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 其 安 上海大學音樂系教授
中文摘要
音樂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漢譯佛教經典中有很多經文講到了音 樂,經文中所講的音樂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佛國音樂,另一種是世間 音樂。佛國樂與世間樂實質是佛教真俗二諦義理在佛教音樂思想中的體現。
在世間音樂部分,佛陀要求世人用音樂供養佛,同時也教誨世人不能整日沉 溺於伎樂。佛陀在佛經中所講的佛國音樂,對於世間人而言,只能通過觀想 而得到,這種觀想實為感悟,表現的是世人心中的嚮往。佛陀所講的世間樂 與佛國樂都是為世人而講,體現的是人間性。本論文通過對漢譯佛經音樂史 料的分析和研究,闡述佛教經文中佛國樂與世間樂的特性,同時也通過分析,
闡述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
關鍵字:音樂 佛國樂 世間樂 人間佛教
論漢譯佛經音樂史料中所體現的人間性
The Humanistic Nature Revealed through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Music
Di Qi’an
Professor,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anghai University
Abstract
Mus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ddhism and is mentioned in many Chinese-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 The music in these scriptures can be divided in two categories: the music in the Buddha land and the music in the human world.
This division is an expression of duality in terms of sacred and secular, or ultimate and provisional as in the Two Truths doctrine. While the Buddha teaches humans to use music as an offering, he also instructs them to not waste their days playing music. In Buddhist scriptures, the Buddha describes Buddhist music as something that can only be reached through visualization, which is actually experiencing awakening. This kind of visualization expresses the yearning in human minds. Both the music in Buddha land and the human world is taught by the Buddha to humans, reflecting the humanistic nature of Buddhism.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ing material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music,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acred and secular music while also explaining how all teachings taught by the Buddha are ultimately Humanistic Buddhism.
Keywords: music, Buddha land music, human world music, Humanistic Buddhism
佛教非常重視音樂的作用,佛教「五明」中的「聲明」包括了語言與音 律,其中音律就屬於音樂的範疇。佛陀在人間講經說法的四十九年中多次說 到了音樂,佛陀所說的音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佛國音樂,另一類為世間 音樂,這也是佛教真俗二諦義理在音樂中的體現。
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在他撰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說:
「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 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1佛陀所講的音樂無論是世間樂 還是佛國樂都是為人而講,本文通過分析,對漢譯佛經關於音樂的內容體現 的人間性予以論述。
一、音樂在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
音樂在佛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佛教認為音樂是美好的,可以用於供養 佛。在很多佛教經典中都有講述音樂供養佛的內容,同時還有用音樂供養具 有無量功德的論述,比如《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寫道:「又舍利弗,
若有菩薩常作音樂歌頌佛德,供養如來若塔形像,以是德本勸助學者:『願 成佛時,百千伎樂不鼓自鳴,演八法音聞皆欣悅,開發道心悉獲正真。』」2 這段經文中佛陀對舍利弗尊者講了音樂供養的功德,其中包含了兩種類型的 音樂,「又舍利弗,若有菩薩常作音樂歌頌佛德」這段講述的是世間音樂,
這裡佛陀所說的菩薩實為世人。「願成佛時,百千伎樂不鼓自鳴,演八法音 聞皆欣悅」這段講述的是佛國音樂,成佛以後的國土乃為佛國淨土。再比如
《悲華經》卷10 中寫道:「爾時,大眾從釋迦如來毛孔中出,頭面禮佛,右 繞三匝,住於佛前,以種種音聲而讚歎佛。爾時,欲界、色界諸天,雨種種華、
1. 星雲大師口述,妙廣法師等記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 年 5 月,頁 25。
2.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中華大藏經》第 9 冊,頁 689 中 6。
塗香、末香、幢幡、瓔珞、微妙伎樂供養如來。」3這段經文指出欲界、色界 諸天有情眾生以種種音聲讚歎佛,用微妙伎樂供養如來。
佛經中有著大量的內容講述音樂供養佛的作用與功德,在《分別善惡報 應經》中說,以妙音樂供養佛塔,將會獲得十種勝妙功德,即身相端嚴、見 者歡喜、音聲微妙、言辭和順、肢體適悅、遠離瞋恚、慶喜多聞、崇貴自在、
命終生天、速證圓寂。由此可見,音樂供養佛具有很大的功德。
音樂在佛教中的另外一個作用是為眾生開示作比喻,比如《中阿含經》
卷29 寫道:
世尊告曰:「沙門,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於意云何?汝在家時,
善調彈琴,琴隨歌音,歌隨琴音耶?」尊者沙門二十億白曰:「如 是,世尊。」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絃急,為有和音可 愛樂耶?」沙門答曰:「不也,世尊。」世尊復問:「於意云何?
