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 以臺灣佛教中學林創立為例 日治時期曹洞宗在台教育事業與地方關係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 以臺灣佛教中學林創立為例 日治時期曹洞宗在台教育事業與地方關係 ―"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摘要

已有百年校史的台北市私立泰北高級中學,前身即為「臺 灣佛教中學林」,是日本曹洞宗於1916 年在台所設立的 學校。日治初期,曹洞宗在台北、彰化、台南、基隆等地 陸續創辦國語學校或夜學,兼以教授本島人國語並擴張教 勢,但自1905 年私立學校規則發布後,原有學校均廢止,

直至1916 年,曹洞宗臺北別院僧人大石堅童向台灣總督 府提出設校獲准後,在荒井泰治、顏雲年、林烈堂、林獻 堂等日台士紳及地方有力者的捐助下,臺灣佛教中學林始 得建置。本文擬在先期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蒐羅《臺灣 日日新報》、《臺灣新報》等資料,試圖重建曹洞宗創設 臺灣佛教中學林的經過,並探討地方士紳提供協力的原因 和背景,一窺日治初期日本佛教團體在台發展教育事業的 過程。

關鍵詞:佛教中學林 曹洞宗 日治時期 佛學教育     地方士紳

日治時期曹洞宗在台教育事業與地方關係

―以臺灣佛教中學林創立為例

杜曉梅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約聘助理

(2)

一、前言

1895 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清日兩國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 於日本本州下關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割 讓予日本。消息傳回台灣後,驚惶失措的官民為阻止日本占領,台 灣巡撫唐景崧遂於5 月 25 日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企 圖以新政府的名義尋求國際支持。日本為順利接收台灣及鎮壓各地 此起彼落的武裝叛變,以近衛師團為主的日本軍隊陸續抵台,從北 而南展開鎮壓行動。此時,日本佛教各本山如曹洞宗、真宗等亦派 遣僧侶隨軍來台,這些僧侶被稱為「從軍布教師」,主要任務是看 護傷兵、給予軍人精神上的安慰和鼓舞士氣,以及處理死亡士兵的 喪葬事宜等。隨著日本征台之役結束,從軍布教師在台任務也轉為 對內地人和本島人進行傳教工作,並積極展開各項教育事業,其中 尤以日本曹洞宗投入最力。日治初期來台的淨土宗布教師武田興仁 曾述及:「此時在臺灣最大的日本佛教宗派是曹洞宗,已有十餘名 的布教師活躍著,可預想還會再增加五、六名。又布教、教育的態 勢也確立了……」。1從武田氏所言可知,日治初期曹洞宗在台灣 的布教工作已立下穩固基礎,並在台灣各地建立不少教育事業。

曹洞宗之所以能吸收眾多教徒、爭取台灣寺廟結盟,甚至與台 灣佛教界人士江善慧、黃玉階等往來密切,佐佐木珍龍可說是初期 關鍵性人物,他亦是曹洞宗最具代表性的布教師之一。佐佐木珍龍 於1894-1901 年被任命為從軍布教師,1895 年隨日本軍隊自基隆上 岸,進入台北城後,即以艋舺龍山寺為教場開始布教。其後,佐佐 木珍龍、鈴木雄秀、陸鉞嚴等布教師開始展開全島布教工作,除與

1.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台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 學學報》第10 期,1997 年,頁 288。

(3)

70 餘間寺院簽訂歸屬日本曹洞宗的私有契約外,2並於1896 年組織 台灣佛教會發行《教報》第一號、3於艋舺龍山寺內設立「曹洞宗 立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並在通譯陳金福的幫助下爭取到不少台 灣人信徒。4 在佐佐木珍龍的努力下,曹洞宗不僅奠定在台的開教 基礎,並與地方士紳和信徒保持友好關係,如辜顯榮、黃玉階等人,

在日後建立曹洞宗大本山臺北別院、臺灣佛教中學林等事業時獲得 不少襄助。本文擬在先期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蒐羅《臺灣日日新 報》、《臺灣新報》,以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各項資料,

