹洞宗、

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宗派中,臨濟宗起於起於晚唐,

為惠能(638-712)門下南嶽懷讓(677-744)一系,經馬祖道 一(709-788)、百丈懷海(749-814)、黃蘗希運(?-850)到 臨濟義玄(?-867)而成立。臨濟義玄為曹州南華人(山東曹 縣),得法後北上鎮州(河北正定),居臨濟院,為南禪廣行北 土之始。

北宋上承五代,五家宗派中,溈仰宗早絕,僅三、四傳而 已;法眼宗衰微,曹洞宗單傳而已,故「雲門、臨濟二宗,遂獨 盛於天下」1。其時,雲門宗尤人才輩出。雪竇重顯(980-1052)

《頌古百則》,佛日契嵩(1007-1072)《輔教編》、《傳法 正宗記》,佛國惟白之《續傳燈錄》,並著名於時。蘇東坡

(1037-1101)所參之祖印居訥(1010-1071)、雲居了元(1032- 1098),皆出雲門宗。折歐陽脩(1007-1072)、李覯(1009- 1059)闢佛者之心者,初傳禪法於汴京者,即此雲門禪匠。2

臨濟宗於五代宋初,化行之地逐漸改變,自河北、河南之 間,移其重心於河南西等。在宋仁宗在位期間(1023-1063),

分楊岐(方會)(992-1049)、黃龍(慧南)(1002-1069)二 家。黃龍派多化行湖南、江西,楊岐派則自宋室南渡,法嗣遍江

* 本文經兩位匿名的評審給予中肯的意見,特此致謝。

1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四,《大正藏》冊 49,頁 880 中。

2 黃啟江〈雲門宗與北宋叢林之發展〉:「雲門宗是宋代禪宗的主要支派之 一,在北宋中葉盛極一時。它的盛行與雲門僧侶在叢林發展上所做的努力息 息相關,也就是在寺院的營造及重建上,及在禪法的傳播上都有很顯著的 功效。」收於氏著,《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年),頁 224。

(3)

南而大盛於江左。3

南宋時,雲門之道遂微,臨濟黃龍派漸衰,楊岐派弘播日 盛,因而進為主流,復臨濟本宗之稱。楊岐弟子白雲守端(1025- 1072)、再傳五祖法演(1024-1104)下,出佛鑑慧勤(1059- 1117)、佛眼清遠(1067-1120)、圓悟克勤(1063-1135);當 宋室南移之際,其道大弘。圓悟克勤下,出虎丘紹隆(1077- 1136)、徑山宗杲(1089-1163);虎丘紹隆為「虎丘派」,徑山 宗杲為「大慧派」,皆以江浙為中心而流布諸方。4

松源崇岳(1132-1202)為臨濟宗十四世孫,5承自密庵咸 傑(1118-1186),為臨濟宗的重要禪師之一。譙令憲(1155- 1222)〈松源和尚語錄序〉云:「得密庵之髓,以壽楊岐正脈,

非師其誰歟?」6言下之意,承繼臨濟宗楊岐派密庵咸傑的就是松 源崇岳。

松源崇岳承繼臨濟宗楊岐派中虎丘紹隆之「虎丘派」,有臨 濟棒喝之宗風。臨濟宗風,以「棒喝」見著,峻烈莫甚,不若曹 洞宗風之回互叮嚀、親切綿密。

有關松源崇岳生平、師承脈絡與宗風,載於《松源崇岳禪師

3 印順,〈中國佛教史略〉,收於氏著:《佛教史地考論》(臺北:正聞出版 社,1992 年),頁 79-80。

4 印順,〈中國佛教史略〉,頁 83-84。

5 此 臨 濟 宗 十 四 世 孫 應 是 : 臨 濟 義 玄 ( ? - 8 6 7 ) — 興 化 存 獎 ( 8 3 0 - 888)—南院慧顒(?-952)—風穴延昭(896-973)—首山省念(926- 996)—汾陽善昭(945-1022)—石霜楚圓(986-1039)—楊岐方會

(992-1049)—白雲守端(1025-1072)—五祖法演(1024-1104)—

圓悟克勤(1063-1135)—虎丘紹隆(1077-1136)—應庵曇華(1103- 1163)—密庵咸傑(1118-1186)—松源崇岳(1132-1202)。

6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藍吉富主編,《禪宗 全書》冊 45,臺北:文殊出版社,1989 年),頁 322 上。

(4)

語錄》7,收於《卍續藏經》第一二一冊。藍吉富先生將此語錄收 入其所編之《禪宗全書》中,筆者所用即為此本。

《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依譙令憲〈松源和尚語錄序〉所 述,乃作於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8為松源崇岳圓寂後一年即 完成。

比丘清茂〈跋〉云:「臨濟宗十四世孫松源和尚語錄板留靈 隱鷲峰庵,至元年間,庵既回祿,板亦隨燼,……由是募緣重刊 以壽後世,開學者之正見,……泰定三年二月初五日。」9可知,

該語錄於元泰定三年(1326)曾重刊。

又者,師點〈後序〉所云:「曹谿的流東入日國二十餘 派,出自松源者居其十10……其語錄雙卷舊版湮滅,……比與 友人謀勸諭劂氏,以揭耿光於叔運之秋。……元祿庚午六月中 浣。」11可知,該語錄於日本元祿三年(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重刊。