若彈琴絃緩,為有和音可愛樂耶?」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調絃不急不緩,適得其中,為有 和音可愛樂耶?」沙門答曰:「如是,世尊。」世尊告曰:「如 是,沙門,極大精進,令心調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是故汝 當分別此時,觀察此相,莫得放逸。」4
在這段經文中佛陀用調絃作比喻,彈琴調絃應該不急不緩,顯然這是佛 陀用音樂為弟子開示中道之意。再比如《大威德陀羅尼經》卷4 中寫道:
童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有諸聲。若象聲。若馬聲。若駱駝 聲。若牛聲。若驢聲。若騾聲。若伎樂聲。若婦女聲。若丈夫聲。
3. 《悲華經》卷 10,《中華大藏經》第 16 冊,頁 241 下 18。
4. 《中阿含經》卷 29,《中華大藏經》第 31 冊,頁 646 上 19。
若種種鳥聲。拍鼓大鼓及貝角等種種音樂之聲。及以談話之聲。
世間所有音聲者。皆安置篋中。我若須時各於篋中取聲而作。童 子。於汝意云何。彼人是正語不。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 尊。聲不可取故。聲不可見故。世尊。彼聲不從東方。不從南方。
不從西方。不從北方。不從上方。不從下方。世尊。聲若可見者 應有聚積。佛言童子。是音聲雖不可見。而生耳識覺知之相。亦 起愛憎。聲不可見。但以聞時而生苦樂。童子。如是如是。以無 智故當生苦樂。彼不可見。若不可見彼即無色。若無色者彼應不 著。童子。汝莫如是於彼聲中而生染著。謂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5
音樂是不可見的,但是也是存在的,聲音是通過人的耳識獲取,通過耳 識獲取的音樂亦會由心而起愛憎。從這段經文的論述,可以明了聲音不可取,
聲音不可見,實質為空,但是聲音通過耳識依然可以覺知,並且通過心識活 動而起愛憎,通過耳識與心識所感覺到的音樂是緣起妙有的假現。《大威德 陀羅尼經》的這段文字用音樂作為比喻,生動而形象的闡述,表達了佛教緣 起性空的真諦。
佛陀在講經說法的49 年中,多次告誡眾生用音樂供養佛,用音樂供養 者功德無量。同時音樂還被作為弘法利生的工具,可見音樂在佛教中具有重 要的作用與很高的地位。
二、佛經中所說的音樂
由於音樂在佛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佛經中關於音樂的內容非常之 多。通過漢譯佛經的音樂史料可以發現,佛陀所說的音樂基本上分為兩大類,
5.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 4,《中華大藏經》第 21 冊,頁 672 下 5。
即佛國音樂與世間音樂。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四諦品》中說:「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 佛法,不知真實義。」6可以說佛國樂就是勝義諦在音樂中的體現,而世間樂 則是世俗諦在音樂中的體現。佛國樂是建立在世俗樂基礎上的,就如同不了 解世俗諦就無法了解勝義諦一樣,在此要予以說明的是,無論佛陀說佛國樂 或世俗樂,都是為人而說,所說的對象是人。
(一)佛國樂
佛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他方世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 的第 5 品中,佛陀說:
爾時光明過十億世界。遍照東方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 界。億那由他世界。百億那由他世界。千億那由他。百千億那由 他。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稱、無等、無邊、無分齊、
不可說、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 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 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7
按經文所說,除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以外還有著無數個世界,宇宙是無 限龐大、無窮無盡的。在佛教中的佛國世界是一個非常廣義的概念,是指存 在於宇宙中的淨土。佛教的淨土非常之多,比如有極樂淨土、琉璃淨土、兜 率淨土等。在佛經中佛陀多次講到佛國的音樂,比如《佛說阿彌陀經》「又 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8這段所
6. 《中論》卷 4,《中華大藏經》第 28 冊,頁 893 中 9。
