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歷史脈絡與時間序列

『歷史是重要的!』North(1990:140)指出:「如果我們不追尋制度的歷史 演進,我們不可能瞭解今日所做的選擇」;Pierson(1996:126)亦認為:「歷史 制度主義是歷史的,它認為政治發展必須被理解為一種隨時間而發展的過程;同時 它又是制度主義的,它強調時間過程中當下的主要政治意涵鑲嵌於制度之中」。歷 史脈絡(context)對各國政治制度、權力結構的形塑、以及政治結果產生巨大的影 響;同樣的事件,在各國產生不同的效應,主要取決於該事件在歷史事件序列中出

18 Steinmo(2008:170)將理念定義為:集體行動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ideas are creative solutions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擁抱新理念將使有力的行動者有意願、有能力改變制度,尤其當 群眾集體同意有問題需要解決,並認為此理念是好理念,能實際解決問題之時。

現的時機(Pierson,2000:251-267)。學者特別強調歷史脈絡所具有的支配性作用,

他們總是「在一片森林的背景下來看待樹木」,這些歷史脈絡背景包括政體的類型、

時代、地域與文化(Pierson & Skocpol,2002)。

做為政治學家,不必如歷史學家一般挖掘一切細節。歷史制度主義要在歷史事 件發生的時間序列中,追溯制度的形成,制度不僅是歷史過程的產物,制度也是推 動歷史朝向特定路徑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提出適切解釋,Steinmo(2008:164-165)

主張追蹤歷史過程,嚴肅看待歷史,其理有三:首先,須詳細說明時間序列,來解 釋轉型原因、以及歷史變遷的程度與時間性;其次,行動者從歷史經驗中學習,其 行為、態度與策略選擇均內生於特定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歷史脈絡中;第三,行動者 對未來的預期,也受過去歷史所塑造;因此學者要隨著時間發展而去追尋事件的發 生順序,以說明先前的事件如何改變隨後事件,提出時間序列與制度分析的解釋模 式。

Pierson and Skocpol(2002)分析追尋歷史過程的方法,在政治研究上將有以下 效果:首先,延展政治研究的時間架構,擴大時間視野與社會歷程的範圍,可能產 生更多的資料與數據,發現重大影響的變項。其次,檢視歷史發展順序對於變項間 因果關係解釋的作用,學者不僅要解釋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更希望解釋變項之間的 特定時間關係,是先後出現或同時出現;有系統的追尋社會歷程,將對重大事件有 更深刻的理解,能提出更有力的因果關係判斷。第三,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其研究 優勢是在因果關係的論證中,提高了時間視野與解釋的時效性;分析者若忽視歷史 背景,或在狹窄的時間視野下進行研究,其因果關係解釋的時效性將有嚴重限制。

2. 路徑依賴與關鍵時刻

歷史脈絡直接影響特定政治事件的發生,其發生時間與順序至為重要。起點條 件相同,可能因歷史中微小或偶發事件發生時間與順序的差異,導致結果大有不 同;先前不同時間點的政治選擇,一旦被引進,後續發展的路徑幾乎不可能被扭轉,

不僅限制未來政治選擇的可能方向,甚至影響到後續階段出現一系列事件的可能結 果(Pierson,2000:251);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解釋觀點,是歷史方法的核心 概念。Pierson 引述 Levi(1997:28)所提出更精確的定義:

路徑依賴指出,一旦一個國家或地區沿著一條道路發展的話,那麼扭轉的成本 將是非常昂貴的。其他的選擇也是存在的,但是特定制度安排所築起的壁壘將 阻礙初始選擇的轉換。也許最好的比喻是一棵樹而非路徑,在同一個樹幹上,

有許多不同的分枝及細枝;雖然可以轉向或從一個樹枝爬到另一個樹枝,當所 選擇的分枝已死時,就算要攀爬到另一個樹枝也須依循原有的分枝。

路徑依賴意味著制度在歷史過程中的「自我強化」機制或政治系統的「正反饋」

過程,這種過程明確指出:(1)在特定脈絡背景下,從一條路徑到另一條,扭轉 的成本隨時間的推移而明顯增加;(2)特別關注時間序列問題,把制度形成前的 關鍵時刻(critical juncture),與制度形成後產生自我強化的階段,這二個時期的分 岔加以分開(Pierson,2000:252)。