再者,隱山〈後序〉云:「今茲應諸子請,將評唱松源禪師 語錄也,……花園點老所刻舊本,最為精製,天明間,遭災為烏

7 松源崇岳坐八道場,平生上堂說法或頌古之精華,載於《松源崇岳禪師語 錄》中,其內容分別為:〈平江府陽山澂照禪院語錄〉、〈江陰軍君山報 恩光孝禪寺語錄〉、〈無為軍冶父山實際禪院語錄〉、〈饒州薦福禪院語 錄〉、〈明州香山智度禪院語錄〉、〈平江府虎丘山雲巖禪院語錄〉,〈臨 安府景德靈隱禪寺語錄〉、〈開山顯親報慈禪寺語錄〉等八個語錄,以及

〈秉拂普說〉、〈法語〉、〈頌古〉二十五首、〈贊佛祖〉二十二位、〈偈 頌〉五十三種等,卷末附有〈塔銘〉、〈跋〉、〈後序〉等。

8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22 下。

9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3 下。

10 參見任宜敏,〈元明臨濟宗松源系脈傳承考〉,《浙江學刊》2 期(2010 年 3 月),頁 43-55。

11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4 上。

(5)

有焉,……遂相謀翻刻之。……寬政辛酉春正月。」12可知,該 語錄於日本寬政十三年(嘉慶六年,1801)重刊。

由上可見,《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從嘉泰三年(1203)刊 刻至日本寬政十三年(嘉慶六年,1801)一再重刊,足見其受重 視,甚至影響日本佛教。13

本文依此資料,茲就其生平及其禪思與禪風論述之。

二、生平

有關松源崇岳之生平與師承脈絡,今所見者有陸游(1125- 1210)《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塔銘》14、釋如惺《大明高僧傳.釋崇 岳傳》等。陸游於八十一歲(開禧元年,1205)所作〈塔銘〉15, 內容較為豐富;釋如惺《大明高僧傳》完成於萬曆四十五年

(1617),其中〈釋崇岳傳〉僅短短兩百多字,過於簡略。

依陸游〈塔銘〉所述,松源崇岳為處州(今浙江)龍泉人,

二十三歲出家。首造靈石妙公禪師;再禮大慧宗杲禪師於徑山,

未契;後扣蔣山應庵曇華16禪師,被視為法器;宋孝宗隆興二年

12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4 上。

13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雲門僧侶在江浙地區一面布教傳法,一 面興修寺宇,擴建叢林,使江浙地區到北宋末,一直有雲門宗僧侶提倡其 宗風,加上曹洞、臨濟二宗在此地區之發展,形成一個非常活躍的叢林環 境,吸引許多高麗、日本僧侶來宋求法,為佛教之繼續盛行提供了最好的見 證。」(頁 246)

14 宋.陸游〈松源禪師塔銘〉亦收於《渭南文集》卷四十(氏著,《陸放翁全 集》冊 6,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年),頁 7-8。

15 陸游撰作松源崇岳禪師〈塔銘〉之時間與因緣為:「(松源崇岳禪師)跏 趺而寂,實嘉泰(原誤作「定」)二年(1202)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 一,……全身塔於北高峰之原。塔成之四年,香山遣其侍者道敷,以師八會 語錄來求銘於游。游方謝事,居鏡湖上,年過八十,病臥一榻,得書不覺起 立。」(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頁 383 下)

16 據宋.應庵曇華著,守詮等編《應庵曇華禪師語錄》之內容,應庵曇華禪師

(6)

(1164)得度於杭州西湖白蓮精舍;另參「大慧派」之木庵安永

(?-1173)禪師。木庵安永曾道:「開口不在舌頭上。」17松源 崇岳一時不能領會,於日後有很深的影響(詳後)。

其後,松源崇岳參謁密庵咸傑,18頗相契入,有所體悟,辯 才無礙。陸游〈塔銘〉載:

見密庵於衢之西山,隨問即答,密庵微笑曰:「黃楊禪 爾,師切於明道,至忘寢食。」密庵移蔣山華藏、徑山,

皆從之。會密庵入室,次問旁僧:「不是佛,不是物。」

師侍側,豁然大悟。乃云:「今日方會木庵道開口不在舌 頭上。」自是機辯縱橫,鋒不可觸。19

為道忘軀、忘食之行者風範,如楊岐方會、黃龍慧南等皆是;松 源崇岳因「不是佛,不是物」之機緣感發,箭鋒相直,乃有所突 破;說似一物即不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開口不在舌頭 上。從此,更上一層樓。

松源崇岳隨密庵咸傑先後到杭州徑山寺與靈隱寺,20後來開 始駐錫其他著名道場。依《松源崇岳禪師語錄》所載八個語錄,

可知松源崇岳曾駐錫的道場是:平江府陽山「澂(或作澄)照禪

十三坐道場,蔣山是其中之一(收於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冊 42,臺 北:文殊出版社,1989 年,頁 134-135);該語錄並收有〈松源和尚普說〉

(同上,頁 227-228)。

17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2 上下。

18 宋.密庵咸傑著,崇岳等編,《密庵咸傑禪師語錄》,《卍續藏經》冊 121,頁 417-470。

19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2 下 -383 上。

20 清.孫治著,徐增重輯《武林靈隱寺誌》云:「密庵咸傑禪師,……為本寺

(靈隱寺)第一十八代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史部冊 245,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頁 50 下。

(7)

院」、江陰軍君山「報恩光孝禪寺」、無為軍冶父山「實際禪 院」、饒州「薦福禪院」、明州香山「智度禪院」、平江府虎丘 山「雲巖禪院」,臨安府景德「靈隱禪寺」、開山「顯親報慈禪 寺」等八處道場,21皆天下名山。

陸游〈塔銘〉云:「臨濟一宗,先佛正傳,應庵父子,……

八坐道場,眾如濤瀾。」22也提及八個道場,而釋如惺《大明高 僧傳.釋崇岳傳》云:「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 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寧宗慶元三年(1197),詔住靈隱。