7.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5,《中華大藏經》第 12 冊,頁 48 中 17。
8. 《佛說阿彌陀經》,《中華大藏經》第 18 冊,頁 676 中 8。
說的「天樂」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音樂,是佛國的音樂。在《大聖文殊師利 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中佛陀說:「於彼佛剎空中常奏俱胝那庾多百千種樂,
雖不現相而聞其聲,於彼樂中無有貪染相應之聲。唯出諸波羅蜜聲、佛聲、
法聲、僧聲、諸菩薩藏法教之聲。」9這段經文佛陀明確地說,在佛國淨土會 奏出俱胝那庾多百千種樂。
佛陀所講的佛國音樂很少涉及具體音樂形態,所描述的都是音樂風格與 音樂的情緒,比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中「諸波羅蜜聲、
佛聲、法聲、僧聲,諸菩薩藏法教之聲」。《悲華經》中佛陀是如此講述佛 國音樂的:
善男子,彼佛世界諸菩薩眾,常聞佛音、法音、僧音、寂滅之音、
無所有音、六波羅蜜音、力無畏音、六神通音、無所作音、無生 滅音、微妙寂靜音、因寂靜音、緣寂靜音、大慈大悲無生法忍授 記之音、純諸菩薩清淨妙音,常不遠離,聞如是音。善男子,所 聞音聲相貌如是。10
這段經文中佛陀所說的是彼佛世界諸菩薩眾聽的音樂,在此佛陀沒有說 具體的音樂形態,只說佛國音樂是傳播與表現佛法的,比如「六波羅蜜音」
可能就是宣講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 蜜、般若波羅蜜的聲音,或者是有音調的宣講。
對沒有修鍊到一定果位的世人來說,是聽不見佛國音樂的,因此常人只 能聽佛所說後通過觀想來想像美妙的佛國音樂,最典型的是古代留下的佛教 壁畫,壁畫中的樂舞圖就是如此。
9.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下,《中華大藏經》第 65 冊,頁 1012 上 11。
10. 《悲華經》卷 1,《中華大藏經》第 16 冊,頁 122 下 13。
上圖是敦煌莫高窟第220 窟「藥師佛經變」的樂舞場景的局部,壁畫的 兩側是樂隊,中間有宮女婆娑起舞。這幅圖是一幅唐代宮廷中的樂舞圖,表 現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天樂。然而世間沒有人去過東方淨琉璃世界,如何 表現佛陀所說的天樂呢?世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觀想,通過觀想,認為東方淨 琉璃世界的天樂是最美好的音樂,應該和皇帝聽的音樂一樣,因此皇宮裡的 樂舞就成為藥師經變中的天樂,所以說,壁畫的作者是用世間樂表現佛國樂。
用世間樂表現佛國樂是佛教音樂人間性的體現,世人能夠找到佛陀所講的樂 器,那就證明佛陀是依託世間所存在的音樂形態而講,也是為世人而講。
(二)世間樂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11《六祖壇經》
的這首偈道出了佛陀講經說法地點是在世間,世人得法而覺悟。星雲大師在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中說:
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
所以發願出家,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 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其實就是「人間」的佛教,人間佛教就 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 11.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華大藏經》第 76 冊,頁 825 下 16。
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12
佛陀是人間的覺者、是人間的智者,他講經說法在人間,因此他所講的 音樂肯定不會離開世間音樂。《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卷28 的偈 說道:「閻浮一切語言法,音聲隨轉無量種,名言訓釋各不同,如是一切咸 通達,世間所有諸音樂,歌舞嬉戲及讚詠,言辭辯論適人心,能令見者咸欣 悅。」13《普賢菩薩行願品》的這一段,佛陀明確地講了「世間所有諸音樂」,
另外「閻浮一切語言法,音聲隨轉無量種」的閻浮就是南贍部洲,南贍部洲 的音樂就是世間音樂。《佛說須賴經》中講:
時天帝釋,下從舍衛來至祇樹,於中間化作大殿如忉利天宮,化 作七寶樹。於樹下為佛設師子座方圓自副,以若干種繒敷其上,