試圖重建曹洞宗創設臺灣佛教中學林(今台北泰北中學)的經過,

並探討地方士紳提供協力的原因和背景,一窺日治初期日本佛教團 體在台發展教育事業的過程。

二、佛教中學林成立目的和設校過程

曹洞宗於日治初期來台布教,即與本地傳統佛教寺院,如基隆 靈泉寺、圓山劍潭寺、艋舺龍山寺等僧侶,以及島內十餘處齋堂維 持良好關係,5 也因此和靈泉寺住持江善慧、齋教先天派的黃玉階 建立了深厚淵源。隨著日本政府殖民台灣,日本佛教各宗派亦紛紛 派遣布教師至台灣傳教,曹洞宗總本山為了鞏固在台基礎,並認為 布教和興學是弘法事業不可或缺的工作,因此在台北、彰化、台南、

基隆等地陸續創辦國語學校或夜學(表一),兼以教授本島人國語 並擴張教勢。但自1905 年私立學校規則發布後,原有學校均因而

2.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6 年,頁 118。

3. 〈教報の發刊〉,《臺灣新報》,1896 年 12 月 16 日,第 3 版。

4. 闞正宗:〈日僧佐佐木珍龍的臺灣開教:佛教曹洞宗在殖民初期(1895-1901)

的活動〉,《圓光佛學學報》21 期,2013 年 6 月,頁 125-162。

5. 〈曹洞宗中學林〉,《臺灣日日新報》,1916 年 11 月 12 日,第 6 版。

(4)

廢止,直至1916 年,大石堅童有鑑於台灣佛教青年會成立後,在 島內各地舉辦的講習會頗有成效,見機運已熟,於是聯絡大稻埕區 長黃玉階,以及江善慧、沈本圓等本島人僧侶,胥謀建設佛教中學 林,6在獲得全島各廳本島人寺院齋堂的襄贊下,於1916 年 9 月 18 日由大石堅童為代表,向台灣總督府提出設校申請。7

(表一)曹洞宗在台開設教育機構一覽表(1896-1905)8 設立

年月 名稱 地區 教育內容

1896 曹洞宗立臺南國語學校 台南 日語、算術 1896 私立佛教會附屬語學校 彰化 日語、本島語 1897 曹洞宗臺南夜學校 台南

1897 曹洞宗立新竹慈慰學校 新竹 日語 1898 日本語夜學校 台南 日語 1898 日本語學校 台中 日語 1898 土語學校 台南 台語 1898 曹洞宗立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 台北 日語

1901 育英會(夜學校) 台南 日語、本島語

1903 基隆夜學會 基隆 讀書、作文、台語、

算數、英語

有關臺灣佛教中學林成立目的,在大石堅童向台灣總督府提出 的「私立學校設立願」中即明白揭示:「本島人僧侶及齋友ノ子弟

6. 同註 5。

7. 〈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設立認可ノ件〉,大正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 存第四十四卷教育,1916 年 3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 藏號00002516011。

8. 資料源自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台北:博揚文化,

2011 年,頁 40-51。

(5)

ヲ教育ン布教智識ヲ得センムヲ目的トス。」9可知該校創立的最 初目的,是希望成為培育僧侶的場所和養成布教人材,所招募的學 生則是以本島人僧侶和齋友子弟為對象,對於具有僧侶及堂主資格 者,授以曹洞宗宗乘(禪宗教理)、餘乘(藏教大要)、布教講習 等佛學,使其養成布教智識,有關布教所必要的國語、漢文、歷史、

地理等通學也加入課程中,可說是純為本島人子弟興辦的宗教學 林。10有關學制的規劃,臺灣佛教中學林最初是希望比照日本國內 曹洞宗所設中學林辦法,修業5 年始得畢業,但台灣總督府認為「對 於本島人教育尚無官設完全中學教育」,11因此不允許臺灣佛教中 學林設5 年學制,後將本科修業年限改為 3 年始獲台灣總督府許可。

臺灣佛教中學林於1916 年 9 月 18 日提出申請,至同年 11 月 4 日即獲准成立,申請過程之所以如此順利,依曹洞宗《宗報》第 四八○號記載,係台灣總督府「有感於始政二十年來對本島人的教 育沒有發揮太大效果,因此允許曹洞宗臺北別院設立以本島人為教 學對象的臺灣佛教中學林,藉以感化和教育臺灣人」。12