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東庵。」23僅提及五處。

釋如惺〈崇岳傳〉謂松源崇岳駐錫杭州「靈隱禪寺」「三易 寒暑」的時間;陸游〈塔銘〉云:「慶元三年(1197),靈隱適 虛席,僉曰:『安得嶽公來乎?』果被旨以畀師,讙聲如潮。居 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24松源崇岳駐錫「靈隱禪寺」,為 該寺二十三代祖;25住持時間釋如惺說是三年,陸游說是六年。

李輝〈松源崇岳禪師生平、嗣法、交游考〉一文,認為釋如 惺所言三年才是,陸游所說六年是錯誤的,26忘記松源崇岳還住 持過開山顯親報慈禪寺。李氏該文引用〈臨安府景德靈隱禪寺語 錄〉後面一段文字:

韓郡王(即韓侂冑,1152-1207)請掛報慈寺額云:「長

21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23 下。

22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3 下。

23 明.釋如惺,《大明高僧傳》卷 8,《大正藏》冊 50,頁 932 中。

24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3 上。

25 清.孫治著,徐增重輯,《武林靈隱寺誌》,頁 51 上。

26 李輝,〈松源崇岳禪師生平、嗣法、交游考〉(靈隱寺主編,《靈隱寺與 中國佛教—紀念松源崇岳禪師誕辰 880 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 年),頁 156-157。

(8)

者建梵剎竟,我佛開解脫門。……以此祝君王之壽,以此 報祖先之恩。法界無邊,同延景福。雖然如是,且當機一 句如何剖露?高提西祖印,正眼自流通。」27

依〈臨安府景德靈隱禪寺語錄〉所示,松源崇岳受韓侂冑之請,

掛報慈寺匾額。住持靈隱寺三年後,退居該寺之東庵,後受韓侂 冑之請,於慶元六年(1200)又住持開山顯親報慈禪寺。釋如惺

〈崇岳傳〉所言「三易寒暑」即是。

依史料所載,徑山寺與靈隱寺名列宋代江南五大佛教禪院。

明儒田汝成(1503-1557)《西湖遊覽志餘》云:

杭州內外及湖山之間,唐以前為三百六十寺,及錢氏立 國,宋朝南渡,增為四百八十,海外都會,未有加於此 者也。……嘉定間,品第江南諸寺,以餘杭徑山寺,錢 唐靈隱寺、淨慈寺,以及寧波天童寺、育王寺,為禪院五 山。28

松源崇岳先前隨密庵咸傑陸續常住過徑山寺、靈隱寺,其後又奉 詔住持靈隱寺,無論是三年或六年,皆可見他在當時教界之地位 頗高。

此外,據〈饒州薦福禪院語錄〉所云:「上堂:『五年於 此謾隨緣,去住無心自坦然。六月霏霏飄瑞雪,須知別是一壺 天。』」29可知,松源崇岳住持「薦福禪院」有五年之久。而無 為軍冶父山「實際禪院」先前大火,因松源崇岳住持而僧衲踵

27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61 上。

28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 18〈方外玄蹤〉(臺北:世界書局,

1982 年),頁 260。

29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43 下。

(9)

至、棟宇俱興,陸游〈塔銘〉:「(松源崇岳禪)師一臨之,四 方衲踵至,棟宇亦大興,人謂師能使所居山大。」30

由上可知,松源崇岳自青年出家起,即四處訪師問學,參 求乘理,最後禮謁密庵咸傑,經一番機鋒言教,由契入而解悟。

他先後住持過靈隱寺等八個名山道場,在江浙一帶廣泛弘法,以 禪悅化誘後學,翕從者頗眾,讙聲如潮。他致力於弘揚臨濟之宗 風,功不可沒。

三、松源崇岳之禪思

松源崇岳篤行實修,謹嚴樸實,強調解脫無門的心地工夫,

提示「開口不在舌頭上」,側重把禪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茲 分別說明之。

(一)強調解脫無門的心地工夫

佛教修行之法門,依《大智度論》卷二十云:「三十七品 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

無相、無作。」31佛教三解脫門是三法印的觀門,印順(1906- 2005)說:「依無常成無願門,依無我成空門,依涅槃成無相 門。」32又說:「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無願門),方便不妨 不同,而實則一悟一切悟,三解脫門同緣一實相。」33三解脫門 是佛教思想與修行方法之所在。佛教解脫是「有門」,從四念處 之「身」入手,以三法印為觀門,以入三解脫門。34

30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3 上。

31 後秦.羅什譯,龍樹造,《大智度論》卷 20,《大正藏》冊 25,頁 206 上。

32 印順,《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 年),頁 242。

33 印順,《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 年),頁 79。

34 三門現在寫成「山門」是誤用,失其本義。

(10)

然,隨著佛教禪宗思想之發展,禪宗強調解脫是無門可入,

強調心地工夫。松源崇岳在〈江陰軍君山報恩光孝禪寺語錄〉

云:「指三門35云:『君山有路,到者還稀;解脫無門,從何而 入。喝一喝。云:一盲引眾盲。』」36指出禪宗以無門為法門,

能體證者少。馬祖道一曾云:

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南 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 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 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 法門。37

禪宗之修行從「心」入手,從達摩之「藉教悟宗」到「不立文 字,教外別傳」,於是「不著文字」,沒有一法與人,故說是

「無門」。松源崇岳以「解脫無門,從何而入」,故容易「一盲 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找不到真正的門路。

這種心地法門工夫,一悟便悟,不容置疑。松源崇岳在〈平 江府陽山澂照禪院語錄〉云:「入院指三門云:『一見便見,

一得永得;八萬四千法門,盡從此門而入。喝一喝。』」38所謂

「一見便見,一得永得」,謂悟了就悟,沒有一悟再悟這回事;