令萬二千伎女羅住其邊,作百種音樂,以為供養佛。佛知大眾具 至,即起到大殿,坐天師子座。佛身放光明照天地,空中散華其 墮如雨。14
這段經文中,天帝釋來到了舍衛城外的祇園精舍,因此二千伎女所作的 百種音樂已經化作人間的音樂,是佛陀周圍的聲聞弟子都能聽到的音樂。
佛陀在說世間音樂時,有時是有明確的音樂形態,有些還說到了具體的 樂器。比如《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第二〉中的一首偈曰:「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 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15這段偈中提到了鼓、角貝、
12. 星雲大師口述,妙廣法師等記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
2016 年 5 月,頁 24。
1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8,《中華大藏經》第 66 冊,頁 709 上 21。
14. 《佛說須賴經》,《中華大藏經》第 20 冊,頁 583 下 4。
15. 《妙法蓮華經》卷 1,《中華大藏經》第 15 冊,頁 516 中 20。
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這些世間的樂器,在此佛陀說得非常明確,
「若使人作樂」,是要求生活在世間的人用樂器奏出美妙的音樂供養佛,「歌 唄頌佛德」是要求世人用歌聲供養佛。因此佛陀所說的樂器是世間的樂器,
是世人能夠演奏的樂器,而用嗓音演唱歌唄的也是世人。
世間音樂的實質是一種「物理」現象,存在於大自然的任何一種聲音,
都是由於物體在空氣中震盪而形成的,因此聲音就是一種物理反應。比如人 的講話和唱歌的聲音就是人的聲帶在空氣中震盪而產生,管樂器的發生原理 是人用吹氣的方式,使得吹進管內的氣息與管樂器的管壁發生震盪。世人聽 音樂的過程實為一個由耳識通過大腦了別的過程,是識變現、是虛妄,因此 沒有人能夠說世人聽到的音樂是相同的。同一首音樂作品,有的人喜歡,有 的人則不喜歡。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有誰能夠證明每個人聽同一首作品的感 覺都是相同的?這就說明世間音樂是沒有實像的。但是絕對不能說世間的音 樂是沒有的,因為音樂是妙有,是一個由緣而起的物理現象。
作為真空妙有的世間音樂具有供養佛的作用,現在寺院法會中演唱的梵 唄就是供佛的音樂形式。世人不能過分的沉溺音樂聲中,如果整日沉溺於音 樂聲中,就會失去理智。在《佛說長阿含經》卷11 中佛陀說:「善生,迷於 伎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早;
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
其家財產日日損減。」16在此佛陀所說的是迷於伎樂,也就是貪婪的享用靡 靡之音,這些音樂會通過耳識而進入人的意識,從而喪失意志。
三、佛教音樂所展現的人間性
佛陀講經說法49 年是在人間,講經說法的對象是人,佛經中所說的音 16. 《佛說長阿含經》卷 11,《中華大藏經》第 31 冊,頁 134 下 10。
樂也是對人而說,因此佛教音樂中體現出人間性。《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 品第十九》的一首偈中,佛陀說道: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象馬車牛 聲,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清淨好歌聲,聽之 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 鳥,悉聞其音聲。17
在此佛陀說,受持《法華經》,並能夠明了法理法義的人,就能用父母 所生的耳朵聽到一切的音聲。這段經文是對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人所說,
所列出的鐘、鈴、螺、鼓、琴、瑟、箜篌、簫、笛九種樂器都是由人演奏,
尤其是其中說到男女聲與童子童女聲,這就更加明確的表明美妙音樂都是由 人奏(唱)出。
《增一阿含經》卷24 中佛陀說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
端正,二者、好聲,三者、多財饒寶,四者、生長者家,五者、
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所以然者?如來無與等也!如來有信、
有戒、有聞、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18