臺灣佛教中學林在獲准設立後,首先自臺北別院撥出部分土地 興建教室及宿舍,並決議由大石堅童擔任第一任林長,教務主任為 齊藤道痴,學監為江善慧,副學監為沈本圓,師資則是日、台籍各 半,包括畢業自日本曹洞宗大學的布教師富田禪宏、曾擔任佐佐木

9. 〈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設立認可ノ件〉,大正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 存第四十四卷教育,1916 年 3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

10. 〈臺灣佛教中學林續聞〉,《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03 月 02 日,第 6 版。

11. 〈中學林父兄會〉,《臺灣日日新報》,1921 年 07 月 01 日,第 6 版。

12.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台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 佛學學報》10 期,頁 305。

(6)

珍龍通譯的陳金福,以及善慧的大徒弟沈德融等人。13在校地及人 事部分都安排妥善後,佛教中學林隨即對外展開招募學生的工作,

預計隔年4 月開校,凡年齡 14 歲以上、且於公學校修了第四學年 課程者,或具同等學歷之人,都可以申請就試入學。臺灣佛教中學 林分設本科及研究科二科目,前者修業年限為3 年,後者為 1 年,

授以中學程度教育,並得與曹洞宗內地所設中學林接軌,即學生在 台修業3 年畢業後,可以申請至日本山口縣曹洞宗第四中學林入 4 年級,畢業後並通過考試,可繼續進入官立高等學校、各專門學校,

或曹洞宗大學(今日本駒澤大學)深造。14 臺 灣 佛 教 中 學 林 第 一

年 擬 招 募25 位 學 生, 唯 當 時 社 會 大 眾 多 誤 解 其 教 育 主 旨, 以 為 是 專 門 研 究 佛 理、 養 成 僧 眾 資 格 的 學 校,因此報名者殊少,15原 訂報名截止日期為1916 年 12 月 31 日,但至隔年 2 月 底僅15 位學生完成報名,

尚不足10 名,因此再將報 名期限寬延至3 月 30 日,

並 訂 於 4 月 5 日 舉 行 入 學

13. 同註 9。

14. 同註 11。

15. 同註 11。

臺灣佛教中學林第一屆開林式紀念照1917.4.10

(7)

考試,16在一切招生事宜全部完成後,終於順利招收第一屆學生33 名。174 月 10 日,佛教中學林在台北東門外的曹洞宗臺北別院舉行 開林式,全島曹洞宗布教師及官紳數百名受邀與會,包括民政長官 下村宏、台北廳長加福豐次、宗教家忽滑谷快天師、各宗總代佐野 是秀、本島人總代辜顯榮等到場觀禮,景況盛大。當日下午2 時,

職員、生徒及來賓們陸續抵達並依序就位,開林式在全體合唱〈君 之代〉的歌聲中展開,首先由林長大石堅童致辭,宣達佛教中學林 設立目的,再由長官來賓們一一發表簡明訓示及祝賀辭。佛教中學 林在完成開林式後,隨即於11 日舉行始業式,12 日正式授課。18

雖然首屆學生順利入學,但其後幾屆報名者仍少,為了解決招 生問題,臺灣佛教中學林的學制及課程開始有所轉變,除申請入學 者不再只限僧侶或齋友子弟外,最明顯的改變是佛學課程逐年減 少。1916 年佛學課程每週尚有 11 小時,1918 年縮減至 6 小時,至 1922 年改名為曹洞宗臺灣中學林後,不僅每週的佛學課程只剩 2 小 時(表二),其設立目的也改為「本學林ハ佛教ヲ基礎トシテ男子 ニ須要ナル高等普通教育ヲ施シ忠良ナル國民ヲ養成スルヲ以テ目 的トス」,19即以施予高等普通教育、養成忠良國民為目的。由此 可看出,曹洞宗興辦的中學林已不再是單純培育僧侶的場所,而演 變為一般私立中學校。

16. 〈佛教中學林續聞〉,《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03 月 02 日,第 6 版。

17. 〈苦林の嫩葉 中學林の開林式〉,《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04 月 11 日,

7 版。

18. 〈中學林開林式〉,《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04 月 12 日,第 6 版。

