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經驗資料彙整與名詞釋疑

從前面圖 1 的分析架構來看,新聞工作者的人脈大可依此理論模型 分成二種類型的人脈,而若回到臺灣新聞實務的場域中,其人脈的用法 與定義將呈現哪一種光景?從我們經驗訪談得到的資料可知,研究對象 會接觸的人物通常為同業,基本上不限於同公司,而同業之間的合作可 以互通資訊,消減時間等壓力,以 J 的案例來說,記者們因為不確定採 訪目標的下機時間和地點,但透過某記者的訊息可以掌握目標大概的行

程,然後彼此安排動線完成長官交辦的採訪。另外就是向長官、主管回

研究對象代碼 人脈的用法與定義

研究對象代碼 人脈的用法與定義

卻不一定會浮出檯面的人,像主管、同事、同業、政府機關員工、派出 所的警察、消防局的消防員等,有時甚至是自己的家人或前輩,他們通 常給予一些情感或歸屬感面向的支持,內化並提供網絡關係的連結,屬 於較隱而不顯、不太被察覺的後台範圍。

就分析架構中二種人脈進一步延伸臺灣新聞實務,對新聞工作者而 言,其在每日新聞工作中並不會刻意去區分不同類型、不同交換方式的 人脈,但有了分析架構的指引後,我們試圖去提出一個理念型的架構,

讓新聞工作者了解人脈存在著迥異的類型與交換情境,值得我們從理論 的角度再予以深入剖析與對話。

再來看到傳播工具,以近代而論,傳播工具的重要波動在於電腦網 路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特別是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攜帶與聯繫,以及能 安裝更多工具的優勢,比如 Line、FB、照相手機或錄音程式,都加深 了它們被依賴的程度,同時也改變新聞的採訪方式。媒體環境不斷汰舊 換新的節奏中,早期的通訊工具 BB Call 或 MSN 曾經常見的聯絡工具 已經消逝,但早期為拓展人際基本工具的名片、記者會和電話、Email 等仍有一定程度的使用。

就我們所蒐集到 15 位新聞工作者使用傳播工具的情形,請其回顧 時,除了具體可見的工具種類之外,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到工具是為了解 決日常面對任務的問題。從研究對象提供的經驗資料來看,傳播工具的 使用約可分成下列四種情境:

(一)聯絡溝通:這類傳播工具使用上多以聯絡溝通為主,包含各機關 寄發的活動邀請、約訪、討論和向上層回報進度等。部分資深的 媒體人有經歷過 BB Call 和傳真機的年代,而目前則以 Line、

Email 為新聞工作者最常使用的聯繫工具。這類工具包括:紙本 信件或卡片、手機簡訊(受訪者 A、I、K 都提到曾使用)、電

話(I、D、F、K、L、O)、BB Call(H、N、O)、傳真機或公 共電話(A、C、G、O、N)、E-mail/群組(A、B、C、E、

F、I、J、L、O)、智慧型手機(A、C、G、I、J)、Line 群組

(A、B、C、E、F、G、H、I、J、K、L、M、N、O)、Skype

/MSN/WeChat/Messenger(A、B、H、J、K)。

(二)資訊蒐集:新聞工作者在蒐集訊息如採訪、拍攝畫面等會用到錄 音筆、攝影機等,A 表示資料的儲存則會放在雲端,M 的影音素 材會先上傳至 YouTube,寫稿的話會用到稿紙/筆電。有些新聞 工作者在處理資訊時會利用網路搜尋引擎尋找能用的素材。另 外,報紙、廣播和新聞 App 等亦是新聞工作者接收訊息的重要 工具,其他還有:錄音筆(A、C)、相機/攝影機/4G 包

(C、E、J)、網路雲端(A)、稿紙/筆電(C)、YouTube

(M)、搜尋引擎/Google 趨勢(B、L、M)、報紙/廣播/

新聞 App/採編系統/Apple Watch(A、E、K、M)、承辦人 電話(C)、狗仔日記(F)、垃圾桶(O)。

(三)人脈累積:下列被視為新聞工作者拓展人際圈的基本工具。名片 標識了個人資訊,方便在初次會見時和他人交換;記者會、部會 現場等亦是快速認識交流的工具。而整理人脈資源的工具,可以 用紙本通訊錄或電腦文書軟體建立。另外,研究對象 G 認為接 節目通告和研究對象 D 表示新聞作品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專業 並提升曝光率,研究對象 J 也提及任職的媒體組織之名氣大小也 會影響新聞工作者。這部分列舉如下:名片(A、B、C、D、

E、I、K、N)、姓名貼(N)、記者會(D、E、K、O)、部會

/現場/論壇/國際書展(I、L)、紙本通訊錄/電腦文書軟體

(B、C、J)、電視節目通告(G)、新聞作品(D)、任職組織

單位名氣(J)。

(四)社群追蹤:由於社群媒體的普及化,越來越多團體或個人開始經 營或是在線上讓話題流行,也就是說新聞工作者的報導素材或追 蹤方向逐漸延伸於此,關注FB、PTT 的動態,而社群媒體如 FB 能透過共同認識的人或是公開動態的設定,連結到線下世界不曾 認識的人。常用的工具如:臉書(每位研究對象都使用了)、

PTT(D、F、L)、Dcard(L)、Instagram(B)。

就這個部分而言,新聞工作者雖列舉了許多因應不同情境而來的傳 播工具,但並沒有再深化其與人脈之間的關係。同樣地,我們可以試著 帶入分析架構中依人脈而來的任務情境,再重新將傳播工具置於社會文 化因素連結而展現其用途,以下將再就經驗資料來與分析架構展開對話 討論。

相關文件