這段經文明確講到「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是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是世間的人,佛陀告知禮佛的五種功德,其二就是要人(諸比丘)用好聽的 歌聲禮佛。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下:
17. 《妙法蓮華經》卷 6,《中華大藏經》第 15 冊,頁 575 上 21。
18. 《增壹阿含經》卷 24,《中華大藏經》第 32 冊,頁 264 上 19。
供養世尊得何功德。佛告長者。奉華散佛生生端正衣飯自然。燒 香芬熏身體香潔名德遠聞。其然燈者天眼明慧不處窈冥。幢幡施 者所在富樂財寶無限。上繒蓋者致得屋宅覆蓋不露。音樂倡伎樂 佛塔寺及樂一切得天耳徹聽。19
這段經文長者問佛陀供養世尊得何功德?佛陀說,演唱與演奏好的供養 音樂能得天耳徹聽。這裡演唱(演奏)音樂的是世間的人,佛陀要世人用美 妙的音樂供養佛。
佛陀對音樂的認識是極其辯證的,他認為儘管音樂是美好的,但是過分 地沉浸在娛樂中,就會荒廢正業,消磨人精進的意志。在《中阿含經》卷33 佛陀說:
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一者、喜聞 歌;二者、喜見舞;三者、喜往作樂;四者、喜見弄鈴;五者、
喜拍兩手;六者、喜大聚會。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不經營作 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
便轉消耗。20
這段經文中佛陀明確指出,若人喜伎樂者,當知有六災患,這裡「若人」
是指哪類人?佛陀說的是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的人。也就是說,當一個人 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整天沉溺在伎樂中,那音樂的性質與作用就會發生 轉變。《雜阿含經》卷9 中記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比丘,寧以火燒熱銅籌,
以燒其目,令其熾燃,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所以者何?
19.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下,《中華大藏經》第 21 冊,頁 9 上 19。
20. 《中阿含經》卷 33,《中華大藏經》第 31 冊,頁 697 下 4。
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如沉鐵丸。愚痴無聞凡夫寧 燒鐵錐,以鑽其耳,不以耳識取其聲相,取隨聲好。所以者何?
耳識取聲相,取隨聲好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沉鐵丸。」21 這裡佛陀告訴諸比丘,有些凡夫寧肯忍受將用火燒紅的鐵錐鑽其耳朵的 痛苦,也不以耳識取聲相,帶來聲隨形之好。這裡的「聲相」是指一切聲音,
執著於感官的享受必須警惕;因凡夫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因此佛陀要告 誡世人。
佛陀所說的世間音樂一般都有具體形態,包括世人使用的樂器,佛陀所 說的音樂功能與作用也是針對普通人。對普通人而言,過於沉溺於音樂,是 取執於外境。音樂儘管是通過耳朵獲取,但還是緣起妙有。如果明理佛法的 人,能聽到妙有的音樂,能用音樂供養佛;相反,整日沉浸在靡靡之音,貪 婪地享用音樂的人會墮入惡趣。
佛陀所說的佛國樂也是為世人而講,因為世人沒有去過佛國,不可能聽 到佛國音樂,但是佛陀還是清晰地描述了佛國音樂的美好。儘管佛陀在講佛 國樂時很少講到實際的音樂形態,但是從佛陀的描述中,世人能夠感受到佛 國音樂的美好。
四、佛教音樂的人間性對後世的影響
佛教的音樂思想基本都貫穿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無論是長行、重頌、
孤起、譬喻都能找到有關論述音樂的內容。為了展現佛陀所講述的音樂,世 人就根據佛經的記載進行具體的實踐,這些實踐的形式為今天留下很多寶貴 的佛教文化(音樂)的具體形式與內容。比如當今,佛教寺院演唱梵唄的形
21. 《雜阿含經》卷 9,《中華大藏經》第 32 冊,頁 718 下 16。
式就是用音聲供養佛的一種形式,《維摩詰所說經》卷下〈菩薩行品〉:「有 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22這段經文所說的作佛事形式其實就是梵唄。