依據Krasner(1984)「斷續式均衡」的觀點,制度與歷史發展過程是持續性穩 定與突發性斷裂的交錯;重大危機事件導致歷史與制度的斷裂,因而產生突然的、

根本的制度結構變遷;危機事件發生後的關鍵時刻,是制度產生變遷的斷裂期,亦 是歷史發展的關節點,有如樹幹、樹枝的分叉點。在關鍵時刻所發生的衝突事件,

受歷史條件與當時環境的限制,主要行動者有不同的選擇方案,一旦行動者選擇了 特定方案後,就越來越難扭轉回去當初沒有選擇的方案;因此,行動者在制度形成 前的關鍵時刻中所做的最初選擇,常是路徑依賴的分析的起點(Thelen,1999:

388-390;林國明,2003:13-14)。歷史事件出現的時間序列所形成的歷史偶然性,

深深影響行動者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可能產生多樣化、難以預測的結果。學者以時 間序列與路徑依賴的方法 19,來分析行動者最初的選擇與影響,並解釋制度持續與 變遷的條件。

制度的持續是因制度的路徑依賴特性所致。一項技術或制度採用後,經常產生 經濟學者所說的「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現象,經濟效益的遞增,使該項 技術或制度發生自我強化的複製機能,而進入長期的穩定期,帶來路徑依賴。Pierson

(2000)將經濟學者提出的報酬遞增的因素:鉅額的固定成本、學習效果、協調效 果、適應的預期等,運用在政治領域,說明既存制度限制了選擇;並指出政治領域 四項鮮明特徵,更易於形成報酬遞增與路徑依賴的現象:(1)政治生活的集體性:

政治產品具有公共財性質,使集體行動呈現合作要求與勝者全得的特性;(2)制

19 Pierson(2000:251-267)分析歷史與制度的路徑依賴特性,使政治生活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1)多重均衡(multiple equilibria):在初始的各種條件所導致的回報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使更多樣的結果可能產生;(2)機遇性(contingency):恰當時機出現的相對小事件,能帶 來重大且持久的後果;(3)時間序列的關鍵性角色:在回報遞增的過程,特定事件出現的時 機特別重要,因為序列中早期事件比後期更為重要,一個事件出現太晚可能就沒有影響,儘 管它可能很重要;(4)惰性(inertia):一但報酬遞增的過程建立了,正反饋將帶來單一均 衡,此均衡狀態將抵制變遷。

度的密集性:制度的密集約束與高度相互關聯,導致新制度的創建成本昂貴;(3)

政治權力的不對稱性:掌控權力的行動者,傾向行使權力強化自我地位與維持現行 制度;(4)政治生活的複雜性與不透明性:由於缺乏績效衡量的客觀標準,須依 賴精心設計的程序來解決集體選擇問題,卻削弱了透明度又提高交易成本,也增加 政治學習的困難。加上政客的時間視野狹小,注重短期效果等特徵,使制度變遷不 易產生,易於傾向維持現狀或是趨向演化式的變遷 20

針對制度變遷的解釋,「斷續式均衡」模式強調政治環境發生的重大危機事件,

將導致舊制度發生變遷,甚至崩潰,在關鍵時刻中行動者之間權力鬥爭,受到文化 傳統的影響、舊制度的遺緒、行動者的理性與理念創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衝突 的最後結果產生新制度。Thelen and Steinmo(1992:16-17)依據上述模式的基礎,

提出「制度動力論」(institutional dynamism)認為制度形成與變遷的動力來源有四:

第一、政治脈絡的大幅變化,使潛在的制度突然出現,並對政治結果產生影響力;

第二、社經脈絡與政治權力的變化,使新的行動者開始出現並利用現存制度來追求 他們的新目標;第三、外在環境的變遷使現行制度架構下所追求的目標與策略發生 改變,導致舊的行動者在舊制度架構中採取新的目標;第四、當行動者調整其策略 以適應制度的改變,尤其在關鍵時刻,此時制度變遷是來自特定政治鬥爭或策略調 整的劇烈變化所致;以上因素將導致制度的變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