19. 〈私立曹洞宗台灣中學校設立ノ件認可(伊藤俊道)〉,大正十一年臺灣總 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四七卷教育,1922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003417009。

(8)

(表二)臺灣佛教中學林佛學科目及教授時數 20

年分 名稱 學科 時數(每週) 時數共計 1916 臺灣佛教中學林

宗乘 5

11

餘乘 4

布教講習 2 1918 臺灣佛教中學林

宗乘 3

6*

餘乘 2

布教講習 1

1922 曹洞宗臺灣中學林 佛學 2 2 1940 私立臺北中學校 — 0 0

* 此為第一學年時數,第二學年為 7 小時,第三學年為 9 小時。

三、學校經費來源及有力者協助

設立臺灣佛教中學林的經費來源,主要是由日本曹洞宗總本山 宗務院補助部分經費,其餘則由寺院及廟僧勸募所得。在向台灣總 督府提出設立申請書所附之「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經費及維持方 法」21 中,雖寫明第一年度收入總額為 3000 圓,包括曹洞宗宗務 院600 圓、曹洞宗臺北別院 600 圓、荒井泰治 600 圓、江善慧 600 圓、

20. 資料來源:1.〈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設立認可ノ件〉,大正五年臺灣總督府公 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十四卷教育,1916 年 3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2.〈私立 臺灣佛教中學林學則變更ノ件〉,大正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 第三十五卷教育,1918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 藏號00006540005。3.〈私立曹洞宗台灣中學校設立ノ件認可(伊藤俊道)〉,

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四七卷教育,1922 年 1 月 1 日 12 月 31 日。4.〈台北州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中學校維持財團經費ニ對シ州費 補助ノ件(指令第三二四四號)〉,昭和十五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1939 年 5 月 1 日至 1940 年 3 月 31 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 00010873024。

21. 〈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設立認可ノ件〉,大正五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 保存第四十四卷教育,1916 年 3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

(9)

黃玉階600 元圓,但這類格式化的申 請書內容其實只具參考性,佛教中學 林實際的設立經費遠高於申請書所列 之項。根據1916 年曹洞宗宗議會議 案第九號「臺灣佛教中學林設立費補 助金支出之件」,及1917 年《宗報》

第五○三號「議案三」內容,22可知 當時臺灣佛教中學林設立經費約1 萬 圓,除曹洞宗兩本山補助5000 圓、

台灣關係寺院(如靈泉寺江善慧、凌 雲寺沈本圓)出資1000 圓外,另有 以本島士紳黃玉階為中心的齋友出資 1700 圓,及日本在台資產家荒井泰治等內地人寄附 1700 圓捐助建 校。其後,為了增築教室,基隆顏雲年(1874-1923)、台中林烈 堂(1876-1947)、林紀堂(1874-1922)、林獻堂(1881-1956)等 富紳亦熱心倡首。在各地有力者協助下,臺灣佛教中學林遂在曹洞 宗本山補助及本島、內地人勸捐下得以建立。

在捐助者名單中可以發現,提供金援的有力者並不限於台北,

還包括基隆及台中等地,但他們和曹洞宗究竟有何淵源,而願意出 資護持佛教中學林的興建?就台中林獻堂和基隆顏雲年而言,他們 和曹洞宗之間的連結點,主要在於江善慧的身上。基隆顏家為地方 富戶,以礦業起家,顏雲年即為該家族重要人物之一,而基隆月眉 山靈泉寺為日治時期台灣佛教界四大門派之一,時江善慧擔任靈泉

22.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台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 學學報第10 期,頁 305。

顏雲年

(10)

寺住持,顏雲年為該寺院的大護法,二人因而熟識,故1918 年臺 灣佛教中學林為增築教室而籌募款項時,若在住持江善慧的勸捐 下,身為大護法的顏雲年自會加以襄贊。

林獻堂與江善慧的淵源則建立於1917 年,時江善慧邀請太虛 大師來台弘法,陪同太虛遊歷台北、台中、彰化等地,曾應邀前往 霧峰林家與林獻堂晤談說法,二人就此結下法緣,日後江善慧亦不 時至霧峰和林獻堂暢聊佛事,在林獻堂的日記中即常記述江善慧來 訪之事:「江善慧和尚十一時同垂勝來訪,午餐後垂勝往萬斗六,