雖然梵唄的歷史是被截斷的,今天漢傳佛教寺院的梵唄並非與古印度的歌唄 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這是由於佛陀住世時用音樂供養佛的唱讚與漢語讀音 的音調發生衝突,隨後產生了漢傳佛教的梵唄。這段歷史在梁代釋慧皎所著 的《高僧傳》中有所記載:「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 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製。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
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23
儘管漢傳佛教的梵唄是中國化的梵唄,但是用音聲作佛事的形式是佛陀 所授的,其作用就是用音聲供養佛。《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把音聲供養佛 的作用與功德講得非常明確:「又舍利弗,若有菩薩常作音樂歌頌佛德,供 養如來若塔形像,以是德本勸助學者:『願成佛時,百千伎樂不鼓自鳴,演 八法音聞皆欣悅,開發道心悉獲正真。』」24從當今佛教寺院在法會中所演 唱梵唄的形式看,用音聲供養佛的形式至今依然存在,可見佛陀當時的教誨 所針對的對象就是人,是人一代一代地把音樂供養佛的形式繼承發展,佛教 音樂對後世的影響顯然可見。
佛經中有關音樂的史料,在對世間音樂的描述中,很多都是直接講到音 樂的具體形態,包括演唱形式與樂器,而這些描述成為後世美術作品創作的 依據。比如《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的五言偈:「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
22.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中華大藏經》第 15 冊,頁 860 上 9。
23.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卷 13,《中華大藏經》第 61 冊,頁 458 中 11。
24.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中華大藏經》第 9 冊,頁 689 中 6。
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25這十句偈中非常明確的講了具體的樂 器名。「盡持以供養」是這段偈的核心,即用演奏(樂器)和演唱(歌唄)
供養與頌佛,因為佛陀在世間說法,所以講述的均為世間的樂器,這也是佛 教音樂的人間性體現。
佛教音樂的人間性還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壁畫、雕塑,這些描繪佛國音樂 的美術作品也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瑰寶。中國的石窟中,有很多壁畫和雕塑 是描寫音樂供養佛的內容,而這些美術作品的具體表現的音樂形態可以說都 來自於佛經之中。
圖1 是莫高窟第 220 窟樂舞圖的局部,這是一支樂隊,壁畫是描寫東方 淨琉璃世界的天樂。這幅壁畫損害比較嚴重,很多人物很模糊,但是通過仔 細辨析,有些樂器還是可以清晰地看出,主要有箜篌、簫、琵琶。可以發現 壁畫中的這些樂器,都是《妙法蓮華經》的〈方便品〉中佛陀所說的。
25. 《佛說須賴經》,《中華大藏經》第 20 冊,頁 583 下 4。
箜篌 簫
琵琶 琴
圖1
圖2 是山西雲崗石窟的一幅樂隊演奏圖,從圖上方的一些飛天形象來看,
這幅圖表現的也是佛國淨土世界常作天樂的景象。圖中呈現了多種樂器,有 琵琶、橫吹笛、蕭、琴、鼓等,這些樂器也和《妙法蓮華經》的〈方便品〉
中佛陀所說的樂器相同。
在寫作本文過程中,本人到重慶大足石窟采風,在石窟的「觀無量壽經 變」石刻中看到了描寫西方極樂世界的音樂。七位站立著演奏樂器的人物,
手中的樂器有簫、笛、角、鼓、拍板,這些樂器基本都是佛陀《妙法蓮華經》
的〈方便品〉中所說到的樂器。
我國石窟的壁畫中有著很多樂舞圖,描寫的是宮廷樂舞,因為佛經的音 樂史料所描寫的佛國音樂世人無法聽到,更無法看到,世人只能通過觀想,
認為世間最好的音樂應該在宮廷,所以就把宮廷的樂舞畫到壁畫中,也就是 用世間樂展現佛國樂。
圖2
通過壁畫與雕塑中的音樂場景的描寫,基本可以尋找到中國民族樂器發 展的歷史軌跡。佛經中所說到的樂器在壁畫與雕塑中都有呈現,也就是說佛 陀所說的古印度的樂器,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逐漸傳入,可見中國民族樂 器中有很多是從古印度傳入的。佛經中牽涉樂器的內容是中國音樂歷史研究 的一個依據,尤其是對於研究中國民族樂器歷史將有重要的作用。
石窟中的樂舞圖和有關音樂的雕塑作品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瑰寶,它們留 下的不僅是精湛的美術作品,還告知後人音樂發展的歷史,可以說這也是佛 教音樂的人間性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
五、總結
