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13位ISBN编号:9787100067393 10位ISBN编号:7100067391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时间:商务 作者:郭锦桴 页数:418
版权说明: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
更多资源请访问:http://www.tushu007.com
Page 1
前言
语言是一种结构系统,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社会、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就语言与文化来说,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变化,是共存共变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反映、表现文化信息及其兴衰的景象,并为 文化传承、传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与底蕴,它赋予语言以丰富、深厚的内涵 与旺盛的活力,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对促进语言文化发展,提高语言、文化的教学、研究水平,增 进语言文化交流等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而厚重,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活动的精神结晶,又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取和 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无穷的动力,激励着中华民族从一次辉煌走向另一次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给后代留下 的巨大财富。
就精神文化而言,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还有思想观念、
伦理道德、心理思维、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内容广泛,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在演进中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并包容、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以保持 长盛不衰的活力和鲜明的先进性。
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汉字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字,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文字,从雅言、
通语、官话、国语到普通话,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现代汉字,包含和 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广博、精深、厚重的内容与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保存与传播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
研究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具体内容,对促进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增强汉语言文字能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和应 用水平,无疑会有显著的作用。
Page 2
内容概要
本书是研究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术专著。
全书十八章,全面梳理了汉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及重要表征,对其精髓进行具体的论 述,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者分六个方面探讨了汉语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问题:汉语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汉语与社会 变迁、文化变异的关系;汉语与宗教、语言迷信心理的关系;汉语与民族思维偏向的关系;汉语专名
、称谓与民族文化心态的关系;汉语表述与社会文化取向的关系。
作为修订本,本书增加了“从汉字考察远古图腾崇拜”、“佛教文化对汉语复合词发展的重要影响
”、“汉语色彩词的传统文化内涵”、“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等章节。
Page 3
作者简介
郭锦桴,1936年生,福建漳州人。
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及第六届校学术委员、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
长期从事汉语语言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专著有:《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综合语音学》、《中国女 性禁忌》、《中外广告妙语赏析》等等。
Page 4
书籍目录
序自序第一章 汉语——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第一节 从汉语认识古代社会 第二节 从汉字考察远 古的图腾崇拜 第三节 从汉字形体考察历史文化 第四节 汉语词源考释与历史名物掌故 第五节 汉 字——中华文化永不熄灭的明灯第二章 汉语与深层文化 第一节 汉语与元气观 第二节 汉语与天人 观 第三节 汉语与传统伦理观第三章 汉语与传统价值观 第一节 汉语与重和谐价值观 第二节 汉语 与重身份价值观 第三节 汉语与重饮食价值观第四章 汉语与传统思维 第一节 汉族传统思维方式 第二节 汉语意合结构与整体性思维 第三节 汉语语序与有序性思维 第四节 汉语的表象性与比附思 维 第五节 汉语的抽象性与混沌和逻辑思维第五章 汉语中的语言迷信 第一节 社会习俗中的语言迷 信 第二节 古代名字避讳 第三节 不吉或不雅词语避讳 第四节 神灵密语一符咒 第五节 语言迷信 的文化心理分析第六章 文化取向与汉语表述 第一节 意识文化取向对汉语表述的影响 第二节 制度 文化取向对书面语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文化心理取向对诗歌语言的影响第七章 汉语与佛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传入 第二节 佛教文化语言圈 第三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丰富性的影响 第四 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复合词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五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第六节 