「一悟再悟」,只能說有體驗而已。

只是這種法門實在不容易,雖一生用功,未必能有成就。松

35 三門或指佛寺建築之三個門,分別為第一進門,第二進門與第三進門,並以 之表徵佛教之三解脫門;若只有一門,可稱為「不二門」。所謂「三門」是 指「空」、「無相」與「無願」(「無作」)三解脫門。

36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27 上。

37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冊 51,246 上。

38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24 下。

(11)

源崇岳在〈無為軍冶父山實際禪院語錄〉云:「入院指三門云:

『妙用縱橫十方,坐斷未諳此脉。舉步猶難,且看新長老這裏放 憨去也,喝一喝。』」39「坐斷」乃「拼命」之意。該文指出禪法 之修行,有無邊之妙用,可惜很多人拼命一輩子都無法理解,不 知如何修行,只因無門可入。

這種修行法門,非思議可得。他在〈饒州薦福禪院語錄〉

云:「入院指三門云:『入門正路,不容回互。千人萬人,當 陽40蹉過。畢竟落在什麼處?喝一喝。』」41禪宗講的是當下頓 入,不容思議,故常常當場錯過。

松源崇岳另在〈平江府虎丘山雲巖禪院語錄〉云:「師入 院指三門云:『入門一句,賓主歷然,不勞彈指,天寬地寬,壺 中消息異人間。』」42開悟時,一時頓入,故「不勞彈指」;此

「壺中消息異人間」,指解脫的消息、境界,超越人間相對的名 利、情感與生死的價值。

他又在〈臨安府景德靈隱禪寺語錄〉云:「慶元三年六月 五日,入院指三門云:『靈山一路,達者猶迷;不立堦梯,憑誰 措足。到頭相見無餘事,月下披雲嘯一聲。』」43「靈山」指的是

「心」,依心而修者,無所憑據;到真悟時,自然清楚明白;一 切是那麼自然無餘事,開懷而自在。

還有,松源崇岳在〈江陰軍君山報恩光孝禪寺語錄〉云:

39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28 下。

40 「當陽」應作「當場」才是。

41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34 上。

42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46 上。

43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53 下。

(12)

「上堂拄杖橫按云:『一不成,二不是44,突出眼睛失卻鼻。少 林剛自覓安心45,瞎驢不受靈山記46。』」47「突出眼睛失卻鼻」,意 指開悟解脫是超越感官經驗,不是依眼睛或鼻子來認識,乃依智 不依識之境界。

「少林剛自覓安心」與「瞎驢不受靈山記」是兩個佛教典 故,一是達摩與弟子慧可的對話,此大乘「安心」修行之法是 指: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48一是臨濟義 玄與弟子三聖慧然的對話,意指「瞎驢」(三聖慧然)已開悟,

自證自覺知,不必受別人的印可。

(二)提示「開口不在舌頭上」

松源崇岳既強調心地法門,自然不執著於語言文字,往往示 眾「開口不在舌頭上」。

他曾在遠行之前,留下兩則短語以驗學者,囑咐弟子香山光 睦、雲居善開,並書法偈。據陸游〈塔銘〉云:

44 此「一不成,二不是」之順口溜,乃以口語入詩。

45 宋.楚圓《汾陽無德禪師語錄》:「二祖問達磨,請師安心。磨云:『將心 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磨云:『與汝安心竟。』」(《大 正藏》冊 47,頁 607 下)

46 唐.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師(臨濟義玄)臨遷化時據坐 云:『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三聖(慧然)出云:『爭敢滅卻和 尚正法眼藏。』師云:『已後有人問爾,向他道什麼?』三聖便喝。師云:

『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言訖端然示寂。」(《大正藏》冊 47,頁 506 下)

47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28 上。

48 唐.淨覺《楞伽(師)資記》:「于時,唯有道育、惠(或作慧)可,此二 沙門,年雖後生,攜志高遠,幸逢法師。……法師感其精成,誨以真道,如 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

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 者,遣其不著。」(《大正藏》冊 85,頁 1285 上)

(13)

俄屬微疾,猶不少廢唱道,忽親作書,別諸公卿,且垂二 則語以驗者曰:「有大(原無此字)力量人49,因甚麼抬腳 不起?開口不在舌頭上?」由貽書嗣法香山光睦、雲居善 開,囑以大法。因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50

這兩則示寂垂語,如話頭,可令弟子參修,此乃禪師教化之方式 之一。當所參話頭之「疑團」突破了,就是打破「黑漆桶」的時 候。如松源崇岳所言:「千說萬說,不若親見打破漆桶。」51

「有大力量人,因甚麼抬腳不起?」與「開口不在舌頭 上?」是松源崇岳經常取以示眾的二垂語52,日本學者石井修道 稱為「二轉語」53,是松源崇岳平日在「上堂」或「頌古」中常加 提示的。尤以「開口不在舌頭上」為多。

有關「有大力量人,因甚麼抬腳不起」之提示,如其〈明州 香山智度禪院語錄〉載:

上堂舉古德云:「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 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54師云:「年去

49 該文「有力量人,因甚麼抬腳不起?」應作「有大力量人,因甚麼抬腳不 起?」釋如惺《大明高僧傳.釋崇岳傳》卷八云:「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 公卿,垂語示學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 舌頭上。』」(頁 932 中)

50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3 上。

51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28 下。

52 此外,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無為軍冶父 山實際禪院語錄〉又云:「『上堂,明明知道只是這箇,為甚透不過?只為 腳跟下紅絲線不斷。』」(頁 331 上)