余少休息。三時餘聽善慧談佛事,四時餘導之及津梁遊萊園,近六 時之汽動車返臺中。」23因與霧峰林家熟悉,故日後江善慧在勸募 建校經費時,林獻堂、林烈堂和林紀堂等霧峰林家頂、下厝,多會 起而嚮應勸捐活動。

除基隆顏家、霧峰林家外,另有 一位必須提及的人物—時任台北大 稻埕區長的黃玉階。黃玉階生於清領 時期,以精通醫術和熱心公益聞名,

1867 年皈依齋教先天派後,即積極開 拓先天派的道務。日治初期,台北地 區流行各種傳染病,霍亂、鼠疫等相 繼發生,黃玉階以其醫術在各地積極 救助病患;此外,還推動剪辮、放足 等運動,對一般民眾進行各種社會教 化,在地方上頗受推崇並具影響力,

23. 《灌園先生日記》,昭和 18 年,新 12 月 5 日,舊 11 月 9 日。資料來源:中 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黃玉階

(11)

台灣總督府曾授予紳章及叙勳六等授瑞寶章以彰其功。24 而黃玉階 和曹洞宗之間的淵源,在於其推動齋教各派與曹洞宗聯盟,希望藉 此推展雙方教勢,而曹洞宗來台草創之初,亦急須台灣本土宗教及 有力人士的協助,故雙方自然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1916 年組成的

「臺灣佛教青年會」,黃玉階即被推選為該會副會長之一。曹洞宗 除了希望與齋教團體共同推廣佛學及教化台灣人外,更希望運用黃 玉階的影響力協助曹洞宗發展在台布教事業。日後,曹洞宗在台北 東門興建臺北別院觀音禪堂、創設臺灣佛教中學林等事業時,黃玉 階均被列為發起人,協助捐款購地。

臺灣佛教中學林的校舍興建及初期發展,在這些富紳及地方有 力者的協助下始得進行,然探究地方士紳之所以協力之因,或可套 用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所提出的「交換、仲介」機制。25所謂「交換、

仲介」機制,是指政府以利益分配方式,和地方有力者交換他們手 中所握有的社會、文化或經濟資源,並將這些有力者充當政府和一 般大眾間的仲介角色,將政府威信或政策仲介到社會底層。而顏雲 年、林獻堂、辜顯榮、黃玉階等士紳,和台灣總督府之間原本就維 持著某種「交換」關係,殖民政府授予他們紳章,並釋出部分礦業 或專賣等利權,讓他們提供相對的財物支助和協力態度,並透過他 們的社會威望影響一般民眾。因此,在台灣總督府想利用佛教感化 本島人,並允許曹洞宗臺北別院成立臺灣佛教中學林之際,在大石 堅童、江善慧等人起而捐勸時,這些與曹洞宗素有淵源的地方士紳 為了協助地方發展、報償寺院人情,並與日本當局維繫關係,故自 然順勢提供臺灣佛教中學林必要的資助與金援。

24.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台北:臺灣總督府,1916 年,頁 1-2。

25.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2007 年,頁 433。

(12)

四、培養布教和佛學人才

臺灣佛教中學林雖然在本山補助及地方捐款下得以順利創立,

且曹洞宗本山每年編列的經費亦已將「臺灣佛教中學林經費補助 金」列入固定歲額中,26但佛教中學林的財務狀況仍非常吃緊。為 解決經濟拮据問題,大石堅童與江善慧均想方設法向本山爭取更多 補助並別籌資金,冀以維持學校正常運作。此外,為維持學生數額,

吸引更多人報名入學,臺灣佛教中學林自1918 年起開始接受一般 子弟申請入學,原以僧侶或齋友子弟為招生對象的限制就此打破。

自此,佛教中學林每年募集的新生逐漸增多,甚至有來自桃園的蕃 童入學就讀:

自桃園廳下蕃童教育所出身後,久為總督府警察本署給仕。所 謂圭輝社蕃童天井圭藏,年十七,及吶哮社蕃童關野直次郎,今蒙 許可,得入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二日前已移之該學林寄宿,是其 向上尤邁一步矣。27