佛教文化对 民间俗语的影响 第七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音韵研究的影响第八章 汉语与社会交际文化 第一节 交际 文化和汉语交际称谓语 第二节 汉语交际的礼貌语 第三节 社交汉语的文化透视 第四节 跨文化交 际中汉语与外语的差异第九章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历史人口迁移与方言形成 第二节 地域 文化在方言中的展示 第三节 中国大陆以外汉语方言文化的差异第十章 汉语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 节 上古民族文化交流的语言遗迹 第二节 中古民族文化交流的语言遗迹 第三节 近代中外民族文化 交流的语言借词 第四节 借词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内容第十一章 汉语色彩词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第 一节 汉语色彩词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节 汉语色彩词的表述特点 第三节 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第十 二章 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语义的多样性 第二节 汉语数词的神秘色彩 第三节 数词与俗语第十三章 汉语别称、比喻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别称的传统文化内涵 第二节 词 义引申与思维心理偏向 第三节 比喻的民族文化性第十四章 成语——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凝聚 第一 节 成语的特征 第二节 成语中的历史文化积淀 第三节 成语与汉语历史对应 第四节 成语与民族智 慧第十五章 姓名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姓氏的起源和历史文化 第二节 名、字、号的多层互补及其结 构特点 第三节 名字的传统文化审视第十六章 地名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地名的语言分析 第二节 地 名与历史文化 第三节 地名与社会心态 第四节 地名与宗教文化 第五节 地名反映民族接触和迁移 的历史第十七章 亲属称谓与宗族文化观念 第一节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 第二节 亲属称谓与宗族观念 第三节 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规则 第四节 亲属称谓的连锁文化现象第十八章 古代官称谓与制度文化 第一节 “皇帝”称谓与皇权制度文化 第二节 官称谓与等级制度文化 第三节 官夫人称谓与亲缘制 度文化附录 华夏语——汉语祖语的形成和发展(节选)修订后记
Page 5
章节摘录
插图:汉语的意合特点与中国人的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有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整体性。
从《易经》的八卦思维开始,及至老子、庄子的混沌思维,两宋道学的太极思维,都注重对天、地、
人的探索。
这种探索从来不是孤立、分开地进行,只研究天,只研究地,或只研究人,而是把天、地、人三者有 机地贯通起来进行研究,把自然、社会、人生看成是一体化的系统,互相比附、联想,这便体现整体 性的思维方式。
汉语虽然缺乏表示句子内部语法关系的形态,但中国人的思维善于融汇语句内部各要素的语义关系。
抓住“意义支点”,同时,又善于把语句内部的语义和语句外部的“外围语义成分”联系起来,内外 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整体,从整体上去理解语句。
所谓语句的“外围语义成分”,包括句子的上下文、说话的情景、说话人的心理因素等。
济南著名的大明湖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副对联全部用名词性词组组成。
领会这副对联的内容,人们很快会联想大明湖的自然景色,即用“外围语义成分”来理解它所蕴含的 诗情画意。
整体性思维有整合作用,它使我们轻于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重于对语句的融会贯通,凭着经验,
凭着上下文的语境去意会和补充语句的整体内容。
对整体了解越多,对语句个别词义的了解也越多。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A.A.列昂捷耶夫曾经根据大量实验得出结论认为,人们理解和记忆话语都无须掌 握一句话的全部词汇,重要的是要抓住几个“意义支点”。
这种“意义支点”往往是语句的主要信息所在。
整体思维是可使我们善于抓住语句的意义支点。
汉语意合特点,反映中国人尤善于抓住意义支点理解句子语义。
Page 6
后记
本书于1993年6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据笔者所知,此书出版后不久便销售一空。
当年12月中有位台湾大学生买不到此书,特来信请我代购一册寄去,随后,我即前往人大出版社购买
,谁知此书已售完。
我只能怏怏而归,无法为其代购。
(惜乎我也没有多余的书可赠送。
)2003年,有位朋友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应用研讨会,会议中,有学者打听,“能否到人大出版社邮购 此书?
”我的朋友只能回答让他失望的信息。
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外语言界也引起一些反响。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教授陈章太和伍铁平二位先生在读了笔者的拙著之后曾来信表示赞赏和鼓励。
陈章太教授在来信中说,此书“材料很丰富、翔实,有不少独立见解,使人获益匪浅”。
对此鼓励,笔者深致谢意。
此外,我的海外朋友也告诉我,此书在韩国、日本也受到一些汉语言学者的重视、引用,并在教学中 加以运用。
这些都给笔者带来不少精神上的安慰和鼓舞。
近几十年来,我国有关汉语与文化研究的书籍已出版不少,它们各有各的特色,无须赘言。
值得庆幸的是,笔者的拙著能有机会进一步修订出版,这是十分值得珍惜的。
为此,笔者尽心尽力对全书各章的内容作了不少补充和修改。
如第一章增加“从汉字考察远古的图腾崇拜”一节,第七章增加“佛教文化对汉语复合词发展的重要 影响”以及“佛教文化对民间俗语的影响”两节,等等。
另外,还新增加“汉语色彩词及其传统文化内涵”和“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两章内容。
但总体说来,本书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轮廓和内容。
因为笔者觉得,既然是“修订”,那么就不宜过多更改。
Page 7
编辑推荐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审订。
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策划。
Page 8
版权说明
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
更多资源请访问:http://www.tushu007.com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