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教學的變化性不足

低成就兒童較容易有注意力的問題,在結構化的情境下,兒童較可能清楚地 知道「自己在哪裡」,也可預期等一下會發生什麼事,就比較能善用有限的注意 力,因此,對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結構化的程序與步驟是重要的。但結構化 的教學步驟也可能帶來一個負向的影響―重複或枯燥。因此,如何取其優點、

避其限制?研究者認為,有效的教學,必須在大的結構下,適當地做教學活動的 變化。在教學中期,大專生的教學,雖然教學的結構和步驟已穩定,卻因變化性 不足,而讓學生覺得上課無聊,顯得意興闌珊,大專生表示:「學童對制式化的 學習模式已感到厭倦,對某些活動會感到無聊」(951117/J.A5)。學童的反應有 時很直接表示:「又是這個」(951117/J.A5),大專生也覺察:

課輔中期,教學活動的設計最為困難。由於學童會膩於同一種教學活動,

因此在變換教材時,也苦惱該如何變換教學活動設計。(P.A13)

要讓學生保持學習動機,除了提供適當的學習鷹架、真實的鼓勵外,有趣 的教材、生動的教學也是關鍵。(951120/J.A1)

從資料上顯示,大專生能從學童的學習反應覺察到自己教學的缺失,也能從

中了解兒童偏好有變化性的學習活動,也知道這是他們在中期遇到的困難。

2. 練習與教學混淆不清

低成就學童需要比一般學童有更多的練習機會。研究者將教學流程分成「教 學-練習-複習」,大專生對這三者的內涵似乎無法區辨。有時複習處理的像教 學,不管學生已經會或不會,又從頭教一遍,大專生在結案報告反省:「複習生 字時卻是逐字教學」(951020/J.B8)。三個流程中,複習應該是花最少時間的,

主要目的是避免訊息的遺忘,處理的節奏要快;反之,「教學」所處理花費的時 間相對最長,但有時大專生卻把教學處理的像複習,節奏太快,只是將刺激帶過,

兒童還來不及學會,就跳到下一個學習目標,如「大專生剛領讀過一段課文,學 童還不熟悉課文,就要求朗讀的流暢性」(951116/O1.C2)。這種情況,大專生 通常得在後續的練習活動,花較多的時間來幫助兒童鞏固學習內容,但卻不見得 有效。大專生也發現:「反覆練習,仍然不能有效地提升正確率,應從上課的教 學加強」(951103/J.B2),可見大專生在提供練習活動之前的「教學」處理,可 能是不夠的。整體來看,在教學中期,有的大專生不太能掌握「教學―練習―複 習」的差別,導致三者的時間分配比率不適當,疏忽「教學」這個層次,以為反 覆練習就能讓兒童熟練,反而事倍功半。

3. 無法根據學生的反應提供層次性的鷹架

低成就學生通常已長期累積了一些挫折經驗,因此,如何透過提供難度適 當的作業或活動,讓他們有較高的成功機會是很重要的原則(Ellis et al., 1994;

Vaughn et al., 2000),其中,根據學生的反應,適當地「提供」與「褪除」鷹架,

是讓學生有成功的學習經驗及逐步提升能力的關鍵。在中期,大專生的教學,有 時鷹架給的太少,學生還是學不會;有時鷹架又給的太多,沒有適當的褪除。大 專生表示:「學童有困難時,無法根據其能力提供鷹架」(951022/J.C2)。

如:請學童發表個人意見時,阿華往往無法說出自己的答案,她會模仿阿 志的答案,或是回答不知道,我卻不知道怎麼引導阿華。(951106/J.A14)

當學童無法回答問題時,教學者如果能夠給一點提示或提供適當的引導,例 如,引發回應問題的情境、給提示來誘發答案、或更具體地提問,也就是說,要 根據學生的能力提供鷹架,這樣學生通常就比較有機會成功;反之,給太多鷹架

也是大專生常見的問題,督導教師觀察到:「大專生給學童太多鷹架,未將該能 力過渡到學童身上」(951201/O2.B4)。

如補救老師要利用課文的故事結構,讓學生做故事重述、講大意,但這 個活動進行了 40 分鐘,都一直停留在讓學生看著黑板的答案說故事的層 次,學童重複著唸出答案,老師也沒有進一步修正兒童的回答。(951109/

O1.C2)

從這個描述來看,大專生沒有逐步地拿掉一些答案,褪除一些鷹架,試著讓 兒童用自己的話重述故事,學生只是看著黑板的答案覆述,兒童的能力就容易停 留在相同的層次,不容易提升。以上兩個例子顯示,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低成 就學童恰如其分的鷹架,引導學童將能力往前跨一步,是這個階段的困難。

4. 提問技巧不佳

教學是互動的過程,且互動過程便包含了師生間的問與答。大專生在初期的 提問,常只讓學生回答「會、不會、有、沒有」等的問題,經提醒後這類情況已 減少許多。

但教學中期的提問,仍多為封閉性的問題,例如,「小鳥有幾個翅膀」

(951110/O1.A2)等事實性的問題,或是「飛毛腿跑的速度怎樣?」(951102/

O1.A10)這類的問題,用簡單的詞彙就可以回應,問題的層次較缺乏挑戰與 啟發性。督導教師認為:「互動過程中,都是大專生的主述較多」(951110/

O1.A2),這不僅會減少學童口語表達的機會,也會減少高層次理解的學習,例 如推理或統整解釋的理解。

此外,大專生常只是拋出問題,未進行任何的處理,像是「先問什麼是運動 家?再問喜歡的運動是什麼?」(951108/O1.A10),學童在第二題回答了很多 種的運動項目,大專生未予以回饋或是將學童的答案和學習內容做相關聯繫和 整合,以致大專生的提問和學童的回答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不高,更沒有進行歸 納。以上可知,大專生的提問缺乏鋪陳與核心,造成問題間的連貫性不足,無法 聚焦,易失去問答與互動的教學成效。

綜合以上四個教學技巧的問題可看出,大專生在補救教學中期欲改善其教學 能力,且在教學技巧上不夠精鍊,造成教學效能不佳。雖然很多研究指向班級管

理是初任教師的最大困擾(白青平,2000;許湞菱,2007),但也有調查指出,

實習教師的實習困擾首推「教學方法」層面(林生傳,199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