53 石井修道,〈松源崇岳の宗風—松源の二轉語と坐禪〉,《印度佛教學研 究》55 卷 1 號(平成 18 年 12 月,2006 年 12 月),頁 118-126。

54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云:「師(溈山靈祐)問香嚴:『師弟近 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 年貧,始是貧。去年無卓錐之地,今年錐也無。』師曰:『汝只得如來禪,

未得祖師禪。』」(頁 283 中)

(14)

年來,貧復貧,祖師 腳重千斤。愁入莫向愁人說,說向 愁人愁殺人。」55

在頌古詩中提及「祖師擡腳重千斤」;「腳重千斤」,猶「擡腳 不起」,不得輕鬆自在。

松源崇岳在〈臨安府景德靈隱禪寺語錄〉云:「上堂:『未 離兜率,已降王宮;未出母胎,度人巳畢。黃面老子末上擔一片 板,只見一邊,致令後代兒孫盡力擡腳不起。』」56只見一邊,

未能刺透生死兩邊,故抬不起腳,未達解脫自在之境地。

至於松源崇岳所謂「開口不在舌頭上」,乃受教於木庵安 永57。松源崇岳雖未承繼木庵安永之法脈,然甚推崇之。他在

〈平江府虎丘山雲巖禪院語錄〉云:「上堂舉睦州示眾云:『汝 等諸人未得箇入頭處,須得箇入頭處。若得箇入頭處,不得辜負 老僧木庵和尚。』」58又說:

上堂舉司問鼎州文殊:「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殊 云:「黃河九曲。」木庵頌云:「九曲那容眨眼看,操舟 誰解別波瀾。文殊曾展回天手,直得朝宗萬派乾。」(松 源崇岳)師云:「木庵和尚與麼道,只具一隻眼。」59

對於「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回應,松源崇岳稱讚木庵和尚隻 眼獨具。

55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44 下 -345 上。

56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57 上。

57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49 上。

58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2 上下。

59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51 下 -352 上。

(15)

松源崇岳時時提醒「開口不在舌頭上」。在〈頌古〉「雲門 問僧光明寂照遍河沙,豈不是張拙秀才語,僧云:『是。』雲門 云:『話墮也。』」60松源崇岳云:「分明寫出與君看,意在鉤 頭不在盤。縱使石人開得口,不知猶被舌頭瞞。」61闡述體證的 境地不在舌頭上,而在心地工夫,說似一物即不中。

他在〈贊佛祖〉之〈惠文伯居士請贊〉云:「這漢生來無 狀,佛祖亦難近傍。趯出金圈栗蓬,開口不在舌頭上。」62修行 如吞跳金圈栗蓬,重在實際體證。

松源崇岳另在〈偈頌〉之〈雲翼書記歸鄉〉云:「慣嘗甘 艸與黃連,大海波濤盡底掀。誤吸冷泉無味水,方知不在舌頭 邊。」63不管是甘艸或黃連皆以嚐盡,人生的大風大浪也經過,

等到體察不生不滅之境時,對真理不再疑惑;真知灼見,從內心 流露出絕對的自信,無疑無惑,不再為他人的舌頭所轉。

他又於〈鹽街坊〉云:「紅爐鼓浪瞥然間,突出銀山照膽 寒。便是馬師胡亂後,要須不被舌頭瞞64。」65引用馬祖道一試探

60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72 上;宋.

宗紹編《無門關》之「雲門話墮」,「雲門因僧問:『光明寂照遍河沙,一 句未絕。』門遽曰:『豈不是張拙秀才語?』僧云:『是。』門云:『話墮 也。』後來死心。拈云:『且道那裏是者僧話墮處。』」(《大正藏》冊 48,頁 297 下)

61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72 上。

62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76 上。

63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79 下。

64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七云:「大寂(馬祖道一)聞師(法常禪師)

住山,乃令一僧到問云:『和尚見馬師得箇什麼?便住此山。』師云:『馬 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遮裏住。』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師 云:『作麼生別。』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遮老漢惑亂 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迴舉似馬祖,祖 云:『大眾,梅子熟也。』」(頁 254 下)言下之意是:不管馬祖說「即心 是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法常腳跟已不隨人家轉了。

65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1 上。

(16)

大梅山法常工夫的公案;法常不再為語言文字所牽移。修行還在 見地,才能不隨別人的舌頭還復往來。

還有,他也在〈無為軍冶父山實際禪院語錄〉云:「上堂:

『冶父生來百拙,開口都無一說。今朝指空畫空,笑倒清風明 月。』」66是否領悟禪理,不在嘴上下工夫,口雖拙,而心亮。

心地工夫,對空多少了悟,不在開口與否。

(三)實踐禪法於日常生活之中

禪宗發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把修行與作務勤勞結 合,不差於坐禪看經的佛作佛行,脫卻印度僧伽的生活,把佛禪 精神發揮在生活日用、衣食居處之中;專注、觀察一切日用常事 之起心動念。

松源崇岳在〈開山顯親報慈禪寺語錄〉云:「入寺指三門,

十字街心,是人蹉過;百艸頭上,古佛道場。豁開大解脫門,普 請一時證入,咄!」67「普請一時證入」,意謂修道在挑柴運水之 中,於日常生活中自然自覺、悟入、通達。

關於「百艸頭上,古佛道場」,語出唐代龐蘊(?-808)居 士夫婦與女兒靈照的對話:

龐居士一日在草菴中獨坐,驀地云:「難!難!十碩油 麻樹上攤。」龐婆聞得接聲云:「易!易!百草頭上祖 師意。」女子靈照云:「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喫飯困來 睡。」68

66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33 上。

67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61 上。

68 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0,《大正藏》冊 47,頁 896 中。

(17)