1920 年,臺灣佛教中學林第一屆 10 名本科生畢業,其中,4 名前往日本留學,其他則派往台北廳、台北地方法院、台灣商工銀 行、嘉義廳、製糖會社任職,在寺院從事布教者1 名。28 由此可知,

臺灣佛教中學林已由原僧侶養成學校,逐漸發展成一般中學,不僅 受理一般子弟及原住民學童申請入學,更成為一間內地人與本島人 共學的學校。29雖然當初創設目的已產生實質上變化,但臺灣佛教

26. 松金公正:《植民地期台 における曹洞宗の教育事業とその限界》,名古屋:

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03 年,頁 266-267。

27. 〈蕃童入學林〉,《臺灣日日新報》,1918 年 01 月 12 日,第 6 版。

28. 〈中學林之近況〉,《臺灣日日新報》,1920 年 03 月 29 日,第 4 版。

29. 〈中學林父兄會〉,《臺灣日日新報》,1921 年 07 月 01 日,第 6 版。

(13)

中學林確實為台灣培育出不少佛教界人才,對台灣佛學水準的提升 產生很大影響。

在 1920 年第一屆畢業生中,李添春(1898-1988)為該屆重 要人物,他和佛教界有著長期且密切的關連。李添春原是出家沙 彌,1917 年進入臺灣佛教中學林就讀,畢業後先赴日本曹洞宗第四 中學林,再進入曹洞宗駒澤大學繼續深造,返台後進入台北帝國大 學任職,主編《南瀛佛教》,並曾協助增田福太郎進行全島宗教調 查。直至戰後,李添春仍持續擔任《臺灣佛教》主編,並纂修《臺 灣省通誌稿 ‧ 宗教篇》,他的一生幾乎和佛教脫不了關係,不僅 致力於佛教調查與佛學研究,更為戰後編修佛教文獻立下基礎。30

另 一 位 自 臺 灣 佛 教 中 學 林 畢 業 的 重 要 人 物 為 林 德 林(1890- 1951),俗名林茂生,他和李添春同為第一屆畢業生,1912 年於基 隆月眉山靈泉寺出家,為江善慧的門徒,1917 年進入臺灣佛教中學 林就讀,在台中慎齋堂的贊助下順利讀完3 年課程。畢業後,林德 林應林超英、林澄波等人之請,於台中市舉辦佛教講習會,其後並 創立臺中佛教會館作為布教道場,還設立「愛生院」照顧殘疾孤寡 等弱勢者、辦「日曜學校」培養青少年,以及創辦台灣本土第一份 佛教刊物《中道月刊》。林德林在布教事業與社會服務上的貢獻,

普獲社會好評。31

由於臺灣佛教中學林可與日本的曹洞宗第四中學林接軌,並有 駒澤大學可供深造,因此一些學生畢業後選擇前往日本升學,駒澤 大學的台灣中學林校友不少(表三),回台後亦各有所成。例如第 四屆畢業生莊名桂,至戰後仍在教育界發展,1949 年獲聘擔任台北

30.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頁 92。

31. 陳木子編:《東和禪寺》,台北:財團法人臺北市東和禪寺,2004 年,頁 24。

(14)

市私立泰北中學首任校長。第一屆的曾景來和第十四屆的宋春芳,

自駒澤大學佛教科畢業回台後,則繼續投身於佛教界積極布教,曾 景來於1953 年當選第三屆花蓮縣佛教支會理事長,宋春芳曾擔任 中國佛教會省分會第三屆理事長,二人同為戰後初期台灣佛教界重 要人物之一。

(表三)日本駒澤大學「臺灣佛教中學林」校友32

屆別 姓名 就讀學科

1920 年

(第一屆)

曾景來 1925 年進入駒澤大學大學部佛教學科

李添春 1925 年進入駒澤大學大學部佛教學科 1922 年

(第三屆) 廖李永 1926 年進入駒澤大學專門部 1923 年

(第四屆) 莊名桂 1928 年進入駒澤大學大學部人文學科

1926 年

(第七屆)