佛教是非常重視音樂的,在漢譯佛經中有著很多關於音樂的史料,這些音 樂史料展示了佛教的音樂思想。在漢譯佛經中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音樂分為兩個 部分,一個部分為佛國音樂,也就是佛國淨土的音樂。佛陀在講述佛國音樂時 都沒有具體的音樂形態,基本上描述音樂風格與音樂的情緒,比如《悲華經》
卷1:「其佛世界常聞諸天伎樂音聲。彼諸眾鳥聲中,常出根、力、覺意妙法 之音。諸樹枝葉相掁作聲,過諸天人五樂之音。」26此處佛陀用「妙法之音」
來描述佛國的音樂。釋迦牟尼佛也常講到世間的音樂,因為佛陀是在人間講 法,講法的對象是人,即使是聲聞弟子,那也是聽聞佛陀講法而悟道的人。
佛陀在講世間音樂時,往往會有具體的音樂形態,其中包括樂器,比如
《善見毗婆沙律》卷6:「供養者,問曰:云何為供養?答曰:男女伎樂、
琴瑟簫笛、箜篌琵琶,種種音聲,與諸知識而娛樂之。諸知識人方便慰喻令 其心退,於五欲中食。」27這段經文中明確地講到了琴、瑟、簫、笛、箜篌、
26. 《悲華經》卷 1,《中華大藏經》第 16 冊,頁 121 中 11。
27. 《善見毗婆沙律》卷 6,《中華大藏經》第 42 冊,頁 496 上 23。
琵琶,六種樂器,這裡是希望世人用音樂供養,因此「供養者」就是人。
佛經中所講的音樂,不管是佛國樂還是世間樂,都體現出人間性,即使 講的是佛國樂,也是佛陀向世人描述佛國淨土的音樂。佛教音樂的人間性對 後世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產生都有著直接的關聯。當 今寺院法會中演唱的梵唄就是用音聲供養佛的藝術形式,佛教石窟中的樂舞 壁畫、雕塑都是世人根據佛陀所描繪的佛國淨土音樂觀想而創作的。
佛經中所講到的樂器,對今天研究樂器的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敦 煌莫高窟、雲崗石窟的壁畫和雕塑中出現的樂器,主要有琴、瑟、簫、笛、
箜篌、琵琶、鼓、鐃、銅鈸等,這與漢譯佛教的音樂史料記載的基本一致。
因此可以判斷這些樂器是從古印度與佛教一同逐漸傳入,到了唐朝已經完全 成為宮廷樂隊的主要樂器。漢譯佛經中佛陀沒有講到塤、笙、罄、二胡、揚 琴等樂器,石窟的壁畫和雕塑中也沒有。在樂器發展的歷史中,塤、笙、罄 是中國的本土樂器,二胡、揚琴則是沿著絲綢之路從波斯傳入。佛經中的音 樂史料對中國民族樂器、民族音樂的研究,都具有極高的價值,這也是佛教 音樂人間性所體現的作用,佛經中的音樂史料是活化石。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說:「佛陀降誕在人間,成佛 在人間,弘法利生在人間,三藏十二部經典等,都是為人而說。」28星雲大 師說得非常準確,佛陀所講的音樂也是為人而講。漢譯佛經中,音樂史料的 人間性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這對於了解佛教音樂,研究佛教音樂有著重要 的意義。通過對漢譯佛經中音樂史料的學習,更加證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思想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28. 星雲大師口述,妙廣法師等記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
2016 年 5 月,頁 142。
參考書目
1. 星雲大師口述,妙廣法師等記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 文化,2016 年 5 月。
2. 《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9 月。
3. 梁.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10 月。
4. 宋.贊寧:《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8 月。
5.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1-3 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 6 月。
6.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年 2 月。
人間佛教的意義是:幸福、安樂、真誠、善美。
所以,凡是具備這種性格的人,就是人間的菩薩。
我希望人間佛教所帶來的法喜安樂,
不僅是佛教徒受用,更希望佛法人間化的理念,
能使全世界的大眾,也能享有同樣的法喜安樂,
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與幸福。
~《人間佛教語錄.宗門思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