開悟就如百草頭上的露珠,日出即破;故「百艸頭上」是種「突 破」,一時證入。對於修行的「難易」問題,通常無法收攝身 心,專注、覺知,總是容易錯過。釋傳道(1941-)說:「修行 實不必有難易之分,前者所說的『難』,是指『過程』而言;後 者所謂的『易』,是就『突破』而說。」69這些都需要在日常生 活活動、見聞覺知之持行中用功實踐。

松源崇岳亦於〈無為軍冶父山實際禪院語錄〉云:「辭眾:

『只箇長行飯粥僧,江南江北震乾坤。而今又卻隨他去,討甚楊 岐八世孫。』」70「長行飯粥僧」,指用心於日常生活之修行,飢 來喫飯睏來眠,於起心動念、見聞覺知中下工夫,不再停留在語 言文字上,更不用說自己是不是楊岐派的八世子孫。

「長行飯粥僧」之典故出於唐代香嚴智閑(?-898)禪師。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云:

鄧州香嚴智閑禪師,青州人也。厭俗辭親,觀方慕道,

依溈山禪,會祐和尚知其法器,欲激發智光。一日謂之 曰:「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汝未出 胞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試道一句來。」……遍檢所 集諸方語句,無一言可將酬對。乃自歎曰:「畫餅不可充 飢。」於是盡焚之。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箇長行 粥飯僧,免役心神。」遂泣辭溈山而去。71

香嚴智閑深知精通經論外,未能親身道一句,還在語言文字中繳

69 邱敏捷,〈「修行的難與易」—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三〉,《妙心法雨》

110 期(2009 年 3 月),頁 6。

70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34 上。

71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 11,頁 283 下 -284 上。

(18)

繞,故還需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磨鍊,在應對進退、穿衣吃飯、

待人接物、動作施為中,念念專注、清明、覺知,乃離開溈山,

隱居而去,「作箇長行粥飯僧」。果然一日,於山中芟除草木,

乍聞瓦礫擊竹作聲,頓了自心。72松源崇岳引用此事,闡明修行 之要,在日用常行之中。

基於同一觀點,松源崇岳又在〈饒州薦福禪院語錄〉云:

「上堂:『威音那畔真消息,累及瞿曇老祖翁。四十九年顛倒 說,人間天上謾流通。』」73禪師嘗云:「佛之一字,永不喜 聞。」74法性遍在,一切如如,具足於心,在日常生活中,用功 自如,不勞瞿曇老祖翁謾說一片。

對於這樣的禪法,他在〈開山顯親報慈禪寺語錄〉總結道:

「端午上堂:『一二三四五, 五四三二一;75風過樹頭搖,天晴 日頭出;會得日頭出,不會而自屈。』」76此「風過樹頭搖,天晴 日頭出」是簡單的寫景,也是體道的意象;最後,「會得日頭 出,不會而自屈」,有體會的自然光明照耀,沒有體會的自是無 法理解。禪者信「自心作佛」、「直下承擔」,「妙用恆沙」,

「本自具足」,故見之切而信之篤。

72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 11 云:「(香嚴智閑)一日因山中芟除草 木,以瓦礫擊竹作聲,俄失笑間,廓然惺悟。……仍述一偈云:『一擊忘所 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 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頁 241 上)

73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43 下。

74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 14:「(天然)嘗示眾云:『……阿爾渾 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麼禪。可是爾解得底物,豈有佛可成?佛之一 字,永不喜聞,阿爾自看。』」(頁 311 上)

75 此 上 堂 詩 作 於 端 午 節 , 一 開 始 取 「 午 」 之 諧 音 「 五 」 , 所 謂

「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非常之「口語」。

76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62 上。

(19)

由上可知,松源崇岳的禪思,明顯側重解脫無門心地工夫,

主張「開口不在舌頭上」,強調於日用平常近情處,專注、覺 知、修證而體悟。

四、松源崇岳之禪風

松源崇岳承繼臨濟棒喝之禪風,在他所撰〈密庵先師〉云:

「咬豬狗之手,甚巴鼻奮劈胸之拳,瞎卻頂門,出達磨身血,斷 衲僧命根,纖毫不肯放過,叢林為讎為冤,箇般種草,決定累 及兒孫。」77闡述先師「出達磨身血,斷衲僧命根,纖毫不肯放 過」的極端作風。

禪宗自馬祖道一等以後,接引學眾的方便大有變化,如彈 指謦咳、揚眉瞬目、推倒禪床、棒喝交施等方式;所使用的勘辨 方法,或問答,或棒喝,都不容擬議。如一涉思量,便是光影門 頭,不是真悟。如松源崇岳云:「相逢若是箇中人,終不隨他光 影轉。」78見地已確立,腳跟已站穩,不轉別人的舌根轉。

彈指謦咳、揚眉瞬目、推倒禪床、棒喝交施,都是禪宗的特 殊教育法,機教相扣時所使用,有其教導意義。從《松源崇岳禪 師語錄》中可見,不管是「上堂詩」或「頌古詩」中,總是出現

「棒喝」或「問答」。

如松源崇岳在〈無為軍冶父山實際禪院語錄〉云:「結夏上 堂:『今朝結制,叢林體例,長期短期,似兀如癡,離四句79

77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75 上。

78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40 下。

79 一般判斷論議形式之「四句」,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 非無」,或「一」、「異」、「不一不異」,「非一非異」等。有,即存 在;無,即不存在。一,即整體的;異,即是差別。有無、一異,這都是相 對安立的名言,真如、法性是離卻相對的,沒有一毫可說、可表。

(20)