吳瑞諸 1930 年進入駒澤大學大學部東洋學科

李孝本 1930 年進入駒澤大學大學部佛教學科 1932 年

(第十三屆) 楊水中 1936 年進入駒澤大學大學部歷史地理科 1933 年

(第十四屆) 宋春芳 1937 年進入駒澤大學專門部佛教科 1934 年

(第十五屆) 蔡添火 1937 年進入駒澤大學專門部佛教科

32. 資料來自大野育子:《日治時期佛教菁英的崛起—以曹洞宗駒澤大學臺灣 留學生為中心》,淡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9 年。

(15)

屆別 姓名 就讀學科

1938 年

(第十九屆)

新木敏弘 1942 年進入駒澤大學大學部人文學科

林向榮 1943 年進入駒澤大學專門佛教科 1941 年

(第廿二屆) 賴桑 1942 年進入駒澤大學預科一年級 1943 年

(第廿四屆) 朱以昱 1944 年進入駒澤大學專門部國語漢文科

五、結論

日本接收台灣初期,為平定各地武裝抗日勢力,以近衛師團為 主的日本軍隊陸續抵台,由北而南展開鎮壓行動。此時,日本佛教 團體亦派遣「從軍布教師」隨軍來台,在軍隊中擔任看護、慰問、

喪儀等工作。當台灣社會漸趨穩定、鎮壓行動終止後,布教師的任 務也有所改變,日本佛教各宗派開始在台積極拓展教勢,從寺院的 興建、與台灣佛教團體結盟,到興辦教育等,布教師的角色更形重 要和多元。而在日本佛教團體中,曹洞宗是最早派遣布教師來台的 宗派之一,如佐佐木珍龍、木田韜光、足立普門等,其中以佐佐木 氏最為重要,他不僅與地方士紳及信徒保持友好關係,更陸續和台 灣原有的寺院,如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等上百家寺院締結為 曹洞宗附屬寺院,奠定曹洞宗在台開教基礎。

為了鞏固在台布教基礎及培育佛學人才,曹洞宗決定在台北東 門創設臺灣佛教中學林辦學育才,以本島人僧侶和齋友子弟為教學 對象。但創立學校所需經費甚巨,日本曹洞宗總本山宗務院補助的

(16)

經費有限,故由江善慧、黃玉階等人向荒井泰治、顏雲年、林烈堂、

林獻堂等日台士紳勸捐,學校才得以順利創設及興建校舍。這些地 方士紳之所以願意捐出大筆款項,大多數是因為和基隆靈泉寺主持 江善慧熟識,如基隆顏雲年、霧峰林家等都和江善慧時有往來,再 加上是為了本島人子弟所創設的學校,在面對人情和地方人士期待 下,也讓這些有力者願意參與佛教中學林各次的勸捐活動。

臺灣佛教中學林在資金到位、人事齊備後,於1916 年獲准設 立,1917 年 4 月正式開學,初期教師多由僧侶充任,招收對象以 僧侶和齋友子弟為主,其創校目的原係希望作為培育僧侶的場所及 養成布教人才,然而,為了解決招生不足問題,佛教中學林的學制 開始有所轉變,如申請入學者不限僧侶或齋友子弟、佛學課程逐漸 減少等,由此已可看出,臺灣佛教中學林不再是單純培育僧侶的場 所,而成為一般的私立中學校。

其後,佛教中學林還經過多次的合併與改制,1922 年先改名為

「私立曹洞宗臺灣中學」,並併收「私立臨濟宗鎮南學林」和「私 立國學院」,1935 年學制改為 5 年制,並更名為「私立臺北中學」,

1938 年學生部遷移至士林,原址改稱為「修德實踐女子學校」,

1945 年國民政府時期,新舊址合併更名為「私立泰北高級中學」並 一直沿用至今。33臺灣佛教中學林經過百年的演變與傳承,雖然佛 教色彩不再,但仍擔負著教育台灣子弟的責任。

33. 陳木子編:《東和禪寺》,頁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北市私立喬治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臺北市私立開平餐飲職業學校、臺北市立大

臺北市私立惇敘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臺北市私立東方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臺北市

本同意書係本校 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工業職業學校、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臺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臺北市立陽明

臺北市私立大同高級中學、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臺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臺

局、臺中市政府教育局、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市私立惇敘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新北市立新店高級中學、新北市立泰山高級中學、新北市立林口高級中學、新北

山高級中學、臺北市立永春高級中學、臺北市私立泰北高級中學、臺北市私立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