絕百非。大家相聚喫莖虀,喝一喝。』」80「似兀」、「如癡」,

以佛法固有的意義說,這都屬於定;而「離四句」、「絕百非」

是屬於慧。此「喝一喝」是臨濟的宗風。

又如他在〈饒州薦福禪院語錄〉云:「上堂:『開口有時道 得著,只是不會開口;明明道不著,又卻獨自點頭。且道救取那 箇即是?喝一喝。』」81此「且道救取那箇即是?」是一種反詰,

以提起「疑點」。

陸游之識松源是因其友李浩與松源為同參,從李浩處知其

「參問悟入時機緣言句」,對於松源崇岳這樣的宗風,陸游〈塔 銘〉有如下生動之描繪:

今讀師語,峻峭崷崒,下臨雲雨,如五千仞之華山。蹴天 駕空,駭心眩目,如錢塘海門之濤。虎豹股栗,屋瓦震 墮,如漢軍昆陽之戰。……然後知師為臨濟正宗,應庵、

密庵之真子孫。82

陸游在〈塔銘〉文末,闡述松源崇岳之宗風激猛,峻烈莫比,如 千仞西嶽華山之高聳、錢塘海門濤浪之壯觀、漢軍昆陽戰事之激 烈。

此外,依清.自融撰,性磊補輯《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松 源崇岳禪師傳》云:

嶽為人重嘿,每見貴客則問曰:「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 起 。 」 見 禪 流 則 問 曰 : 「 明 眼 衲 僧 , 因 甚 腳 跟 紅 線 不

80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31 上。

81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上,頁 337 下。

82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卷下,頁 383 下。

(21)

斷。」有對者,輒哂而顧之。時稱嶽得應菴之機,得密菴 之用云。83

松源崇岳之禪風或重默無言,或機用雙運。

上書〈松源崇岳禪師傳〉又云:

(松源崇岳)久之,出世澄照(原作「炤」),演唱宗 乘,以報密菴。湖海以嶽言行無欺,多從之。遷光孝,遂 有大名。慶元間,詔移靈隱,蓋晚年也。是時門弟有文禮 輩,已闡化大方,嶽仍陞堂入室,從未以風晨雪夕不打參 鐘。84

這段話顯示了松源崇岳言行無欺,終身參修,勤奮不懈之宗風。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松源崇岳禪師傳》又云:

嶽居靈隱時,與密菴尊嚴無異。初密菴居靈隱,嶽首眾 僧,密菴常稱疾,闔戶不許通謁。潛上座竊議之,嶽曰:

「不然,師嚴道尊千古,明鑑當今。汲引豪貴者,將謂行 道建立為心。殊不知,禮輕則慢易生,辭繁而情識長,塵 勞卜度,安有了期。緇俗既為道而來,必發露真心,至誠 激切。然後一言入耳,永為道種。兜率悅之待張無盡。葉 縣省之接浮山遠,是也。若區區老婆禪,何足重哉?」85

可見,師嚴道尊,不媚豪貴,不將佛法做人情之平實禪風。86

83 清.自融撰,性磊補輯,《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 6,《新纂卍續藏經》

冊 79,頁 609 上。

84 清.自融撰,性磊補輯,《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 6,頁 609 下。

85 清.自融撰,性磊補輯,《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 6,頁 609 下。

86 參見林觀潮,〈松源崇岳禪師與中日兩國禪宗〉,收於靈隱寺主編:《靈 隱寺與中國佛教—紀念松源崇岳禪師誕辰 880 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2)

松源崇岳之禪風隨著弟子無明慧性之弟子蘭溪道隆(1213- 1278)之東渡日本,松源崇岳一派在日本禪宗佔有一席之地。日 本禪僧釋半人《二十四流宗源圖記并序》所歸納之二十四個流派 中,提到源自松源崇岳的八個流派,其中又以蘭溪道隆開出的 大覺派,及其弟子南浦紹明(1235-1308)開出的大應派最為著 名。松源崇岳一系之法脈繁榮至今。87

五、結語

綜上可知,松源崇岳承自密庵咸傑為臨濟宗十四世孫,為楊 岐派中虎丘派之傑出後勁,有臨濟棒喝之宗風。二十三歲出家,

首造靈石妙公;再謁大慧宗杲於徑山,未契;後扣應庵曇華,被 視為法器;另參「大慧派」之木庵安永;復禮密庵咸傑,由契入 而解悟。他八坐靈隱寺等名山道場,稟承臨濟棒喝之宗風,法雨 宏敷,所在皈依。

松源崇岳透過上堂詩或頌古詩表現其修行的理路、宗風與 自在、瀟灑之境界,其禪思之明顯取徑凡三:(一)強調解脫無 門的心地工夫;(二)提示「開口不在舌頭上」;(三)實踐禪 法於日常生活之中。其激烈之禪風,如千仞西嶽華山之高聳、錢 塘海門濤浪之壯觀、漢軍昆陽戰事之激烈外,重默無言,機用雙 運,言行無欺,終身參修,勤奮不懈之宗風,表現師嚴道尊,不 媚豪貴,不將佛法做人情之平實禪風,非但在本土化洽江浙諸 方,為眾所稱,尚且遠傳至東瀛,大大影響日本禪宗。

(2012 年),頁 217。

87 參見林觀潮,〈松源崇岳禪師與中日兩國禪宗〉,頁 222-225。

(23)

引用書目

一、古籍部分(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後秦.鳩摩羅什譯

192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東京:大正一 切經刊行會,1924-1935,冊 8。

後秦.鳩摩羅什譯,龍樹造

1924 《大智度論》,《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 會,1924-1935,冊 25。

梁.菩提達摩

1988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收錄於《禪 宗全書》冊 36,藍吉富主編,臺北:文殊出版社。

唐.惠能說,法海錄

1924 《六祖壇經》,《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 會,1924-1935,冊 48。

1985 《六祖壇經敦煌本流行本合刊》,臺北:慧炬出版 社。

唐.淨覺

1924 《楞伽(師)資記》,《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 經刊行會,1924-1935,冊 85。

唐.慧然集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 經刊行會,1924-1935,冊 47。

宋.應庵曇華

1993 《應庵曇華禪師語錄》,收錄於《卍續藏經》,守詮 等編,冊 120。

(24)

宋.應庵曇華著,守詮等編

1989 《應庵曇華禪師語錄》,收錄於《禪宗全書》,藍吉 富主編,臺北:文殊出版社,冊 42。

宋.密庵咸傑

1993 《密庵咸傑禪師語錄》,《卍續藏經》,崇岳等編,

冊 121。

宋.密庵咸傑著,崇岳等編

1989 《密庵咸傑禪師語錄》,收錄於《禪宗全書》,藍吉 富主編,臺北:文殊出版社,冊 45。

宋.松源崇岳著

1993 《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卍續藏經》,善開等編,

冊 121。

宋.松源崇岳著,善開等編

1989 《松源崇岳禪師語錄》,收錄於《禪宗全書》,藍吉 富主編,臺北:文殊出版社,冊 45。

宋.陸游

1983 《陸放翁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冊 6。宋.

釋道原纂

《景德傳燈錄》,《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

1924-1935,冊 51。

宋.蘊聞編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 行會,1924-1935,冊 47。

宋.宗紹編

《 無 門 關 》,《 大 正 藏 》, 東 京: 大 正 一 切 經 刊 行 會,

1924-1935,冊 48。

宋.楚圓

(25)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 行會,1924-1935,冊 47,頁 607 下。

元.釋覺岸

《釋氏稽古略》,《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

1924-1935,冊 49。

明.釋如惺

《大明高僧傳》,《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

1924-1935,冊 50。

明.田汝成

1982 《西湖遊覽志餘》,臺北:世界書局。

清.孫治著

1996 徐增重輯,《武林靈隱寺誌》,收錄於《四庫全書存 目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史部冊 245。

清.自融撰,性磊補輯

1994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新纂卍續藏經》,冊 79。

二、近人研究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由少至多排列)

印順

1987 《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臺北:正聞 出版社。

1992 《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1992 《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1992 《佛教史地考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邱敏捷

2001 《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

(26)

2009 《印順《中國禪宗史》之考察—兼與胡適及日本學 者相關研究的比較》,臺南:妙心出版社。

黃啟江

1997 《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三、近人研究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由少至多排列)

石井修道

2005 〈松源崇岳の人と思想〉,《印度佛教學研究》54 卷 1 號,平成 17 年 12 月(2005 年 12 月),頁 128- 135。

2006 〈松源崇岳の宗風—松源の二轉語と坐禪〉,《印 度佛教學研究》55 卷 1 號,平成 18 年 12 月(2006 年 12 月),頁 118-126。

任宜敏

2010 〈元明臨濟宗松源系脈傳承考〉,《浙江學刊》2 期,2010 年 3 月,頁 43-55。

四、會議論文

李輝

2012 〈松源崇岳禪師生平、嗣法、交游考〉,收錄於《靈 隱寺與中國佛教—紀念松源崇岳禪師誕辰 880 周年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靈隱寺主編。

林觀潮

2012 〈松源崇岳禪師與中日兩國禪宗〉,收錄於《靈隱寺 與中國佛教—紀念松源崇岳禪師誕辰 880 周年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靈隱寺主編。

(27)

五、其他

邱敏捷

2009 〈「修行的難與易」—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三〉,

《妙心法雨》110 期,2009 年 3 月,頁 6。

(28)

The Life of Chan/Zen Master Songyuan Chongyue, His Chan/Zen Thoughts,

and His Chan/Zen Style

Chiou Min-chieh

*

Abstract

Chan/Zen Buddhism wa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Buddhism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In fact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ly Yunmen Buddhism and Linji Buddhism were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Yunmen Buddhism declined gradually, and Huanglong branch of the Linji Lineage also declined continuously. Meanwhile, the Yangqi Lineage was spread more and more extensively and prosperously. Finally, it became the mainstream, and was considered resuming the origin of Linji Buddhism. Songyuan Chongyue, succeeding Mi’an Xianjie, was an offspring of the 14th generation of Linji Buddhism, and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Huqiu branch of the Yangqi Lineage. He spread the stick hitting style of Linji Buddhism. At the age of 23, he became a monk, and visited Lingshi Miaogong at fi rst. Then he called on Dahui Zonggao at Mount Jing, but was not accepted. After that, he called on Ying’an Tanhua, who regarded him as a dharma vessel. He then visited Mu’an An’yong of the Dahui branch, and then paid homage to Mi’an Xianjie. There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29)

were eight Buddhist sites established. All of them were great temples situated on famous mountains. His Zen thinking covered three main areas: (1) It emphasized the heart work when there was no way to get released; (2) It hinted “speaking without using the tongue”; and (3) It practiced Zen rules in daily life. As to his Zen styles, including intensity, silence, wise use of double luck, simplicity and no cheating, they were praised not only by the people of China, but also by the people of Japan. He earned a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Zen Buddhism in Japan.

Keywords: Songyuan Chongyue, Mi’an Xianjie, Yangqi, Linji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圓光佛學研究所講師.. Gregory, 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 Gregory,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Humanity: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sung-mi‘s Yuan jen lun with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enior secondary level;.. 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even learning goals should continue to focus on promoting the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 to assist in the executive functions of financial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as procureme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handling school trading operations, acceptance of donation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